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a! p b: s有些文件不便起句立意、开门见山,往往采取在开端处先陈述制发文件的依据、缘由、意义、背景,然后顺笔而下,自然而然地引出公文的中心思想、结论或行文的目的等,以显露文件的主旨所在。这是请求性、指令性文件显旨的主要形态。例如:(1)“扫除文盲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十五’期间我国的扫盲工作,巩固提高扫盲成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2)“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省(区、市)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和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实现了年度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责任不明确、补充耕地质量不高、考核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实现“十五’期间耕地保护目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上述两例,一是上报的意见。一是通知,开端处均是先讲背景、交代缘由,在此基础上,顺流而下,通过介词“为了”自然而然地引出行文的目的、中心思想与总的要求,使主旨明白显露。这种写法的突出特点是以“为”、“为了”作句首的目的句不在开头,而在中间转换层次之首。9 k, Q1 N7 e. D( i$ S$ W
2 _) o# u; _( ]) p5 m% E' n第四种,画龙点睛;点轴扇开。* L3 Y* m. ~7 e- {1 z* _: T* S0 ^
3 x. n9 h: k6 V$ {
有些文件在开端处不便深刻显露主旨,例如综合性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情况通报等陈述性的文件,它们显露主旨的方法显然要区别于指令性、请求性文件,往往采用在开端处先使用对某一问题、工作、事件作出结论性的一两句话,然后,再由文中划层点题、分段设题、段首立句等方法,从整体的综合上显示全文的主旨所在。 % y$ U. W* G& z 1 t6 r' b7 W( P我们如果把开端处的结论性语言看作是一把折扇的“轴”,那文中划层点“题“、分段设的“题”与“段首句”就是折扇的骨架,其形态很似一把张开的折扇。 , \- S& h1 a$ I) A; X! n7 D+ H 2 E: k# I% S9 Y! \4 }例如有一篇题为《关于大兴安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的总结报告》,开头处在叙述了重建的基本情况之后,有这样一句话:“按照常规,在大兴安岭地区完成以上工程任务约需三至五年,这次恢复重建工程总共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工程质量较好。可以说,恢复重建工作,是在扑灭特大火灾取得胜利之后的又一胜利。”/ C5 L/ L0 o |, S( S' ^
. M: c) t5 v1 Q
上例之中,“恢复重建工作,是在扑灭特大火灾取得胜利之后的又一胜利”是该文开头一句带有结论性的话。然后,该文就重建工作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分作四个层次做了回答,每个层次的开头都有一个显示段旨的小标题: 5 M, l8 u" G' p% Y4 d1 Y . F- S* V4 m( Z2 p) L% z7 Y①以对灾区人民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2 J7 c+ l7 |# r. D1 G% o- w( V s1 @( Q3 O% j" D% Q
②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推动恢复重建工作高效率运转。; s6 ~$ G7 ]/ a5 @; D/ w* I
\2 r0 W! x' b2 @' C; v: n在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大量公文中,作者是非常注意有关成语、典故、谚语及群众口头语引用的,以把深奥的革命道理浅显易懂地告诉给广大干部群众。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其所引用的古语、成语、典故等就有20多处。; Q* A+ S: Q$ \$ R; c1 S
# h+ u- B* s- M' J Q
歇后语也是增进公文用语形象生动美感的—个方面。它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固定性语句。其中前半部分是谜面,后半部分是谜底,例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东北风刮棘子——连风加刺”、“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垒墙的转头——后来居上”、“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山上滚碌碡——石打石”、“卖了秫秸买谷草——越倒蹬越短”、“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木匠吊线——睁一眼,闭一眼”、“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边”、“电线杆上绑鸡毛——胆子不斜、“粘粥洗头——糊涂到顶”、“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纳鞋底不使锥子——真好”、“墙里的柱子——暗中吃劲”、“狗撵鸭子——呱呱叫”、“耗子掀门帘——露一手”、“狗掀帘子——光凭嘴”、“灶坑里烧王八——连憋气带窝火”、“裤衩改背心——上去了”,“王八倒立——上面有规定”、“王八翻跟头——一个规定接一个规定”、“王八背着小王八——上面又有新规定”,等等。不过对歇后语的使用要慎重,以防用语有失郑重。 7 U/ ?$ a8 a4 \9 o. ~# E; t & F. @6 o5 k: P+ }⑥节奏鲜明之美。 : O/ g! B# j( u2 |% o; I# u( g( U+ M) Z1 c! O" Q
