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建老秘    时间: 2011-12-14 14:47
标题: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了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论断、新思想、新发展、重大突破、全新表述和理论创新,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和推动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一)创造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四个一”,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第一次在党的全会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三个六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把我们党关于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不断深化丰富,不断创新发展,正确指导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实践不断推进、迈向新的高度,真正体现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高度自觉的理论思想轨迹和历史发展脉络。
  从文化建设领域来说,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概念,首次把文化建设推进到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被正式纳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一个重大文化创新、重大理论突破;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正式确定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新战略,第一次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领域,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为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序列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道路、目标方向和实现途径。
  2、第一次明确概括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引领了先进文化的新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特别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体现了我们党治国方略思想的不断完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发展的历史政治责任。我们党从十五大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二位一体”一起抓的概念;党的十六大又增加了政治文明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党的十七大把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作为“四位一体”进行全面部署,为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建立了科学的框架。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高度自觉。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总结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办了三件大事,其中在文化发展上讲到了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部级干部培训班上谈到文化建设的问题说:“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有渗透性”。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承性最强,影响力最为久远,许多的厂房建筑十年、几十年就在产业兴衰的交替中倒闭了,在历史上不留下任何痕迹。但是一个文化建筑、文化设施、文化项目却可以留存几百年、上千年。文化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精神的力量直达灵魂,可以传承到我们当代人,甚至后辈多少代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软实力。
  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了“强”在什么地方,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建设;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任务、根本目的、根本要求、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回答了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正确道路。
  4、第一次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真正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到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而且作为重点、重大领域不断进行创新、突破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新时期我们党关于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振兴和崛起中的重大意义
  1、文化的概念、内涵和主要作用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全面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是什么?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与克拉克的统计,自1871-1951年的80年间,世界上严格的文化定义有164个之多;根据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尔的统计,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200多个。这都说明了文化内涵外延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概括起来说,文化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大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二个是中文化概念,单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等内容;第三个是小文化概念,主要指我国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下,由中宣部、文化部、中央文明委、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管理机构负责的文化建设门类等。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文化价值符号系统,它表征着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共包括七个重大领域的发展:核心价值、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文化开放、文化人才。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也是必然的归宿,可以说文化在世界大国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独特的作用。
  关于文化强国建设,当年英国首相撒彻尔夫人有一句嘲讽中国人的话:“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彻尔夫人的这段话一方面说到了我们的痛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英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姿态。哥伦布、麦哲伦在十五至十六世纪实现环球航海发现了美洲大陆、东印度之后,整个全球才有了现代国家的概念。原先欧洲依据它的欧洲中心说,中国依据中华中心说,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当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才知道地球是圆的,环球存在着很多国家、很多民族,这样国家竞争的概念就出现了。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世界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代一代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后来是德国和美国。在这些大国的崛起中,文化的因素占据了重要的力量。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军事的强大没有文化的强大同样不堪一击。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的融合力、包容力最悠久、最强大,历史上曾有某些民族虽然在某一时期政治军事上征服了汉族,但是在文化上却领略了汉族文化的优秀素质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最后都融合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精神引领价值。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首次提出,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突出强调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领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毋庸讳言,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价值观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令人不能容忍、不能接受、不能原谅的不良现象。从道德建设方面来说,既有正面的案例,比如天津司机救下翻栏杆跌倒的老太太、武汉建筑承包者去世后弟弟忍住悲痛坚持诚信代发所欠农民兄弟工资、山东退伍军人牛作涛奋不顾身下水救妇女英勇牺牲等许多感人事迹,令人感动敬佩不已;同时也有许多反面的案例,像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广东小悦悦事件、四川范跑跑事件等,使人悲愤痛心无奈。在文化建设领域,存在一个从文化引领、精神崇高的渐失渐远,到娱乐至死、低俗媚俗庸俗逐渐膨胀的混乱现象,文化大家、文化大师、文化思想离我们远去,而低俗媚俗庸俗的娱乐方式充斥我们的文化市场、文化空间。文化上的这种不良现象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很悲伤、很悲痛、很迷茫。这说明了从文化的引领到文化的娱乐,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景象,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反省。当然文化的引领和文化的娱乐都是文化的功能,两者不可偏废。虽然只讲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的娱乐不行,但是只有文化的娱乐,没有文化的引领、精神的追求、核心价值观的高扬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关于娱乐化充斥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专门写了一本书《娱乐至死》,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说: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虽然他指的是当时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对我们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种警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同样也是我们在当下文化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于正确的社会财富观是什么?