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向应届毕业生推荐一本畅销书《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全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19
标题: 向应届毕业生推荐一本畅销书《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全文
由西北师范大学孙晓玲、任遂虎两位老师撰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被评为全国高校出版社出版物中的畅销书。刚在网络上看到电子版本,特转载过来,给朋友参考。如要深入学习,建议购买实体书,不贵,定价才17元。


第一章  毕业论文的含义、特征及相关要求

第一节  毕业论文的含义与写作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凡本科学历以上的学生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之后,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设计)及答辩。论文成绩合格之后,方可准予毕业。至于申请相应级别学位的学习者,更须提交学位论文,并经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学位。

那么,什么是毕业论文呢?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呢?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什么区别呢?

为便于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毕业论文的含义谈起。

一、毕业论文的含义
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当然有标的(d?)上、程度上、用途上的区别。

在说明毕业论文的含义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学术论文。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论文”,即指学术论文。但是,在社会上,甚至在文化界,有人往往把“论文”混同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例如,有一本篇幅长达52万字的《论文写作概论》(解放军出版社),就把“论文”等同于一般议论、说理的文章,其中所举例证绝大多数是杂文、议论性散文、小政论文、常识性小品文等。在教育界,也有一部分人(包括高校的一些学生)也没有把“论文”同一般议论文严格地区别开来。这样,容易造成概念性、常识性的混乱,甚至会影响毕业论文写作的正常进展。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把“论文”的概念、文体特征、属性弄清楚。

我们平常所说的“论文”,实际上就是指“学术论文”。国家标准局发布的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这样定义“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试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所谓“学术”,不是指一般性的知识或学问,而是指专门的、深入的、系统的知识或学问。学术论文不意味对现在知识的复述,而意味着在一定的专业水平、层次上进行某种研究,即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见解或发现。因此,概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既然属于议论文中用于表达学术内容的一个品种,自然就成为探讨学术问题、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由于它承担这种学术传播的功能,其内容就不是一般性问题的陈述和反映,需要展开论证,深入阐述,语言文字显得庄重、严肃、规范。一般议论文只谈论社会、人事,而论文可研讨的对象不但包括社会、人事,也包括自然和人的思维、意识;一般议论文立足于表态和评价,而论文要有深度,体现学术水平;一般议论文可以以情动人,而论文则不能带有明显的感情因素;一般议论文可以使用形象的表达手法,而论文不能过多地使用形象的表达手法;一般议论文没有固定的格式,论文则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议论文的作者和读者没有专业界限,而论文的作者和读者都有特定的专业范围。

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按照学术论文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学写学术论文的一次作业,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学、研、写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如果对“毕业论文”加以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表述: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学术论文标准独立完成的总结性、习作性文章,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

顾名思义,毕业论文是毕业时提交的论文,“毕业”就学业而言,“论文”就文体而言。它既然属于论文范畴,就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学术性内容指论文应有的学术内涵,即提出论点时,必须有充分的论据加以证实,使得立论得以自圆其说。它是作者完成所在专业学习任务之后的标志性成果,是对学习成绩和探索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目的在于表明和证实获得初步的学科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毕业论文通常要求本科以上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体现为文本形式。

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用于教习性的论文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1、学年论文

高校学生可根据学校规定练写学年论文。学生在学年内完成的有学术性内容的文章,称之为学年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科研的兴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它是走向科研的初始训练,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每学年写1篇小论文,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索、探求注意力,萌发科研动机,为写毕业论文和将来从事研究做好准备。从目前高校教学的现实情况看,只有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多数学校还没有要求学生写学年论文。因为基础课程任务繁重,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每学年能拿出论文的程度。当然,作为一种教习性论文种类,学年论文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2、毕业论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主要指本科段的毕业论文。从原则上讲,本科段毕业论文需要参加所在学校的答辩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当然,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不少地区、学校只要求优秀论文的作者参加答辩。

毕业论文在毕业前一学期之内完成。对普通生来说,实际上第七学期已经开始选题,并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第八学期从事撰写并参加答辩。函授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答辩安排在毕业前的面授期间。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三是按学术论文标准来写作,四是从总结、习作的意义上来操练和运作。这里所说的按学术论文的标准来写作,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另一方面指文本格式上符合论文文体的要求。

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探索、思考、创新的能力,三是组织、写作、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其中,知识含量的考察也是指知识应用能力而言。通常情况下,对毕业论文的考察,主要从新、深、实、严、达5个方面把握。新指新颖度,即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深指深刻度,即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不是泛泛而谈;实指真实度与充实度,即内容、材料既要真实又要充实;严指严密度,即结构严谨,符合既定格式,表述严密,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达指清晰度,通畅度,即语言通顺流利,表达精确无误。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篇幅一般为5 000 ~10 000字。对本科学生来说,论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则难以把握,容易造成文多意滥;过短则问题讲不清楚,内容必然单薄、苍白。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申请者(大学生、研究生及同等学力的人员)为取得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申请者在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学分已满(包括外语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的前提下,再进行论文的报审和答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有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实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或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在现行成人高等教育中,本科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学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分为硕士、博士两个等级。同等学力的其他人员,在其他成绩达标、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申请相应的学位。

需要说明的是,毕业论文同时可以是学位论文。就是说,同一论文,既可以是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学位论文。倘若规定的外语级别没过,但其它专业课程的学分都完成了,可以毕业,所写的论文就只是毕业论文,而不能称之为学位论文。换言之,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在重合的情况下是一回事,在不重合的情况下则是两回事。

学位论文分学士、硕士、博士3个等级。

在本科阶段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即称学士毕业论文。它要求较好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是说,学士论文用以反映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并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及理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尝试,对自己所熟悉、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展开较深入的讨论。学士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宽泛,一般选择本专业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问题的某一有研究意义的侧点。当然,所选择的题目也不能过于窄小,否则无法展开。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1万字左右。对于申请学士学位的成人学生来说,论文的选题、题材、篇幅都可以有相对的弹性空间,可以写成工程(工艺)设计、调查报告等体式。

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称为硕士毕业论文。它要求作者在本专业、本学科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全面了解相关的学术成就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细致的查证、检阅和钻研,能反映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所撰论文具有较深的学术功力、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较大的学术价值。硕士论文一般要求具有3万字的篇幅。

博士论文是高层次的学位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能够根据所在专业的学术进展情况,选择有潜力、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创造性成果。这就需要掌握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旧理论和方法,以深邃的洞识力和全面的剖析力,系统地、完整地提出有创造性的论点,使论文走向本学科的前沿,有独到性的见解,取得充实的学术成果。所谓充实的学术成果,就不是一般的见识,而是有突破,有发现。这就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科研能力,识别人之未识,见他人之未见,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学术问题。博士论文的篇幅要求达到10万字以上。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已往的学习来一个梳理和总结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作业,属于对阶段性学习的总结,综合展示出作者的知识、能力、才华。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梳理、消化和巩固的过程。同时,在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常识和经验。因为大家在已往学习期间,已经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学完了公共课、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应的选修课,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取得了成绩。这些课程的考核、考查都是单科进行,考核、考查内容偏重于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而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就和一般的考试不同了。它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又要有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多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梳理和总结,从而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毕业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措施,从而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

由于一般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知识块”的记忆,限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范畴,局限了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也影响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论文写作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它不是既有知识的重复,而是知识的应用和见解的发挥,要求写出自己的研究、实验成果。当然,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实验成果必须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样,论文的写作就会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后,便会产生研究的兴趣,这对于增强科研信心大有助益,而且对今后确定职业、选择专业方向也有奠基意义。由此可见,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理论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询与文献检索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外,通过论文写作,还有利于发现人才,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把有专长的学生推向适应专长的工作岗位,使之有用武之地。

(三)通过问题反馈,对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参照信息

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意义。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师方面的反馈和调整,一是学生自身的反馈和调整。

对于学校和教师方面来说,如果大多数学生的论文写得好,内容和格式符合要求,且能发挥自己的见解,那么,就说明前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学生的素质培养没有出现什么偏差。相反,如果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就说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调整。比方说,论文中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就需要制定有关的处罚规定,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所交论文大多不合乎论文的文体格式,就需要加强写作知识的传授。这样,可使学校、教师通过毕业论文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同时,每个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论文的写作,来一点自我反省和自我检阅,以便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强化和调整。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盲目、被动地应付考试,懒得动脑筋,不写读书札记,不收集材料,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结果写的论文立意不高,结构不全,语言不畅,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说明缺乏基本的技能,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样的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订出改进的方案,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迎头赶上。

(四)提高文章写作的水平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论从事哪种专业的学习,都应当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书写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写作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为后盾。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流通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又离不开写作。

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职责,而是所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都需要或多或少地介入的共同职责。因为无论哪项工作,都需要搞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为此,我们在校期间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

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写作思维和能力的过程。其中包括诸如如何收集、整理和鉴别材料,如何观察和分析,如何采访和调查,如何利用图书资料和科研信息,如何操作现代化的工具、仪器,如何记录和标识,如何写提纲和起草,如何修改和传递等方面的常识、方法、技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有效提高获取信息情报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社会活动、交往、调研的能力等等。问题十分清楚,信息处理能力与写作行为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论文不是一种形式,它内在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五)为未来工作、研究做好准备

如果从一个人存在、发展的整体进程看,毕业论文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中介性职能。一个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要么走上社会,从事实际工作,要么继续接受专业教育,继续学习和深造。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以前而言是总结,对以后而言是开路。总结以前是为了便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启示着一个新的阶段的来临。所以,我们写毕业论文,等于是在两个阶段之间进行“切换”。论文写得好,对于未来的工作、学习是有利的。每个毕业生,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投入这项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前一段的学习画上句号,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开创新的序曲。

三、论文写作,并不神秘
毋须讳言,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写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论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它要有一定的学术内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发现,有理论意义上的价值或实用意义上的价值。

正是由于论文的这种要求,使不少学生对论文写作产生了神秘、畏惧的心理,觉得它高不可攀,难以企及。这种心理无形之中成了论文写作的障碍。

其实,论文并不神秘和可怕,经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写出来的,而且可以写好的。在进入写作角色之前,一定要揭去蒙在论文上面的一层神秘的面纱。事实上,学术界的论文,既有专业的区分,也有深与浅、难与易、专与通的程度区分。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自然是就浅显的、一般的学术问题展开探讨。

对于初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应该做到:

1、去怕心,有信心

俗话说,“怕”字当家,“心”如乱麻。人无论干什么事情,诸如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等,只要心存怕字,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从而使自己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守株待兔,不思进取,其结果难免与后退、失败结伴而行,与上进、成功失去机缘。因此,做任何事之前,树立自信感十分必要。应当说,经过4年的学习、积累,有了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再经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写出力所能及的论文习作。当你去掉怕心,树立信心之后,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2、勤思考,勤动笔

勤能补拙。克服论文“难关”的有效法宝就是“勤”。无论多聪明的人,懒字当家,定然写不好毕业论文。而智力平平而勤快的人,则可以弥补不足,写出内容充实、说理透彻的文章。在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眼勤,耳勤,笔勤,腿勤,脑勤。眼勤以观察,耳勤以听取,笔勤以记写,腿勤以访查,脑勤以思索。只要五勤齐全,就可找到线索,找到资料,形成思路,写好文章。事实上,不少同学的论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没课题、没资料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时间紧、水平低的问题,而是五勤不到位的问题。

3、守法度,合节拍

这里说的守法度,合节拍,就是按学校安排的步骤、环节操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传统的治学方法。朱熹有过这样的治学名言:“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得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①。”学校规定的教学环节,事实上是按循序渐进的阶梯设置的。我们应当按照既定的阶梯走。

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不例外。我们不少同学在论文问题上有个误解,以为写论文就是马上铺开稿纸,把积在心里话一下子倾泄到稿纸格子里。当他铺开稿纸,写上几句后,便写不下去了。这里的问题,就是没有弄清楚论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写诗可以靠灵感,兴致一来,痛快淋漓,泼墨成诗。而论文的写作,一定得按照“选题——集材——研究——写提纲——修改——定稿”这样的环节进行,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特别是初学写论文的人,更不能超越必经的途径,一下子就把文章写好。当然,也有人提倡“依靠灵感选题”,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足取。高校教务部门,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了一整套环节,这些环节符合研究型文章写作的法度和规律。背弃这些环节、程序,必然会导致出现写作任务不能顺利完成的后果。

世间的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人只能掌握和运用规律,而无法消灭和创造规律。一味凭借主观愿望,想要快,反而慢;想要多,反而少;想要大,反而小;想要深,反而浅。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物,在悄然、缓慢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海石在浪潮冲击下,不见其减而年有所损;春草在雨露滋润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在研究工作中,知识和材料的积累也是这样。琐碎的常识趣闻,积累多了便是知识的大河;零星的只言片语,汇聚起来便是成串的珍珠。我们从事论文写作,就不能贪大求多,好高骛远,而是要身体力行地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证明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①的道理。

论文写作的过程,大致分作3个阶段。第一阶段集材,第二阶段研究、构思,第三阶段写作、修改。美国和日本的有关部门曾做过1项统计证明,在完成1项科研项目中,用于收集材料的时间占50.9%,思考、研究的时间占32.1%,撰写的时间占9.3%。这一时间安排比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说,大致是适宜的。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查阅、收集资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是造成论文写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我们按照学校的教学规章、程序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分步骤、合节拍地进展,就会一步步地摸索到研讨的线索,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也就不觉得论文写作是那么难了。

第二节  论文的特征
一、学术论文的特征
学术论文是典型的科研类文体,有着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个体特征。这种个体特征,通过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从5个方面来说明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

1、充分的客观依据

学术论文讨论任何课题,都必须有比较充分的客观依据。自然科学中的一切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社会人文学科中,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它不一定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讨论的对象是人的主观思想方面的问题,也要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来对待。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主观现象同样是一种社会的、或心理的存在形式。心理学研究以人的心理为对象,但它同样要求有客观的依据。文学理论中研究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和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相对应的客体存在,即表现为文本形式或口头流传形式的作品。研究者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对象加以研究。

2、高度的理性自觉

研究对象可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如人的意念、情感等,但研究主体却要用理性精神把握情感对象。心理学家、文学理论家在研究心理和文学的时候,都是理性地、逻辑地看待研究对象。不能因为人的心理和艺术作品是感性化的,研究就跟着感性化、感情化。在人的心理运行过程中,在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中,可以有矛盾,有悖论,有差异,而在研究者的论文体系中,却不应该有矛盾、悖论和差异。就是说,艺术家以情感把握情感,而学者以理性把握情感。没有理性自觉,就无法进入研究角色。

3、严密的思维方式

撰写论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等等,而不能诉诸于形象思维。从表述思维内容的角度看,论文体现的是“论理”而不是“叙事”,是“考释”而不是“展示”,是“推证”而不是“遣情”。它一定要遵守逻辑上的同一律,不能出现乖理、悖论、矛盾现象。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不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论文写作中重要的问题在于严密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

4、规范的文本格式

论文有规范的文本格式,作者必须按照这种格式去写,而不能随便打破既成的格式而另创一套格式。1篇规范的学术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序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等依次组成。论文体式的规范,是由学术类文章特定的价值功能所决定的。学术文章的体式是内容的载体,它不像文学类文章那样以形式因素构成某种美感效应,不讲究形式技巧。只有统一、规范的体式,才能有效地传输和交流。特别是由于现代高技术传输和检索工具的出现,更需要论文格式的统一和规范。

5、精确的语言表述

学术论文的语言与杂文、散文的语言截然不同。主要使用议论、说明的表达方式,用语书面化、细密化、术语化、规范化。其语言所表述的信息流量,要有一定的深度、精度和密度,力避陈词滥调和空虚不实。句式平实、准确、缜密,不留漏洞、缝隙,有量度的描述性和定性分析的规定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论文中的术语、词汇、语言的使用,要精确化,标准化,甚至细小的符号、字母、图式的表示,也要严格按本学科规范的方式使用。这都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准确无误。因为在科学类文章中,细小的失误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比方说,美国的“阿特拉斯火箭”就是因为在事先设计的程序中少了1个连字符( - ),导致整体发射的失败。该火箭在升空后,失去平衡,开始翻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由地面遥控将其炸毁。1个小小的符号失误,引起的损失竟达1 85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也出现过因很小的计算失误而带来大损失的事。1994年,当英特尔公司向全世界发布“奔腾”芯片时,有人指出了其中1个极微小的浮点运算错误,它在每90亿次除法运算中才出现1次。此事通过英特网迅速传开,在电脑商界引起轩然大波,公司负责这方面业务的葛洛夫等人被迫把已发货的上百万个芯片收回,重新处理。这1个90亿分之一的错误,使得英特尔公司付出了4.75亿美元的代价。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文体表达规范的重要性。

二、毕业论文的特征
如前所述,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当然有程度上、用意上的区别。如果说,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正式的“演出”,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为“演出”而进行的“彩排”。“彩排”是为“演出”而做的必要操练,但毕竟还不是“演出”。正是这种关系,毕业论文和正规的学术论文相比,除了应具有正规论文的一般特征外,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一是受导性。

所谓受导性,就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具体的引领和指导。

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1次作业,毕业论文写作前,需要确定指导教师,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参考文献,制定调查线索,进而由教师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出论文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等等。当然,教师的任务是“示”与“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劳作。在写作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非依赖性地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精神,左右寻思,上下探求,刻苦钻研,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圆满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是习作性

所谓习作性,就是说毕业论文本质上属于1次分量较重的作业,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性和学业规定性。没有论文成绩,就不能毕业,或没有相应的学位。

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在前7学期已大致学完,第8学期只有少量课程,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对于参加函授的成人学生来说,论文写作则要在最后面授前的一年中完成。显而易见,专业知识和毕业论文是有内在联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写作论文打下了基础,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素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而不是要求论文本身去完成某种现实任务,也不要求论文达到发表水平。当然,能达到发表水平,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在校期间的1种演练,1份习作,并不是正规的学术论文。当然,它必须按照正规学术论文的文体特征和价值功能去看待和要求。

三是考核性

毕业论文中考核、检查的用意十分明显。毕业论文的目的和用意不是为了“公诸于世”,而是为了“考核”,取得成绩。如果按行业标准进行文体分类,毕业论文应当归入教育类文体。毕业论文在整体的质量、水平上不能按正规的学术论文要求,而是按专业教育的标准要求,而且要求划分出等级差别。因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和专家、学者相齐并论。正规的学术论文是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记载、表达其科研成果的文章,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毕业论文由在校生完成,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学术水平一般相对偏低,立意的深度、涉及的广度和切入的力度都是有限的。本科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不像研究生那样已将精力转入研究阶段。当然,也有些毕业论文的质量相当高,但毕竟是少数。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就是评定出作者的成绩。正是从考核的意义上着眼,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论文,一般不允许几人合作写1篇论文的现象出现(如因特殊需要由几人承担某一课题时,须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节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概括起来讲,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做到“四严”:一是要求有严实的知识,二是要求有严谨的学风,三是要求有严格的程序,四是要求有严密的方法。

具体地讲,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下面5个方面的要求:

一、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
(一)要有端正的文风

树立端正的文风,对于各类文章的写作都是极为必要的。

文风反映着一定时期文章写作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现象,也反映着写作主体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换言之,文风可以从社会现象中反映出来,也可以从个人现象中反映出来。对于写作个体来说,文风指价值取向定位和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尽管文风通过语言文字及题材、时尚表现出来,但它根植于写作主体的价值观念,也来源于社会、时代及文化思潮。一定的文风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主体的价值意向。就是说,文风问题自始至终和价值问题密不可分。选题、题材、文字表达等,都受到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调控和引导。所谓端正的文风,就是有利于价值发挥的作风和现象;所谓不正文风、恶劣文风,就是不利于价值发挥、有害于价值发挥的作风和现象。

因其如此,只有从价值的视角解释文风,才能切中文风所具有的本质内涵,也才能使文风在实践中具有可认识性、可操持性和可培养性。

过去,人们总把文风“三性”①作为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其实,文风“三性”的提法只着眼于政治宣传文章,并不完全适应所有文章写作,也未必有益于所有文章价值功能的发挥。比方说,文学作品就不一定都要求“鲜明”,“朦胧”的作品也有其生存的资格和必要;而实用文章和科研文章,就不一定非得“生动”。笼统地说优良文风就是主题鲜明,就是内容通俗,就是语义明确,就是生动有趣,就是文字不长,就是没有生僻字,就是不“掉书袋”等等,显然是机械的、刻板的,不符合纷繁多样、鲜活多变的文章传播的实际状况。问题在于看从什么文体入手,体现什么类型的价值。学术论文以学术价值为本体,以学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为目的,不宜用政治意义上的“鲜明”和文学意义上的“生动”来要求。因此,对于学术文章而言,应当提倡真实性、创造性和规范性,这样更利于其价值功能的发挥。

在人类文化事业中,正面价值从来与负面价值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学术界从来就有优良的文风,也有不良的文风。不良文风有种种表现。譬如说,有些论文、论著将学科体系凝固化,使用简单的概括,口号式的结论,空洞的阐释,以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又以它为归宿点;有些研究项目充满经院气息,成果空疏抽象,忽略现实,脱离实践,一本经书念到老,不能拓展、深入和更新,不能体现客观性、科学性、现代性;有些人搞封闭、表态、狭隘的学术研究,将江湖作风、帮派体系引入神圣的科学领地;有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用人际关系方面的“公关”代替学术研究中的“攻关”,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中搞“照顾”、开“后门”;还有人用商业作风搞学术,炒作鼓噪,庸俗捧场,争名夺利,投机取巧,把学术文化变成单一的商业“经营”,不顾学术的纯洁与严肃,只顾经济上的“赢利”效应,使“铜臭”掩盖了“书香”,等等,都是不良作风,应当引以为戒。

造成不良文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急功近利,为发表,为名利,为职称;评价机制不完善,盲目的量化误导;单位之间的竞争,计较排名次序;政治腐败对学术的渗透和干扰;发表文章与个人收入挂钩引起负效反弹;学术期刊的忙于搞经费,梯度的划分造成重名弃实,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克服。

毕业论文虽然在学校中完成,但学校又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社会上刮什么风,学校中就会下什么雨。受社会不良文风的影响,学生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不正之风也比较突出。因此,端正文风,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二)要讲究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关系到学术文化的成败兴亡。

学术文化不可能游离于政治和经济之外而与世隔绝。学术文化总是会对政治和经济发生影响。当然,政治和经济又在对学术发生影响。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会引起“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事实上已不是一般的文风不正的问题了,而是道德败坏的问题了。

学术失德会严重困扰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

学术腐败的表现,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它使圣洁的学术变得肮脏起来,内廪的学术价值被蛀空,被异化。诸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假冒伪劣,混水摸鱼;粗制滥造,泡沫成果;1稿多用,重复循环;剪切拼凑,杂取组合;改头换面,粘贴复制(电脑技术方便了拼凑组合和自我复制);请人代笔,或寻求挂名;关系网络,关照近亲;项目垄断,虚假鉴定;以钱开路,出卖署名权,等等,不一而足。

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中外都不乏实例。本世纪30年代,英国人多森为了骗取科学上的荣誉,把人的头骨打碎混入古老动物化石和石器中间,又从1个海外归来的水兵手中买了1块猩猩的下颌骨,精心加工后用重铬酸钾溶液和氧化铁染成红棕色,然后一起偷偷埋在郡皮尔当的沙层中,以后再挖出来,被英国科学机构命名为“多森原始人”。40年后,这个骗局被揭穿。这种做假行为受到科学界的唾弃。

直至当今,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事件,在学术界时有发生。比如,涂秀虹等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版),多处抄袭陈美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对陈著中的错误也沿袭不改。《光明日报》2000年6月15日发表李志明的文章《一本抄袭拼凑而成的书》,揭露此事。文中言及,“雍正末乾隆初任江宁府学教授的唐时琳,当时同赵国麒、上江督学郑筠谷一起推荐吴敬梓”,这句话中有两处错误,一是唐时琳当时是江宁县学训导而非江宁府学教授(见乾隆十三年《江宁新志》,或同治十三年《上江两县志》);二是唐时琳并没有和赵国麒、郑筠谷一起推荐吴敬梓,因为他没有资格推荐人参加博学鸿词廷试,当时朝廷规定三品已上的督、抚、学政①才有推荐资格,赵国麒是安徽巡抚,郑筠谷是上江督学,有资格推荐。

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同样不乏剽窃抄袭的现象。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令教育工作者伤脑筋的一件事。为反剽窃,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卢姆菲尔德于2001年设计了1份反抄袭的电脑软件,对所审论文进行扫描,把多于6个字的习惯用语找出来并标明,再进行手工阅卷,便于发现其中论文是否抄袭。卢氏分析了5个学期的论文,122篇被锁定为有抄袭嫌疑。这一事件震动了全州,有的学生因此被开除或取消毕业文凭。

我们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涉及不道德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抄袭现象,代笔现象,“渗水”现象,用剪、拼、套、换来写论文,“回收”再用,拿上届学生的论文来顶数等现象,同样是学术失德的表现,都需要花大气力加以解决。

(三)要遵守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需要规范,特别是处于商业包围下的学术文化,更需要规范。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明晰学理路径和更好地发挥研究功能。

学术规范,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规范,主要指研究和写作而言。而广义的规范,包括研究内容、研究途径、方式方法以及审评、批评管理等方面。

为使社会学科研究有章可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于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一文件,为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提供了政策依据。社会科学的研究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负有重大的职责。

当然,学术研究就内容和方法而言,提倡“规范”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规范化”。标准化的硬尺度,会限制学术自由,阻碍学术的正常发展。硬性规定会使研究出现平面化、平稳化、平庸化倾向。定职要求面面俱到,论著的评价以发表刊物、出版单位的级别和字数多少为标准,会引起负面效应。受量化刺激,部分论著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蓬松膨胀,只堆砌他人的零碎论述,没有自身的思想光芒。在评价的导向上,一味地注重成果的经济效应,会使学术价值扭曲变形。无论什么时代,学术上的媚俗现象是不可取的。为追求“上座率”而降低学术格调,无形中会失去严肃性。附俗、赢利的功能被人为地强化,传薪、载道的功能自然会被不自觉地弱化,导致论著内容的平庸和形式的干瘪,形成僵化教条。因此,学术规范不能过于狭窄,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学派、风格和文本,要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空间。

毕业论文中同样有一个遵守学术规范的问题。尽管,毕业论文写作中没有社会上那样复杂,但失范现象还是时而可见的。目前本科论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重复性选题多;惯于从文献中找课题,对现实调研少;消化不良现象,概念搬家,名词爆炸,牵强附会,生硬组合;多次转抄,所列文献失实,以至所列“参考文献”是为凑足格式、数额而强行加入,和文章内容关系不大;语言表达中的浮滑、浮夸、浮躁现象,等等,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失范现象,同样是需要认真纠正的。

二、创新精神方面的要求
(一)超越、探索精神

论文写作,贵在超越已有,探索新的学术之路。写论文固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但不能因袭资料和文献中已有的论点、结论。

我国古代传统的文论就非常重视文章的开拓与探求精神。古人早已认识到文章的多样性源于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国语·郑语》中所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就是对世界多样性的体悟。文章作为世界和人对世界认识的反映,自然就不能导袭旧辙。汉代人王充说:“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①。唐代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创新,主张“惟陈言务去之”。明人焦竑说过:“《书》不借采于《易》,《诗》不假涂于《春秋》也。至于马、班、韩、柳,乃不能无本祖,顾如花在蜜,蘖在酒,始也不能不借二物以胎之,而终脱弃陈骸,自标灵采……”①。从古人的这些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文之道中,如何处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探索是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我们不少同学总是认为,探索不是一般环境下的事,把探索误解为尖端科学环境、精密实验装备下的工作。实际上,任何环境下,都有可探索的问题,而任何问题,又都有探索或再探索的必要。在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由对细微事物的探索开始。面对苹果落地这种极为平凡的自然现象,一般人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加理会,而牛顿却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北半球,为什么当人们拔开水池中的塞子时,看到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谢皮罗为此进行了一番专门的研究。他设计了1个试验器,把水灌满后往下放,水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逆时针方向转。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就是说,地球如果不自转,就不会产生旋涡。他由此得出结论,赤道上不会成旋涡,北半球的旋涡逆时针方向转,南半球的旋涡顺时针方向转。谢皮罗进一步发现,台风在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和水的旋涡的旋转方向正好一致。这一发现,对弄清台风的形成、运动方向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台风的预测和预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倒不是说写毕业论文非得去探索重大课题不可,而是说,我们应当树立敢于超越、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怀疑、批判精神

怀疑、批判精神是学术研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合理的怀疑精神,从来是科学发展的杠杆。

封建社会“征圣”、“宗经”的标准,不允许怀疑、批判精神。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明道”是价值目的,“征圣”、“宗经”是价值准则。墨子提出“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的命题,要求“凡言凡动”都要“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①之道。孔子极力主张遵从圣道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荀子把宗经征圣引入文章写作中。《荀子·正论》中说:“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这就是后人论文尊经、征圣的先声。

在封闭型的农业社会中,圣人被涂上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色彩。《易·系辞》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法,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的言论经整理、编纂成文册,就成为经典文献。于是,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有了价值标准。把经典当作天经地义的文章范式。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了1个问题,即人总是各自以各自的标准判断是非,那么应该拿什么来作最后的标准呢?他最后的答案是:“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就是说只有依据圣规圣法才能作出最后的决裁。《文心雕龙》是专谈文章写作的。它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②的命题,要求“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③。这样一来,古代许多文章都以圣人、经典为标准,处处注重“代圣贤立言”,用文章去“明道”、“载道”,用“子曰”、“诗云”作直接演绎的绝对判断,从而导致了文章价值的变异。现代学术,必须走出“代圣贤立言”的老路。

学贵“有疑”。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成果往往就产生于“有疑”之中。学术研究,既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证实,又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证伪”。对已有知识“深信不疑”的思想观念不可取,因为这种观念禁锢了主体,使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发挥。狄德罗在《拉摩的侄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让天才害了”。天才的弊端不在于天才自身,而在于人们对天才权威的深信不疑。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认为原子能可以成为工业动力时,最早窥测到原子奥秘的权威卢瑟夫一口咬定这是“纸上谈兵”。好在科学家并没有把他的话当成圭臬。时隔9年,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建成了。

随时能提出疑问,则表现了主体思维的活跃性,它对于研究的深入和创造性成果的取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句格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我们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释疑”一词,可以把它说成是:将“?”拉直,使之变成为“!”。科学革命意味着对旧有理论的怀疑、否定或更正、变通。达尔文怀疑神学创世说,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海森堡怀疑原子中电子轨道的经典概念创立了量子矩阵力学。加莫尔怀疑宇宙静止说建立了大爆炸理论。马赫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启发了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18世纪,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人们对光的研究还停留在微粒说阶段。多数物理学家觉得这一理论天经地义,而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却声称自己既仰慕牛顿,又认为牛顿的权威阻碍了光学研究的进展。他大胆怀疑和重新立论,在建立光的波动说方面做出了贡献。

(三)个性自由精神

学术需要自由探索的精神,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需要摆脱功利的胸怀,需要各种不同观点的相互撞击、争论和互补。拔苗助长、物质刺激可收到眼前之功效,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没有个性自由就没有个性创造。马克思把“自由活动”视为与“创造性”等价的范畴,强调只有“自由活动”的人才能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和“自我实现”的激发下,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焕发“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①。外在的限定,不能使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成人的最高需要。斯宾诺莎靠磨制透镜糊口,拒绝学术方面的职位,因为那种职位会限制他的思想自由。自我理想的多样化决定了自我实现的多样化。我国古人论文时强调“文中著我”,即指1种自由创新的精神。清代人袁枚说:“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为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一也”②,同样肯定个体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特殊作用。

当然,个性自由,并不意味着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是指在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前提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同时,个性创造的成果要被人们公认,还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也有1个认识、检验的过程。比如说,1866年,孟德尔的因子学说发表后,当时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不能接收和理解。直到1900年被生物学家重新发现后,才产生了巨大影响。1915年,35岁的魏格纳出版《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从此诞生。但这一学说当时不为人所接收,有人讽刺说是“一位大诗人的梦”。后来,古地磁学说支持了漂移说,才为学术界所承认。

三、写作态度方面的要求
1、认真

论文写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搞形式、装门面的事。

长期的应试教育给相当多的学生造成这样1种印象,就是闭卷考试的形式是正规的,分数是“硬”性的,所以得认真对待;而开卷考试和其它实践性作业考查的形式是非正规的,成绩是“软”性的,没必要全力以赴地对待。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考试、考查,都是1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督促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来说,是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是培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写论文,没有捷径,没有秘诀,没有公式。每个面临毕业的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从来就不同。有的人非常主动和认真,积极性很高,经常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请教;有的比较认真,想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掌握论文的基本写法,能向有关人员求教;当然也有不够认真,支差应事的人。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任何1个环节,都不可马虎、草率,敷衍了事。马虎、草率是1种不踏实、不认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作风。这种作风不及时克服,会对1个人的一生造成消极影响。

2、严肃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不严肃的现象同样是比较多见的。有些被称之为“**”、“论文贩子”的人,通过捉笔代刀的方式来挣钱。在堂而皇之的网络上,有“二倒贩子”办的卖文老秘网。懒于写作的人便找这些人或中介“订购”毕业论文。有的人还把上届学生的论文找来充数,有的人在网上下载或随意拼凑组合,来支差应事。这是极不严肃的。

学术工作是严肃的工作。在不成熟的商品经济中,学术研究工作容易变成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自身的纯正性,这点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人们已经发现,在商业欺骗行为中,就有假学术、假技术、伪科学混迹其中。有人把严肃的学术文章变成下三流的“游戏”以媚俗求荣,有人在变相地出卖署名权,有人在学术研究、项目经费中投机倒把,浑水摸鱼。诸如此类,无疑是对严肃的学术事业的亵渎。至于那些供人们“轻松阅读”的“亚学术”,是有存在必要的,但不能以学术价值的变味为代价。

3、及时

快速高效是现代社会的鲜明特征。快节奏导致学术文化出现神速的更替频率。学术信息源的广泛开发及信息周转的频繁,自然形成信息流量的急剧上涨。所谓“信息过载”,就是指由于信息源的日益开发,信息量的不断上涨出现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现象。从信息流通的途径看,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信息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信息的接收对象看,文化普及扩大了信息受体范围。科技信息现在每年增加13%,每5年半就增加1倍,而且这个周期还在缩短。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天就有6 000~7 000篇科学论文产生。这一切都加快了现代各种论文产生和流传的速度。这要求论文运行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跟上这种快节奏。

快速高效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快节奏是高效率在时间上的反映。只有快节奏,才能实现高效化。离开了快节奏,高效化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高效、快速的作风。收集材料,要快;草拟修改,要快;印刷校对,要快;装订交纳,要快;答辩总结,要快……

可是,令人忧虑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的各环节上还停留在所谓“慢三步”的节奏之中,摆出一幅“悠悠然”的状态,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及时动手,昨天的事情推到今天做,今天的事情忘了做,老是敷衍了事,被动应付。老师不催不动笔,迟迟不交提纲和初稿。到交纳论文定稿的时间,往往还在写提纲,结果在慌乱中写得一塌糊涂。

慢节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从事写作的人,必须力争文思敏捷,文理明快,文意流畅,刻意锻炼“倚马可待”的写作功夫,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赶到时间的前面。赢得时间和速度,就能赢得效率。这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一种品格。

4、虚心

写毕业论文,应具有虚心求教、学习的态度。

虚心在学习中的作用,大家自然明白。“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类的格言名句,已是众所周知,毋须赘言。

但是,明白道理还不等于在现实中能够做到。由于多种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形成爱挑剔的习惯,听老师讲课,觉得不好,看他人的文章,觉得不好,结果眼高手低,自己讲起来不见得好,写起来也不见得好。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不操作,不实践,不进入角色,很容易陷入这种“挑剔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做时不入门道”的困境。克服这种毛病,就要进入角色,虚心向同学、向指导教师求教。

四、知识素养方面的要求
毕业论文既然是考核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1次综合性的作业,那么知识素养必然就成为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

毕业论文的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养呢?