公文不是诗歌,当然不讲究和辙押韵。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必要时也可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把语言写得明快和谐而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写给没有科学态度的人那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仅形象地勾画出主观主义的嘴脸,而且左右对称,节奏明快,读起来十分上口。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在列举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时,一口气连用了二十四个四字格的成语和熟语,读起来十分悦耳[详见《邓小平文选(1975至1982年)第287页]。. u* E, D& Q# ]& ]
1 k- Z! G$ [5 R8 ^# C+ O6 p6 X6 n
(3)讲究修辞 ) y* K, { P) D3 W# G( | 6 a, @5 M( v" L: S: ?& T* ^要使公文的语言表达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就必须讲究修辞。公文用语讲究修辞是指根据公文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辞格有二十多种,这些对公文都不是陌生的。公文用语常用的修辞类别与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 s5 a- F9 h/ a! J ( f! w2 Y8 u0 ~ j. }, R, w1 z①气势性的修辞。 5 c$ @3 A6 O" }7 u" C/ B : ^6 o( e+ S5 j0 k气势是一篇公文的精神支柱,是论势和文势的统一。论势,即立论的雄辩性,在情理上使人感到无可辩驳,在发展方向上使人感到是历史趋势;文势,即论述方法,要从理直引出气壮,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一篇写作十分成功的动员令、宣言、声明、公开信以及重大问题的指示、通知、决定、讲话稿等等,往往都伴随着斩钉截铁、令行禁止、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主要来自对比、排比、顶真、层递、综说等辞格的恰当运用。如“判断姓‘社’姓‘资’,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方式,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排比运用,构成一个强大而又肯定性的语势,令人不容置疑。* D. J( t1 Q) i' ?2 b: U2 t/ o, l
* g5 E0 S0 J$ h! |$ x3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9页)。这段话从“决心”追溯到“判断”,又从“判断”追溯到“侦察”与“思索”,首尾相接,使用的是“顶真”的修辞手法,亦即“蝉联”,其势如江河直泻,川流直奔。 ' r/ c% K; O' a4 L0 p! w* J; z' O: T0 h+ r" E s& L! P* N
②完整性的修辞。 : s1 }$ Z9 o1 G6 j8 F' H; q5 q5 w1 V& i/ i4 B+ r( T3 ^7 P
在我国,公文是社会政治集团,即党和国家机关在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施政方面,表达意志、传递策令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一特殊性的地位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完整性,即在阐述正确观点、正确思想、成功做法、规范行为的同时,伴随着要指出什么是反面观点、错误思想、失败做法与不应当有的行为。不仅法规性文件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就是一般地制发通知、指示、决定、决议等也往往需要这样。把正反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交代,也是党和国家公务活动的客观需要。因为公务活动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对比交代就是把这样一对矛盾突出在人们面前,有利于公文用语的准确和严整,防止出现偏颇和疏漏,大大增强人们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与认识。+ E9 O" V, S: T M8 W
O: U/ t: @" l8 R3 N+ L( g完整性的修辞,主要表现于对回文、对比、反复、对偶、进解等辞格的运用。例如“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历史最后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这是“对比”,用“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加坦克”来对称,说明正义的力量必然战胜邪恶势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的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决不能匆忙行事,急于求成”,这是“对偶”。 : t ^: Y0 W" p ~ / K9 G" U$ d7 d% i再以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一文为例:“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任何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239页)。“执行”与“一致”在这段话中反复使用,故称“反复”的修辞方法;此外,像“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等语句,又是采用“回文”的修辞方法,即利用语言形式的回环往复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辩证统一关系。 ( a2 H0 v, d+ i8 x" c! o. p; m* W( N- @/ m
+ D3 l! l) R6 Y0 X- N
③生动性的修辞。 , N. x8 v& `- q9 r9 }% p$ w+ G6 P+ Y6 c4 j
