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民办高校面对生存压力的理性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范
时间:
2012-4-1 08:29
标题:
民办高校面对生存压力的理性思考
2011年4月28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在清华大学科技园赛尔大厦召开了《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等院校(本文专指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以下同)将因生源锐减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消息传出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就引发了包括专家、媒体、家长、市民等在内的广泛热议。不容忽略的现实在争论中更加清晰: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部分民办高校将面临着招生困难甚至是生存考验;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么,高等院校到底是否应该未雨绸缪?是否应该有忧患意识呢?热议的背后,一连串儿的问题发人深思:哪些高等院校将面临着生存考验?面对这种生存考验相关高等院校该如何应对?这种考验对民办高校来说究竟是压入绝境的砝码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绝处逢生的出口在哪?迫在眉睫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
一、“寒潮”来袭,民办高校势难偏安一隅
2012年初,从亚洲的日韩到欧洲的英法,寒流横扫欧亚大陆,至今已造成多人死亡,多国交通瘫痪,不少学校和政府机构关闭,不少动物被冻死。寒潮来了,难逃生死劫难的是那些身体弱小、体力难支的动物。同理可知,生源缺少造成的危机,威胁到的自然是那些办学实力不强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据首都新闻媒体报道,不久前,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武说:“近几年我院的招生形势确实越来越严峻,去年我们在北京地区计划招生400人,但实际录取的仅仅有210人,而到期真正报到的却只剩下了170人。”之后他又进一步延伸说:“自2008年以来,全国生源持续减少,而录取率又不断攀升,所以考生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而言,“寒潮”真的要来了。
据国内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学龄儿童就开始逐渐减少,1990年后一直到2000年我国年人口出生量呈波动式下降,十年间新生儿下降将近1000万,其中1991年比1990年锐减612万人。假定大学新生的年龄集中分布在17-19岁,那么2008年至2010年各地高等院校必然面临着考生明显减少的问题。可以有根据地预期,受到十几年前出生人口规模减少的制约,近几年出现的大学考生持续减少的现象,如果不出现意外,那么锐减必将进一步加剧。
显而易见,十几年间生源短缺的“蝴蝶效应”已经逐渐从小学推进到了高等院校。《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了历史峰值,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多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的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与此同时,造成了生源减少现象的最终形成还有三个原因:一是高考前一部分学生放弃报名;二是高考后有些学生放弃填报志愿;三是指接到录取通知后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放弃报到。据相关课题组调研统计,早在2006年,手握录取通知书而放弃到高校报到的学生就达40万,2010年这种状况已经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二本院校逐步蔓延到重点高校甚至名牌大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而同期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则增加了28%。此外,大学学费高(尤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也成为部分学生弃考、弃报、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89年到目前为止,大学学费从200元上涨到5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即使按较低的高校学费每年5000元计算,就占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84%。这里的5919元还只是平均下来的一个数字,若再分摊到各个省和各个地区,情况会大相径庭。如果谁家有个病者、老者或幼者,本身就处于岌岌可危的经济困境,又怎敢奢谈有条件和有能力去供养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呢。迫于被逼无奈,也是迫于生活上的压力,一些学生不得不放弃高考,不得不遗憾的弃学。
生源不足再加上录取率逐年上升,导致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进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而且这样的恶性循环不言而喻又必将影响到下一轮的招生。
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平均每年需安排的就业劳动力约为2500万人,而平均每年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仅约为1200万个,每年的岗位缺口大约为1300万个。按照高、中、低人才1:3:6的结构进行推算,适合大学生的高级和中级的岗位每年只能有480万个。而2012年毕业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约为680万人。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生存压力一目了然。
一言以蔽之,“寒潮”来袭的直接后果自然是优胜劣汰。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觉维度来看,这个生存危机坦率地讲也可以是一个倒逼“成本”,即相关高校直面困境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良机。
也就是说,一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其自身实力本来就不够强大,且还不能与时俱进地及时转型,自然就会被淘汰。而公立大学则在短时间内不会受到什么大的影响,也不会面临生存压力,但会遇到抢夺优秀生源的问题。故而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质量均要提高上去。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随着生源持续下降,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要经受严峻考验。部分没有稳定投入,只靠学生学费生存甚至还要以此盈利的院校,将要逐步退出这个高等教育领域。还有专家建议,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要未雨绸缪,在生存危机中走特色办学之路,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打造优势专业。只有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民办高校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转“寒”为“暖”,面对考验应理性思考
1、高校生源紧缺的现实从反向来看,却是深化平等扩大教育公平的难得契机。
