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建设创新湖北若干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北老秘    时间: 2012-5-12 15:15
标题: 关于建设创新湖北若干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了起草好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3月4日至8日,省委副秘书长吕东升同志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赴深圳市和江苏省,重点围绕建设“创新湖北”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与深圳市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座谈交流,深入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业实地考察,虚心学习他们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省份的好思路、好作法、好经验。调研组在认真分析总结我省创新驱动情况、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基础上,针对我省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提出了建设创新湖北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深刻认识建设创新湖北的重大战略意义
    去年6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湖北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科教优势比较明显,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建设创新湖北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指出:“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始终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现代化是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过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凡是经济发展快、竞争能力强、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其经济增长中约80%源于自主创新。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确立并实施“技术立国”、“科技创造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香港以弹丸之地而发展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业及航运中心,其奥秘也主要在于制度和科技创新。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苹果公司靠“颠覆性创新”改变世界。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推动着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流动、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明显加快,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大趋势。无论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是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可以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从国内发达省市看,也无不高度重视创新、大力推进创新,适时把创新驱动作为主导战略或核心战略,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收益。深圳市把创新作为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的立市之本,市委、市政府2006年1月以1号文件颁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创新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2008年该市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1年深圳经济总量迈上标志性台阶,GDP总量突破1.15万亿元,在全国“万亿元城市俱乐部”中,居第四位。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和财政收入居全国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为全国最低,接近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江苏省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抉择,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2010年11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确立了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地区经济实力、总量规模的扩张。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到2010年,5年时间内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倍增,突破4万亿元大关,跃居全国第二。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实施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推动、提升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不二法门。
    (二)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围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创新。
    从湖北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驱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根据“现代竞争战略之父”波特的理论,经济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要驱动力。日本、韩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江苏、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也是在GDP达到1.5万亿元左右、人均GDP3000—4000美元时,开始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省GDP即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临着“赶”与“转”(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历史关口。如果不顺应发展规律,适时进行转型,就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少油乏气,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劳动力资源供给也将逐步趋紧,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我们要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华山一条道”,那就是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舍此,别无他途。
    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赶超式发展的法宝和捷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后发国家经济的崛起,多数不是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赶超实现的,而是通过创新迅速抢占新技术、新产业制高点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均GDP从1万多美元跃升至4万多美元,国际竞争力高居世界第3位。当前,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和关键。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谁在科技创新方面赢得优势、占据先机,谁就能够抓住机遇,在发展上先人一步、赢得主动。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建设创新湖北具备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2006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鄂发[200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湖北。近几年来,又配套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李鸿忠同志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是构建战略支点、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上下对创新驱动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二是科教和人才优势明显。我省有高校121所,在校大学生140多万,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500多家,研究开发人员132万人,“两院”院士6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均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这是湖北最大的优势,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工程的根本优势、核心优势。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10%,年均增幅达25.7%。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现代化、循环经济等领域攻克了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拥有武汉东湖和襄阳、宜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别是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提供了重大机遇和重要载体。四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省级知识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评价平台等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各行业领域、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体系。所有这些,为建设创新湖北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可以说,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建设创新湖北,符合经济规律,顺应发展需要,优势比较明显,条件已经成熟。
    总之,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建设创新湖北,是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把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把建设创新湖北作为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二、双力驱动:夯实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从江苏、深圳等地的实践经验看,企业是最具创新冲动的经济社会细胞,是创新的主体。在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四个90%”自主创新格局: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在这里,不仅拥有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世界著名创新型大企业,更造就了海量的高成长性、创新型小企业。目前,深圳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超过3万多家,企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39件,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0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为什么深圳企业有这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是因为深圳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面,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使深圳成为自主创新勃发的沃土。深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市场利益诱导机制成功链接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深圳的同志告诉我们,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之前,首先要成为市场主体。否则,就没有竞争意识,就难有创新动力。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离不开两个“力”:一是动力,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动力;二是能力,就是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而在深圳,恰恰存在着这么一大批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企业,创新已经成为其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即使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了创新动力,他们也会非常敏感、积极主动去捕捉市场上的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在发展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深圳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省近年来区域创新能力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创新主体活跃度依然不高,不少企业存在着“不愿搞”(小富即安思想)、“不敢搞”(怕担风险)、“不能搞”(实力弱,不具备条件)的现象。除汽车、钢铁、电子行业的少数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销售收入的1%,与高新技术企业5%投入的要求相距甚远。其创新意愿不足的根源是我省经济仍处在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时期,促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也不尽完善。湖北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首要的问题是要真正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一)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有需求,才会有动力。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好市场化手段,增强企业创新动力。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激发其创新活力,使其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从产业导向、政府采购、项目安排等方面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让企业创新有丰厚的回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如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对创新投入的热情;对高新技术型企业的认定,严格落实技术创新投入比例的硬性指标,等等。
