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在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文化建设 [打印本页]

作者: 江苏老秘    时间: 2011-12-1 15:33
标题: 在市委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文化建设
本帖最后由 江苏老秘 于 2011-12-1 15:33 编辑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打造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未来五年,要在“十一五”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要致力于达成如下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500—6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8—10%以上,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地位得到确立;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为此,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头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当好文化强市建设的主力军。当前,要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覆盖到各个方面、贯穿到各个环节、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形成共同道德规范。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覆盖全市的理论武装工作格局,广泛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广泛深入宣传“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爱国爱家、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要进一步深化思想道德建设,为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道德力量。
    二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巩固有利于合肥加速崛起的主流舆论强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统筹内宣外宣资源,统揽各级各类媒体,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发展正面主流舆论强势。要加强改进新闻管理,及时有效做好突发事件、经济民生、思想理论领域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维护团结稳定大局。要加强对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客的运用和管理,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走势。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不断涌现。在全面完成重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推动体制改革不断向微观层面深入,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制度,激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群众欢迎的品牌栏目、节目,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
    四是繁荣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覆盖广泛、高效便捷、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施品牌引领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精品创作生产汇集,着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优势艺术门类,提升合肥的文化高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育地方文化特色。
    五是壮大文化产业,更好地服务转型发展。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大力扶持引导重点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五个一”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新型文化业态,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
    六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保障。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统筹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在稳定现有队伍的同时,引导更多的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积极拓展人才工作渠道,不断扩大宣传文化人才总量,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造就更多的高端人才。
作者: 江苏老秘    时间: 2011-12-1 15:34
进一步推动合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十一五”以来,是合肥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争先进位,但发展不足、发展不够,依然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进入“十二五”,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形势非常逼人,不进则退,可谓“胜之不易,持之更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合肥的科学发展,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继续保持合肥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是合肥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项目是载体、是手段,也是关键。要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渡江战役纪念馆、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名人馆等33项重点工程在春节前全面完工。各责任部门要及时召开协调会,将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层层分解、细化,加快推动,切实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项目谋划储备。项目谋划与储备是增强投资后劲的基础性工作。要积极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文化产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策划一批牵引性、导向性、支撑性强的重大项目,确保项目梯次推进、接续发展。要充实完善项目库,按照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对现有项目进行清理,淘汰低层次项目,充实高水准项目。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宝顺书记的报告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存荣书记的报告中涉及和明确的发展重点,把工作安排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中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两个报告中明确点到的项目,包括在建的和即将要建的项目,必须明确拿出清单,落实责任部门、责任县(市)区甚至责任人,明确推进时限,严格考核,督促落实;二是两个报告中提到的带有方向性、规划性、谋划性的项目,要把责任分解到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到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三是按照“三步走”战略特别是瞄准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项目,按照1000万人口的城市需要什么、现在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够的完善,没有的补上。市发改委、经信委特别是市直综合部门要抓紧时间调研谋划。
二是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面向珠三角、环渤海、海峡两岸、港澳台等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层次。进一步深化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对接,做好项目跟踪落实。围绕打造6个千亿元级产业,把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顺应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把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文教卫体及高端服务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后干部增多的优势,继续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坚持对沿海地区、重点城市开展多批次、高频度的招商活动。年内,力争招商引资总量突破16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亿美元。这几年,合肥在经济工作中一直坚持招商引资不动摇,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企500强的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招商引资工作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下一步,要排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各个县(市)区要安排专职的招商干部带队,发挥持续作战的精神,对项目紧盯不放,尽可能把项目招进来。对招商项目的选择工作也非常重要,要做好项目比较。同时,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领域,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不但要招进来,还要走出去,这里面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破解。