概而言之,应具备下述3个方面的知识素养:

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素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赖以存在的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专业的大厦就建立不起来。我们学习任何一门专业,也只能从基础知识下手。论文虽然要求有高度、深度和新度,但高、深、新都必须建立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地上。离开了基础知识,任何高深的追求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力,才能向高度和深度发展。

二是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素养。理论素养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又有高于实践的品格,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任何时代,理论的重要作用都不可忽视。我们在学习中,要坚决摒弃实用主义的窄小目光。实用主义只看具体的用途,不看整体的功能,只看到有限的眼前,看不到发展的未来,忽视理论的涵摄、指导作用。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就要把专业理论作为“纲领”来理解和领会,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

三是文体写作知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方法。论文有自身特定的体式,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写作程序。要写好毕业论文,没有相应的中文书写能力、表达水平自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熟练地掌握论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常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特别是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流利自如的表达能力。这些常识和能力,只能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

五、文本及写作程序方面的要求
(一)对立意的要求:

毕业论文在立意上要求体现专业性,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爱好选择本专业领域内的题目,不能超出自己所学专业而另选其他专业的论题。论题力求综合、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并应用到特定问题的研讨之中。立意要有一定的深度,但深度和难度要适中。

立意要有新颖性。即通过独立研究,提出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不可承袭他说,拾人牙慧。所研讨的问题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意义,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论证时要力求实事求是,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防止出现明显的个人主观好恶和偏见,也不要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观点或主观臆造的说教。

(二)对材料的要求:

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之中。所涉材料要有根有据,确凿而典型,真实而可靠。对本科毕业论文而言,虽不能要求旁征博引,但材料要相对充实,丰富,在论据上保持应有的科学性。引证材料需要注明出处。这就要求在平时收集材料时,有意地记录材料的来源。

(三)对论证过程的要求:

论文者,论证之文也。论文属于议论文,但它不是一般的论证文章,而是有学术内涵的论证文章,即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1个有机的论证整体。它在论证上要求相对严格,使用判断与推理的方式,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既言之有理,又言之有序,力求缜密,严谨,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应有条不紊,把所论之题层层推向深入。

(四)对文本格式的要求:

随着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规范的论文格式已经形成。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设专章说明。

(五)对语言的要求:

论文的专业特色十分鲜明,其语言特点带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写作时应注意使用专业术语,行文应语气自然,文字平实,语义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无误。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夸张虚饰、感情色彩浓重的文学语言,也不使用口语、方言俚语。对毕业论文来说,特别需要强调语言的通顺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合乎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由于论文的语言语义精确、细密,因而句式自然比杂文和散文的句式长,附加成分多,使用定语、状语将中心词语加以限定。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时注意的。

(六)写作程序方面的要求: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写作阶段、评审答辩阶段4个环节。这4个环节的完整流程是:

确定选题意向→确定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签写开题报告→收集材料→起草提纲→教师审阅提纲→撰写初稿→反馈审阅初稿意见→二稿撰写与审阅→提交终稿→评定成绩→组织答辩→给出答辩成绩

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提纲完成后,需要经教师审查,在教师指导下调整,充实;提纲通过后,进行初稿草拟;初稿一般要经过修改,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审阅意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进行反复修改、充实、完善;如若二稿依然存在问题,还得继续修改;定稿完成后,即准备进入答辩阶段。

在提交初稿和定稿的时候,作者可根据学校规定和教师的要求,确定使用打印稿还是手写稿,发送E-mail电子邮件还是提供纸质稿件。

第二章  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节  选题中的问题
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及完成后质量好坏的问题。由于本科毕业生大多是第一次写论文,选题时往往感到很茫然,没把握,从而出现一些选题不当的现象。这不足为怪。但需要及时调整。在选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下列几种: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0
第三章  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集材
第一节  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选题指的是什么?
选题就是确定、选择论文所研究的对象、科目。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模式中有各自的教学途径和方式方法,但对毕业论文来说,选题、写作的要求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教育部考试办公室对参加自学考试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这样的说明:

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应当说,在本科论文写作、答辩的要求和环节上,自考生、函授生的毕业论文标准和普通生的要求原则上是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事先已经准备并公布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论文选择课题,以供学生参考。但它不意味着非得从这些选择课题中选择,学生有自己任意选择课题的自由。可以选择学校预先提供的论文题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情况自定选题。只要能选到有学术意味、现实意义、适应自己的课题,就算达到了目的。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一览表

学院:                    专业:

序 号
题 目 名 称
提供

教师
来  源
备  注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学院:                     专业:





学生

姓名    

指导

教师
 
  职  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与要求:







系、所、中心负责人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注:本表分选题填写,每题一页,由学院存档。

二、“自我反演律”在选题中的应用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选题是确定范围,定性、定向,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论题不能信手拈来,要有孕育、研阅、思虑的过程,要有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准备、储存,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琢磨。实际上,本科学生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已进入论文选题的阶段。及早地要求学生选题,为的是有充分的时间。

选题初始时,不宜随意撷取,凭一时感觉和热情草率地定个题目完事。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反复的酝酿、思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概括为“自我反演”的过程。

所谓“自我反演”,就是从贮存于自己大脑深处的“信息库”中反复调动、筛选、提炼对选题有帮助、有导示、有意义的信息形成初步的选题意向,凝聚、铸造出新的认知与开发对象,进而带着对象去接受外界刺激(征询、查证、阅读)和信息反馈,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析滤这一新的认知、开发对象,使之与原有信息记忆之间相互衔接和融会。新认知、新开发对象经主体同化后,自然会成为思想结构中新的组成部分,新、旧信息共同进入论文内容。

这种“自我反演”,实际是人们探索、钻研外在对象的一种规律,可以称之为“自我反演律”。它实质上就是皮亚杰所描述的“认知图式”,库恩所论及的科学研究中的“范式”,波普所指出的“理论先于观察”,查尔默斯所概括的“观察依赖理论”。它是一个类化、解释、整合的过程,由随机、自发、被动、无序向有机、自觉、主动、有序运演。如果用简单的图式表示的话,“自我反演律”的流程为:

(A)论文目的意识→脑信息库→调动、筛选、提炼→选题意向→新认知、开发对象;

(B)新认知、开发对象→新信息→回顾、联想相关的信息储存→新旧信息的对比、冲撞、整合→建构新图式。

“自我反演律”在整个论文写作中要多次出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

以上是我们对论文选题过程的一种理论性描述。下面,再来说明选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选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选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下述事项:

(一)考虑可行性程度

选题得考虑是否符合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专业教学的内容,以及论文写作对知识、能力全面考核的要求,考虑是否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要考虑难易程度是否适宜,分量是否得当,方法是否对头,精力是否够用,能否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而完成。鉴于初学写论文,一般不必将方向、课题搞得过大、过于复杂,应当力求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研究水平相适应。选题应小一点,具体一点,力争把问题讲得清楚一点为好。论题可在前人或者同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也可来自某个他人尚未涉足的区域进行。当然,对于本科生来说,一般情况下不要进入“空白领域”(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以防止徒手而返。

(二)注意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要注意选择自己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这就要结合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所在的选题。因为适应自己的特长,才能激发热情,展示才力;自己感兴趣,才能主动而积极,投入注意力。一般来说,有专长、感兴趣的问题,即是自己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问题。抓住了长项,也等于选到了自己熟悉领域中的课题。

除了考虑自身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有一定创造性的行为过程,这种创造性不同于文学艺术意义上的创造性。文学艺术的创造性立足于心灵美感,论文的创造性则基于客观现实。因而主、客观条件都不可忽视。由于客观条件对个人完成论题有制约作用,选题时应考虑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如实验设备、技术条件、所用器材、资料来源等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了不切实、不可行的课题,找不到足够的参考资料,或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前期工作无法展开,起草阶段自然无法写作。故此,需要选择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和途径,那么自然有助于材料的获取。这样,可以省时、事、精力,少走弯路。

(三)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学术研究,贵在独辟蹊径,把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选题要力求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突破性。可考虑从以往研究的不足处或失误之处切入选题。因为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内容虽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发现其中的不足,需要有纠正性的研究课题,填补已往存在的失误。也可考虑从专业研究的薄弱点切入选题,在刚开垦、半开垦的地带上找到“开发区”。事实上,在新学科初步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有待于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的问题。还可以从专业方向的交叉点切入选题。现代学科的边缘领域十分广阔,跨类、交叉的研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创新贵在有胆识。胆识重在“识”力,而不在胆大。我们的古人曾经做了这样精辟的比喻:“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的”①。在学术研究中,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邃而灵慧的洞识才力。“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混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也。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惑世,为害甚烈”①。可见,论文选题中,“识”力的锻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四)从现实的需要方面考虑选题

现实需要从来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论文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事实上,侧重于实践性、实验性、应用型的论文设计,更接近本科生所学专业范围,更易找到一定的价值功能,也能有效地避免那种大而不当、空而不实的倾向。在选题的时候,应结合专业知识,联系实际,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针对现实,充分体现所写内容的用途。而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罗列实际问题或现象,缺乏理论深度的分析论证,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场屋文章”②。

当然,对于具备理论型思维的学生来说,如果有较为扎实的理论修养,自己有兴趣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质疑、释疑、论证,也可以写成理论型的毕业论文。

不管选哪方面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内容得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如“读书体会”、“工作总结”、“新闻报道”等,是不能充当毕业论文交纳的。除外语专业外,其它各专业不宜选外文翻译方面的题目。文艺创作也不能纳入论文范畴。理科专业不宜选一般性的习题解答方面的题目。

第二节  毕业论文的集材方法
材料的获得是从事研究的前提。论题是抽象概念,要把它变为血肉丰满的文字篇章,需要有翔实而具体的材料。因此,平时注意积累、贮存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筛选、开掘的过程。课题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和选定材料。这种采集,可以称之为定向性采集。事实上,我们平时学习也在积累材料,只不过是非定向性采集,不像选题确定后那样有明确的题材范围罢了。

我们这里说的材料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它可以是原材料,可以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了的材料,可以是自己直接得到的材料,可以是自己间接得到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材料。下面,我们谈谈广义上的、非定向的材料积累。

一、注意平时积累材料
毕业论文中的材料,固然需要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收集,但更需要在一至三年级的平时学习、阅读中日积月累。由无到有、积少成多的学习方式,对于任何研究工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总不习惯于点滴积累的方式。有的人贪大,有的人贪多,有的人贪快,有的人贪深,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一劳永逸”的效果。由于这种思想方法本身就不对头,因而也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有一个蓄势、渐积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材料的积累自然也不例外。《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深刻: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大凡学者,总需要一点一滴地积聚研究所必要的材料。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书稿,就是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方法得到的。比如说,明朝人顾炎武的《日知录》,清朝人钱大昕(x?n)的《十驾斋养心录》和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就是靠点滴积聚写成的。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善于使用点滴积聚的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积叶成章”的有趣故事:陶宗仪年青时举进士不中,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到明朝洪武年间,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官。后来隐居于松江。在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中,他一方面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方面勤于阅读积累和记述典章制度。他在下地时总是带着书本和笔墨等书写工具。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树荫下面,摘下一片树叶,把自己当天所见所闻或所读所感的东西记写在树叶上,劳动完了带回家,小心翼翼地贮藏在1个大瓦盆中。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下了几十盆。后来,他把所有盆中的树叶取出来,放到一起,进行系统的整理,编辑成章,共得30卷。这部书稿就成为他的名著《南村辍耕录》。

许多东西之所以要随时记下来,是因为人的记忆功能是十分有限的,有用的材料不随时记下来,随着时过境迁必然散失或忘记。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受到有关事物的启发,灵机一动,有顿开茅塞的感觉,大脑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明晰的思路,如一句警语,一条哲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些具体的办法等等。这时,如不及时记下来,此时此刻一旦过去,大脑神经的兴奋点发生了转移,那些突然闪现出的思想就消逝了。

当今,我们置身于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各种材料的积累十分重要。善于积聚则能驾驭和把握时代潮流,而“过眼云烟”则会与有用的信息失之交臂。

二、阅读的几种方式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在阅读实践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习惯和特点的阅读方式。就通常情况来看,阅读的方式有:

(一)泛读和精读

泛读即广泛地阅读,它是获得宽广知识的重要途径。古诗中所言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指泛读。只有长年坚持不懈地阅读,知识总量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所谓“开卷有益”,就意味着泛读可给人一定的启发和收益。人们在广泛阅读中,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泛读这种方式比较自由、舒展,不拘一格,不守成规,随自己的兴致和需要去咀嚼和品味。当然,泛读也需要加强理性的调控,把兴趣和目的结合起来。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消遣性、猎奇性的内容,而漠视知识性、理论性的内容,只对奇闻异趣感兴趣,而对理论书籍、科技文章却不大感兴趣,这种现象导致了阅读天平的倾斜,应当注意纠正。

在广泛浏览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精细深入的阅读。金字塔要形成稳定的、合理的结构,就不能只满足于底面积的宽广,还要向立体发展,形成高度,突出塔峰。精细深入的阅读就是精读。古人所言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①,指的就是精读。

精读意味着反复读,吃透书中内容,不断加深理解,在钻研中深化,使认识逐渐由感性向理性上升,由零星向系统转化。精读贵在“精细”,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弄懂每1个字、词、句及其所含的确切意思。为吃透内容,精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中心,提取要点。包括篇章的中心、要点,节、段的中心、要点。可以找出中心段,中心句,中心词。而且,还需要在读懂、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去回味、去记忆。清末作家林纾,曾用8年时间苦读《史记》,每读1篇,就用白纸盖上书面,然后回想内容,想不起的再读,这样就把主要内容记在头脑中了。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精读的过程,是把所读内容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精读时要力求吸收、消化、理解。贪多求快,会造成“消化不良”。有些人只赶进度,不大注意实际效果,草草读过,其中的精义并没有发掘出来。这种学习态度,无法把阅读引向深入。

泛读和精读两种读书方式,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读书破万卷”,才能构成知识的广度,“不厌百回读”,才能构成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选题方向,决定泛读和精读的对象。一般而言,泛读的对象是课程以外的书报杂志、范文、教科书;而经典文献、本专业重要论著、有价值的名作以及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材料等等则宜精读。

(二)总观和分观

总观就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整体地把握,综合地参照,弄清作品的中心和主旨。而分观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上,运用分析的方法,逐句逐段地钻研,弄清每个细节以及各个局部的具体问题。比方说,我们拿起1篇文章或1本书,逐段、逐层或逐章、逐节地阅读,这就是分观。而拿起文章或书本时,大致翻一下,或琢磨一下目录,用联系的眼光形成一种整体的印象,这就是总观。

读书时,应注意做到能总能分,能开能合,总分交织,开合互补,点面结合,纲目兼顾。只能总观的人,得到的往往是简略的“纲”,没有具体“目”的支撑,因而空泛无用。只能分观的人,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零星“网结”,形不成统一连贯的思想,因而杂乱无序。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爱读书”,但“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一翻,略知大意,就算完事。另一些同学,尽管苦读的劲头很足,逐字逐句读得很细,但不善于总观,读完1本书,尽管抄了许多段落和词语,但说不出全书总体的思想主旨,理不清总体的构思布局。这两种倾向各有其长,也各有不足。

先总后分呢,还是先分后总,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不过,在阅读实践中,大多数人适应于先总后分、分后再总的阅读方式。读1本书,先看看目录,概括地了解一下全书的主旨和布局,然后分章分节地阅读下去,读完后,再连贯起来作整体的思考,“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流行一种叫做“SQ3R体系”的读书法(也被称为5步阅读法)。如果我们细心考究一下就会发现,该体系就是“总——分——总”式递进序列的具体化。SQ3R 展开之后,形成5个环节:

纵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显然,纵览是总,阅读是分,复习又是总,中间插进了提问和背诵两个环节,使其结构更加完整。

这种“总——分——总”式的递进序列,反映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问题所固有的习惯和所依赖的逻辑指向,因而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说,我们到一个风景名胜点观光,总是先看到宏观的轮廓,接下来进入其中,开始细看它的局部,了解细节。看完了,离开这个地方时,又回味一下,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审视和思考。这样,评价它时,就有了可根据的“纲”和“目”。正是为了符合人们的这种阅读规律,不少书籍,特别是专业性的教科书,注重运用“总——分——总”式的序列进行编排。前面的“绪论”(“导论”、“引言”、“序言”等)是总体的介绍论述,中间的章节是条分缕析的介绍论述,后边的“结论”(“综论”、“结语”等)又是总体的归纳和说明。即使某些章节,也有“提要、正文、概述”式的编排序列。当然,编著者为了避免造成重复,在绪论中着眼于思想引导,而在结论中立足于综合要旨。善于运用总分交叉的阅读方式,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诵读和速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阅读方式。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不仅要看到字形,领悟含义,还要发出声音,读得字字响亮。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中写道:“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并进一步强调说:“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①。”读的归宿是理解,哪种方式有助于理解,就用哪种方式,“循声得貌”,有助于“披文入情”。因此,诵读这种古读法在当代仍有发扬光大的必要。对于经典性文章、书籍而言,“旧书常诵出新意”,可以通过发声的读而发掘其深意,领悟其精髓。对于自己写的文章而言,可以通过发声的读来发现不顺的句式,加以纠正。

能否在文字海洋中运用速读方式追踪和捕捉有效信息,无疑是现代人阅读能力的集中表现。对此美国华盛顿大学的1组医学专家曾经做过1次有趣的试验。方法是采用新的摄影技术,将朗读者的脑子里的血液流动情况记录下来,按朗读者的速度快慢制成表格,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于是总结出人对文字反应的5个步骤:一是看到字符;二是在脑子里默念;三是分辨出意思;四是想它的发音;五是脑神经指挥发声器官协调一致地把字符念出来。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研究这5个步骤中是否有可省略的环节。结果发现:朗读快的人,一般都省略了第二步,而朗读慢的人,几乎都在脑子里把字默读1遍。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利用高科技,不仅能将人脑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而且找到了快速读的捷径。想要有效地读解,必须锻炼和提高速读的能力。

综合地看,速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A.视觉移动迅速,单位时间内文字流量大。研究证明:慢读速度每秒2~4字,中读速度每秒5~7字,快读速度则可达到每秒8~10字以上。

B.将熟悉的词、词组、句式当作1个完整的语言单位看待,不再逐字阅读,这样自然加速了视线推移进程。

C.使用跳读的方式抓要素,通过关键词和主题句获得大意。

阅读的快速和高效,由知识结构和素养技能两方面所决定。对词句的熟悉、掌握的程度,属于知识结构;反应、转换的灵敏程度,属于素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的训练,除了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词汇贮存量、健全主体知识结构之外,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从文字观察到掌握内义,有1个感应、转换的能力因素;从关键词、主题句到领悟大意,有1个洞察、捕捉的能力因素。在平时阅读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调动视觉速读识辨的能动作用,挖掘大脑破译文字符号的潜力,使阅读速度和思维速度趋向平衡,使眼力的间距和脑力的概括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整体认识的效能,从而增强摄取、筛选与贮存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三、笔记和批注的写法
读书笔记,写时注意抓精华和重点,可涉及内容的消化和巩固,发挥和创造。通过写笔记可以积累许多活材料,也可以锻炼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思维缜密细致,灵活敏锐。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摘录式笔记,专门摘抄原书、原文中的资料内容。多数情况下,是摘抄重要的事例、数据、语录、名言等。摘录时,要注意忠实原作,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动原材料,也不能断章取义,歪曲原作的意思。

提纲式笔记,是原文的纲要。这种笔记分列纲目,不用系统的语言展开描述,只用标题式文字加以表达,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条理性和概括性很强。

索引式笔记,可不管原著、原文的纲目,只从自己需要如何去加以引证的角度出发,对可用资料标明其名义、名称及在书籍、杂志中的位置,以备日后查找。这自然需要写清书刊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或期数、页码等详细信息。在查阅文献阶段,就要为撰写论文时罗列参考文献表做准备,按照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仔细记录,切勿漏记、错记。

摘要式笔记,是从书、文中摘编出要点。阅读的时候,如果觉得有关内容有保存必要,可写出摘要。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作为要点而摘录。在摘要性段落中,多不进行阐发和引申。如需阐发引申,则以“按语”的形式插入。

提要式笔记,不是对原文的摘抄,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抽出其中的主要内容或有价值的要点。提要一般侧重于重点内容的概括,因而要提纲挈领,力求能反映全书或全文的主旨。写提要时,首先得精读全书或全文,正确理解内容,综合把握全局,把主要的观点、线索、思想和要素抽象、归纳、提炼出来,成为1段能独立存在又能反映完整意思的文字。

评注式笔记,侧重评点、分析和论说。即将原文的内容予以引述,加进自己的看法。可以写入质疑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以及留待查证的问题等等。

此外,还可以写出专文,如读后感,评论等。

读后感,写长写短都可以,“感”多则长,“感”少则短。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全文90字,文笔抑扬曲折,观点一反世俗,为后人所称道。写读后感,应当说明阅读的书籍或材料,反映“感”由何来。重点谈感受、感想、认识、体会。尽量少用空洞的表白,诸如“心潮难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感受很深”之类。

评论。意味着一种价值的判断,应指出好、坏与优、劣。独立的评论,要有完整的篇章,但内容上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一问题、某一局部、某一观点进行评论。

标记来源。这种方式是在笔记本上、卡片上或电脑中记下有用的材料的名称和出处,以供使用时能够根据索引找到该材料。如果材料本身很短,像1句诗、1个数据、1条原理之类,则可随手抄录,并写明出处。

印证补充。通过联想或查证,得到相同、相近、相似、相连、相对、相反的材料。可以简单地写出印证、补充性的文字。书写形式应当不拘一格,自己看得懂就行。如读杜甫的《梦李白》一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在“孰云”句旁加上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句,也可在“千秋”句旁写上阮籍的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在”和庾信的“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显而易见,这种印证补充,能起到一种相互说明的作用,从而使材料更丰富,认识和理解更深刻。

要点提示。归纳出内容要点,并以文字加以示导、标识,以便于查找,下次阅读时也会一目了然。要点不是内容提要,不一定是连贯的、完整的文字。要点既可用原文中的词汇、语句表示,也可用读者自己概括的词语表示。它可以用不连贯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如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提示词语上可以带上序数词,例如“一、二、三……”,“1、2、3……”,“A、B、C……”,“甲、乙、丙……”等等,这样看起来眉目清楚。点示一般用词即可,它实际上起一种标记的作用。阅读的对象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点示的地方也不同。如读文学作品,可写“大度”、“吝啬”、“豪爽”之类的词语,可写“悬念”、“伏笔”、“象征”之类的文字,也可写“肖像描写”、“间接抒情”、“分叙”、“倒叙”之类的标识。

校正批注。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做校正和批注,指出纰漏、错误,提出相关意见、看法。如《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有“夫能悬识凑(c?u)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黏木,豆之合黄矣”1句,可批注:“凑理”当为“腠理”。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史记·扁鹊列传》中有“君有疾在腠(c?u)理”的说法。于是,把书中的错误校正过来。批注的过程是能动参与的过程,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分析,综合,思考,扩大、印证内容,发现、纠正错误,渗入批者的评价、判断。必要时,通过对比、鉴别,印证,来补充遗漏和不足。这就需要注意超越和深化,不受成见约束,不受暗示影响。

书上空白的地方有限,只能做简短的批注,意见、看法要写得长,只好借用读书笔记了。

标记圈点。为加强理解和记忆,在自己的书上做一些标记、圈点。标记、圈点时,可用彩色笔,它可以刺激神经记忆,引起视觉兴奋,也便于帮助寻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用彩色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记,视觉上留下的印象相对深刻,查找时也能起到记号的作用。

可以用符号标识,或表示某种意思。标记符号可以任选,不像标点符号那样约定俗成。使用符号标记时,最好用彩色笔。标记位置,可以放在文字之间,也可以放在书页的上下或两边。下面我们试举一些读书标记,供大家读书时参考:

〇 相对独立的层次。

οοοο 警句,重要词句。

△△△ 结论性内容。

* 需要增添内容或需要加注的地方。

┄┄ 不正确、有问题的地方。

?有疑问的地方。

       需要强调或需要引证的材料。

       需要特别强调或引起注意的问题、地方。

║ 用于区别段落层次。

①、②、③ 用于标记文中的有关顺序。

!!! 需要商榷的地方或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地方。

√ 在几种方案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是对的1个。

× 在几个方案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是错的1个。

☆ 标明下次需要查找的地方。

也可以使用外语符号作标记。如“Q”表示问题,“M”表示记忆,“T”表示主题,“D”表示定义,等等。

四、材料的存贮方式
现代社会空前地扩大、加速了各类信息的开发和传播,同时也空前地扩大、丰富了信息的贮存方式。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这自然为我们积累材料创造了方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来开发和贮存信息。当然,传统的信息贮存方式也需要继续使用。常用的材料贮存方式有:

电脑录入。电脑是最理想的材料贮存工具。电脑的信息贮存量大得惊人。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电脑的内存也在不断地扩展。内存就是电脑运行时的数据和代码。2MB的容量相当于200万字节,即可贮存100万汉字。文字材料可以输入电脑。高级的电脑设备还可进行语音录入和装置扫描输入。这样,图片等形象资料同样可以输入电脑加以保存。电脑保存材料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寻找、检索不需要多长时间,而且随时可以增添、移动和删除。当然,电脑在我国还远未普及,许多大学生自己还没有电脑,也没有更多地学会电脑操作技术。这就决定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不能废弃。

录像、录音、照片。通过录像设备,可以把音像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对个人而言,一般没必要使用录像来保存材料。录音则在一般的资料保存中使用得比较普遍,因为它方便实用。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讲话、谈话录下来,可以把电视、电台上播放的有用的材料录下来,也可以把有关文字材料通过读,录下来。录制完好后,要注意在磁带上写上名称,以免忘记或混淆。照片主要是用来保存形象资料。由于现代照相器材的普及,相片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一般人也有条件从事照相活动。于是,人们对于一些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相片加以承载和留存。为了日后便于整理和使用,在照片的背面应当写明照片所反映的内容和拍照的时间。

材料复印。而今,复印设备已经在我国广泛地使用。复印的对象主要是书面材料,包括文字资料、表格资料、图画资料等等。复印的价格并不昂贵。使用复印件的好处是,既省时,又省力,而且复印件和原件一样,不会出错。

活页纸。活页纸在一般的文具商店中就可以买到。它是一种左边或上边打了孔洞、可以移动页面位置的纸张,重新调整次序时比较方便。这种活页纸也可自制。为了调整方便,活页纸以张为单位,每张内容尽量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不要往另1张上接续。在积累、编写的时候,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分类概念,但当材料积累多了,便可以将同一内容、同一类型、同一专题的材料集结到一起。有新的材料,还可以随时插入,然后装订成册,加上目录索引,寻找起来也就十分方便。

卡片。卡片的特点是面积小,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用卡片记录材料时,最好是1片1则,所记内容单一集中,不宜过杂过滥。卡片多了,最好是装在专供放卡片的抽屉中,并使用突出头角的卡片写明标目,以供查寻。

卡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有记录书名、文名的书目卡,有摘录简短材料的文摘卡,有记录专用术语、特定概念的术语卡,有指引、提示文献资料线索的索引卡,有表明自己观点、意见的心得卡,等等。为查找方面,卡片上面应有标题或提示语。标题或提示语宜用红笔书写,为得是更醒目一些。

笔记本。有各种各样的笔记本,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小一点的笔记本可以带在身上,所见所闻的事情、材料可以随时记下来。大笔记本则用来记录比较繁杂的材料。由于笔记本是装订好的,所以宜于用来记录连续性的材料。为醒目起见,每次记写材料时,可以加上小标题。

资料剪贴。剪贴是一种重要的收集材料的方法。剪贴的对象自然是一些过期的、废弃的报纸、杂志以及不用了的书籍。我们知道,在一些废弃的书报中,常存在一些对某专业来说有用的资料。我们可以把它剪下来妥善保存,发挥它的资料价值。在剪裁原材料的时候,应注意在题目下或文字边角写明该文章、该文字的出处。如果是报纸,就写明该报的名称、日期、版数;如果是杂志,就写明该杂志的名称、期号、页码;如果是书籍,就写明该书的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页码。这样,使用时就知道材料的来源,需要注明出处时也就能毫不费劲地写上去。

目录索引。这类形式是把有关的书或文章的标题记下来,以供使用的时候查找。用于论文写作的目录索引一定要注明出处,以便于寻找时有明确的线索。如果是从图书室、图书馆查到的书,还需要将其分类、编号写清楚。

文件夹。文件夹指存放材料的设置。文具商店中有出售的文件夹,可以将相关的材料放置其中,在封皮上写明材料的类别或总目录,里面首页建立分目录,以供查寻。如果是在电脑中建立文件夹,那么使用起来就更方便了,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加以增删和移动。

积累材料是一个长期、细致和耐心的工作。鲁迅在《“题未定”草》中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我们积累材料,一定要持之以恒,连续不断,不放过一切机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材料无疑会越来越丰富。这对学习和研究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上面所谈的是广义上的材料收集。当论文选题确定后,可以抽出一段时间进入狭义上的材料收集。狭义的材料收集针对着自己的选题而言,可以选定文献目录,做出查阅计划,开始有的放矢地收集资料。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查阅、调查、实验3种手段获取材料。查阅的途径是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信息库、互联网等现成资料库存。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利用书目、索引,使用年鉴、文稿、表册、手册、文摘、文献等工具书,也需要掌握电脑技术、上网技巧。调查就是深入实践,通过观察、询问、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调查需要明确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订出实地调查计划,有程序、分步骤地进行,力求得到真实可靠的材料。实验主要对理工科专业而言,即通过现代科技下的实验设备,获得有关数据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写作的前、中、后期都应翻检查阅,进行回溯性检索,以不断获取有关信息、研究线索。

第三节  对材料的分析研究
获得大量材料之后,一定要对它进行认真的、详细的分析研究。研究材料一定要“精”,即根据需要对所采集到的各种材料,进行精心鉴别,比较材料的优劣,分析材料的性质,辨识材料的真伪,掂量材料的轻重,估价材料的意义,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只有细致研究,才有可能分清材料的特征、真伪和主次,分清表象与实质,弄清相互之间的联结,实现对材料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

一、分类和确立类关系
鉴别材料时,要对占有的全部材料进行总体比较分析,然后根据材料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概略地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分成不同的类别,使纷繁复杂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类型化。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材料的性质与特点,以便恰当地使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审察材料。譬如说,从来源上看,那些是直接材料,哪些是间接材料;从属性上看,哪些是事实材料,哪些是理论材料;从时间上看,哪些是历史材料,哪些是现实材料。要看材料与材料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就要看是什么关系:是前后关系,逻辑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包容关系,因果关系,还是对立关系?这些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内在联系的发现。

二、鉴别真伪,分清优劣
对材料分析归类之后,要进一步对材料的真伪和优劣进行鉴别。学术论文所用材料必须真实、准确。这就需要作者细心地核实材料,包括每个细节,每个数据,每一相关的问题,都不能和实际情况有出入。文学研究中,也要讲材料的真实、准确,即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存在对象加以研究,不能任意改变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民间文学也要打假”的口号。因为某些人把自己滥编的东西说成是“民间文学”。要做到材料的客观真实,就要有严谨的求实作风,从多方面去印证、核对、检查所用材料,剔除任何虚假不实的成分。

三、发现价值和意义
材料所体现出的价值,大致可分为认知价值、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但它们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因为认知价值可以转化为实用价值,实用价值亦可转化为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使用,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比如就“玫瑰花”而言,介绍它的植物性能,体现着认知价值;介绍利用玫瑰花制造芳香油,体现着实用价值;介绍“玫瑰花节”的民俗活动,体现着社会价值;而以“玫瑰花”、“带刺的玫瑰”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则体现了审美价值。因此,在鉴别材料时,不能固守某一标准,而要因文、因事来确定材料的价值。

四、研究材料中的“洗卡法”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大多数材料来自图书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保存在自己的卡片上。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摆弄卡片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接近玩扑克时的洗牌,姑且叫做“洗卡法”。

“洗卡法”要求的物质材料是:贮存承载大量信息的卡片;黑、红、蓝等不同颜色的笔各数枝;曲别针和橡皮圈;用于随时记载的稿纸和用于图解的八开白纸;能摆卡片的桌面。

第一步,根据自己大致的选题意向,从卡片中挑选出与自己选题相关的材料卡片,并将它们集中起来。

第二步,再将所挑出的卡片进行过滤性翻阅,并将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相联的卡片归聚到一起,分类排列。这样进行多次的反复。其间,可以寻找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归类,即不断地“洗卡”。如果找到内在联系的某种线索,即在稿纸上简略地记载下来。

第三步,经过多次反复整理,材料形成从小类到大类的划分。然后,整体地考察和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小类与小类之间的关系,小类与大类之间的关系,大类与大类之间的关系。到这一步,已不满足于材料的分类,而是在已成型的分类基础进行层层分解、开掘和扩展了。

第四步,在分化与聚合的研究中,对各层问题形成理性概述,并写到稿纸上,再思考、琢磨使用严密的学术词语或科学符号来表述和代替这些理性概念,形成系统的结构层次和隶属关系。

第五步,将学术词语、符号书写到八开白纸上,再进行推敲研究,从中提炼研究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在这一步的推敲研究中,特别要注意使用“逆向”、“背反”、“证伪”的思维方法,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用反例来检测和考验,看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成立,有没有遗漏、忽略的问题,对例外现象是否做了说明等等。这样,通过不同思维路线的多次撞击,就可以使论题、立意的可靠性得到加强。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1
第四章  毕业论文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统摄全文的“灵魂”——主题
一、主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什么是论文的主题呢?

