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何提高机关公文写作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spiriting 时间: 2012-4-14 11:16 标题: 如何提高机关公文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指公务文书的撰写。在一个单位的文书处理工作中,文稿起草是第一个工作环节,比较收发、登记、办理、印制来说,往往需要更多的思考,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可以说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无论是担任领导职务,还是从事文秘工作,都免不了经常写文章。文字表达水平也就成了业务能力的主要体现。提高公文写作水平,要从提高起草者的思维能力、经验水平和综合素质下手,没有什么“秘诀”可言,非得下苦功夫不可。而公文写作又有其基本规律可循,只有把握这些规律,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甘当“苦行僧”,愿做有心人,勤学多练、厚积善悟,才会熟能生巧,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本文拟结合我个人从事写作的一些体会和别人的一些经验,就提高公文写作能力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 X7 Y0 x7 c( q1 L5 t8 Z, e6 E x" H4 s8 e: P F D( ]) W; V3 n一、多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f5 c) p n( @% J' {, F+ q
# T- [0 [7 u0 h/ T. x/ c
(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打好理论基础。鲁迅先生早在20年代就指出:“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这就是说,作者的理想、情操和审美眼光,对文章的特色和价值是起决定作用的。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自觉地参加各种有益于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实践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思想,陶冶感情,更好地增强自己的写作激情以及发现新事物、看出新问题的能力。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相比之下,我们往往不注意对工作进行理论思维,而喜欢就事论事。这直接导致我们一些公文起点不高,深度不够。实践证明,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全局工作中的各种现象,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就不能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 * ]4 h/ {2 a% c8 z6 p% f# N/ D 9 S( A7 B6 ~; u5 {: p% G# |理论是我们观察、认识和分析有关问题的指南。只有理论素质提高了,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才有不可动摇的逻辑力量。当然,理论的作用是间接的。一份调查报告可能没有直接谈理论问题,但它的观点是对调查材料进行透视和思维的成果。理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指望学理论立竿见影,现炒现卖。打牢理论基础必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 a6 M, k% m8 {4 }; \ # \+ ]# x3 _; e; t5 ?( z8 ](二)要积累生活,拓展知识。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和作者的生活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阅历浅,知识贫乏,很难写出好文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信息,而且可以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文章写得更充实,更准确,更生动,更优美。我们要积极地投身生活,在生活的感知中积累经验,拓展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头脑,为灵感的触发和文思的活跃提供更多的水源或燃料。一是努力扩大知识积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知识,并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知识积累。在积累知识时,既要注意量的增长,面的扩大,还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职务和专业分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积累。所谓知识结构合理,就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外围知识,专业知识精,外围知识博。专业知识的精,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外围知识要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要划一个圈的话,这个圈应该把日常公文写作所涉及的领域基本覆盖住。这样,在写作公文时,即使涉及不懂的知识,也不会是完全生疏的,起码知道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从什么书里查到所需要的资料、数据。专业知识必须熟悉、精通。在写作中用到这些知识时,不必每次都去查找。要像律师熟悉法律条文那样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工作中常用的条令条例、政策法规、基本数据,要十分熟悉。二是勤奋地进行资料积累和思想积累。积累资料需要技巧,更需要毅力。偶尔剪辑、摘记一点资料,做一点卡片,比较容易,长期坚持相当不易。积累资料决不像有些同志想的那样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它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要积累资料,就要阅读资料,判断资料的价值及分类。如果由他人代劳,自己对资料内容没有印象,用时就无处查找。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熟悉资料的过程。只有熟悉资料,才能在需要时,从资料储备中迅速把它调出来。当然,这里说的熟悉,并不熟悉资料的具体内容,而是指了解资料的类别、属性。资料是供备查用的,没有必要把它的内容都记住,知道能在那里找到它就行了。为了便于查阅,积累资料要注意分类,并定期整理。资料的积累不能代替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积累,就是脑子要想事、装事,注意把一些一闪即逝的想法捉住,记下来,并加以联想。