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在名校建设与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打印本页]

作者: 秘而不书    时间: 2012-6-5 07:14
标题: 在名校建设与城市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中科大是与合肥一道成长的,中科大之于合肥,犹如黄山之于安徽,中科大的一切进步和成就也是合肥的荣誉。当前,合肥正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中科大正致力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合肥“大城之梦”与中科大“名校理想”是高度契合的,我们要“携手创业创新,共建大城名校”。

合肥“大城之梦”与科大“名校理想”携手共进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起源算起,城市与大学结缘、相伴、共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撑。“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

第一,建设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大学。许多城市的兴起、发展和闻名都得益于大学的发展。比如,剑桥、牛津、筑波等;还有一些城市,因其发达的高等教育而蜚声海内外,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既是世界名城,也是著名大学云集之地。这些都告诉我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实力。知名大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品牌。以中科大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彰显着合肥的活力、魅力和实力。

第二,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大学创新的推动。当今时代,大学早已超越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范畴,逐步拓展到用自己的创新成果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从1951年创办的斯坦福研究园开始,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韩国的大德、新加坡的肯特岗、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等等,遍布世界各地的500多座大学科技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和支柱。大学已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一大源动力。

第三,促进科技创业需要大学的新作为。随着硅谷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科技创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促进科技创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转型至关重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由R&D(研究与发展)逐步转向R&BD(研发及其成果的商业化)。许多研究型大学走出了将教学、科研与知识市场化相结合的办学路线,产生了丰厚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典型、最成功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学。据统计,硅谷50%以上的产品来自斯坦福大学师生或校友创建的企业。

第四,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大学文化的启迪。大学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引领者”。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永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的校训,奠定了硅谷文化的精髓。在肥的每一所高校都以自己的独特文化,影响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当年,中科大南迁至合肥时,学校总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讲师以上教师不足百人。经过艰难的二次“创业”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跻身为世界知名大学。可以说,正是创业创新的精神和传统成就了今天的中科大。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我们拥有中科大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82个、各类研发机构562家,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达60位,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合肥众多发展资源中,最靓的资源就是科教资源;合肥众多优势中,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教优势。合肥要走好创新发展之路,迫切需要把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迫切需要创业创新型知名大学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中科大与合肥合作更为紧密、成效更加显著、机制不断完善。一是仅“十一五”时期就有13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其中20%以上在合肥实现产业化。中科大控股参股的学科公司有20多家,其中3家上市,校内创办公司的教师有40多位,涌现出科大讯飞、科大立安、科大智能、安徽量通等创业创新典型,为合肥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先后建成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语音信息技术、光伏光热、现代显示等研究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些都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特别是,中科大与合肥市共同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的高度重视,目前,研究院建设已列入省“861”行动计划,7月份可开工建设,9月份招收第一期约300名的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到2013年在读研究生达到1000人左右,最终达到3000—5000人规模。

今后一个时期,是新技术大规模孕育突破、新产业大规模催生培植、新人才大规模培育扩充的“黄金期”,对合肥市和中科大而言,充满着有利契机与合作空间。借此机会,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推动中科大师生创业创新需求与合肥创业创新政策更紧密对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芜蚌试验区,既是针对合肥的,也是中科大和所有在肥高校共同平台。下一步,我们在完善和细化政策方面,将努力贴近大学师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希望中科大与合肥能更紧密地互动,进一步完善激励师生创业的校内办法举措,特别是破解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科技创业自闭症,把创业创新的氛围营造得更浓一些。这方面,是不是可以借鉴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知名大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大力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

二是要推动中科大学科优势与合肥重点产业发展的更深入合作。中科大拥有很多国际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在语音信息、火灾安全、量子信息等一些领域形成了学科与产业的双优势。每年申请的200多件专利, 85%以上是发明专利,很多科研成果,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具备产业化条件,市场前景广阔。合肥的产业重点与中科大的优势学科具有很高的重叠性,这些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是我们引进发展的重点对象。我们希望大学和师生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广泛开展科技创业活动,参与到合肥创新发展大潮中。

三是要推动中科大与合肥市在产学研合作载体平台上更有效共建。市委市政府一向鼓励各县市区产业园、开发区与在肥高校院所之间加强“三区联动”(社区、校区、园区)、 “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多形式合作。中科大在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我们要在打造世界级先进技术研发、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新兴产业崛起上,双方多加强深层次的研究谋划,把共建的创业创新载体平台打造成市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要推动中科大校园文化与合肥城市精神的更深度融合。南北地域文化的交汇、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改革开放的壮阔实践,铸就了合肥“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是激励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实现合肥“新跨越、进十强”的强大动力。中科大“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和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营造了崇尚学术、尊重创新、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希望中科大以创业创新型大学的文化建设,激发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和活力,并逐步扩散和影响全合肥、全社会。

在创业创新中共同谱写“大城名校”的新篇章

一个地方、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创新史。创业创新不仅能促进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也是扩大就业和增进民众福祉的重要途径。只有人们内心涌动的创业激情、活力迸发的创造实践、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才是合肥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推进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继出台了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比如,设立1亿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设立1.14亿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大幅度超出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在放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的一些方面支持力度超过江浙等地,比如,实行创业注册“零首付”制,大学生毕业2年内,注册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采用“不付注册资金”,只要3年之内缴齐注册资本金即可。2009年实施以来,共有460名高校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创业平台搭建上,目前已有112个创业孵化基地、26个大学生创业园、32个农民工创业园、46条创业一条街。合肥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龙头企业、大项目,但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一个小微企业就是一个火种,今天的小微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巨人。去年底合肥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18条,含金量是很高的。

合肥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本质上是人的意识差距,特别是市民“创业创新”精神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我们热切希望合肥的高校能够发挥表率作用,普及并不断强化“创业创新”精神,引领和带动全市上下形成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生动局面。

青年是最富创造活力、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提升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共识。大学生完全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在此,我想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几点建议:第一,要有敢闯敢试的精神。第二,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煅练相关能力。第三,项目要可行。要志存高远,不要好高骛远,多积累相关经验,再图更大发展。第四,多了解、善运用相关政策,可大大减少成本,降低风险。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有责任进一步为高校师生创业创新培育良好的土壤。一是完善扶持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鼓励创业政策体系。二是优化创业创新的环境,包括市场、法制、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等方面的环境。三是重点扶持致力于创新的科技创业,将其纳入合肥创业、创新两套扶持政策体系的双重覆盖。四是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创业大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五是营造崇尚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敢于尝试、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
合肥“大城之梦”和中科大“名校理想”的携手相拥是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路正确了,哪怕路途再遥远、再艰辛,终有到达的那一天。(本文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5月3日在“中国科大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