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要让广大的老百姓富起来。所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地区要帮后富地区,先富人群要帮后富人群。现在缺失的就在全社会进行关于财富观的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建设上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没有做好。一是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或者虽然在理论上搞清楚了,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坚持贯彻好。理论上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属性问题;再一个是文化的功能问题。我们知道文化产品有两个属性,一个是意识形态属性,一个是经济形态属性。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其他属性都忽视了,造成一段时间文化的单调、枯燥、乏味;后来我们提出了文化既是意识形态,也具有经济产品属性的判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什么产品赚钱生产什么,什么产品赚钱卖什么,完全把先进文化的引领性、精神灵魂的指引性放弃掉了,形成了一种消解崇高神圣、消解道德文化,解构理想信仰的不良文化现象。二是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文化有多种功能,有认知的功能,包括认识世界、转播知识;有教育的功能,包括培育人、教育人;同时有精神的功能,包括引领人的思想、升华人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有娱乐功能,包括带来娱乐、休闲、消遣等。但是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只强调文化的娱乐性、收视率、经济效益,由此造成了社会领域中文化精神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理想信仰的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说明文化的四种功能都不能偏废,单纯只强调一个功能,都会丧失文化的本真、文化的意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正是因为对这些理论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误差,造成了文化建设实践上工作措施的不力。这也充分说明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说明了下一步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方向和任务。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有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那就是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系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但是市场经济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功能机制,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充分竞争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自由开放的市场、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通过这样一些功能机制对促进产业更替、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所有的问题,比如它不能很好解决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不能解决文化引领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它只能做大蛋糕,包括在社会财富分配领域,怎样分好蛋糕,还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道德思想文明的建设、社会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公正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就是说市场经济只能用在经济领域,但在社会发展领域、文化领域不能仅仅使用这条规则,同时更要特别突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观念,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在社会管理方面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文化领域要有正确的文化观、财富观进行引导。只有建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机制,搞清楚这些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文化、发展文化,壮大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特别是要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上来理解“四位一体”的建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实现文化自强。
  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要通过先进文化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引领人心、团结人心。《决定》中讲到“要把广大的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就是说党在文化发展中要起到引领作用,同时用自己的文化自觉和自醒来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才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共产党人要始终高举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坚持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化文化领域的建设,通过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最后达到文化自强。这个自强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强国,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三部曲。



  二、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 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句话非常深刻,它说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社会发展也很重要,但是,最后能够使人们有幸福感的是文化建设。从现代产业发展领域来看,美国著名学者J•沃尔夫曾经说过:“文化、娱乐—而不是汽车、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回顾来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戴维•S•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是举足轻重的因素。” 它们都说明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考察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经历了三个社会经济形态。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以土地、水域为主要资源的农业经济发展形态,第二个社会形态是以矿产、化工为主要资源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态。现在世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国家现在还处在工业化中期,从我们山东来说是工业化中后期,也就是说工业化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工业化之后社会还要继续向前发展,未来社会是什么形态?现在看来应该是第三个社会形态,即以文化与创意为资源的文化经济发展形态。
  我们再把视线从外在的物质资源来投射到人类自身资源的挖掘,进一步开发自身的内在精神需求,用我们的文化、智慧、创意来创造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产业,这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句话可以更明确的揭示这个规律:从农产品的竞争到工业产品的竞争,再到文化产品的竞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经济领域来看,目前我们逐渐迈向后工业化阶段,意味着未来社会形态将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产业的支撑在哪里?那就是文化经济的竞争。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正处在服务业经济、文化经济、信息经济共同发展的阶段,虽然化工业、制造业还占一定份额,但是,以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休闲产业、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体系已经取代传统的工业、化工业和煤炭油气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从国外来看,自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纷纷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调整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加拿大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建筑业。
