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委员提案选登:关于加快我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06
标题: 委员提案选登:关于加快我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这就精辟地指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的关系,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对促进今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引起我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山东是文化与旅游资源大省,具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几年,我省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为引领,从战略决策、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些文化旅游项目急功近利的倾向较为明显,缺乏严格的市场价值论证,甚至成为变相的房地产开发;有的已建成的项目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和营销手段,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有的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滥造景点、复制假古董,劳民伤财无效益;真正懂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端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将给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应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和遵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不盲目攀比,不勉强硬做,切实防止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政绩工程”和“烂尾产业。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实事求是地立足山东各地的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布局和项目策划,突出特色和优势,真正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增加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为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监管,保障文化与旅游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议省、市两级都要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家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避免少数人拍脑袋说了算。
二是要力戒盲目跟上逐风的浮夸之习,防止乱上项目、滥造景点。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项目(景点)建设是根基。我们常说,山东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对此不能做无限夸大地理解,因为即使某些方面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也不一定具备转化为现代产业的可能。因此,对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一定要进行审慎的市场价值论证,特别是要实行项目批判制度,确保项目的市场生命力。要避免文化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发展。
三是要警惕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成为变相的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建筑、景点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一种承载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常常在土地出让方面给予资方一定的优惠,这和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并不排斥房地产开发,但要防止房地产商借文化旅游产业之名而“剑走偏锋”,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要创新管理营销方式,提升文化旅游项目运营水平。管理和营销是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我省有些地方文化旅游产品入不敷出的运营困局,应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方式,以入股、承租等方式,引进高端管理和营销团队,盘活资源,实现双赢。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善创造、会管理、懂技术的专门人才;以不求所在、只求所用的原则,建立顾问型、参与型的外部人才网络,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09
关于大力支持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省工商联
近年来,我省一些民营企业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出去”战略要求,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据了解,仍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主要是:
1、审批环节多、手续杂、周期长。民营企业申请在境外投资办企业,整个核准和审批程序所涉部门、环节多、手续杂、周期长、效率低,给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少企业反映,繁杂的审批过程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走出去”发展的商机。
2、缺乏权威性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缺失是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普遍遇到的困难。信息渠道不正规、信息内容不全面、信息分析深度不够,让不少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遭受到挫折,成为“走出去”的瓶颈之一。另外,中外语言、文化、法律、习俗上的差异也是民营企业跨国发展的很大障碍。
3、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是阻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又一道门槛。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融资很难。一是政策性融资工具单一;二是办理境外投资的融资机构少;三是融资部门在企业信用等级、资产负债比例和抵押品价值等指标上采取比境内贷款更为严格的尺度,使得融资门槛更高。
4、国际政局动荡,民营企业“走出去”风险加大。随着欧债危机爆发,政局不稳,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遭遇的政治、法律、财务、运营和战略等风险越来越大,在海外投资遭遇的拖欠款案件越来越多,一些国家对我们企业的境外并购、收购设置障碍。有关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企业规避风险的理赔跟不上,使得企业境外投资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为此建议:
1、推行境外发展管理服务“一条龙”模式。我省应对“走出去”涉及部门加以整合,设立“走出去”管委会,统一管理本级“走出去”工作;设立“走出去”服务专柜:对外统一受理申请,对内各部门实行一条龙流程,尽快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认真研究“走出去”问题,最大限度给予解决。
2、实行项目备案制和有条件的自由换汇制。对民企“走出去”要有别于国企“核准制”,而实行备案制;并实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汇兑,设定民企“走出去”年度供汇总额,在其内实行自由换汇制。
3、构建省级境外投资信息网。应设立国别综合发展环境评价老秘网,内容应及时更新,应设立政治经济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报告栏并及时发布,方便有关企业查阅。
4、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的融资和信保体系。依托我省政策性银行设立民企境外投资贷款专营机构,赋予其法人地位,以商业化模式执行境外投资年度贷款额度计划,把年度贷款计划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许可其采用相应的贷款风险评价标准进行独立运作。
有关机构要积极配合,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支持高科技、附加值大的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以促进我省民企向境外投资,为开拓境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并在出口融资、信息咨询、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提供快捷、完善的服务。