我们读报纸的时候,看文字材料的时候,调查研究的时候,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头脑总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样,受领公文写作任务以后,进入情况就快,完成任务也快,不至于什么时候都是从零开始。 / ]9 z6 T; D9 E1 m ' T) J7 I% e/ P5 f! X, Q$ U(三)打破专业局限,多了解和熟悉全局性工作。机关工作分工是很细的,对分工的工作了如指掌是应该的,但不应满足于此,还要熟悉全局。只有懂得全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局部,才能正确地估量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份量。不懂得全局就往往见木不见林,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给下面提出一些不适当的要求。 " H& X5 N3 a1 [$ V3 z! U 5 b; l1 l5 z! a9 L: Y强调了解全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心工作往往要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完成。如果对全局性工作很生疏,就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精通专业的同时,必须多了解全局。年度工作要点,基本思路,重大活动,近期召开一些重要会议的情况,上级和本级制发的重要文件,领导的讲话和指示,重要典型的情况,都应了解。: \+ `$ g+ [/ S
2 {+ N6 t$ T7 A# t0 }2 w
能多参加一些活动多接触基层固然好,没有这些条件,通过阅读文件和有关材料也能了解不少情况。比如,某个单位的现场会开过以后,找来有关材料看看,也可以了解大体情况,并非只有到现场去才能了解情况。有些同志没有养成看文件的习惯,这很不利于了解和熟悉全局情况。有时兴师动众往返几天到基层去开个座谈会,了解情况不一定比从文件上得来的多。通过阅读文件,既能掌握政策,又能了解情况,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学习办法,不充分利用,未免可惜。 . e# j% M9 z/ f' s5 {( z2 [+ t' A3 H) w
(四)研究一点写作之道。根据一些专家的体会,学习写作之道的主要途径,一是学习公用文书拟制的有关规定。公文分类、作用、一般内容和拟制要求,以及公文格式,是最基本的写作之道,要认真学习并熟记。二是读一点写作理论方面的专著。如《应用写作》、《写作通论》等。这些书会告诉我们怎样确定主题,怎样建立结构,怎样使用材料,以及对比、照应、起承转合等文章写作的基本问题。三是学一点语法和修辞。学语法的目的是消灭病句,把文字写通顺。学修辞的目的是把文章写得优美、富有文采。二者都是需要的。有的同志认为,公文讲究严肃、庄重、朴朴实实,不能使用修辞手法。其实这是误会。讲修辞,并不是使文章华而不实。在我们所见的公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恰恰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结果。例如,“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都是用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传神。对比、排比、对偶之类修辞手法用得更多。不讲修辞,文章就不免平谈、呆板。四是学一点逻辑学。逻辑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些公文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就是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五是通过精读文件和正误对照学习写作之道。阅读文件时发现写得好的文件,不要看一遍就过去,要仔细研究它的结构、观点、材料以及论证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它好在什么地方,想一想,如果让自己写这个问题,自己会怎样写,两种写法的差别在哪里?还有没有别的写法?等等,仔细揣摩、体会、研究,定会悟出些道理。这就是通过精读文件学习写作之道。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照公文的修改稿学习写作之道。一份公文有时要写好几稿,每写一遍都有新的提高。把这几稿,特别是领导修改过的稿子收集起来,仔细对照,边对照边思考为什么这样改,受益匪浅。& ^2 C% z! V) r: n+ u+ ]
1 a$ Z! p' @1 }1 M7 D9 ^( b5 F: K
(五)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站在岸上,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因为游泳是一种技能。写作也是一种技能。由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经过实践这个中间环节。用筷子吃饭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只听人家讲,看人家做,自己不拿一双筷子在手里练一练,也掌握不了,何况是写作这样复杂的技能!因此,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大胆实践,刻苦练习。在这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既不要把写作看得轻而易举,也不要看得高不可攀。提高写作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开始写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写,必然有提高。二是既要勤于练习,又要善于总结。毛手毛脚地写,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即使有提高,也比较慢。要使自己写一次,进一步,就要善于总结。每完成一份公文的写作,都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有什么经验教训,特别要把初稿和后来的修改稿、审定稿认真加以对照,从对比中体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三是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抱有应付态度。起草每一份文件,都要把自己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写一次材料有一次提高。如果能挑一百斤,只担九十九斤,时间长了,一百斤的担子就挑不动了。有的同志不愿修改自己写的东西,总希望领导高抬贵手,降低标准,凑付过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2 }2 ]0 U7 K0 n8 c z, H& }
6 J4 U& n# h) _5 x
二、多研究,打好实践根基 , e2 [1 P) R+ U& X1 Q% ]0 ?- b) N0 Z) e/ _, A, i
