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刘文瑞老师谈如何写好大学毕业论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步步惊心    时间: 2012-6-8 14:31
标题: 刘文瑞老师谈如何写好大学毕业论文
    谈如何写论文  T" E6 d3 l0 J, i9 @

% ?0 F/ Z0 z2 s7 h     学院安排我给研究生讲一讲怎样写论文,昨天晚上折腾了一晚上搞出来个讲稿。我想,来《学而思》遛达的有些人可能也要作正规文章,而我们的学校包括那些名校在这方面又没有给学生教什么,所以把这个讲稿贴出来,供这些朋友参考。因为这个讲稿的对象是自己的学生,因此通篇都是教师爷口气,这种口气不是教训网友的;作为讲稿而不是正式文章,文字也缺乏推敲,而且几乎是文抄公;文中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不是存心批评人;特此说明,以免挨板砖。但如果是我说错了,责任自然是我的。
2 V( m% d" w0 ?) E/ y
* ?; R  V* j$ p1 k9 X    如何写论文- F7 K4 F$ h' o
+ M+ [8 b! E2 n' @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如何写论文是最基本的训练之一。上大学也好上研究生也好,无非是学会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再在读书和写作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但是,有不少同学的写作关过不了,写出来的论文,不论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还是研究生论文,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不能全怪同学们,因为我们缺乏写作的训练,全靠自己摸索,因此,难免走一些弯路。所以,一些很好的题目往往作不好文章,甚至一些很有创见、很有灵气的文章,也在基本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写论文,应当从最基本的常规规范起步。
- P7 u; k; d# E, M. N' p    一、论文的常规要求9 H* `' u9 e, B. X, h
    1.格式规范
6 G2 @" E! r/ c- M5 U! l    标题:标题一般不能有标点符号,通常不能用疑问句或反问句(时评文章例外),能明确概括文章主题,准确,醒目,简洁,居中书写,上下空一行。文中标题不得背题(题目后本页无正文)。
8 R$ y2 F" Y6 J3 h7 R. I1 A    标题一般最多三级,通常只用一级,个别可用两级。论文题目的层次一旦过多,给人的感觉就是教科书格式而不是论文格式,全成了标题,每个标题下面只是一点论述,也无法展开和深入。有的朋友每个自然段都用标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为了层次清楚,有时候初稿标题可多一些,在定稿时就必须删减。
8 a- ?- X  G0 F$ F" }社科论文标题序号一般用汉字、阿拉伯数字、括号数字(科技论文一般用阿拉伯数字点隔)。
% c% I. u4 H" P2 O    正文:一格一字(数字、字母一格二字),标点符号占一格。逗号、顿号、句号等后置符号不得出现在行首,前置符号不能出现在行尾,省略号后不得再跟其他标点,括号数字后不得加点。引文标点应视导入语确定内外。文字书写规范,正式论文不得出现涂改。确需改正处应挖补。标点符号的用法更是大事,有不少教授级的人物却不会用句号,常常是一个自然段一逗到底。最难用的是分号,我看过的稿子分号能正确使用的占不到一半。
% f- ~* i( H. p3 G5 o, \1 R7 E    2.注释规范. a4 t2 T0 U: ^
    引文注释:引文注释可分为夹注、脚注、章后注三种。夹注紧跟在引文后用括号,括号内除书名号不用其他标点,小一字号。脚注写在本页下,与正文间隔一行,用四字线分隔,注释号一般用圈号或角括号,顶格,回行齐肩。章后注在正文最后,亦用四字线分隔,写注释字样,每注为一自然段。背题、脚注之类的规范,用电脑的,编辑软件会自动处理,然而,自己必须清楚这些格式。如果是投稿,不同杂志有不同的注释规范要求,看几本杂志就清楚了。
, l) r# z1 P6 H8 @) o, P    引文注释分古籍和现代文献两类。古籍标明卷、篇、条。如《史记?武帝纪》、《明史》卷71《职官一》、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翰林学士”条,如果有不同版本还应注明版本。注文书写注意前后一致。古文往往因文本不同而有字词差异,字义有异者,应随注引异文,最好能对异文有所辨析或考证,甚至要对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异义加以说明。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差异。现代文献标明作者、文名、出版单位、时间、页码。如×××:《论××××》,《北大学报》1999年第4期、×××:《政治学原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外文引文不用书名号,用斜体区别书名与其他。如果在文章后另有参考文献,凡是引用参考文献内的内容,出处一般采用文中夹注,夹注参考文献的简称。为了写作方便,可在初稿中就用自己看得懂的最简洁的词语标上出处,最后定稿时有查对依据。0 g' z" i6 d8 I4 [2 Y: o1 q, ]& W