主题是论文所表述的核心内容或主要的思想倾向。所谓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论文的核心论点。论文的主题应力求正确无误,并有一定的新意,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使论文写得条理分明,脉络畅通,就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1篇学术论文的灵魂,构思遵循这个灵魂运行,材料向着这个灵魂凝聚,结构按照这个灵魂布局,语言文字围绕这个灵魂展开。

主题与课题、论题、标题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相同。我们讨论主题时,应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免出现混淆现象。

就学术论文而言,课题标明了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方向、范围及所选择的对象。而主题则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课题是主题产生的基础,而课题的完成则有赖于正确的主题。例如,“城市消费的新趋向”,就是1个研究的课题。对该课题进行细致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性观点就称作主题。课题不标明具体的论点和作者的倾向,而主题可标明论点和倾向。如在“城市消费的新趋向”这个研究课题中,可以得出“精神文化已成为城市消费的新趋向”这样1个主题。在同一课题中,由于选题角度的差异或个人见解的不同,有可能得出不相同的主题。

论题是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论证的问题,有时也指作者要阐述的基本观点。论题一般概括反映论文内容的性质或基本范围,侧重于客观存在;主题是阐述、论证的结果,明确表达作者的见解、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例如,“如何有效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是1个论题;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整、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则是1个主题。

至于标题,就和主题的区别更为明显了。标题是论文的题目,是标举名称的,是论文文体形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主题则从论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之中归纳出来。主题与标题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所谓重合,就是用标题直接点明主题,如《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论人文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等。所谓不重合,就是指标题并不显示论文的主题,如《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社会学科的性质和研究规范》等。当然,有些论文的标题虽然没有明确反映主题,却暗示了其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论科学文化中的人文因素》。

二、论文主题的提炼
一般来说,论文的主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琢磨和思考之后,逐步浮现和形成的,最后才明确起来。主题的萌生,有一个“形成理念”的酝酿过程。因为它不同于文学主题的触物而动,偶然得之,没有长时期的酝酿难以获得。开始提炼主题时,作者的感受是个别的、零乱的、模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体验的深入,问题在作者的头脑里不断积聚、酝酿,慢慢产生较为成熟的观点和想法,需要论述的主题也就逐渐明朗起来。比方说,达尔文钻研了大量古今生物材料,经过长达23年的琢磨,才得出“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以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这一认识,成为《物种起源》一书的主题。

对毕业论文的主题提炼来说,要做到以下3点要求:

第一点是思想正确。主题思想是指统帅全篇毕业论文的核心论点或总结论。这里说的主题正确,指的是学术观点中没有错误,能经得起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检验。主题思想不正确,论文不但没有学术价值,反而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有些毕业论文的主题,只顾问题的一个侧面,缺乏辩证思想,有无意地走极端,把复杂的问题绝对化,造成明显的片面性。主题不正确,其它一切论点、论据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整篇文章也黯然失色。例如,有人写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水火不容》一文,只看到两种经济体制对立的一面,没有看到二者相谐调、相补充的一面,把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人提出以“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的“新三铁”来代替旧的“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旧三铁”,同样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另如有个同学写的《做好人才能作好文》,认为只有好人才能写出好文,好文的背后必定是一个好人,这种观点固然也在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人、文之间的关系却不完全是这样的,其中的片面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是主题的表达要清楚,概括要明白。主题除了正确无误,还要表达得清楚明白,让人能准确地理解其意。

有些毕业论文对中心论点提炼不够,没有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概括不准确,形成的观点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无。如有一篇题为《儒学多样化》的毕业论文,所论述的“多样化”的观点是不明确的,可以作多种理解:儒学是多元的;后人会对儒学有多种理解;儒学会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等等。因此,论点必须明确、准确,不要使人产生歧义或令人费解。

第三点是主题提炼要注意异中求新。主题要有新意,就要打破陈旧的思路套式。而求异思维则有利于打破陈旧的套路。我们的古人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①。古人十分强调“意取尖新”、“意忌庸、陋、袭”。所谓“庸、陋、袭”,即今天我们所说的主题平庸肤浅,暗淡苍白。论文主题陈旧的原因很多,有才力不足的问题,有见识贫乏的问题,有定势思维、习惯性思维的问题,也有懒于思索、因循旧说的问题,等等。

毕业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是主题缺乏新颖性和创见性,重复别人已经谈过的问题,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个人主见,也没有开掘出新的角度、新的思路。有一部分学生,出自一种盲目迷信他人心态,缺乏自信心,一味地“跟着说”,“学着说”,不敢“对着说”,“背着说”,写了许多东西,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还有一些人不注意阅读文献资料,信息掌握不足,对选题缺乏钻研,只好“拿来”现成资料“过关”。因此,“求己”,“求异”,“求新”,对于这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

学术意义上的研讨,贵在不断开拓新途径,在某方面有所发现,有所见识,有所深入。作为反映实习性科研成果的毕业论文,自然不能例外,应有一定程度上的新颖性和创见性,提出新的观点、方法、设想。

三、主题在文中的位置
论文的主题,一定要在文中明确而集中地表述出来。表述主题的文段,在文章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置。

1、将主题安置在序论之中

就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有些论文在开篇就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摆出基本观点,或者说明写作意图和论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要旨在文首即已明确了。这种表现主题的方式多用于针对性较强或反驳性的论文之中。由于落笔入题,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观点或看法,就能收到醒目、引人的效果。如有1篇使用分形理论研究城镇体系的论文,在序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研究表明,由于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存在无标度性,即具有分形特征,因此通过分形理论来研究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制定合理的城镇体系发展对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主题,本论部分展开论述这一论点的根据和具体方法。

2、将主题安置在结尾当中

就是在文章结尾综述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古代文论家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卒章显志”。这种文末显旨的方式,就像编筐收口一样,收束全文,点出中心所在,或作进一步的引申,从而产生文尽功成的效果。这种表现主题的方式多用于归纳文章的内容。如《阿Q陈奂生两个艺术形象的比较》一文,在论述了体育教育中的种种偏失现象之后,在文章结尾做了这样的结论:

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魂灵,批示民众的痛苦,引起社会的关注,寻求医救的方法。高晓声写陈奂生,则是反映小生产者诚实而又狭隘、自卑而又自赏、自轻而又自重的心理,促使他们弃旧图新,向前发展。从阿Q到陈奂生,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了60多个春秋,陈奂生身上还在阿Q的影子,但已不是彻底的阿Q了。当然,陈奂生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同样值得当代中国人关注和思考。

3、将主题安置在正文之中

就是文中点题。在论述、说理发展到水到渠成阶段后,在文章中间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要论点或中心思想,并用简洁明白的话语加以概括,从而显现和深化主题,引起读者注意。用这种方式表现主题时,既可利用文中小标题显示,也可在行文过程中通过立论、推理或说明把主题直接表现出来。文中点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抓住时机,该点才点,适可而止,使点题之笔恰到好处。不然的话,就起不到直接表现主题的作用,还可能破坏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气氛。例如,2004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语文试卷(A)的第三题阅读文言文节选自《汉书·疏广传》,其中的第14题要求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出“不正确的1项”。标准答案为B。原文中有“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选项A解为“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即出题者以为“朝廷以为荣”的正确理解是“朝廷引以为荣”。针对这一问题,王月廷写的《如何理解“朝廷以为荣”》一文①以可信的论据,说明“朝廷”后面省略了“文武百官”,“以为荣”的含义是“以之为荣”,“视之为荣”。这篇文章,就将主题安置在本论中。

不管主题段放在文首,还是放在文中、文尾,都需要在整篇文章中加以环顾回应,垫铺烘托。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阐明的那样:“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

第二节  支撑主题的“血肉”——材料
一、材料的含义和作用
材料是为论文写作需要而收集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的材料不是物质材料,不具备实体性质,它仅仅是物质内容的名称或人的意识形成的概念,是事物、意念存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一种表征。因而,写作所用的材料,可以脱离它的物质源而被复制、传递、存贮以至于加工,可以被观察者、应用者感知、记录、处理和应用。而且,它不遵守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定律,可以使用不同的物质载体传播。

材料是论文得以成立的基础。如果说,主题是“灵魂”的话,那么,材料就是支撑主题的“血肉”。材料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一)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任何学术论文,都程度不同地表现某种观点,反映某种研究成果,介绍某种经验、方法或做法。但这种观点、成果和方法,不是作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源于对所反映对象的观察或实验,源于对实际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从材料中抽象出理念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开掘、深化,形成统摄全部材料的主题。论点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炼的过程。主题的形成意味着认识的集中和深化。尽管主题的内涵和外延有大有小,但都是对一定的实际材料抽象概括的结果。没有充分详尽的材料,就难以总结出正确的主题思想。所以说,材料是形成认识的前提。比方说,《资本论》的观点是马克思对大量商品经济材料的总结与概括;《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观点,是鲁迅“锐意穷搜”,从一千五百多卷古籍中获取了详细材料之后归纳出来的。有篇题为《略论李商隐诗歌的核心内涵》的毕业论文,把李商隐诗歌的核心内涵归结为复杂隐密的人生感受,而这一概括来自作者对李商隐全部诗歌的细致研读。

无论写什么样的论文,首先的任务就是接触、分析、研究相关的材料,从中抽象和概括出符合实际的认识。

(二)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如上所述,论文的论点是在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当论点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并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则又需要材料。因为主题表现的过程即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主题要靠一定的材料加以表现。古代文论家提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①的命题,就是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使用古已有之的材料来论证现今的问题。事实上,没有一些典型、生动、充实、有力的材料来支撑,主题就立不起来,展不开来。不难看出,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如《略论李商隐诗歌的核心内涵》这篇毕业论文的主题本身是从李商隐诗歌材料中归纳出来的,反过来,文章要表现这一主题的时候,同样得使用李商隐的诗及后人的评论。正是由于有这些具体的血肉存在,主题这个灵魂才有了依托。

不难看出,主题在材料的基础上确立,反过来它又支配着材料的取舍。在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材料始终居于优先的地位。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语言表达,就是物质(材料)是第一性的,思维(主题)是第二性的。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文成意立,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三)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结构方式和语句段落构成论文的形式要素,而形式要素又服从并服务于内容要素。没有材料,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无济于事,也难于写出像样的论文。这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过的:“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这里,刘大櫆用木匠修房的事例作为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文章建构中的地位。

在学术论文的结构布局中,事实上总是以材料的构成来考虑结构的框架。例如,我们写1篇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方面的论文时,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阶段,可以从地域的分布来划分类型,也可以从饮食自身的原料构成来划分类型。到底依据什么来划分,那么就得看我们掌握的材料。正是对于材料类型的划分,才形成了结构上的块状布局。

材料在写作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因此,论文写作应高度重视材料的采集。

二、材料的类型
材料的类型很多。这里,我们使用1种最简单的分类法,把材料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两种。这是根据材料的来源进行划分的。按来源分类的好处是便于区分来自不同途径的材料。

直接材料,指作者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材料,习惯上也称为第一手材料,或“活”材料。直接材料源于收集者的见闻、采访和调查,因而其特点是真实、可信程度较高。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直接采集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证实客观事实的过程。现实生活是活材料的源泉。采集现实材料有利于接触民众,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开阔视界。古往今来的许多成功的论著,之所以写得有根有据,都与作者掌握大量的活生生的直接材料分不开。

间接材料,是指作者通过各种社会交际和传媒工具所获得的材料,习惯上也称为第二手材料,或“死”材料。包括从他人言谈、转述中获得的材料,从阅读书籍报刊、文字资料中获得的材料,从观看电影、电视、录像、摄影或听广播、录音等方面获得的材料等等。间接材料的特点是真实可信程度不如直接材料高,其中道听途说的东西,更不可靠。但间接材料也有其长处,即在直接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比较快捷便利地、省时省事地引用到文章之中。搜集和采用间接材料在各类文章写作中都是必需的。现代“信息产业”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信息,也为我们从各种传播渠道中“间接”地获取较为真实可信的第二手材料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信息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文章写作对综合运用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间接材料的搜集和运用。

三、材料的使用
在论文中,材料的使用是1个需要认真琢磨的问题。材料使用得恰如其分,能收到以事明理的作用;材料使用得不当,会造成说理的悖逆、混乱。刘勰有1个形象的比喻:材料用得妥当,就好比车辖只有1寸,户枢只有1尺,但足以控制车轮,转动门扇的道理一样,分量虽然不大,作用却不小;而材料使用得不妥当,即使精粹的古语,美妙的典故,也只不过是把金玉翡翠装饰到脚腿上,把胭脂粉料涂抹到肚皮上而已。故而,我们要写好毕业论文,就得讲究材料的使用。

毕业论文中的材料使用要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对论文来说,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不宜在论文中出现;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可一笔带过。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材料选用时,不但要考虑密度,而且要考虑精度。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主题的材料搬来做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同型的材料统统塞进文章,搞得臃肿庞杂,中心不突出。有些毕业论文,选用材料时贪多求全,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一些与论点无关的材料都加进去。有些论文中的论点和材料不一致,这样虽然篇幅冗长,但逻辑不严密,说服力不强。这类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

(二)选用真实、新颖、典型的材料

所谓真实,是指所选材料是确凿可靠的,是客观存在的,有根有据的。材料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有说服力,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面貌。造成材料不真实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同学写毕业论文选材时,没有鉴别真伪,对引用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据、引文等等没有进行认真核对,出现这样那样的虚假和错误现象。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直接材料而言,观察不细,调查不全面,道听途说,自然造成材料的失实。对于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简接途径得到的材料来说,没有仔细核实,人云亦云,生搬硬套,也会造成材料的失实。至于有些媒体中的材料,本身就有失实的现象。

所谓新颖,就是新鲜的材料,不为人知的材料,或从新思路加以利用而用出新意的材料。选择新颖的材料,能增强论文的现实生命与影响力度,使人耳目一新。这就要求在写论文时,要注意选择时新且有特色的材料。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懒得寻找新颖材料,习惯于使用一些教材中的陈旧事例,一曲老调唱到底,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说服力也不强。如有1篇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论文,使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现状中的事例,和现实多不相符,因为新世纪以来,情况已不是那样了。

所谓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材料,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材料。典型的材料能以一当十,而不典型材料却不能以十当一。毕业论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罗列材料。就是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消化,不加筛选和析滤,将搜集的零星而杂乱的材料统统写入文章,不典型,不精当,滥而散,杂而长,中心论据不明显,重点不突出,似乎成了一份工作总结或汇报,只有事例,没有观点和见识。古人提出的“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j&#65533;n,拾取)理须核”①的取材原则,完全适宜于论文的材料安排。

(三)按序排列,详略得当

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努力做到贴切自然,合理有序。如果在写作中,材料安排不当,就会使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楚。如果论文中的图、表较多,可将其按序排列,形成“图1、图2、图3……”,“表1、表2、表3……”,文字中提及该表时,只称“表1”或“图1”即可。这样,显得井然有序。

材料的详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疏密,这当然也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一般来讲,论文中应注意区别主证材料和旁证材料。主证材料是起直接证明的材料,需要详写;而旁证材料是起间接证明的材料,则需要略写。论文中所用的材料都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第三节  构成文本的“骨架”——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论文各部分之间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组合关系指论文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或联接依据,序列形式指论文各部分依次排列的先后顺序。

论文的先后顺序关系到论文的总体布局以及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这样一些具体的操作问题,而论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涉及到论文的完整性、条理性以及层次与组合方式等问题。

二、层次和段落
层次和段落是构成论文结构的部件。

层次和段落不是对等、并列的概念。层次是作者在表述内容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段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独立部分,也叫自然段。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论文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写几个部分”,“哪几个问题”。这种分类自然形成了层次。而段落的划分则体现着语言表达上的自然停顿,并不完全依据内容的逻辑关系。

层次只能通过一定的段落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段落的划分方面,由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层次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自然段。也就是说,1个层次有时可包括几个自然段,有时就是1个自然段,而1个较长的自然段中,有时则可分出几个层次来。

层次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划分的根据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就不同。划分层次的根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时间或空间划分,也可以根据人物行为或事件过程划分,还可以根据思想逻辑的发展过程划分等等。有些内容较复杂的文章,如果分别以几种不同的根据去划分层次,划分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有的文章主线很突出,很分明,划分层次自然要以主线为根据。比如,有位同学写的《谈文体分类中常用的3个标准》一文,举出文体分类时常见的3个标准,即一是以内容的功能用途为分类的标准,二是以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分类的标准,三是以语音上的声律押韵为分类的标准。这里,3个方面的界限很明确。

层次的划分应注意两点:一是划分层次的根据要单一。层次划分的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样的根据或标准,而在于1个标准能否贯穿始终。1次只用1种标准,划分出的层次就比较合理。在确定层次结构时,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了几个标准,就会造成逻辑上的杂乱无序。毕业论文层次不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比如有些同学的论文是一位学者的“学术思想综述”,一会儿按人物的经历顺序写,一会儿又按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进程写,一会儿再按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写,这就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交叉,显得杂乱无章。二是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除了要根据层次之间的关系去判断以外,还应把局部与总体联系起来考虑,即要从各层次与中心内容或主题的关系中去考察各层次的意义是否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一)纵式组合

所谓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包括:按事件发展或人物经历的时间顺序排列;按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排列;按客观事物、事理展开的逻辑顺序排列等。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延续或递进的先后承接关系。如理科论文中常见的结构模式:“一、问题的提出;二、实验所用材料;三、实验方法与程序;四、实验结果与讨论;五、结论”,就是比较典型的纵式结构。

在论文的叙事文段中,以反映中心事件或人物经历为主要内容,一般都体现出明确的时间顺序,在层次安排上属于典型的纵式组合,这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并不意味着层次的先后顺序必须对应于时间的自然顺序。时间的自然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但在转换为层次顺序时却可以被打乱,根据某种表达需要,重新加以组合(如把结果放到前面,然后再从头说起)。当然,这要以不妨碍读者正确理解时间的自然顺序为前提。所以,当层次顺序与时间的自然顺序不对应时,应把时间线索及层次的转换关系交待清楚。

纵式组合在说明性文字段落中运用时,次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以说明客观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为主的文章,只能采用纵式结构。如人物生平介绍、生产流程说明,以及述说人文景观或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或历史变迁等等,都要用到纵式组合。

(二)横式组合

横式组合在学术论文中是常见的结构方式。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在论文中,写平列的几个问题,会用到横式组合。作者往往先把要议论的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因素或不同的方面,然后再分别加以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把问题讲深、讲全面、讲透彻。这种基本的操作过程,从层次安排的角度讲,就是横式组合。如有1篇讨论我国传统的“法天贵生”思想的论文,从3个方面揭示“法天贵生”思想的现代价值:一是蕴含鲜明的生命化育观,二是显现清醒的持续发展观,三是隐含朦胧的生态伦理观。3个问题呈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议论文,条理清楚、说理透彻而全面,是初学写作者易于入手的1种议论文类型。

三、论文结构的要求
论文的结构以反映内容为主旨。结构反映着逻辑的严密与否,思路的通畅与否,层次的清楚与否。有“序”的布局,会使结构完整和谐,严谨一体;而无“序”的布局,则读起来感觉到七零八落,不成章法。结构的任务在于把相关的各个部分统调、组织起来,做到首尾圆合,主次有位,详略得当,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完整统一。

一般来说,论文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决定着文章的内在结构形式。比方说,一篇文章如果主要是探讨某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反映在结构上,必然有因果关系的互动,要么是结果推及原因,要么由原因推断结果。一篇文章如果主要是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体现在结构上就是前后关系的联结,形成承前启后的层次,由此及彼的过渡。同理,反映各种关系的具体材料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是平行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有的是接续关系,有的是对立关系,等等。理清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有的论文内容上拼拼凑凑,结构层次既不遵循各部分内在的逻辑顺序,也不符合作者的叙述习惯和接受者的接受习惯。这是由于作者心中缺乏总体布局而造成的,写作时信马由缰,自由驰骋,上下不衔接,甚至前后重复、首尾矛盾,或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过渡不顺,转折不自然,使人感到突兀、生硬,不连贯。有的论文段落太长,甚至一连好几页也不分段,显得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为克服这类问题,作者安排结构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各部分之间力求衔接紧密

一般情况下,论文结构中的部件按并列关系排列,有时也需要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目的都在于符合讨论对象内在机理的联系,符合研究和认识事物的常规。不管属于那种排列,都应合乎情理,连贯完整,脉络贯通,衔接自然。

衔接紧密主要是就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的。各部分之间的意义连贯、通畅,整篇文章就有了活力、有了生气。我国的文章传统很重视这一点,古人常讲“意脉贯通”、“文气通畅”之类的话,就是强调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联系。任何文章,都是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积”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堆积,而是接头合缝的“焊接”。“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①。衔接是否紧密,关系到全文能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否表现出鲜明而统一的主题。

2、合理运用交待、照应和过渡

交待、照应和过渡是联结层次的常用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增强各层次之间的整体性关系,使各层次更紧密地联为一体。

交待,就是上文启下,是对后面内容的预先提示,目的是让有关内容在下文出现时,有个来龙去脉,不致让读者感到突然。

照应,就是下文承上,是一种有意识的对接,扣合,目的是让前面的交待有着落,或以此作为内容的转折点,或是强调某种联结或意义。

交待大多在论文的开头,照应大多在论文的结尾。当然也可以在一章节、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处。交待和照应用在哪一个“点”上,并无一定之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运用。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自然、合理、必要。所谓自然、合理、必要,是指交待和照应的运用必须符合问题表述的走向,符合思想内容的逻辑,而不是硬插入结构中的“楔子”。

过渡,是承上启下的中介,其作用在于紧密地联结两个转折较大的部分,使层次之间的转换清楚而自然。过渡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处理。在过渡形式上,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或段落。

3、各部分的份量要大致均衡

一篇完整的论文一般分成几章几节或几个部分,各章节、各部分的份量就不宜差别太大。份量均衡体现在两个方面:层级的均衡和篇幅的均衡。

层级均衡指各章节或各部分所包含的下一级层次的数量要大致相当。每部分几层,每部分的篇幅有多大,总量上不宜过分悬殊,特别是并列关系的层次,字数就不宜过分悬殊。如一部分有四、五千字,而另一部分只有几百字,那么就失去平衡了。像教材和学术著作一般都比较注重这一点,一章中或者三节、或者四节,大部分章节都比较一致,这就显得对称而整齐,平衡而规范。

我们这里讲“匀称”,只是把它看作一个在动笔写作前应该考虑的布局问题。当然,不能把形式匀称绝对化。单纯追求形式美,硬性搭配,“削足适履”,往往会导致内容和结构形式不搭配,不和谐。

第四节  表达文意的“细胞”——语言
一、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离不开语言,文章传播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对任何文章来说,是1个必备的组成要素。当然,文章中的语言,属于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信息交际工具来使用的1种表义符号系统。从语言学角度看,文章就是组成完整篇章的书面语言系统。因此,写作也就是如何运用书面语言把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体会、感触表达出来的过程。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诉诸语言文字,形成篇章,期待读者阅读;而读者只有理解了这些语言文字,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可见,写,是信息的编码过程;读,则是信息的解码过程。

任何文章,都得依靠书面语言来体现。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论文的质量。论文作为文本形式存在,其成果内容由语言文字来体现。语言表达训练,也是毕业论文训练的重要一环。

二、论文语言的表述模式
在现代文体中,论文是1种特定的文章体式。特定的体式决定了特定的表义模式。在论文体式中,一般不出现抒情、描写一类的表达方式。论文的表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下面4种:

(一)议理模式

议理模式是论文写作中语言运用的主要表述模式。它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明、论证要有关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道理。它以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为前提,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逻辑推论为方式,讲述道理,得出结论,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议理模式中,语言符号的排列以逻辑上的关系为依据。不管是正面的阐述,还是反面的批驳,议理模式的编织方式总是按逻辑结构进行。尽管,由于表述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差异而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其语言符号的建构总是以句群、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接合依据。诸如总分组合、因果组合、并列组合、递进组合等等,都体现了上下文(或上下句)之间特定的逻辑关系。如下面一段讨论中国传统“贵生”思想的文字: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职以“生”物为要务。“贵生”情结源于“天心”体悟。“天心”逻辑地演化出“贵生”之心:

对天的爱戴之情演生出爱生之心,

对天的壮美之感演生出养生之心,

对天的伦理之心演生出敬生之心,

对天的神圣之感演生出好生之心。

爱生、养生还不具备生态伦理意义上的道德情怀。而敬生、好生思想则表现了人对自然、对生物的敬重和珍惜。它超越了功利,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即不是为了人自身呵护其他生命,而是把除人之外的其他生命同样当成一种伦理主体,赋予它们生存的权利,承认它们自身的价值。“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①,目的只在于拯救小小的生命,并不谋图得到什么物质回报。这就是承认飞蛾同人一样,是生命的存在,有生存权。

天的职能是生发万物,爱生的思想源于对天职肯定,进而扩展出敬生的意识。这里的问题,涉及的是逻辑上的变演、递进。

(二)明物模式

就是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成因、形态、结构、属性、功能、用途等加以介绍,让人明白,了解。论文中涉及有关事物的说明时,不仅需要说明该事物本身的情况,有时还需要说明该事物同其它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该事物内部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反映实验、产品情况的说明,同样是使用明物模式,而且需要说明操作的过程,使用的方法,依靠的手段等等。

在明物模式中,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以物体存在的空间方位为依据,当然,这种空间方位是表述的人来选择的。明物,可以是对静态物体的说明,也可以是对动态物体的说明。如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说明,是静态说明;而对人体生理发育、成长过程的说明,则是动态说明。

(三)释义模式

就是使用说明的方式,对有关概念、术语、名称等加以解释,其目的在于让人理解其含义。在对概念、术语、名称解说中,可以使用正面的、肯定的方式来定义和解释,也可以使用反面的、否定的方式来做排除性说明。如对“理想”这个概念,仅用肯定性释义,说成“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的时候,似乎还没有把它所包容的丰富内涵反映出来。这时,我们不妨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进一步释义:

理想不同于现实,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宿命。说理想不同于现实,是说它是属于努力争取实现但尚未实现的追求,如果已经实现了,那么就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理想了。说理想不同于幻想,就是说它可能变为现实,或理应实现,否则就是空想而不是理想了。说理想不同于宿命,就是说它要经过人的一番努力才能变为现实,否则就成了天定的宿命而不是理想了。

经过否定形式的释义,“理想”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说是一清二楚了。

释义模式中,语言符号以概念系统的语义层次为依据,重点在于解说明了,条理清楚。因此,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和接受习惯,得注意化深为浅,化难为易。下面一段文字就是对“非线性思维”(the non-linear thought)的解说:

非线性思维是20世纪以来理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科学思维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后现代哲学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

思维的出发点是选定非线性系统或现象,从整体把握,确定主要变量,运用非线性动力方程,得到或然性、概然性描述。它体现为一种非中心主义的思维导向,关注构成系统的大量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配合,趋向边缘与交叉的系统运行方式,不再重视系统中心要素的决定作用,不求精确预测和绝对判断。它反对还原主义的等级理念,动摇主体的唯一地位,走出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主张认识的多元化和秩序的多样化。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孤子论、分形论、浑沌学、超弦理论、非局域态理论等,反映了非线性科学的某种形式或某些方面。

非线性思维对社会、人文学科的影响是巨大的。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将社会理解为一系列的点状分布与集合,发现历史终极目的是不可预期的。后现代思维倡导的“拓扑分析法”,认为任一事件中,相关的点状事物都参与其中,相互交织与耦合,形成“折叠”的空间。各个事件之间又形成复杂的“折叠”空间,这就是“拓扑空间”。基此学说,时空不再是一个有序的点结构,而是一个正在生成变化的事件折叠。

第一自然段是概述,引起话题。第二自然段是内容介绍。第三自然段反映它的影响。3段之间形成有序的递进关系。

(四)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用得不多,但有时还是用到。它就是用记叙的方式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来。论文中涉及叙事的情况有:国内外学术动态反映、综述,科学研究史,某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某课题的研究过程,实验或调查的细节、程序,论据、例证中所展开的叙事情节等等。比方说,当我们讨论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经济信息问题时,可以举出日本人在20世纪60年代收集我国石油经济情报的事例:

他们根据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上“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样,断定大庆是一个重要的油田。《中国画报》在1966年第7期刊载了大庆人艰苦创业的照片,他们从照片上人的衣着断定大庆在冬季气温零下30℃的东北地区。《中国人民》杂志于1966年第10期报道了王铁人的事迹,其中提到了一个叫“马家窑”的地址,日本人立即找到伪满时的地图,准确地知道了大庆的地理位置。他们还根据一张大庆煤油厂反映塔的照片,用扶手杆的粗细与反映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塔内径长为5米,进而推知油田的规模及年产量。

只要文章中陈述这一事例,自然成为一种叙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语言符号的排列顺序以时间的流动线索为依据。其间涉及时间、空间、事相、行为四大基本因素。在人事活动中,则表现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6个方面的问题,常被人们称之为“记叙的六要素”。

三、论文语言中特定的表达句式
在学术论文中,有一些特定的表达句式。我们写毕业论文,要学会这些特定的表达句式。这里,我们把这些特定的句式汇聚到一起:

1、提示语。用于提起下面将要表达的事项、问题。如:“本文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主要有下面几点”,“说明如下”,“做一简单的介绍”,“再来讨论另一个问题”,“笔者看法是……”,“换言之”,“换句话说”之类。提示语一般在前面,所提示的事项、问题在后面。

2、强调语。作者认为是重点的地方,为引起读者的注意而特意强调。如“请注意”,“关键的问题在于”,“这里的根本在于”,“特别是……”,“必须强调的是……”,“需要指出的是……”,“务必不可忽视的是……”,“再说一遍”,等等。有时候,也可以在需要强调的文字下面也打上着重号。

3、限定语。把所谈问题限定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层面或特定的意义上。比如说,“就……范围而言”,“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姑且不谈上一个问题”,“除了……之外”之类。

4、过渡语。表示、引起话语的转移,转向下一层意义,或转向相反的方向。过渡语的使用,起一种连接、粘合的作用,使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常见的过渡语有:“另外”,“再一点是”,“相关的问题还有”,“尽管如此”,“其次,……再次……最后”,“但还有另一个方面”,“不过,事物的发展不都是这样”,“然而”,“相反”,“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5、总括语。对前面所说的内容作一番概括,总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合起来看”,“概而言之”,“由此可见”,“通过上面的分析……”,等等。

6、呼应语。前后之间形成环顾和照应。在论证进程中,“总——分——总”的模式往往形成嵌套,即整体使用这一模式,局部也使用这一模式,大模式中嵌套了小模式。当然,还可通过有意安排的语言牵引,如“如前所述”,“这一点在第四部分详尽说明”,“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使前后的表述对接起来。