    (三)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分门别类地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组建重点实验室、省级乃至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
    (四)企业要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大中型企业与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转让、入股;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全力推进产业创新,打造创新型产业高地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江苏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势头,取得“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大阶段性成果,重要的是得益于持之以恒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实质性突破。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态势,江苏又迅速谋划下一轮发展,努力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确立创新发展新优势。物联网、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重大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性产业正在孕育萌发,将引领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有效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江苏的同志说,经济转型升级早抓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如果不主动转变,势必被动出局;如果今天不能在转变上快人一步,明天可能在发展上慢人三步。我们要学习借鉴江苏经验,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创新驱动的主要抓手,把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服务经济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江苏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按照加快发展、3年倍增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2011年,江苏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0%;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加快培育激光、光通信及器件、数控装备等若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总部位于南京的苏宁电器原本是一家从事家电销售的传统企业。近年来,一跃成为中国商业连锁第一、中国民营企业第二、中国企业前50强的领军型企业。苏宁电器副总裁孙为民告诉我们,他们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借助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现代化仓储配送能力一步步提升、智慧共享的管理网络一步步延伸、企业经营规模一步步扩大,最终发展成一个巨型连锁企业。现在,他们又提出“科技转型、智慧再造”的宏伟目标,与IBM联手启动“蓝深计划”,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推进“云管理”,再造一个“虚拟苏宁”,打造中国的“沃尔玛”。苏宁电器的成长之路,就是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促进传统产业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制造环节为重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构建江苏传统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在创新驱动下,江苏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38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居全国前3位,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7万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40家,其中超过500亿元的15家,工业利润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加速成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65.6亿元,增长20.5%,千亿元产业达到9个,其中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食品、钢铁、石化产业过3000亿元,工业利润、税金均超千亿元,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加快改造升级、实现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要把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尽快实现由“湖北制造”到“湖北创造”的转变。要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和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突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以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基础,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着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江苏服务业快速发展,增长速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名列前茅,总量保持全国第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为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服务业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源泉。“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转型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服务业上水平、上层次,全省服务业连续保持10%以上增长。2011年,我省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206.13亿元,增长12%,占GDP比重达到36.8%。但与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需求,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生产性服务业重在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在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重在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重在扩大供给,推动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湖北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突破高端环节,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向自主研发跨越、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步伐。
    四、加快构筑和健全科学的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驱动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作为支撑。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多元创新要素的协同和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从外地经验来看,凡是发展较好的地方,都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如江苏省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和推动了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圳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杆,等等。我省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就必须加快建立并充分发挥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运用和产业化步伐。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是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突破口,是把湖北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其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头,企业是实现创新价值的主体,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湖北智力资源富集,科研成果较多,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也要看到,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所谓的科教优势主要集中在前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的优势并不突出。科教优势远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教与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两张皮”,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孔雀东南飞”等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各类创新主体各自为政、联系不紧、互动不够。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必须把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主要途径,加快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关口向研发前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活动重心向应用下移,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使政府的服务优势、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企业的成果转化优势有效衔接,推动科技与市场无缝对接,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一是要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集聚。着眼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高度集聚,尽可能把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把应用研发投入集中到企业,把高层次人才引向企业。二是要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坚持“以用立业”,充分发挥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和办法,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作为主要导向和衡量标准,切实改变为了评职称、拿奖项,为研究而研究、偏重基础研究、追求论文数量,忽视市场需求、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需求最前沿,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原创发明,也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中去,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方面,深圳的探索和经验尤为宝贵。