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领导干部民情日记范文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第一范文
时间:
2012-4-17 10:16
标题:
领导干部民情日记范文汇总
一起在春天里播种
黄楚平
3月18日下午,阴。
全省“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们立即着手部署安排。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市5000多名干部就已分赴900多个村50万农户家中,按要求开展活动,但实际情况怎样?我心里很挂念。“两会”结束回来后,我就直奔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
一、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下午3点, 我们到达第一站——双溪村养鸡小区。在双溪村大屋吴湾的路边新修了一排崭新的鸡舍。村支书王光元告诉我,这里的8栋鸡舍,共4000平方米,是由咸宁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援建的。
正在打扫卫生的农民是吴咸柱,他儿子租了两栋鸡舍,租金是8元一个平方。我问养鸡有没有风险,他回答:“没有,去年一只鸡可以赚2块钱,这里租金便宜,我儿子想多租都没有位置了。”
鸡舍之所以这么俏,是因为小区依托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药品、饲料等,收购后再结算。小区内每批可饲养肉鸡4-5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鸡15万羽,每只鸡纯利润在1.5-3元之间。农户养得多,赚得就多。而村委会将鸡舍租给农户饲养,每年可收租金3万多元。
我认为双溪村的这个做法不错。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就得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咸安的养鸡业就是因为有了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才发展起来的。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也让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活力。
在养鸡小区,我把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咸安区的领导一起研究: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引导、帮助温氏集团就近设立加工厂,搞深加工,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二、田边地头的交流更融洽
来到双溪五组谭家嘴畈,有一群村民正在播种玉米。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整地打垄,一边和村民们聊了起来。
村民周云在这里有两亩多地,她把地租给别人种菜,自己来这里打工。我问:“一天多少钱?”她回答:“70块。”她爱人在做油漆工,她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部,闲的时候打打零工,家里还养了两头猪,她说村里土地少,像她这样做点副业、打点零工的人不少,生活还比较宽裕。
正说着,包这块地的人来了,他叫董焕新,是大幕乡人。前年他就到这里承包土地种辣椒。当年我来这里调研就见过他。
打过招呼,我问老董:“辣椒行情怎么样?”他说:“好销得很,我的辣椒最高卖到12块一斤。”据他介绍,前年他到这里来包了180多亩地,今年增加到250多亩。一亩地种菜的收入是种粮好几倍。老董说,这里土质跟嘉鱼差不多,他准备先种玉米,到了6月份再种辣椒,还想试着种点小西红柿。
谈到菜价,大家的话多了起来。一位村民说:“现在的菜好贵,今年过年我们这里芹菜卖7块钱一斤。”保证蔬菜供应充足和物美价廉,是一个民生问题。我问镇里的党委书记田海湖,镇里有没有精细菜。他说:“现在只有2000多亩。”我对他说,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就提出要搞好大中城市周边的菜篮子建设。这件事应该高度重视。市里下一步要研究扶持周边的乡镇多搞些精细菜,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蔬菜,让群众吃上放心菜。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城市的蔬菜供应,还可以帮助农民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块地一会儿就整好了。在田边地头,村民们没有了平时的拘束,个个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交谈沟通,大家像一家人,没有一点隔阂与障碍。
三、走进农户查实情
了解村民的实情,就要摸米缸,看水缸。今天走访了三个农户。我们首先来到村民张昌德家。一进门,就看到墙体已经破损。张昌德在镇里打工,妻子周秀丽患了病,留在家里。她的嫂子方细莲过来介绍,50岁的张昌德身体不好,现在周秀丽患有乳腺癌。家里的危房,因为资金还有缺口,目前无力重建。
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应该帮助!把慰问金交给周秀丽后,我跟区里、镇里的干部商议,大家都出力,要尽力解决缺口,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
我们又来到村民张昌富家。一坐下,我就问老张,粮食直补这些惠农政策都落实了没有?他回答都落实了,钱都通过“一折通”打到了存折上。不光这些政策,连农机补贴他家也享受了。
老张的二儿子前年在福建打工,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欠下几万元的债务。老张一家买了一台耕整机、收割机,靠大儿子张宏华搞机耕服务挣钱还债。我问张宏华有什么困难?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买农机补贴了30%。我准备再买一台收割机,多赚点钱,早点把家里的债还清,就是手头的资金还缺一点。”
我赞成张宏华的想法,跟区里同志商议想办法支持他。
村民张昌爱家很有特点,没进院子就听见了音乐声。一进小院,四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张昌爱老人今年76岁,原是小学校长,退休后在家办起农家书屋,他把一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放了不少书,让村民免费借阅图书。
我问:“有人看书吗?都看些什么书?”他回答:“下雨或者农闲的时候就有人来。”他告诉我,农民主要喜欢看农技方面的书。他说,看书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就少了。张昌爱说:“一些爱打牌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们。”
我对老人说,我们要支持像您这样的农家书屋,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帮助添置更多更好的图书,让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听了我这番话,老人很高兴,还唱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山歌唱给党中央》:“我们村里欢乐多!男女老少爱唱歌,唱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八个九个十个……唱给党的好领导,家家户户好生活,党的恩情唱不完!”