公文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同样是需要讲求形象生动。只有写得生动,才有利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加深阅者的具体理解,以利于贯彻执行。我国古代公文浩如烟海,但流传今世的寥若星辰。像李斯的《谏逐客书》、汉高祖刘邦的《入关告谕》,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三国蜀汉诸葛亮的《出师表》;晋代李密的《陈情表》;南北朝时期南朝陈中书舍人傅滓的《狱中上书》,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韩愈的《论佛骨表》,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欧阳修的《朋党论》,明代解缙的《万言书》,清代薛福成的《出使奏疏》、《出使公牍》等等,之所以经久流传,至今不衰,这与它的生动性有着直接关系。翻开《毛泽东选集》,那一篇篇公文,写得是那么生动,无不闪烁着理性的思辨和艺术的光辉。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一文中特别强调文章和文件都要具有生动性:“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 n1 U/ F$ v9 n" r
6 v& O+ r- B ]9 V8 {- o) {公文的生动性主要取决于形象化,即对比喻、讽喻、借代、反语、拆词、换字、歇后语等辞格的运用。 ~/ j& | L$ O! c0 Z% I5 L3 @ 5 i2 Q2 z) |+ r: j& o'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义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义,包括用褒词表达贬义,以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为例:“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30页)。这里的“创作”是取其反意而用之;还有的用贬义词表达褒义,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竞在乡村造成一个恐怖现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 6页)。这段话中的“动不动”、“为所欲为”、“恐怖现象”本是贬义词,而毛泽东同志却运用这些词语称赞农民革命运动。由此可见,“反语”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及生动性。 $ i: z5 _' \" b3 Z4 ~/ A0 d - N- K0 R2 }0 H' b7 \) l2 l“比喻”可使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阅者获得深刻、生动的感觉。例如《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毛泽东同志运用了“‘蘑菇’战术”的比喻。即“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从而生动面又具体地表明了西北野战军指战员应当坚持的正确作战方针。 0 P2 i+ z6 _. ^6 {: t- F5 i$ E( M" C* T, \0 [/ h/ y
“借代”可以使抽象的用语完全形象化。例如用“小金库”指代“公款私存,收入不进账”;用“清茶一杯”指代“不搞大吃大喝”;用“骨头与肉”指代“生产建设投入与人民生活投入”;用“伯乐”泛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领导干部等等。 * }, ]6 c7 {7 M2 G# {) F2 t0 V0 @ a( A9 @ A
“换字”可使语言形象、明快,即将比较固定的一个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例如以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民党是不承认我们的。我们参加国民参政会,按照参政条例的规定,是以‘文化团体’的资格。我们说,我们不是‘文化团体’,我们有军队,是‘武化团体’。”(《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128页)。这里的“武”是从“文”字临时抽换而来的,使语言形象有力。 ' @/ y" H. U' E6 u1 Q/ f/ S }* I" V: J9 f. m( G6 p
“拆词”是为了把话讲的诙谐、生动,而将一个复音词或一个固定词组故意拆开,取出其中一个字来单独使用。如上面所引的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段话,把“剿共十年”中的“剿”字抽出来单独多处使用,使语言十分生动,富于幽默,形象逼真。 & {2 {; R }7 j9 b2 {! Q7 c+ ?/ N4 z: X F- y) E2 Q
④精粹性的修辞。 5 B( ?5 g1 ^0 p1 o6 z6 p# s( O! M+ {' x/ F. `
公文用语十分需要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这是公文用语的一条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紧扣主旨,力戒重复,讲求概述,删繁就简等外,运用“省略”、“浓缩”、“综说”等辞格进行用语修辞,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例如“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这是一个综说句。其中的“必须大力……部队”为综合,“革命化……建设”是三个并列成分。假如不进行综说,按其同义内容,必然写成“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革命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显然这段话很啰嗦。由此可见,经过“综说”修辞,既可节省文字,又使用语达到精粹凝练。借助于数词或数量词进行“浓缩”修辞,是使公文用语达到言简意赅的又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浓缩为“一国两制”;把“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高度浓缩为“五讲四美三热爱”七个字。+ i2 a# T1 Q" d( [. q1 l0 D! q h
