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山西大同市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探索与实践 [打印本页]

作者: 三明学习网    时间: 2011-11-28 10:00
标题: 山西大同市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探索与实践
  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把握市情,全面总结大同几年来发展的实践,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和“三名一强”(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在实践中坚持发展与改善民生,使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谋民富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同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创新发展举措,使得大同市的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民富才能市强。如今,大同市的经济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如何实现民富,使大同市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是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同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孜孜求解的问题。
    在实践中,大同市把谋求民富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大各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图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一个城市的幸福和谐离不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同也离不开大同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近年来,大同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在绿色崛起中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力争使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在实践中,大同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就业促进体系,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使每个家庭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2008—201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15.69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6万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及农村社保等各类保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大同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一手抓设施农业,一手抓规模养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步伐,全市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大同市对省里确定的152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实行结对帮扶,在完成规划的同时,实现了街道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的目标。如今,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饮水安全、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中小学校舍改造“五个全覆盖”。
    加大各项民生基础建设投入。要使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就要不断加大各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大同市不断地在城市建设方面、园林绿化方面等加强各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建设方面。2008—2010年全市共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8条、大小桥梁30多座,共计300多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同着力强化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对地下各种管线全面升级改造,确保 50年不落后;着力对道路两侧的街景立面进行全面装饰改造,提高城市景观效果;着力通过城市道路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使原来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70平方公里拓展为120平方公里。同时,为解决大同市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同市投入巨资对城市供排水、供热等市政设施进行大力改建、新建。
    在园林绿化方面。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北端,全年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400毫米,土地贫瘠,风沙大,植被稀少,树木成活率低。针对缺绿少绿的状况,大同市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近3年来共投资16亿元,大力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以彻底改变城市发展环境。建成区新增了绿化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其中种植油松、白腊、五角枫等各种大乔木35万株。截至目前,三大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7.46%、32.64%和7.72平方米/人,均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36%、31%、7.5平方米/人),比2007年三大指标分别增加了5.87个百分点、7.84个百分点、2.52平方米/人。2010年大同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争取在2012年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作为闻名全国的煤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同在为全国输送24亿多吨优质廉价煤炭资源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简易、简陋的工矿棚户区。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大同市形成了大面积破旧不堪的城市棚户区。
    2008年以来,大同市抓住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集中财力物力,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
    为了真正实现“拆迁谁、改变谁、造福谁”的承诺,制定了合理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一是零成本以旧换新。拆除房屋建筑面积,实行“拆一还一”,不结算差价。二是补贴价保障住房。政府以补贴价优惠保障到45平方米。三是成本价以小换大。政府以成本价安置到60平方米。四是政府限价让利于民。可增加20平方米安置。2010年共拆迁138万平方米,1.55万户,没发生一起集体**事件,真正做到了和谐拆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廉政拆迁,文明拆迁。
    在2010年,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大同市先后出台了《大同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建筑安装施工管理标准》、《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管理职责分工细则》、《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管理例会制度》、《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考核制度》、《廉租住房建设项目专业负责人管理职责》等制度。
    如今,大同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了解,近几年来,全市用于各类安居工程的投资达 120亿元,建设面积达 800万平方米。2008—2010年大同市共开工保障性住房1687.614万平方米,279078套,投资 285.73亿元。竣工保障性住房1264.634万平方米,217976套,完成投资214.12亿元。
    2009年12月29日,全国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在大同召开,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大同市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大同市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上力度大、工作快,有亮点、有突破,成效明显、贡献突出,为全国提供了新鲜经验。
    2010年,大同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省排名第一。
    解民忧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维护群众利益,民生为大。而社会保障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要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群众的后顾之忧,就要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
    在实践中,大同市不断地采取各项措施,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特殊群体与困难群众的利益。
    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大同市不断增加民生的投入,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