  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7%以上,媒体娱乐业年出口达到9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一大出口行业,成为引领美国经济的重要主导产业。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多达30万小时,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高达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现在美国遵循一个什么理念呢?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金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打造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既宣传了美国的文化观、价值观,同时,还让你乐此不疲地贡献着你的钱包。上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在全世界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目前已成为全球创意中心。文化创意产业2001年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日本、韩国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进行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明确提出了“文化立国”方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措施,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扶持。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具有“动漫王国”之称,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0%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达到80%以上。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四倍。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其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生产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韩流”,尤其是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意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越来越摆脱实物资源要素,越来越依靠文化以及创意要素的特征和趋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时期,包括:资源驱动型—资本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创意驱动型。现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级要素,“创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高端要素。
  目前国内各省市区都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像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湖南等省市,都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经济的竞争被认为是未来全国地方政府之间发展竞争的主战场。基于对文化经济作用的深刻理解和预期厚望,促使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城市纷纷将文化产业给予明确的支柱产业定位,迅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普遍被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竞争领域给予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动,以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新一轮的结构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全国先进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达都到了较高水平,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各省市GDP的内在质量,向文化经济形态的转型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且发展态势愈加迅猛。
  山东在2008年7月提出一个推动全省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文化强省。它是把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放在一起来考虑,来表述,来部署,同时也体现了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思路。山东提出的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全面体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战略把握,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和境界。


  三、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关于山东文化的建设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和思考,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山东文化有几个突出特征:一是思想文化领先,二是礼仪文化传承,三是好客文化著名。特别是孔子、儒家思想、圣人群体都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大贡献。总而言之,他们在文化思想、文化艺术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也是齐鲁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山东的文化发展如何在新时期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山东文化的新辉煌,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刻思考和如何实践的重大使命。
  (一)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从2003年开始的。中央2000年提出文化产业,2002年提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2003年全面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步骤,从而启动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山东从2003年9月成立了山东省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明确了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分三个层次扎实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思路。2006年9月下发了《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确定了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省博物馆、省艺术馆及省直艺术院团为省直改革试点单位,济南、青岛、莱芜、临沂、滨州为改革综合试点市,主要任务是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整优化文化领域结构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从而拉开了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大幕。
  2008年1月13日山东省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议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并出台了6个政策支持文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重大事项责任分解和考核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各地全面学习贯彻落实,掀起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工作局面。
  截止到2010年,山东的文化体制改革成绩突出,走在了全国前列。
  1、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全省17市均实行了三局合一,组建了文广新局;同时全面推开文化综合执法改革,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140个县(市、区)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省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2、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省已有373 家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文化单位的改革全面完成,包括23家出版社、129家图书发行单位、 1家国有电影制片厂、22家电影公司、36家电影院和1家影视剧制作单位,提前完成中央部署的改制任务。
  3、新闻单位改革:省级、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的党报党刊全部完成发行业务剥离,组建了专门的发行公司。全省列入先行改革的非时政类报刊社有90家,已完成改制45家。全省有17家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大众报业集团与潍坊报业集团、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实行战略重组,并成立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全省广电系统实现“局台分开”和“两台合一”,广电网络整合基本完成,2010年底,全省有线用户2000万户,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及17市分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20个完成整合任务的省份。
  5、文艺院团改革:全省共有118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包括省直院团6家、市级院团43家、县级院团69家。除中央批准保留事业体制的省京剧院和青岛交响乐团两家外,其余全部实行转企改制,目前已完成改制15家。
  6、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设山东省博物馆新馆、青岛大剧院、烟台市文化中心、临沂文化中心、菏泽文化艺术中心等3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在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50多个。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3个、158个、121个,其中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博物馆新馆是目前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7、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省所有1388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省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正在推进“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效显著,2010年放映公益电影93万场、观众3.72亿人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绩突出,建立起互联网和卫星双重覆盖到村的传输网络,成为全国唯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省”,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4200多个,被文化部列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试点省;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成农家书屋4.5万多家,覆盖率已达75%,建成数量在全国最多,2011年底将达到6万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文化大院总数达到5.3万余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3400多个,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万多场,举办各类社区文艺汇演4万多场,国有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全省已基本形成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山东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仍不健全;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三是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部分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不彻底,机制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五是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待进一步完善;六是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竞争活跃、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不健全,落实程度不够。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1、文化产业增速: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230亿元,占GDP比重3.12%,增速高于GDP 增幅5.8个百分点。2011年1-6月,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71.74亿元,增长17.6%,增速高于GDP 增幅6.5个百分点;济南、青岛两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日照、临沂、滨州、菏泽、德州5市文化产业增速超过30%以上。