该市创建“虚拟大学园”,通过网络与各大学连接,突破地域限制,聚集海内外人才和科研资源,吸引了北大、清华等50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入驻,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成果转让、风险投资等方面的“虚”、“实”结合,成功孵化出一大批企业,促成了一大批校企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增强了深圳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载体。重点是围绕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如深圳市先后组建了下一代通讯、数字电视等13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千项,转化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江苏省将创新资源集中投向产学研结合体,促进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仅与中科院的项目合作产出就达524亿元。四是要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江苏设立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每年资金总额达12亿元,每个项目1000万元,瞄准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专门用于扶持已经通过中试、即将进入产业化的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很多企业呈现爆发性增长,其作法值得我省借鉴。建议突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发展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二)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努力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点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以武汉东湖为龙头的高新园区建设。高新园区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重要纽带,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我们考察的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坚持自主创新、和谐发展,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发源地、新兴产业集群孕育地、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地、创新创业人才汇集地和创新机制文化创造地,以不到全市0.6%的土地面积,实现了超过全市18%的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产值、税收均居全国首位,综合评价排名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第三。他们对东湖高新区的面积规模和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羡慕不已,目前正在以“一区多园”的形式,全力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应该抢抓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举全省之力支持和加快东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财税扶持、人才特区等先行先试政策的创新运用,加快探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创新驱动的典范。积极探索“一区多园”模式,使襄阳、宜昌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其他省级高新区也能分享东湖示范区的有关政策,更好地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立高新园区,广泛吸引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先进科研成果、创业资本进入园区,明确各园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千军万马进园区搞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要积极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各地发展实际,选择科研实力强、创新基础好、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大胆先行先试,启动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重点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推动襄阳、宜昌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选择一批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大对试点城市的扶持力度,转化一批重大产业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创新骨干企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端链条延伸,努力打造一批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益较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型示范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县域科技创新。县域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要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的倾斜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特色优势和禀赋条件,引导建设科技产业园,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主导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配套协作较高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是整个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工程的重要环节。有一流的创新服务,才能吸引一流的产业和创新人才、催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湖北的区位、市场、科教、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突出,但一些高新产业仍然望而却步、不愿落户,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现代化、高水平的创新服务体系。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大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商业、文化、管理等深度融合,满足创新活动需求,促进创新活动开展。一是要加快搭建知识创新服务平台。知识是创新的源头。要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知识、新技术产出机构为主的知识输出平台,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依托,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创新活动开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如深圳大力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承接前沿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快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要根据创新资金需求规律,构建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导向,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以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点,发挥资本市场的持续融资功能;以发展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体系为依托,推进产业孵化与培育;以完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为核心,加强银行信贷支持;以推动科技与金融合作创新为方向,全面促进金融创新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结合,从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深圳市在这方面的气魄和力度很大,政府拟拿出3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三是要加快搭建基础服务平台。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以大中型企业为辅,通过整合存量资源、适量新增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型仪器、科技信息、实验动物等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四是要加快搭建创业支撑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五是要加快搭建市场中介平台。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和水平,引导中介组织在信息、技术、法律、咨询、策划、培训、融资等方面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五、坚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这次到深圳和江苏考察,受到很大的“刺激”。深圳的同志介绍,深圳10%的人口来自湖北,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来自湖北的很多,深圳被称为除湖北之外湖北人最多的城市。我们为湖北人在外地拼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深深为这么多湖北人才流失到外地感到遗憾。我们认为,湖北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症结主要在于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与深圳、江苏存在较大差距,亟需进一步完善。“制度高于技术”,技术创新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远比解决具体的技术创新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提升湖北创新的水平,应该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关键是通过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按照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放大科教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省科技创新中突出的问题是应用研发体系薄弱,产学研深度结合机制有待突破,特别是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不完善。深圳的同志讲:“深圳之所以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主要是深圳离国际市场很近。”在深圳人的眼里,所谓创新,就是紧扣市场,对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资源的使用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已经内化为深圳企业的一种本能。江苏把高校、企业从对政府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倡导“先找市场、再找市长”,让市场评判科技成果的价值、让市场检验自主创新的成效。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必须准确定位,政府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裁判员,而是场地的维护员。我省应该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机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健全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出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在应用研发体系和产业资本、管理结合上实现重点突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技术产权交易,促进技术和资本的有机融合。

    (三)以“五个一”迅速启动我省创新驱动工程。创新湖北建设范围广泛、内容复杂、主体多元,需要“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实体化运作”,更需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仅靠科技主管部门来推动,域有所不达、力有所不及。为此,建议省第十次党代会结束后,迅速推出“五个一”的工作举措,即:成立一个机构——湖北省实施创新驱动工程领导小组;举办一次研讨活动——湖北实施创新驱动工程的路径选择;出台一份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工程的实施意见》;召开一次大会——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动员大会;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湖北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全省上下掀起建设创新湖北的热潮,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调研组成员:吕东升 张世华 张忠诚 陈宏斌 张 利   郭继远 姜晓晓 高 陈
作者: gwliu1965    时间: 2012-5-13 21:14
谢谢提供好东东,11111111111111111111
作者: ruibozhu    时间: 2012-5-24 14:15
谢谢楼主!谢谢楼主!谢谢楼主!谢谢楼主!
作者: 猫皇降临    时间: 2012-7-11 16:40
向楼主致敬!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 维丫头    时间: 2012-11-1 11:58
关于建设创新湖北若干重大问题的调研报告 [修改]
作者: gp001    时间: 2012-11-5 10:16
非常好,谢谢
作者: 小鞋匠    时间: 2012-11-7 16:44
创新社会管理是当今社会一项重大课题
作者: AreYouOK?    时间: 2015-7-20 15:25
调研很深入,措施针对性极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