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y, b) V7 e: ]5 ]“综合”和“结合”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党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综合并不是知识、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所以说,综合是能力,是功夫。一篇领导讲话或一篇专题文章,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是要提出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 指明问题的性质,得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写材料,是不能缺少这种能力,这种功夫的。4 \3 j7 ]& a% F) H' A! ^
& f1 {( y9 Q. M# t7 [7 L Q如果说综合是文章写作的基础,结合则是文章写作的关键。《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题为《驮盐的驴》的寓言:有头驴驮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倒在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觉得轻松多了,很高兴。后来,它驮着棉花过河,心想再跌倒站起来,一定也会轻快许多,就故意滑一跤,不料棉花吸饱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在水里淹死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理论不结合实际,把局部经验绝对化是万万行不通的。 0 ^* a& g5 ]0 W2 _) k ' i6 @+ o& l: {; A要提高文章写作的综合和结合能力,必须达到“三个融会”,实现“五个结合”。% [" f5 C" r& K$ E
# l, d% x7 B( _+ ]) \(一)达到“三个融会”,提高写作综合功力4 Q; H0 e& b2 F2 C
% j. t9 {* b i5 k! f2 a
(1)意图与谋篇的融会。文字材料是概括、表述、传达领导意图的重要工具。以领导意图为“基调”,是其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基本特征。文艺作品可以“百花齐放”,科学论文可以“百家争鸣”,而我们撰写党史材料则不能离开领导意图和历史事实另辟蹊径。如果我们在动笔起草之前,吃不透领导意图,即使结构安排得再好,党史资料选择得再精,也等于抓了“目”,丢了“纲”。因此,最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多听多记,了解领导意图。“领导动口,我们动手”,领导交待文稿起草意图的话,无论多、少、粗、细,都要听清记准。光这还不够,平时还须随时随地把领导的言谈记录下来。领导者对全局问题所做的系统性结论当然要记,这是领导意图的要点和核心;领导者对具体问题发表的零散性意见也要记,因为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领导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捕捉领导者即席谈及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以便融进领导意图中去。二要归纳综合,深化领导意图。对领导意图的掌握,不能停留在录音机的“原声带”上,而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把领导者零散的、不完整的观点综合成系统的、完整的观点。并且在文稿起草、修改的全过程中做“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和感知领导认识的深化,摸准领导的“脉搏”。准确领会领导意图仅仅是第一步,其目的在于以此为“纲”搞好谋篇布局,包括明确主旨、确定结构、筛选材料等等。具体地说,就是要以领导意图统帅、指挥谋篇布局,使全文贯穿、体现领导意图,从而使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体。7 o5 s1 t5 u5 t1 H8 d( ^5 N- t
% c9 `3 S$ ~; n4 \(2)主旨与表达的融会。主旨是文稿的核心、灵魂和统帅。它是遵循领导者的基本意图,从占有丰富的客观实际党史资料中提炼出来的。其结构安排、材料取合、语言表述都要服从于它、服务于它。因此,文字表述必须全面、深刻、准确地表达主旨。文稿主旨与文字表述的关系是前者统帅后者,后者阐明前者;在文字表述的全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谋篇布局,不论是用逐次展开的并列式、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轻重分明的主次式和顺理成章的自然式中的任何一种方式去写,都要用明确的主线,清晰的脉络,正确的论点,有用的党史资料,以及精确、简洁的语言,来综合情况,提炼观点,揭示问题,提出见解,以全面、准确、深刻地阐发主旨,表达主旨。围绕这个目的,文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从而使主旨与表述相得益彰,灿烂生辉。. Z' m, N# B2 ~. ~" g+ e# E& I9 n
$ c5 D- K' Y, Z [$ U* {3 q) H+ h
(3)观点与党史资料的融会贯通。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党史资料是文章的血肉。在一份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资政文稿里,往往有总观点、分观点,有大观点、小观点。而这些观点都需要党史资料作为论据来支撑。没有党史资料支撑的观点无异于空中楼阁,而没有观点统帅的党史资料无异于现象罗列。所以,文稿写作必须做到观点与党史资料相统一。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一篇党史材料的总分观点、大小观点,都必须通过对占有的大量党史资料的综合归纳、分析研究,经历空虚的头脑——丰富的感觉——杂乱的概念——清晰的观点的过程提炼出来。观点产生后,所筛选、使用的一切党史资料,包括综合情况、典型事例、具体数据以及引文、引言等等,都是为着阐明观点、烘托观点的。观点是抽象的,党史资料是具体的,观点是整体的,党史资料是个体的。只有观点与党史资料融会一气,才能使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整体与个体相统一,使整篇文稿既有灵魂,又有血肉,立得起,站得住,用得上。5 j: [$ g* P; ^* O7 O6 M
) c7 F. r: \( L& A n
(二)实现“五个结合”,体现实事求是精神 / c/ ?& e$ f' X3 i F8 z/ }, }6 n+ E$ S# ? G; \2 o. N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这个老生常谈问题但大多数人并未很好地解决“结合”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学习所要写作的文稿在指导思想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细心研究所要写作的文稿在具体内容上需要掌握的客观实际。学习理论要下功夫,了解实际也要下功夫。只有在这两方面下足了功夫,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索,才能找到这二者的结合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如果动笔前不知道要受什么理论观点来指导,对所要阐述、论证的工作实际心中茫然,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结合。如果硬要“结合”,那也只能是“拉郎配”、“两张皮”。 3 |/ Q3 O" o) |. o" h1 ^ - c. r0 c, J h8 w(2)上情与下情相结合。党史公文写作如同领导决策一样,必须吃透“上情”,明了“下情”,并善于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是党史工作中的一项最重要的“结合”功力,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创造。吃透“上情”不仅要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宏观的总体布局,以及上级文件的精神实质、具体内容,而且要研究它的客观依据和所反映的事物的发展方向,切忌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更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明了“下情”,就是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各种相关情况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在吃透“上情”的基础上,对“下情”了解越充分,越接近实际,就越容易找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点,使内容针对实际,意见切合下情,从而提高写作的成功率。写作的“上情”与“下情”结合成功的标志,就是提出的任务、政策、措施具体化。也就是说,要以“上情”为准绳,以“下情”为依据,做好“上情”在本地、本部门的“变压”工作,而不做“上情”照抄照搬照转的工具。如在政策执行方面,对那些有明确规定的政策,就要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对只提出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的指示,则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对个别不适合当地情况的规定,则应提出变通办理的意见,对贯彻执行上级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意见。) f, z G5 m; f
6 e; }% H" `9 c& K(3)外地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中,无论何地何单位何部门, 都应该学习外地包括外国、外省、外县、外单位、外部门的成功经验。反映在党史公文写作上,我们在解决“上情”与“下情”结合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参考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自己的实际,这种参考和借鉴,必须顾及自身实际,找准外地经验与自身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取其对我有用部分,消化吸收,绝不能照搬照抄,全盘端来。% U2 C; _6 Q$ G9 c9 h,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