/ m, i5 D5 ?. j# x- C+ f" A
此外,公文写作中常常“省略”一些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以期达到用语的精炼。例如:“遵照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的指示,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今冬明春,特别要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坚决刹住争相购买和更换进口小轿车的不正之风。二、坚决刹住滥派人员出国的不正之风。三、坚决制止……四、严禁……五、严格……六、对于……”。* Y4 ^6 e$ M! K' @1 K, C
' Q; r' ?6 y& n: u- B% `
上述这段文字的一至六条,都省略了“各级党政机关”这个主语。至于地名、机关名称、事物名称等普遍采用了“省略”的做法,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分别省略了其中一些成分,简化为“中共中央”、“国务院”。 2 y8 J( E i1 \2 h ; k/ B& Z- J8 P' A# N5 H(4)力求规范5 n0 \7 M. d8 x8 n2 L
6 A) w: `0 k: s$ X; B( m% q
固然艺术的本质是“美感”,但如果用语不伦不类,脱离实际,其实质则是背离了“美感”,也丢掉了艺术,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规范也是艺术。因为公文是表达社会组织集团意志的文书,是党和国家在领导党的事业和治理国家施政方面表达意志、传达策令的文字工具与手段。这一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公文在语言的使用上,除要庄重平实、生动活泼、讲究修辞外,还要遵守下列规范: # e' i; n0 v4 \/ z W) m " L9 ?9 |4 g- a①必须坚持人民用语。4 a8 z& N! h# c& q4 i p
7 ^- j4 [$ q+ z3 w w& y/ i, r历史告诉我们,公文使用人民语言是历史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紧贴人民群众,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把公文写得既庄重平实又生动活泼。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所撰写的公文不仅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且语言亲切自然,贴近群众。为此,要求我们在撰写公文时,绝不允许重复那种半文不白的表达,不要装腔作势,偏爱生僻词语或玩弄文字游戏,更不要那种中文外文混杂的“夹花”和“大拼盘”句式。在实践中,有的公文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份几百字的短文,常常出现不少英文词,如“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公司约了CCTV、STV的几名记者,和MBH、MBA的研究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IT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此外,还有的诉讼文书中所涉及的“对”非要用“VS”或“PK”。这不能不是用语缺乏人民性的表现,很难设想这样的语言是讲给中国人听的还是讲给外国人听的,是讲给多数人听的还是讲给少数人听的,难免令人费解。/ B9 v( H1 {4 @& x
7 _; t& y3 h3 a5 o②不要“赶时髦”,使用隐语式的网络语。. B; p, K& v# C9 Q1 l$ N
* T, b- S4 A9 O- C5 T F
目前一些所谓“新新人类”创造的隐语式的网络用语真可谓满天飞,它对公文写作不可能不产生某种负面影响。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并由此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彩多姿的话语风格,正因如此,就使得它在当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这是当前公文写作领域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V, E4 K% @9 ~- A- ^+ u" Y
4 m) ^ G6 ^, y2 ?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书面语言,使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立体态势。由于网络语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夹杂、拼音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具有言简意赅、含蓄美妙、形象生动的特点,故而在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书面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帅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爱你)、“PMP”(拍马屁)、“MM”“(妹妹)、”“3KS”(谢谢)、“88”(拜拜)。又如“漂亮美眉”(漂亮妹妹)、 “菜鸟”(新手)、“死了”(失败)、“恐龙”(丑女人)、“太平公主”(女人胸部扁平),“洗胃”(喝饮料)等。, F9 i, y% Q. f5 B6 @3 u2 E
/ I1 s% m7 X" M2 i* {2 r/ F
