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贯彻2012年一号文件: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打印本页]
作者:
范文轩
时间:
2012-3-25 07:18
标题:
贯彻2012年一号文件: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针对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资源较少、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的基本现实,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自愿和保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联合,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家庭承包经营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在变幻莫测又不尽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农户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单个农户缺少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其“风险概率”较高。在生产经营上常常彼此模仿,造成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形成典型的“扩散型蛛网”,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不时发生“增产不增收”、“多了砍,少了赶”等低效率配置资源的现象。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契约这种方式,引导农民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降低农民的风险概率,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凸地”和“收益洼地”的矛盾。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农产品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的衣食需要;另一方面,农产品是服装、酿酒、医药、食品等很多第二产业的原材料。农产品的任何产量和价格的变动,将产生很强的诱导效应,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作为具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农业生产的“价值凸地”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农业又是风险高、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首先,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有许多明显的弱点:农业生产是依靠动植物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物质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匹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农产品一旦过剩,很难储藏,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所以,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使农业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把农业应获得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要大发展,必然依赖于农业现代化为其提供获得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在等量土地上用少量的活劳动推动更多的资本和生产资料,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一,分散经营的农户普遍负担不起大中型机械的投资费用,而且高度分散的土地也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其二,分散经营的农户通常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农户在选择技术投入型还是劳动投入型时,往往偏重于劳动投入型,这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因而,在分散的农户经营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客观上就要求在农业经营体制上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当前的最佳模式选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现有2亿多农户,农民人均耕地为1.8亩,户均耕地只有六七亩。这种“超小型”生产所造成的“不经济”和“非理性”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怎样克服农户经营规模小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这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参与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经营组织,创造一种新的农业聚合规模。这种聚合规模产生的集聚效应将从整体上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这种聚合规模不仅不以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为条件,反而能够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优化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链、产业群,推动农业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
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做到“三个三”,即:
(一)坚持“三化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我们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应突破以往就农业而谈农业的狭义思维,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屋建瓴地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讲,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位一体统筹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思路是: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龙头企业培育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聚集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加工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和指导中心的作用。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辅相成,实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最终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带动第一产业,而且能促进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
(二)培育三大要素,突出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广泛,涉及到的要素很多,包括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户、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主要的是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三大要素。一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具有比较优势、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能够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市场销售、加工增值、科技配套的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各地只有扬长避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培育主导产业,才能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农产品基地,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没有主导产业,就谈不上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不成产业链条,就更谈不上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所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各地应根据本区域的比较优势,瞄准一两项主攻产品,精心培植,生产“精其一而绝天下”的产品,形成规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农户,把产加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减少了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转化与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基地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和组织载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基地规模扩大,农户增多,其直接与单个农户对接很难做到。由于缺少中介组织,企农间利益关系很难协调,有了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也难以实施兑现。因此,应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发育三支队伍,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三支队伍主要是指专业户、企业家、经纪人。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人格化的主体是谁呢?在生产环节是专业户,在加工环节是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在销售环节是经纪人。只有发育好这三支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李凤瑞
作者:
范文轩
时间:
2012-3-25 07:19
粮食安全战略下的科技取向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世界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用世界7%的土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在确保我国粮食稳定供给方面,科技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中的科技因素,对于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来粮食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从粮食需求的角度看,受收入变化、人口增加、食物消费结构演变、饮食多样化、城市化进程和生物燃料需求增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未来全球粮食需求继续增长是长期趋势。从粮食供给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全球温暖化日益严重,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沙漠化不断扩大,肉类食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饲料用粮激增,禽流感和猪流感及疯牛病等禽畜传染病不断蔓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匮乏,农业研究投入不足,这些问题都可能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粮食增产潜力有限,未来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依旧十分严峻。
在全球化过程中,粮食安全问题超过了国家或者地区的范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同时,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单产提高也面临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增产难度较大。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偏紧,粮价波动阶段性明显,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这不仅会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评估及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微观层面的农户种植行为选择也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科技进步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1978年以来,技术进步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现有研究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65%(Yunhua Liu,2005);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45%,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为18.32%(Xinan Deng,2005)。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显著。
从粮食主产区层面来看,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更为显著。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以山东省为例研究技术进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2000~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山东省农业产出的气候因素、政策因素和投入要素及各变量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表明:2001年至2009年山东省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支撑是技术进步,平均贡献率为80%。其次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贡献率的均值为20.15%。投入要素中机械动力和化肥投入的贡献率约为4%,劳动投入贡献率为-9.45%。气候因素中降水对农业产出贡献率较大,气温对农业产出产生负的贡献。
从全国层面和粮食主产省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在耕地资源有限、气候变暖和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下,通过科技提高单产已经成为未来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动力。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推动农户层面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业支持政策应优先考虑的重要议题。
三、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科技取向
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抓好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用好用足WTO/FTA对我国有利的规则以及经济政策,保护好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对国内农业生产的支持,提高单产。而实现这两个措施的前提是提高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促进农户增加投入。从科技到位增产潜力看,根据农业部测算,我国粮食每亩单产有平均提高50公斤以上的潜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对于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以科技为导向,采取如下措施来构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重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在面对国际化的挑战时,这也就暴露出分散经营、效率低、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功能健全的农业经营主体,导致其在世界农业中竞争力不强。因此,要重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户分散经营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组织的“联姻”,以便在未来WTO/FTA贸易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以主攻中、高产田为抓手,发展超高产技术体系,把粮食生产潜力有效转化为粮食生产能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粮食供求关系呈小幅度的趋紧态势。从2000年开始,每年有400亿斤~600亿斤的粮食缺口。在当前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提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田。这一方向虽较全面,但没有突出重点,主攻方向不明确。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未来的发展前景,仅强调这一点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应当将着眼点放在调整和优化耕地、种植业及各类作物的利用结构上。
第三,以组织实施和推广丰产、稳产技术体系为推手,从根本上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一是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目前良种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但现有良种增产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二是推广优良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加大对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科研的投入以及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三是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配方。四是完善病虫害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五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加对农机科研的投入。六是大力推广从粗放型大水漫灌转变为按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的高效节水技术。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务农收益相对较低,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近一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拥入城市,许多农民种起了“懒田”。为解决农村地区出现“农民荒”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最大的改革方向。首先,在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其次,要出台包括免除农业税、发放社会保险补贴、提供小额贷款以及加大科技投入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再次,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之成为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主体的同时,还应改善当前农村有培训无就业的状况,推动农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走好农业科技普及“最后一公里”,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国基层的农业推广站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的技术推广人员还在从事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户层面的农技推广时间较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户层面的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应建立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的有效对接通道,强化信息流通渠道,在各个环节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向科技要粮,让科技保粮,靠科技实现粮食增产,建立全方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作者:陈永福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liuhao_328
时间:
2012-3-27 15:16
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
作者:
pouyangzl
时间:
2012-6-1 16:59
不错不错 谢谢分享 ……
作者:
306049577
时间:
2012-10-25 14:33
谢谢分享!谢谢分享!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