要训练思维,提高智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要根据客观事物制作成文章,还需要有多方面的智能。比如在认识和摄取客观事物时,作者需要有观察能力,发现能力,采集能力;在构思过程中,需要有综合能力、分析能力,筛选加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表达时,需要有结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写作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技巧也是能力的体现。整个写作,要靠诸种智能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在运用各种智能和技能的过程中,思维贯串于始终。写作正是以思维为核心组织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没有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诸种智能和技巧难以发挥,写作对象也就很难如意地转化成理想的文章形式。为此,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能、开拓思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也是作者全面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起草公文是机关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机关干部,要想提高机关公文写作能力,成为公文写作的行家里手。要多研究,打好实践根基,须做到:' n6 e! t$ D2 V
3 s( j" t1 s6 J! ?7 w
(一)登高望远+ r9 @+ [3 J- D
& t7 }' Z' J- b. d4 q; n$ B# y8 P
人们常讲,登高才能望远。起草机关公文,也应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文以载道,突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给人以启示和共鸣。文章依赖“思想”而永生,因无“灵魂”而猝死。写材料首先一定要注意提炼“思想”,善于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着眼全局看局部,不就事论事,把具体的东西理论化;善于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既不违背上级精神,又能突出单位特色,把上面的精神具体化;善于运用新语言、新事例,不简单“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把传统的东西现代化。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针对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要有概括性。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面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有一个材料,关于增进班子成员感情的概括就比较好:“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事会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非常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而有的材料总的看上去不错,但又觉得少点什么,往往就是少几句高度概括、很凝练的话,让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追踪发展的趋势;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还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四是要有独创性。现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趋奉迎合,确实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五是要有说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既要有对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中肯评价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事;既要全面辩证,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离腔走板甚至脱离上级和党委意图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领,感到莫名其妙。有经验的同志,还常常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o- B* D9 A! E+ l# }
$ b5 G% O. ^& f; @(二)“修炼”悟性 3 w% o+ S R& e& i- ^& |8 Q* M3 r- h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是歌德对鉴赏艺术作品所讲的一段话,其核心思想是:无论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离不开“悟”。对于公文写作来说,悟性也同样重要。同样的训练、同样的工作经历,有些人的写作水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有的人却能把公文写作升华到艺术的境界。这里面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差别还是体现在会不会“悟”上。悟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对事物的体会和认识能力,人与人悟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深浅上,公文写作中悟性的深浅与每个人的“修炼”程度成正比。首先必须弄清楚写公文目的是什么?我们公文写作,大到调研文章、工作报告,小到信息、简讯,说到底都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从这个角度考虑,公文写作和其他文体写作不同之处就在于:必须符合上级总体意图。所以写公文,只能在上级总体意图的大框架内来写,出了那个框架,你就算跑题了。那就算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其实简单说来是上级意图,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上级意图包括国家宏观政策、上级部门行政部署、本单位工作思路、领导对政策的个人理解,等等。这个需要你在实际工作中去“悟”。如何提高“悟”性呢?从实用角度分析,就是写作要注意要有针对性。比如每个级别的报纸、刊物,都有要解决问题的层次;每个领导、编辑,都有各自的风格和对问题的理解,如果你想得到他们的肯定,就不要孤芳自赏,一定要加以研究。你想在哪里发表、你写给哪个领导看,就把相关的报纸、刊物,或者把以前已经通过领导认可的文章找来,仔细的看,看的越多越好,研究写法,查找规律。写公文时,不要把写文章的人当成自己,而是当成领导、编辑。当然,一些其他的报纸、刊物、网上的文章,你认为写的好的,也可以找来看和研究,但开始阶段建议还是有高度针对性比较好。