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与社会流行语一样,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并蓄,统统拿来,应当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既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坚决避免粗制滥用的现象。既然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并业已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和运用,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其噤若寒蝉,谈之色变,而应因势利导,尽其所用。不过,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应当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况以外(如要制定一份有关因特网使用管理方面的法规等),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响公文语意的准确表达,妨害公文的效用的发挥。更何况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垃圾,如“偶像”(呕吐的对象)、“WBD”(王八蛋)、“TMD”(**)、“NND”(奶奶的)、“谢谢你送给我有屎以来最有粪量的礼物”等等,均应让其“物归原处”。 9 ^; \6 l9 ?! W# S0 i6 x ( B+ z8 I" v5 W, B+ u' _# X: g③不用浮夸的言辞,坚持实事求是。 2 i" m' q' B3 q* a1 ]7 e+ A, q7 g. z, c) l ~
公文用语应当实事求是,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同时,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评价和结论也要恰切适度,既不能随意“扬善”,也不能无端贬抑或者“隐恶”。但有些公务文书却不是这样,往往“扬善”扬得过头,使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浮夸性言辞。特别是某些总结和报告文种的写作,无论工作做得好坏,也无论成绩大小,都要毫无例外地写上诸如“领导非常重视,方法得力”、“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很大成绩”等等,夸大其辞,读来令人“倒胃口”。可以说,这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一种不正之风在公务文书写作中的反映。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类似语句绝对不能使用,而是主张要恰如其分,贴切适度。“成绩”是“较大”、“相当大”还是“很大”,“水平”是“较高”、“相当高”还是“很高”甚至“最高”,对于这些程度副词的使用必须精心审慎,要以事物的实际数量和具体程度为根据,要有个数量概念,不可信手拈来,更不可人为地拔高。 - A5 v+ L" k+ l) G1 p9 I( R, [. T m& X. q& f
实践中,这种现象不乏其例。某单位写绿化总结,总是写面积大于往年,成活率高于往年,创历史最高纪录。结果有人给算了一下“细账”,照此逻辑推算,就连各家各户的炕头上灶膛里也都长满了树。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浮夸和虚假言辞,与规范的公务文书语言特性和要求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清除。3 V/ \ C3 i$ l, ~0 z: e( e) R
' E$ Z$ ?9 w0 N5 S4 M
④努力减少枯燥乏味的套话空话,做到语意实在。 5 C' x, c- F% J! ]* ~% O # M) o- ]2 M. p+ r3 n- m公务文书写作中存在的空话套话是一种历史的流弊,它使公务文书变得拉杂冗长,空洞无物,向来为人们所反对。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演说《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作为党八股的第一大罪状加以声讨,指出:“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以说,空话套话的存在是当今某些公务文书陷入“长蛇阵”而不能自拔的关键因素。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水分”太大,用很多文字却传达很少的信息,甚至根本不能传达任何信息。或是一些空洞的条条,或是一些枯燥的概念,或是开头“戴帽”,或是结尾“穿靴”,等等,不一而足。例如写总结报告,不论是否必要,都要在开篇写上在××××以来的大好形势下,在×××会议精神鼓舞下,认真贯彻了××××精神,反复学习领会了××××文件。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的重要意义,从而大大提高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狠抓了×××,做到××××,取得了××××”等一系列冗辞赘句,以致于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僵死套路,读来索然寡味,笼统空泛,令人生厌。2 R( n* h; l Q( d' b# k$ [
- L# W0 _5 D: n K- j1 C, d再有一点就是在当今有些公文中,当涉及领导人的讲话或言论时,往往无视具体情况,千篇一律地在讲话前面冠以“重要”二字,是不尽适当的。所谓“重要讲话”,按理说是指那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和真理性的讲话。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看内容如何,只要是领导同志的讲话,千篇一律地在讲话前面冠以“重要”二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毛泽东同志在l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毛主席在这里虽然指的是写文章,但对讲话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讲职务、不看内容,只要带“长”字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那么实际上也就没有真正的“重要讲话”了,有的讲活,内容本来非常重要;但并未冠以“重要”二字,而人们却一致公认它很重要,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1957年3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大标题是:最高国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副标题是:毛主席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了话。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显然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话,而当时并未冠以“重要”二字,只用“讲了话”三个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一重要讲话的学习和认识。( _7 r9 n* ], Q/ B. j( _& P4 a
