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提升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网上秘书
时间:
2012-2-15 08:24
标题:
提升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形态。同时,网络舆论事件的层出不穷,也使互联网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网络舆论危机意识,积极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化解机制,不断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和网络危机驾驭能力。
(一)加强干部培训,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危机公关管理培训机制。面对集聚中国民意的网络,党政干部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网络舆情前游刃有余。一是要建立政党干部网络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干部网络舆情形势研判能力、网络公关能力、网络危机化解能力等。二是要学习正确处理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消除“媒体记者洪水猛兽说”,善于和媒体记者打交道;三是要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善于借助舆论正视听,转“危”为“机”,将“坏事”变“好事”。
(二)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关注民意、尊重民意,吸纳民智,才能从容地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舆情敏感性,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要么不理、要么压制”,而是要及时研判,主动公开,主动化解。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加强网络监测与预警防范,全面了解舆情,时刻掌握网络动态,预警防范网络群体事件的“苗头”,力争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妥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防止网络舆情的扩大化。
(三)尊重网络民意,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只要不超越法律的边界,政府就应当认真倾听并学会吸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网络民意。一是要敢于直面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诸多民生问题的回应不能“避重就轻”,要实事求是,主动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不断完善自身工作,避免站在群众、媒体的对立面,把“监督”当“攻击”,出现所谓的“媒体黑名单”之类的人为扩大网络舆情危机的行为。二是要切实消除“谈网色变,避网烧身”的网络恐惧症。面对网络舆情危机,要尊重网络民意,学会科学甄别,既不能一味删帖、屏蔽,堵塞民意渠道,但也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束缚,避免“舆情审判”。三是要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民意在处理公共舆论危机过程中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其群体效应,正确疏导负面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向健康理性方向的方向发展,做到聚同化异,扶正抑偏。
(四)善于驾驭危机,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危机化解机制。政府需要制定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面对网络舆论危机要主动有所作为,掌握舆论主动权,才能妥善化解网络舆论危机:一是要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政府作为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应该积极发挥信息沟通和管理的作用,及时利用媒介资源发布准确信息,赢得主动权。二是要正确引导,消除误解。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群众容易造成误解和盲从。因此,面对舆论危机,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直面问题,直面民意,借助舆论正视听,针对社会上的各种传闻,要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报道,并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引导,避免出现误读现象,防止由于信息的不流畅导致的一系列政府信任危机和事件扩大化现象的发生。三是要公开透明,实时发布。谣言止于公开,公信源于透明。政府必须保持群众畅通的诉求发达渠道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开介绍事件的进展情况、调查情况和处理情况,让公众得到全面、透明、准确的信息,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舆论公信力,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妥善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并非纯粹的虚拟世界,而是凝聚人心汇集民智,体现民情反映民意的载体。我们要善于科学的引导网络民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使文明、理性、建设性成为网络民意的主流;要善于构建更加通畅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善于营造更加自由的网络表达环境,努力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政府机制,拓展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努力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黄海鑫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