四、论文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一)使用清晰语言

学术论文写作中,一般使用清晰语言,而不使用模糊语言。

我们常把内涵确切、意思明了的语言称为清晰语言,而把内涵宽泛、意思含混的语言称之为模糊语言。尽管,清晰语言和模糊语言之间的界限划分是相对的,但它们作为不同性状的语言类别,却是客观存在的。

清晰语言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规范性。规范性表现在合逻辑习惯和合语法规则两个方面。就是说,清晰语言的表达必须以理性为前提,以逻辑为基础,以语法为守则,遵守语言交际的普遍法则,按照公认的习惯表述意思,从词汇之间的组合关系到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都要语气通畅,结构完整,符合既定的语法规则。在文学性、艺术性语言中,允许特定意义上的反理性,反逻辑,反语法。因为文学性、艺术性语言传达的内容主要是情感成分。而学术论文传达的不是情感成分,而是理性认识或科技成果,语言的表达要合理性,合逻辑,合语法,不能与之相反。它不允许在艺术、技巧意义上玩弄语言,更不能有意使文字隐晦、艰涩。

二是确定性。清晰语言有着确定的内含,对事物的描述明晰而清楚,定性定向,定质定量,黑白分明,没有异议。从表达者的角度讲,不允许留下不同理解的弹性空间;从接受者的角度讲,不允许随意地穿凿附会。比如说,“美国和欧洲联合发射的‘卡西尼-惠更斯’探测飞船经过7年的太空旅行,2004年12月24日夜脱离母体飞向土卫六,2005年1月14日欧洲时间12点30分成功登陆土卫六”,这段话中的每一词语都有规定的内涵,不存在不同理解的问题。其中,“欧洲时间”4个字绝不是多余的,因为这里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存在时间差,标明“欧洲时间”才使“12点30分”具有唯一性。

三是特指性。清晰语言往往指向具体的、特殊的人、事、物,在标明事物的性状、重量的时候,有度的界限。例如,描述某公路上出现某事时,只能使用特指性的语言,说明什么路的什么段,而不用“在一条宽阔而美丽的大路上”之类泛指性的语言。在说明天气现象时,需要使用摄氏温度来描述,不能说成“明天的天气是一个万分美好、十分动人的天气”,也不能没有限度地说成“明天的气温在40℃到-40℃之间”。由于论文是表述科研成果的文体,语言要求尽量使用有度量标准的语言,不要使用宽泛无边的语言,诸如“也许”、“大概”、“可能”、“似乎”、“好像”、“说不定”、“差不多”这类不确定的词语,也不宜过多地使用。

(二)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和精当

学术论文的格式要规范,语言也要规范。语言的规范,主要指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各个方面的细节表达全部符合书面语言的语法规则,符合汉语通用表达习惯和专业化书写规定。它既不同于口头语言,也不同于一般性交际的文章语言。具体一点说,论文的语言不仅要看句式结构是不是完整,所用词、句是不是得当,能不能达意,合不合语法规则,词序是否合乎习惯,表意合不合逻辑,句子之间、句群之间的联系是否顺畅,而且还要看是不是严谨、清晰的科学语体,逻辑定语和复合句式的使用是否合体,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恰切,符号、公式、表格、图像等超自然语言符号系统是否合乎既定的要求,等等。

有一部分毕业论文,在文法、表达上的问题很多。诸如前后脱节,句式联贯不起来;语义模糊,层次紊乱,条理不清楚;文意反复,前边说过的,后面又出现;文句拗口,别扭不顺;句子成分残缺、顺序颠倒;同音词、近音词混淆,结构助词“的、地、得”不分;表达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关联词语不配套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大学生要在平时加强书面语言规范化的训练。

论文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可以归结为准确、流畅和精当3个词。

准确有利于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准确包括用词要准确,造句要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规则,合乎特定表达的需要,而且要表达得严密。词、句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全句、全段甚至全篇意义的表达。对关联词语而言,要前后紧扣。论文中关联词使用较为普遍。如,因为……所以;要么……要么……;不但……而且,等等。关联词用得好,可以使文章严密紧凑,准确有力。

文从字顺,是对毕业论文语言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流畅就是读起来通顺,流利,不要出现疙疙瘩瘩、别别扭扭的现象。流畅意味着遵守公认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作为语言使用法则的语法,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遵守的,如果违背这些规则,那么语言就会生硬别扭,所表达的意思也就很难为别人所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成分的主干部分是不能随意省掉的。如果省掉了不该省略的句子成分,文义就可能残缺不全,意思也表达不清楚。所以造句要使基本成分完整,附加成分也不能忽略。

精当就是表意精细,恰当。造句如果不当,用词、用语粗疏空洞,模棱两可,就不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特定的内容。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有细微的差别。这就要求认真琢磨每一个词,使用最恰当的词语。词与词的互相搭配以及词序的安排都是有条件的,忽略搭配习惯和特定条件,就会犯搭配不当和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

有些毕业论文中出现一些自造的、别人不懂的语言,造成语意怪僻不通。例如,有位学生在写《情感激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时,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情感因子的升腾,能造就一个时代的健体和强智,郁金般的纯醪之爱,会使师生间等距离的系统情感发生化学质变,从中树起爱帜与信旗,去消除复杂的二律背反和逻辑归化,达到赤子般的痴通和衷融。

这一段话,不到百字,却有15个词汇不妥,生搬硬套,龃龉不通。鲁迅曾经批评这类文字游戏现象说:“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潢自己的作品”①。无论写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怪癖、荒诞、生硬都是要不得的。

(三)语言要体现论文风格

学术论文的语言风格与杂文、演讲稿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杂文使用生动形象、犀利明快的语言表达。演讲稿要适应口头表达的需要,且要突出演讲的宣传性,鼓动性,语言可以追求抑扬顿挫的音节变化和珠光宝气的文采词藻。而论文语言以概念准确、判断精密、推理严谨见长,不以形象、华丽为务;大量地使用学术性的抽象概念和单义性的专业术语;句式单一,泛指句、存现句等无主句使用广泛;为限定内涵和外延而拉长句式,状语、定语等成分十分丰富;关联词使用得多,用复合句构成完整的表意单元;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外来词语使用频率高;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使用多;不使用象声词、语气词;一般不用夸张、借代、拟人、拟物、设歧等积极修辞手法;句子中插入成分多,等等。论文的语言所追求的是有效表达学术信息量,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密度,力避陈词滥调,句式要平实、准确、缜密,有量度的确定性和定性分析的规定性,不留漏洞、缝隙,不能给理解者留下歧义理解的弹性空间。论文语言可自成个体风格,但不宜追求个体风格。

(四)句式要适当变化

论文语言虽然不讲修辞,但也不宜单调平淡,僵硬呆板。在行文中,始终使用一种句式,缺乏变化,难免使语言平庸乏味。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加强表现力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使之丰富多彩。如能把语言声调的平仄、句式的长短、语气的缓急灵活地搭配起来,适当地交错使用,可以产生一种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发挥出语言在形式上的表现功能。

(五)简繁适宜

在论文写作中,不宜以字数多少、篇幅长短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依据。简繁长短都以适宜为原则。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早已提出了“文质适其宜,繁约适其变”的命题。作者不应当有意地追求长,也不应当有意地追求短。内容多,就写长;内容少,就写短。该长的时候写得太短了,意思表达不明白,显得单调而仓促;该短的时候写得太长了,结果必然是杂芜丛生,废话连篇。《庄子·骈拇》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明人顾炎武说:“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①。这些主张,都是为了把意思表达完善。它对于我们写论文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过简与过繁的现象,在一些同学的毕业论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有些毕业论文语言罗嗦,文字长而内容少。而另一些论文则只有干巴巴的条条,没有具体的材料,显得单薄,苍白。对于过繁的论文初稿来说,需要锻炼文意,深化识力,善于分析,抓住问题症结,力求表达上以一当十,简洁凝练。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一文中谈到“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只要用心去删繁就简,切除废话,是可以达到精简、利落效果的。对过于单调、简略的论文初稿来说,则应该加大增补的力度,采用典型而有代表性的材料,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任何抽象的概念、判断和理论,都需要具体材料的支持。在毕业论文中,理论的概括必须同具体的论证有机地结合,才能立体地展示事物的全相,并易于为他人理解和接受。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2
第五章  理科论文的类型划分及文本格式
第一节  理科论文的类型划分
从研究的领域、对象角度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为理科和文科两大类。理科论文侧重于对自然本体进行研究和描述,其特点是客观性强,计量细,实验数据多。

按照功能和属性,理科论文可以分为以下4类:

一、实验型论文
此类论文主要是客观、准确、真实地报道作者所做研究的实验事实,并运用逻辑思维规律、借助数学工具和其他方法对实验事实从理论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富有创造性的结论和见解。例如:《锗/氧化硅纳米多层膜的电致黄光发射研究》、《激光诱导Cu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实验研究》、《两株芽孢杆菌对玉门油田原油的降解作用》、《聚苯乙烯负载手性化合物的合成》、《百合品种的花粉形态研究》、《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等,所反映的都是在不同学科领域内,运用各种实验手段对某些问题所做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均属于实验型论文的范畴。对这类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遵循科学实验的原则,并将结果有序地写入论文,努力做到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确证性。

二、理论型论文
此类论文侧重于对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比如说,对前人理论的质疑、拓展、完善;新理论的提出,新体系的建构等。例如:《一阶常微分方程局部问题的上下解方法》、《一类非线性多延迟微分方程一般线性方法的稳定性》、《五阶mKdV方程的新精确周期解》、《基于存储的矩阵乘积优化算法》、《F-调和映照的一个非存在性定理》等,都是从纯理论的角度讨论问题,所以均属于理论型论文的范畴。

有些理论型论文也依据一定的实验事实,但与实验型论文不同的是,其研究的对象往往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而主要是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将观察、实验得到的事实与已发现的原理、定律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数学工具,经过高度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建构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通过计算、推理、论证,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和普遍性的规律,并预言规律的意义、作用和产生的后果,从而为实验提供更可靠、更完备的理论基础。例如:《用伪谱方法计算强激光场中一维原子的高次谐波和电离几率》、《具年龄结构的metapopulation的空间分布模型》、《多种不同离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中非线性波》、《XCOOH ( X=F, Cl, Br ) 热分解反应的理论研究》、《甘肃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的研制》、《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线性模型构建》等,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论文。

三、科研综述论文
科研综述论文主要是综合反映某个专题研究的情况。它要对大量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筛选和提炼,从而系统介绍该专题的研究历史、现状与成就。因此,科研综述论文属于一种信息、知识、情报密集的三次文献,具有研究和服务的二重性。它可使有关的研究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专题的全貌,并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综合性较强的战略性情报;向科研生产部门提供实践性较强的信息资料。另外,在长期科技预测与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气象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五夸克态探索》、《环状烃及多面体烃的张力评价及化学键研究》、《应用DNA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药用植物道地性的进展》等,都是属于不同学科的科研综述论文。

四、科学调查(考察)报告
科学调查(考察)报告主要是运用观察、勘测、挖掘、采集、讯问等形式和方法对未知的科学领域进行调查、探索,然后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做出科学的结论。科学调查(考察)报告具有比较明显的学科特征,例如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一些工程类的学科常常用到这种研究方式;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则较少或基本不用此种研究方式。

科学调查(考察)报告既有综合与专题的区分,也有普遍、抽样或典型等类型。例如:《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是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报告,而《甘肃小陇山麻沿林区大蛾类区系考查》、《黄河兰州段的藻类调查》则是专题性的考察报告;《高寒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以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区为例》是带有典型性的考察报告,而《兰州市大气污染对绿化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则是抽样性的考察报告。

对科学调查(考察)报告的总体要求是具有翔实的实地调查(考察)资料,明确的观点和准确的结论,结构完整,项目齐全,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第二节  理科论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
由于受自然科学学科特性的制约,理科科研论文在写作内容与写作文体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理科论文的内容特点
理科科研论文的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性与时效性。

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依据。由于理科科研论文所反映的是科技领域的事物与事理,它们本身具有客观、严密的特性,这就决定了论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要客观地反映问题,不得任意夸张和发挥。

理科科研论文写作的对象常常是各学科领域反映出来的最新成就、最新信息,因而写作必须及时,才能使研究成果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发挥有效价值,进而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因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二)科学性与创造性。

理科科研论文表达的是科技内容,记录的是科技信息,所以必须正确反映已然的事实和成果。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准确无误,内容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衡量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中创造性成分的多少。所以,有价值的科技论文,总是具有或反映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

二、理科论文的文体特点
理科科研论文的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程序化。

一般来说,科研工作从选题、准备、着手进入具体研究,直到得出结果,进行总结,是一个严格有序的过程。科研论文是科研过程及成果的反映,因而总是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条理。

(二)规范化。

科技文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力求为人们所共识和共享,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更要求科技文献便于存贮、便于检索。因此,科技论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遵从和符合国际统一标准及国家的有关要求。所以,理科论文在行款格式方面一般要求达到规范的程度。

(三)简明化。

理科科研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应尽可能体现科研信息简明化的特征。所以,其语言要简洁、明快、清晰、流畅,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同时还可以使用记叙、论证的方式,把意思准确、严密地表达出来,把行话、术语及科学原理阐述清楚。

(四)格式化。

相对于文科论文而言,理科论文在文体上还有格式化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论文,尽管内容各有不同,但行文格式都要遵循科研论文的有关标准,从而形成整齐划一的文本形式。

第三节  理科论文的文本格式及写作要求
根据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的规则,理科论文的纲目格式为:

1        1.1        1.1.1        1.1.1.1

2        1.2        1.1.2        1.1.1.2

3        1.3        1.1.3        1.1.1.3

…         …          …

…         …          …

各层纲目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左顶格书写。第一、二层序号和标题占1行,序号与标题之间空1格。从第三层序号、标题开始,标题后空1格接叙述文字。例如: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地点及相关大气污染状况

……

1.2  实验材料及测定方法

1.2.1  光合色素的测定  以体积分数为80 % 的丙酮提取,……

理科论文的内容要素及文体结构一般是:

论文题目

作者署名(其中包括姓名及通讯地址)

中文摘要,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

英文摘要(包括文章的英文题目),关键词

引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下面对上述诸条分别加以论述。

一、题目(Title, Topic)
论文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既是读者选阅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情报工作者确定是否作为科技文献搜集、保存的必要依据。所以,论文的题目得体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论文题目的拟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文字精炼,表意准确

文字精炼并不是要求题目用字一定要少,而是要求所用字词务必字字斟酌。既要力求简明,用“巧”字,用“妙”字,又要避免笼统,不要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既要语句通顺,又不需主、谓、宾等句子结构齐全。一般论文的题目虽产生于论文写作之前,但精雕细刻、画龙点睛之功却应在论文完成之后。文题应力求控制在20个字以内,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引申主题,或使用注记说明的方式,以达到文题精炼、准确的目的。例如《区间动力大系统的分解——加权Lyapunov函数法》即是以副标题引申主题,而《玉米花粉的冷藏研究 Ⅴ. 玉米花粉离体培养中几种培养基的比较》则采用了注记说明的方式。

论文题目要恰当地反映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问题的大小程度,要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要做到提挈全文,标明特点,题、文切合,引人注目。要防止用词不当,避免题目冗长累赘,清而不精,或精而不清,体现不出论文本质,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纯整系的圈积》、《断圈定理的一个应用》、《非线性浅水波在不连续点的传播》、《结晶紫参与的液膜振荡体系》等题目就非常简炼、明了,既具体地点明了主题,又十分切合文章的内容。相对而言,《对求解一类变系数KdV-Burgers方程精确解的截断展开法的讨论》一题则显得有些罗嗦。可改为《一类变系数广义KdV-Burgers方程的求解》,这样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又使得文题简炼清晰。

(二)用词通俗,便于检索

论文题目中的用词在准确、精炼的前提下,要力求通俗。要避免使用特殊术语,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要做到标新意清,给人以醒目新颖之感。但要避免无科学根据的“发明创造”和冷僻生疏、不能一目了然等现象。与此同时,题目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便于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三)语序正确,结构合理

论文题目的语序不对,会造成语意混乱,使人不知所云。另外,题目中结构助词“的”不能随意省略,位置也不可忽视,否则,表达的意思会发生错位。如《纳米Co3O4粒子制备新方法》一题,由于语序的问题会造成一种歧义。即题目可使人理解为动宾结构:“纳米Co3O4粒子”为主语,“新方法”为谓语动词“制备”的宾语,这样就使得论文题目完全与论文内容相悖。若调整语序,改为《制备纳米Co3O4粒子新方法》,可以看出,由于缺省了结构助词“的”,又产生了新的歧义。应此,考虑到语序和结构助词两个方面,确切的表达应该是:《制备纳米Co3O4粒子的新方法》。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如《一种基于图像DCT域的隐藏方法》、《精细数控放大器的设计》、《中国持续暴雨及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预测》等。若中心动词带有状语,则可用动宾结构。如,《在大气或溶液环境下辅照活体细胞》、《基于相对熵原理构建生物进化系统树》。另外,“(试)论……”、“(浅)谈……”等形式的标题可用动宾结构。

二、署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一)作者署名的意义

作者署名有3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者是论文版权或发明权的拥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因此,论文一经发表,作者署名便产生法律上的效用。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由此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国家法律的保护。

其次,署名表示作者文责自负的承诺。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即应对论文负法律责任,同时负政治上、科学上和道义上的责任。例如: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存在政治上、科学上和技术上的错误,则署名者必须负完全责任。

第三,署名便于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请教,便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并为二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二)署名的对象

论文的署名者即为直接的智力劳动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某1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均不应署名。多位作者署名的排列顺序,遵循对研究工作贡献大小分先后的原则。作者名之间以逗号分开。

对于毕业论文来说,必须署真名,而且只能1人署名。因为按照学校规定,每个本科毕业生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论文习作。由于毕业论文的作者大多是在校学生,只需要写明作者姓名和指导教师的姓名即可。函授生及通过自学考试途径申请学位的人,则应当写明工作单位或就业部门。

(三)署名的格式

论文的署名一般居中置于文题之下,并采用如下格式:

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刘传桂1,孙  昌2,孙康宁2

(1.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山东大学 工程陶瓷省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61)

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如:“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不可写作“兰州理工大学石化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不可写作“宝鸡文理学院地环系”,等。

除此之外,一般的学术期刊还要求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学位、技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等信息。

三、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
(一)理科论文摘要的作用与功能

摘要是以提供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面对当今世界浩瀚的科技信息,人们要能准确、及时地获取所需的情报资料,必须依靠信息的密集化和传播的高效化两条途径。就科技期刊的发行传播而言,论文所反映的科技信息在很多情况下靠摘要进入各种情报资料类期刊和电子信息网络,因而摘要作为科研论文的二次文献,具有下述功能:

1、举要性功能。就科研论文整篇内容而言,涉及到成果的产生、推论过程及有关手段、方法之类的问题,摘要可将主要问题、主要结果集中概括地反映出来,从而发挥一种举要的作用,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时效。

2、示导性功能。科技工作者常常借助翻阅论文摘要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因而论文摘要可起到指示、引导学科研究方向与态势的作用。

3、贮存性功能。摘要包含了与原论文等量的主要信息,读者通过短短几百字的叙述就能确切了解某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非本专业的科技人员也可从中获得相邻学科发展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促进科学整体化发展。

4、传播性功能。由于摘要短小精悍,可通过各类信息渠道高效、广泛地传播,从而使科研论文的时效性大大加强,功用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摘要内容的选择与限定

摘要的撰写必须在论文成稿后进行。要在对全文认真研读、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选择并限定摘编内容。一般来说,内容选择的重点是研究成果与结论,选择的原则是突出论文的创新性。换言之,一定要把论文所反映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最具特色的东西报道出来。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的表述要具体,它可以是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也可以是理论性成果,并且阐明成果所蕴涵的意义,特别注意阐明这种意义是怎样与研究目的相联系的。对采用的新技术或新方法必须详细报道其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可达到的精度。

对随主体同时出现于论文中的一些具有相当意义的研究成果(也即一些附带信息),例如方法的改进、新化合物、新测定的物理常数,以及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和数据源等,要适当地加以限定,应在不冲淡主要成果的前提下予以必要的介绍。对所采用的一些常规技术手段或方法,则更进一步加以限定,只概略地予以介绍,达到能被读者正确理解即可。

摘要的内容必须保持原论文的基本信息与格调,不得将原文未含的信息和主张写入。

下面以《甘肃省植物数据库系统设计》一文为例,直观地说明摘要内容的选择与限定。该文的摘要为:

探讨了甘肃省植物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概貌,着重介绍了系统结构、设计思想及其功能和特点等。

这则摘要的内容过于简约概括,仅仅是论文的内容提要,并没有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实质性结果,故实际参考价值较小。要较好地反映原文的主题内容要点,应该写为:

将甘肃已知的3000多种植物的属性和形状进行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在太极2230超微机系统上建立了植物数据库,达到了快速检索和识别的目的。设计思想是:从其关系中分析得到与实体相关的数学模型及有关的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再生成数据库。设计要求是:库内存储数据是规格化、结构化的,具有独立性、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新组织数据的能力;便于扩充修改和使用,易于管理维护;具有查错、纠错和判断错误操作的能力。系统特点是:扩充性强;直观,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上面的写作中,首先阐明了研究成果,接着具体表述了植物数据库的设计思想,这是作者研究工作的关键之处。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特点,是主要研究成果有意义的附带信息,因而也作了相对简略的介绍。

(三)摘要文体类型的选择

摘要作为二次文献,应尽可能多地表达科研论文中所包含的定性定向、定质定量的信息。在实际写作中,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科研论文摘要,在文体类型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报道性摘要。这种类型的摘要基本上可以反映原文的实质性内容。论文的主要论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解决的手段、所得的结果或结论以及一些重要的定量数据都可在摘要中具体反映出来,因而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

例如《中国西北地区萱草属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一文的摘要: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西北地区百合科萱草属6种、1变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可将该区萱草属植物划分成两大自然类群:第一类群包括黄花菜、小黄花菜、北萱草;第二类群包括北黄花菜、萱草、重瓣萱草、折叶萱草。小黄花菜与北黄花菜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差异较大,故从分子水平证明,有些学者把小黄花菜作为北黄花菜的变种是不恰当的,而应当将其作为独立的种。

再如《广义拟右交错BCI-代数及其结构》一文的摘要:

引入广义拟右交错BCI-代数的概念,讨论了其基本性质。利用LX并代数的概念,证明了结构定理:拟交错BCK-代数、广义结合BCI-代数以及任意拟交错BCK-代数与任意纯广义结合BCI-代数的LX并代数都是广义拟右交错的BCI-代数;反之,广义拟右交错BCI-代数或者是拟交错BCK-代数,或者是广义结合BCI-代数,或者是拟交错BCK-代数与纯广义结合BCI-代数的LX并代数。从而解决了该类代数的结构问题。

上述前一例是1篇生物学科的实验型研究论文,后一例是1篇纯理论型的数学研究论文。两篇文章的学科和类型各不相同,但在摘要的撰写上采用的都是报道性文体。前者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清楚地反映了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后者虽然文中涉及到繁难的计算推证与较多的定理定义,但不足200字的摘要却非常清晰具体地反映了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两者均为读者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资料。

2、报道-指示性摘要。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具体报道论文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报道-指示性摘要。即对主要成分作报道性介绍,对一些不宜具体叙述或相对次要的内容则以指示性语句表述。

例如《He-H2碰撞转动激发截面的理论计算》一文的摘要:

首先在IOSA(Infinite-Order-Sudden-Approximation)方法中利用WKB近似方法代替Nemerov方法计算相移,然后对He与转动能层较大的H2分子碰撞总的、弹性和转动激发积分散射截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所计算的总的和弹性散射截面的值与较准确的CC(lose-Coupling)方法得出值符合得很好,对非弹性散射截面,当波矢k取适当的值时,结果令人满意。

这是1篇比较典型的报道-指示性摘要。其中对研究方法(即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性的介绍。对非弹性散射截面中波矢k的取值,由于涉及的内容很难具体表述,且相对研究主题份量较小,故摘要中对此采用了指示性的语言。

3、指示性摘要。很多情况下,科研综述论文由于内容的限定,摘要常写为指示性摘要。例如《植物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一文的摘要:

活性多糖的研究已成为多糖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点。对植物活性多糖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范围、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介绍。

另外,一些包含大量的计算公式、数学定理定义和计算程序的论文,很难写出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因此,这类文章常写为指示性摘要。例如《折扣非时齐半马氏决策模型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文的摘要:

讨论了折扣非时齐半马氏决策模型的正则性条件和两种目标函数的等价性。

由此可以看出,指示性摘要实际上是论文的内容提要。读者通过这种类型的摘要,只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而难以获取任何实质性的信息。因此,从二次文献的角度来讲,指示性摘要的参考价值不高。所以,在内容与文字长短允许的情况下,摘要应尽最大可能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四)摘要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保证摘要的独立性与自含性。摘要作为二次文献,应是1篇相对完整的短文,而且不分段。其内容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即读者不依赖原文便可看懂摘要全文,获得有关整体的信息资料。具体来说,须注意以下两点:

摘要中不能出现依靠正文或参考文献才能理解的代码和符号。例如“文献[1]建立了V 2-积分……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讨论抽象发展方程(1)的周期解存在问题,所得结果推广了文[6,7,8]的结论”等形式。

摘要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图表、结构式和数学方程式等非文字性的内容,若因内容需要必须在摘要中包含时,应想办法转换为文字叙述。

2、要保证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简明性。摘要语言表述的基本原则是简练、准确、清晰,避免产生歧义。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标点符号的使用要准确。所使用的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应尽量使用正式出版的词表和权威性的专业词典中的词汇,缩写和简称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出现生僻词和自造词。

3、保证摘要内容的客观性。摘要的写作使用第三人称,不出现“本文”、“我们”、“笔者”等称谓。只客观地反映研究成果的主要信息,不出现评论性的语句。

4、保证英文摘要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在写好中文摘要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英文摘要的翻译写作。内容的翻译要准确,语句结构和语法要合理,力求用词确切,文句简明扼要,切忌繁琐累赘和文意不明。人称代词一般用第三人称,谓语动词尽量用主动语态,动词时态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如无必要,尽可能不用完成时态、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

(五)关键词的摘录书写

关键词是一种非标准化的主题词。具体来说,即是论文核心部分用到的名词、动名词或其他组合词。其主要功用是便于文献标引和信息检索。标准化主题词是国家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的统一的常用主题词(如汉语主题词表和NASA词表,INIS词表、TEST词表、MeSH词表等专业主题词表)。但标准化主题词表不可能把各个学科的所有主题词都收列进去。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不断产生新事物、新名词来作为新的主题词,这就允许各学科有超出规定以外的补充词,或称自由词,但必须是在论文中出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名词术语、标示词和医药词汇等。具体来说,关键词的摘录(标引)应做到以下两点:

1、选词确切。关键词的摘录书写务必要做到确切,即无论是从主题词表中查出的规定用词,还是补充词(自由词),都应切合论文的主题内容,切忌用近义词、同义词代替。

2、用词标准。1篇论文一般应给出5个左右的关键词。从主题词表中查出的词语,应严格遵循表中规定的书写形式;补充词(自由词)要做到与正式出版的专业词表、词典上的词语相同;特殊的新名词、新术语在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其书写形式也应与相近词类同,以便同行接受和采用。

关键词在摘要后另起1行书写,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英文关键词对应汉语进行翻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语义准确。书写格式与中文关键词相同。

四、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文献标示码(Document code)
为便于检索和编制文献索引,要求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必须加注中图分类号。目前对论文分类的依据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999),作者可按论文的学科专业范围在其上查找相应的分类号。对1篇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几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隔开。例如:中图分类号:TP 311.132;G 72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实用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要求加注文献标示码。目前文献标示码标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国新闻出版署1999年1月颁布)。该规范共设置5种标示,如下所列: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示码只用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在毕业论文中不用。但我们应当知道这方面的常识。

五、引言(Introduction)
(一)引言的写作内容

引言是论文正文的前导,主要内容可包括:论文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即前人对该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本论文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作者的研究意图,即所研究的问题欲添补本领域哪个方面的空白,或是对前人研究的内容做那些方面的补充、修正或扩展;理论依据,即研究过程中应用到的重要公理、定理、定律,实验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新概念、新术语的定义,等等。对于科研综述文章,则还需阐明写作目的,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或争论的焦点等。

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可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酌定,并不要求上述内容面面俱到。

(二)引言的写作要求

对引言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措辞精炼,内容完整,要点突出。引言中各项内容的表述应做到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一句一意,语无重复。主要突出作者研究的理由、目的、方法及预期的结果。对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以加注参考文献的方式予以介绍,而无须具体叙述。

引言中对背景内容及本人成果一般不应予以评价,若确需作出一番简短的评论以引起他人重视时,则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要表述的自然、简洁、确切。

因为引言是读者阅读和理解论文的前导,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处理好与正文的衔接,尽可能做到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例如《基于M&ouml;bius带的数字图像置乱》一文的引言:

在众多的数字化媒体中,数字图像是人类表达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隐藏问题得到广泛重视,由于图像拥有巨大的信息量和视觉掩闭效应等特点,研究数字图像的加密技术显得非常必要[1, 2]。 常用的数字图像加密技术有置乱、融合、水印,图像置乱技术可用于融合、水印的预处理和后处理过程[3]。 置乱方法隐藏的信息量较大,且不会像融合技术一样引起数据的膨胀。 目前已有的数字图像置乱方法有:Arnold变换、幻方变换、Hilbert曲线、Gray码法及一些混合性方法[2~5],这些置乱变换主要适用于方阵图像,其加密算法和密钥没有有效地分开。笔者由M&ouml;bius 带这一拓扑变换方式导出一种新的数字图像置乱方法,并利用了由Logistic混沌映射生成的密钥流。

又如《精细数控放大器的设计》一文的引言:

通用数字程控增益放大器(PGA)可以用集成的可编程放大器芯片实现,但放大倍数的选择少[1]。如果由运算放大器、多个电阻和模拟开关构成PGA,放大倍数有较多的选择[2],但是电阻的匹配,阻值的误差,温度特性的不一致等导致其性能不太理想。用8位D/A转换器实现PGA有噪声大、分辨率低和频带窄的缺陷[3, 4]。PGA在数据采集,仪器仪表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场合, 比如信号处理,函数发生器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都需要精确的控制放大倍数,实现增益的步进或对数控制等,通常的PGA难以满足其要求[5]。实现的PGA适宜于较高的频率,虽然增益的分辨率较高,但实现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笔者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可编程的精密数控放大器,它基于梯形电阻网络的原理,使用高分辨率的D/A转换器和精密运算放大器,实现放大倍数的精密控制。该精密PGA可以方便的与各种计算机接口。

以上两则引言都写得比较精炼。对研究背景和作者的研究主题及研究成果的表述都非常清楚、恰切,对于后面引出正文,也就显得自然而然

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科学研究所得到的新信息和创造性见解主要在正文部分表达出来,因而内容要求相对充分和翔实。正文部分的叙述不仅要对研究工作做如实的记录报道,而且要运用逻辑思维规律分析、论证研究结果,以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创见性,并在表达方式上做到符合论文体式要求。以下对不同类型论文的正文写作予以分述。

(一)实验型论文正文的内容表述与行文结构

实验型论文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其正文的行文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一般分为“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这样两大部分。有时根据论文内容的具体情况,也可分为“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这样三大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主要阐明实验对象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测量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等等。该部分的表述所应达到的要求是使读者能据此重演实验,复现实验结果。例如《木姜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关于该部分的叙述:

1.1 实验材料

取采自四川南部地区阴干后的木姜花全草250 g切成寸长,用20% 的NaCl溶液浸泡2 d,然后放入自制的压力共沸蒸馏器中,经共沸蒸馏得到馏出液6 L。再经乙酸乙酯萃取(4次)并以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再减压蒸去溶剂得到淡黄色液体挥发油6.4 g,得油率为2.65 %。

1.2 仪器,试剂及分析条件

色质连用仪:GC为HP–5809A型,MS为HP–5899A型,并配有INCOS图谱系统。

色谱条件:SE-54型石英毛细管柱(0.32 mm×250 m),汽化室温度270 ℃。检测器FID温度270 ℃。毛细管采用程序升温,柱温从80℃开始以3℃/min的速度升温至270 ℃结束,尾吹20 mL/min。氦为载气,平均速度12 cm/s。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50 ℃,发射源1 mA。

扫描范围:5 ~ 60 min,分流比40 : 1;加速电压7 kV。

所用试剂:乙酸乙酯、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购自青岛海洋化学试剂三厂。

1.3  分析方法

木姜花精油的成分鉴定由GC/MS测定和在线计算机谱库(美国国家标准局谱库Hbblibrary)检索,根据质谱的一般规律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得到。

实验结果与讨论主要是将实验结果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按做实验的时间顺序)表达出来,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实验结果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实验结果的仪器分析或数学计算分析,以及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比较研究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从而突出创新点;分析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阐明实验结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人力未能控制的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等。在具体的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述外,常常穿插有表格统计、图表分析,有时还附有照片,目的是为读者显示总结性数据与直观性结果。

根据具体的研究工作,有的实验型论文还可有结论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研究工作进行整体的判断和评价,对一些问题给予明确的结论。该部分与引言部分相呼应。与正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但决不是讨论部分的重复。结论部分对每一篇实验型论文并不都是必要的。