动情的歌声,发自心底。我们个个鼓掌叫好,我也更深切地感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
四、促膝谈心议发展
在村民张宏祥家外的空地上,我跟村民围坐在一起,我首先跟大家表态:“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听真话,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尽管说。”
随后,大家七嘴八舌打开了话匣子。有的提了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有的谈了生活实际困难,我一边听,一边归纳,主要是村里饮水安全、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条件等6个问题。
我把大家发言提出的问题记在本子上,双溪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其他的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家一边说,一边议,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最后,我对乡亲们说,大家反映的问题,我全都记下来了,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解决,过段时间,我再来跟大家一起来检查。
晚饭安排在张宏祥家里。吃完饭,张宏祥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我们暗地里交了饭钱,非要村支书退给我们,经过反复解释,老张才收下,他感叹:“过去住队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四庙村访民情
黄关春
3月4日,晴。
上午刚开了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动员大会。中午,我们一行7人从孝感出发,驱车直奔孝感最偏远的大悟县三里城镇四庙村。我今天来打个头站,就是想与农民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访农户、察民情、听民意,带头实践“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进村入户 访贫问苦
经过2小时左右的车程,抵达大悟县三里城镇四庙村时已是下午4时许。
下车后,我们径直走进四庙村八里棚湾困难户韦莉明的家。这位从广西嫁过来的年轻妇女,柔弱中透着坚强。我问韦莉明家里情况怎么样。她说,家里条件不好,有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前两年两位老人都病了,为给老人治病,借了不少钱。她还说,去年两位老人都过世了,经济压力才减轻了一些。我问她家庭收入来源有哪些。她一一数来:5亩水田,种一季水稻,一年能打6000斤粮食。家里养一头“年猪”,年底杀猪过年。山上两亩旱地,一年收800斤花生,家里吃油也不用愁了。夫妻俩上东北做建筑小工,是主要收入来源。我鼓励她增强信心:“现在负担轻了,再把债还上,日子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随后,我们来到罗胜宽家中。他家住着新楼房,用着自来水,不经人介绍,我们还真看不出这也是一家困难户。四庙村负责同志说,他家有两个儿子,去年一个儿子不幸遇车祸去世了,今年小儿子病了,媳妇、小孩也病了,都在武汉医院治疗。因为要照顾这三个“病号”,罗胜宽田也种不来、地也顾不了,家里还要请人看门。生活一落千丈,还向亲戚借了几万块钱。我问罗胜宽:“不是有新农合吗?”他回答说:“新农合是好,报账也快,但也要等病好出院才能去报销啊。现在关键问题就是,治病期间家里的资金筹措不过来。”他说得很有道理。我问县、镇负责同志,能不能想办法先垫付一部分资金,帮助像罗胜宽这样的大病救助对象渡过难关。他们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协商,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对罗胜宽说:“现在有新农合和大病医疗救助,你的负担就轻一点了。希望你努力发展生产,在政府的帮助下,克服眼前困难,相信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罗胜宽连连躬身致谢。他说:“感谢领导的亲切关怀。您的这番话真是说到我们的心坎上去了。”
看生产条件 思农村发展
从罗胜宽家出来时,天色还早。我们便驱车来到四庙村八里棚湾上面的界牌水库。站在水库大坝上向下俯瞰,只见八里棚湾一栋栋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周边的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绵延至远方。
镇里的负责同志介绍,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大悟的“粮仓”。她说:“大悟有‘三里城出美人’的说法。其实是误传,应该是‘三里城出米仁’,说的就是三里的大米质量好、产量高。”
我问她,三里还有什么特色产业?她说,山下是水稻,山上是茶叶、板栗和花生;山下管“吃饭”,山上管“致富”。县里的负责同志借过话头:界牌水库的水归我们管,其实这里已经是河南的地界了。对面的罗山县“旅游产业来势很猛”,他们在旅游开发上下了很大力气,不仅整修了灵山寺,还在高速公路上“开了口子”。大悟也想像罗山一样把旅游产业搞起来,希望省、市在有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她的提议下,我们进入相邻的河南省罗山县考察了一番,结果果然如此。
