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最新人民网时政评论: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汇总(1-5)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12-1-29 20:47
标题: 最新人民网时政评论: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汇总(1-5)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一
人民网评:在复杂与深刻中寻找虚拟的真实
金苍

编者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新春伊始,《人民网评》栏目推出“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从网络心态与现实心态、扑灭网络谣言、网络围观“hold住”、向善的网络力量、涵养良性网络心态等五个方面,与您共同探讨在“5亿网民”时代,我们如何在嘈杂的网络声音之下平和、理性地思考,如何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虚拟社区,如何通过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为现实社会提供奋发进取的养分。龙年大吉!助力中华腾飞,期待每个网民都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当网络新闻后动辄出现上千条跟帖,当140字的微博每每被转发过万,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点击、围观还是发言,每种网络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态。无论是贬义较浓的偏激、非理性,还是稍显中性的焦虑、不成熟,种种概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存在,都难免肤浅。

  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心态是现实心态的蔓延、集中、放大的呈现。无论是聚集、放大还是畸变,网络心态的主体都是网民。电脑也好、手机也罢,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成千上万网络使用者的心态。那些分散在现实中的情绪,通过留言、评论、转发等在网络中留下痕迹、慢慢积聚成“情绪潮流”。这样的情绪潮流,如同蚌中之珠,总是附着在那些异常的、极端的点上,使得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更为巨大。而同时,网络压平了时间和空间,让情绪潮流快速爆发、范围扩大。正因此,网络心态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甚至网民自己也难免受这样的成见影响。有一项关于中国网民心态成熟度的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为网民心态“不太成熟”。

  虽然也有“贾君鹏事件”这样发端于网络也终止于网络的事件,但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网络心态源于事件现实的激发,映照着可感可触可闻可见的社会现实。对李刚之子李启铭、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种种冷嘲热讽之后,是社会板结、阶层固化的焦虑;晒工资、晒福利、晒消费……晒出的是对物价高企、生活不易的艰辛;而网上层出不穷的段子,正与前网络时代口耳相传的种种民谣类似,折射出现实的逻辑。也正因此,网络心态往往呈现出一种“否定的逻辑”。面对现实中的“蚁族”“蜗居”,面对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面对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无法找到现实的认同,就只能从“反对”中去寻找。说到底,否定总是比建构容易。

  虽然是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载体,但网络心态却有着巨大的现实力量。从“全民打虎”的华南虎事件肇始,到因天价烟而倒掉的周久耕,再到郭美美激起的慈善风波,虚拟世界的现实心态,早已经冲出网络,持续改变着现实。从中东北非事件中推特网的影响力,到英国街头骚乱时脸谱网的催化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网络都传递着它心态的强力波动。

  转发、评论成为一个又一个公共事件发展的“推手”,“围观”成为一种改变社会生态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管理者理应重视网络心态,因为这就是现实的虚拟载体。诸多事例早已说明,只有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才能理顺网络的情绪。当焦虑感蔓延、不信任滋长,当偏激的叫骂战胜理性的碰撞,“堵”和“疏”都只是权宜之计。“清如许”的荷花,需要的是源头活水的滋养。另一方面,作为网络心态的形塑者,网友们也同样需要成熟起来。认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网民同样是公民。以理性、建设性的心态,促成网络乃至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样是每个网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中国在新一个五年发展段中提出的心理坐标。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社会心态,必然包含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网络心态。当网络心态与社会心态的边界渐渐模糊,社会管理者理应更切实地了解网络、更开放地对待网络,理应看到深刻而复杂的网络心态背后,那已然存在、从未消退的真实。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12-1-29 20:47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二
人民网评:用信息公开、报道全面扑灭网络谣言
李泓冰

 “我先在Twitter上看到有华盛顿特区的人说地震了,大约15秒后我感觉到了它(地震波),社交网络比地震波还快!”布鲁克林居民杰西·弗里德曼2011年8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发生地震时,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如此神奇的时代。不幸的是,比地震波跑得还快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谣言。

  拥有约5亿网民的中国,也在倍受网络谣言的困扰。

  2009年7月的一天,河南杞县谣传“钴60泄漏”,当地民众恐慌中纷纷逃离家乡,以至于道路为之拥塞,时称“杞人忧钴”;

  2011年3月,邻国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中国谣言纷起,最离谱的一条是,核辐射将导致盐污染,于是家庭主妇们惊恐地冲向最近的小卖店或超市,抢盐风波瞬间席卷全国;