5、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走出去”战略中应有的作用。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在促进民企“走出去”中具有独特优势。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发挥工商联的优势,准许工商联参加涉外经济工作会议,协商、研究“走出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其负责组织民企参加我省外经外贸活动,加快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为我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6、本级能解决的希望尽快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应向各自上级部门反映。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09
建立我省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议
田亮光
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2012年2月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指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指出要建立和完善4000家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最为活跃的细胞,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民众生活至关重要。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经营压力大,二是各种成本急剧上升,三是融资困难,四是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竞争力弱。
为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国家和省政府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而且对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一、搭建高水平的中小企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是新产品研发的基石,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检测检测设备价格昂贵,少则数万,多则百万、千万,如: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的电磁兼容检测检测设备,基本配置就需要4000多万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质谱仪单台设备需要300万元等等;同时检测设备更新快,许多设备刚投入使用没几年,就由于标准的变更及发达国家的贸易性技术壁垒面临淘汰;三是检测设备需要高水平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单靠中小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检验检测的难题,这也是中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检验检测平台运行机制,保证平台持续运转。检验检测一方面设备投入大,同时其运行成本高,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因此,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一是政府主导,合理布局,根据我省产业特点,按照省级平台谋高端、产业集群讲特色的原则,在济南建设高水平的省级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研发、评价、型式试验、标准制修订、产品认证于一体的、与国际接轨的一站式平台;在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检验检测平台。二是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将平台对所有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三是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减免企业平台使用的部分费用。
三、组建体系认证咨询专业化团队,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取得国际通行的体系认证提供咨询服务,如比较常见的体系认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18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HACCP)等认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0
关于积极推进我省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致公党山东省委会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城镇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途径,把握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论对于区域经济、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居民,进行前瞻性的科学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伴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市经济加快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新格局正在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加速融合,区域增长极进一步显现;县域城镇加快崛起,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呈现快中趋稳态势。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48.3%。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体系明显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日趋增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的矛盾、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大。城乡、区域不协调的矛盾持续存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8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集中在城市和县城;小城镇25%的道路还没有硬化,75%的道路没有排水管道,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80%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小城镇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普遍差。同时,东西区域差距不容忽视。我省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一群一圈一带明显有差距。从人口城镇化率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均已超过6000美元,济南都市圈达到5000美元,二者已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而鲁南经济带人均GDP仅为3000美元,刚刚步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二是城镇化水平与先进省份差距明显。2009年我省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二,但城镇化水平仅有48.3%,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比广东(63.4%)、浙江(57.6%)、江苏(54.7%)分别低了15.8、10、7.1个百分点,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三是城镇建设投融资能力不强。我省城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招拍挂、银行贷款、政府新增财力和基础设施出让、转让,部分大中型城建项目能争取到国债资金、世行贷款和亚行贷款。但是城建项目建设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大,现行的融资模式对财政的依存度过高,投资方式单一,国内外流行的BOT、TOT、发行市政债券等投资方式还未得到广泛的采用。个别地方超越自身财力搞建设,甚至过度举债,潜伏着政府投资项目大量拖欠工程款的隐忧。
  四是城镇就业能力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口不畅。我省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增加不多;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亏损甚至倒闭,我省劳动力需求不振。再加上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33.4%,在全国排第29位,从业人员比重36%,在全国排名第26位,服务业短期内不可能突飞猛进,劳动力转移渠道狭窄。当前我省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村内部劳动力消化能力也较低,而城镇吸收就业能力不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省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及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我省城镇化发展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相促进,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要解放思想,深入发展民营经济,锐意改革进取,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做好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城镇,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山东情况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建议:
一要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战略。要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壮大工业化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当前要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突出发展起一批中等规模的城市。要对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实力。要在体制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区域统筹要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和蓝色海洋经济、黄河三角洲生态示范发展战略。要深化落实《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和《济南都市圈规划》,大力支持以临沂、济宁为中心的鲁南城镇带的发展,完善和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和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战略,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二要强化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城镇二三产业。  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强二、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要大力发展强化服务业,特别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人员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我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生产性和技术服务业,依托大型批发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基地及中介、技术咨询、金融等服务;要以提高人们群众生活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搞好卫生保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楼宇经济等综合性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第三产业上来。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借助信息化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好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区域布局五个环节,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扩充产业链,建设产业群,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工业支柱产业格局。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材料、纺织等优势产业,强力提升传统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体系。
三要突出城镇规划优先和生态环保优先的建设原则。  城镇化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三高原则,特别是要增强规划引导城镇发展的纲领性作用,防止拆了建、建了又拆的粗放式发展现象。城镇规划要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统,对城镇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充分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展现城镇特色面貌,防止千城一面、千镇一面、马路城镇、广场城镇的呆板现象,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无序的城镇扩张。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公共设施职能的调控引导作用,编制好统筹建设规划和计划,着眼于解决群众出行、购物、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公共设施规划与落实。加强规划监管,维护规划权威性,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不按规划行事的违规现象。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彻底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构建城市节能减排产业体系,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重点能源消耗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完善垃圾收集和处理方式,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和周围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要加强城镇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绿化建设,着重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搬迁生态敏感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广泛开展人居环境奖、园林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四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科学的城镇投资机制。要继续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解决中长期债权银行的债信、监管问题,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要逐步引入其他长期性资金来源,如争取保险资金、邮政储蓄资金、社保基金等的支持。要培育和扩大投资主体,积极宣传和解释证券化产品的内涵与投资理念;完善法律、税收、会计、市场制度,加大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积极从国内外引进具备国际先进经验的基金管理人,学习国际基金运作的模式,建立和扩大专业基金人队伍,提高基金运作效率与水平,带动省内产业基金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政债券的作用,抓住国家放手发行市政债券的机遇,多组织市政建设项目,多筹集更多的资金。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0
落实好政策 强力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张庆明
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为应对小微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去年10月12日确定的9项金融、财税措施和今年2月初的4项政策措施,这使得因国际、国内经济不利因素而面临严重困难的小微企业如沐春风。
这些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小微企业政策支持体系。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成果来看,重庆等地支持小微企业创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在决策层的鼓劲和支持下,接下来要着重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执行与落实;二是广大中小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尽力采取各种措施,咬牙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生存下来;同时要提前调整好产业结构、做好布局、修炼好内功,以迎接经济复苏周期到来之后的发展机会。