而从长远提高的角度来说,多阅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多关注国家、当地、上级、本单位、本部门等政策、措施,以及相关领导的观点、思路,多了解时事政治,多思考深层次的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会对自己准确把握某篇公文应该具有的度,会很有帮助的。在这里引用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章写作中怎样“修炼”悟性。鲁迅先生是这么写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这是鲁迅先生对文学创作阐述的“不应该那么写”的学习、领悟方法。对公文写作来讲,这也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我们直接看公文范文、看干干净净的定稿,就不如看经领导和同志们反复修改的草稿获得的收益更大,提高得更快。用心写作是一方面,用心体会领导和同志们精心删改之处,体会到了“不应该那么写”,明白了“应该这么写”的道理,便是“修炼”公文写作的悟性。8 a0 s Z \; O& m1 x7 b/ O
9 }2 T! y1 E2 X7 s4 R(三)悉心揣摩3 b! `2 e) [( N [- J5 k* A0 ]! K
0 e* J8 h! `$ g) M4 L. l" o- C
公文不是用来记录个人见闻的,也不是阐发个人见解的。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写的。这就要求起草公文时,一定要用心揣摩领导意图、思维方向、关注的重点等等,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和意图理解准、领会透,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处处留心皆学问。要通过细心观察、悉心揣摩、科学分析,努力去挖掘、扩展、完善、深化和延伸领导的意图,力争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不完整的东西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正确把握领导意图,确保机关公文质量。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一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二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只是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三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有的一时未想清楚、未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四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机关干部有经常接触领导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条件,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块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不失时机的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因为这个闪光点或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思考的新突破。! E2 F" n. p q1 w
# L3 q5 ^6 T% c# j- u' r9 S! |(四)量体裁衣' g& y( o y \% y
( u; W% U! B% W" u2 ~8 A1 B
胡乔木同志曾告诫机关的同志:“写文章用材料是为了说明观点,文章写出来叫大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与观点没有联系好,每个观点应该接着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不要用。”因此。起草公文一定要学会“量体裁衣”,也就是要切实处理好表达观点与选用材料的关系。对于出思想、出经验的系统性文字材料,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认真地钻研,努力做到鲜明清楚、纲举目张。学习公文写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公文在取材立意、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文种、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一般需要通过熟读公文写作书籍来掌握和了解。二是要学习范文。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选择中央文件、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单位历史文件,报刊上影响较大的、公认的一些好文章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其谋篇布局、形式特征。三是观察体会经验丰富同志的写作过程。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认真体会领导同志、有经验同志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从着手起草、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的整个过程,领悟每一个细节。 . t+ h6 h) [- X4 W/ {$ y/ W6 j5 e& c( C2 @
(五)借梯上楼 3 J8 b! L/ H) T) \% L) a- O5 [# s+ E; u; B: g
巴甫洛夫曾说过:“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我国汉代恒宽说“厚其基而求其高”,宋代苏轼说“厚积而薄发”,清代唐甄说“积多则神”。荀子《劝学》篇里面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都是知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把文字材料写好,一定要学会“借梯上楼”,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第一,善于积累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学习靠积累,积累也是一种学习。公文写作中的积累包括积累构思(文章结构)、公文语言、写作信心和公文素材。构思最难积累,需要有人指点、引领,需要写作者用心分析,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把握公文语言是指依据不同的文种使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讲话稿,要根据不同的讲话人和听众确定讲稿的风格,写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语感。