三是深入推进效能建设。继续坚持“快”字当头,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政务环境。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我们在优化审批环节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见贤思齐,比照先发地区,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从合肥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我们在加强部门间协调,灵活掌握政策执行上还是有潜力可挖的。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在推进工作时要更加主动,遇到问题不能躲着走、绕着走,特别是那些久拖不决的问题,更要及早地彻底解决。要对企业实行个性化服务。当前企业发展环境趋紧,盈利空间缩小。据调查,企业财务成本上升30—50%,用工成本上升10—20%,融资成本上升20—30%,有些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是太好,亟需政府在各方面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针对当前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有效帮助企业度过眼前的难关。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房地产市场不是房价越涨越好,不是有泡沫就好,中央这几年不断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有必要的,合肥应该在政治上自觉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体来说,合肥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运行还是比较健康平稳的。但是,房地产市场也不是价格跌得越快越好,最近一些城市因为房地产出现波动,已经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目标选择,要避免大起大落、大升大降。虽然合肥的总体情况不错,但出现的苗头、个案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要有政策储备,适时出台政策来平稳房地产市场。
四是抓好年底各项重点工作。年内只剩下不到60天的时间了,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理一理思路、排一排工期,把当前的各项收尾工作抓紧抓好。一要对全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回头看”。总的要求是“三个努力”、“三个保持”、“三个确保”。“三个努力”是:对于超序时进度的,要充分挖掘潜力,努力超额完成;对于未完成序时进度的,要倒排工期,努力确保完成;对于完成压力较大的,要采取措施,补缺补差,努力缩小差距。“三个保持”是:保持“十二五”开局良好,保持省里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保持在全国争先进位的态势。“三个确保”是:确保节能环保、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七个 “一票否决”的指标不出问题。这七个“一票否决”,哪个都不能出问题;确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确保市政府下达各县(市)区的目标任务完成。二要精心谋划明年工作。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同时,认清宏观新形势,明确发展新任务,找准发展新目标,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积极谋划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这种谋划,除了在思路上进行丰富、拓展,在工作上进一步安排好之外,重中之重是要落在实处,形成项目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三要充分做好政策储备。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应对客观形势变化,注重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做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在金融、财政、土地等各个方面提前做好政策储备,预设各种预案,谋定而后动,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在政策层面及时有效化解。

作者: 江苏老秘    时间: 2011-12-1 15:34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决定》,在全面深入、突出重点、掌握实质上下功夫,结合实际,进一步总结我市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完善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不断开创合肥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要认真学习领会好《报告》,并与学习领会宝顺书记在省委九届一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宝顺书记在参加合肥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实现新发展。应该看到,省第九次党代会是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并作出了“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要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发展定位和落实重点,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在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突破。
第一,推动跨越赶超再提速。《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全省要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宝顺书记在参加合肥代表团讨论时殷切期望,合肥“继续引领全省发展,发挥龙头、辐射、带头作用,走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并指出“走在前列,就是大体上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居于10位之前”。这就要求合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要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再前进2位。其中,四大开发区都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区、经开区要争取进入全国十强;五县市要争先进位,力争2—3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跨越赶超的标志,就是争先进位,关键是,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科学发展的大旗,始终绷紧发展这根弦,继续做到跨越赶超不停步、不懈怠、再提速。
推动合肥跨越赶超再提速,要坚持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自主创新与承接转移、开放发展与合作发展、统筹发展与联动发展“四个并重”。为此,一是要始终坚持“产业第一”不动摇。对照省党代会《报告》要求,我们虽然有了千亿级产业、千亿级的园区,但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两千亿、千亿、500亿级产业,在建设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产业基地上有更大的作为;同时,我们还没有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大努力。特别是,省党代会《报告》,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出了“四个把”的要求,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合肥实现更长远、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合肥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四大开发区要真正发挥好“主引擎”作用,五县市要真正成为“主战场”。同时,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省会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消费的优势,推动城市功能开发和新型业态繁荣;深入贯彻“三化同步”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二是要继续狠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合肥发展的生命线。对此,我们决不能含糊、犹豫或松懈。招商引资的力度、力量还要加强。要继续把招大引强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在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建设上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要在抓大的同时不放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能发挥资源优势、有潜力的中小项目,要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供创业平台。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进一步增强开发园区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政策配套、体制机制、服务能力和水平还要再提升、再优化、再完善。要强化“问题意识”,进一步深化“效能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服务,做到点对点服务。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一个小微企业就是发展的一个火种。近年来,我们已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要进一步完善,加大落实力度,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针对当前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要深刻理解“提高风险容忍度”的政策精神,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办法。
推动合肥跨越赶超再提速,要有更大的增量,要有大量的有效投入,归根到底靠我们的县市区、开发园区全面发力。宝顺书记在参加合肥代表团讨论时,讲了这样一条意见:“做到30年不‘腾笼换鸟’,具有较强的、较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我们现在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关键是不能折腾;我们现在走的路子是对的,关键是不能反复;我们现在的产业规模还要再扩大、层次还要再提升,关键是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干下去。
第二,全力推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调、特色彰显”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
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核心是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我们要继续以“大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强力推进的态势。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定位和具体要求,认真谋划好思路、好举措,抓紧推进自身的建设。对于滨湖新区和巢湖市、庐江县的规划建设,市里在近一段时间进一步作了部署,各项支持政策、措施会陆续付诸实施。总的要求是:滨湖新区要围绕当“中心”、快“拓展”、提“品质”、显“特色”、创“示范”、争“窗口”,绘好新篇;巢湖市作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要有明显变化;庐江县要按照城市副中心的标准来建设,实现三年大变样。特别是,宝顺书记提出,要把巢湖当作市区来建设,这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共同的期盼,一定要落实到规划建设上。这些年,我们在“大建设”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必须坚持下去,特别是巢湖、庐江要强行入轨,等高对接,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
