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 Z9 b& e3 i2 s 2、维护自尊,必须做到自立、自主和自恃 5 J6 T G/ s) \2 r5 Z3 B' D" J% C- L A3 V0 p( E# ^9 n( S5 g$ N; z8 A
自立,就是要有独立的人格,不攀龙附凤,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卑躬屈膝,不妄自尊大。正如孟子所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可以说,自尊的支柱是自立,而自立的灵魂是傲骨。“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没有傲骨和自尊的人格,是自我人格最大的耻辱,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叶挺将军的不朽之作《囚歌》,即是以傲骨维护自尊的最好范例:“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啊,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从狗的洞子爬出。”0 u/ k) h4 }* f* h( b$ i
7 b% G& J; J4 ]' d, S/ l) j J: J! ]
“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华民族史上不乏自尊自强的古训,更涌现了无数像陶渊明、文天祥、林则徐、左宗棠、鲁迅、夏明翰、梁漱溟等为人格国格尊严而沥血捐躯的伟大志士。即便是当今繁荣与不廉洁并存、正气与诱惑同在的年代,崇尚自尊自强的青年也大有人在。 : _8 k( E" [/ ?" y) P5 U5 A1 L % e( M) v* s, v4 B5 W' s 所谓自主、自恃,就是指人在具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要做到有信心、有毅力、有能力把握、主宰自己的命运,执着地坚定自己的信仰,理智地判断自己的行为选择;凡事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办法和措施;不人云亦云地盲从,也不靠依附、依赖别人做事。蔡元培先生在《说独立》一书中这样说道:“以己之心思虑之,以己之意志行之,以己之资力营之,必如是而后为独立,亦必如是而后得谓之人也。”意思就是说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依自己的意志做事,用自己的所得供养自己,人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为独立,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可见,自主、自恃是人自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能对自我负责的重要标志。 : p7 \ Y2 `8 i9 b9 @* u0 Q" A! Z% _, J; @2 [
(二)跨越人生旅途中一道最大的障碍. z" h2 O3 r" I" I( |7 F6 p# v
6 N" y. ?' z) j3 t4 Z) k 一位哲人说过:人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人面对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人生旅途中的这道最大障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轻易跨越的,但也不能以此为由,为自己逃避“跨越”找借口。那么,人,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对自我负责的人生苦旅中应如何去实现这种跨越呢?实现的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条: 6 O' x; d# r8 Y7 ?0 K, b" I7 P" N; Q0 b3 \. O
1、自省 S$ q! }( Z- Z6 D7 K a3 M+ _! K' N
+ s1 k9 L3 D/ U, g
自省,就是自我省察,自我审视,时时检查自己有没有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言论和行为,并加以纠正、警诫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同时也是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性的表现。它体现了道德主体内心的一种自知之明、实事求是的道德认知与理性判断,具有内在、约束的特点。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有修养的人都非常重视“自省”。孔子常说:“吾日三省吾身。”意即一天之中,多次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他还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意即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便应想到向他看齐,学习其优点长处;看到德行恶劣的人或事,便应自己反省,检查自己有无类似的毛病。苏格拉底直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歌德指出:“察觉旁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难在察觉自己的错误志向,这需要很大的神志清醒”。鲁迅先生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古今中外诸多伟人、名家关于自省的境界和示范,为后人树立了垂范的榜样。今天我们讲自省不光是“闭门思过”,更应强调在人生实践中修炼“省察克治之功”,经常反省、解剖并及时纠正自己的所言所行;扬优弃劣,取长补短,增强“修身齐家治国”的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达到较高的修养境界。 2 @7 V* j+ k9 q( I$ w/ Y0 h6 P: L! ]8 P. a' s% V3 X$ `' P
2、慎独5 v8 e# ^" b$ ?& I d, Z