积累写作信心就是指在心理上从刚开始接受写作任务时的诚惶诚恐,逐渐转变为坦然面对、从容不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材料的积累在公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要努力让自己公文素材的“粮仓”丰盈。在这里介绍一下笔者关于公文素材的“四类”积累法。第一类: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类材料,特别是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法规;第二类:本单位现任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风格,单位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理念,特别注意掌握领导讲话类材料等;第三类:本单位主要业务方面的材料、本行业基本材料和前沿情况;第四类:行内行外、国际国内与业务有关的学习型、启发型材料。第一类材料能帮助作者把握公文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规,能解决确定公文是否有硬伤的问题;第二类材料主要用来吃透上情,决定公文的目的和用途,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三类材料主要用来摸清下情,决定公文是否能联系实际,避免出现空话、外行话;第四类材料决定公文能否创新,对于开展以文辅政、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很有帮助。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似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文电和个别了解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第二,运用资料。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 j1 T) q' ?0 F E0 x1 ^" V+ R8 ^ K% A8 k' B, ^
(六)照猫画虎% L2 D0 }9 o {& S& h
7 \; x+ { f5 e' A2 M1 g
清代唐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意思是说: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非一日之功,有一个过程,必须下工夫勤学苦练。特别是对刚刚介入文字写作的机关工作者来说,更应该端正写作态度,时时注意多学多练,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常言道:“照猫方能画虎”。照猫画虎既非学习写作的歪门邪道,也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想,它是有着一定理论依据的。这就是古人所云“写作无秘诀,作文要有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说法。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都有一定格式和套路,它们是古往今来,包括老一辈机关工作者常年从事机关应用文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机关应用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是引导初学者迅速掌握机关应用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论。所以,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公文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听公文写作的理论知识讲座时,往往缺乏感觉,把握不住重点、要领,只有试着去写了,对文体、思路、语言的感觉才会清晰起来,才能体会到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慢慢地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差距,明确学习和提高的目标。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离不开大量的练习,练习要从简易的文体、文种开始。先从写便条、信息条目、会议纪要等短小文稿开始,到新闻简报、请示报告等中篇文稿,再到工作总结、本单位及上级领导讲话,最后执笔或组织起草大型会议报告(如党代会、职工代表大会、周年庆典)、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需要多位作者甚至单位全体同志参与意见的公文。相信机关工作者只要横下一条心,肯吃苦,肯动脑,就能较快地掌握机关应用文写作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应用文写作中,初学者画虎必须先照猫的道理,而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原因。机关工作者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但实践证明,勤于和善于学习范文、模仿范文是一条捷径,这也是想成为写作高手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比如,在学习范文时,可将自己融进去,首先想一想如果自己起草这份材料应该怎样写,分几个部分,提出什么观点,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样把握的,比着葫芦画瓢,时间长了,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渐入佳境,升华超越,写出一手漂亮的文字材料来。实践中,要做到巧于结构。结构是文章的框架。在写文章之前,要对文稿的基本内容、主旨框架、层次段落、重要观点、开头结尾等等,进行一番全面的考虑和总体的设计。这是文秘写作最重要的一步。结构未定,就匆忙动笔,是写作上的一大忌。文章的结构形式大致可分三种:一是板块式。即将文稿分为几个板块。多见于党代会、职代会、专业系统会的报告。一大块是上届或上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回顾与总结,一大块是今后的工作思路和任务。二是自然式。即文稿不分板块,只分若干个自然段,多数是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如江泽民同志1998年9月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39个自然段,一段一层意思,一段一层递进,上下呼应,环环紧扣,逻辑性很强。三是提纲式。就像我们列提纲那样,在一篇讲话稿中,要讲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开头,要有一个主题句,每个问题的篇幅又都很简短。多练笔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进行认真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 4 S" ?1 H; h% O0 k& e/ B 5 K) f b# k3 o* v; t Q(七)勇于创新& P) E' O. Y# q2 m5 S' ]# V