  2011年7月,温州发生悲惨的动车追尾事故,举国关注,公众对每一点相关信息都倍加珍惜,口口相传,其间谣言与真相穿插,言之凿凿,然而最终却被网友剥离出最著名的“八大谣言”……

  一些谣言,造成的社会情感伤害、政府形象被黑、群众生活受困以及现实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久而久之,其实,最受伤害的便是社会互信,人们对所有信息发布、哪怕是权威发布,也一概抱持“我不相信”的态度,这使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大大增加,也使信息社会的伦理规范被从根本上颠覆,让我们的安全感荡然无存,社会稳定的互信基础则在谣言不断引发的集体性焦虑中被渐渐蚕食。

  网络谣言的可怕,主要有四条:其一,突如其来,不可预知,网传速度极快,范围极广,防不胜防;其二,卸下真实身份的包袱,网络制谣、传谣者也就卸下了责任意识,参与传谣者,往往跨越国界、洲界、种族,甚至跨越语言障碍,呈爆发性、超大规模的传播现象;其三,传播目的复杂多变,既有利用网络谣言实现政治意图或经济利益的刻意为之,也有出于娱乐目的,手挥目送的随意与无聊,使恶意造谣者容易混水摸鱼,乱中取胜;其四,传播渠道多元化,网络谣言、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积极互动,让谣言一波接一波,难以平息。

  于是,如同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一生从不说谎的人一样,要发掘出从来不曾传播谣言的人,恐怕也难上加难,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当你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一个很醒目的新闻,往往很难忍住将它发布给朋友的欲望--毕竟,在今天,占有信息的多少与快慢,往往是你在朋友圈甚至是在这个社会是否拥有主流地位、是否受到尊重的一种标志。于是,鼠标轻轻一点,不管是在论坛、QQ、MSN还是微博,你可能就成了谣言链条中最新的那个环扣,与此同时,与你一样的环扣还在呈几何级数加入进来,谣言便长了闪电般的翅膀--不,应该如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波,放射状地波及全国、甚至全球……

  是的,传谣者会一脸无辜地相互看看:我们没有任何恶意;甚至造谣者也有满腹委屈,也许只是一时兴起的恶作剧,哪里想到最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谣言的最终模样,往往与它刚刚“出生”时大相径庭,每一个传谣者都热心地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甚至只是语言习惯,为之添油加醋。因此,几乎每一个谣言,都带着“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对付网络谣言,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以外,我们还有最致命的杀手锏,那就是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

  谣言止于公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细察每一则“著名”网络谣言的背后,都有信息发布不够透明的阴影,这才会给网络谣言肆无忌惮的可趁之机。

  既然谣言可以借助网络长出翅膀,那么真相同样可以借助网络正本清源。但是,如果政府权威发布频频失语,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真相被有意隐瞒甚至扭曲,那么谣言疯狂生长就有了肥沃土壤。因此,每一则谣言引发的社会风波与动荡,往往伴有当地政府瞒报真相、弹压舆论或信息发布滞后等失职行政。如果政府失语之后,新闻媒体也集体沉默,那么谣言便会成不可遏制之势,进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所以,要预防并扑灭网络谣言,必有两个要素:政府信息公开且透明、新闻报道充分且全面。有了这两股罡风,网络谣言便会失去立锥之地,随风飘散,无影无踪。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12-1-29 20:48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三
人民网评:围观时代雾里看花,我们该如何“hold住”?
青颜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这首《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送最广的佳作之一,也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自然,社会,人生,组成了一轴轴滚动的风景。有道是,人生风景,层出不穷。如今,拜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所赐,我们已然徜徉于全民围观时代。笔者借用卞先生的小诗描绘围观时代的新风景:你趴在网上围观,更多的人在网上围观你。围观满足了你的好奇,你成就了别人的欲望。

  感慨何来?源于2011年一个轰动性的网络事件。一段时间里,一个贴有“小姐、性工作者、底层、80后”等标签,名为“@若小安1”的微博,以“杭州失足女”的身份在网上大晒自己的“接客”日记,引来广泛关注,被网民称为“最有文化失足女”。 9月27日,杭州警方揭穿其真面目,原来拥有20多万粉丝的“若小安1”,竟是一名林姓已婚男子,“失足女接客日记”是林某为引起网民关注编造的。残酷的真相引发网民的深度反思:我们为何像一群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猎物”,会乖乖“上套”呢?那些若小安的粉丝里,不乏行业精英,加V人士,为何大家还集体被愚弄呢?