    如果转引二手资料,一般应核查原文。确实无法核查的,应注明“转引自×××”。如果不核查,很容易出现误引。即使是引用一手资料,定稿时也要核对,因为经常有笔误。引用的错误有二:一是错字(如卞壶和卞壸、杨璇和杨琁、司马彤和司马肜之类)和误记,如一位名家的引文,就把《论语》的“学而”和“述而”记错了;二是误意,甚至断章取义。如引《后汉书》刘秀“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一语,就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实际上完全误会了原意。执金吾不过是仪仗华丽而已,如果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与今天说国旗班仪仗队有很大权势差不多。《魏书》中关于北魏崔亮对“停年格”的评价,实际是强调循资停年的无奈和苦衷,而许多人不读原文全部,转引其中几句,把它作为对循资停年的批判,与原意不符。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你有可能根据标引却找不到原文。今年我看的一篇论文,引用了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一段话,恰恰该书我很熟悉,印象中似乎同郭沫若说的意思相反,就拿原书核对,结果花了几个钟头把《奴隶制时代》仔细翻了一遍,根本就没有这段话。
( P* P' {% V) x  B8 c( t, B: r    其他注释:常见的有题注、说明、他议、次要观点。题注一般用星号,除题注外,其他注释与引文注释混排。作论文,这种注释非常重要,学术水平往往体现在这种地方。
1 h1 I6 `, i: R. y: u* I    3.文字规范; [" ^6 @1 G9 c+ b8 C; H: ]) D
    不但要学会划分大段落,而且要学会划分自然段。一个小标题下只有一个自然段,小标题就是多余的。一般不得出现过长的段落。
8 |9 ~! h* s: Q, j    按照中文的习惯,尽可能用短句子。能用单句的不用复句,过长的状语应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别扭的文章,不管有多大创见,肯定不是好文章。我看过一些很令人头痛的文章,作者的中文语法不过关。例如一个教授的某篇文章有这么一句:“《钱神论》以张扬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秦汉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所带来的‘钱神’现象,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影响。”类似的这种语法错误,在各种稿件甚至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几乎数不胜数。实际上,语法是否正确同学习语法关系不大,不识字的农民没学过语法,谈起话来却很少有语法错误。鲁迅曾经说过:怎样说就怎样写。文字的规范,以读得通读不通为准。
+ T; I/ w' k7 L    遣词造句且忌故作高深。用专门词汇,必须自己先弄清该词汇的确切含义。有人把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王铭铭),有人称氨基酸为阿基诺酸(汪晖),都是这种笑话。至于语义理解,谁都有可能出错,余秋雨把“致仕”说成是当官,有人指出致仕是退休,这倒也罢了,但他强词夺理说是“致仕”的古义已经消亡就有点可笑。有时候甚至不是语义理解错误,而是笔误。如我自己有一次把要写“事倍功半”却写成了“事半功倍”,几次校对都没有发现,印出书后才看出来。这些,都要十分注意。1 u( D1 F- H4 c& S" U
文笔问题也是重要问题。学位论文不同于投稿文章,不在于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在于展示自己的理论建树。写得诘屈拗牙固然不好,但写得过于花哨更是大忌。语言叙述必须要有严密性,在逻辑上丝丝入扣,而不能如同文学式的起伏跌宕。有些人受学术随笔、文化论文的影响过大,已经形成习惯,对写论文并无好处。当年毛泽东极为崇拜梁启超,学梁的笔法和文风。凭良心说,梁启超的文章学术性还是不低的。然而,长沙师范的一个国文教师却嘲笑毛泽东,说他是效仿梁启超的新闻记者笔法,根本不是作学问。由此,毛泽东发愤读韩愈,作古文。直到到了陕北,毛泽东还对斯诺谈这一经历,并认为自己读韩文受益匪浅。7 p1 k+ U1 ?( z) p# n. f8 @& X. _7 z
    在具体的行文规范上,数字、字母后不得跟顿号,作序数时可跟点号。注意错别字(电脑的普及,用拼音输入经常出现同音错误,需要多注意)。不要用异体字、不规范字(引文例外)。行文注意句子的完整性(语法)和严密性(逻辑)。外文姓名第一次出现时一般注明原文名,译名前后要一致(如杜拉克和德鲁克)。机构、组织名要用规范简称。自造简称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并用括号注明以下简称名。这些很琐碎很麻烦,但正是这种琐碎和麻烦,能磨炼出你的耐心和严谨。6 G! _* ~/ w2 V* D
    4.参考文献和索引; v3 ?" K7 w! Q5 v
    正规论文必须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撰写本文中确实阅读过的文献(不论是否引用),但要防止把没读过的论著列入的倾向。有的文章参考文献一大堆,但却是用来唬人的,自己不一定看过。例如,写决策的往往在文献中列有西蒙的《管理行为》,然而文章中间的叙述,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却是来自另外的著作,甚至歪曲了西蒙的原意,如果再一追问,马脚就露出来了。有的更是把同一著作的两个版本,当成两本书列举。二月河在谈到他自己功底扎实时,说他读过二十四史,还读过新旧唐书,这就冒出了白气。5 u5 |" ^- W' [6 _+ r
参考文献的格式为:作者、篇名(有的要有页码或章节名)、出版者和时间(卷数)。
  C) O" U+ u5 H. i8 X2 k/ r    索引不要求必须有,但严谨者应当有。所谓索引,是对本文的关键词(包括译名)标注页码。
1 t! Z' O, d7 P6 z( S    5.提要