  2、新闻出版产业: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产出853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增加值207.09亿元,居全国第6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5位。2011年1-6月,全省新闻出版业总收入50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利润总额41亿元,分别增长18%、20.8%、16.9%;资产总额486亿元,净资产230亿元,分别增长14.1%、11.4 %。
  3、广播电视产业:2010年底,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家,市级播出机构1家,县级播出机构95家。全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4.3万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09%、97.88%。全省广播电视资产总额达到265.64亿元。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实现经营收入84.6亿元、增长13%,其中省级32.6亿元、增长20%。
  4、文化产业项目投资: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315.9亿元,施工项目2804个,其中过10亿的项目48个。2011年上半年,全省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0.75亿元,新开工项目802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390个。全省文化产业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5%。
  5、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全省建成或在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50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1个。
  6、文化企业上市:全省共有23家文化企业正在为上市积极创造条件。山东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工作正加快推进。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成立股份制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青岛出版集团、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世纪天鸿、山东世纪金榜等大型民营书业公司,都制定了股改上市的规划和方案。
  7、对外文化贸易: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出口11.6亿美元,增长12.5%。2011年1-7月份,全省文化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530家,文化产品出口7.7亿美元、增长17.4 %,文化创意和动漫服务外包980万美元。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速度不够快, 2010年大多数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0%—20%之间,达到30%以上的比较少,个别市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二是全省17市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增长幅度最快和最慢相差10倍之距;三是产业结构不够优,文化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外围层相关层多、核心层少的问题依然突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5%以上来自传统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仅占到45%,低于全国60%的水平,重庆已经达到83%,上海达到61%,湖南达到55%;四是发展后劲不够足,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是5.58%,2011年上半年的比重是4.7%,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和产业结构,在一个产业初兴阶段,投资拉动是最主要的动力;五是骨干企业不够多,全省文化企业“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2010年底,全国有45家上市文化企业,其中核心层的24家,我省核心层还没有1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山东只有出版集团1家,营业收入过百亿的还没有1家;六是科技含量不够高,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端研发、创意产业相对滞后,缺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平台。全国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十大企业中,山东省没有一家;七是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特别是缺乏文化管理、文化专业经营、文化专业技术和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三)山东文化发展的基础资源优势突出
  1、经济发展实力雄厚。山东的经济规模总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特别是在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3.9亿美元。应该说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山东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在2010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山东省整体成绩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位。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山东省参评的济南、青岛、临沂、潍坊、威海、淄博、莱芜、烟台、东营9个城市全部进入公布范围,青岛位列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2名,临沂位列地级市第1名。
  3、文化事业全面进步。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共有300多部作品获全国和国际重要奖项。其中电影《沂蒙六姐妹》、《寻找微尘》,电视剧《闯关东》等7件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沂蒙六姐妹》连获华表奖、金鸡奖,《闯关东》夺得“金鹰奖”的7项奖项,电视剧《沂蒙》获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有11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3部剧(节)目获文化部“文华新剧(节)目奖”,其中近两年吕剧《苦菜花》、儿童剧《宝贝儿》先后获“文华大奖”;杂技节目先后两次获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最高奖“金小丑奖”,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在文化演艺产品方面,涌现出《粉墨》、《蒙山沂水》、《封禅大典》、《神游华夏》等一批旅游演艺品牌、电视剧《闯关东》、《沂蒙》、《南下》、《钢铁年代》等鲁版影视剧品牌。
  4、文化源远流长: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文化资源独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先民先后创造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和鲁文化在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整合后在汉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孔孟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齐鲁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文化思想,至今仍然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普世价值。
  5、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山东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留存有大量珍贵文献资源如《论语》、《孟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如三孔、三孟以及著名的汉墓、汉碑刻和汉画像石。山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齐鲁大地名人辈出,“文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还有姜尚、扁鹊、鲁班、孙膑、庄子、管子、晏子、诸葛亮、刘勰、刘洪、贾思勰、李清照、辛弃疾、戚继光、蒲松龄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名人的传说、著述、故居、故里、遗迹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6、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广泛。山东拥有大量富有鲜明特色的民居、祠堂等建筑,如滨州的魏氏庄园,烟台的牟氏庄园,济南的朱家裕古民居村落。山东共有七大类、近300个种类的土特产,以及以鲁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山东民间工艺一直较为发达,包括供奉类、建筑类、服饰类、器用类、服饰类、游艺类近百个品种,还有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和戏曲文化。
  7、革命文化资源影响巨大。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齐鲁儿女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形成了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山东还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等自然人文文化资源遗产。