& b; o4 J7 l% D2 P 自省达到较高的修养境界,那就是慎独。该词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稳,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时候,总是十分谨慎,警醒。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处时,要特别警惕和戒慎。“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它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中持之以恒地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做起,防微杜渐,形成一种坚定的道德习惯和信念,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在无人监督、无人觉察的情况下,自己能谨慎、自觉、坚定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做事,不做任何违法缺德的事情。 8 T2 u4 |# b4 p , C& d$ ?5 I0 J 3、自责 : s- P; s& t( E8 ~' k/ z7 l! T3 R! q% K& O* V7 X& b
自责,就是“自诊”,针对由于自己造成的过错,进行自我责备,吸取教训,悔过改新的一种修养方式。形象地说就是“跟自个打官司”,自我惩罚。自责,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或途径,它是以自省为前提的,是在自省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自觉的自省,就不可能产生自责的悔悟和悔改的行为。6 \* m" J2 ?2 L
" z, }+ M# ^: s$ n: y
①人要做到自责,首先要善于“知过”。“知过”即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过饰非不认错,执迷不悟不改错。人,如何善于“知过”呢? ! f& H" B: z- }( E* L* N/ W2 l* }* d) K0 z
第一,对外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过错,往往自己视而不觉,而旁人却看的非常清楚。对他人的批评,要以“以人为镜明是非”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指出你的毛病、错误,说明别人在乎你,关心你的成长与进步。即使意见有些片面或态度有些偏激,你都应以君子的“虚怀若谷”去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不可掩过饰非,找理由推脱,甚至无端揣测他人是恶意挑剔,硬把自个弄成“长不大的小人”。' @" R4 G$ D: @1 f
p3 _4 }3 i; G6 M* K
第二,对内要管好自己,经常反省和解剖自己。通过解剖,达到有自知之明,对己有个客观的正确认识。常言道:知人难,自知比知人更难。因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达到有自知之明的境界,才能正确判断是非,客观理性地正视自己的过错。, N B: a( L/ n. p7 |8 r
: `8 @6 s* V& n( q ②人要做到自责,还须知耻而后改过。古人云:“有过能改,则无过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而改过第一要发耻心,“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有错之人,要想彻悟改过,首先必须知耻认错,否则过错仍会重犯,甚或比以前更严重。“知耻近乎勇”,从人的道德心理意义上说,知耻认错比起改过更需要勇气。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便缺乏这种勇气,明知犯了错,宁可日后暗地里改正,也不愿当众公开承认错误,这就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人生旅途路漫漫,失误、犯错实在难免。有自知之明又自强不息的人,总是坦然面对失误,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勇往直前。如果连“知耻”认错这一步考验都过不了关,怎么有勇气去跨越那道人生旅途上的最大屏障呢? ; E- q* k( k2 h9 ]8 |5 y' s % Z c y' \6 T. v* r4 @ (三)尽快远离人生“灰色地带” $ ]: B0 d& P2 W8 v, f$ y# c7 ~/ l' \5 J0 ~9 }$ q* O* \3 {) K7 m
近几年来,一些大中小学生、青工自杀时有传闻,如“富士康公司的十三连跳”,其中的精神心理障碍者也会有增无减。的确,目前部分人沉溺人生“灰色地带”现象,不能不引起大家关注,究其源由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仅从内因上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不真正懂得自爱、自重,如何做到呢? ; l# [9 J+ p' \4 s1 ^9 L! K' R9 ?" X9 p, S, |) {# c6 b
1、珍爱生命,强化生存的意识与素质 ) s% V# q) h8 Z$ }+ {+ V# [2 N: a + K) M/ x) K, ~& t4 `5 I 先哲有言: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这绝非信口开河,其哲理内涵非常深刻。人们珍惜生命是因其有限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更因其无限性、创造性和伟大性——正是人类这种世代续延的生命创造了今天如此美好的世界。不懂得生命的尊贵、真缔和意义,便谈不上珍惜生命,更谈不上释放生命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人的责任意识乃至道德修养,首先是基于对自身生命的完整才形成的。可以说,人从青春时代起,能够拥有富于理性的珍视生命的强烈意识和行为态度,是人生第一位的、了不起的觉醒,它为完整地体验人生、负责人生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种珍视生命的强烈意识,是人拥有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的根本,也是人善于面对生存环境,保持良好成长态势的灵魂。人只要有了这种坚定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素质,那么生命就会得到主体的自爱自重而不易脆弱,就能经得起灰**绪的侵扰,也经受得住任何挫折的磨炼而变得愈加成熟、美丽和强大。 ! t3 D8 S0 M! t/ m; G9 E- w: d9 ^4 ~, L! |+ X/ Z0 p
2、克服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增强逆境奋发的勇气和信念 ; s, l7 b5 v5 F( W+ U: N( i5 p# _1 x. \: m0 Q0 ^- t( l
