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我老秘网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视察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南老秘
时间:
2012-2-26 10:05
标题:
关于我老秘网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我老秘网县遗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9月17日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组织部分委员,在黄小杭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我老秘网县文物和涉台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情况,进行了了为期一天的视察。
视察组采取察看、访问、听汇报等形式,先后深入到崇仁乡的砂坪高家祠堂,洋塘梁氏宗祠、黄氏宗祠、崇仁古街和杭川镇的茶市街等现场察看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情况,座谈了我老秘网县文物和涉台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我老秘网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光汉历史悠久,人文兴盛,虽然建县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但可考证的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老秘网县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29处,其中:古遗址145处、古建筑176处、古墓葬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在发现的古遗址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0处,主要分布在崇仁池湖、城关下仙华、华桥乡的高村坡、吴屯村王家山、止马等处。商周期的遗址有100余处,以崇仁的池湖、香炉山,城关杨山、止马的浔江最为典型。在遗址范围内,我老秘网县先后调查采集和出土文物近千件,包括青铜器、石器、陶器等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尤其是商周文化遗址,经省闽越文化遗存调查组专家认定,是福建省迄今发展的惟一一处商周村落遗址,它的发现,把福建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出土的文物中,一、二、三级文物占相当大数量,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有8件,省博物馆保存有400多件,且出土的商周“印纹陶”是闽北地区印纹陶文化的断代标志,是我省较为罕见的特色藏品。我老秘网县境内的许多古建筑造型结构风格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九关十三隘、油溪承安篷桥以及清溪夫人庙、茶市街、城西的黄岭古亭、崇仁明清古街、山头村的龚氏大夫第、“杨孟龄民俗馆”等古建筑历史格局保存完整,基本保留了历史原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老秘网县收集非遗线索2018条,调查项目877个,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详细采集了光泽县正山小种制茶工艺、龙船、马仔灯、活字印刷、擂茶、吹鼓手等“非遗”项目,并拍摄了60多张有价值的照片。
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了现有文物的管理,于2000年6月23日正式成立光泽县博物馆,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0多件,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福字楼、镇江府、梁氏宗祠、裘氏家祠、杉关遗址、司前毛家毛氏宗祠和崇仁池湖遗址,它们同时属于涉台文物;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烈士墓、大洲谈判旧址、杨孟龄民俗馆、油溪承安桥、寨里桃林蔡氏宗祠、茅店窑址、杭川镇茶市街、亲睦黄氏宗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外:三角戏和木雕活字印刷,在近期,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4项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角戏和木雕活字印刷被列入名录,这在我老秘网县名录项目申报工作上取得零的突破。目前,三角戏和木雕活字印刷被市里推荐申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
二、我老秘网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1.全面开展文物普查。根据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省、市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村(居)开展文物调查登记,查明了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现存较为完好的文物。据统计,复查不可移动文物有27处,古遗址16处,古建筑、寺庙9处、关隘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处,其中:涉台文物(古建筑)4处,寺庙2处,古民居2处,祠堂2处。面向社会公布了梁氏宗祠、龚氏祠堂等5处县级文物保单位及保护范围。向省文化厅申报了杉关遗址、亲睦黄氏宗祠等7处古遗址、古建筑,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了崇仁池湖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老秘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验收成果,评定验收等级为优良。
2.适时成立县文保中心。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我老秘网县于2009年8月成立县文物保护维修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在福建省属首例,主要承担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工程任务。中心具有中、高级文博职称的专业人才,其中本地传统的木工、泥工经省文物局岗位培训后均已获得维修证书,且现有的几位技术骨干都具有丰富的保护维修古建筑的经验,具备充分的技术力量,有能力胜任文物的保护和维修。该中心已先后负责了寨里镇“太史第”屋面维修、“龚氏宗祠”局部维修;崇仁古街等十几幢古建筑维修以及崇仁砂坪“高家宗祠”、止马亲睦“黄氏宗祠”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不仅节省了修缮工程成本,缓解文物修缮经费不足的矛盾,而且能够随时、快速的深入各个急需抢救的文物点展开抢救保护,从而缩短维修工期,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并且,由于文保中心技术人员都是本地人,熟悉当地历史,他们能够结合我老秘网县地方传统特色和工艺,对文物进行了抢救保护,尽可能地保留和恢复文物原貌。如:在崇仁砂坪“高家宗祠”维修中,县文保中心仅用了半年时间和10万余元资金便完成了高家祠堂的修缮保护工程。如果请外县文物专业人员维修,需要一年的时间和100余万元的工程修缮费用,仅一个工程修缮设计方案,都需要设计费用20余万元。