我与县、镇的负责同志探讨了一下,大悟可以充分发挥老区人文积淀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资源富集等优势,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文化,聚集更多资源投向革命老区,形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联动效应,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吃农家饭 话农家事
时近惊蛰,大悟山村傍晚时分仍然寒气袭人。在村民李江家里吃过晚饭后,我与四庙村部分村民代表围坐在火盆旁拉起了家常。
年近七十的高自书首先打开话匣子:“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这是历史上都没有的事。大悟是新农保试点县,我们农民也像城市人一样每月拿工资啦。”他说,“党的政策真是好!”
李世涛接过话头:“大伙儿都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是一年一个样。过去我们住草房,后来改瓦房,现在都住楼房了。电视机不用说,现在农村太阳能都很普及,电脑也不稀奇呢。家家户户天天都像在过年,不信你到各家各户走走,保证家家冰箱都有肉,柜里都有酒。你说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老百姓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徐善心也说:“不是我说玩笑话,现在大鱼大肉都吃腻了,还就想吃点清淡的。”他说,现在大家日子好了,都盖起了新楼房。如果早先把村庄建设规划搞起来,那湾子一定会比现在更整齐更美观。他还提出,要是能硬化灌溉渠道、修建文体活动中心,那就更好啦。
“你们刚才讲的,我都很赞同。”听完大家的意见后,我说,“刚才吃完晚饭后,我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很不方便;也没有一个可以让大家在一起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大家提到的搞好乡村规划、硬化灌溉沟渠、修建活动场所等建议都很好,我们将认真对待群众的所思、所盼,共同为农民朋友办实事”。“现在正是大悟发展的好时期,不仅是全国全省扶贫开发试点县,还是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而且马上就要进入高铁时代。我相信,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大家就一定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送走村民代表后,我看见二楼书房里,李江夫妇正在电脑前与在外打工的孩子“视频聊天”。这让我大感惊奇:现代科技也如此迅速地进入这个偏远山村老百姓的生活!偏远山村也跨入信息时代!
打开李江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坐着农家小板凳,刷牙、洗脸、洗脚。窗外山风呼啸,我偎在床上也心潮翻滚:不是住下来,亲身体验,是不可能了解到这么多实际情况的。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的干部就应该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扑下身子走访民情,倾听民意,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3月5日,晴。
一早,我们来到三里万亩生态茶叶基地,与柏园茶场的工人们一起为茶树剪枝。
我们一边劳作,一边与茶场负责人严四毛聊起“种茶经”。严四毛说,茶树是越剪越发,茶叶是越摘越发。这里山高,冬季温度低。现在剪枝,能保证清明、谷雨时节的新茶有个好产量。他还说,三里土壤、气候适宜种茶。茶业已经成为三里镇的重要产业。附近村子里的很多村民都有自己的茶场,没有茶场的人到附近茶园来打工,一季下来也有7000多元的收入。
“这样很好,既打工赚钱,又照顾家里。”我说,“茶场还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培育茶叶品牌,不断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严四毛乐呵呵地说:“是这个理儿。”
时间过得很快,到临别的时候了,我再次回望山场,在这满目的青翠里,有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增感情 树信心 明责任
陈丰林
3月18日,星期五,晴。
吃过早饭,我带上司机和一名工作人员,从县城出发,到全县最边远高寒的龙坪镇十字冲村走访农民朋友。
汽车在山路“盘旋”了两个多小时,上午10点多,我们走进了十字冲村6组王兴涛的家。这是一栋乳白色的二层小洋楼,主人很热情的引我们到二楼客厅喝茶。客厅里沙发、饮水机等家具一应俱全。王兴涛今年28岁,全家5口人,有25亩耕地,去年全家种了25亩反季节蔬菜,总收入6万元,人均1.2万元,今年还准备买一辆小汽车。听了王兴涛的介绍,我感到十分欣慰。说到当前的困难,王兴涛反映,现在农户电器多了,用电负荷大了,电压不稳定是个问题。我告诉他,中央今年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我们一定会抢抓机遇,全力解决农村用电难问题。