若干年来,教育公平始终是公众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而高考公平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也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大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按生源下达招生计划,大学都有招生的地域范围。一些贫困落后地区考生人数多,但得到的招生计划反而少于考生少的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许多考生因此不能获得“起点的公平”,不少人常以此来质疑教育不公。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民办高校所在城市理应顺势减少在本地区的招生名额。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投放,以此逐渐缩小各地招生指标的差距,促进高考更加公平。这是转“寒”为“暖”应对考验的理性思考之一。
2、高校生源紧缺的现实也是高等教育结构,尤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结构调整的偶遇良机。
人口规模的不规则变化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近几年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调整期,因为生源持续减少,陆续有民办高校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办学也受到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规模成为民办高校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应该由原来重数量、重规模逐步向重质量、重内涵转变。一方面需要提前进行教育资源的总量调整;另一方面则需要稳定学科发展的基本结构,可根据差别化比例减少各个学科的招生,但保留基本结构,提升教育质量。这是转“寒”为“暖”应对考验的理性思考之二。
3、高校生源紧缺的现实,更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大好时机。
应该看到,一些国家生源不多,但高等教育普及率却很高。日本和韩国都经历过大学高度扩招的时代,前期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后期学生人口减少,造成高等教育生源短缺。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以弥补本国生源之不足。
2010年12月4日至9日,笔者随同吉林动画学院一行6人,出访考察了韩国。先后考察访问了又松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建国大学和国立韩京大学。考察、访问、洽谈、签约的同时,耳闻目睹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国学生开始到韩国留学。截止到2010年年底,在韩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5.949万人(包括中国朝鲜族学生),占留学生总数(8.3842万人)的70%。1999年只有1182人的中国留学生在短短的10多年内暴增近50倍。中国留学生猛增是因为因生源不足而陷入危机的韩国地方大学积极招收中国留学生,出访中得知,韩国许多地方大学均依靠中国留学生的学费在支撑。有的学校中国留学生的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超过了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0%。一些地方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如果不能招收到中国留学生,就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韩国又松大学成立于1995年,是韩国的一所私立大学。自建校以来,在国际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当中,又松大学走出了一条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广泛吸收外国留学生,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与世界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了多样化的教育合作项目。其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可高度概括为:应用型生存、特色化发展、国际性提升;教学多维度、眼光全球化。
与此同时,又松大学的学研产一体化操作也非常细腻,可形容为“前店后厂”,再加上百分百的市场化导向,使又松大学形象设计系的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实际,离市民百姓的生活很近。本科大一、大二期间,美容、美发、美甲、塑身、服装等理论课程基本讲授完毕,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实习工作在学校临街店面的门市里。这里既是本校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同时又是学生直接面对顾客,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公共场所,达到知彼知己,学用结合。而且还能产生营业额,实现双赢,这个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当紧密。如此一来学生毕业之时已经积累沉淀为成手,就业根本不成问题,而且这样2+2教学安排的益处就是免去了毕业生从学校门步入社会门之间的求职环节遇到的尴尬与不适。
又松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院全英语授课,550名本科生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任课教师均聘请国内外管理类、老秘网类、服装类等业界。学院的定位是为亚洲乃至世界培养管理精英,在亚洲很有影响。现在国内排队等待与又松大学合办国际商学院的高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可见,又松大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很好例证,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很值得国内各类型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习、借鉴。这是转“寒”为“暖”应对考验的理性思考之三。
三、冷静应对,化考验为机遇
对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来说,生源变化的现实既是外在的考验和压力,同时也是大步跃进的机遇和内驱力。考验和压力不言自明,之所以说是机遇和内驱力,主要是因为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虽然发展环境相对要差,但却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优势,面临的生源紧缺这一客观状况将驱使民办高校重视内涵发展,形成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
如果用消费的视角来观察,考生为买方,高校为卖方。在同一档次的院校中,哪家学校办的好,考生就自然要报考哪家学校。所以,要想在激烈的院校竞争和生源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办学质量,形成特色专业,注重内涵发展乃是不二法门。因为质量是高校陷入困顿时的救生索,也是高校发展的亘古不变主题。
作者简介:王首民(1962~),吉林长春人,吉林动画学院人文社科教学部主任,思政理论教学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文社科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