  全民围观时代,各种各样的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无影灯的“观照”下发酵、升腾。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在互联网上,Web 2.0的即时反应、网民间的互相纠偏、复合印证以及网络所呈现的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所谓“无影灯效应”),让我们对于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刮目相看。的确,在这个大流量、高效能、多角度和全方位公共舆论“观照”平台上,周久耕局长的天价表无所遁逃,网络反腐风生水起;孙志刚及其家属获得同情与支持,由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世界,最终促成了该事件的解决;众多网友利用微博打击拐卖儿童行乞事件,显示出民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从最初的懵懂好奇走向理性成熟,从只知休闲娱乐、无事闲聊走到针砭时弊、舆论监督,再到为捍卫国家荣誉凝聚人心、为战胜巨大灾害集结力量,积蓄日久的民意通过围观的形式推动公共事件的进程,促进了公共治理监督机制的完善。

  不过,正如研究学者指出的,围观也是需要较高理性含量的技术活。围观中存在各种“心理群体”潜流,如果任由情绪在这种群体中感染、流言在这种群体中传播,很容易导致虚拟的“心理群体”演化为现实的社会集合行为,从而对社会和谐与安定产生破坏和影响。近有“网络名妓”若小安糊弄了亿万网友,远有莫须有的“史上最恶毒后妈”煽起层层网络暴力;有“黑公关”网络水军神出鬼没、恶俗炒作,更有不少司法案件的公平公正审判被偏执、激进的社会情绪干扰。围观的结果,会让人赏心悦目,激情澎湃,也会让人大跌眼镜,目瞪口呆。面对雾里看花的一道道“围观风景”,笔者不禁要问:我们该如何“hold住”?

  随着社交网络风生水起,民众会更加广泛的参与社会管理。这对我们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兴利除弊,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把新技术更多用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就要做好“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这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和网民意见,消除对虚拟社会的“傲慢与偏见”,强化对虚拟社会的服务意识;加快相关互联网立法进程,为互联网虚拟空间织就健全的法网,依法解决网络失范等问题;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网民自身要学会以理性的姿态“hold住”虚拟社会的是是非非,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跟风、不盲从。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家园。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12-1-29 20:49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四
人民网评:向善的网络力量点亮人性的光芒
刘文宁
 敲击键盘,滚动鼠标,基于同类的恻隐之心,出于被他人需要的感觉,将令心头一热的图片视频上传或转帖、跟帖;为素不相识者捐款、捐物、捐时间、捐精力、捐信息,捐出一颗爱心——向善的力量从一个个网友心中溢出,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满载公民责任与人间大爱。

  网络放大了现实中的灰暗,无聊的起哄、欺诈的伎俩、恶意的谩骂,诸如此类。但灰色并非网络世界的全部色彩。为什么有人会拍下为乞丐“撑伞女孩”、跪地救人“最美护士”的动人瞬间并上传,还引来大量转帖跟帖?为什么高空徒手接女童的“最美妈妈”、3年为农民工送了两万桶水的“送水哥”会赢得网友热捧?为什么“微博打拐”会一呼百应?为什么有人不惜时间精力财力经营公益慈善老秘网,为捐助者与受助者建起信息沟通平台?我们相信,有一种向善的力量珍藏在很多人的内心,如同炽热的岩浆一旦找到缺口即喷涌而出,将网络世界润染出一片绚丽的色彩,点亮人性的光芒。

  在“微博打拐”中转发疑似被拐儿童照片,为“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捐出十块钱,为“最美妈妈”、“最美护士”跟帖赞一下,为“7·23”动车事故谣言加条澄清的信息,按“捐旧衣服吧”地址为贫困家庭孩子寄去闲置衣被……举手之劳,力所能及,不求惊天动地,不求名誉表彰,只因被他人需要而心满意足。这里,没有地位高位、身份显赫之分;这里,草根即是主角,人人都是领舞。这里有最本色的、纯真的慈善色彩。