魏晋南北朝的羊祜曾说:“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现实生活亦的确如此。每个人的人生旅途绝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或生活遭遇不幸,或工作受到挫败,或学习遇到困难,或情感受到伤害,都在所难免。一个人即便碰到再大的困难,遭遇再大的挫折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些困难、挫折面前,自己先丧失了勇气、信念、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自甘堕落,自我毁灭。自己走了,却留给亲人好友无尽的哀伤与痛苦,这是对自己、对他人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鲁迅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培根也说过:“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历史上此类英雄比比皆是,纵观古今中外无数伟人名家,哪一个成就不是在战胜挫折、逆境奋发中创造出来的?命运在自己手里,前程亦在自身的把握之中。只要你具有“韧性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勇敢地挑战挫折、克服自卑,关键时刻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竭力抗争,那么你定能绕过“山穷水尽”迎来“柳暗花明”! ; Z# Z, @& Y" t+ p( B" `! j9 i& ?. O; ~2 f, T* b
3、提高生命质量,让生命之舟向人生目标进发. {/ \8 x/ ]- X3 n! H8 M; ]
! W f4 X) D: g7 z 人生的目标,当然不仅是生存,更重要的是发展。如果说,生存决定人们要自爱、珍惜生命本色、绝境求生的话,那么发展则是决定人们要自重、珍惜生命质量、为自己生命的全部过程负责。著名作家金马在其新著《创意生存》中,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从当代人整体地审视人生的观念看来,人生的每一个线段,都有属于它的特定的作业。只有当每一个线段的作业都富于个性地完成了,才是一份完整的人生答案。只有综合地审度了这样的人生答卷,才能真实地把握人生整体的真正质量。” s i# B; C' U. V# n K1 g* u# }( v) T- c
生命是一个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其长度并不相等。但是,每个生命的价值,并非取决于生命的长度而是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而生命质量的优劣,则取决于生命主体对自我生命的自爱与自重。读懂了生命的要义,我们就应该赋予她多一些自爱与自重,少一些悔恨和耻辱。以清醒的理智、聪睿的心智把握命运、人生,让自己生命之舟远离“灰色地带”,避开险滩暗礁,朝着坚定的、崇高的人生目标,走向平稳、壮阔、辉煌。 2 M% x/ k6 ]- ]* v r ) S3 H1 `) ?/ V, C8 L (四)让警戒线时刻连接你的生命线9 a" z: I2 J- e7 @5 N
* U. `+ Y) Z7 o; F/ @( @ 1、强化自律意识,明察人生旅途中的三道警戒线 / ~6 g1 a& A4 S1 s* b* A$ a" L9 V+ v2 M9 p' j! b
自律,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信守的政治原则、法制观念和道德信念,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制度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范围之内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自我监控行为。自律,作为一种责任意识,它是意识主体长期在社会人生实践中受教育,受感染的人生体验,是在对道德良心、正义感、荣辱感和责任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内在的自觉意识。同时,它又是一种在责任意识指使、支配下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道德选择行为。行为选择具有短期性、盲目性的特点,责任意识则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指令性的特点,对行为选择起关键性的作用。责任意识在个人行为选择上多次发挥关键性作用,便形成了一个人坎坷人生征途上的多个警戒点。每到一个节骨眼点上,责任意识便响起警钟,亮起红灯。人生苦旅中诸多的警戒点,伴随着人的心理、生理成长和学业、职业角色演变的历程,便形成一道人生警戒线。 3 @+ U5 b& ?& l# v& D5 y8 v' H t' j- x: K& W
仅从心智、道德、法制三个层面上划分,人生警戒线就分为心智警戒线、道德警戒线(上底线)和法制警戒线(下底线)。* i0 q9 R2 u- U7 f
3 j; b4 [' J3 b! Y% P% n; n4 h- x$ d
2、防微杜渐,在心灵“生态带”垒起一道“绿色长城” 6 K2 P1 p( T* b; Q* J$ j" V% [8 z G
上述三道线,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防线。从社会规范约束人的伦理行为这个社会意义上看,人的自律意识,主要是在后两道警戒线范围内,对人的“底线伦理行为”发生作用。从量变、质变规律和两线相互渗透、作用、转化的人生实践逻辑关系上看,人的自律意识必须首先在道德警戒线的状态时期得到强化,并由此约束自身的“上底线伦理行为”。亦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道德选择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意识的支配,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小,终究为善,积善必成德;恶虽小,终究为恶,积恶必成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古训便是“防微杜渐”的最佳诠释。; Y7 r, ~8 I# }$ |
/ W! s* d' R, h6 V) m* k0 ^' A 3、抵制诱惑,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 b2 F d z
9 w0 W$ z2 h7 ]+ J3 @% A 近些年来,媒体关于各类犯罪之报道不绝于耳。有多少人挡不住权力、金钱与美色之诱惑,盲闯硬撞了法治的“红灯”,终栽于迷乱的世界里。假如他能学会自律、抵挡“沙尘”,守护心灵、警钟长鸣,让人生警戒线时刻连接着自己的生命线,那么他们的前程必定是光明灿烂的,他们的家庭也必定是幸福美满的。& K, j' c* \3 B, |- R