(二)理论型论文正文的内容表述与行文结构

理论型论文的核心是理论证明和理论分析。一般来说,其正文的内容可归纳为下述几类:

1、运用数学方法整理、概括科学研究的理论性成果,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或公理化。

2、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证明某一概念、定义、定理;分析某种理论的意义;对某种理论进行质疑、补充和修正,进而提出某种新的理论或见解。

3、运用数学方法对实验、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建立数学模型,用逻辑论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证明。

与实验型论文相比,理论型论文正文的内容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数学语言,因而必须特别注意遵从数学语言的表达规则,推理、论证遵循正确的逻辑规律。同时,由于理论型论文正文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泛,故其行文结构形式相对于实验型论文也比较灵活,一般都是将研究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方面,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论述,没有固定程式。

例如,《 Banach-值HL积分的收敛定理 》一文的正文分为2个部分:

1 基本定义及引理

2 主要结果及证明

而《具年龄结构的metapopulation的空间分布模型》一文则为3个部分:

1 建立模型

2 模型应用

3 讨论

(三)科研综述论文正文的内容表述与行文结构

科研综述论文与专题研究论文不同,它不是对某个问题作首次探讨,而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就某个专题或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论述。所涉及的内容包括:

1、世界科技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2、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个专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3、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某门科学的研究情况或某个技术领域的发展变化状况;

4、多学科交叉的新方法、新概念、新技术形成及应用的探讨和研究情况。

科研综述论文要引用大量的文献,所以,在具体的写作当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地罗列文献内容,而是要从学科整体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专题进行述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新颖性、可靠性、时间性。新颖性即所论述的内容富有新意,具有学科代表性和发展前景;可靠性是指选择内容时,要从文献作者、研究例数、实验设计、工作量、统计处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注意文献的科学程序和准确程度;时间性是指要选择最近年代的新内容,不要选择陈旧的史料。

在正文部分,主要阐明所述专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研究及发展方法;各家学说及其论据;争论及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指示性展望。在内容的表述当中,要注意运用好分析说明、综合说明、下定义、列图表、举数字、比较等多种方法。要注意叙述的条理性,可以按问题的发展顺序介绍,也可以按问题的现状加以介绍,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层次分明,合乎逻辑,使主题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

由于科研综述论文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其行文结构也没有固定的格式,都是按照文章的具体内容而定。但一般来说,必须要有结语。另外,综述论文在语言的表达风格上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科研论文,即在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做到语言丰富生动,行文流畅,具有吸引力。这是由综述文章的内容特点所决定的。

(四)科学调查(考察)报告正文的内容表述与行文结构

科学调查(考察)报告正文的内容主要是阐述实地调查(或考察)的事实,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显示出必要的科学结论。这里所说的事实,必须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只能作为调查研究的辅助,而不能作为科学调查(考察)报告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具体写作时,除文字叙述外,可根据情况,综合运用图、表、照片、公式等多种科技表达手段,从而使阐述的事实清楚、明确,不产生歧义,给人以完整、准确的印象。

科学调查(考察)报告正文的行文结构大致可分为: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调查(考察)结果与分析;讨论(或结论)这样几大部分。研究区概况主要说明所调查(考察)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气候、海拔高度、地形、地质地貌、植被、土壤以及有关的人文环境等。其他几部分则要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分层论述。总体的要求是对资料的选择要精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言不繁,充分体现科学调查(考察)报告的科学价值。

(五)理科科研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

对理科科研论文正文的写作要求,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保证内容的学术性与科学性。科研论文是对创造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描述,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所以,要力争从不同层次上反映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新设想,充分体现论文的学术性与科学性。对论文的写作必须持客观态度,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对所做的研究应作真实客观的报道,不可牵强附会。实验结果、调查(考察)结果要忠实于事实和原始资料,不可随意按主观需要改动。讨论不宜夸张。一般应详细说明研究的范围、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别人的研究成果。

2、合乎推理论证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做到构思严谨,结构严密。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内容层次,所涉及的事物和事理的内部联系要同异分明,做到主次有别,言而有序。

理论型论文的论点要真实、鲜明,论据要充分、可靠,推理论证要严密、准确,严格遵守推理的规则和正确的推导程序,以保证所得结论真实、正确。

实验型论文对一些原始资料的归纳处理要合理、准确,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所得研究结论的表达要正确无误,做到所有结论证据确凿,每项实验都能够重演。任何假想、推断、概括都应有足够的证据作为基础。

3、力求语言表达的简明性与准确性。理科论文主要是采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因而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周密规范;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尽量避免口语化的语言,同时要注意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不用夸张、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免产生歧义;避免冗长的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描述和评论,杜绝多余的修饰语,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尽可能略去与研究内容无直接关系的推导、求证和论述,精减虽与研究内容有关,但可易见的一些过程。

对文中使用的科学原理、定义、定理和一些概念的表述要确切,对其内涵、外延以及相互关系要表达得十分清楚。一些专业名词、术语不要随意改动。在文中要避免使用诸如“我想……”、“也许……”、“据说……”、“大概……”、“可能……”、“差不多……”、“毫无疑问……”、“绝对……”等这样一些有碍科学性的语句。

4、符合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要求。论文中涉及的所有量和单位都要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我国关于量、单位和符号的国家标准是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系列标准。具体为:

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3102.1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GB 3102.2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GB 3102.3 力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4 热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5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6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GB 3102.7 声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8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9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GB 3102.10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GB 3102.11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GB 3102.12 无量纲参数

GB 3102.13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这是强制性、基础性的国家标准,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文件,适用于理、工、农、医各个学科。论文中量、单位和符号的使用都要依照标准。计量单位必须使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不得使用国际上已经宣布废弃的单位。量和单位的符号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而不用中文名称。如用“m”而不用“米”;用“kg” 而不用“千克”;用“min”、“h”、“d”而不用“分钟”、“小时”、“天”等。

论文中数字的使用也要符合规范,应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于1986年公布的《关于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中的条款执行。

公历世纪、年代、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缩写,如1998年不能写做98年或九八年,2005年不能写做05年。文中不能用“今年”、“明年”等字样,而要用确切的数字表示。纯小数前的定位零不能省略,小数点后有效数字中的零也应全部写出,如0.700,  5.000, 2.380不能写做 .7,  5,  2.38。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性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如:邻苯二甲酸酐,二氯乙烷,三次非线性方程,星期三,九五规划,等),我国农历和清代以前(含清代)的历史纪年,以及邻近2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用汉字数字。表示概数时,数字间不加顿号,如五六吨、十七八岁等。

参数范围和误差范围的书写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20 %~40 % 不得写作20~40 %;86~90 ℃不得写作86°~ 90 ℃或86℃~90℃;4×105~8×105不得写作4~8×105;(32±2)℃不得写作32℃±2℃;5 m×4m×3m不得写作5×4×3 m3;8~25 J不得写作8 J~25 J, 等等。数域范围用“~”线连接。

七、参考文献(Reference)
(一) 参考文献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是理科科研论文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评价作用。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某项研究时,首先要详细了解该课题整体的研究状况和当前的进展情况,这项工作最终反映在论文中,就是文后的参考文献。因此,参考文献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论文作者吸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同时反映出作者研究的起点、深度和广度,从而为评价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2、学术信息的扩展作用。1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除本身可以给相关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之外,其文后的参考文献也可从一定程度上扩展读者的学术视野。读者可据此检索、查找相关资料,由于作者与读者的关注点不同,所以有时对某些读者而言,参考文献的学术价值也许超过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这样,参考文献便从客观上起到了扩展论文学术内涵的作用。

3、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产出形式之一,其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数据、观点、方法、结果之处,都必须详细标明。所以,参考文献的恰当标引,不仅仅是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的体现,也表现了对引文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同时,对论文作者与引文作者的知识产权从客观上起到了一种双向保护的作用。

4、精炼文章内容的作用。参考文献的恰当引用,极大地丰富了论文的内容,同时,由于只在引用之处标明文献出处,而不必详述具体内容,从而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达到了精炼文章内容、节省论文篇幅的目的。

5、对学术期刊质量评价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作用。参考文献作为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录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文献的存储、传递、检索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参考文献统计得出的影响因子是历年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选刊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对科技期刊进行学术质量评价和筛选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参考文献又是构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的核心,引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CSCD的数据加工、规范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献计量学指标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与要求

1、只著录正式出版的著作和发表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的论文。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内部交流资料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若这些资料对研究工作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采用随文加以注释的方式。

2、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所列文献,必须是作者仔细阅读、真正领会了其内涵,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要尽可能避免在参考文献中罗列一些众所周知的教科书和陈旧的史料。

3、严格按照有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著录,力求做到标注准确,格式规范,著录项目无遗漏、无失真。

(三)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与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的主要依据是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层出不穷,该标准已经远远不适应电子文献的飞速发展。为此,全国文献与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于2000年4月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修订小组对其进行修订,于2002年7月形成GB/T 7714—2002《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报批稿),其中除对原有项目进行修改外,主要增加了电子文献著录项目。此前,中国新闻出版署于1999年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将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作为推荐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电子文献著录的相关条目。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基本上是按照该规范中的规则。以下所列电子文献的类型标示,也是根据该规范中的规则。

1、 参考文献的类型及其标示。根据GB 3490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示以下参考文献的类型:

文献类型
专   著
论 文 集
报纸

文章
期刊

文章
学位

论文
报   告
标   准
专   利

类型标示
M
C
N
J
D
R
S
P


[注] 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以单字母“A”标示,其他未说明的类型,以单字母“Z”标示。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示如下表所示:

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文献类型标示
DB
CP
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要在参考文献类型标示中同时表明其载体类型。如下表所示(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

联机网上

数 据 库
磁  带

数据库
光 盘

图 书
磁 盘

软 件
网 上

期 刊
网上电

子公告

DB/OL
DB/MT
M/CD
CP/DK
J/OL
EB/OL


2、参考文献在文内的标注格式。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顺序标注。同一文献出现多处,可将标号归到一处。序号一般置于方括号内,根据具体情况,或以上角标形式加注,或作为语句的组成成分。例如:

……有关该问题正解的存在性及多解的讨论可见文献[1]及其所附文献。但由于该问题正解的唯一性的研究难度较大,因而研究结果相对较少[2]。

又如:

……充满流体的弹性管道中的非线性波[4,5]和等离子体物理[6,7]等领域都相继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孤子。

……在室温下就可以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实现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1~3]。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文后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各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条目及格式示例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著录条目及格式为: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示].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 王荷生.华北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56.

[2] 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张小平. 论知识经济与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00. 34—36.

[4]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R].2002.145,225.

(2)期刊文章的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费祥历, 白占兵. 二阶边值问题的正解[J].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1999, 15(1):39—43.

[6] 吕克璞, 段文山, 赵金保 等.不均匀等离子体中孤子的传播[J]. 物理学报,1999,48(11):1969—1974.

(3)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冯虎元,张国梁,孙国钧.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A]. 伍光和,张可荣.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C].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6—74.

(4)报纸文章的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金振蓉. 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系列谈之二[N].光明日报,2005-02-17(5)

(5)国际、国家标准的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 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

(6)专利的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 姜锡周.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7)电子文献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示].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堃. 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著录条目及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3] 杨  云,张  晶,陈玉婷.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Z].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8—169.

八、附录(Appendix)
附录是正文的补充项目。有些论文有大量的表格、图版、计算机程序以及一些辅助计算公式等,这些材料插入正文会影响文章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但对正文内容又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所以,为了整篇论文的完整,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置于参考文献之后。是否用附录,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对每一篇论文并不都是必要的。

附录的序号用A、B、C…序列。如附录A,附录B。附录中公式、图、表的编号分别用(A1), (A2), …, (B1), (B2), …;图A1,图A2,…;表A1,表A2,…。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2
第六章  文科论文的类型划分与文本格式
第一节  文科论文的类型划分
理科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文科以社会、人文为研究对象。文科的范围十分广阔,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学、管理学、军事学等等领域。

文科论文类型划分是1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其类型呈现出复杂的交织状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形成不同的类型。就内容的属性和功能而言,可以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两种。就行文语态角度而言,可以分为论述型、评价型、证明型、介绍型、诠释型5类。因为这种分法对写作实践有助益,所以我们对这种分法加以说明。

一、论述型
所谓论述,就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或反驳论点的过程。论述型论文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原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或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原则,对抽象概念和一般概念进行加工,发现、分析、论证矛盾而又统一的复杂事物,把整体和具体结合起来把握对象世界。故此,这类论文注重严密的逻辑性,进入理论思维的状态来完成对论题的论证。展开论证时,常会涉及辩证法则。辩证法则在于分析矛盾,指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理论问题不一定都是哲学问题,但它需要哲学思维。其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正反合思辨,全面性原则,非线性分析等,都是把论题引向深入所必要的思维方式、方法。

题目上标明“论”、“略论”字样的论文,大多属于论述型论文。论述型论文在学术研究中处于主流地位。只要整体上是展开论证的论文,都应归入论述型之列。

二、评价型
评价型论文不侧重于理论的建构,而侧重对前人或他人成果的评论。评价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任务在于分清真假、优劣、善恶,或做出一分为二的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科技成果,也可以是艺术作品。评价活动中,自然有肯定,赞许,认同,也会有执疑,批判,驳斥。下列论文题目,即属于评价型论文:

都江堰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

简评近代“中体西用说”

关于“教育评价标准”的评价

巴尔扎克短篇小说浅析

充分利用市场杠杆——评《搞活经济的新思路》

三、证明型
证明型论文不侧重于抽象思维意义上的“论理”,而侧重于具象思维意义上的“证实”。这类论文,大多针对有关文献、古籍、论著、文件、文章中具体问题或判断中的错误、纰漏、乖谬、混乱等等现象,通过研究、考查、考证、核实而加以审辨和证明,推导出所述对象的历史或现实的真实面目,纠正相关的错误。如:

上古社会“巫医合一”现象考证

“文笔”之分起源略考

“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的说法不可信

引用史料失实事例举偶

“儒墨同道”执疑

在这类论文中,可用事例证明,也可用数理来证明。证明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例证归纳的方法,实物鉴别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数据计算的方法,事实考评的方法等等。

四、介绍型
这类论文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描述、反映对象的现状、结构、功能、质量等,或对有学术内涵的问题加以介绍、陈述。这类论文的目的在于表明对象“是什么”,“怎么样”。它侧重于构成状态、存在状态、进展状态而展开述说。为介绍得有头有尾,自然涉及到对象结构组织的布局和划分情况,分类型、分层次地加以表达。

介绍型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对1次学术研究会议情况的说明和介绍,可以是对一段时期某一学科发展态势的说明和介绍,可以是对某位学者学术成果或某一学术论著的说明和介绍,可以是对某一治学经验和治学方法的说明或介绍,可以是对某项新的发明、发现或技术革新手段、方式方法的说明或介绍。如:

“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次讨论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学术盛会

近年来情报学研究情况综述

电脑语言与人脑语言的区别

20年来的西方创造心理测量研究:方法与问题

五、诠释型
诠释型论文的任务是解释概念,阐明事理,揭示内涵,反映规律。当然,作为论文形态的诠释,不是一般性的解释词语或译注有关文字,而是对某学科领域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做深入、细致、系统的诠解研讨。它可以对术语、概念作释义、辨析,可以对文献作校正、注疏,可以对事物因果关系作概括、分析,可以对原理、原则、方法作解说、阐述,可以对史实、现象、事件作诠注、释疑,等等。如:

对“存在”哲学的解释

信息定义辨识

天水地名的起源与演变

“五伦”原则的社会学诠释

唯物历史观新诠

“民可使由之”新解

敦煌曲子词释义

第二节  文科论文的文本格式
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不同,文科论文的写法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从文本结构上看,格式是一样的。1篇规范的文科学术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序论、本论、结尾、致谢、注释、参考文献、外文摘要等依次组成。下面,我们将这些格式分别加以介绍。

一、标题(Title, Topic)
标题是论文的眼睛,居于全文的顶端,是展示论文题旨的领衔部件,发挥着一种“首因效应”。读者首先看到和关注的是标题。故此,标题的地位比较特殊。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位,标题需要精心斟酌,经反复思考加以敲定。

论文标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行标题,一种是双行标题。

单行标题,用一句话来揭示论题,或揭示中心论点。揭示论题的标题,是对文章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的概括,如《论体制改革问题》、《论儒道墨法四家学派的价值取向》、《中西古代美学思维性格之比较》、《关于完善清理债务立法的几点建议》,等等。绝大多数论文的标题只标明论题,而不标明论点。揭示论点的标题,则把中心观点反映出来,如《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民主建设》、《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与硫化氢污染有关》,《学分制的负面效应不可忽视》等等。

双标题一般由1个正标题和1个副标题组成,正标题多是研究的课题、对象,或结论、成果内容的概括,而副标题常常指研究对象、研究课题,如《在东西古今的文化碰撞中发展 ——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三次讨论会综述》,《先验主体的可能性——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实质》等等。

如果论文内容阐述事物或事理之间的关系,标题可直接反映这种关系,中间用连词衔接。如《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关系》、《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等。这种标题中的关系,可以呈现并列关系、所属关系、因果关系,也可以是辩证关系、选择关系、对立关系。 如果内容涉及的概念关系较多,还可以使用词语、词组叠加的方式构成标题,如《科技文体:类型、特征与功能》、《走出瓶颈:保本·开源·节流》等。这类标题,扩展了标题的内涵,提高了信息密度,又没有冗长之累。

论文标题的要求是:

1、概括准确,语句得体。

标题作为论文的名称,要能准确表达论文主要的内容、课题或范围,与通篇文意相匹配,相扣合,以题称文,以文合题。这个要求,事实上是所有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标题不能过于笼统,题不及文,或题与文意不完全吻合。如标题《谈尊师重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但文章内容中只谈了“重教”,而没有谈到“尊师”,题文之间不完全符合。有些论文的题目过于空泛,不确切,不得体。如《审美机理研究》,《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研究》,《中国传统文明与人道主义》,《速捷思维法与竞赛、辨论》,《生态经济学导论》,《汉语语法与计算机科学》等一类标题,或大而不当,或华而不实,或油滑空泛,或语不得体,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没有办法写作,不可能写好。

2、简洁明了,醒目易读。

标题的字数在能表明意思的前提下,应当宁少勿滥。标题居于文首,最先映入读者眼帘,因此标题的醒目和清新,是非常必要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没有“硬性”的规定,但一般1篇论文的标题不宜超出25个汉字。只有当简短标题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不能反映内容特性的情况下,标题可以按需要加长。如果单行标题不能完整地表达内容,那么,就采用正、副双标题的形式以扩大信息容量。

标题醒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相反,标题拖泥带水,含糊其词,就会拉大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些论文的标题枝枝蔓蔓,重叠冗长,人一看就有些可怕。如《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探讨》,《如何提高教学实际管理工作的实际质量及健全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当前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定位恰当,细致缜密。

确定标题时,要按内容恰当定位外延和内涵,不能大小失当,或相互之间发生错位。如《市场经济与生态进化》这个标题,把两个不大相关的问题牵强地扯到一起,而且“生态进化”的提法不妥,内容很难写成1篇像样的论文。论文的题目与一般议论文不同,与文学作品更为不同。它要求专业化,细密化,精确化。如《素质教育的旗帜在天空高高飘扬》这样的题目,几乎不是论文的题目。

此外,标题的制作还要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也可以直接提供检索的特定信息。如果选题中有需要注明的问题,则需要加上题注。题注采取的方式是,在题目上加上标记或序号,然后在页下加以注释性说明。

二、署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正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毕业论文,除了作者署名之外,还要提供工作单位名称。即在标题的下一行书写论文作者的姓名,地域,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等信息。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指出:“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署名者是版权拥有者,具有法定的严肃性。此外,署名还表示文责由作者自负,以及满足读者与作者的联系,满足文献检索方面的要求。当然,用以发表的论文,也可以使用笔名。

毕业论文的署名,文科与理科相同(参见第五章第三节)。

三、摘要(Abstract)
摘要是论文核心内容的简短陈述,以“内容要点”的形式体现,即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论文的要义,为读者阅读、情报搜集和文摘编写提供方便。在摘要中,除了概括论文的核心内容外,还可以摆出主要事实和论据,也可以交待研究的方法、意义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等。但不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等。摘要的文字一般以200 ~ 300字为宜,最多不超过500字。摘要字数可与总篇幅大小形成比例,一般字数不宜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例如,1篇60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下面是《从大文化背景出发审思科技思维中的“最佳原则”》一文的内容摘要:

最佳原则在特定的系统工程控制中是合理和可行的,但超出特定的范围,就不一定合理和可行。要求事事“最佳”,只能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特定时空的最佳状态,也不都意味着价值的实现;“最佳状态”最不稳定,且易导致“物极必反”;“最佳境遇”往往造成生命体竞争能力的退化。因此,需要树立大文化整体观,注重事物发展的趋中效应和互动功能。

随着学术论文的日渐规范化,一般论文都要有内容摘要。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学术论文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理科论文的外文摘要一般放在文前,而文科论文的外文摘要一般放在文后。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凝练、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三是进行自我评价,加进一些不适当的评语。如题为《略论传统诗论中的言情说》的1篇毕业论文,初稿的摘要是这样写的:

文艺的性质和起源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要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刻地指出,自魏晋以来,中国古典文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对立的认识,前者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后者主张文艺就是作者情感的抒发。作者驰骋才思,追溯了上述对立的起源,发现它们是先秦两汉儒家文论中情志关系说的延伸和发展,并全面地讨论了传统诗论中的情志关系问题,而讨论这一关系对认识中国古典文论,以至于认识艺术本源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这则内容摘要,说文艺的性质和起源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概括得很不准确,且接下来所说的问题并非谈“文艺的性质和起源”问题。至于“深刻地指出”、“作者驰骋才思”、“全面地讨论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之类的说法,都是很不妥当的。再从题目上看,是讨论“言情说”,但从摘要中看,却又是讨论言情与言志的关系问题,题文不能完全切合。

摘要的位置在署名下空1行处。“摘要”两字放在方括号内([摘要]),后空1格,接着是摘要的内容。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是为适应论文电脑贮存与检索而设立的。它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心内容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规范词语、词组。一般情况下,1篇论文的关键词应为3至5个,最多不能超过8个。从词性上看,关键词大多是名词,也有一部分是动词。虚词一般不能做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如果从词语内涵方面看,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关系是总属关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但由于习惯上的用法,两者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它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信息,用自然语言来表达,还具有组配功能,以显示词语之间的概念关系。关键词是为便于文献标引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语言词汇,是表示核心信息的词或词组,实际上也是标示论文的关键内容。主题词概念多用在行政公文中,关键词概念则多用在学术论文中。

关键词的选择,不是在论文写作之前就进行,而是在论文写作完成后再去挑选。选择关键词的依据有3点,一点是重要的词语,一点是有代表性的词语,一点是文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就是说,综合包括标题在内的全文整体,来确定能体现论文内核的词语。例如,题为《自由与平等的政治学思考》一文的关键词是:自由;平等;公平;市场。《联结主义范式对儿童发展解释的理论优势与限度》一文的关键词是:联贯主义范式;学习机制;分类能力;客体永久性。

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的内容下面,“关键词”3字放在方括号内([关键词]),括号外空1格,接着是所选关键词。为避免界限不清,词语之间用分号隔开。下面是《儒学人本思想新论》一文的“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儒学中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本思想,其中“仁”为人本观念,“义”为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理论上表现为抽象人本主义,目标上表现为理想人本主义,实践操作上被统治阶级歪曲利用,表现为异化的人本主义。

关键词:儒学; 人本思想; 异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与理科论文同(参见第五章第三节)。

五、序论(Introduction)
序论也称绪论、导论、前言、引言等,是学术论文的开头部分。它是论文的“开场白”,作用在于交待背景,引出本论。序言要自然顺畅,紧扣主题。要明确提出所述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序论的内容一般包括下述几点内容:

1、交待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前因、背景情况,回顾历史,指出前人、他人已有的研究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2、说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范围、主要内容或研究成果、基本结论。

3、陈述研究的目的、打算,具有的价值和意义,预期的目标、效果。

4、反映研究的过程、途径及所依据的工具、采取的措施、使用的方法。

5、以自我设问的方式提出1个问题,并说明问题的属性和讨论的意义,下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6、介绍1个与主题相关的事例或现象,作为切入话题的“楔子”,下面转入正题讨论。

上述内容是可选性内容,不是每条都是必备内容。实际写作中,这些问题可以有选择地加以交待,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另外选择内容介绍。序论不宜写得过长,所涉内容不宜过于琐碎、分散,要求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概括性强,精警凝炼,起到“引子”作用即可。当然,序论文字的长短,没有硬性的标准,要看整篇论文的构架及论文内容表述的需要来定。

下面是1篇题为《“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解构》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序论: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旧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新时代的需要。近年来,不少教育研究者,致力于改革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弊端。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呈现出一派争鸣、创新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的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传统的作文教学在模式禁锢下没有一点生气,学生甚至把作文作为一种负担,没有兴趣,不知该怎么写,导致大多数学生作文贫乏无味,千篇一律,毫无情趣,而教师也在固定模式下履行公式化教学。“一潭死水”如何激起新鲜活力,这就要求对作文教学进行开放性思索与探究。新概念作文的出现正是激起一潭死水的一块石头,让教育界开始寻求创新和改革。

在这一序论中,作者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出发,讨论语文教学的改革,再引出作文教学的改革,由此谈到“新概念作文”对公式化的旧作文教学提出挑战。不难看出,下文即开始讨论“新概念作文”的问题。

再看1篇题为《辞书结构初谈》的毕业论文序论,它使用了提问加提示说明的方式:

关于辞书结构的探讨,是辞书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什么是辞书结构?辞书的结构与辞书的功能是什么关系?辞书的结构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本文试从以上3个方面陈述管蠡之见,以求抛砖引玉。需要说明的是,为使文章更通俗明了,行文中尽量少用辞书学和其他学科中的专用术语。

六、本论(Main body)
本论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具体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都分布在这部分之中。因而需要展开论证,详细描述,利用充分、有力的论据,对论点作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讨论,系统全面地展示观点和成果。本论的写作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以理服人,使自己的观点能够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本论一般划分为几个部分,即分章、节、层、项来表述,这样,纲目有序,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脉络清晰,读起来便于理清文章的头绪和思路。划分出的部分,可以加以上小标题,也可以只用序数词(一、二、三……)加以标明。

划分部分的依据有两种。一种是平行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另一种是递进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

大多数论文采用平行式分节,因为一般讨论的问题的几个分项属并列性质。比如说,《论教育诠释学的向度》一文分4个部分: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传统诠释学向度,二是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意义向度,三是批判理论的向度,四是激进诠释学的后现代向度。4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在平行部分的排列中,一般把重要的问题放在前面,即按照重要性程度递减的坡度安排顺序。

递进式分项的论文相对少一些,但也时常见到。下面,是1篇题为《论重商主义》的论文的结构框架:

一、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理论要点

1、重视货币,发展商业。

2、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

3、重视发展本国制造业,培育和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1、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

2、主张借用国家力量保护和发展本国制造业。

二、重商主义的历史作用

(一)重商主义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1、直接催化了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后崛起。

2、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为民族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商主义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一)重商主义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启示

1、对新自由主义方法论的剖析与批判。

2、对“帕累托最优”理论的剖析与批判。

3、对李嘉图理论的剖析与批判。

(二)重商主义对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启示

1、新条件下的“重商”。

2、新条件下的“重工”。

3、新条件下的“国家干预”。

不难看出,一级纲目之间是递进关系,由“经济思想”到“历史作用”,再到“实践启示”,期间不仅有时间的推进,而且有逻辑关系上的深入。二级纲目中,都采用了平行的分法。

上述两种方式可以兼容使用。如《论重商主义》第三章第二节中包含的3层中,“重商”与“重工”是并列关系,它们与“国家干预”之间又是递进关系。

由于事物及其聚合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类型从一个角度看是并列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递进的。例如:

采猎仅在“点”上影响自然;

牧业只在“线”上影响自然;

农业已在“面”上干预自然;

工业则在“体”上干预自然。

在这个例子中,就时代的划分而言,是并列关系;就时代的发展看,又是递进的;就影响、干预自然的形式而言,是并列的;而就程度而言,又是递进关系。

从内容脉络的进展过程来说,本论部分需要完成论证“三步曲”:

A、提出问题——观点,见解,命题,判断,假设,猜想等等;

B、论证问题——使用可信的论据,摆事实,讲道理,分解剖析,归纳综合,展开逻辑思辨和推论;

C、解决问题——做出结论,并证明结论的真实性,正确性,可行性。

例如,有篇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理念和策略》的论文,其中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教育目标”,这就是提出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理念”,即是论证、分析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策略”,实质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对于论述型论文来说,结构上不一定分为这样3个部分,但论述问题的思路大体上是沿着这样3个阶段推进的。

本论中要有充实的论据。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论据可以是事实材料,也可以是理论材料;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定律和公理。论点和论据是相对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分论点中更具体的材料又是分论点的论据。如果论文的层次较为复杂,小论点之下还有更小的论点或材料论据,那么,这小论点又成了论据。

七、结束语(Ending)
结束语是学术论文的结尾部分。不少论文在这一部分里指出全文的结论。因而,结束语这部分也被称之为“结论”。不过,我们认为,把结尾和结论等同,在文科论文中是不妥当的。因为文科论文中,结论安排在结尾之中的是一部分文章,不是全部或绝大部分,所以称之为结束语比较合理。

结尾部分起着综述、归题、收场的作用,对于论点的昭示也大有必要。从结构上看,有了结尾,便于回顾反观,前呼后应,使人感到首尾一贯,珠连璧合,浑然一体,布局完整。因此,要精心设计,写好结尾。

在结束语中,或者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概括文章的观点,或者指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对课题研究的前景加以展望,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能解决的途径等,或者说明本文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批评指正,等等。结束语的长短和详略,依据论述的需要确定。但原则上要求简明扼要、明白晓畅。下面是1篇题为《纠正体育训练中的偏失现象》的论文,它的结论安排在结尾部分:

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单一考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以使体智合拍,身心协调,体脑并用,灵肉统一。重此轻彼或顾此失彼,都可能造成体育大厦的倾斜。素质教育的体育观主张体质与精神的整体发展,选拔与普及的双向并进,娱乐与健康的协调统一。走出应试教育和狭隘功利观念、虚荣思想的误区,确立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观,是新世纪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有些论文的全部内容已在本论中讲清楚了,不需单独列出一项结束语。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结尾也是可以的。

另外,在选题、写作中,如有予以指导的人员,指出文中错误、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的人员,提供资料方便的单位和人员,帮助从事实验、调查等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等,应在文后致以感谢。它是有礼貌的表现。当然,这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或夸大其辞。

八、注释与参考文献(Remark and Reference)
注释与参考文献都是对有关引证、参阅、研读过的资料的说明。但习惯上二者有细小的区别。注释是对个别的具体的引证资料的说明,需要注出书籍、杂志的页码。而参考文献是对参考了整体内容的文献资料的说明,只列出书目,不标明具体的页码。一般来说,一篇论文要么选用注释的方式,要么选用参考文献的方式。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是可以的。

引证材料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基本依据。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如实说明。这一条,已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且以文件形式规定下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中指出:“需要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对所引用的他人议论、意见、观点及重要资料的来源,需要在注释中注明,清楚地反映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等。”

引证材料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接引述原文。直接引述原文,需要注明受引文献的出处。当然,如果在施引文章的正文中已有受引文献出处的交代,再次言及受引文献时可不再著录出处。第二种情况是间接引述。对间接引述的材料,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注明出处。如不为人知的材料,或易引起混淆的材料,可注明出处。无此之虑者,可不注明出处。第三种情况是概述材料,即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这种情况在文中表明材料的来路即可,一般不必详加注释。此外,施引文章提及的资料是人所皆知的,则不必专门著录出处。这里,应当引起作者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证材料无论是事例还是论点,都要保持原型的客观本色,不要混入引述人的主观偏见,不要对原材料进行人为的切换改变或偷换概念。

注释和参考文献能间接地反映课题的脉络、源流,也可以体现论文的起点、深度、广度。人们可以从参考文献中看出选题与其它相关论著之间的联系,便于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也便于人们根据所列线索,查寻有关资料。同时,列出参考文献,也是对原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而且,对引用的资料做出说明、交待,注明来源出处,表示论据、材料有可靠的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为同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线索。注释尽量使用原件,并且达到准确无误。注释、参考文献一般采用尾注,按顺序编码。所用方式除序号多用圆圈外,其他与理科论文相同(参见第五章第三节)。

所加注释和所列参考文献一般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书籍、杂志应是正式出版物或是电子文献。

当然,注释和参考文献并非论文格式中的必备项目。有些论文事实上不存在参考文献,因而不必硬性拼凑参考文献。如先进技术的应用,独创的经验,源于实践的新方法、新工艺等,撰写时就没有这方面的文献,或作者没有参考过任何文献。学术论文要避免繁琐的文献赘述,巨细无遗,旁征博引,反而会淹没主题,影响自身内容的表达。

附录与理科论文相同(参见第五章第三节)。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3
第七章  论文写作的思维品格与论说方法
第一节  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思维品格
一、善于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和发现问题,是从事创造和研究的前提。

“疑”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对已有知识“深信不疑”的思想观念不可取,因为这种观念禁锢了思想,使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发挥。在学习和探索中,“疑窦初开”是件好事。它可以追踪、捕捉学术奥秘的栖身之地。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学术研究就是在“无疑”处找到“疑处”,在“有疑处”消除“疑处”。