' {. t* L, b9 g7 }+ x1 p9 z5 z    用来摘要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般在数十字到几百字以内。严防把提要写成小标题,同时不能遗漏文章中的重要内容。本科生论文的提要,几乎都写不好,不是写成标题汇总,就是写成引言。研究生论文也有这种情形。要做到只看提要不看正文,就能够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e3 k8 ]4 j: F. m
    6.数字、年代、纪年表述规范7 \% z% H% }6 B# p4 r
    统计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公元年份、月日用阿拉伯数字(星期用汉字),古代王朝纪年用汉字,元以前用帝王(南北朝以前用谥号,唐以后用庙号)加年号,明清用年号,民国用阿拉伯数字。
% _7 r' X( a3 ]0 Y; E3 g# l- [    行文中的数字,根据上下文确定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传统计量单位多用汉字。
% H" x9 j% o; ^" i& o) ~    专用名中的数字(如五四、一二?九)用汉字但不用引号。部队番号用汉字。4 _! F+ _" J+ f0 t3 {  t4 Z+ Z
    二、论文的选题! H- ~' P! E2 V& ?& m: s
    1.题目的大小
9 a1 R7 v4 C/ m4 T0 B, k8 G& w) S6 U    论文一般要“小题大作”。选题忌大,过大极易大而无当,不深不透。在吃透内容的情况下,“大题小作”也未尝不可。
) ?' h. x7 v- [7 Q有许多人写论文,起初往往选大题目。选题过于宏大,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能够承负得起的。当然,一般的文章,甚至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有大题目,但是,大题目无法形成严密的论证,特别是无法形成论点的纵深突破。因此,作为学位论文,选大题目一般不合适,非常难以形成逻辑体系严谨的论证。即使写出来,答辩也非常困难。
# ~$ v& D5 z+ K" u8 X    2.题目的新意! m. e5 u0 B3 e1 ^  Q: ^+ {; E
    必须选最熟悉的,熟悉才能有新意。特别是要在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发现新问题。如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究竟有没有冲突,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异同到底有哪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什么,竞争与合作应如何定位,行政审批是不是门槛过高,等等,都可以发掘出新的思路。
% h7 f4 ~! Z5 _8 a    不要求整篇文章都能标新立异,但求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凡是人云亦云的东西认真作一反思,或从另一角度观察,就可能得出新的认识。; J; @! t- m/ G
    新的观点必须要言之成理,具有自身的逻辑性,且不可牵强附会。
7 F% e. r- `, [7 X5 z6 X: B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论文题目要有问题意识。通常来说,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有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支撑点,由对问题的剖析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导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如果没有问题支撑,非常容易大而无当,不能形成针对某一问题的学术凝结。在选题上,建议参考陈平原的《博士论文仅仅是入场券》(学术批评网、世纪中国老秘网均有),或许能对选题有所启发。
& ^" Z  a$ N% d2 O/ ]+ Z1 E0 q    3.题目的分寸和资料准备
$ g2 s+ Y: _# f. W& `( G6 M' B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题目过于平淡,但是,也要防止故作惊人。把握题目的分寸,必须从查新入手。
! F5 @* y( |4 {8 v# r& A许多人写文章缺乏学术查新。学位论文必须告诉专家,你选题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采用的基本理论框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现有成果有个简单的交代。在本题目上,有哪些研究成果?做到了什么地步?进展如何?有哪些不足?造成不足的问题是什么?没有这个基础,论文就建立在沙滩上。
) {" m7 R7 K) a* c葛兆光在《大胆想像终究还得小心求证——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上海《文汇报》2003年6月19日)关于资料和查新有一大段论述,尽管他说的是文史,对其他学科也很适用。他说:: }1 s& b7 v+ ~' o  U
