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六个新”--抢抓建设机遇 推动跨越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12-1 21:38
标题: “六个新”--抢抓建设机遇 推动跨越发展
完善区划调整,履行发展新使命。发挥区划调整融入省城的优势,深入开展以“融入大合肥,建设新巢湖”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把巢湖上下的思想行动、智慧力量统一到奋力崛起、争先进位上来,统一到确立新定位、咬定新目标、强化新举措上来,勇担新使命,推动新跨越,以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果检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成效。

突出工业立市,树立发展新理念。合肥市及时出台加快巢湖、庐江发展的“十大政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极大关怀和强力支持。我们将实施振兴巢湖“十大工程”,目前已编制项目55个、总投资1117.09亿元。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市主战略,树立环保优先、集中发展、重点发展、做大做强、增量与结构同等重要“五大理念”,举全市之力,完善经开区七通一平,启动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紧抓皖江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招商引资,年内引进1个超10亿元工业项目。重点支持皖维高新、中材瀛浦、中粮、娃哈哈等骨干企业,推进新型建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筹建2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引进10家企业入园孵化。

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发展新形象。围绕“两年大变样”目标,按照“活水、靓城、扩容、增绿”思路,投资2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十项工程”,即大力实施道路通达、入口整治、山体公园、活水靓城、街巷整治、景观美化、安居保障、公益设施、新区路网、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滨湖新城。年内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拆迁任务,新开工3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立足生态环保,务求发展新作为。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柘皋河、马尾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格执行环评,杜绝污染项目落户。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严控面源污染和滨湖区零星建设。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巢湖港、巢湖闸复线和城防工程、港口码头建设,提高入江通达能力。

保障改善民生,明确发展新追求。33项民生工程稳步实施,全年预算投资3.3亿元,已筹集拨付3.22亿元。实施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工程,加快图书馆、影剧院、农家书屋、体育场馆等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问题。

完善顶层设计,发扬发展新作风。城市建设按照规划、立项、设计、招标、施工、资金六分开,资金按照供、用、运三分开,拆迁按照三榜公示、模拟拆迁的办法;工业发展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工业向经开区集中、小工业向标准化厂房集中的办法;招商引资按照招大、招强、招品牌的办法,东进西迎,双向承接。推行“效能革命”,确立在“好”中快干事,在“快”中干成事的理念,提高执行力,营造大环境。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12-1 21:43
坚持三化联动,打造经济发达的实力肥东。围绕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加快“三化联动”进程,力争到2015年全县GDP超680亿元,财政收入超60亿元,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勇当合肥新型工业化东向发展的主力。做大做强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等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主动加强与央企、民营500强企业对接,全力服务和支持中盐、马钢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速发展3个开发园区和7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力争5年完成投资超2200亿元。争做安徽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样板。等高对接主城区,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规划建设肥东政务文化新区,推动城市东拓、南进,力争到2015年,主城面积达60平方公里、人口达50万;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的新市镇,力争2015年城镇化率超55%。加快推进“百村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力创全国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的示范。依托肥东农业资源优势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招牌效应,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50%。严格实行农产品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坚持富民导向,引导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坚持共建共享,打造文化繁荣的魅力肥东。积极建设“文化强县”,理清肥东文脉,整合文化优势,彰显肥东文化特色。塑文化品牌。充分挖掘肥东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塑造肥东文化品牌。打造以“庐剧之乡”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大邵洋蛇、肥东门歌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以“包公故里”为名片的遗产文化,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包氏宗祠、六家畈古民居、吴复墓石雕群等文化古迹;打造以“革命基地”为标志的红色文化,整合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褚老圩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扩大肥东影响力。建文化载体。积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加大县、乡、村三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县每个乡镇建有一座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有一个农家书屋;到2015年,建成15000平方米县剧场、占地40亩的县博物馆及县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让肥东百万群众都能享受到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惠民。突出以文化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诚信肥东”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放大“中国散文之乡”的品牌效应,创作出更多具有肥东特色的文化精品,为全县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广大人民建设美好肥东的热情。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社会和谐的幸福肥东。始终做到重民生、保民安、聚民力,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织密民生网络。将可用财力向民生倾斜,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全县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医保参保率达100%。筑牢稳定防线。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扎实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集中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推广“枫桥经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深化平安肥东建设,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党建根基。继续推进创先争优,扎实抓好县乡人大、政府及县政协换届选举工作,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美好肥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12-1 21:44
坚持工业强县,大力推进工业化。做大做强东西向、南北向两大工业板块。东西向板块,就是打造吴山电力电器、岗集汽车配件、双墩现代建材和食品加工、三十头平板显示五大产业,整体融入合肥;南北向板块,就是打造双凤高新技术产业、下塘新型重工业、水湖劳动密集型产业,“十二五”末实现两大工业板块产值占全县95%以上。目前,我们正在推进鸿路30万吨直缝焊管、海川重工、万安新型管材等30个总投资64亿元的工业项目,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产。争取投资45亿元的广银铝业、投资8亿元的报喜鸟服饰项目,年内分别落户下塘、水湖工业园。按照“1+2模式”,推进双凤开发区扩区(双墩、下塘)升级,加大项目清理力度,拓展千亿产业园发展空间。