    在城乡低保方面。进一步规范资金发放程序,制定出台了《大同市民政局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管理的意见》,9个农业县区全部实现了农村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据了解,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82971户202685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总数的 13.29%;农村低保对象99531户138694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 8.1%。全年发放城市低保金28051.1万元,人均月补差128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1863.6万元,人均月发放70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在城乡医疗救助方面。11个县(区)全部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试点。采取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取消救助起付线,扩大病种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努力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进一步做好与“参合”、“参保”医疗救助的衔接,通过定点医院诊疗减免、重大疾病定额救助、医前救助和临时救助、定点药店购药等制度,切实解决了城乡特困群众面临的日常吃药负担重、门诊医疗费用高、重大疾病无力医治的突出问题,有效地减轻了城乡低保对象的医疗负担。全年累计发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1180.5万元,救助92671人次;发放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963.77万元,救助36054人次。
    在五保供养方面。各县区不断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阳高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办中心敬老院为主,乡办敬老院为辅,民营敬老院为补充的集中供养格局。广灵县形成了县有福利中心、乡镇有中心敬老院、村有康乐园(五保供养点)的网络式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体系。目前,10所敬老院已全部完工,4所已入住五保对象(阳高县新和敬老院、灵丘县白崖台敬老院、新荣区花园屯敬老院、广灵县壶泉敬老院);5所已具备入住条件(大同县昊河敬老院、天镇县新城敬老院、阳高县阳和敬老院、浑源县永安敬老院、左云县小京庄敬老院);1所完成主体工程(南郊区水泊寺敬老院)。
    在教育救助方面。不断推动城乡教育救助均衡发展,积极解决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在全市农村继续开展了“春霖助学行动”。2010年全市共救助城市困难学生791人(其中:高中557人,大学234人),发放救助金125.6万元;救助农村贫困大学生484人,发放救助金96.8万元。
    在救灾救济方面。2010年,大同市先后遭受融雪性洪水、地震、大风、低温、洪涝、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因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37430公顷,倒塌房屋1514间,受灾人口达到 111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5187万元。全年共下拨救灾款2259万元,有效地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各县(区)继续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大队,乡(镇)建立了应急救援支队,配备了专业救援装备,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确保灾时救灾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物资到位。
    维护特殊群体权益,积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还要维护好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在实践中,大同市从不同方面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权益进行维护,积极推动民生保障事业的全覆盖。
    在社会福利方面。广泛开展敬老助老送温暖活动,老龄工作健康发展,8个县区成立了老龄人才开发协会。发放《山西省老年人优待证》8856本,办理涉老法律案件25件。启动了“关爱银龄、助老卸险”活动,参保人数达3002人。进一步完善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组织进行了全市收养登记工作培训,建立健全孤儿群体重大疾病公益保险机制,为1971名孤儿填写了《孤儿保障大行动登记表》,1348名孤儿免费发放了“重大疾病公益保险”。积极改善 “三无”老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生活条件,各县区不断加快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力度,社会福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将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市社会福利院不断改善孤残儿童康复设施,创新家庭寄养模式,推行寄养家庭评估考核制度,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就“婴幼儿抚育”、“小姐妹学前教育”和青少年服务项目展开合作。盲人按摩门诊部开展了“残疾人真情回报社会大型义诊按摩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在慈善救助方面。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努力拓宽善款筹募渠道,扩大慈善救助项目,不断推动慈善组织建设。2010年11月4—5日,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国际合作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德慈善立法研讨会在大同召开。50多名中外专家围绕慈善立法思路、慈善组织、慈善财产、慈善捐赠、慈善志愿服务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投资151.2万元紧紧围绕助学、助医、济困、安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继续开展“心新工程”助医活动,5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享受了慈善救助医治,10余名患者得到“微笑列车”项目免费治疗。投资10万元在广灵县援建一所农村敬老院,投资3万元为阳高县新建敬老院完善生活设施。投资3.1万元为市特教学校配置了31台电脑显示屏,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救助方法,拓展救助内容,通过周到服务提高救助质量,争取资金改善救助环境。截至目前,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050人。
    如今,大同市慈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慈善之心为道德基础、以慈善捐赠为资源基础、以慈善组织和专业人员运作为组织基础、以志愿者参与为社会基础的发展模式。
    保民安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与改善民生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新大同。
    为此,大同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从而保一方民安,在民安中不断促进民生的发展与改善。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的社会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民生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加强社区管理方面。大同市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繁荣社区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大同市社区建设促进会。就解决社区公用用房问题,大同出台了《关于解决社区公用用房的补充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全市 5个建设单位为社区无偿提供了用房约500平方米,18个建设单位承诺小区建成时无偿提供社区用房约4000平方米。针对社区工作者整体队伍薄弱、业务不精的问题,深入各县区开展社区工作培训。组织13名社区工作者参加了省社区干部培训班,实地观摩了太原市迎泽区3个示范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城区山橡社区、兴国寺社区和灵丘县康北社区先后被市政府授予“绿色社区”称号。
    在笃实农村基层管理方面。大同市继续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不断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村务公开质量进一步提高。“难点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组织了8个督查组,对各县区进行全面督查,全市64个“难点村”,47个彻底治理,17个得到初步治理,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没有出现新的“难点村”。农村基层组织带领农民致富、解决群众难题、化解复杂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科学化建设,逐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近年来,大同市的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已达到778家。其中社会团体45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21个。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为此,大同市组织全市新社会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受到了中央、省委指导组的表扬。大同民政局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由12个增加到46个。全市各社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了9个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开展了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活动,对274个社会团体逐个进行核查,227家社会团体负责人签订了自查承诺书,并填报了《社会团体“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报告表》。对237家社会团体和22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了年检。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问题。在实践中,大同市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其一是积极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劳动保障监察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常规检查及拖欠民工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等专项监察。坚持做到隐患问题提前查、普遍问题全市查、重点行业专项查、重点地区重点查,使查办案件、专项监察、巡视检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链条,及时排查处理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二是依法处理各类劳动争议,及时解决劳务纠纷。随着劳动争议案件的逐年提升,在加强管理、规范办案、提高质量、消除积案,劳动仲裁工作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认真开展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加大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力度;二是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制度,依法提高办案效能;三是加强劳动仲裁队伍建设,保障了劳动争议案件的高效处理。