  首先,任何研究,要有基本完备的文献资料。这里面包括好几层。第一层,是原始文献,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对研究对象所可能涉及的文献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研究唐代文学,你要知道《全唐文》、《全唐诗》、两种《唐书》、《册府元龟》、《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太平广记》,当然还要知道《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遗》,要知道石刻资料,要知道去查《佛藏》、《道藏》里的资料,要对敦煌的文献有一定了解,还要知道关于地理方面的《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志》等等。最好还要多少了解一点考古发现的图像,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东西,比如墓室的壁画等等。有一次,我口试硕士生,他说他的学士论文作的是唐代初期的政统和道统,我就问他,能不能在《全唐文》、《新旧唐书》之外,给我们举两本唐代初期有关政治史的文献?他不能答,我以为他一时紧张,便问他《大唐创业起居注》和《贞观政要》如何,他居然反问我,“有这两本书么?”当然,其水平可想而知。第二层,光懂得文献名称,知道找来看,还是不够,还要懂得在这些文献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更次要的。现在有的人对文献缺乏常识和通识,乱找乱引,喜欢找一些偏僻的、怪异的文献,而常见的书却视而不见。所以,要懂得“读常见书”是一个重要的传统研究基本功。陈寅恪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就没有什么偏僻的文献,但是一样有大见识。依靠那些偏僻文献,出奇兵,走偏锋,就像武侠小说里面讲的小巧一路,没有正派的内功为底子,终究不是正路,而且一遇到堂堂正正的功夫,就会一下子崩溃。第三层,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文献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引用,找了这些文献来,结果是歪批三国,那等于前功尽弃,我看到很多人用文献,常常是独出心裁地乱解释,这就麻烦了。  s8 h/ v/ t/ u- k* `) b+ H
  其次,任何研究,都要作一个关于此课题起码的研究史回顾。前人研究是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得懂得别人研究过的,你如果不能给出新的资料和进一步解释,你就不要做。现在那么多重复的论文著作,为什么?不说它有意偷懒,至少它是不知道前人做过什么,所以做了等于白做。, v! X' P* q& ~- U, T
  国外的学位论文,通常必须有这样一节,因为这涉及学术品德,谁知道你是不是抄来的呢?不加以说明,只是想蒙混而已。即使从学术规范来说,做一个研究史回顾,一是说明你了解多少前人的成果,你得介绍国内外的研究,有什么已经解决,有什么得失;二是说明你的成果比前人多了多少新东西,这是博士硕士论文的基本格式之一。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学位论文,简直好像是孙猴子石头里面天生出来的一样,好像都是它自己的发明。有那么多发明吗?比如,现在你要研究禅宗历史和思想,你就先得讨论胡适、汤用彤、印顺的著作,讨论忽滑骨快天、宇井伯寿、铃木大拙的研究,要知道Mcrae和Faure的新研究,一直到最近国内外的论著,看看这些研究里面,还有什么是他们已经说到的,什么是他们忽略的,什么是他们已经做对了的,什么是他们还有错的。另外,你还要看看胡适代表的历史文献的路子、铃木大拙代表的宗教内在体验的路子,哪一个更合你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谈得上进一步研究。否则,你花这么大的力气,重复他们所做的,做了又有什么用?所以,一个研究者,得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有一点了解,至少知道你的前前后后,有什么人,什么研究论著。于是,你得有一批基本的学术刊物,国外的像《T’oungPao(通报)》、《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学会会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研究)》,日本的《东方学报》、《东方学》、《日本中国学会报》、《东方宗教》,中国大陆的《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历史研究》,中国台湾的《史语所集刊》、《汉学研究》,等等。还得掌握一些重要的目录,像《东洋学文献类目》之类。当然,现在还要懂得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料。其实,这是很必须的,你在确定一个研究题目的时候,不知道别人做的怎么行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很重要,何况它还是关系到你学术道德,和评定你的学术成就的基础。我以前介绍过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毕业生论文上的一段批语,里面就说到这一点。民国二十五年(1936)清华大学历史系张以诚的论文《唐代宰相制度》前面,陈先生评语是:“大体妥当,但材料尚可补充,文字亦须修饰。凡经参考之近人论著(如内藤乾吉等),尤须标举其与本论文异同之点,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这后面两句,尤其值得好好记取。4 B0 v* I7 ]3 e4 @* |" ?7 O4 K3 j