从王兴涛家出来,来到苏德斌家。我想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就问他对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感觉咋样。苏德斌说:“新农合政策很好,去年小孩在县城住院,总共花了1万多元,新农合报了一多半,自己出了一少半,新农合政策帮了大忙。”我又问苏德斌:“你知道中央1号文件吗?”他说知道,站起来指着门前约100多亩淌田说,这块田没有排水渠,一淹我们的菜就完了。镇上的同志讲,这是龙坪的普遍问题。龙坪有很多小盆地,地下是空的,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怕水。我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们协调国土、水务部门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给予解决。苏德斌一个人在家种了20多亩地,去年又把房子盖起来了,十分辛苦,虽然只有42岁,看上去苍老许多,但他没有感到苦,没有感到累,而是很乐观,对将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为他这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
中午1点多,在农户家用餐。吃过饭,喝了一会儿茶,2点半钟,我们换上黄球鞋,帮助孙龙才家栽核桃树。树苗是全县统一推广的优质薄壳核桃苗,栽在一块土质很好的二荒地上。大家挖的挖,栽的栽,浇水的浇水,干得热火朝天,很快几十棵核桃就种完了。核桃产业是县委重点发展的富民生态产业,目标是用5到8年时间,总面积达到60万亩,农民人平增收5000元,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核桃大县。现在全县已发展30多万亩优质薄壳核桃。
4点多钟,我们来到一组秦启武家。老秦是个老党员,在十字冲村当了37年村干部。老秦说:十字冲村最好的产业是种菜。这是几届龙坪党委帮助选的“黄金路”,现在不要老百姓种,他们也要种,党的政策又这么好,农民只要勤快,不愁不富。老秦的话很朴实,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当干部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富起来,为官一任,面貌依旧,老百姓兜里没有钱,就是失职。我们感谢老秦作出的贡献,关切地问目前还有哪些困难。老秦直言不讳地说,大伙托我给县委书记带个信,一是手机信号不好,二是吃水还没有彻底解决,三是组里的公路没有硬化。我告诉他,我们一定把这些问题带回去,认真研究解决。临走时,老秦边送我们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上学免费,住院报销,老了还有养老金,我过去没作啥贡献,还享受“三老”补贴,享福得很。
晚上在6组农户王道丽家就餐。晚饭后,我们与村干部、户主围着火笼拉家常、话发展。村支书杨仕洲如数家珍地介村里的情况:反季蔬菜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每年种菜面积都在4500亩以上。2010年村农民人平纯收入5820元。很多家庭人平年收入过万元, 85%的农户盖起了楼房。今年村里计划发展核桃820亩、烟叶350亩,山羊出栏增加2000只,人平纯收入增加500元,支持10户农户盖起新房。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准备办一个方解石厂,力争今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至10 万元。在蔬菜产业上,抓紧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积极探索大蒜与苞菜轮作模式,扩大复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看到村干部十分敬业,干劲很大,群众精神很好,我鼓励他们早日实现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10点多钟,大家洗脚休息。我和几位同志住在王道丽家。他家房子很大,把二楼的三间空房腾给我们住。坐在卧室的写字台前,听着窗外春雨淅淅沥沥,回味一天所见所闻,不禁思绪万千。在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中,增进了感情,了解了民情,增添了信心。我深深感到,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是一次亲民大行动,是“民心工程”,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项创举。
龙坪镇被称为“保康的屋脊”、“襄阳的西藏”。但他们自强不息,探索发展反季节生态蔬菜,一举走上了富裕之路。实践证明,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实现脱贫奔小康,只要充分用好党的政策,放手发动群众,立足本地实际,打优势仗,走特色路,选准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会干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深深感到,村民群众反映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是我们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加快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服务型干部,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加快发展山区现代特色农业,让农民尽早过上富裕生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