  网络公益凝聚的是草根的力量,更是公民的责任。在职场、亲友圈落之外,我们在网络世界找到不同圈落、不同取向的志同道合者。大大小小的BBS、QQ群、微博群,构成一个个意见联盟、力量联盟,我们在此寻找共识、默契以及共同行动的目标。为心中的感动附上一个竖大拇指的表情或一颗跃动的红心,为需要帮助的人群送出力所能及的温暖,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使更多人体验到同胞的关爱与支撑,分担政府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的缺漏,为社会注入更蓬勃的生命力——公民自治从这里点滴起步。

  我们朝向共同的目标,即使家园里每一角落的荒凉,都令我们不忍或心痛。家园里飘出的每一缕芳香,都有我们曾经铲下那锹土的辛劳。我们共同见证这座花园一天天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网络中的向善之举,源于现实世界的缺漏,并最终推动现实的改变。一张照片、一个建议,可能在网上掀起大浪。“微博打拐”从最初学者的呼吁,到众多网友的跟进,到多家慈善基金会的加盟,以及警方的支持,汇成强大打拐声势。向善的旗帜下,没有虚拟与现实之分。

  网络公益行动在悄然形成一种力量,消减着人们心中的浮华、自私与阴暗。尽管不可能人人都修炼成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与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并列为“三大最受人尊重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但在网络公益行动中,人人都有机会体验登临精神高地的意境,它超越小我,超越衣食住行的享受,从利他中收获精神的满足,让人生更有质感。

  夜空下,点燃手中的那盏烛光,烛光点点,连成一片光的海洋,映照天地——网络天地,那烛光是无数人心中的良善之光。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12-1-29 20:49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五
人民网评:重塑网络社会 涵养良性心态
郝 洪

 近几年,但凡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都和网络有着密切关联,山西黑砖窑、华南虎案、李刚案、药家鑫案、个税调整、甬温动车事故等等,网络声音潮水般地漫进现实社会,也浸润着、改变着现实社会。传媒学者喻国明说,“实际上,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判断,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左右着事件的走向。

  嘈杂的网络声音之下,有冷静的观察,也有无意识的围观;有务实的分析,也有狂躁的诘问;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极端情绪的宣泄。网络的“市民广场”上,客观、公正、理性、宽容与指责、攻击、诋毁、谩骂并存。甚至有些时候,“存疑、存恶、非理性”的音量,盖过了平和、理性的思考。公平、公正、民主、自由是网络民意的追求,但是,当人们将极端的情绪宣泄看成是自由,将肆意的攻击当成民主,而不去冷静分析、独立判断,乐于跟风盲从,事实上,我们已经走向了反面。

  网络并非是无关现实的“虚拟世界”,作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网络社会是日常社会中的一部分,网络心态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和延伸,良好的网络心态将有助于社会的成长,反之,它的盲目与非理性必将引发社会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母体,只有拥有健康的母体,这个新兴的社会存在方式才可能走向勃兴,并以其融和创新、积极向上来反哺现实社会。当今社会能够给网络提供怎样的现实营养,这是涵养良性网络心态的关键。如果现实世界崇尚“强权即是公理”,网络社会的“谩骂即是真理”为何不能成立?当现实社会踏上“个体正常化矫正,社会理性化回归”之路时,网络社会将同样步入理性。我们的社会是否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正面价值?政府与公民之间是否存有良性互动的渠道和机制,我们的公民和民间组织是否拥有参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途径?执政者是否能够以包容之心对待“异质思维”,能否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

  当然,重塑网络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现实社会制度的建设是其一,网民群体的努力仍然不可缺失。少数先行者对理性的坚持,将成为促进网络社会理性成长的推动力。

  “人只有改变内在的心态,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网络在公民意识启蒙上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微博的兴起将这一意识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但是,公民意识在觉醒,公民群体力量却没有形成。这是因为,我们还缺乏一个成熟的公民群体。并不是需要这些人去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做一个理性的公民,多一份独立思考,多一点宽容、坦诚、尊重,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向善的力量。

  奥一网曾将“网络公民”界定为:“不纠缠于无聊的口水战,不愿人云亦云,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名利,但从不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不炒作、不夸大,动情不煽情,他们正在凭借自己的客观理性,逐渐成为网络界的意见领袖,这个群体也将覆盖并最终主宰互联网。”所谓“意见领袖”并不是占山为王,更不意味着代表真理,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类群体意见的代表。他们各自独立存在,宽容异类,善待异见,以相互的平等、尊重,构建着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者: 小陈虚心请教    时间: 2012-2-6 22:05
这么好的整理都没人顶 一定要顶  很多正在考公路上的同志还没发现此块宝地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