  8、群众业余文艺创作繁荣。百件群众文艺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全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优秀作品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优秀节目会演”、“全省大学生戏剧新作比赛”、“全省庄户剧团调演”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全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提供了展示平台。
  9、文化品牌效应日渐显著。2010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山东省有 30个品牌入选,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榜上有名,齐鲁晚报连续七年名列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排行榜10强。
  四、全面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山东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2011年11月7日至9日在济南召开,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全面部署。山东省委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也是第一次,开启了山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对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系统、全面的把握,对目标任务作了更高、更新、更科学的定位,形成了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清晰完整的框架体系和战略思路。
  (一)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1、新概括: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个目标”、“四个体系”、 “五个优势” 、“七个力强”。
  实现“一个目标”: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建立“四个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科学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五个优势”:文化体制的新优势、文化惠民的新优势、文化创意的新优势、文化品牌的新优势、文化贸易的新优势;达到“七个力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
  2、新描绘:对2020年山东省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理论武装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3、新定位:从全省文化资源、基础条件、发展机遇等方面,深刻把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有利条件,明确提出了:“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新定位。
  4、新载体:在全省全面开展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作为推进山东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5、新举措:从多个领域、发展环境对促进山东文化发展繁荣重点进行了配套支持:(1)整合并成立由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文化强省”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事机构;(2)建立创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3)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全省重点培育100个重点文化企业、10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10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三大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抓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建立推动“三大载体”建设的长效机制,定期认定公布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名录。进一步膨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壮大核心层、发展外围层,提升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4)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加快建设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把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规划、优化布局、分级推进,尽快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全面的文化服务。坚持政府主导,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发展;(5)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全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6)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做大做强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努力推出更多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7)政策支持措施到位,在文化事业发展上,2012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1%;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12年起省本级达到1亿元以上;设立艺术创作专项资金3000万元;省、市、县三级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省级为1亿元;设立专项艺术基金。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文化创新型企业(项目)和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享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政策;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纳入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由7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10亿元增加到20亿元。(8)在文化体制改革上,配套完善改革优惠政策;对国有文艺院团落实一团一场和免费配备流动演出车,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9)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建立省级文化荣誉制度,设立山东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奖”等;(10)在加强领导组织能力建设上,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权益一样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二)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主要特征和原则战略
  山东“文化强省”的建设,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还要展现出特色鲜明的基本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系统性、均衡性、普惠性、独特性、开放性、先进性、创新性七大特征。主要原则包括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促进、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主要发展战略构成主要包括体制创新战略、龙头带动战略、资源整合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推动战略、人才兴文战略。全面形成完整科学的战略框架体系,推动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指标体系构成
  按照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与要求,需要科学设计“文化强省”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根据需要有些指标下面还设立三级、四级指标。山东“文化强省”一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思想理论、人文素质、文明创建、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贸易、文化品牌、文化创新、文化人才、文化投入、文化环境等十四个领域。设立指标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引导作用;二是激励作用;三是规范作用,从而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考核机制。
  (四)进一步推动山东文化发展实现新跨越
  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山东省的文化建设发展,一是靠老天爷,二是靠老祖宗,三是靠当代人。老天爷给我们留下了广袤肥沃的土地、泉水、湖水、海洋、山林、泰山、黄河,支撑了古代齐鲁大地的繁荣发展,现在是煤炭、油气、化工、钢铁又支撑了当代山东的繁荣发展。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有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戏曲文化、书画文化等,支撑了过去和未来山东的文化繁荣。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我们今天当代人的创新、创造与创意,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重塑山东发展新辉煌,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文化优势和动力支撑。
  文化兴,则山东兴;文化强,则山东强。山东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文化高地,在中央做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阶段和重 大机遇面前,山东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把全面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推动山东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全面动员山东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肩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早日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再创山东文化发展的新辉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敢当排头兵、主力军、新高地,做出当代山东人的新贡献。
  (根据全省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讲课录音整理编辑:张丽)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