4 l" W7 \' d2 c- r2 n' o% x
又如,1957年3月l7日,毛主席在天津人民礼堂做关于“双百”方针问题的讲话,内容十分重要。而会议主持人、当时的天津市委书记黄火青的开场语不过是一句“请毛主席讲话”,寥寥几个字。听众并不因为他没说“重要”二字而不重视毛主席具有战略意义的讲话。 , N M' j! t8 l" m8 B( {1 O" p7 ]0 R+ z% _) I! x' }2 D
由此可见,讲话重不重要,关键是要看其内容,而不是靠“说”出来的。实际上,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不要冠以“重要”二字,还是应当务实一点为好。当年吴官正同志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到《大众日报》去视察,就省委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省委领导的讲话,从我开始,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把‘重要’两个字去掉,讲话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重要啊!”这段话讲得是多么切中时弊,又多么深刻有力,令人拍案叫绝。 * U" _0 m. l5 K' @6 f4 j4 F- l Q 1 j& z6 N4 m! `% i. P, |另外,当前,在公文写作中,特别是在报告、总结、简报等文种的写作中,涉及某位领导同志的活动和言论时,常常出现“亲自”一词,诸如“××同志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局长亲自主持会议”、“××市长亲自到工地视察”等等。毋庸讳言,在公文写作中,适当运用“亲自”一词,能够体现出领导同志对某项工作或某项活动的重视程度,并能从一个侧面起到强调、突出之意。但要注意做到适可而止,不可过于堆积,导致滥用。例如一份简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局各直属分局的主要负责人都亲自主持制订实施方案,亲自作动员讲话,亲自参与交流讨论,……”其中的几个“亲自”,看似强调领导同志的事必躬亲。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但却给人一种过滥的感觉,显得很不协调。实际上,不用“亲自”一词,也完全能够体现出某项工作的重要,也能够体现出领导同志对该项工作或活动的重视。 5 L9 ]' R6 E* ]3 z) `2 N 6 F' D. h$ C: }0 Q3 n; s' U* r5 a1 p上述一段文字中,将“亲自”去掉之后并不会影响“领导同志”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视,相反,倒使用语显得简洁朴实,干净利落。由此看来,在公文写作中讲求简明扼要,竭力删去冗词赘句,少用或不用“亲自”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N$ |) P! H* P% _; c1 Q! e9 t
5 |6 L0 }+ M0 [要清除空话套话污染,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把公务文书写得短些,再短些。$ V% [6 O0 V- g- o0 p
; v) b+ S$ A- m: N, @; H1 b
过去,人们往往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若以新的眼光来审视,便可显出它的缺欠。“有活则长”尚可理解,但既然“无话”又何必非要“短”不可呢?因此,我们应当提倡的是长话短说,无话不说”。要锻造精深的锤炼和压缩功夫,使字字句句都讲到点子上,讲到实处,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句句中的。而要实现这一步,如果没有长期的写作积淀和磨砺,显然是不可能的。 7 _0 U4 _+ ~: t" p 6 x$ w: V7 o& q( H8 y⑤慎重对待某些社会流行语,切不可滥用。! ^- ^/ Z' m4 o; Y! Y$ W, h
0 H1 S6 w0 t- m# z6 V
流行语是广为流传的一种口头用语,诸如“扫黄”、“打假”、“希望工程”、“第三产业”、“菜篮子”、“米袋子”、“钟点工”、“网吧”等等。它比较直接客观地反映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变革,反映出社会群体意识的变化趋势,折射出现实生活在一定时间的习惯风尚。在公务文书写作中,适当地运用社会流行语,有利于增强行文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收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但要注意对流行语的使用,应当有所选择,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决不可“兼收并蓄”,否则就会对公务文书语言产生某种程度的污染。实践中,有些公文写作人员由于一味地“赶时髦”,盲目地“求生动”,以致于造成对某些流行语的滥用。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不规范。例如“大腕”、“傍大款”、“大蔓”、“玩大族”、“炒鱿鱼”、“脱口秀”、“的士”、“埋单”、“扮靓”、“搞掂”、“选美”、“桑那”、“摩的”、“卡拉OK”、“追星族“等,这些流行语表意含混甚至有的被扭曲本义,含有不健康的成分在内,故应当从公务文书中予以清除,以便净化我们的公务文书语言。6 r9 x: T# c9 P8 S Q7 e, r& V
' A2 n% V4 V% v" v
⑥不要使用某些旧称及不恰切的术语。" b( I0 K$ y1 A, `1 m. x4 V# j3 S