! A& X) H) V: b+ w, H“文章为时而著”因为机关公文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所以起草机关公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围绕时代主旋律,体现时代特征,不能“老套”。文无定论,重在创新。郑板桥有副楹联这样写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讲的是文章要像二月的花儿一样新鲜、吸引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新取胜。在起草机关公文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摆脱习惯思维方式和条条框框约束。善于从书本中、从老经验中跳出来,善于用新的视角看问题,用新的思路想问题要经常关注和研究新形势、新动态、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人云亦云,善于从“新”中求异。公文写作的创新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表述要新。起草公文,经常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既要完整、准确地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又要合理避免“鹦鹉学舌”、“如法炮制”。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创新表述方式,如换正面表述为反面表述,换一般表述为对比表述,换集中表述为分散表述,换分散表述为集中表述等。二是文风要新。保持清新文风,要注意做到两点:注重选用恰当的句式,灵活使用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把每个词、每一句话都安排得各得其所,合理有序,使讲稿看起来和谐,用起来准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行云,如流水,文气贯通,一气呵成。适当采用比喻、借代、排比、对仗等修辞方式,以增强文势,增添文采,造成良好的听觉效果。平时我们把更新知识比作“换脑充电”,把提高素质比作“强筋壮骨”,把调查研究比作“解剖麻雀”,目的都是为了让语言变得形象生动。三是切入要新。同样的讲话内容,切入点不同,听众的反应和互动效果也不同。民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辫子给学生上课,台下自然是笑声一片,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毫无疑问,这样的开场白,讲课的效果一定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7 _0 ^: Q+ D. A % J0 o5 M+ |/ ?2 Q5 W(八)交叉嫁接+ i: y P9 {( p: C4 ~! W+ n
! Z4 M7 a+ L2 W8 E: P# F. ?公文写作中的叙述必须坚持求实,最忌虚妄,这是公文叙事的关键一条。因为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党和国家公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上如实陈述问题,对下如实讲明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晋代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从另一面告诫道:“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必然“背大体而失政教”。太平天国发布的《戒浮文巧言喻》,有这样一段话:“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人何地证据。——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辞妖艳,毋庸半词虚副。”这些论述,从公文叙述的角度来看,说得颇有一些道理。 ! p- S. n3 j1 L- ?+ a0 x# n: c" y & f0 R7 t+ N2 R5 `, e4 C有人认为公文中的叙述最为简单,其实不然。公文写作中的叙事是颇有一些难度的。其之所以难,恰恰在于不能失实,也就是说得丝毫不能走样。公务活动中的大量事实存在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它不但为本单位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人所熟悉,也为上级、下级单位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叙述时如果不严格遵守事实真相,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那种只求写得顺畅而添油加醋甚而至于“马大哈”式的叙述,不但其写作本身是失败的,而且还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C4 f! a" Y5 o; c( {0 v
# f B6 z4 G. ]. u1 J③公文中的叙述讲究分寸。 : r+ E, p" ~; z4 L. J& b% L N' v9 |# m% S9 I
公文写作中的叙述,是用以客观地反映机关单位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项工作的得失成败,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因此,为了准确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客观面貌,就不能不讲究叙事的分寸,把握不好分寸,叙述不当,将会引起不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帽不大分,鞋不大寸”、“量体裁衣”,用这些道理来比喻公文中的叙述讲究分寸是比较恰当的。叙述只有掌握尺度,才能根据事实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收“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之效。否则,言过其实、言不及实都将会给有关公务的决定或执行带来错误的判断,以致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L. H' N( c- B/ _6 _$ ?) L
/ n: W/ J, E# {9 s- @④公文的叙述讲究概述。 - _, s3 q* E3 Z+ I. w9 t* e& F( G) i
