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委员提案:搬迁县实验小学必须统筹解决好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东老秘    时间: 2012-4-30 07:13
标题: 委员提案:搬迁县实验小学必须统筹解决好几个问题
通过调研,委员们对实验小学搬迁有关问题及城区小学布局结构现状有了新的了解和看法。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区小学办学现状

目前,在光泽县城内共有5所小学,它们分别是坪山小学、镇岭小学、实验小学、文昌小学和杭西小学。

(一)县实验小学办学现状

县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商贸中心区,创建于1906年,有百年的建校史。长期以来,县实验小学作为我老秘网县小学教育教学的龙头校和示范校,为我老秘网县的小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生源情况。近年来,随着我老秘网县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逐年上升,实验小学生源逐年增加,目前实验小学在校学生已达1703人,分设30个教学班,平均每个年段5个平行班。根据县实验小学今年初对2007年9月入学新生摸底调查情况显示,下半年县实验小学招生片区内的新生生源有307人,按每个班级60人算(标准班级人数为45人),需设置5个新生班。而县实验小学因教室不足,现有的招生能力仅为240人(含借读生)。也就是说,在县实验小学招生片区内将有67位新生无法按片区入学,需到城区的其它小学就读。随着县新华大楼、原兽药厂住宅新区和城南新区的开发,县实验小学招生片区内的生源还将继续增加,现有的标准化教室已完全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生源就读的需要。

2、生均占地和占用标准化校舍情况。近年来,实验小学的占地面积和标准化校舍面积一直保持在1.02万平方米和537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和占用标准化校舍面积分别为6.03平方米和3.16平方米,比省级达标示范校规定的生均占地不少于15平方米、生均占标准化校舍不少于5.6平方米的标准还分别少了8.97平方米和2.44平方米。

按照省级示范达标校标准要求,县实验小学不仅要有生均不少于15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生均不少于5.6平方米的标准化校舍面积,而且要有各不低于73平方米的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科技活动室等专用教室,以及不少于40平方米的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实验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卫生保健室、电教器材室、音乐器材室和心理辅导室。同时要有足够的学生户外活动场地,且运动场设有250米环形跑道(附60米直道),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各不少于1个;要有面积不少于16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厅和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标准卫生厕所等。目前,由于县实验小学没有足够的标准化校舍,各类专用教室和器材室均无法设置,现有的72位教师若要集中学习或开会,也只能挤在仅能容纳60位学生的多功能教室中,十分拥挤;没有符合标准的学生运动场地,无法建设250米环形跑道和设置相关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完全落实;现有的厕所属于早期建造的旱厕,男、女蹲位数和卫生条件均达不到规定要求,且距学校主教室太近,会影响师生上课。

(二)城区其它小学办学现状

近年来,坪山小学实行了撤点并校改革,将农村部分完小高年级学生并入坪山小学就读,使在校学生数由过去的500人扩大到800多人。但年段间的学生数不平衡,低年级仅2个平行班,高年级则有多个平行班,且六年级达到5个平行班。除此之外,城区的镇岭、文昌、杭西等3所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均在500-600人左右,每个年段只有2个平行班。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年段设置齐全,教师配备齐全,在校学生不多,学校占地和标准化校舍面积均未达到省上规定的城区普通校标准要求。

通过调研,委员们普遍认为,城区小学布点多,校与校之间的服务半径小,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各小学的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占用标准化校舍面积均未达到省上规定的办学要求,尤其是5所城区小学中没有一所学校有标准的学生运动场,现有的运动场所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每人每天开展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素质教育的办学要求。

二、对县实验小学是否搬迁的利弊分析

早在2002年,国家建设部就出台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文),福建省参照这一标准制定了《福建省示范小学评估标准》。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强调,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委员们认为,县实验小学现有的办学条件已完全不能满足该校教育教学和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不能落实好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有效改善实验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当务之急。

要解决好实验小学目前面临的办学窘境和满足实验小学自身长期发展的需要,大致有三条途径:

(一)在现校址旁征地扩建。有些人认为,在现校址旁征地扩建,能较好地传承实验小学百年来积淀的校园文化,社会和家长对实验小学有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感性的认知。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这条途径存在“三个不利于”:一是学校地处城区商贸中心区,车流量大,人流量多,噪音干扰大,不利于学校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二是学校面对城区主干道217路,背邻县城西溪,校园两侧既有林立的高楼,又有高密度的民宅,征地拆迁成本高,征地扩建的面积受到限制,扩建后的学校各个功能区相隔太近,达不到规定要求,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三是城区217路两侧已是高密度商住开发,市民休闲、纳凉的场所极其有限,虽然城市近水,但市民无法亲水,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设立实验小学分校。这一途径就是现在已在实行的实验小学与文昌小学合而不并的方式。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减轻财政的压力。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并不科学合理。一是教育资源浪费,合并后,文昌小学有一半的校舍闲置,教育教学设备和器材要重复购买;二是学校难以管理,两所学校只设一名校长,两校二层管理人员配备齐全,校长每天奔波于两校之间,精力有限;三是家长难以接受,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文昌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就是不如实验小学,更多的学生家长更愿意把子女送到实验小学就读,造成实验小学无法容纳、文昌小学校舍闲置。

(三)选择新址新建搬迁。有人认为,选择新址新建实验小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面临繁重的征地拆迁任务,建设周期少则三年,多则五年,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委员们通过调研认为,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县实验小学的新址规划在城南新区的中山南路中段,位于昌南一路与昌南二路之间,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其间还有1.24万平方米的小山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和校舍建设用地,学校的服务半径可达500-800米,也是未来县城的中心区,符合新校舍选址要求。采取选址新建搬迁的途径能体现“三个有利于”:一是规划中的新校区有足够的用地,有利于县实验小学今后长期发展;二是新校区立足于高起点规划建设,功能设施配套齐全,符合省示范校的办学要求,有利于带动城区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和有效开发利用现有城区小学的教育资源;三是新校区位于城南新区,有利于带动城南新区的整体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的步伐。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在现校址旁征地扩建和设立实验小学分校都不适合光泽的实际,只有搬迁县实验小学符合实验小学自身长期发展要求,符合我老秘网县城市总体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老秘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明智之举。

三、搬迁县实验小学必须统筹解决好几个问题

县实验小学搬迁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涉到千家万户,必须加强统筹,科学运作。

(一)必须统筹解决好城区小学布局调整、资源有效利用问题。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城区小学布局调整应按以下方案分步实施:一是有效整合──先并后迁。先将实验小学与文昌小学合并,待县实验小学校舍建成后,实小和文小一并迁入新校区。2005年4月,省教育建筑设计院根据县实验小学新校址的地形和占地面积,按照省级达标校的要求,将新校区设计成依照山势、呈阶梯状的四个区域,即低年级教学区、高年级教学区、学生运动场活动区、教师办公等附属教学设施区,总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能设置60个教学班,以小班化(每班45人)教学能容纳2700名学生。目前实验小学和文昌小学的在校学生总数为2200多人,还有近500人的就读拓展空间,这样的设施和条件完全能容纳和满足实验小学与文昌小学合并后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拉开框架──先迁后并。将杭西小学迁入现在的三中校区,拉开与实验小学、文昌小学的距离,并与三中合并成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去年底,县职校与三中成功剥离,目前职校的教学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现有的三中校舍多,学生人数少,初中部只需一幢教学楼,另一幢闲置的教学楼和其它校舍完全可满足现有杭西小学在校学生上课的需要。此外,三中与职中已有一处平整好的可建400米环型跑道的运动场地,这样即可满足合并后九年一贯制学校全体师生和职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又克服了杭西小学学生没有运动场所的缺陷。三是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继续保留镇岭、坪山两所小学,并新建教学综合楼,使之能够适应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镇岭小学将主要负责对接服务城区北部梅树湾、仙华洲组团开发后居民子女的就学;坪山小学将继续对接服务鸾凤乡东部区域农村撤点并校改革的需要,服务“小县大城关”战略的实施。四是着眼长远──服务园区。随着我老秘网县金岭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北部城郊至崇仁乡所在地的人口密度将逐步加大,建议持续做大做强现有崇仁实验学校,以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一布局调整的思路,将使城区及周边小学的布点都拉开距离,且布局更加合理,各小学的服务半径加大,同时还能腾出实验小学、文昌小学和杭西小学等3所校园校舍,供建设开发之用。