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重点。要继续坚持交通先行,做好“路桥文章”。要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又快又好地推进国际机场、高速铁路、港口航道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城市高架路、轨道交通和主干道路建设,切实抓好支路网建设,加快城市路网的互联互通。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这几年,我们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上下了很大功夫,要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探索经济可行、可持续的污水处理运行方式。特别是,巢湖是合肥独特资源、靓丽名片,省党代会《报告》、宝顺书记在参加合肥代表讨论时的讲话,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对巢湖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基本构想。从现在起,我们要将这件事从议事日程提上工作日程,进入具体操作。要继续做好“绿文章”,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成一批生态湿地,使我们的城市更生态宜居。干部要会审美,要提高层次,要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要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做好“品质文章”。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提升内涵并重,通过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完善设施,着力提升水、电、气、热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着力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功能,大力推动老城区、危旧房改造,让广大老百姓享受更便利、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些都要一件件地做起、一个个街区地做起。
第三,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也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强省”之一。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教育培训、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巩固合肥近年来文化建设的成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发扬“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向上的城市风貌。
同时,要在体制、机制、人才、事业、产业上突出一个“强”字,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一是要“强”在文化魅力上,处理好拓展外延与提升内涵的关系。文化是“根”和“魂”,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品格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更要充分显现其应有的文化高度;一座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要融入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还要焕发出影响深远的文化光芒。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塑造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与区域性特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氛围。在此过程中,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旅游、休闲、商务等新型业态开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文学、戏曲、影视、美术、摄影、书法等更多文化精品。
二是要“强”在文化事业上,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府责任的关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基本的民生工程,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只是简单的财政扶持,更要注重文化主体自身的“强筋壮骨”,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办”、“公共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办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运行更有效率。要推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创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三是要“强”在文化产业上,处理好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关系。要实施大项目带动,以大开放的理念,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一切优质文化资源为我所用,重视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产业集聚,努力打造一批“文化航母”和文化领军企业,形成大产业、大基地。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特色品牌。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要“强”在体制机制上,处理好“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文化领域最需要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规律,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两种属性”、“两种效益”的关系,破除一切妨碍、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体制机制,博采先发地区之长,力创合肥之新,进一步激发全市文化建设的生机活力。要创新文化人才的培养选用机制,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第四,着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并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部署。落实这一部署,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行动。同时,我们只有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这样的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群众才会满意。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断以发展惠民、以建设惠民、以改革惠民。对此,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要以城乡统筹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通过社会事业服务功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全省;二是要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建设,探索项目化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把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平安合肥”、“法治合肥”融为一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和安全感、幸福感;三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和谐社会,基层工作是基础,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必须拧成一股绳,在共建中共享。
第五,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全市三级党委的换届,区划调整后,各部门力量也普遍增强了。我们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努力锻造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各级领导班子,锤炼讲政治、顾大局、有激情、敢负责、干实事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政治生态,为合肥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旗帜鲜明地“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大胆使用敢于碰硬、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务实创新、对发展有贡献、对人民有感情的干部选拔重用到领导岗位,努力营造干事创业重实绩的浓厚氛围。要强化落实之功。进一步发扬抓落实、抓具体、抓细节、抓效能的优良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以超强的执行力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做好每一项工作上,落实到推进每一个项目上,落实到服务好每一家企业上。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文章,创造性地而不是简单、机械、教条地执行。要努力增强本领。干部是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情况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勇于接受挑战,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懒汉思想,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完全能够把工作做好,成为情况明、思路清、有办法的实干家。要围绕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创新学习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要时刻牢记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群众的“服务员”,绝不允许有“当官做老爷”的想法。要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怕面对困难,不怕触及矛盾,不怕吃苦受累。要做到勤政廉政。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既要勤奋干事,又要保持干净。特别是,要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遏制权力寻租行为。要心中始终装着公平、公正,各项工作要阳光操作,更好地以公开透明促公平公正,更好地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发展氛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强化自律意识,对党、对人民群众,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报答之情,自觉加强廉政建设。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