有了质疑精神,就不会轻易地盲从。18世纪,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人们对光的研究还停留在微粒说阶段。多数物理学家觉得这一理论无可置疑。而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声称自己既仰慕牛顿,又认为牛顿的权威阻碍了光学研究的进展。他大胆立论,在建立光的波动说方面做出了贡献。可见,质疑有助于发现。

在疑窦初开后,需要刨根到底的追问。问意味着释疑。有一句格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形象地说,释疑就是把一个个“?”拉直,使之变成一个个“!”。比方说,在北半球,为什么当人们拔开水池中的塞子时,看到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谢皮罗为此进行了一番专门的研究。他设计了1个试验器,把水灌满后往下放,水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逆时针方向转。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就是说,地球由西向东旋转,北半球的旋涡逆时针转。地球如果不自转,就不会产生旋涡。他由此得出结论,赤道上不会成旋涡,南半球的旋涡顺时针方向转。谢皮罗进一步发现,台风在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和水的旋涡的旋转方向正好一致。这一发现,对弄清台风的形成、运动方向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台风的预测和预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要发现问题,思维就要开阔一点,灵活一点。思维开阔、灵活的人,总是能把思想聚焦到一起,又能辐射开来;能进行顺向的思考,也能进行反向的思考。聚焦思维类似我们平常说的归纳推理,就是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或一个结论。例如我们观察了各种各样的牡丹花,然后总结出牡丹花的共同特征。辐射思维正好相反,它是指从1个材料或1个信息出发,从中得出多种说法或多个结论,例如,我们面对同一株美丽的牡丹花,选用多种成语来形容它,或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评论。顺向思维是常规思维,就是按已有的思路去思考。逆向思维则是改变事物本来的面貌,打破人们常用的思维习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顺向思维是建构的思维,逆向思维是解构的思维。顺向思维有利于印证和丰富已有的思想,有利于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同一性。逆向思维则有利于走出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发现已有认识的错误,创造新的思想内容,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二、勇于提出假说
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①。”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假说是“有待证明的猜测”,即按照科学原理和逻辑推理而做出的预言性论点。它不同于幻想与神话。假设在思维前提下进行,对科研有助益。尽管它不一定是最终确定的论题的实际陈述,但属于同类的陈述,可帮助研究者获得相关的论题或材料,也可为研究提供一个方向、目标,进而检验研究是否具有真实性或可行性。科学史表明,不少学说,往往不是先设计出验证方法,然后才发现其原理或规律,而是先提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来设计检验方法,来证实它或推翻它。例如,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把核物理知识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它是现代宇宙学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假说。它预言由于大爆炸后宇宙中原初的辐射达不到热平衡,必定还残存着背景辐射。到了1965年,美国的彭齐斯和威尔逊果然探测到了温度约为3K的宇宙辐射,为大爆炸宇宙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英国哲学家波普曾描绘了这样一个图式:

p1→TT→EE→p2

这里p1代表发现问题,TT 是提出假设,EE就是进行论证,消除谬(mi&#65533;)论,而p2 表示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这个图式中,发现问题是出发点。问题推动思考、实践、探索;假设的理论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能否解决需要验证,需要确定假设的正确性;而在验证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发现新问题。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就处在这样的图式之中,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得到完善。它不是同态反复的怪圈,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运用逻辑推理
议论是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就是对有关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进而分辨真伪,弄清是非,得出结论。它可以综陈大义、论证道理,可以解除疑窦、证明真相,可以展开质疑、盘诘,可以予以反驳、批评,以达到明辨是非、驳斥谬误等等目的。论说的过程,就是提出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就其形式来讲,论文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用论点、论据、论证方式来摆出理由,讲明道理。它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思路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推理,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论证意味着“要证明什么”问题。“要证明什么”,必然涉及“用什么来证明”和“怎样来证明”。“要证明什么”,就是论点;“用什么来证明”,就是论据;“怎样来证明”,就是论证方式。

一般情况下的逻辑论证,总是以论据为支点,通过一定的论证方式,来证明所论证的问题,形成论点。这3点,即所谓议论“三要素”。论点是一个判断,反映出论述者的意见、主张、观点、看法。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原理、法则、定律、定义、公式、名言、数据、事实、事例等等。论证方式指用一定的方式,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逻辑上的关系与联系。它不是将二者简单地对接起来完事,而是要找到内在的联结,形成贯通的义理,在有机整体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论证中,可以使用立论,即从正面论述某一主张、见解的正确性,或证实某一判断的真实性;也可以使用驳论,即批驳某些错误的、片面的论点,或通过论据来证明某一判断的不真实性、不正确性。

四、重视直觉思维
爱因斯坦把直觉作为一个广泛的心理现象,强调直觉在科学原理创立和命题验证中的重大作用。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Wallas)在1926年发表了1份观察心得,把创造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期,培育期,启示期,验证期。其中,第三阶段的启示期,依靠的是直觉的飞跃,它超越了逻辑轨迹和语言思考。在科研工作中,数学家常借用模糊的图像进行思考,物理学家常通过物象直觉展开思维。麦克斯韦就有把问题在头脑中构成形象的习惯。在描述物理现象的自然语言面前,人们的头脑中容易出现形式化的图像,它既非文字,又非代数,属于含有物理意义的思维图像。如解一道静力学中的算题,头脑中会出现抽象的点、杠杆、滑轮、物体等,进而将这种形象向抽象的符号、方程转换。苹果坠地,成为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问题的引线。浴缸洗澡诱发了阿基米德定律的问世。盘蛇之梦启发凯库勒弄清了苯的环形结构式。伽利略在17岁时,去教堂做礼拜,看见吊灯随风有节奏地摆动,于是开始琢磨“吊灯摇摆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问题,经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结果发现了等时性原理,发明了摆钟。在心理学意义上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原型启发”。

第二节  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论证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以供大家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参考。

一、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
在诸多的论证方法中,事实论证最普通,最常见。它是归纳论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采用1个或几个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数字也包括在事实之中,因为数字是事物的概括,事物在数量上相加得到的总和。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当然,采用的事实或事例必须真实、典型,能恰如其分地说明论点。《吕氏春秋·察今》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说的就是从事实现象中透视事物的本质。事实论证,贵在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请看下面1例:

科学要经得起验证。也就是说,只有经得起验证的东西,才具有科学的性质。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被证明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根据该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9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严格地讲,论证不是表面共同点的叠加,而是内部规律的抽象和凝聚。因此,事实论证不能用简单的枚举,而要从事实的逻辑关系中推导出结论。

理论论证是运用理论论据来证明论点。这里说的理论既包括经典文献,也包括科学原理、定义、定律;既包括引证理论成说,也包括应用理论思想作系统的阐述。例如论证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时,可以引用《盘铭》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教,可以引用《易传》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论述,可以引用《诗经》、《尚书》中“维新”、“新民”的思想,可以引用现代哲学中有关变革的观点,也可以引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未来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来做佐证。

事实和理论都可以用于肯定的证明,也都可以用于否定的证伪。例如,人们为了验证“所有的鱼都用鳃呼吸”这个命题,可以寻找反例。当发现肺鱼后,这个全称判断宣告终结,一个“大多数鱼用鳃呼吸”的特称判断宣告诞生。

二、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是从特殊到普遍的论证方法,即归纳具体事例的共同特点、本质、规律,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论点。例如,当人们认识到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等于180&ordm;时, 就会得出1个结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等于180&ordm;”。这就是完全归纳法,因为三角形共有上述3种类型。如果考察了某类事物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找到它们内在的特征或联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就叫不完全归纳法。如我们考察了大部分金属,发现它们都有导电功能,于是会得出“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结论。

使用归纳论证时要注意,限定问题的范围和层次、考察的数量应当相对广阔一些,防止轻率概括,以偏概全。如果有反例出现,就不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超离归纳范围的问题,则不宜囊括。一种命题,一个论点,在自身应有的时空框架内是普遍的、成立的,但当超越了自身的时空框架时,其真知的意义和适用的效力可能部分地消失或全部地消失。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所反映的地面狭小范围内空间的特性。洛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学做出了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的结论,反映的是广大宇宙空间的特性。到了黎曼的非欧几何学则指出,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反映的则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演绎论证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论证方法,即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作为前提,运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证明论点。原理、原则是普遍的,而需要证明的对象则是具体的。演绎论证在通常情况下表现为“三段论”式的推理过程:大前提是一般原理,当然这个原理必须可靠、正确,小前提是论证的对象,它必须与大前提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结论是经推论得出的判断。如: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舒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

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一段话,论证形式采用三段论演绎推理。大前提为“历史上发生的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小前提为“共产党、民主党派是历史上发生的”,结论为“共产党、民主党派总有一天要消灭”。

三、因果论证与排除论证
论证往往需要寻找事物的因果联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有主有从,有因有果,处于生息运动的因果链条之中。因果论证就是分析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因果联结,通过因果联结来阐明论点,得出结论。因果论证过程中,可以由原因归结到结果,可以由结果追溯到原因,也可以由结果而寻找另一个结果。多数情况是由原因到结果。例如,我们论证体制创新的必要性时,只要把旧体制存在的问题、弊病及其根源谈清楚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也就随即明确起来了;谈创新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阻力时,可以分析存在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等历史根源,保守思想、逆反心理等社会根源,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等经济根源,从而告诫人们,体制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这种论证就属于因果论证。

排除论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择正排除,一种是舍次排除。

择正排除需要提出几个相关、相近或相反的论点,经过分析论证,排除不成立的、不正确的或不适当的论点,留下一个成立的、正确的或适当的论点。换言之,把证明的论点看作是论证问题中可能成立的几个假定中的一个,然后论证要证明的论点是唯一能够成立的,正确的或适当的。例如:

在我们面前,摆着3条道路。第一条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同时坚定不移地纠正各种歪风邪气,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第二条道路是没有远大目标,只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对各种歪风邪气听之任之,以求苟且偷安。第三条道路是怀疑和反对改革开放的政策,主张回到过去单一的计划经济的时代,以求表面上的整齐划一。显然,第二条道路不能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必然误国误民。第三条道路更是行不通,它必然导致闭塞、贫穷、僵化和落后的恶果。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第一条道路,才能救国救民。

这里,择正有具体条件的限制,就是在几个论点中间,要有一个正确的,否则,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舍次排除针对主要问题而言,就是为论证的方便,将主要的问题列举出来,将次要的问题暂时搁置。暂时搁置不是不承认它,而是说明它不是此处论证的主要对象。这是为避免片面性而采取的一种“弥补”手段,意味着作者已经顾及到暂时被“舍弃”的因素。列宁说过:“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①。世界上的事物有诸多联系,异常复杂。而我们的语言和文章只能表现有限的范围。任何文章的主题,也只能是在特定层面、特定领域、特定意义上而言。为了突出重点,需要把次要的、边缘的问题有条件地“舍弃”。但在“舍弃”之前,应当予以说明。例如,有位同学分析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时,主要从自然型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方面来论证。为了防止片面,作者在文中指出:“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的影响,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安居重迁的传统心理等,无疑是造成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是由自然型农业经济所决定的。本文暂且不谈这些问题,主要分析经济基础问题。”这样的舍次排除,使论题有效地避免了只说其一不及其二的“一面之词”。

四、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就是根据两类事物的一系列相同属性,用已知的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推论出另一事物同样具有这种属性。从逻辑上讲,类比论证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明白。例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讲到文章的开头时,作了这样一个类比:“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如向人借钱,晤面之后,不说来意,先寒暄半天,等人家听得倦了,然后再讲到借钱,不如一会面就说借钱,比较爽快一点。‘博士买驴,书券三纸,不见驴字’,人不知所云,怎能动人?作文时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次则早点提出。”这里讲的是写文章要开门见山。为何得开门见山?作者运用类比论证讲明了道理。鉴于事物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类比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只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

对比论证是对两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和比较,以分清它们不同地方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可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进行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向的比较,也可以是反向的比较。类比论证在于求“同”,而对比论证在于求“异”。如有篇论文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了对比,指出了3点区别:(1)平均思想与差别思想的区别;(2)不自主经营与自主经营的区别;(3)配额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区别。

对比的事物要有同一属性,才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事物之间,不能进行对比,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话说,就是“异类不比”。

五、指出矛盾与引申归谬
这两种论证方法,用在反驳性论证之中。

有些错误的论点或观点,在逻辑上本身是矛盾的,不能自圆其说的。批驳这类说法时,可以直接揭开矛盾,指出论题的悖论或不能成立的症结所在,使论敌陷入不能自拔的尴尬境地。《韩非子·难一》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例子。其妙处正在于旁观者指出了卖盾人话语中逻辑上的矛盾,使之难以自圆其说。据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为了反驳神学家提出的“神是万能的”这一命题,使用这样1个三难推理:

我们应该承认,神或者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者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或者有能力而且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适用于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

在这个三难推理中,由于概括了关于神的解释的全部可能,显示了其中的矛盾。

引申归谬就是从对方的论点出发,加以合理引申,使之陷入荒谬的地步,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先以论敌的论点为真,再看该论点延展而产生的后果,形成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否定式,推翻论敌的论题。如伽里略反驳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越重,其下落速度就越大”的论点,使用了引申归谬的方法。伽里略首先假定亚氏的论点正确,设有A、B两个物体,A远重于B,按照亚氏论点,可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1)A+B下落速度大于A,因为A+B重于A;

(2)A+B下落速度小于A,因为B的下落速度小于A,会降低A的下落速度。

不难看出,上面两个结论是不相容的。伽里略的引申,使亚氏论点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节  论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如果说,文科论文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为主的话,那么,理科论文的表达方式则以说明为主。说明是对事物的种类、概况、状态、特征、性质、功用等加以介绍、解说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不同于议论。从表达的内容看,说明主要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议论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从表达的角度看,说明采用客观的态度,多以第三人称表述,而议论则更多地体现着作者主观的见解,多以第一人称表述;从表达的目的看,说明是为了使人明了、知道,而议论是为了使人信服、理解。

说明的用途很广。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说明在论文、论著中的作用。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定义说明
也叫“下定义”。就是用严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某一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使之与同类的其他事物或概念区别开来。如对哲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的解释:“是一种把利益看作判断人类行为,判断道德和政治等问题的标准的伦理学说。”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把“功利主义”同“利他主义”相区分,也同“利己主义”相区分。

一个完整的定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定义项,即所要说明的对象。另一部分叫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性质、特征、功能、作用等)。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将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准确地抽出来,而将其非本质的属性(与其他同类共有的属性)排除在外。在说明过程,可以根据需要决定使用简单的定义还是复杂的定义。如“电磁波是一种交变电磁场”,即是1个简单的定义。而复杂的定义表述为:“空间一点若存在1个变化的电场,它将在周围激发出1个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将在周围激发出1个变化的电场,这样一来就出现一连串交替产生、相互激发、连续出现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这种振动就以原来的场源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形成一个新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形式就是电磁波。”

定义说明要注意的是: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造成前后同义反复;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不是1个周严的定义;不能用否定和比喻的形式;不能使用相对、含混的语词。对一些十分抽象或仍在研究的有争议的概念一般不宜采用这种方法来说明。

二、诠释说明
诠释说明,就是对事物的某些特点作一般性的解释。诠释说明中,多数属于概念释义。但它不要求像定义说明那样完整、严密,当然也要清晰、准确。比如:

“禅”的本义指“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意思,是古代印度宗教的修养方法。古印度人认为,人只有心绪宁静专注,才能深入思考义理。“禅”就是使人达到心绪宁静专一的方法。这一方法,后来也为佛教所采取。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了“禅定”的说法。“禅定”成了与“戒律”、“智慧”相并行的立教三法。

这段文字诠释了“禅”的概念、思想,措词上不像定义说明那样规整和严格。诠释说明多用于哲理论文、科普论文、教科书等之中。

三、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是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事物,依据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逐一说明。它的作用在于将事物的种属、性质、用途、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分门别类地加以剖析和梳理,使人一目了然,获得比较具体、确切、详尽的印象。例如,“按照资源属性,可以把旅游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景观,一类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天然的风景,人文景观指经过人工修建的构景要素。”这就是简单的分类说明。

分类的方法一般有一次分类法和多次分类法,可以根据说明对象的复杂程度和作者的目的来自由选用。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要包举;二要对等;三要正确。”这就是说,分类说明必须要遵循3条原则:所谓“包举”,就是归类要系统完整,包罗无遗;所谓“对等”,就是各类按统一的标准划分,各类之间区别明显,互不交叉也互不包含;所谓“正确”,就是所分类别确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部规律,具有科学性。在这3条原则中,重要的当数第二条,不管是一次分类还是多次分类,分类的标准必须一致,每次分类只能用一个标准,否则,必然导致类别之间互相交叉,关系混乱,从而失去了分类的意义。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把一般性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这种分类,类与类之间是重叠交叉的,原因是1次分类用了2个标准:前三者是按表达方式的标准来划分,后者却以功能用途的标准来划分。这样一来,如广告、产品说明书等文体,按表达方式应归入说明文,而按功能用途则应归入应用文了。

四、图表说明
图和表是有区别的,但因其功能相同,人们常把二者合在一起。

图指用几何线条或美术手法把实物或原理绘制成的一种画面、形象,它具有同自然语言一样的表达功能,因之又称图形语言。它能显示事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态势,也能反映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在特定意义上讲,图的功能还可以超出语言和文字的功能。因为语言和文字是受语种、文种的限制,对不懂那种语言、文字的人来说,需要翻译,而图画对人类来说,是相通的,不需要翻译。

图的长处是通过画面、形象使实物、原理、比例等形象化和视觉化,使人直观审视,一目了然,进而还能收到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巩固记忆的效果。

图的种类很多,有表示数量关系的直条图,圆形图,点图,直方图,有表示事物外形或内部构造的结构图,有表示工作原理或工作过程的示意图,有表示电器原件和电路的图纸,有表示设备、仪器装置、操作方法的说明图,有表示生产程序的流程图,有各种各样的照片图,等等。

表是以行和列组合的形式排列数据或有关资料的一种格式。它把统计指标或内容要点、对象内涵等精确、鲜明地表现出来,便于人们了解、认识,更便于作对比和分析。

从表的结构形式上看,表格可分为有线表、无线表、系统表等。从内容上看,则可分为数据表、统计表、文字表、流程表等。

除以上所讲的几种说明方法外,还有诸如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等。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5
第八章  调查报告的采集与写作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作用与原则
一、调查报告能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看待?
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所写出来的书面报告。它是社会研究、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常用文体。

那么,调查报告能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看待呢?关于这个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一种意见认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有利于学生认识、研究现实问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调查报告只能是一种工作性、实用性文体,不具备学术意义,因而不能当成毕业论文看待。

这里的问题,其实不在于笼统地说调查报告可否作为一种毕业论文,而在于什么样、什么类的调查报告才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调查报告是一种多功能的文体,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可以用来反映新闻事件和介绍经验,也可以用来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因其如此,就存在3种属性、功能大相径庭的报告:工作性调查报告,新闻性调查报告,研讨性调查报告。

工作性调查报告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具体的实务。这种调查报告,大多使用在行政部门中。它是在对某一事件、问题做了细致调查之后写出的反映实际情况的文书,用作解决和处理该事件、问题的依据;或者用来向上级机关汇报有关情况,以达到上下之间的信息沟通。比方说,某单位发生了火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将事件的原因、过程、后果查得一清二楚,并写出相应的书面报告。这份书面报告,就成了处理该事件、处罚有关责任人的依据。同时,这份调查还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以便上级了解实情,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于众。

新闻性调查报告则主要用在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关。它的主要作用是:报道新生事物,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介绍成功的做法和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某些群众反映的事件、问题加以调查澄清,以舆论监督的力量督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等等。例如,某中学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记者前往该中学进行采访调查,写出新闻性调查报告,在报刊上加以发表,可以对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反面的事例也可以成为新闻性调查报告的题材。如有些农村中学出现乱收费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群众向新闻机关写信反映这一现象。新闻机关可派出记者采访调查,写出“调查附记”,连同群众来信一起发表,以反映群众呼声,同时澄清是非,辨明原委,落实情况,呼吁主管部门予以干预,解决这类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新闻的沟通、引导和监督的功能。

而研讨性调查报告和上面所说的工作性调查报告、新闻性调查报告截然不同,它不涉及具体的人和事,也不是为配合时事政策做宣传,而是从探索、研讨、发掘的角度来反映社会问题。这类调查,关注的是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调查是进行社会研究、获取社会信息的一条渠道,因而也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可以反映社会、生产、经济、教育等各行各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人们提供可行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从学科理论的高度出发对所调查的问题、现象展开剖析,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设想、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现实的材料、数据和情况,也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和事实凭据及操作方式,等等。对科学管理工作者来说,研讨性调查有利于实施科学的系统控制,加速管理人员的知识化进程,优化专业人员的智能结构。另外,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加强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以便根据发展的趋势,采取有关的措施,这样就会克服信息不灵的盲目性,增强走向未来的自觉性。如《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科研成果评奖现状及对策》、《西部企业科研与生产结合的调查》等,即是研讨性调查报告。

研讨性的调查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所选的调查对象有普遍性,有可研讨性;调查要关注整体的、宏观的现象和问题,而且要全面、深入、系统,不能“蜻蜓点水”,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写作上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流于一般性现象描述或写成“总结”式文章,要找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认识;文本体式上要符合论文的格式。

二、研讨性调查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原则。调查的目的就是获得有研讨意义的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真实性是研讨性社会调查的首要条件和本质要求。倘若调查得来的材料不真实,不准确,那么,不仅调查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痴人说梦”,连篇鬼话,以至于对社会带来误导和危害。因此,在社会调查中,一定要注意弄清实际情况,防止片面、纰漏和疏忽,特别是要防止、识破那些作假、伪造、欺骗之类的现象,以保证所取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本质性原则。研讨性社会调查要体现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整体观。整体观的理念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某种现象的真实还不等于本质的真实。在许多情况下,外在的偶然的现象会掩蔽内在的必然的真实性本质。这就需要调查者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特别是在推导结论的时候,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引起的失误。

社会性原则。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讨性社会调查要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来看待问题。只见物不见人的观点不利于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比如说,对商品流通、企业生产、社会消费等问题的调查,不能只看到一串串统计数据,还要看到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人文的因素,文化附加值的因素等。

综合性原则。社会调查的范围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但在调查的有限时空范围内,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所谓综合,就是在特定范围、特定意义上进行多方位的了解,既做静态的考察,也做动态的考察,既做宏观的考察,也做微观的考察,既做纵向的考察,也做横向的考察,力求立体式地、网络式地把握对象,从而使调查全面、细致、深入。

时效性原则。研讨型调查报告的时效性虽然没有新闻性调查报告那么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讲究时效性。因为研讨型调查报告同样要积极地干预和影响现实,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比方说,研究讨论市场形势的调查报告,就必须讲究时间效益,要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及时反馈各种各样的新信息,这样才能使决策跟上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发挥调查报告的作用。

创新性原则。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立足于现状,但是并不株守于现状。在正确认识、剖析、研究现状的同时,要积极预测和思考未来,参与创造未来,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尽心尽力。在研讨性社会调查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还要进一步“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认清现状,还需要追究现状形成的原因;不仅要追溯过去,更要面向未来,发现一些有创造性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以便对有关行业、部门提供启示。

第二节  调查、采集及研究
顾名思义,写调查报告,一是调查,一是报告,二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调查是基础,是行动,是前奏,报告是调查的反映、综合和结果。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一、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有关资料的准备工作。资料准备是调查活动前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资料准备工作包括查询与本次调查相关的文件、规定,掌握政策依据;调阅有关档案记载,了解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查阅与本次调查有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方面的材料,有关报刊报道文章,有关文字、音像记录等等。这些方面的准备,会给调查者提供相关线索,使之对调查对象有所了解,从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入调查工作之中。

2、制定调查计划。调查计划要根据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调查对象的相关情况来编写。常见的调查计划有两种:一种是问卷式计划。这种计划将调查内容预设成几种情况,提供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选择和填写。一种是提要式计划。就是把调查的内容按要点分列出来,起一种提示和依据的作用,防止在调查时由于事情杂乱而出现“走题”、遗漏、错位现象。调查计划中除说明需要了解的重点内容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列入目的、意义,调查对象概述,调查的重点突破口,已知的情况和存在的疑问,调查的时间进度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

3、物质和人员准备工作。调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在准备阶段就能安排就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置必要的技术设备,如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等。规模较大的调查,有许多工作要做,谁负责什么,在准备阶段就应安排好。其中包括联络工作,交通工具,生活安排等等。

二、调查的方式方法
(一)调查常用的方式

1、开调查会。即召集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主持人应在开场白中交待调查的意图,调查的主题、事项,了解的重点。要避免使用不着边际的抽象的“大道理”。调查人员要善于引导,态度亲切自然,并尽量适应彼时彼地的情况,让与会者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谈和发言。

2、个别访问。就是找具体的、单个的人采访,谈话。个别访问要看对象,注意被访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等特征。访问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员时,常需从拉家常入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调查的问题上。采访者要掌握询问技巧,注意被访人的心理变化,不要陷入单调呆板的谈话形式。

3、现场观察与采访。就是身临所调查的环境、场所,将视、听、问结合起来了解情况。现场包括调查目标正在进行时的现象,如正在进行的抗洪活动;也包括目标已消失的现场,如抗洪结束后的现场。对前者来说,现场观察采访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对后者来说,也可获得表象感受和有关背景材料。

(二)调查的主要方法

1、直接调查法。就是直接接触调查对象,或找人谈话,或串家走户,或亲临现场。

2、间接调查法。不和调查对象直接见面,而是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通讯工具联系,了解有关情况和问题。

3、资料检索法。即通过文献、年鉴、档案材料、电脑信息库、网上搜寻等来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随着当代信息库存手段的不断完善,资料检索将成为社会调查的重要途径。

4、典型调查法。就是选定典型对象,然后进行全面的调查,为社会提供某类典型的范例。

5、追踪调查法。选定稳固的调查对象,然后跟踪了解,以便弄清其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这种调查,持续的时间相应要长一些。每一阶段的调查要做好记录,保存好有关的资料。

6、抽样调查法。按随机性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对总体做估计、推测和评价。抽样中会出现误差,因而对抽样调查做出的结论只能提供参考。必要的时候,要随时补充和修正。

7、个案分析法。选出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重点的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研究,“解剖一个麻雀”,从而达到对同类事物的了解和认识。

8、问卷调查法。这种调查,主要在有文化的群体中进行。要事先设置好问卷。问卷中的问题可以灵活多样,如有选择的问题,有意见征求,有填写数据的栏目等等。

三、对材料进行整理研究
调查结束后,得到的“成果”就是各式各样的材料。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鉴别、研究。

首先,要对材料进行检查,包括:(a)核对检查,就是看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遗漏,材料在转录、转抄过程中有没有弄错的地方。(b)计算检查,主要是对表格、数字、数据而言,应当重新核算,纠正原来计算中有错漏的地方。(c)逻辑检查,就是顺着材料提供的逻辑思路加以分析,看材料中有没有遗缺、漏失,有没有冲突、矛盾,如有,就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或作补充调查,使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如果材料庞杂的话,需要进行统一编号。我们通常用的编号形式有文字编号、顺序编号、分组编号、表意编号等几种形式。代码要用通行的文字形式,突出直观性和序列性。对材料进行编码之后,还要整理出目录,重要材料要列表登记或做卡片登记。在对材料作加工整理时,还可以借用这样一些方法:浓缩法——写出要点、摘记,将繁杂的内容简略化。对比法——将对比性鲜明的事物放到一起,以显示其反差。转换法——把人们生疏的专业术语换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以便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图示法——使用各种各样的图像,以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感。

再次,要对材料进行研究。材料之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有并列关系,有总分关系,有因果关系等等。对材料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摸清材料的来龙去脉。对材料的取舍和使用,是获得材料的最终目的。在选取材料的时候,应确立3个标准,即真实性标准,典型性标准,准确性标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研讨性社会调查,应努力做到:“一审、二思、三心、五勤”。“一审”,就是“审时”,即审视时代的发展,时势的变化,时情的特点。“二思”,就是思考以选取典型的材料,思考以发现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三心”,就是细心集材,热心研究,虚心求教。“五勤”,就是眼勤以观察,耳勤以听取,笔勤以记写,腿勤以访查,脑勤以探究。。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较多,可以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立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章节标题的序码及页码。目录力求简明,不要过于繁杂。

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前言、正文、结尾3个部分组成。

一、标题和前言
调查报告的题目有两种,一种是单行标题,一种是双行标题。例如:

(1)河西水利建设情况的调查

(2)加强科技补给  提高领导素质

     ——北京市领导干部科技素养调查报告

上面两个标题中,第一个标题是单行标题,第二个标题是双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1个正题,直接反映调查的对象。双行标题则由正题和副题两部分组成。正题有标明、寓示主题的作用,一般是有普遍适应性的语句,反映一种抽象的理念或原则,有时是一个疑问句,提出人们关注、关心的问题。副题则反映调查的对象、问题或事项。

作为毕业论文的调查报告,应当在标题下写出摘要和关键词。写法与一般论文的写法相同。

调查报告的前言用“开场白”的方式导入正题。常见的前言有3种形式:

介绍式前言。就是在篇首综合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使读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如《苏州地区粮食生产出现的新问题》一文的前言:

苏州地区有8个县,总人口655万,其中农业人口594万,农业劳动力338万,耕地661万亩。该地区北枕长江,南环太湖,土地肥沃,光、热和水资源丰富,是我国以水稻为主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持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为国家多做贡献是个重要问题。

在介绍式前言中,还可以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或说明调查的目的、过程、由来和原因,概述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等问题。

结论式前言。这种形式将结论置于篇首,开宗明义,点明主旨,然后在正文中进行细致的述说。例如,有1篇关于兰州市城市居民食品消费情况的调查,在前言部分提出了这样1个结论:

城市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体的素质,而且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提问式前言。首先提出1个人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正文部分着重反映这一问题。如《“快餐文化”负面效应的调查》一文的前言:

当今,人们在书报阅读中追求消遣娱乐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应运而生无可厚非。然而,“快餐文化”的漫天飞舞,是不是隐含了负面效应呢?