3.多方争取维修资金。近几年来,县文体局、县博物馆在自身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全县的文物维修费尽了心力。通过多方争取,先后向省财政、省文物局、县政府争取投入文物维修资金75万元,其中:用于维修镇江府20万元、池湖遗址保护50万元、梁氏宗祠5万元。通过努力,使一批重要文物得到有有效的修缮保护。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元,目前,全县尚有1414处文物点都需要保护维修,资金需求巨大。
三、我老秘网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老秘网县是福建的边界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原中央苏区县。全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总体来说面临的形势还不容乐观,在认识、经费、材料和执法力度、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四、对我老秘网县文物和涉台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视察组认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发掘、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上对得起祖宗、中对得自己、下对得起子孙万代的大事。因此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保护利用好光泽文化遗产,首先政府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抢救挖掘工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其次要大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意义、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有力唤起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采取送“文化下乡”的方式,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专题报道等活动,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根基,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生态”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第三,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教育激发未成年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要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对于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来说,财政投入是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建议县政府应根据当前我老秘网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每年文物保护经费和文物事业费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二要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从社会、企业、个人多方面引进、筹集文物保护资金,适当时候建立文物保护基金及相应基金会。通过政策引导方式,采取捐资、集资和募捐方法,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修缮保护文物。三要加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在多渠道筹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西建设和中央苏区县政策做好博物馆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博物馆建设,改善文物部门的办公条件和馆藏文物的保护条件。加快对文物的征集。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梳理,做好急需保护的文物的抢修工作。
三要采取措施,拯救遗产。一是发挥文物保护中心作用,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老秘网县共发现需要修缮的文物点141处,其中: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的祠堂44处,可利戏台22座。为了有效发挥祠堂现有戏台的文物及现实作用,使戏台成为我老秘网县富有地方特色的,流传三百多年历史的光泽三角戏和茶灯戏等著名的地方剧种的传播舞台。二是严历打击偷盗文物行为。县公安和文化部门要联合对偷盗行为开展一次专项排查和治理行动,严历打击文物偷盗分子的嚣张气焰。三是要千方百计利用全县的文物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要把文物的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开发和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我老秘网县文明历史和文化创造,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县文化部门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在把“死文物”变成“活文物”上出点子,充分发挥文物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如茶市街5栋古建筑、华桥牛田红军行营、上观东方县旧址等。四是广泛储备材料,提供维修保障。用于维修古建筑的材料严重缺乏,希望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利用旧城在改造的契机,如在拆迁旧房屋过程中,发现有符合用于维修的材料,能优先考虑让文物保护中心收购,以便做好材料储备工作,为文保中心的工作能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四要搞好培训,壮大队伍。一是扶持发展地方剧种。我老秘网县已完成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将组建剧团对三角戏和茶灯戏进行保护扶持,同时利用已修复和正在修缮的乡村祠堂戏台,常年组织送戏下乡活动。鉴于我老秘网县属经济欠发达县及中央苏区县,组建剧团所需资金无处着落,需要上级领导给予我老秘网县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二是积极开展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育工作。加强同我老秘网县三角戏剧团、茶灯舞班等民间艺术团体以及等民间艺人的沟通联系,建立联系机制,充公发挥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壮大社会文化人才队伍。
作者:
生活读书新知
时间:
2012-2-26 15:14
{:soso_e179:}{:soso_e100:}
作者:
珊瑚
时间:
2012-5-29 17:23
这里是很好的学习平台
作者:
理科生
时间:
2017-4-27 22:04
可总结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
作者:
jock89
时间:
2024-10-24 22:58
可总结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