公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不尽相同。记叙文的叙述要求具体、详尽,而且往往和描写配合起来,精雕细刻,如绣花般,使文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而公文中的叙述,不为欣赏,而为实用,故应采用概述的方法,即着重于事件整体的勾画,讲明事情的原委,通过叙述来表明事理。公文的叙述不求细腻而求概括,不求多角度的详述,而求整体事件上的粗述。概括事实往往被误认为很容易,其实恰恰相反,宋代大学者李涂在《文章精义》中写道:“文章不难于细而难于粗”,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要想把事情讲得粗些、概括些,首先,必须对事物掌握得“了如指掌”,对问题知道得如“水清见底”、“游鱼可数”,这样才能抓住要领。否则,就谈不到概括。可见,概述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细述难以表达。实践中,有些公文在运用叙述的表达手法时就不够规范,往往不厌其烦。例如有一篇批评性通报,写的是一个工厂工会的一名干部因为分房问题与该厂房管科长相互辱骂,以至于动手打架之事,其在叙述双方打架过程时就犯了过详的毛病,其中写到:“刘随手从茶几上抄起一支暖水瓶,朝罗泼去,想用热水烫对方,幸好瓶中无水。由于瓶中无水,加之刘用力过猛,结果暖水瓶飞向罗的头部,罗一看不好,往左边一闪,暖水瓶正好砸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只听‘啪’的一声,碎片溅满办公室。这时罗也顺手抄起桌上的算盘,朝刘的头部砸去。说时迟,那时快。刘一猫腰朝罗的肚子顶去,算盘正好打在刘的屁股上。”这段活灵活现、神乎其神的文字,用在文学作品当中可以说是很生动的,但用在公文中却并不合适。应当改为:“刘用空水瓶砸罗,罗亦用算盘打刘,后在众人的劝阻下,方才停手。”寥寥几句就解决问题。: m5 }& T" E- `& a5 U
# A" |0 ?: z) O& m, m; o. k3 K(2)议论4 c/ j4 q$ w0 b/ S& V
5 `' H8 M+ G: O* w/ D0 x议论是公文作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表达方法,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但公文写作一般较少单独使用议论的形式,多数是在一篇公文中含有一些议论的成分,并且在表达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即只是原则地表述事理,一般不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性论证;在手法上往往是直接加以议论,有时只是一两句结论性的话,是直接说明的简单逻辑论证方法。 m, W7 E) W+ [+ f
* F8 }1 Z) x5 F4 t% V2 ~
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第(二)部分,虽然先后有三处出现了议论文字,但是这些议论均是概括性地直陈事理的,未作具体的论证展开。这三处概括性的议论文字是:“当前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已经和正在腐蚀我们的干部队伍,损害我们党、政府、军队的肌体和国家的信誉,毒化人们的思想、污染社会风气、破坏经济建设,妨碍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正确执行,影响社会安定。如果继续听其发展,就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产生极大的危害”;“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表现。在共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中进行这场坚持共产主义纯洁性、反对腐化变质的斗争,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听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自由泛滥,我们的现代化就无法顺利进行。”可以看出,这些议论性的文字在表述事理方面是很概括的,用语精当恰切,说服力和论证性极强,令人信服无疑。 * a0 t& r& o5 y! ~5 K7 ^+ Y; Q7 v! g
(3)说明 - v- ^& x& q; N2 S# I , W2 J% }* ]6 B说明就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楚。其中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则是说明的主要之点。 4 F1 h& x$ w: X. i1 |2 O ) b( a$ s; C7 l! h说明与叙述的区别是:说明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静态,叙述则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动态。# S% v% [4 z6 _8 k
' d- `( D8 |" J* I. `& |5 @6 h
值得注意的是,公文中的说明和一般的说明文有所不同,它是用来说明事物情状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在一篇公文中,完全采用说明方式的只是法规性的文件(如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等),其他大量公文中的说明大都是与叙述、议论等结合起来运用。公文说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点:4 ?# Q+ h5 ^; Z* c9 M
- S A& R, i; t& z; t
①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即用简明的语言,把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特点概括起来,给人一个明确的认识。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已庄严载人我国宪法和我们党的章程,是我们立国立党之本,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纪委《关于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6 d0 W# e3 B; G8 c/ P6 y
* `( {, @3 K5 m& U$ k②说明事物的范围。公文中在表达事物的外延时,通常采用说明的方式。例如:“一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以及这些单位所管的城镇、集体企业交纳所得税后利润,都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纳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 & ?! z7 R# f5 r/ d- x- ^6 A0 L; ?# Y; I. |2 N o( X1 {7 l