二、正文的写法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在正文部分。这部分要介绍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做法。结构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具体用哪种方式,要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材料来定。一般说来,需要把表现的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或阶段。划分的依据有3点:

(1)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2)问题的性质、性状呈现出什么样的层次;

(3)整体材料呈现什么属性和类型。

这3个方面虽然表现的不是同一性状,但它们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整体,需要联系起来考虑。其中,中心内容的确立,是结构类型和材料安排的主要依据。在确立中心内容的时候,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对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上的示范性、引导性,要考虑本次调查中所得到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与材料,还要考虑反映的典型事件、材料与现实同行业实践中提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而将内容依据其表现状态和性质划分为类型、部件,按照这些类型、部件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依次排列,形成有序的分布,从而组成整体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研讨型的调查报告的正文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基本情况部分。在篇幅上看,这部分的分量最重。调查所取得的主要内容,要在这一部分反映出来。从表达方式上说,情况部分主体使用说明、叙述的方式,力求做到客观,真实。重点事实要详尽陈述,使人读了感到清楚明白。为把对象反映得清楚明白,可以借助于统计数字、图像表格等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例如,反映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就需要用准确的数值将产品的分布、质量、营销情况,对市场的占有情况,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构成情况等,用数据、图表反映出来。

二是分析讨论部分。这一部分,作者可以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我们知道,作为研讨型的调查报告,不能只把现象、现状、问题反映出来就算完事。它必须在对现实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对现实的研究、分析、判断,努力来干预、引导和改造现实。因此,作者要有鲜明的参与意识,有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当然,调研意义上的态度和评价,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现实为前提,以理性为指导,本着对社会、对国家、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来评说,来论证。在评说、论证过程中,如有必要,可对未来发展作推断和预测,以便于正确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创造未来。

三是措施和建议部分。这部分从文字篇幅看,不会过长,但其意义和目的更多地体现在这部分中。因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目的,则在于解决问题。可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经论证提出具体的计划、办法、策略、设想、建议,为主管部门、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和参考。措施和建议,可以分条款表达,这样清楚明确。所提意见和想法,要注意其普遍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且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避免无根据的空洞说教,也不要进行离题太远的论证。

如果是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旨在反映成功的、有效的、可以推广和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可以以经验、做法为全文的主要内容,不一定写上分析讨论部分和措施、建议部分。写作时,可以把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把材料插入相应的部分。各部分之间,用序数词标记,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例如,对1所中学教学改革经验情况的反映,可以分出这样3个方面:A.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B.打破单一的考试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考核促进能力的提高;C.引导学生走向实践,使书本知识得到应用。这3个方面呈并列关系,体现出教学改革中的3项内容。在结构格局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也可以是主从关系,总分关系,或因果关系。各个部分的联系还可以是纵向的,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采取从头到尾、依次叙述的方式。它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材料比较单一的调查报告。一般说来,一个具体的事件,总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按照时间线索划分成阶段,才便于叙述。在结构安排上,只要部件划分上不出现混乱现象,都是可以的。

三、结尾的写法
为了结构上的完整,一般的调查报告需要写出1个简明扼要的结尾。常见的结尾有:

归纳总结,做出结论。对于研讨性的调查报告来说,作者不能置身事外,而应当有观点,有结论。如有1篇反映民工潮的调查报告,在结尾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民工潮期间,劳务价格按劳动力供给量自发调节,这样既可以降低春季工程的劳务成本,又可以适度均衡城乡劳务价格,弱化城市的就业吸引力,逐步削弱民工潮的峰态。

提出希望,或指出发展趋势。涉及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在结尾可以提出希望、想法,这种希望和想法可以是作者的,也可以是有关人员或群众的。对于还处于发展中的事物来说,可以在收尾说明它的发展趋势,让读者对未来态势有所了解。如《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目前状况和思想》一文的收尾提出了调查对象的希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呼声最高,反映最强烈的是腐败现象、官僚作风。他们希望尊重知识和人才,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提出对策或建议。研讨性社会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反映现状,而是要提出对策和有关建议。例如《加强科技补给,提高领导素养》一文的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对北京市干部的科技素养的总体情况概括为:文化素质欲望强烈,掌握政策偏低,接触渠道不多,获取方式单一,急需加强科普。对加强领导干部科普教育的建议概括为:制定切实计划,采取多种措施,了解科技政策,把握发展趋势,补充必备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如有附件,可置于文后。附件是需要附加说明的部分。它对正文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等。

四、调查报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实反映情况

调查报告要依据实情,用事实说话。那种搞主题先行、合理想象、移花接木以至于面壁虚构的做法,在调查报告中是不能允许的。假话、空话、大话是调查报告的大忌。调查报告中的每一材料,都应做到客观、真实、严密,经得起事实的检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社会公开化程度不高,法律监控机制和和舆论监督机制不完善,调查方法不规范,样本抽选不合理,材料管理制度不科学,计算运行工具不先进,导致不少失实现象的产生,给工作、给决策都造成了困难。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写毕业论文调查时,一定要培养严格的求实作风。

2、要反映特定的目的和意图

调查报告的客观,并不是脱离人的主体目的的客观主义。它自始至终要求作者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思想指导,对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具体的评价,看哪一些是重要的,哪一些是枝节的,哪一些是主流的,哪一些是支流的。同样,对人们的意见,也要作具体的分析,看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意见,还是错误的意见。在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特定的目的和意图。切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把收集来的各种资料塞进内容,造成杂乱无章的现象。

3、措辞用语要得体

从表达方式上看,调查报告主要使用叙述、说明和议论,一般不采用直接描写和直接抒情。从语体风格上看,调查报告的语言要平实、准确、严密,不使用诸如夸张、比拟、借代、象征、通感之类的修辞手法。研讨问题的调查报告要用严谨的专业术语表达,不宜使用公文式语言。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28
第九章  毕业论文的草拟修改与文面常识
第一节  提纲的拟定、推敲与初稿起草
一、提纲的拟写与推敲
(一)编写提纲的作用与编写要求

拟定提纲的工作在论文写作中具有普遍意义。提纲写得越细,写作越省力。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先拟定写作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拟定提纲是论文写作时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一般来说,那种淋漓酣畅、一挥而就式的写作,在论文中是不适宜的。据有关资料证明,世界上先拟定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科技人员,约占总人数的95%以上。

论文的提纲,类似建筑工程中的图纸,可以帮助作者勾勒出全局的框架或轮廓,形成完整而有序的构想。提纲的编写,意味着论文框架的生成,意味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也意味着感性意图被转化为理性的整体蓝图。有了提纲,写作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可依据的“路线图”。事实上,拟定提纲的过程,本身就是理顺思路的过程。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思维会更加周密,布局会更加有序。反映到行文内容和结构形式上,自然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提纲的起草和推敲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我们前面说过的“自我反演律”,即从自己大脑信息库和所收集的材料中反复地搜索、归纳、提取有用的材料,并进行文献查阅,了解涉及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使之和相应的内容配合,以形成文章的完整构架。

编写提纲,应注意下面3点要求:

1、确立主旨,通盘考虑。主题不明,纲目就找不到汇聚的中心。拟定、推敲提纲时,一定要紧扣主题,在主题思想支配下整体地、综合地布阵,力图“举一纲”而使“万目张”。这样,可以防止节外生枝、脱离纲目而论述。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①。”提纲布局,犹如一盘棋,一定要整体地考虑,使每一“棋子”都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2、理清思路,有条不紊。提纲体现着作者的综合构思能力。它不能只看外在形式的部件排列,关键的是内在思路的有序延展和融会贯通。作者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展开的内在义脉。外在形式要服从内在思想表达的需要。当然,形式上、逻辑上的完整与通畅,衔接、过渡、转折的自然和谐,也是必须考虑的。

3、高度概括,立定格局。提纲是全文外在的间架、大纲、轮廓。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全文分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层,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起草时可依靠的蓝图、路标。当然,这个蓝图和路标,一定要高度概括,简洁明了,不宜过于繁琐。

(二)提纲的类型与内容

论文提纲可分简纲、细纲2种类型:

1、简略提纲。这类提纲一般用标题式语言标出纲目要点,概括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列出主要的纲、目,写明分为几个部分,几个层次,及相应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简纲拟定时,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可以用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名目与相应的论点组织、串连起来,编成有机的序列即可。它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是,由于这类提纲的内容是高度浓缩的,除非作者事先深思熟虑,做到了心中有数,否则会在具体内容展开时遇到困难。

2、详细提纲。这类提纲不仅有框架,有纲目,而且有内容,有细目。换句话说,它在标明文章各部分标题的同时,还常用完整的句子把各部分的内容要点概括出来,甚至在过渡、转折处都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由于这类提纲具体详细,因此行文时就比较省时省事。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写作对象的复杂程度、自己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文章的篇幅等情况,来决定使用简纲还是使用细纲。由于毕业论文的内容相应复杂,加上初学者需要细密排序,因此,最好是使用细纲方式,写出三级或四级纲目关系的布局安排。论文写作过程中,草拟初稿是文本初型生成的一个环节,需要精心打造。

提纲需要写出的内容有:标题;序言要点;章标题;章标题下节标题(或节内容提示语);节标题之下层内容提示语;层内容要点及所用材料(论据、例证、数据、图表、公式的名称);结束语要点。

(三)纲目关系排列方式

提纲用序号排成逻辑序列。其间文字的表述可用标题式,可用句子式,也可二者交插使用。多数情况下,表示大小题目用标题式,表示内容用句子式。所涉材料自然不能“和盘端出”,而是标记出其名称,并提示出某书某页,便于寻查。

论文正文纲目排列的方式有3种:

第一种类型是交替式(汉字序数词和阿拉伯数字交替出现):一、(用于章标题);(一)(用于节标题);1、(用于分层内容);(1)(用于层内几点问题)。交替式纲目排列在文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

第二种类型是队列式(将阿拉伯数字分级排列):章标题的编号为“1,2,……”;节标题的号为“1.1,1.2,……”,“2.1,2.2,……”;层标题的编号为“1.1.1,1.1.2,……”,“2.1.1,2.1.2……”。队列式纲目排列在理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

第三种类型为纵贯式:这种方式不分级次,结构上除了开头和结尾,本论部分只用序数词单线排列,一排到底。它适应于细目繁多而相互之间呈平列关系的内容。序号用“一、二、三……”或“第一、二、第三……”,内容繁杂的可达二、三十条。

(四)提纲的推敲

初写论文者编写提纲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毛病:纲目不分,层次不清;各自为政,关联性不强;整体思路上的逻辑关系不顺;不同论点相悖逆;前后论述出现重复现象;不同段落的笔调不一致;对矛盾不会思辨,出现片面;分类不准确;对例外没有排除;层次之间衔接不紧,过渡不顺,等等。在拟定提纲时就应注意此类问题,提纲写出来后,更要反复、细致地推敲,琢磨,调整,增删,纠正其中的问题,使之逐步达到完善。

推敲提纲时要考虑的问题有:框架是否完整?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分论点能否成立?论证有没有疏漏?小标题是否合适?题、文是否相称、符合?结构安排、章节划分在逻辑上是否合理?义脉联结是否紧密?有没有跳跃、过渡不顺的地方?材料安排是否恰当?

为便于推敲,提纲最好写在16开大纸上(便于视觉上的整体把握)。两边留出空处,先在中间写出纲目框架,再利用两边的空白处加以补充,调整,更换。推敲提纲要反复地进行,直到理顺思路,形成规整的框架为止。下面是大纸提纲样式:



×××××××



序言

……《…》P23……



一,…………

《哲学》P99        (一)…………

1、……

(1)…………

…………《…》P123       《论语》

里仁为美

二,…………

(一)…………

          《中国语文》     1、…………

                     05.6 P66          (1)…《…》P233

                          (2)…………      


 


 
                                                                            辞海

三,…………          P256

(一)…………

                 卡片      1、…………

                            第23号       (1)…………《…》P235

                          (2)…  …

                               …

结语

…………

                          …………




 
随着提纲的成熟,开始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涉及的问题有:

1、选题具有的作用、意义;

2、主要论点、见解、认识或发现;

3、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依据或工具。

本科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称


  
  
  
  
  

论文题目:

开题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年   月   日


提纲和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查认可并签字后,即可以进入草拟阶段。

二、做好起草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写论文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更需要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草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事项。但就其主要的准备工作而言,有这样两项:一是做好客观的物质材料准备,二是做好主观的心理情绪准备。下面,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准备作一概略的介绍。

(一)物质材料准备

在许多写作书籍中,常把书写活动称为文章的“物化”过程。“物化”意味着精神成果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古人说过:“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①。”俗话说:“磨镰不误砍柴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将各种事实、数据、引文等找来放在手边,以免到用时再去寻找,打断思路。文章既然必须通过物质载体来表现,那么,草拟前的物质材料的准备,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为了顺利地写出论文初稿,作者需要做好书写工具的准备,参考材料的准备,也需要做好环境条件的准备。书写工具就是笔墨纸张或电脑、软盘。尽量选用得心应手的笔和质量好的墨水纸张。电脑打字是现代新兴的书写工具,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便于改动。参考材料指必要的文件、书籍、笔记、字(辞)典、年鉴、杂志、报纸等各种文字资料,有时候还需要相关的照片、卡片、录音用作参考。参考材料准备得越充分越好。如果写到中间再去找参考材料,那么就会手忙脚乱,影响写作的正常展开。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十步九回头”,“一字三查书”,或做或辍,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

另外,环境条件也不能忽略。在杂噪纷乱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写作就会受到干扰、影响。安排好写作时间、地点,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选择比较安静舒适、光线明亮的空间环境,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心理情绪准备

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是论文写作得以顺畅无阻地展开的内在条件。尽管由于写作的题材、体裁的差异,作者的心境、心态所产生的效应不尽相同,但心理状态对写作的影响则是共同的。在没有进入特定的写作心态的情况下,很难下笔。心中如果有其他烦乱的事情干扰,很难静下来写文章。关于这一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yu?)五藏,澡雪精神”,就是说写作前要做到内心清虚静穆,使神思清醒明朗。《养气》篇进一步指出:

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d&#65533;)。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

这里的意思是说,文思有敏捷和迟钝的分别,境遇有顺利和阻滞的差异。沐浴时心脏颠倒,有所反常,何况在神志不清时思考,会越弄越糊涂。因此,写作前要调节心志,使心境平静,气息协调。心烦意乱时不要再想,防止文思滞塞。利用活动、谈笑消除疲劳,思考与休整结合,不能把所有的精力一下子都用光。这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情绪调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三、行文中注意的问题
1、量体裁衣,行止自然。

行文的多少,要与内容的多少相匹配,相适应。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量体裁衣”。“体”与“衣”之间的尺寸、大小、比例,都要对应。如果发生“体”大“衣”小或“体”小“衣”大的现象,那都是不适当的。

行文自然,以文表意,是起草工作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宋人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①。就是说,行文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而来,有内容时就表述,没有内容时便自然停止。有些同学在集材阶段没有下功夫,掌握的材料十分有限。一到起草的阶段,就想方设法地拉长文字,“米不够,水来凑”,用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添枝加叶地说几句话,导致文章的内容贫乏,“水分”过大。这是论文写作应特别警惕的。

2、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

在写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写了一段之后,写不下去了。这说明,整体的思路还没有理顺,所用材料还没有准备齐全,内部语言的转换机制还没有完成,写作时机还不成熟。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停下来,不要强行去写。这就是鲁迅曾经说过的“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②。

停下来后,要认真细致地分析一下写不出的原因,找一找问题症结在哪里。经过回顾写作的各个环节,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般来说,写不出来的原因是通盘构思不成熟。经过重新思考和布局,理顺思路,清除“茅塞”之后,再动笔写作,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遇。

3、扣紧题旨,调畅文理。

任何文章总会有1个中心,行文要围绕中心展开。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刚开始动笔的时候,还能扣住文章的既定题旨,但是写着写着,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凌空飘飞,离开了原定的中心意思。例如,有的同学写《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一文题时,起笔还能切中文题,但写来写去,谈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谈论教育的重要性,结果偏离了文题本意。为克服这种现象,写作前应反复考虑,列出详尽的提纲,行文时按提纲所示内容写下去。当发现内容偏离了中心之后,就应当及时增删调整。

文理是否通顺,既涉及内容问题,又涉及语言问题。这里,文指语法修辞,理指逻辑指向。语言文字是文章传播的媒介,符合语法规范和修辞规则,才能保证意思的准确传达,防止可能产生的障碍或歧义。当然,语言文字的使用还有一个逻辑指向问题,这是同语法修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问题。有些词句,从语法修辞方面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事理和思维规律方面去看却有毛病。比方说,有些讨论快速记忆法的文章说:“使用这套快速记忆法,会使记忆能力提高40%,也使升学率提高40%。某校由于使用了这套快速记忆法,升学率提高了50%。”这段文字,语法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内容上却说不过去。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成绩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因一种方法的使用而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优秀生。至于升学率的提高,是由于高校扩招的缘故,并不是什么记忆法的灵丹妙药所致。在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升学率的比例不可能提高。因此,文句通还不能代替理义通。我们在追求语言通顺的同时,还要追求逻辑思路的通畅和无误。这就需要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逻辑知识,更需要训练文章写作的思路、技能。

4、注意结构完整和体式规范

结构完整意味着文章没有缺少部件,有标题,有开头,有正文,有结尾,而且意味着文章的各部件、各要素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标题总是程度不同地概括或暗示出内容的信息趋向。因此,行文一定要切题、对题、扣题。开头起着导引正文的作用,要能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过渡能把不同的内容紧密地粘合起来,照应能使首尾、前后回环接应。结尾是全文的收束部分,要能扣合正文,留下余味。整篇文章是一个脉络贯通的整体,文意、文气、文势都不能隔阻断裂。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文章完整的结构功能。

这里的体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的体裁 ,二是指文章的格式。体裁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体”问题,即采用什么样的文体样式来行文。格式是指特定的文体所采用的方式、规格。写文章,一方面要合乎文体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合乎格式要求。在现代社会,由于文章的庞杂和书写的规范化,文体样式在扩大,书写格式在规范。这种趋势不允许任意乱写。

第二节  修改的方面和方法
一、修改的意义
修改是论文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文章是改出来的,即所谓“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文章大家,无不重视文章的修改。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修改文章“犹玉之于琢磨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写完后,从头到尾作了修改。后来,他在德文第二版和法文译本中,又分别作了修改。特别是像《资本论》这部巨著,写作时间长达40来年,中间经过多次的修改。其中后人看到的前二卷的前一部分原稿,光保存下来的就有8种之多。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拿出来正式发表。

修改文章符合多次实践、反复认识的文化创造规律。在文化活动中,人们的观念和方法,都有一个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作为理性认识的思维、研究成果,也有一个过滤、筛选、类化、明晰、精确的过程。修改正是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作为实习性研究和书写的毕业论文,更应在修改中来体悟,来学习,来提高。这里,修改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不仅包含了对所持文本自身的修改,而且还包含了在修改中学会修改的特殊意义。

初稿写出来以后,只是文章的一个坯子,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改正、调整和润饰。挥笔成章、韵律天成的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是有的,但在学术类文章写作时却并不多见。论文的写作,都必须经历修改这一过程,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是如此。鲁迅是善于“打腹稿”的学者。但他同样提倡认真的修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①。”。实践证明,优秀的论文,无不出自锻炼、加工和频改。

反复修改体现了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论文写作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创造工作,很难一下子就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有些同学把写毕业论文看成是一种“差事”,往往敷衍了事,懒得修改,这是责任性不强的表现。也有一些同学虽然文思较为敏捷,书写速度较快,时间不长就写出了初稿,但疏于删改,也不重视推敲和琢磨,文章长而松散,多而零乱,文意重复,语言罗嗦,表达不精粹,不干练。对于这样的同学来说,修改方面的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了。托尔斯泰说:“好的、表现得好的思想,正跟金子一样,纯靠冲陶②。”。严格把关,认真修改,削去冗赘,提炼精粹,对于任何文章的写作来说,都是有益无损的。它体现着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态度。修改能使文章思路进一步序化,也能使文章找到最佳形式。修改中总是有增有删,增意味着学会“加法”,删意味着学会“减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训练的方式。不进入实际“运算技巧”训练,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从理论上讲,修改过程中,如同选题和拟定提纲阶段一样,要进行整体化的“自我反演”。这里的自我反演,包括自我发现问题后的反演,也包括同学、老师提出意见后导致的自我反演。论文作者在修改过程中,处于积极的信息加工状态,不断地接收、容纳、类化、融解各种外来的信息刺激,使之融入原有的感知和经验体系中,在逻辑智力水平上将新信息内容同化为自己的思想形式,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整体。表现在文本结构上,就是一次更新,一次重新“建构”,即用新接受到的信息为参照,从贮存于自己大脑深处的“信息库”和外在的“信息库”中反复调动对修改有助益的信息,去补充、丰富、完善对象,并带着经补修后的对象去接受新的外界刺激(征询、查证、阅读)和信息反馈,使之对原有内容加以校正。经多次反演,在新、旧信息的共同作用下,促使论文内容趋于完善和成熟。

二、修改的范围
由于具体情况不同,文章修改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修改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加工,即内容的修改和形式的修改。内容的修改主要指观点修正和材料增删,形式的修改主要指结构调整和语言润饰。

现将这几方面的问题分叙于下:

(一)观点方面的重新反思

观点修正主要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见解主张的订正,也包括对各部分小论点的改正。文章修改时,首先要检查、考虑作为中心内容和意向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完善。如果主题不正确,不完善,纵使材料典型,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但文章的价值仍然不大,甚至对读者、对社会有害。所以,修改时首先要考虑主题思想和见解主张,接下来是细小的论点。要细心斟酌每一论点、每一提法准确与否、新颖与否,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否一致,对论点的解释对不对,有没有漏洞,有没有抄袭他人之说,等等。譬如说,有位同学写的《举一反三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其中提出这样的看法:“解方程中,有许多问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使学生触类旁通。”这个观点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作者对“举一反三”的解释就有问题了:“所谓举一反三,就是当别人告诉你1个墙角的东西时,你就应该知道其他3个墙角的东西。”这一解释,一是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二是不符合触类旁通的条件。孔子说的“隅”,是指墙角,而不是墙角放的东西。作为墙角,举一反三是成立的,因为它们一样。而墙角放的东西,各不一样,不能举一反三地类推。这样的错误,就需要在修改中更正了。

观点方面的订正,一定要立足全篇,综观全局。如果最具本质意义的思想、观点没有揭示出来,或者出现大的失误和偏颇,就要动“大手术”,进行一次大改写甚至重写;如果是小论点的失误或局部意义上的问题,则做一些“小手术”即可。

(二)材料方面的增添变换

材料是论文观点的依托。材料方面修改主要指对初稿中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材料选择得适当与否,使用得适当与否,是文章写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初稿中,不一定能选到典型而新颖的材料,也不一定能把典型而新颖的材料用得恰如其分。初稿完成以后,作者还时时可能发现一些更好的材料。所以,增添、调换材料是文章修改的题中应有之意。把不足的材料补足,把陈旧的材料加以调换,把根据不充分的材料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这样,论点的地基会变得更加坚实。

对初学写论文的人来说,材料不能说明观点,材料使用不当,同类材料堆砌过多,材料过于单薄或缺乏等现象都可能存在。例如下面一段话中的材料就不能完全切合观点:

有些人的作品创造出来了,但是发表不出来。作者不去设法提高作品的质量,而是想出邪招,把名人的名字署在自己的名字之前,这样,作品就很快地发表了。这种作法,严重地侵犯了他人作品权。我国著作权法第45条第二项明确规定:“未经合作者的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造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行为”属于侵害合作作品的署名权。由此可见,假冒他人署名严重地违犯著作权法。

这段话里,论点本身不正确,而且和论据发生了错位。论点是假冒他人署名侵犯了他人作品权,而论据却是单独发表属于合作的作品侵害了合作作品的署名权。作者把侵犯姓名权和侵犯作品权混为一谈。假冒他人姓名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和他人的作品毫不相干。顺便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同样作品署上名人姓名就能发表,说明编辑、出版部门为“名”弃“实”,它是造成假冒他人姓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文化界的反思和重视。

此外,修改时还要对单薄、单一而难以说明论点的材料加以增补,重新选定有代表意义、有典型性的材料,以充实论据,增进证实力和说服力。对杂乱无序的材料,则要削减,以求突出主干。材料堆砌不等于内容丰富。材料用得好,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用不好,数量虽然多,但效果却不佳。对于初稿中多余的材料,要果断地删去。当所用材料基本确定之后,要进行细致的校对,对初稿中涉及的人物、事件、例证、定律、论断、数据、计算公式、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疑点、缺漏和有错误的地方,进行核对查证,把失误、失实和有错误的材料给予删除或改正过来,以保证论点建立在可靠的材料依托之上。

(三)结构方面的调整移动

论文如何构架,是论文写作的中心议题。构架的原则,既要考虑格式规范,也要考虑表达效果。

结构调整包括变换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调换正文中这部分和那部分之间的位置,重构过渡和照应的段落,重组不同的层次或段落之间的顺序,删去没必要存在的部分或段落,等等。论文修改时之所以要调整结构,是因为初稿在结构上不可能达到较优状态。什么样的结构算是最佳的呢?一般说来,结构方式除了基本的格式要求之外,就是紧凑,严谨,完整,连贯。这就需要审视格式是否合体、合格,各部分的内容是否大致匀称,划分是否合理,大小标题是否合适,主次、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清楚,全文是否构成严整的体系等等。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结构形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前松后紧,前后矛盾,层次零乱,结语过渡不顺,纲目划分不合理等等。对诸如此类的现象,要能够及时发现,并经反复的更换调整加以解决。一般说来,大致可以从大小标题上看出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如果论文结构松散,残缺而不连贯,需要重新加以组合,合并意思重复的段落,删去无关紧要的段落。部分之间,段落之间,可根据内在联系重新调动,重新移位。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文理和线索、过渡和照应、接续和转折、笔调和语气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改动。要有整体意识和环扣意识,做好“合缝”工作。

结构调整和改动的工作,在电脑上操作就十分方便了。在手写稿上操作,就相对费事一些。

(四)语言的删改和润饰

文章的立意、材料和结构,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语言的改动润饰,这正如绘画中的任何修改都要通过具体的线条和色彩去完成的道理一样。

我们要修正观点,要增删材料,要调整结构,事实上都存在着相应的语言改动。这儿所说的语言删改、润饰,指的是在观点已经确定、材料已经具备、结构已经完善的前提下,进一步对语言进行改正、修饰、润色。其实,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修改的一个目的。通过反复的修改,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驾驭文章全局结构的能力和逻辑推理、分析的能力。

语言修改,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语言的表达是否通顺、流利?表达是否准确、稳妥?是否简洁、精当?修改的目的在于使语言更确凿,更生动,更精美。它包括:改掉错别字,改掉有错误的词句,改换不通顺、不合理的语言;将生硬、拗口的句子全部进行打磨,改动,使之流畅,流利;去掉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自造词;对成分残缺、顺序混乱、搭配不当及不合语法的句子,经改动纠正使之合乎语言规范;对词类误用、生造词语,逐一削去;尽量把罗嗦、重复的语言删去,把刻板的表达改得灵活一些,把隐晦的表达改得明了一些,把含混、笼统句子的改得清晰、具体一些。比如,有篇毕业论文中说:“当今社会,各种学说纷纷出笼,五花八门。如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主权有限论,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人文主义,金钱拜物教,基督教,穆斯林,种族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个人自由论,所谓民主的施政纲领,等等。”这里罗列的概念无法并列,逻辑上一片混乱,如一团乱麻,必须确定一个类型标准来删改。

出声诵读有利于发现语言运用中的毛病。初稿形成后,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诵自读,琢磨语言中是否存在不通、不顺、隔滞、拖沓等等问题,发现后打出记号,逐一加以改正。

三、修改的阶段安排及方法
毕业论文的修改,可以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查自改。

自查自改要体现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考虑题材范围、主题思想、学术观点、价值取向、整体布局谋篇方面的问题,再逐步向局部、细节、语句、词汇方面过渡。就是说,先从大处着眼,再从小处落笔。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如果先从小处入手,费心费力修好了一个部分,后来发现这部分在整体结构中是不必要存在的,是要删除的。那么,这部分修改的精力等于白费了。所以改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纵观全局,不要草率从事,信笔涂改,结果造成偏费现象。

整体的格局定下来之后,就可以进入局部、细节的修改。它涉及层次的划分,段落的衔接,句式的选择,词汇的斟酌、推敲。自己要有自我“挑剔”的精神,对各个部分进行“评头品足”,“挑三拣四”。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经过反复分析和对比,揣摩与思量,敲定恰如其分的词语、句式、段落和篇章。

第二阶段,横向交流修改。

经过自查自改之后,在自己水平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初稿正式宣布诞生了。接下来之后,可以请同学、同行、同事阅读,请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帮助做进一步的修改。这是一种好的修改途径。因为同学的专业一致,经历和年龄也接近,有“共同语言”,容易发现问题,也便于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事之间虽然经历和年龄不一定一致,但由于工作性质接近,同样便于交流。在这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会友的优良传统。爱好文章的人之间,通过互相切磋点评,增益减损,说长论短,评头品足,从而加深文章的表现力度,提高写作的技巧和能力。北齐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中指出:“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者,然后出手。”唐人白居易说过这样的话:“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①。”这里表现的正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而积极修改的精神。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字,不容易发现问题,看不出毛病,而别人则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因此,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虚心征求周围人的意见。当然,听到别人意见后,自己得启动主体意识进行分析思考,对意见进行甄别鉴定,消化吸收,不要人云亦云,失去主见。

第三阶段,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

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三步进行:一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意向进行评析,敲定选题;二是对提纲进行审阅,确定基本的文本框架;三是对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由于指导教师是具有讲师以上专业职称的人员,因而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判断论文在选题、提纲和初稿方面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每一位毕业论文的作者都应该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在每一环节上都求得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说明的方法、方式、步骤等,都要细心记录,全面领会,并付诸于行动,不能消极对付,敷衍了事。面对可取的选题和初稿,教师会肯定优点,给予鼓励,然后指出不足,说明如何加以改进。作者在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改进,最后力求自己的论文趋于成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些同学在论文写作中,习惯于拖拖拉拉,不按规定的时间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有时候,教师找也找不来。而当成绩不及格或影响正常毕业时,就找许多客观理由来对付教师。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应当引以为戒。

修改的方式上,最好将热改法与冷改法结合使用。

“热改法”,指在初稿完成之后,应当趁热打铁,连续进行修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一鼓作气,直奔终点,避免因中断而导致遗忘、搁浅之类现象发生。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由于作者精神处于亢奋和紧张状态,缺乏回旋余地和弹性空间,对需要修改、增删的地方不容易发现,也因精力耗损得多,处于疲惫状态而容易草草收场,导致文章的底气不足。

“冷改法”相对于“热改法”而言。它指的是初稿完成之后,放上一段时间,让它冷却一下,再拿出来进行修改。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中断,致使思维基点、走向转移。但它的长处是可以避免“热改法”不冷静、少弹性的缺点。人的思维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定势性,在一气呵成的写作中,思路难以超脱单维的路线,难以从反向认识和发现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的验证和反馈,难免出现片面的、“一点论”的观点。而隔上一段时间后,脑子冷静下来,思路会逐步开阔起来,有可能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认识到某些片面和不足。清代人唐彪《读书作文谱》有这样的说法:“当其甫作就时,疵病亦不能自已,惟过数月始能知之。……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媸了然于心,改之自易。” 鲁迅在《致叶紫》一文中说过同样的话:“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①

在修改期间,还可以查找、阅读有关论著、资料,上网搜寻有关信息,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见识,用以增补、更换论文中不足的地方。

四、修改符号的使用
修改时保持文面的大致整洁,十分必要。有些学生在修改稿子时任性而为,乱涂乱画,造成底稿文字的极度混乱,自己往往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是避免这种混乱现象的一种方式。

使用修改符号有许多好处:标记清楚,容易识别;简洁方便,便于自己读,也便于他人读。因此,修改符号在现代文章写作中被普遍采用。长期以来,人们在参照有关部门规定的印刷校对符号的基础上,约定俗成地形成了通用的修改符号。我们修改文章时,应当采用大家公认的修改符号,这样,别人看你修改过的文章,就能和你沟通,特别是在打印、排版某些文稿时其特性便显得尤其突出。同时,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会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差错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这里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稿修改符号,以供大家在写作实践中采用:                       

⑴ 增补号:

              

                                          

         

增补号用于增加、添补字、词、句。增加字、词时,可把字、词写到需要插入的文字的上方或下方,然后用线条引入需要插入的文字之间。如果需要插入的文字比较多,或是一段话,也可写在版心外,加上框线引入需要插入的地方。

⑵ 删除号:




 


 
      

用于删去文字或段落。如果是字词,一般画圈圈掉;如果是段落,就整段用方框框住,然后打上斜线。

       ⑶ 对调号:


 






 
      

对调号用于字句之间的换位。临近的两字词对调,直接在二者之间画上换位符号。倘若对调的字句相距较远,或者是句子之间的对调,就要画上方框,然后用箭头引入需要对调的地方。

⑷ 提行号:


 


 
                   

提行号表示分段,即另起一自然段。

⑸ 连接号:

                  

            

连接号表示将两段、两行的文字缀合起来。对稿纸上有空余,但不需要留空的地方,也可使用连接号连接在一起。

⑹ 移位号:


 


 
                     

移位号用于把一个地方的文字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它的用法和增补号很接近。区别在于增补号用于新增文字,而移位号用于转换原稿文字的位置。

⑺ 复原号:

△△△

复原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标点符号。一般情况下,1个 △ 只表示恢复1个字或1个标点符号。如果要恢复1段文字,可在被删除文字的方框四周画上 △ ,表示全段恢复。

⑻ 空行号:

>

空行号表示2行之间要空出1行。这一符号一般标于行与行之间的左端。

⑼ 缩行号:

<

缩行号表示去掉空行。它标于空行的左端。

⑽ 离空号:

###





离空号表示文字之间要留出间隔。1个#表示留出1个汉字的空间。

第三节  文面常识与文稿的核查、校对
文面是文章的外观,即文字结构呈现在人们视觉上的表貌形态,在接收效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阅读时,首先看到的是外在表象。文面整洁、合格,就给人一种好的印象;文面杂乱、不合格,就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事实上,文面总是反映着写作者的基本功力,也反映着一个人的写作作风以至文化素质。

文面主要由行款格式、文字书写、标点符号3个部分组成。现将处理要求分叙于下:

一、行款格式
标题是1篇文章的“眼睛”,应当写在突出的位置上。手写文稿上,标题上方至少要空出1行(也可空出数行)。标题以“居中”为原则。如果标题中的字较少(2~4字),字距之间可以留出空格(1~3格)。电脑文本标题上下的行距,因字体大小而定。

在首页的文面安排上,还有一种布白的现象,被称之为“黄金分割律”。它追求给人视觉上一种空阔感。“黄金分割律”,也称0.618法,是毕达哥拉斯于2 500多年前发现的。因为它体现了美学的法则,应用到文面是可以理解的。它要求正文首行置于稿纸的0.382处(从上到下),标题置于正文首行之上空白纸页的0.382处,署名置于标题与正文首行之间0.382处。这样,能给人一种开阔感和稳重感。

如果标题很长,可占两行,排列上使用两行并齐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都可以,但以金字塔式为普遍。

标题回行时,要注意词语完整性,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分割在两行。副题写在正题下面,一般用破折号领起。正题较长时,副题破折号用在正题下空两字处;正题较短时,副题破折号用在超出正题两格的位置。副题较长,需要回行时,可与上行的文字对齐。正副标题都要求做到匀称、美观、大方。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文本的题目上不能加书名号,当然题目中引用另一文题时,则需要加上书名号。例如:

论“学术腐败”的危害

从“说服”到“启发”: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经济出路:开源与节流

略论《西游记》中的幽默

标题下面是作者的署名。标题与署名之间,可空出1行。署名的位置在正中或偏右。偏右时右边须留出两个空格。

正文与署名之间至少要空出1行(也可空出数行)。第一段开头都必须空出两格,以示提行。

文中表示纲目关系的序数词不能随意乱用。在文科文章中,常用的纲目序码按文、理论文的方式(本书前面已说明)。

文中出现注释,常用的方式有3种:(1)夹注,即在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使用括号,把注释的内容放到括号里面。也有使用破折号引起注释内容的,但这种方式较少见。夹注适宜内容较少的注释,如引文出处等。(2)脚注,也称页下注,即在文中需要注释的文字的右上角写上序码,然后在本页下边打一横线,线下按序码写出注释内容。一般的教材、专著采用这种注释方式。(3)尾注,即把文中所有需要注释的问题按照顺序编码,然后在文末一一注明。这种方式比较集中,常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所采用。用法已在第五章做了说明。

注释标识方式:

夹注:

当创作主体表达自身的感受时,主体与客体就叠合起来,即既作主体,又作客体。这种叠合,不是主体的消失,不是客体的消失,也不是主、客二体界限的消失。正如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时,同样有观察者(认知主体)和被观察者(认知客体)的区分,只不过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同是一个人罢了。当李清照含泪歌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时,她既是写作主体,又是写作客体。

脚注:

在儒家的设定中,知性要服从德性。孔孟认为,“知者利仁”①,“知之及,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 ②,“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③。意思是说,知性主体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依附于德性主体才能存在,也才有意义。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卫灵公》

③《孟子·公孙丑上》

尾注:

                          

① Berryman A A.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redator-prey[J].Ecology,1992,75:1530—1535.