为了促进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建议省及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小微企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1.加强行政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省(市)小微企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省(市)小微企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市)中小企业办公室的指导、协调和督查作用,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网络。全面加强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定、舆论宣传、统计考核、招商引资、统筹协调、管理服务和督促检查,推进小微企业持续强劲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有关政策,加大对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切实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截留梗阻等问题,破除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潜规则”。不断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凡是上级已有政策规定的,都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用足用活用好;凡是外地已经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要学习借鉴;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二是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
2011年有关部门进一步降低微型企业税负,据测算惠及924万个体工商户,但这些政策仍只覆盖部分微型企业,如新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上限为年收入24万元,远低于微型企业上限标准;新的所得税优惠门槛从年所得额3万元提高到6万元,标准仍然偏低。微型企业主要是家庭企业或创业企业,往往全家经营、超时劳动,处于生存边缘。微型企业征税成本高、税源薄,征税伴随的随意性执法是难以根治的沉疴旧疾。对微型企业减税可促进就业,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培养长期税源,减税的长期效果反而是减轻政府负担。根据中央提出的“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要求,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同时扩大所得税的优惠面,争取将所有微型企业和部分小型企业纳入结构性减税的覆盖范围。
三是继续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微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能仅考虑短期财政支出的“小账”,还要考虑社保支出、社会稳定、长期经济发展的“大账”。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财政扶持政策应坚持普惠式原则,尽量发挥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小微企业的担保基金。支持小微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
四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首先要改革金融监管,大力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专业化经营模式。我省监管部门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建立大规模的微型信贷网络,利用市场化手段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监管部门应在适当控制风险条件下进一步鼓励这些机构发展。其次,以市场化的微型金融为基础,政府还要利用财政资金分担微型金融的风险,如扶持担保公司、分担银行贷款损失等等,进一步撬动社会资金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必须制定和完善税收、融资和管理等多方面政策。从长远来看,政策还需要再“给力”,在资金供给方面,除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外,还要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民间金融真正“阳光化”。从多个层面增加企业资金供给,促进资金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真正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同时,在给小微企业“输血”的同时还要增强其“造血”功能,建立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小微企业也要持续改进自身财务管理、提高运营的规范化水平。
五是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经过十年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网络覆盖面低,区域差异大,机构能力弱,服务质量低,公益性服务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商业化服务“不敢用、用不起”。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模式。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应提供培训、咨询、维权等免费服务,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增值服务。
六是依法行政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一方面应加强行政部门的自身建设,规范行政执法,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加强行政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另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企业维权机制,如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在政府部门设立小微企业便捷申诉通道,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权方面的作用,为小微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等等.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0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姚桂林
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民营企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张壮大,已占全省GDP的半壁江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加剧,目前遇到的困难日益呈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材料价格动荡不定,涨跌难料,企业成本逐年增高;二是订单减少,库存增加,销量回落,利润下降;三是贷款难度加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被逼借高利贷,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四是工资成本增幅过快,企业难以承受;五是企业对未来的市场形势不明确,不敢投资上项目,谨慎观望气氛浓厚。针对以上民企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这次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坚持以企业为本,保民生,促发展的思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杜绝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要多服务少干扰,多帮忙少添乱,多指导少罚款,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二、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坚决落实好中央出台的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金融机构要增强“合作共赢”的意识,树立“放水养鱼”的理念,简化贷款程序,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牵头,财政出资,以保本类型为主,重点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发展,是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同舟共济,合作发展,尽快走出困境。
三、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为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要向专、新、特、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加强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部分民营企业家因长期忙于业务,学习的时间很少,因此思想上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思想观念落后,迫切需要及时充电学习,提高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和预测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市场的供求水平,避免错误的估计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贻误商机,建议对民营企业家定期培训和学习,增强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再创美丽、富饶、和谐新山东而努力奋斗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1
关于加强我省乡镇民政工作的建议