- [9 ?/ g) L: H- b. d& v w
例如“青天大老爷”、“×老板”等,原系旧社会中对封建官吏的称呼,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等级观念。在当今公务文书中,这类旧称的使用有所抬头,有欠妥当。再如“老板”这一称呼,时下颇为盛行,不仅一些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被称为“老板”,就连一些事业单位及部门的负责人,也被冠以“老板”的头衔。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当今某些公务文书中,必须加以纠正。因为按照《辞海》的诠释,“老板”是指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所有者,可见,对这一称呼是不能滥用的。 * x7 H, C, d; W) w " Q* u7 g, Y' N+ `" Q此外,还有一些公务文书中不恰当地运用专业术语,如“打一场抗涝保收的人民战争”、“抢占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甚至连“大扫除”等都冠以“人民战争”,这些军事术语的使用颇为不妥,给人以“既大且空”之感,也是公务文书领域中的语言垃圾,必须加以清扫。 5 A( N! V t# f6 U# w% h; Y/ i. h# {. C6 i: Q
⑦不使用故作深奥或故弄玄虚之语,语言要朴实无华。 6 v' b: V8 D6 |; k# E) h8 C ?4 i. F' O; e4 X+ j1 H! ]
诸如“采取立体交叉式的谈心活动”、“多米诺效应”、“要树立整分合观念”、“产值裂变”、“××体系”、“ ××取向”等等,这些“学术味”极浓的词句,往往令阅者疑惑不解,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污染,必须坚决予以清理。公务文书重在实用,其用语务须直白显露,言简意赅,来不得半点做作和卖弄。/ k. G2 A0 I B& Q; ?
6 X& u0 z7 |( ]( d! T+ a
(四)表达方式; h: {% z9 h' U* x& i. l9 n' C
* @) k/ R6 `/ ~) A- J" `2 R: v表达方式是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思想交流活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由不同的反映对象和所要获得的不同效果决定的。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更好地体现所要表达的对象,公文作者必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叙述、说明、议论。这是由公文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9 Z+ i q2 c2 p/ v( s# P# c% _* k# S8 m# X# u T% k2 @
(1)叙述4 t3 f! E; S# j7 L$ }
3 T) ?# F! @) q# i) S1 f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写作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表达方式,几乎各种文体的写作都要使用。在公文写作中,除计划性、法规性文种一般不采用叙述和指令性文件较少采用叙述外,其他如通知、通报、简报、请示、报告、总结、调查报告、会议纪要、工作研究、讲话材料等都必须以叙述为基础。因此,切实掌握好叙述的表达方式,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公文中的叙述主要有如下特点:' x. _) {. o" f4 J
& I: _8 e l3 V- g# I
①公文中的叙述讲究顺叙。 . z( i3 n# @( r' _4 S2 K- _' R8 T* u
公文写作中的叙述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不尽相同。文学作品讲究把事物发展的过程顺序打乱,跌宕多姿,故布疑阵,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制造一个又一个悬念,唯恐读者猜出事物发展的结局,直到结尾一般才真相大白,甚至有的到结尾还留有悬念,留给读者自己去回味。而公文则大不相同,由于它不为欣赏而求实用,期盼阅者一看便知,一听即懂,所以,公文写作中的叙述讲求一目了然,明白晓畅,忌讳曲折起伏、变幻莫测。一篇公文,如果阅者一看标题或者一看开头,就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并猜出它的结尾,那就是一篇叙述十分成功的公文,而这一点却是文学作品写作的大忌。 ) Y! s2 n. a9 d: H* f2 ` |' ~' l8 u, w' y: ?2 u' E一般来讲,叙述包括顺叙、倒叙、插序、平叙、补叙等。要做到叙事一目了然,明白晓畅,唯一的写法就是平铺直叙,即通常所说的顺叙。即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或按事物发展的过程顺序进行叙述,行文的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过程与时间的先后次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公文写作的叙述要求来说,顺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 , G0 b8 S6 o# B( n. |* N; h0 ~- r) d& ~8 Q7 C
顺叙,还包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逻辑顺序来进行叙述,诸如请示,通报、简报、总结报告、计划、指示性通知等文种中的叙述一般都采用这种顺叙的方法。 : _8 J; J4 n* f4 P $ J' s6 c X1 {, u! k; p②公文中的叙述讲究实叙。 * ^2 F i$ c: }$ a) F$ g ! c9 D0 h a" ]$ R" T% _公文写作中的叙述必须坚持求实,最忌虚妄,这是公文叙事的关键一条。因为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党和国家公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上如实陈述问题,对下如实讲明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晋代挚虞在《文章流别集》中从另一面告诫道:“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必然“背大体而失政教”。太平天国发布的《戒浮文巧言喻》,有这样一段话:“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人何地证据。——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辞妖艳,毋庸半词虚副。”这些论述,从公文叙述的角度来看,说得颇有一些道理。# _( \3 ^/ u% X; }* G( A0 W7 H# t
