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汇报提纲
[打印本页]
作者:
第一范文
时间:
2011-12-24 11:20
标题:
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汇报提纲
市调研组:
老秘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大人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老秘网大地。现将我老秘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小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
(一)文化馆建设情况
老秘网县文化馆建于1997年,总占地面积1000 m2,业务用房面积1400 m2。2010年6•25洪灾后,于今年4月,县委政府拨款进行修缮,为城乡文化活动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图书馆建设情况
老秘网县图书馆成立于1983年7月,1987年搬迁现址,总占地面积1642m2,业务用房面积1036m2(被文管所借用75m2)。2003年,对图书馆进行了修缮,安装了消防设备和防盗设备。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外借室等6个服务窗口。我馆现有藏书5740册,计算机35台,均加装了图书馆“网图”管理系统。
(三)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建设情况
文物管理所无办公地点,现借用图书馆办公楼办公;博物馆建于2010年,馆址在老秘网大剧院内,占地530m2,业务用房410m2。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有独立站址的文化站7家,总占地面积7017m2,业务用房面积3147 m2。通泉镇文化站至今没有独立的站址。
(五)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44家(有活动室的26家,无活动室的18家)。总占地面积18300 m2,活动室业务用房面积2881 m2。
(六)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农家书屋67家,覆盖100%的行政村。总占地面积13400 m2,活动室业务用房面积3350 m2。
(七)农村文体活动小广场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农村文体活动广场16处,总面积24250m2。建成“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工程2件。
(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至2011年,我老秘网县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个,业务用房面积194m2;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7个,业务用房总面积1826m2;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62个,业务用房总面积2485m2。覆盖全县87.5%的乡(镇),90%的行政村。
(九)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情况
至2011年,共在全县416个自然村安装卫星直播设备9444套,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同时,建立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站、村级为点”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公共服务体系。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两部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于2008年6月建成,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于2009年10月建成。目前主要转发中一、中七、云南一套三套电视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云南广播电台节目。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延伸,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我老秘网县共有9台放映机(县1台、各乡镇1台),年放映684场电影,基本实现 “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总体目标。
此外,老秘网大剧院、历史文化广场、文河广场、商业文化广场、迎宾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五烈士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也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情况及专项资金情况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部署,我老秘网县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情况
2008-2010年投入文化事业经费819.4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6万元,省财政104万元,市财政48.6万元,县财政261.1万元,乡财政285.92万元,其它投入103.8万元)。用于人员经费375.69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18万元,工作设备添置1.2万元,文物保护维修0.8万元,文物发掘0.6万元,文物调查2.5万元,非遗保护0.2万元,购书经费1.1万元,文化艺术活动70.5万元,办公经费15.21万元,人员培训27.8万元,传承人补助0.9万元,免费开放经费0.3万元,其它经费52.3万元。
(二)农村文体活动小广场经费投入情况
至2010年,投入农村文体活动小广场经费101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1万元,省财政121.2万元,市财政94万元,县财政39.8万元,乡财政93万元,村组自筹660.1万元),设备总价值50.3万元。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费投入情况
至2010年,投入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经费30万元(县财政),设备总价值45万元。
投入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经费266.5万元(其中:市财政5万元,乡财政261.5万元),设备总价值38万元。
投入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经费16.4万元(其中:乡财政0.8万元,村组自筹15.6万元),设备总价值31.8万元。
(四)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经费投入情况
至2010年,投入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经费1379.6万元(其中:省财政15.8万元、市财政305万元、县财政332.5万元、乡财政60万元、村组自筹666.3万元),设备总价值4.9万元。
(五)广播电视“村村通”经费投入情况
至2010年底,投入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直播覆盖工程310.54万元(其中:国家财政300.54万元,县财政10万元);投入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128万元;投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39.6万元。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功能、作用发挥情况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既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又是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群众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多项工程和活动,我老秘网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具备了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及图书借阅、宣传教育、广播影视、科普培训、科普推广等所需的基本条件,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得到加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依托建成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按照政府组织、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运作机制,广泛而经常地组织全县城乡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大节日有大活动,小节日有小活动的文化体育活动模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丰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健康、稳定、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功能发挥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和有序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应有文化权益和应获得的文化实惠,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人员配备情况、
(一)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员编制情况
县级人员编制数为25人(其中文化馆15人,图书馆7人,文管所3人),均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24人(文化馆14人,图书馆7人,文管所3人),工勤人员1人(文化馆)。副高5人(文化馆3人,图书馆1人,文管所1人),中职15人(文化馆11人,图书馆2人,文管所2人),初职4人。文化馆现有舞蹈编排培训老师一名;声乐器乐教育培训老师一名;文艺创作培训老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辅导老师一名。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服务中心与电影管理站一套人马,现有在编人员5人,副高1人,中职3人,初职1人。
(二)乡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员编制情况
乡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员编制数有16人,但各自情况不一,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在岗不在编,有的是聘用,有的是借用。乡镇站点7个,管理人员9人(站内人中7人,其它部门1人,外聘人员1人),职称情况:中职3人,初职2人;学历情况:大专以上5人,高中3人;少数民族3人。
(三)非遗保护机构队伍状况
文化馆非遗保护部3人(副高2人,中职1人),均为本科学历;文管所3人(副高1人,中职2人),均为本科学历。
(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员情况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管理人员16人(高中以上7人,初中8人,小学1人);年龄结构:51岁以上3人,41-50岁3人,31-40岁9人,30岁以下1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管理人员有62人(兼职43人、外聘19人)。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有管理人员15人(高中以上5人,初中9人,小学1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
我老秘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2项被老秘网县委、县政府批准为“非遗”保护名录;有17项被曲靖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遗”保护名录;有3项(个)被省批准为保护名录。其中:月望乡轿子山村韩尚云(苗族)于2002年被省命名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他在本村组建了12人的男女芦笙演奏文艺队,利用劳作间隙在本县或到外县巡回演出,每年演出四、五十场,观众上万人次;马鸣乡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纺织手工技艺于2007年被省批准为“非遗”项目保护名录;2009年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纺织手工技艺传承人李桂兰被省批准“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名录。目前,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纺织技艺传承人李桂兰带领学徒12人,每年手工纺织火草褂七、八件,每件可卖1600元至1800元左右。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策及措施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电视台摄像机、非编等硬件设施大部分都不同程度老化,难以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文化馆至今没有一套满足群众文艺演出的音响器材。图书馆在“6.25”洪灾中受损,剩余的5740册图书与国家文化部要求的县级图书馆藏书必须达10万册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借阅需求。特别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业务用房紧张,设备老化,培训难以开展,城市社区文化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相对贫乏反差较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财政预算不够,严重制约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广大职工文化创作的主动性、
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四是文艺创作、编导、表演、播音、采编等特殊专业技术人
才缺乏,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开展;
五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变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不足,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在岗不在编,在岗人员从事文化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
六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无文化服务阵地,设备他用,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无管理运行经费和专职人员,难以保障正常的工作开展。
(二)对策及措施
一是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应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投入的制度建设,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上,既要考虑“质”的需求,还要考察“量”的供应,做到质与量的适度配比,确保文化公共需求的有效供给。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配置较为稳定的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适当提高农村文化投入的比例,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建立在较为稳定、持续供应的财政支持基础之上。
二是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部改革,深化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促进相关机构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变。
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两支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设立优秀人才专项激励基金,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四是优化文化发展软环境。通过政策扶持、专业技术人员辅导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对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项目,政府应给予扶持。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供给,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共同管理。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