吕善勇
民政工作是民生之政、为民之政,民政工作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难,随着党的惠民政策逐渐增多,各项救助制度日臻完善,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乡镇民政工作任务激增,要求也相应提高,使乡镇民政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工作地位与职能职责不相适应。基层民政工作线长面广,任务繁重,政策性强,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可谓责任重大,但民政工作在乡镇部门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相对独立性较低。部分乡镇认为民政工作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是部门的事,无关大局。
二、乡镇民政机构力量薄弱。以高唐县为例,全县现辖9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相应有13个民政所,承担188个行政村(社区)49万人的民政事务。13个民政所中有工作人员41人,平均每个民政所有3个工作人员。13个民政所无机构设置,也就不存在人员编制,因而民政所工作人员均由乡镇党政从其他部门抽调。
三、民政工作发展与民政队伍建设不平衡。近几年来,特别是2011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促进消费、加大民生投入,以拉动国内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各种社会保障提标,受保人数增加,下拨资金增量。同时,城乡低保、无保供养、拥军优属、慈善救助、殡葬改革等等规范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城乡低保实施分类施保、动态管理也使工作越来越细。可以预计,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对保障民生的力度越来越大,民政工作的领域和工作量必然会继续拓宽和加大,这些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都要民政所去实际完成。而乡镇民政办普遍人手少事务多,往往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任务完成的质量,各种对象的准确性,数据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四、民政管理体制不顺。一是人事管理体制不顺。目前乡镇民政干部的编制、人事权都在所属乡镇,县民政局对其没有管理权,导致民政干部更换频繁,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二是工作运行体制不够顺畅,多数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是兼职干部,基本上先干中心工作,再办民政业务,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工作人员均隶属其他部门,对民政所的工作归属感较弱,极易弱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响基层民政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基层民政落实救助政策的准确性和工作实效。
为此建议:
一、确立基层民政工作应有地位。随着中央对困难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民政职能的增加,基层民政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建议政府要充分认识基层民政工作在保障民生、构建和谐、推动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把民政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努力做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推动基层民政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规范基层民政机构。建议政府出台如《乡镇(街道)民政办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基层民政工作队伍建设,每个乡(镇)、办事处要明确民政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办公设施等具体规定,使乡镇民政办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保障。
三、合理配置基层民政机构人员职数。充实民政干部力量,做到专岗专人、专职专用。建议按所在乡镇(街道)管辖的人口,科学测定民政办工作人员的职数。建议拟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配备1-2人,3-6万人的配备2-3人,6万人以上的配备3-4人。工作人员应尽可能的年轻化、高学历化。
四、完善基层民政工作机制。民政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基层民政工作的根本保障,由乡镇和县民政部门对民政办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乡镇任免民政办主任时要征求县民政部门意见,调动民政干事时要报县民政部门备案,确保基层民政工作相对稳定。县民政部门要负责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尽力帮助乡镇民政办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逐步实现民政业务信息化管理。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1
关注城市文明停车秩序
韩玄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人与车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文明驾车,有秩序停车,体现城市的公民素质,反映城市的文明形象。但在很多城市,尤其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拥有驾照的司机,没有形成良好的驾车、停车习惯,更没有“车泊其位”、“有偿停车”的意识,只考虑自己方便,马路边、超市前、菜市场口,居民小区,任意停放,甚至横堵人行道,在人行道上不减速让行而是按喇叭与行人抢道,由此造成堵车、争吵,这种现象极为常见,不是道路的宽窄、车辆多少的问题,而是车主交通意识、公众意识淡薄,无视其它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汽车原本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却没有为城市和文明锦上添花。这种现象虽然不像酒驾问题影响生命安全那样重要,但在人口多、车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安全行车、规范驾驶不仅是交通秩序问题,更是公众社会意识问题,不仅影响安全,更影响城市文明。
建议:1 城建、交警、市政、交通等部门联合管理,提高驾照发放的审核要求,从驾校学习,驾照发放开始,加强驾车人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的教育,从源头从根本做起。2 在社会上倡导“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有车族养成在城市内少开车、多走路的习惯,用车时增强文明行车、规范停车的意识,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出行,加强社会安全意识和文明公德意识的学习,让城市和人民能够在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交通环境中。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3-4 11:11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老年事业发展的建议
王济众
近几年来,我省老年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逐步增多,各级老龄组织和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养老服务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我省养老服务在总体上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年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一、我省老年事业面临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据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划分标准判断,我省于1994年比全国提前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81.86万人,占总人口的14.59%。目前我省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第一老龄人口大省。据推测,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9.67%,高出全国同期指标3-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对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代际关系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也对政府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省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在全省及各地市先后启动了“温馨夕阳工程”、“爱心助老工程”、“惠老和谐工程”和 “银龄安康工程”等,为我省老年人带来了实惠。