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长沙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打印本页]

作者: 范文轩    时间: 2012-5-14 08:11
标题: 长沙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长沙科学发展的实践启示:第一,“两型”社会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是符合“两型”要求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综合体,一定要通过“两型”社会建设来消除体制弊端、强化内生动力,建立一套协调运行、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体系。第二,产业发展是一切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切实际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第三,必须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有利于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从而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五,卓有成效的“创先争优”活动,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为“两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力和推动力。
   
    湘江春潮涌,星城面貌新。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始终瞄准省内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实施开放带动、“两型”引领、创新发展、城乡统筹、人才支撑战略,从结构调整、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入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一项项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骄人业绩,谱写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宏伟篇章。2011年,长沙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7位,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等美誉。那么,长沙这些发展成绩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深入的调研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抓机遇,“两型”建设探新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设立大河西先导区,先行先试、边干边试、敢闯敢试,拉开了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幕。2011年11月,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为湖南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成为长沙“发展两型化”过程中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
    长沙市制定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综合方案、12项专项改革方案和7项专项规划方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致力于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化,推动“两型”产业、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大河西先导区、城市群五大建设,积极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城乡统筹、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八大改革。
    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开工,引导国内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节能环保领域和产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强制和补偿相结合的办法,促进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市场。大力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原材料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有效机制。
    创新环境保护体制。着力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的现状,综合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交易、生态资源补偿以及绿色消费机制。建立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同建和农民环境保护自治机制,彻底克服环境保护城乡分治的局面,实现城乡环境统筹。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与集约使用,以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不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用地向大户集中的目标。把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建设,作为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努力构建统一、高效、透明、规范、廉洁的国土资源有形市场。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金密切结合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科技投融资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创新财税金融体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财政政策和调控机制,包括税收、投资、支出、补贴、贴息、担保等政策手段,促使经济主体将社会成本内部化,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要求。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强金融企业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创建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城乡统筹体制。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以深化城乡市场化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首创了“两转变一纳入”(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村民转为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的征地安置模式,极大地促进了长沙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创新对外开放体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打造国际制造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外来投资管理服务机制、口岸管理和通关机制,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实施大部制改革,精简优化行政审批制。2009年,清理行政许可项目363项,保留199项,精简幅度达到 46%;对行政审批程序进行整合优化、流程再造,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现了全市所有项目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和100%在线审批,行政审批总时限比原部门承诺时限缩短 80%以上。积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
    长沙市充分利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区的政策优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积极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绿色建筑、高效交通、生活方式和低碳文化,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沙的实践启示我们:“两型”社会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是符合“两型”要求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综合体,一定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载体支撑和阶段目标,通过“两型”社会建设来消除体制弊端、强化内生动力,建立一套协调运行、相互促进、持续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体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转方式,减加乘除优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长沙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来抓,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为了优化经济结构,长沙的决策者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
    第一,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大力做“减法”。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是传统产业密集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而且能有效地发挥传统的产业、行业优势,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发展道路。通过扶持引导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品牌企业。
    第二,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效做“加法”。围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高效农业基地以及现代服务、文化创意中心”建设,重点培育新型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电动汽车、文化创意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装备、汽车、食品和材料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层次合理、产学研金有机结合,具有较强带动力、富有长沙特色的旗舰产业和国际品牌。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共有规模企业30家,工程机械业产值占全国的23%,占全球的7.2%,长沙晋升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城市。中联重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长沙工程机械行业的“顶梁柱”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做“乘法”。建设创新型城市,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金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2007年,长沙市科技研发投入42.49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94%,接近创新型国家2%的标准,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投入最强的地区之一。2008年,启动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在全市培育100家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申请专利263个,开发新产品2703个,完成新产品产值1274亿元。目前,全市拥有 29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覆盖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领域;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 11家、42家、151家。“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全国唯一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城市”等荣誉,正成为长沙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名片。
    第四,推进资源环境公平制度建设,大胆做“除法”。没有资源环境公平,就没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环境公平,要求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责任的承担方面体现公正性和公平性,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环境资源交易所,建立和完善排污权、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指标、生态环境补偿的交易机制,推动环境资源的商品化、价格化,使排污权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
    长沙始终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来抓,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主动。长沙的实践启示我们:产业发展是一切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切实际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和谐,社会管理创示范   
    2010年11月,长沙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长沙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抓住试点机遇,运用实践经验,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社会管理示范城市。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协同广泛参与、统筹兼顾依法管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理念,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并改善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领导。长沙市委专门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领导小组,设立社会公共安全、社会民生保障、社会公共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城市交通秩序5个创新管理协调委员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领导。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市委还下发了《关于建立“一推行四公开”制度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决定“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社区)、公开联系方式、公开岗位职责、公开监督机制、公开考核办法”制度。有效协调社会各界力量,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