    除了葛先生上面所说的外,我以为,资料还有一个辨析真伪问题,即使是真实的,还有一个可靠度大小的问题。我在指导论文时,针对一些提法问到一些同学,往往回答是:某某这么说的。这种回答严格来说算不及格。没有查新,你可能做的是重复劳动。即使有了查新,如果你的资料不可信,或者立论的依据有问题,你的论文就站不住脚。例如,上海外滩公园的“华人与狗不准入内”问题,我就同人进行过争论。争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不同资料可靠性的辨析。曾经有一个研究生写关于朱德的论文,引用史沫特莱的文章,我给他指出引用不当,他不服气,我说:史沫特莱对朱德有特殊感情,她的论述就难免溢美。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辨别。还有些资料要推理。如关于刘志丹之死,因为刘不是死在乱军之中,而是查哨时被打死的。死后尸体还专门运回陕北安葬。按理说,子弹击中哪儿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几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说法,连子弹究竟是集中头部还是集中腹部都说不清楚,这种逻辑上的疑点,越是言之凿凿越可疑。  H# {5 t2 Z% ^3 {2 C3 H4 Y5 F
    三、论文的结构和撰写
0 h! V0 C* O- R* M7 {    论文结构可用小标题式、分部式两种。要学会论文程式。
3 \/ v" p" M. `6 m) a9 K2 K+ F    论文必须对自己的理论依据有所说明。理论体现着逻辑体系,你依据什么理论,可以在引言中交代,也可以直接体现在文章内容中,但是,不能是理论的大杂烩。这并不是说你只能用一个学派的理论框架,而是说你的理论框架必须自洽。1 ^/ |% v" C4 r: @5 x' \
    立论一定要严密,防止想当然式的错误。比如,许多文章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济发展,往往引用墓葬、宫殿等考古发掘材料表现的宏大,说明秦国经济已跃于关东六国之上。其实,这些材料只能说明秦国社会动员的强大,而不能说明秦国经济就比六国发达。同理,法门寺出土的金银器(晚唐)比何家村(盛唐)的精致,只能说明工艺的发展而不能说明晚唐就比初唐、盛唐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由于使用器物的主人不同(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宗室),说明工艺的发展也是有疑问的。3 y7 v% C; o+ a6 P% O9 C
    写作过程中要反问,自己反驳自己。例如,常见有文章用个案来论证一般,这种论证十分危险,只要有反例,就会推翻结论。有篇文章用某个派出所经常加班加点来论证全省的警力不足,那么,别人如果找另一个派出所无所事事,就能推翻你的论证。还有如用政策规定来说明你的学术观点,无疑隐含着把政策真理化的倾向。如说“中央某个决议如何如何,证明了什么什么”,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学术性。我们不是说政策就肯定不对,但政策宣传和学术研究必须区分开来。/ m4 L- S% o" {+ s% Y$ F! p. u2 a
语言学家王力在谈写论文时说:“撰写论文,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的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我常常说,科研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时间,一个条件是分析能力。没有时间就没法充分占有材料。要有分析能力就要有科学的头脑,逻辑的头脑。我们知道,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也会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例外多了,你的结论就得推翻。” “第二点,写起论文来,要层次分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很重要。《文心雕龙》有一篇文章叫‘附会’,就是讲篇章结构,讲层次的。这一点跟逻辑很有关系,有了科学头脑,文章就能层次分明。最近,我听说有人给我个评语,说我会搭架子,其实就是个逻辑问题。你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不要先把结论大讲一通,人家还不懂你的结论。你应该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你怎么研究的,就怎么写,从头讲起,引导读者逐渐深入,逐渐到你的结论上来。至于什么地方多讲,什么地方少讲,要看读者对象。如果写教科书式的文章,给青年学生看,要写得很浅,很多知识要讲清楚。这是普及性的文章,大学教材也是普及性的。要是写科学论文给同行看,给本行的人看,就要假定读者在这一方面已经很懂,因此就得写得很简单,单刀直入。最近看一些朋友、青年寄给我的文章,我感到往往有这样的毛病,讲了很多不必要讲的话,内行人根本就不看你这种文章。所以,写科学论文,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的讲。相反,在你发明的地方,在你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地方,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不详细,就不能深入,没有价值,也说不服人家。”(王力、朱光潜等:《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z  V: I$ Q1 |5 T: D    葛兆光指出:论文的写作,要有必要的想象和体验。他说:# _4 h2 G2 Q6 r! E
  我们并不是说,学术研究里面不可以有想像,其实必要的体验能力和想像能力,常常是研究是否能够有突破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强调的只是这种体验和想像要有证据,要有必要的边界。我们以历史研究为例来说明,因为一般来说,历史研究总是相当实证,不重视体验和想像的,事实上,必要而有限度的体验和想像是可能的。! U8 U2 e( h( ]2 t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