    其三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分解办理信访案件。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密切关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超前排查,及时分解处理,消除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减少了越访集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企业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2010年,共接待来访群众10137人次,集体访549批次,收到国家、省、市转办函及群众来信67件,来信来访来电及时办结率96%。
    聚民智 畅通民生问计渠道   
    要发展与改善民生,搭建起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最美的连心桥梁,必须真心听民声,真情聚民智。而听民声、聚民智离不开干部作风建设的转变,离不开民生问计渠道的畅通。
    在转作风、下基层活动中聚民智听民声。2011年,借助山西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推进会议的契机,大同市结合实际,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强化督导,深入开展了“万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促发展”的活动,实现“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转变作风、开展下乡活动中聚民智、听民声,开展民生问计。
    为发动全市党员干部帮助农民群众谋思路、想办法、求发展,使此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大同市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驻片蹲点、自律约束、建账交账等三项制度,要求各级干部真正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开展工作,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深入推进活动的基础上,坚持领导带头,开展包村增收工作,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包扶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村,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包扶“万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本单位所住村。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也都包扶了本地区最贫困的村。市委书记丰立祥多次深入联系点进行帮扶,解民情民意、制定发展规划、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并入住农户,为农村党员讲党课,与干部群众座谈。
    同时,要求干部深入农村基层,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市、县两级派出所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帮扶工作,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加快全市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农民民生问题的解决。
    据了解,大同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促发展”以来,全市机关干部下乡住村38278人次、走访农户18000余户,慰问困难群众9000余人,调处矛盾纠纷460余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5372件;整理出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及建议6800余件;深入400余个企业开展帮扶活动。
    在创先争优中问计于民。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一个重点。
    在实践中,大同市各级党组织按照省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统一部署,以“为科学发展创先进,为大同崛起争先锋”为载体,精心筹划,周密部署,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把服务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民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破解影响民生发展的难题。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确保活动有序推进。大同市委对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特别注重对全市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常委和党员副市长带头深入到各自联系点,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和工作点评;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多次抽调力量深入基层,对全市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各县区、各部门主要领导带头对基层单位活动进行点评,带头承诺践诺,带头创先争优,切实担负起了对本地区本部门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责任,成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动力。
    同时,为了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持久地开展,大同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市级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制度、市创先争优办“一周一例会”制度、“半月一专报”制度、“信息联络员”制度、文书起草与审批制度、文件收发与传阅制度、重要资料档案留存制度等,保证了整个活动的正常运转和有序推进。
    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抓好承诺践诺。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抓承诺、立足岗位抓承诺、服务群众抓承诺”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任务要求,积极创建了公开承诺“四四三”工作新机制,即突出“四个注重”定承诺(注重体现先进性要求、注重职责任务与岗位实际、注重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注重加强分类指导),严把“四个环节”抓推进(包括调研走访、提出事项、审核确定、公开公示),完善“三项机制”作保障(结对帮带机制、群众评议机制和承诺销号机制),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
    目前,全市作出公开承诺的党组织和党员已达到全覆盖,共践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85372件。在推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创先争优活动过程中,大同把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创先争优活动作为重点来抓,在全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共产党员中开展了“亮服务品牌,建满意窗口,当服务发展先锋”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
    实践证明,大同市的民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者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据了解,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3元,比“十五”末增长7577元,年均增长13.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3元,比“十五”末增长1599元,年均增长10.52%。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在201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55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324元,同比增长27.8%。
    如今,大同市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2389元,年均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年均增长15.1%。
    后记:民生大于天。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大同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实现“绿色崛起”的过程中,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实践中,积极发展与改善民生,把民生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谋求民富与强市的并存发展,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民生画卷,为大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凝心聚力的良好环境,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推动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刘序明石小路)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