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论当前贫困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 [打印本页]

作者: 太原秘书    时间: 2012-5-30 08:16
标题: 论当前贫困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根据这个规律,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也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贫困地区尚处在刚刚解决基本温饱阶段,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底于薄,资本积累能力差等诸多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二、三产业的发展,致使二、三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担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因此,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方式上不宜片面追求非农化、就地化或异地化,而应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走农业内部消化与外部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之路。
  一、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遗到的困难
  1.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劳动力供给仍在稳定增长。由于贫困地区多是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多年跟踪调查,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贫困地区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与此同时,劳动力总量仍在持续稳定增长,且由于贫困地区生育观念转变慢,以及国家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人口有特殊照顾等原因,贫困地区劳动力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区。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最后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年平均增长率为1.3%,而贫困人口较集中的贵州、广西、育海、宁厦、新疆等省'区农村劳动力年均增长率都在2%以上。
  2.滞留的剽余劳动力素质差,但要求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欲望却越来越迫切。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达8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农村。这些地方目前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经营的多是当地的能人或知识青年,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多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这些人素质太低无法胜任现代化劳动,构成劳动力转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由于近年来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再加上农业增产不增收这一问题,使得农民为追逐更高收入而争先恐后地要求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种迫切的愿望给劳动力转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十分有限。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成功地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中西部贫因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积累能力低,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差等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都十分缓慢,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厂比例不足lo%。近十年来,许多贫困乡乡镇企业不但没有新的增长,相反原有的几家企业不是停产就是破产,就业人数不增反降。据国家统计资辑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贫困省份(广西除外)的乡镇企业就业人数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犹为严重,其增长率分别为一8.3%、一4.9%、一3.2%和一2.5%,远低于全国平均一o.2%的水平,更低于东部地区1.3%的水平。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全球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在资金、技术、区位等条件都处于劣势的贫困地区,要基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对乡镇企业的期望不能过高。
  4.劳务输出遇到了新的阻力。过来,开展劳务输出一直是贫困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方式。劳务输出的目的地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已经走过了铺摊子的阶段而进入了技术进步阶段,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所代替,过早地走上了资本化替劳动的道路,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已大大减弱。再加上这些乡镇企业在其社区属性决定的兴地富民的目标指导下,为了促进社区内部就业,在本地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前,一般不吸收外地民工,使外地民工在这里寻找工作更加艰难。而城市方面,随着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城市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据专家估算,目前城市大约有3000万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状况增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城市的政府为了给下岗职工腾出就业岗位,对农民进城务工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使农民工在求职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上述情况表明,简单、低级的劳务输出已不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的致命弱点决定了其劳务输出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
  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从贫因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走适合区情之路。目前,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特别是城镇建设及第二、三产业发展还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尚处在刚刚解决基本温饱阶段,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消除贫困,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地区应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消除贫困的目标前提下寻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在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遵循经济由农而工而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认真吸取过我国非农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实行城乡并举,第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
  1.深度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消化,减轻劳动力转移压力。理由如下,其一,农业增长对消除贫困意义重大。农业是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据贵州省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该省收入最低层的17%的农户仅种植业收入就占其总收入的66.4%。显然,对这些贫困户来说,农业的发展对其影响最深;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工业的发展最初都得靠农业提供资本积累。贫困地区农业尚处在不发达阶段,农业剩余少,积累能力低,严重影响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其三,贫困地区农业挖掘潜 力巨大。贫困地区农业内部结构极不合理,主要是种粮和养畜,许多农业产业在贫困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还是空白,完善发展空间大。且种粮养畜科技水平低,品种单一老化,经济效益差,改造潜力大。另外,贫困地区虽然人均耕地少,但人均国土面积大,拥有大量的山地、荒漠地、盐碱地等。贫困地区可以此为依托,在稳定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扩充就业岗位,提高农业内部就业量;其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含有大量的隐性剩余,即通常所说的"四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这些人需要就地解决农闲季节的就业问题,而当地非农部门所能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需要在农业内部通过深化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来加以解决。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并以城镇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我国典型二元经济结构、资金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某些中心城市的纽带,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就业,尤其是在当前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加速小城镇建设,将大大促进开发农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民就业,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城镇化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城镇建设。贫困地区在非农化过程应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贫困地区资金、技术等条件差,劳动剩余现象又特别严重,而第三产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比第二产业要低,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又比第二产业强。贫困地区发展第三产业一定要立足自己的资源优势,围绕当地的优势产品发展相关的加工、贮运、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走向纵向联合和一体化,把优势产品扩张成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群。资金缺乏是影响贫困地区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要通过制定包括土地、信贷、税费、户籍、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调动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一要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和西部开发的机遇,搞好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服务工作,争取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西合作。要抓住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转型之机,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地区安家落户。三要注重挖掘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几年来,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促进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及缓解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南、西北地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4.8%,远远高于同期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水平(西南地区为1.7%、西北地区为一3.8%)。贫困地区应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的培育和扶持,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使之逐渐成长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
  3.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稳定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
  提高劳务输出质量,重点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务输出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并本着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技能教育,使之按市场要求成为一种产业。提高劳务输出组织管理水平,应突出抓好劳务输出全程服务,使劳务输出朝着"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手段"的有序流转方向发展,具体要抓好六点:一是抓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与预测;二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抓好劳动力市场建设;三要抓好执法管理,规范职业中介机构行为,保护劳动者利益;四要抓好流动就业的证卡管理制度的落实;五要抓好社会保险工作;六要抓好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贫因地区应从战略的高度,把劳务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来抓,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路子,采取新的思路和对策,抓好劳务产业各环节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使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输出向智力型、技能型输出转变,由散兵型输出向组织型输出转变,才能使劳务产品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保劳务输出规模的稳定和发展。

作者: 潇湘子    时间: 2012-6-1 17:42
不设回复,就没人回复,要改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