坚持双城带动,大力推进城市化。打造合肥北城,建设长丰县城,实现双城带动。北城新区建设,就是加快推进北城路水电气、市政绿化建设,加快推进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Shopping Mall、学校等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明年年底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居民安置小区建设,确保明年完成14个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建设安置任务。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建设滁河干渠绿色景观带。县城建设,就是编制完善县城规划,完成县城高速公路连接线、杨公路改造任务,启动建设站前广场和县城五湖连珠景观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小城市。

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保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提供平台。科学编制小城镇和村庄布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在新规划点做“加法”,在规划点之外做“减法”,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杨庙、杜集两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依托龙头带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

坚持民生优先,构建和谐社会。在扎实做好民生工程,提高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的前提下,重点实施“两心”工程,就是抓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解决好“放心”问题,抓好空巢老人关心帮扶,解决好“安心”问题。加大各项财政资金和民生项目统筹整合力度,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覆盖每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每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大力扶持新欣艺术团等文艺团体发展,启动建设长丰体育文化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在全社会弘扬新风正气。

为实现上述任务,我们在任务分解上,实行派单式分解,成立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县目标任务分解到班子成员,统一派单,集中调度。在工作推进上,实行战役式推进,对重点工程明确一名县领导牵头负责,做到决策集体研究、推进责任到人、部门全力保障、任务限时完成。在督促检查上,实行曝光式督查,全程跟踪摄像,每月常委会播放点评,让干部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12-1 21:45
坚持“产业为王”,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主引擎。突出“大项目带动战略”,力争“十二五”时期引资总量7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培育龙头企业和“招大引强”新突破。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汽车等产业的融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依托赛维、晶澳、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独具一格、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公共安全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创新推动,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打造创新发展辐射源。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建成和运营好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平台和安徽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完善孵化抚育体系,到2015年实现孵化器(加速器)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家。加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到2015年实现上市企业25家,培育亿元以上企业200家。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院所、企业共建的实体性产业技术联盟。培育创新文化,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团队。

重心西移,统筹推进,建设现代科技新城,打造宜居宜业示范区。按照“扎堆发展、集中连片、集聚人气、展示形象”的要求,加快道路、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引进新型业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结合“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切实解民忧、破难题、办实事,打造“功能混合、宜居宜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和谐民富的新城区。

发挥创新优势,建设国家级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打造特色文化发展区。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支持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推进文化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深化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创新、奉献”的园区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区域文明程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融科技、产业、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12-1 21:4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新站区“十二五”工业产值目标为3000亿元。预计新站区存量企业工业产值对“十二五”目标的贡献率为20%,在建及刚投产企业贡献率为20%,即将开工企业及配套企业贡献率为25%,剩余35%有将近1000亿元产值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完成。新站区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争取在太阳能及其上下游尤其是硅材料、平板显示上下游、整机、LED上下游等方面有新突破。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高标准营造生态环境。区划调整后的新站区整体规划按照“产业新城”的定位,突出了生态环保、宜居宜业的特点。做好“绿”文章。按照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5%的标准,围绕现有水系、湖泊、铁路、城市主干路等开展绿化工作,并通过绿化来进行功能区划分,今年已完成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做好“水”文章。做好区内水系之间的贯通,根据地形地貌适当扩大现有湖泊面积,让北部新城充满灵气。践行“低碳”理念。新站区主要工业均属于泛半导体范畴,环保标准高,通过水系和绿化分隔,充分实现园区低碳交通,从规划上根本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推进城乡统筹,继续加大区域承载力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已完成续建及新建市政道路21.6公里,投资达到5.05亿元。加大拆迁安置力度。在加大项目拆迁力度的同时,启动了土地流转以及自愿拆迁。2011年已经拆迁113.8万平方米(其中自愿拆迁面积达45.5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项目续建148.17万平方米,新建38.2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8.53亿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时序,科学合理安排相应的土地供应时序,实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瞄准企业需求,着力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深入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现场,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成立了5个融资服务小组以及4个工程建设服务小组,为存量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项目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对应多个部门转变为对应一个服务小组,提高了服务企业效率,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将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型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加大土地流转和自愿退耕工作力度。2011年自愿退耕土地1.38万亩,流转土地2万亩,预计2012年自愿退耕和流转土地面积不低于3.3万亩。加大农民向居民转变培训力度。今年我区共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15期,惠及农民工2209人。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包村、包户、包企业,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 小飞鱼    时间: 2012-1-30 20:45
好文章,仔细看,好好学习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