(二)必须统筹解决好县实验小学新校区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占地3.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内,有菜地1.886万平方米,山地(蔬果林地)1.24万平方米;南侧有28户居民,都是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中的搬迁户,面临再次搬迁,其中鸾凤乡文昌村村民11户;总拆迁面积6340平方米(均为住宅),其中砖混结构4160平方米,砖木结构2180平方米。在启动新校区征地宣传动员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搬迁户的安置问题。安置办法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货币补偿的方式,根据《拆迁法》的规定进行补偿安置;二是提前规划一处新村,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供搬迁户居住。只有统筹解决好安置问题,新校区的征地拆迁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必须统筹解决好通往新校区的中山南路建设问题。新校区建成后,县实验小学与文昌小学合并后的学生将有2200多人进入新校区学习。而目前通往新校区的道路较窄,部分路面尚未硬化,这样的道路要承载大流量的学生同时通行,将会导致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学生的安全。中山南路已列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启动县实验小学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应统筹考虑城区中山南路及其相关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新校区建成后能满足学生通行的需要。

(四)必须统筹解决好新校区建设资金筹集问题。2006年底,经县建设规划部门初步估算,新校区建设工程静态总投资约为2646.3万元(教学设备等费用不计入投资),其中土地费用1316.2万元(包括征地费用460.2万元、拆迁综合费用856万元)、土建费用1330.1万元(按每平方米650元测算)。如何筹措好新校区建设资金是一个重要问题。委员们认为以下几种形式可作为筹措资金的途径:一是把城区小学布局调整后腾出的实验小学、文昌小学等方面的土地和房产资源盘活,推向市场;二是在城南实施新校区建设与商业开发、市政设施建设捆绑综合开发;三是争取上级财力支持。四是县级财政适当投入。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或哪条途径,县政府应先统筹到位1500万元左右资金,作为征地、拆迁安置和新校舍建设工程的启动资金。

四、对县实验小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委员们认为,现在的实验小学办学条件已不能适应当前该所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在现址旁征地扩建或选址新建已成当务之急。

(一)要尽快决策。无论是在现址旁征地扩建还是另选新区新建实验小学,都需要3-5年的时间。可是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实验小学生源将逐年增长,已经不能适应实验小学发展的办学条件若不尽快改善,将直接影响我老秘网县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小县大城关”战略的实施。为此,建议县政府尽快拿出县实验小学迁或不迁的决策,以便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实验小学提出尽快适应学校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要摆上议程。搬迁县实验小学问题若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后,这将是我老秘网县又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可谓“迁一校动城南”。为此,县政府应将新建县实验小学项目纳入全县的重点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抓紧抓好抓实。要迅速抽调相关部门精干人员,组建专门的相对稳定的(队伍稳定期至少3年)工作班子,并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主抓该项目。同时要列出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表,要像抓金岭工业平台一样抓该项目的建设,尽量缩短建设周期。

(三)要加大宣传。搬迁实验小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对提升我老秘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加快城南新区的开发、拉开城市框架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但是搬迁实验小学牵涉许许多多学生家长,牵涉征地拆迁,牵涉面临再次搬迁户,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统一社会各界的认识,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群众支持的合力。

(四)要先建后迁。县实验小学现有学生1700多人、教师72人,若要通过盘活县实验小学现有的土地、房产资源来获取新校区建设的“第一桶金”,那么必须首先考虑这1700多学生上课的过渡场所。从目前城区闲置的房屋、场地看,若要选一处与现在实验小学同样规模的教学场所是完全不可能的。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1700多名学生分解到城区其它学校就读,除文昌小学尚可容纳近300名学生、县三中闲置教学楼可容纳近500名学生外,杭西、镇岭、坪山等小学均无闲置教室,剩余的近千名学生将无法就读,且化整为零分解学生的做法无法达到学校的统一管理目的,不利于实验小学的长远发展。为此,委员们认为必须坚持先建后迁的原则。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