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写作参考素材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三明学习网
时间:
2011-11-27 09:37
标题:
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写作参考素材汇总
株洲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为充分发挥好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湖南株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全力引导,着力打造以“神农城”、“职教城”、“华强城”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发挥战略决策作用。株洲在既有经济发展模式运行到一定阶段,面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克服了短期内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提出了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出台了《株洲市实施文化提升战略行动纲要2009-2020》,将全市文化产业分为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并将“十二五”期间具体目标在发展规划中进行了明确,发挥了很好的政策引导作用。二是发挥统筹规划作用。产业发展涉及时间、空间和重大项目的统筹安排,任何企业是无法承担这一职责的,株洲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大项目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确保了产业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发挥环境建设作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与管理是市场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正是株洲持续多年的软硬环境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招商引资与产业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是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带有较大的公共性特征,在建设初期,只有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才能顺利启动,株洲市利用土地、财政资金补助等多种方式,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提供了保障。
株洲在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项目融资、带动城市综合开发等方面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明显效果。一是项目运作方面。株洲三大文化产业项目均采用由独立市场主体承担项目建设、运营全过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模式,项目规划之初就形成了商业性与公益性相互促进、盈亏互补的指导原则,如“神龙城”项目中的神龙广场、大剧院等项目属于非盈利项目,但是,通过人流集聚作用,目前购物、娱乐等商业项目已吸引国际、国内20余家知名服务业品牌商家进驻,民营商业资本的进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整体运营效益预期可观。二是项目融资方面。各项目建设主体单位积极利用市场资源,采用土地、项目权益等经济要素获取多层次的融资支持,形成完整的资金需求链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带动城市综合开发方面。随着文化产业项目的逐步建成,有效带动了项目周边区域人流、物流的聚集,形成了多个新的城市次中心地带,为商业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如“华强城”项目建设,有效拓展了株洲现有城市空间,加快了“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进程,并起到加速联接长株潭城市群的积极作用。
天津规划先行打造文化强市
天津市采取五项措施,为把天津建成文化强市提供规划保障。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塑造天津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要在加大中心城区14片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工作,保护历史街巷的风貌与空间尺度特色的基础上,将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延伸到全市域。深入挖掘葛沽镇、果香峪村、当城村等历史村镇特色,开展市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延续京杭大运河文化脉络,划定南北运河两岸地区保护范围。
二是建设区级文化设施,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均衡布局。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加快建设滨海新区文化中心,丰富滨海新区市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全市各区的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要在现有的天津图书馆设施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各区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扩大藏书规模。
三是加强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要加强规划项目验收与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同步验收的管理,提高文化设施社区配建规划标准,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是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文化设施,满足天津市各类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需要,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结合现有市级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情况,要与有关部门一起,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文化设施,为各市级文化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和排练表演提供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五是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为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和科技的结合,培育、扶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把手工程”强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在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陕西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全心全意发展文化事业,集中精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升级“新引擎”的作用初现端倪。
布局: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文化中外名城”。陕西是公认的文化资源大省,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十分有限。如何做“强”文化,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使公共文化让广大城乡居民最大限度获益?面对这一重大命题,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到了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强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早在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上手,强力推进。省委书记赵乐际多次深入基层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省长赵正永多次到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协调落实项目,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30多次,对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反复磋商。
在逐一破解困扰改革诸多难题的同时,陕西进一步夯实责任,把改革纳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各市和有关厅局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将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作为本系统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并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畴。
具体操作环节,通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一系列“大动作”高效“出炉”后,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成为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的共识,各市都把文化体制改革摆上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一把手工程”带动下,陕西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完成省级改革,省直14家文化单位、1.2万人全部“下海”;2010年完成市级192个文化单位改制;2011年7月底县级221家文化单位改制完成,三级改制至此全面完成。
