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着力点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1-12-26 08:30
标题:
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着力点
1.发展文化产业,解放思想是前提。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教育功能,注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树立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真正自觉地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价值意识,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界定、考量、经营文化产业。要认识到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甚至直接构成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的一大趋势。一定要抓住当前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来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占领文化市场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2.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收放有度是关键。根据在支持产业发展中政府作为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功能应主要体现在产业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首先,政府要有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的意识。在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招商引资、鼓励民间投资时,突出文化产业的重点地位,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引导投资方向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过度竞争。其次,政府要有效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在重点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工夫,在培育群众的文化消费上下工夫,在注重提供“硬件”和“软件”公共服务并举上下工夫。再次,政府要注重发挥市场监管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主要应保持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要对文化产业相关的市场环境的营造和维护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
3.发展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是核心。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出相应改革,畅通文化产业发展渠道,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特别要加强对有创新价值的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有无竞争力取决于有无创造力。提高文化创造力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深挖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文化创新需要超越传统,但不能忽视传统。在深入挖掘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发出高附加值、具有跨地域魅力的文化产品。把文化产品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特殊性和现代的、科技的、全球的一般性结合起来,用全球性眼光、高科技手段、现代性标准,来发掘、突出、打造、铸成具有民族风格、传统意蕴、地域特征的文化产业。这是增强文化产品感染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4.发展文化产业,多方融资是保障。文化产业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使得文化资本市场较之一般的资本市场更为复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一直是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应在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要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并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5.发展文化产业,培养和吸引人才是根本。文化产业的创造性本质特征呼唤具有文化创意人才的出现。当前,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注重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不断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从事和投入文化生产,并加大力度和措施,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使高智能、高素质的人才在激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品方面成为真正的骨干和尖兵。
6.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知名品牌是目标。品牌是文化产品的价值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培育知名品牌,首先,要通过创意来提升品牌价值。由创意而激发出的创造力是最核心资源,是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体现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利于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知名品牌。再次,注重文化科技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最后,要做好品牌营销的工作,即通过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群和产业链延伸作用提升品牌竞争力,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知名品牌。
作者:燕芳敏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1-12-26 08:32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旨归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六中全会上郑重提出文化改革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新的全球化文化交汇震荡、国内社会矛盾的对抗冲突时提出的新命题。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建设,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旨归。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文化本来就是人民的创造,而且所有的文化创造,都必须令最广大的人民信服,对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有认同感、归属感,愿意分享这种文化带来的福利,享受这种文化创造的成果,愿意参与这种文化创造的过程,都必须体现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因此,只有人民真正信服我们执政党倡导的价值观,才能实现政治昌明、稳定,社会公平、和谐,生活有序、祥和,只有人民群众的信服和认同的文化,才能把全民族在更高境界上凝聚在一起,国家的国际形象才能正大光明,展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能想象一个对本民族缺乏号召力、凝聚力的文化能有多强的软实力。也不可能指望它对国家的形象发挥什么正面的作用。
如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简单地接受或享用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创造文化成果的过程。这个趋势使得当今的文化建设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强调整齐划一,以进行控制或单纯依赖政府来推行,文化建设必然成为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工程,需要我们动员、鼓励和吸引人民参与到更广泛更宏大的文化建设事业中间来。这是文化建设事业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还有,某些民众的文化需求未必就是正确的、符合历史进步趋势的,某些文化创造未必就代表了人民需要,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交流对话、开展探索批评来进行辨别。看看哪些需要才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哪些需要是必须被扬弃的。实际上,无论是多么高明的人对这些问题的辨别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执政党也是一样,需要和各个社会阶层一道,通过交流对话、探索和批评来确定文化建设前行的路标。这是文化发展规律使然,是执政党的根本宗旨使然。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更多更丰富的差异性和个性。这本是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常态。文化创造和接受具有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正如不能要求花朵只有一种芳香的味道一样,不能要求文化创造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差异才造成了文化的绚烂和丰富。差异和竞争的结果才推进了文化的进步。也正是由于差异和个性的存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彰显和丰富主流文化的力量,促进主流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融合与竞争,才能促进文化形态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抵御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文化发展规律的本质就是要求既有坚实强有力的主导,又要尊重和包容、吸收差异和个性,这样才能维护好一个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文化多元格局。任何通过强制手段清除差异或者杜绝多样的企图都是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
党中央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及时调整了文化战略和对文化的领导方式,将过去一贯采用的对文化资源、文化事业进行意识形态化的组织管理和思想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管理控制转变为服务和促进文化生产力。着力做好搭建文化产业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同时,在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党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转变领导观念,积极改善文化环境、培育文化市场,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权益落到实处。
同时,注意发挥人民的文化积极性能动性,广开人民实现文化权利的渠道。我国政府早已将尊重和保障人民各项基本权利写入宪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尊重、保护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增强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让民间的文化力量自主生长。还必须善于吸收、借鉴各种文化成分,将原来外在于自身的文化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强大自身,形成生生不已的文化生命力,也才能扩大自身的文化凝聚力、影响力。
总之,人民主体的力量,是执政党必须顺应和遵从的力量。不仅要从人民当中借鉴和吸收,还要学习与各种社会文化形态沟通交流,以了解认识人民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实现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执政党应尽的文化责任。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