但总体上,我省部分地市养老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受投入、政策等因素制约,目前,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服务机构目前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进入非常难,在融资、建设用地、规费、税收等方面,没有规范的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在日常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交通等方面,虽然在形式上也出台有优惠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鉴于情况复杂,也难以落实到位;加之养老服务机构投入回报率低等原因,影响了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涉老的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属于经营性活动的内容比较活跃,如老年旅游、老年保健品与保健器械等经营的多,但存在着不少误导消费者、保健品销售市场缺乏监管等问题;属于公益性和半公益性经营却不容乐观,如托老机构、老年活动俱乐部、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资源严重不足,如我省经济条件尚好的淄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人大学(老干部党校)等阵地共设立26个专业52个教学班,受教育人数每年2000余人,受资源限制,出现了早晨五点排队报名的现象等。加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包括硬件建设与活动经费等,严重地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老年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滞后。国家在宏观政策设计方面先天不足,缺少规范统一的法律支持,涉老部门虽多,优待政策若干,但真正涉及到部门利益时,受既得利益的驱动,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目前,地方性老年法规政策的出台明显滞后于老龄化发展形势和老龄工作需要,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发展缺乏法规依据和政策支持。同时,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虽然已经出台,但由于缺乏刚性要求、没有明确落实主体、没有监督机制、问效机制等,操作难度大,执行力不够,没有发挥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
(四)老龄工作机构建设有待加强。现行涉老的管理部门主要有各级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在职能划分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交叉、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同时存在部分乡镇(街道办)、村居老龄工作机构不健全、无专职人员、无经费的问题。
(五)老年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需求。随着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受设施、政策等限制,社会为老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服务内容较少,服务标准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求。因存在社会老年服务设施不健全,活动阵地少等限制,老年人无法就近便捷地享受服务现象非常普遍;
二、进一步加快我省老年事业的建议
(一)加强重视养老工作的宣传教育,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要加强舆论引导,发扬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以媒体开展有关老龄话题的讨论为载体,有效地进行相关的理念培养和信息传播。要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典型;要宣传老年人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提高公众适应社会老龄化的能力,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同时,也要在老龄社会的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理念,即热心于解决老人的困难;另一方面开展老龄身心健康的宣传教育,让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加快推进我省老年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议在我省及各地市整合资源,规划建设多处集疗养院、康复中心、老年学校、老年服务培训中心、老年人维权中心、老年用品生产交易及研发中心于一体的高标准的老年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产业,积极开发老年文化产品,作为提升我省的品牌之一。建议积极发展老年教育,扩大现有各级老年大学规模,在社区、城镇、农村根据需要创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各种成人教育院校建议开设老年班,重视发展面向老年人的广播、电视、网络等教育,使更多的老年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投资运作上,作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老年教育机构。
(三)建议建立老年服务社会组织建设激励机制。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组织发达承担部分政府服务职能。建议要像支持希望工程一样,支持各种老年服务非政府组织建设,将其定位为老年慈善组织,大力推进老年福利彩票事业发展,多方凑集资金,开展各种形式的多元化、专业化老年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多层次需要。特别是各村居社区、街道、各单位的老年协会建设,政府积极为其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加强我省老年公寓建设
政府应大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在选址用地上应无偿划拨,或象征性收取,先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政府先行建好再进行社会招投标,减免税收,根据经营情况或适当给予补贴,以社会福利形式进行经营;追加投资,扩大现有老年公寓规模,做大做强老年公寓产业。老年公寓可分为低、中、高档次,收取不等费用,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入住老年公寓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对老年公寓进行产业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职能部门应督促老年公寓的管理者积极健全完善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员工做到在岗位职责上下功夫,培养员工善待老年人的责任和同情心;组织开展员工爱心评比、劳动竞赛,激发工作热情。鼓励社会各界和慈善机构的积极参与。通过宣传、政策倾斜等多种有效途径,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和慈善机构积极参与老年事业和老年公寓的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自愿者报名成为老年公寓义工,让自愿者多献爱心;建立爱心教育基地,帮助孤老弱病的老人;接受社会各界基金扶助、爱心捐赠等。
(五)建议加快推进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改革。解决老龄化问题已经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积极应对我省老龄化危机,须提高老龄部门的政治地位,扩大老龄部门的权限,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未来老龄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老龄事业建设当中来。可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建议成立“人口资源与老龄事业管理局”(简称“人老局”),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老委办”合并,并扩大“老委办”职能权限,除了原老龄委的工作职能外,将“民政局和人力资源社保局”养老保障方面的资金划归“人老局”负责,老龄人口医保方面的资金也择机调整为“人老局”负责。成立这样的部门有利于养老金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养老金被其他部门挪用,使国家本身短缺的资金能用到刀刃上。同时原计生委公务人员都有一定的人口学和医疗卫生基础,经简单培训后完全可以胜任老龄部门的工作,在给老龄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整合了人力资源,计生工作与老龄工作两不误。因为目前计生工作的重点在计生宣传和优生优育工作上,工作较为单一,而老龄工作从某种角度讲就是老龄人口管理服务的公共政策制定,对指导基层养老机构提高医护水平也大有裨益,它与老龄部门工作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作者: 扎兰屯    时间: 2013-3-14 14:56
维护停车秩序,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底线,各级管理部门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者: 奔跑的蜗牛1216    时间: 2014-1-23 12:40
需要的好文章,好范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