陕西“一把手工程”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还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向全国介绍经验。
难题:政策倾斜逐一攻克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开端和依托,陕西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竞争新主体
2009年5月,西部电影集团挂牌成立,伴随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曾经一蹶不振的西影再度崛起。2010年,影片《锦衣卫》成为西影有史以来第一部进入春节贺岁档的大片,国内票房收入近1.5亿元。
由陕西省歌舞剧院、省乐团、省杂技团等8家文艺团体整体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陕西演艺集团,整合了演出、中介、场所资源,改变了以往单兵作战“散而弱”的局面,艺术创作和产出实现“两翼齐飞”,2010年演出场次比上年增加30%,主营业务同比增长37%。
和西影集团、演艺集团一样,通过改制而活力初显的演艺、影视、出版等企业集群,正成为陕西开掘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生力军。
应该说,大发展源自政策引导下的内生动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陕西省委、省政府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好环境,精心研究制定有关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坚持用足用活中央政策,并通过政策倾斜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支付改革成本,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让文艺工作者安心打破“铁饭碗”,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其中,在省直文化单位改革中,为保障企业和职工利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凡改革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经费投入。省财政一次性给予省直14家文化单位改制经费3.27亿元,其中,投入2500万元解决省演艺集团注册资金和流动资金短缺问题,下拨5690万元支持西影集团摆脱困境。
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文化惠民工程,正成为陕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的一张新名片。已建成投用的农家书屋,无论是出版物选配,还是相关设施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不断用政策攻克发展中的难题,陕西文化建设从“大”到“强”的目标,正在一项项举措中逐步体现。
产出:“真金白银”凸显引路价值
如果说改革解放了艺术创作生产力,资金就是推动文化建设腾空一跃的燃料反应堆。得益于此,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大发展带来的实惠。
3年多来,由于有财政支持和政府采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定位大众消费,坚持低价高质演出,即使看“大戏”“大腕”,票价依然保持10—50元之间,个别火爆剧目略作上浮,票价从20元到100元不等,大批铁杆戏迷尝到了“甜头”,“西安天天有秦腔”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现象。
虽然陕西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然而,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专门制定资金保障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省级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8.8%,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
资本不足、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省委、省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生产,2008年起每年政府不断增加文化产业发展投入。2007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最初的29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亿元。对精品生产,2007年起每拿出200万元资助剧本创作。
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下,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相继启动,以“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精神”、“三秦书风”为重点的品牌精品脱颖而出,影响力辐射全国。仅以影视为例,受到重点扶持和资助的电视剧《保卫延安》,纪录片《望长安》、《大秦岭》、《陕北启示录》等作品在央视热播,在全国掀起“陕西文化热”,有效提升了陕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已成经济新增长点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出新的部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三加快一加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服务体系构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引导。)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推进文化领域战略重组
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转企改制与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结构,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323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全国已形成一批总资产和总销售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的“双百亿”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拓宽文化产业融资平台
2009年4月,商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开创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先河。
2010年4月,中宣部、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指导意见》,正式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新的局面。
在政策支持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通过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集聚。
2010年,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600825)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安徽时代出版(600551)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再融资。通过上市融资,企业规模实力迅速壮大,企业活力迸发,综合实力大大加强。
目前,全国几大银行给文化产业授信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全国共有26家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内容、网络文化、手机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和文化服务业务层出不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深圳市发挥高科技、金融业、旅游业的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活的形式、更广的受众得以传播,抢占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腾讯、华强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迅速崛起。
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11亿,占网民总数64.2%;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比2009年增长26.3%,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5%。
大型文化主题公园进入迅速扩张期,深圳华侨城在深圳、北京、成都、上海运营的四个欢乐谷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深圳华强(000062)集团公司在芜湖、重庆、汕头建成3个自主规划设计的大型主题公园,其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接待游客量每年达200万人次。
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6年共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其中2010年4.3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0%,带动直接就业人数91.2万人、间接就业371.1万人,综合收入超过40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04年-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和23.7%,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