③说明事物的类别。即把公务活动中应当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方法用得好,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说明对象的概貌乃至一些具体情况,而且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例如对公务文书进行分类说明,就可从来源的角度分为收来文件、对外文件、对内文件;从行文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从文种的作用范围角度则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等。 9 d% i3 z A( T3 o' j$ I( q ) q. X2 e) E$ c; G% q* q④说明公务完成的手段。公文中要经常涉及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完成某一任务的手段,在表述这些内容时,常常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例如:“接到本指示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组织所属各机关、学校、群众团体、部队及各企业、事业单位,确实了解本单位有没有人、有哪些人参加非法刊物、非法组织的活动,同非法刊物、非法组织或其成员有什么样的联系;是否有人利用本单位的纸张、印刷机、油印机以及出版发行等条件,为这些刊物和组织提供方便。是否有人以公家的或个人的经费或其他方式,支持这些刊物和组织的活动。查清以后,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支持,都必须立即停止,并把有关情况按系统逐级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非法刊物非法组织和有关问题的指示》)。 ; r% \0 |. A. m J/ l0 h4 ?( t! z; s% V" L% U/ s% W
⑤说明制文机关的主张。主张是公文主旨的扩充和延伸,即意见、要求、观点等,公文中对这些内容的表达基本都是使用说明的方式。例如《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一文的开头部分,即鲜明地表达了制文机关的主张:“艾滋病防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把这一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坚决遏止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势头。” 9 `( N( P5 v) ^9 A ; h2 s) x G/ q⑥说明事物的优劣、进退、好坏或成败。例如:“我厂今年生产各种收录机1.56万台,完成原生产计划的130%,比去年增产17%;产值达到267万元,完成原计划产值的125%,比去年增加19%。”以上通过引用一些数字,对该厂今年生产的良好局面作了十分肯定性的说明。8 }8 a1 c8 Y( e, l% G6 j1 m
k" a# E1 y/ g
公文写作中运用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对事物的说明,要有科学性,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可主观主义地去加以“说明”;要把某一项事物解说清楚、明白、深刻,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要将所说明事物与同一属类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样,就需要交待清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揭示事物的疑似之点。要把主张、意见、办法、措施等交代清楚,以利于公文阅者去理解、贯彻执行和办理,也就是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明确界限,直陈要求;公文中说明事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明白、理解这种事物,所以说明的文字一定要浅显易懂,详尽透彻。* \: a$ g, \, s& ~, V6 b& A
: I4 Y4 ^- D; N* J. o0 ]" w(4)夹叙夹议 " k. y. F$ M: g1 _$ B# ^! c) K3 Q0 Z: y 5 B* I" A, q3 c- y夹叙夹议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从大量的公文写作实践来看,公文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说明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叙述和议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也就是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摆事实是叙,事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材料”;讲道理是议,道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事实是产生认识、观点的基础,而只有在一定认识、观点的统帅下,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才能得以充分地表达和解决。摆事实与讲道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对立统一,正是这种辩证统一,才使我们的许多公文,脱离了空洞的说教与事实现象的罗列、堆砌,变得有血有肉。 ' x" Z) J' o- E2 Y% E* B : R- P- v' M6 p8 Y为什么说夹叙夹议是公文写作中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呢?因为除法规性、计划性、请求性、商洽性公文较少或不适宜使用这种方式外,其他如综合性工作总结、综合或专题性工作报告、行政令、指示、指示性通知、指导性通报以及讲话稿等陈述、指挥性公文,都要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类公文的特点是不仅在于言事,而且还要明理,即言事明理,以理证事,事理结合,相辅相成。这里讲的事即指事实、根据、原委、背景等;这里讲的理,即主张、意图、想法、观点和措施。要在一篇公文中运用事实材料来说明观点的正确性,陈述背景、原委来证明主张的针对性,明确根据来讲清意图、想法、措施的必要性,就势必需要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把叙述和议论紧紧联系在一篇公文之中。舍此,别无他法。具体而言,在公文写作中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 }# h4 A. s' z6 l ! D3 k2 W. [0 T/ `①夹叙夹议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为在一段话中夹叙夹议,即边摆事实、边讲道理,以增强语言的立体感及深刻的表达效果。0 `1 w0 F9 N% U6 y- @9 d* X
' P$ c7 r& Y0 P( K g以毛泽东同志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为例:“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另一方面则正在设计使用某些既同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们,向他们进行挑拨和策动,叫他们好生工作,力求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便保存反动势力,破坏革命势力。”(《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7页)。 3 v! s8 ?) x3 Z* M0 t. {: c 8 i" x8 o9 Z8 H% ^这段话开头是讲道理,即“议”;之后的两句话是摆事实,即“叙”,使“议”与“叙”紧密地融于一段话之中。. l8 C. s+ A( ?5 T. U%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