    第二,大力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努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长沙市委政府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作为社会管理的抓手,统筹推进平安和谐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创业宜居城市和生态环保城市建设,丰富了社会管理内涵,创新了社会管理方式,为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长沙市政府管理能力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位。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大社会管理的协同力度。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扶助弱势群体、保障公共基本权益、促进社会有序运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联系政府和公众的纽带和桥梁。长沙市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目前,长沙市共登记社会组织及其分支机构2341家,遍布工商业、农业及农村发展、科学研究等14个领域,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第四,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创建“公众参与型”社会治理模式。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既有利于社会事务管理得到群众支持,又能有效地实现群众当家作主。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问于民”为指导,长沙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完善各种公共政策的听证会,积极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智慧。一是通过“对话长沙”、“网络问政”、“信访联调”等形式,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工具广泛建立民众表达诉求、反映意见的渠道,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顺畅、良性互动的桥梁。二是建立公共政策制定的社会参与机制,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搭建公众参与决策的平台。三是通过强化公众参与监督行政决策执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对行政事务的监督权,综合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合理的社会管理格局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沙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只有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作为社会管理的抓手,统筹推进平安和谐城市、食品安全城市、创业家居城市和生态环保城市建设,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保民生,人民群众得实惠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提高市民的民生指数,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才能得到广泛支持,经济发展才有不竭动力,社会稳定才有牢固基础。长沙市委、市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完善富民安民的制度安排,创新惠民利民的体制机制,以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注重创业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一是出台一系列优惠的创业就业政策。按照这些政策,创业富民“非禁即入”,对市场开放、对企业放权、对群众放手,大专以上毕业生可以在长沙先落户后择业,外来创业人员住房纳入“安居工程”保障,小额贷款担保可以以技术成果和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作为质押,创业者家庭住所、租赁房屋均可视为创业经营场所,从而为创业者搭建了宽广的创业平台。二是营造浓厚的创业富民氛围。通过举办“携手创业,共享成功”为主题的创业典型报告会、座谈会,开展“逆势而上,创业富民”创业典型宣传报道,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联手推出“解放思想,创业富民”大讲坛等活动,使“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三是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就业扶持联动机制。落实零就业家庭援助制度,2010年长沙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居中部十城市第3位。加大创业富民活动投入,每年安排创业富民专项基金5.5亿元以上。为创业富民提供优质服务,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岗位培训和就业培训,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技能和素质。
    第二,注重社会保障这一民生之要。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参保人数为472.9万人,参保率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 2位。以新农保试点为契机,率先在中部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到2010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居民已超过 243万人,参保率达75%。大力发展社会救助事业,200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户较高标准的集中供养制度,全市67.8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二是不断提高新农合覆盖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在长沙县试点,2006年在市普及。2010年人均筹资水平达140元,有378.4万农民参加,参合率达95.9%。累计筹集新农合基金16.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14.1亿元,农民自筹资金2.86亿元。累计补助参合农民258.4万人次、共14.74亿元,一次性个人最高补偿达 6万元。新农合基本实现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目标。三是住房保障工程让居者有其屋。201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27平方米增加到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5年的49.4平方米增加到59.5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注重社会事业这一民生之需。一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均等受教育的权利。“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坚持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优质化,城乡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基本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职高和普高入学比例接近1∶1。二是让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的医疗资源。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针对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城乡基本构建起“15分钟医疗服务圈”,每个乡镇建设1个标准化卫生院,村村建立了卫生室。三是让每个人都享有丰富的文体生活。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计划,重点推进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游泳馆、运动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群众开放。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 9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有线电视用户达117.5万户,为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了有效载体。
    这一系列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的扎实举措,使群众生活显著改善,长沙的城市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保覆盖率、人均住房面积等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化城市水准。长沙的实践启示我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有利于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从而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党建,创先争优促发展   
    长沙市委始终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使科学发展融入人民生活,成为普遍自觉。以促进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活动在长沙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第一,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注重“创先争优”实效。长沙市委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有关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明确提出创先争优活动要紧扣“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主题,跳出就活动抓活动、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努力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互促。长沙在全市党员中组织开展“三联三为”(联系困难群众、联系身边群众、联系普通群众,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排忧、为群众服务)活动,以及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据统计,全市参与“三联三为”活动的党员达28.4万名,结成帮扶对子9.8万个,为群众解决难题10.5万个。在2010年底的“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满意度达 98.2%。“以雷锋为榜样”的志愿者服务是党员服务群众的又一重要载体。长沙城区共有党员志愿者3.5万人,带动3万多名入党积极分子、4万多名非党人员,加入了志愿者服务行列,服务领域涵盖10大类40多个项目的服务岗位。
    第二,抓住关键环节,创新“创先争优”活动形式。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长沙市委将中央、省委部署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形式。一方面抓公开承诺。承诺是种态度,考验着每个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党性;承诺是种责任,丈量着每个基层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能力。长沙市委要求每个基层组织和党员都要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具体承诺的内容为坚持“三个贴近”,即紧紧贴近科学发展主题、贴近群众、贴近党员实际,对群众所盼、所忧、所思,由基层组织和党员作出承诺并践行承诺。另一方面抓公开评议。长沙市普遍推广了“四评(群众参评、党员互评、组织讲评、领导点评)工作法”。通过此法,群众把公开承诺兑现情况评出来,党员把相互之间的意见说出来,支部把组织评价亮出来,领导把争创成效点出来,真正让群众成为参与者、监督者和评定者,对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一种有力的监督和鞭策。
    第三,注重实干实绩,锻造“创先争优”主体力量。积极推行干部绩效考核,实现考人与考事、定性与定量、民意与民主、当上与当下相结合,奖优、治庸、罚劣、惩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奖励、提拔和重用,让不作为、没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诫勉、降职和免职,真正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大力实施“五百工程”,积极探索竞争选拔,注重在基层培养、锻炼及选拔干部,干部队伍的结构优化、素质提升、活力增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设立“3?23”廉政警示日,加强廉政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集中进行八项制度督查整改,推行领导干部公开述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卓有成效的“创先争优”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为长沙市“两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力和推动力。长沙的实践启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长沙的发展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长沙的生动实践,是湖南省“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步伐不断加快的具体体现,是长沙“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战略结出的丰硕成果。长沙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艰辛探索,既是一种自觉实践,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我们期待着,长沙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一步在“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发展“两型”化模式、加强城市法治化管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繁荣发展、和谐幸福的“两型”城市,昂首迈入国内外先进城市的行列。(执笔:韩保江、刘奎波、谭振、郭威、罗文章、徐少兵、毛政相)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