②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所编. 系统科学的哲学探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89.

③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引文需要强调时,可单独成段。提行时,左边空出两格(第1行空出4格),以区别其它行文。这类提行引文,可不再加引号。下面可用破折号引出出处(也可使用脚注)。

二、文字书写
文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是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清晰好认,美观大方。字写得清秀、潇洒,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当然,要求每个人都写得清秀、潇洒,事实上也办不到。如果说,清秀、潇洒是较高的要求的话,那么,清晰、工整是基本的要求。文章写出来是叫别人看的。那些“东倒西歪”、“潦潦草草”、“密麻难辨”、“龙飞凤舞”、“信笔涂鸦”的文字,别人看起来很费劲。时间一长,连写的人自己也认不出来。

现阶段,社会上滥用不规范简化字、繁体字、生造字、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机关或个人,片面地认为在广告、产品说明书中用繁体字意味着提高了“档次”,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繁体。我们高校的学生,在文字书写时,注意不要出现这类现象。

文章中数字的写法应合乎有关规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于1987年1月1日发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提出了一个总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拍数字而且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重排古籍、出版文学书刊等,仍依照传统体例。

具体一点说,记数和记量,公历的年、月、日、时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星期几、夏历及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用阿拉伯数字。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修辞性语句中的数字用汉字,如“一律”、“四氧化三铁”、“七上八下”、“相差十万八千里”等。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用汉字,如“三五天”、“七八十种”等。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凡涉及计量的计算、图纸,宜采用SI制计量单位。

阿拉伯数字要写得工整、清楚、规范,防止与汉字混淆。如果连笔书写,“3”和“了”、“7”和“厂”、“4”和“千”、“2”和“工”、“又”非常容易混淆。书写时务必注意。

三、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现代白话书面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面的一个方面。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会影响文章、语言的表达意思。论文应该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有人写作不用标点符号,有人用笔尖点个点,有人1个逗号到底,有人标点符号使用不适当。这类现象,需要下功夫有意识地训练。

下面,我们将有关标点符号使用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作一提示。

1990 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联合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了1 6种标点符号。其中,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是用来表示语气停顿的,称为“点号”;

引号(“”)、括号( ( ) )、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是起标志作用的,称为“标号”。

除上述1 6 种,还有隐讳号(×)和虚缺号(□)。隐讳号用于不宜公开的人名、地名、数字等。学术论文中,对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以及道义上不宜公开的内容,需要加以隐讳。虚缺号用于代替认不清、不知道的字(常见于古文献、古碑刻等方面)。

标点符号在稿纸的方格内有相应固定的位置。

句号、逗号等占1格,置于方格的左下方。问号、叹号置于方格左侧。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格。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顿号不能出现在1行的头1格。引号的前一部分置于方格右上角,后一部分置于左上角。括号和书名号的前一半置于方格右侧,后一半置于左侧。这3个符号向内不向外,即后一半不能放在1行的开头,前一半不能放在1行的末尾。引号中再用引号时,用单引号,书名号中再用书名号时,用单书名号。着重号用在文字底下,间隔号用在字与字中间。专名号用在文字底部,连接号用在字与字中间。

使用问号时,看有无疑问语气,不是看是否有疑问词。在引述语中,句号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被引述的原文中是句号,句号放在引号内;原文话未说完,引者只引一部分,句号放在引号外。

四、核查校对
文章的抄正搞或打印稿完成以后,还要进行仔细的核查和校对,防止发生遗漏和错误。

对于毕业论文来说,文面上的核查校对就成为最后一道工序。文面上易出的主要问题有:题目没有居中,手写稿中题目上下没有空行,打印稿中题目字号过小,不鲜明;署名位置不当,摘要、关键词的位置不合要求;表示纲目关系的序号错乱;每段开头顶格写或只空1格;外文字母不用印刷体书写;出现错字、漏字、笔误现象;汉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混用;图表杂多而零乱,互相重复,不能说明问题;画图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表述不完整,不够清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等。这些现象都要按照规范标准加以更正。

校对时,需要一字一句地过,而且要来多遍,力争将绝大多数问题予以解决。对比较复杂的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应仔细检查校正。



[附1] 毕业论文封面

封面采用统一格式。“毕业论文”四字宜用黑体小2号字,姓名及单位用楷体小3号字,日期用宋体4号。

[封面样式]

×  ×  大   学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毕业年限: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二○○×年 ×月×日



[附2] 本科毕业论文的打印文稿版式要求:

正文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

采用单倍行距 (英语用1.5倍行距);

不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

纸型统一使用A4白纸,文字横向排列;

全文统一编页并居中,页数用小5号字居中标明。

页边距设置为:上下均为2.5厘米,左为3厘米、右为2.5厘米。

[附3] 毕业论文字体、字号

题目:×××××××××(宜采用3号宋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宜采用小3号宋体,加粗,居中)

作者姓名:×××(宜采用4号楷体,居中)

[摘要] (宜采用5号黑体)

摘要的内容:(宜采用 5号楷体)

[关键词] (宜采用5号黑体)

关键词内容:(宜采用 5号楷体)

正文:(宜采用4号宋体,居中)

[注释]  (宜采用5号黑体)

注释内容:(宜采用 5号宋体)

[参考文献]  (宜采用5号黑体)

参考文献内容:(宜采用 5号宋体)

英文摘要:(宜采用 5号宋体)

[附4] 毕业论文装订要求

毕业论文需要装订成册,每位学生装订两册;

装订位置为:左侧0.5厘米处;

装订顺序依次为:封面、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封底。


作者: 毕业生    时间: 2012-2-24 12:30
第十章  毕业论文的评价及答辩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评价
关于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关系,我们在第一章里做了说明。当我们讨论毕业论文的评价时,首先应讨论一下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评价。因为它们二者既不能截然分开,也不能简单等同。

一、学术论文评价的复杂性
所谓评价,实质就是基于学术标准上的价值判断。

学术论著的评价问题颇为复杂。特别是对于社会、人文学科而言,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有一定难度。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标准的差异。在自然学科领域,尽管学术判断的标准也会有差异,但差异的程度、范围不是很大。而在社会学科领域,标准的差异就大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政治观念、思想意识、民族心理、伦理规范等,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于是,有传统标准与现代标准的差异,有固定标准与变动标准的差异,有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的差异,有创新标准与规范标准的差异,有纯学术标准与亚学术标准的差异,有理论标准与实用标准的差异,有政治标准与学科标准的差异,也有不同视角、立场的差异等等。

比方说,中西传统文化对学术评价的眼光就有明显的差异。西方有探究型评价的传统。这种传统强调求真,看重认知的价值,研究者多以智者的形象出现。中国传统则以功利型研究为主体,强调求善,注重学术的社会价值,研究者多以贤者的形象出现。智者眼中的“物”是自然本体的“物”,贤者眼中的“物”则是道德载体的“物”。中国先贤倡导的“观物比德”,显然是为了“经世致用”。这样,在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中,缺乏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五四”运动之后,由于实证主义学术思想的兴起,使学术思想一度更加倾向实用主义。

正是由于多种文化、多种标准的差异,学术的评价需要透明开放,不能定于一尊。用一种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学术研究,会给学术的发展套上枷锁。例如,国内有些地区制定的学术成果综合评价标准中,分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部分。直接评价中分2项:(A)理论上的创新;(B)创新转化出来的成效。间接评议分为4项:(a)选题列入哪一级别的项目;(b)出版发表机关的级别;(c)得到何等级别的评价;(d)转载、采纳的级别。这种分项打分的方式,表面上看,还比较全面。实际上很不公平。在学术研究中,确也存在既有理论创新、又有实用功能的科研成果,但还有许多只限于理论探讨或只限于具体应用的科研成果。就是说,有不少科研成果,要么没有实用价值,要么没有理论色彩。要求二者具备,会扼杀侧重某一方面的成果。至于间接评价中的4项,就更为机械、刻板了。没有列入政府部门的选题,就已失去了该项评分。评分的高低与部门级别的高低成正比,这样评价无形中变更了学术评价的性质。这类标准的执行,自觉不自觉地助长了“面面俱到”的平庸成果。

其次是判断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主观性因素。即是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判断,完全剔除判断者的主观因素也是难以做到的。在社会、人文学科研究和判断中,主观因素就更难以剔除了。人文社会学科论著,本身就是以一种评价性成果的形式存在,本质上体现着一种意义世界、价值世界。对其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评价的评价,体现为对一种意识、观念、倾向的肯定与否。它面对渗入主观成分的成果,又渗入主观成分的判断。其间,内在的悖论难以消除:宏观、抽象、空玄的价值标准无法操作,微观、具体、琐碎的价值标准难免失去普遍适应性;以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唯一的权威标准,那么评价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实行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那么就不存在确定的评价。于是,统一标准难以找到,共向认同的思想也难以存在。因此,追求评价的绝对完备性和历史终极性是不必要的。

当然,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并不意味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没有标准,不意味其评价等于恣意妄为,也不意味评价对象没有客观性因素。

二、学术论文的两种价值类型
学术论文有不同的价值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判断途径。从总体上讲,学术研究可以分为探究型与功利型两大类。

探究型研究,也称纯学术研究,以认知理性为主导,关心的是的建立人的利益视点之外的认知体系。它从事理解、解释世界的认知行为,以穷究对象本真,发现和认识真理为最高目的。这种活动,并不考虑人的愿望和利益,目的在于探其奥,揭其秘,穷其本,求其真。它为求真而求知,为学术而学术,是超功利的,非实用的,属于自由的探索,无拘束的探索。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①。”

功利型研究,也称应用技术性科学,则从人的目的和利益出发从事科研活动,突出征服、改造世界的价值主题,并以能否满足人的愿望、利益,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取得的效应为最终判断科研成果价值的标准。它以实用理性为主导,力求将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

学术研究中不能排除实用,但却不能以实用为唯一目标。现代学术的社会功利化和个人名利实用化会使学术变为实用工具。把科学等同于发展经济,稳定政治,加强军事,增强国力,或教育技术,只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会葬送学术研究的认知功能和价值。科学原则永远大于功利原则。科举考试最后沦为功名利禄之筌蹄的教训是深刻的。把科研局限到名缰利锁之中,科学的神圣感、尊严感就会被消解,自我实现的价值被忽略,天职感、志业感渐次褪色。于是,执著的不是为寻求真理,而是为自己寻求生路,自身使命的认定是自身利益的认定,把学术成果作为谋取私利的敲门砖,金钱、权力、地位成了终极目标。其结果,必然导致学术的庸俗化倾向。

三、学术论文的评价
学术论文评价时,主要依据定性和定量2种方式进行。

定性评价,主要凭经验、水平来做直觉上的把握,即通过人脑思维进行综合判断,对学术成果做出定位。定性的过程,实际上是意识与意识的交流过程,思想与思想的对话过程,也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读解、品味、审核的过程。其间,主观意念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个体判断受特定文化环境及观念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对学术成果的定性评价中,需要审视其创新性程度(时新性,开创性,前瞻性),理论性程度(理论的涵盖性,普遍性,完备性)或实用性程度(效益,应用功能,可行性),依据性程度(观察、实验结果的支持,可靠的材料来源),诠释性程度(简明性,精确性,逻辑性,内在的自洽性,外在的与其它学科的相容性)。也就是说,涉及内容的新颖性,基本依据或前提的可靠性;概念使用的科学性;论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四度:一是新度,二是信度,三是效度,四是精度。当然,定性评价的公正,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定量评价,主要借助学术成果在客观上达到的某种数量指标,进行量化的衡度和测评。量化测度,大多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数据和比值来分析统计。诸如影响论和效益论,主要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显示,包括影响程度,发行流通率,数据库和文摘刊物的收录率,转载率,引证量①,得到有关机构、组织的奖励等级与次数,信息密度等等,都是量化测试的途径和方式。实际上,被有关决策部门参考采纳的情况,在生产或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对学术文化信息的增殖情况,带来的经济效益情况等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数值得到显示。

定量评价的客观因素大,可以排除主观局限性,而且标识的界限也相对清晰,但其对内涵描述的适应性又非常有限,因为指标往往不等于目标,量化指标中的机械性、单维性、形式性不可避免。人文价值、社会效益、精神内涵具有的内隐、潜在意义和特征,是数字化的“刚性指标”难以描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不存在。过分的量化、细化反而失去公正。数学“互克原理”揭示的一个思想是:在特定的意义上,模糊反而准确,精确化反而失去精确。在有些评价机构学术成果评奖的规定中,为制定确切的量化标准,把参考文献的多少也作为一个评价的指标。有些科研指导书中写道:“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依据”。这种观点和意见,无疑起着一种误导作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论文水平不成正比例关系,数量大,会造成尾大不掉,画蛇添足。发明、发现性的成果,有时反倒没有参考什么文献。而不少旁征博引的论文,反倒没有自己的思想。

“刊用论”评价标准,可以看作是量化的一种形式。它把学术刊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发表的刊物的等级定位论文的档次。这种做法,在定职、评奖工作中使用比较广泛,但它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刊用论”,论“刊”不论“文”。按刊物级别,可以分为3等:国家级,省部级,地方级。就一般情况来看,级别高的刊物发表的论文质量比级别低的质量普遍要高。但也不是绝对的。刊物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把它绝对化,必然会造成评价的失误。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刚开始时,反而只能发表在不起眼的小刊物上。学术成果的评价,重要的是看内容,不是看“出身”,看“牌子”。

评价不仅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而且需要建立体现学术内在发展规律的评价体制。如专家评审制,回避制,民主表决制,公示制,反馈制等。建立多元的、多层次的动态评价系统,摒弃单一的、表态式的评价标准,允许有时间、环境、理论等方面的多变量的函数张力,允许有间隔阶段检验及历史的相对性,兼顾事实尺度与功能尺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证实与证伪相结合,眼前与长远相结合等等,才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四、学术论文评价的标准
尽管论文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但任何学术论文都有可评价性。标准的相对性不等于没有标准。学术论文不是一般议论文,是对研究对象深层机理的把握和揭示,要有学术见解和学术价值。学术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学术性表现为:

(一)有学科内涵的新结论

现代学术论文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这是古代的学术所不具备的。在我国古代,社会学科、人文学科都笼统地包含在“经学”之中。现代社会文化的发达,使得各种学科高度分化,支派林立。据有人统计,现代学科多达8 000多种。这就使得学术论文的学科特点比较突出。即使综合学科、横断学科、跨学科领域的论文,也必然带有学科的特征。学术性表现在从学科的视角来研讨问题,而不是从娱乐、言情、工作、实用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论文要有学科内涵,又要有新意。只要从学科内涵提出新的论点,而且能够成立,就具有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比方说,在英语研究中,就英国英语同美国英语的某种用法加以比较,揭示出其差异,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它却是在语言学的范畴研讨问题,且是过去没有人注意到的问题,于是就获得了学术内涵,属于新的结论。有人就英语中的“通感”这种修辞格加以研究,提出英语描述性“通感”与“移就”容易相混的观点,论题不大,但同样属于有学术内涵的新结论。

(二)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

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同生活中发现某人某事的情况不同。学术意义上的发现,是指规律性的和恒常性、本质性的现象。科学史,就是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奥秘不断发现的历史。发现,不意味着都是重大性的。有重大的发现,也有一般性的发现,还有微小的发现。爱因斯坦对于相对论的发现,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潜意识的发现等等,都属于重大的发现。然而,在学术论文中,更多的是微小的发现,以及对一般问题的探讨。这里,我们举一个小发现的例证。有个同学对小孩吹泡泡的肥皂泡沫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从表面张力和压力的角度,分析了肥皂泡的形状及相关的一些特殊性质,通过实验发现了肥皂水的起泡性及泡与泡之间相互依存的稳定性,找到其聚集态中的一些图形特征,体现出作者细微而严谨的探索精神。就是说,不管问题大小,前提是新的发现,新的揭示,即“见人之未所见,发人之未所发”。如果是以前就发现的,那么自然就是对已有认识的重复,不具有新的学术价值。

(三)有实际效用的新方法、新工艺

方法论本身是一门学科。人们平常说的科学方法或方法科学,就是对此而言。达尔文有一句名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知识和方法科学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探索自然和人自身的奥秘,能帮助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先进的方法,是认知、研究的工具,是跨越阻碍自己前进的河沟的桥梁。方法有大小,但只要是新而有效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在数学上,发现1种新的解题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总结出1种新的实验方法,在医学中,形成1种新的病理诊断方法或药物炮制方法,等等,只要这些方法比原有的方法有效,那么它肯定是有价值的。当然,如果是蠢方法,是笨方法,或者虽然是新方法,但有效的程度还比不上旧方法,那么它就不具有任何价值了。如《药用玫瑰的炮制方法》,选题不大,但说明玫瑰花作为1种**所具有的治病功能,介绍药用玫瑰的采摘、炮制方法,有可操作性和生活实用性。另外,作为技术性的工艺手段,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工艺是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有实际效用的新工艺自然具有学术价值。

第二节  毕业论文的评价
毕业论文的评价,实际上是成绩的评定。它主要由指导教师和参与答辩的教师承担。指导教师由所在学科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承担。他们具有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条件和能力。

评价毕业论文,要详细审阅论文内容,坚持评分标准,做到判分准确,评价公正,评语规范。

一、毕业论文的评价
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 “六度”:适度、新度、信度、效度、标度、达度。适度主要指选题在专业中的适宜程度及大小、难易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新度指新意、创意的多少;信度指真实的程度,主要是材料的充实与否和可靠与否;效度指理论意义上影响力或实用意义上功能如何;标度指文字篇幅和形体格式上达到规定标准的程度;达度指语言表达的清晰、明畅和精当的程度。

为了便于操作,可将评价项目划分为4块:

(一)选题评价

选题评价中要看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专业目标中不仅包括专业的方向,也包括专业的基础。理论价值,就是看其有没有理论色彩,以及理论思维的深浅新旧,理论色彩的多少强弱,并不是看其是否建树了一套自立的理论体系。应用价值则主要看论文内容所具备的实际功能与效用,即能否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否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有没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与有关技术革新、生产力提高、生活改善等国计民生联系的程度如何,等等。

(二)内容评价

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实用价值的判断,都需要审察其专业性程度,独创性程度,前瞻性程度,系统性程度。专业性体现着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专业基础扎实与否,所涉知识的深广程度如何等。独创性体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看其是开拓还是因袭,是自创还是模仿。前瞻性体现着作者的敏锐、敏感程度。现代学术研究的前瞻意识极为重要。滞后意识很难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走向本学科前沿,是当今学科教育的重要使命。系统性则体现着研究的严密程度、完备程度和有序程度。内容系统性体现在观点和材料之中,表现为论点与证据的吻合度,能否自圆其说,意思是否完整等等。对于应用性内容的论文来说,特别是对于理科应用性论文来说,还要考察其定性、定向、定质、定量的准确性程度,评估在理论描述、专业知识、实验技能、设计计算、解决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实际水平的强弱。把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对立起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术中包括实用性学术。

对于侧重调查研究的文章来说,需要审察其联系实际的情况及程度。调查、提出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学术研究的一个职责。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能及早发现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这本身就具有学术意义。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调查的对象一般是现实性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科技问题等等。对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可以写成论文形式,也可以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论文以论述为主,调查报告以陈述为主。从文体上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体裁。但调查报告可以作为一种毕业论文,当然不是事务性调查报告,而是指有研讨性的,有深度感的,而且表达全面系统的调查报告。为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和研究现实,高校总是鼓励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调查研究。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也有一部分是调查报告。例如,有位同学写的《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调查》,对部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三)形式评价

论文写作评价中的形式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从学生能力训练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少了那一方面都是不行的。

就文章写作而言,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恰恰是通过形式因素体现出来的。写字、用词、造句这些简单的书面表达背后,实际上综合了诸多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错字满篇,用词不当,语句不通,说明连写作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都不具备,自然很难从事研究性写作。

毕业论文评价的形式依据包括结构格式、文面安排方面的问题,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方面的问题。

论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方面的判断比较明确,无须赘述。

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方面的问题,是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加以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程度的差异,直到正式稿件完成后,仍然有一个表达上的优劣区分问题。表达上的差异,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但它同样影响到内容要素。评价时,需要看表达的到位、通畅与否。

在形式因素里面,还需要考察论文附加成分的技术性处理问题。如文献资料引证是否得当,注释内容是否合乎检索的要求,符号、公式有没有技术处理上的不当问题,图表、照片、磁盘等是否能与文章内容形成有机的配合,有没有遗漏和残缺,页码的排列、装订有没有问题,等等。

(四)过程评价

我们还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毕业论文的评价不只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做表态的、横面的判断,而且还要对整个写作过程做动态的、纵向的评估。这里面,要看作者的态度问题,学风、文风问题。其中涉及的问题有:认真的程度,努力的情况,各环节是否兼顾,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拖拉、延时的现象,有没有投机取巧、编造材料、剽窃抄袭现象,是否遵守起码的学术规范,学风、文风表现如何,等等。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动态的、学风的考察十分必要。成果来自过程。只看成果不看过程,难以达到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也难以起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

二、毕业论文成绩等级划分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时,需要统一掌握标准,既不能扣得过严,整体上压得过低,也不能降低标准,拔高分数。

目前,国内本科毕业论文的评阅成绩一般按“五等制”评分,即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1、优秀

(1)从选题意义看:能应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与有关成果,提出有创意的理论见解,或能联系本地区、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深度或某种创见,或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从文章要素看:主题集中,中心明确,论据恰当,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格式正确,层次分明,语言通畅,表达清楚而到位。

(3)从方法论意义看:逻辑严密,分类确切,所选研究途径合理,采用工具、方法得当,文献资料引用确凿而得体,能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加工整理。

2、良好

(1)从选题意义看:能应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与有关成果,提出新的见解,或能联系本地区、本专业的实际状况,较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深度感,或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性。

(2)从文章要素看:主题较集中,中心较明确,材料较充实,结构较严谨,格式正确,语言通顺,表达较清楚。

(3)从方法论意义看:逻辑较严密,分类较确切,所选研究途径合理,采用工具得当,文献资料引用确凿而得体,能较好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3、中等

(1)从选题意义看:基本上能应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与有关成果,提出新的见解,或能联系本地区、本专业的实际状况,较清楚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从文章要素看:主题大体集中,中心大体明确,材料大体充实,结构大体严谨,格式基本正确,语言一般通顺,表达大致清楚。

(3)从方法论意义看:有一定逻辑线索,分类大致合理,文献资料引用较为得当,方法使用较为合适。

4、及格

(1)理论上没有常识性的错误,基本上能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已学的有关知识,或尚能联系工作实际,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分析问题较肤浅,或只能罗列现象,创意不够突出。

(2)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大体上可靠,文句尚通顺。

(3)能使用某些方法,对与选题相关的原始材料,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工整理,并能说明所反映的问题。

5、不及格

凡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在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或较多的常识性错误,专业基础知识差。

(2)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3)材料零乱不全或主要数据失真,没有做加工整理,杂乱无章。

(4)语言不通,表达不清楚,语义不明,不知所云。

(5)主要内容系抄袭而来或由他人捉笔代刀而成。

凡属抄袭他人成果或属他人代写的论文,一经发现查实,即取消评阅、答辩资格。

成绩评定中的等级比例,要符合正常情况下的成绩结构比例。按照常态的智能结构体现出的成绩分布比例,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子型结构,即优秀者和不及格者占总人数的少部分,而良好、中等、及格者占大部分。由于各校条件、资源的差异,特别是由于所录取学生的水平、智商的差异,统一规定成绩结构比例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大致的成绩分布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毕业论文成绩优秀者可占15%左右,良好者可占30%左右,中等者可占30%左右,及格者可占20%左右,不及格者可占5%左右。

毕业论文的成绩,除了分等之外,还要有评语。评语指该论文指导教师写出的书面评价意见。指导教师的评价意见是对论文优点、缺点及写作过程情况、学风、态度、表现的综合评价。评语对论文内容的概述要客观,评价要恰当,褒、贬须注意分寸。

评语涉及到的问题有:选题的主旨或核心内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接触学科前沿的程度,立意的准确、集中、深刻程度,对国内外文献的了解程度,材料的丰富、充分、新颖程度,论述的清楚、合理、全面程度,结构的完整程度,格式合体程度,表达的明确、到位、顺畅程度,在整个论文写作中的表现情况等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问题并不都得面面俱到,而是看个体情况,就其中最有特色、最需要指出的问题加以评说及指正。

下面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习作分析》一文的评语:

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本科阶段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中的热力学部分的习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归纳分类和总结分析。文章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对大量习作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研讨有独到之处。这一研讨,为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梯度的学习提供了方便,特别是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电子教案制作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本文的工作量较大。作者能够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对比分析,因而立意准确,内容充实,实用性较强。不足之处是用例过多,欠精简明了。

第三节  毕业论文的答辩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者要顺利通过答辩,并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应该在答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包括答辩心理的准备,应对提问的准备,相关资料和用品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主要指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有自信心,不要紧张、慌乱。这样,才可能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应对提问的准备,主要指高度熟悉论文内容,结合论题范围,虚拟、构想答辩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思考应从什么角度、分几个层次加以回答。资料和用品的准备,指参加答辩会前,准备并带上笔、纸,笔记本,特别是应携带论文提纲、稿件、主要参考资料等。因为在答辩会上,如果时间充足,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允许答辩者在有限时间内加以准备后,再出场回答所提问题。此时,答辩者必须快速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记录下来,然后逐一回答,以防止错位、答非所问之类的现象发生。鉴此,携带论文纲目、稿件及相关资料是必要的。

二、本科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本科毕业生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交纳毕业论文正式文稿,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并写出综合评语后交所在院、系的教务办公室。

2、教务办公室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的1~2周内,草拟并打印出答辩小组、委员会人员构成名单,并通知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内容包括:答辩小组、委员会的主答辩教师(或称之为主持人)姓名,成员姓名,答辩学生名单,记录人姓名,答辩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3、教务办公室将需要答辩的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审阅并签写意见)及开题报告、论文提纲等相关材料交给答辩小组、委员会。答辩小组、委员会可先在阅读论文的基础上,拟出所要提出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4、答辩会开始后,由主持人说明有关答辩要求与事宜。接受答辩的学生,先用10~30分钟左右的时间陈述论文主要内容(可涉及选题原由,选题的意义、作用、地位,内容要点及价值取向,主要结论、论据或方法,研究过程及相关体会等)。

5、开始提问。一般情况下,答辩教师对答辩人提3~5个问题。教师提问完后,可以让答辩人当场回答;也可以让下一个答辩人陈述,让被问者独立准备10~30分钟时间,再作回答。

6、答辩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对话式、交谈式方式时,教师边问,学生边答。答辩教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采用间隔式问答方式时,答辩教师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让答辩者笔录下来,做些准备,再作系统回答。

7、所有答辩者回答完所提问题后,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开始讨论每一答辩人答辩的情况,商定哪些答辩人可以通过,并评定具体成绩,写出答辩情况的评语。

8、召集所有答辩人,由主持人对答辩情况加以小结,肯定有价值、有创新、有见识的地方,指出纰漏、偏失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对答辩不能通过的答辩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具体方式。

三、答辩教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本科论文的答辩小组或委员会由3~7人组成即可。成员须具有讲师以上的专业职称,其中至少有一人具有副高职以上的职称。

提问时,应当注意下面3点事项:

1、问题应有易难坡度差异。提问一般围绕毕业论文所涉范围进行,不宜离题过远。要提的问题宜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排列,逐步深入,便于学生回答。为了防止问题突兀、突然而造成学生思维滞塞和表达卡壳的现象,第一个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第一个问题太难的话,必然不利于下面问题的答辩,加剧紧张,产生慌乱,会阻碍正常水平的发挥。

2、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答辩中,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会遇到学生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时,采取“绕道而行”、“迂回曲折”的方式,东拉西扯,枝枝蔓蔓,耽误不少时间。遇到这类现象时,教师需要适当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态,使其能走出思维的“盲点”,把话题转到需答问题上来。经引导仍然答不上来,就说明答辩人确实不具备解答该问题的能力。

3、态度温和,评价中肯。在论文答辩中,答辩教师是审查考核者,答辩人是被考核者,但都是在完成一项工作,双方在人格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要互相尊重。所以,教师要使用商讨的语气,态度自然而温和,切忌以势压人,出言不逊,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尤其是不宜使用“胡说”、“乱弹琴”、“毫无道理”、“错了”、“谬论”之类的断语。对不成熟、不全面的意见,要善意地、宽容地进行商讨,允许答辩人解释和说明,允许进行学术意义上的辩护或反驳。观点、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在学术研究中十分正常。教师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没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当然,教师也不宜使用过高的评价,言过其实,褒词如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四、答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陈述论文内容时,概括性要强

本科生论文答辩中,由于人数多,每个人所定的时间十分有限。答辩人对问题的回答,一定要高度概括,精简明了,使用综合的方式,提纲挈领,把要点表述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展开细致的论证。在弄清所提问题的实质后,要快速而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肯定的语气和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见解讲出来。回答问题,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条分缕析,有层次性。要防止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吐字力求清晰,声调要适应会场情况,使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表述明白后,嘎然而止,不要犹犹豫豫,不要出现欲说还休,欲休又说的摇摆不定现象。有些同学总有这样一种心理,以为成绩高低与答的多少呈正比,于是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拉拉杂杂,希望把想到的都说完,甚至不避重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2、听清问题的主旨和本意,再作回答,防止错位

教师提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并将问题记录下来。切忌在未弄清题旨、题意的下情况匆忙作答。如果对教师的提问没听清楚,可以当即提问,或请提问教师再说1遍,以便弄清题意,切入正题。如果问题显得宽泛、模糊,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切实弄清问题的内涵所在后,再作具体回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内容偏离、语义错位的现象。因此,答辩者抓住问题的要害和本质,答到点子上,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地答题。

3、可以辩论和反驳,但不可拖延和强辩

论文答辩的过程,既是检阅、考核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商讨的过程。答辩中可以出现辩论和反驳。

辩论和反驳的问题一般属于没有定论的问题。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有基础知识性问题,也有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基础知识性问题是定型的,不具有商讨性。而学术探讨性的问题,没有定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当教师提出学术探讨性问题时,答辩人可以展开辩论,反驳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论点。这个论点,可能是教师自己的论点,也可能是教师引用的他人的论点。在反驳和辩论中,事实上也在检验着答辩人的见识和水平。

有时,教师听了回答后,还会进一步提问,以进一步了解答辩者的学识和见识。答辩人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如果对问题答不上来,可以说明自己的知识面有限,还未涉及所提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事实上,答辩者被某个问题难住是正常的,本科是基础性学习的阶段,本科论文是科研的开端,对某个问题答不上来不足为怪。

当然,与教师辩论要掌握分寸,尽可能采用委婉、谦虚的言词,请教、商量的口气,不宜剑拔弩张,咄咄逼人。

论文答辩是考核成绩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趁这个机会,答辩人可以向教师学习、请教学术研究问题。答辩人应该态度谦虚,尊重教师,讲文明礼貌。答辩结束时,无论答得好与差,言行举止都应有礼貌。

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意见后,需要分析、思考,反思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人答辩完成后,只关心成绩如何,而对论文自身的成败得失不再感兴趣,这不利于自己的进步。要认真分析论文及答辩的整体情况,弄清可取之处,发现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寻找今后继续研究这一课题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这样,有利于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不足,使自己在知识、见识、能力等各方面有所提高。

答辩委员会的意见,主要针对答辩情况而予以评价。涉及答辩时反映出的知识面的深广程度,概括是否准确,论题有无意义,所涉知识是否完备,见解是否可以成立,答问内容所达到的专业水平如何,思维的敏捷程度,思路的清晰、严密程度,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如何,见解、观点的可靠性程度及其学术性内涵,有无常识性错误,答辩的态度如何,等等。一般情况下,就其中最能代表答辩特点及本人水平的问题,整理成几条意见即可。

下面是一个答辩委员会对一位学生所写的题为《私立中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的前景》的论文,经答辩后做出的评价意见:

本文课题属于教育界研究较少的领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作者在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反映敏捷,对所提问题做了准确而圆满的回答,其中一些问题的论述在原论文基础上有所深化。经答辩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同意通过答辩,并同意指导教师的意见,成绩记为优秀。
[附1] 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表


说明] 1、该表为备用表,可根据需要用于实际操作或抽样研究。

2、论文成绩中,选题可占12%,内容可占40%,形式可占30%,过程可占18%。3、答辩成绩中,一、三项各可占20%,二项可占60%。


作者: ˇ_侷迯仌_    时间: 2012-3-20 12:12
很好O很好O很好O很好O很好O很好O很好O很好O
作者: 天天快乐    时间: 2012-5-6 09:31
h好东西啊~谢谢谢谢谢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