5 D8 E# s0 b: {! Y( c2 b+ F/ G. j: d 二、以诚相见,善待他人—(怎样对他人)4 \& {3 e7 d7 G3 s& ?9 a3 i
5 o7 t/ s) z7 E& T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特征的现代社会愈加明显。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此意义上说,对自我责任感的平行延伸,即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他人负责,意味着在自我行为不构成对他人权利侵犯的前提下对他人付出关心、爱心,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7 I. B3 D& p6 S8 j% k
& |! `- ~! t! f' @: b) @1 G (一)紧紧把握,凝聚亲和力的支点 ' t8 b" t7 |6 p# Z ) }6 e7 W% y1 L: h" t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现代人大都开始懂得如何去珍惜那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个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情感家园”。即使是工作受到挫折、生活遇到困难或是身体健康欠佳,只要一回到那温馨、和谐,充满家人和亲朋挚友温情笑语的“家园”,所有的疲倦、烦恼、惆怅都会烟消云散。在人们心目中,这个“家园”对于自己的确太重要了。2 e. u+ e# K- C) @) C
4 G0 V( E* Y* f0 T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园”面临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有的正瓦解,有的存隐患,有的已崩溃。于是人们常感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家园”早已丧失或已被削弱了内聚力和亲和力,更因“家园”中的某些成员已放弃或忽视了支撑、维系这种内聚力、亲和力的支点——责任意识。 # W) b# e# ?. c! y2 `0 Z : B$ g& J! Q H; A# W$ ?, x' p; x 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任何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密切关系。人类活动的社会规范性要求每一位成员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首先是对家人、对亲朋挚友负责。自古道: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和至爱亲朋都毫无责任心的人,怎么可能意识到面对他人、社会负责? , t3 w, X. n; G& d2 K) Y+ s* K0 h - a3 ~( r# w; R G 1、必须履行对家庭的责任( b/ e; M# P+ k5 w9 b# d5 j" d" w, s6 S
: T: f* U( L( |- q2 ` k1 i a
这是因为:第一,家庭成员之间所担当角色的多重性和其利益关系的利害性,决定了其角色之责任比其它社会角色之责任更直接、更复杂。第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和万事兴”,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稳定、进步和繁荣。第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伦理文化,决定了个人对家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家庭成员责任的履行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0 L2 e& X9 k+ E) o* H& M8 W8 ? u5 I s" Q$ q2 |
①夫妻间平等互爱,和睦相处。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间相亲相爱、平等和睦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这方面有太多的正反事例和论述,但以周总理和邓颖超根据多年相处的实践和感悟而提出的“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帮、互让、互谅、互慰)准则堪称楷模。* z4 X2 h7 ?; L* h
/ J2 U* l( J3 ? F# V$ ~
②要尊老爱幼,相互关爱。一方面晚辈对长辈负有“尊老”的义务,体现在尊重、孝敬、礼貌、虚心、关心、体贴、爱护、赡养、扶助等;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负有“爱幼”的责任,爱护、抚养、物质、教育、言传、身教等。/ K" _4 ~+ ~% r
X) E' r' L r
2、履行对亲朋挚友的责任1 n( ~' X, ]: T( [
. H+ J1 B3 O+ N 与亲朋挚友的情感情谊,是现代人情感需要中重要的养分,也是“情感家园”中不可缺失的一块“绿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担忧“情感荒芜”危机的今天,大家对这份情感的需要愈加迫切。增强与亲朋挚友生活圈的凝聚力、亲和力,不论对个人的生存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进步,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履行这份责任因人而异,但以共通规则来看,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重义轻利、手足情长。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切不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时拥有”。(2)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3)患难与共、有难必帮。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 v4 M" }- {, o* s3 u ) X: ?- p/ f5 H. D3 \(二)请在乎人生路口的红灯警示) V! q, M) ^; {. C$ u* ?
+ C7 S- U3 P.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