: V. f2 X C( i, D5 L! R有人认为公文中的叙述最为简单,其实不然。公文写作中的叙事是颇有一些难度的。其之所以难,恰恰在于不能失实,也就是说得丝毫不能走样。公务活动中的大量事实存在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它不但为本单位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人所熟悉,也为上级、下级单位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叙述时如果不严格遵守事实真相,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那种只求写得顺畅而添油加醋甚而至于“马大哈”式的叙述,不但其写作本身是失败的,而且还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E; L$ k& e: X4 f: M' c' B- A
) X" {: a( K0 `& W③公文中的叙述讲究分寸。% l+ I( E F- O1 n* x. M @
1 `* C3 y$ Z" W& U8 w* L议论是公文作者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表达方法,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但公文写作一般较少单独使用议论的形式,多数是在一篇公文中含有一些议论的成分,并且在表达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即只是原则地表述事理,一般不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性论证;在手法上往往是直接加以议论,有时只是一两句结论性的话,是直接说明的简单逻辑论证方法。 4 u; f* \0 ~$ y" E7 H2 p * `( b7 \- N% t x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第(二)部分,虽然先后有三处出现了议论文字,但是这些议论均是概括性地直陈事理的,未作具体的论证展开。这三处概括性的议论文字是:“当前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已经和正在腐蚀我们的干部队伍,损害我们党、政府、军队的肌体和国家的信誉,毒化人们的思想、污染社会风气、破坏经济建设,妨碍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正确执行,影响社会安定。如果继续听其发展,就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产生极大的危害”;“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的重要表现。在共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中进行这场坚持共产主义纯洁性、反对腐化变质的斗争,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我们听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自由泛滥,我们的现代化就无法顺利进行。”可以看出,这些议论性的文字在表述事理方面是很概括的,用语精当恰切,说服力和论证性极强,令人信服无疑。; f' Z: G# i* |8 o- M( P
: r% l a' m- X* v
(3)说明 ' S8 }# Y9 r- o4 Q4 Q1 T6 f ! g( ]1 Z; F# L说明就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楚。其中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则是说明的主要之点。" `8 j8 o+ U# O. e
5 g; m3 r7 K {. `说明与叙述的区别是:说明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静态,叙述则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动态。; E7 Z4 f7 y: s0 @) `* h
% w7 P6 O& c8 P' F值得注意的是,公文中的说明和一般的说明文有所不同,它是用来说明事物情状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在一篇公文中,完全采用说明方式的只是法规性的文件(如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等),其他大量公文中的说明大都是与叙述、议论等结合起来运用。公文说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点:/ o. R# `% {/ A7 A' w
4 k. ~! z. V* w7 \/ ?
①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即用简明的语言,把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特点概括起来,给人一个明确的认识。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已庄严载人我国宪法和我们党的章程,是我们立国立党之本,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纪委《关于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0 x: S' f; Y5 J'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