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公文写作要开门见山、直述不曲 [打印本页]

作者: 山西老秘    时间: 2011-11-14 08:20
标题: 公文写作要开门见山、直述不曲
“直述不曲”是公文写作的核心要求,是公文写作在表达上区别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尺。要做到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就要在公文的开头部分明确揭示发文的目的和依据,并在主体部分明确揭示公文的观点和主张,还要善于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使用质朴无华的语言。$ h& V% b+ O. ^- y5 q8 q
  国务院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撰写公文应当做到“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其中,“直述不曲”可以看作是这三十八字要求的核心。可以说,“直述不曲”是公文写作在表达上区别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尺。如何做到“直述不曲”,应是公文写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 H) A0 a$ D4 ]! [2 H
  目前公文写作界对这一问题还少有论述,所以笔者在此将试论之,以期引起广大公文撰写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共同促进公文写作与研究的健康发展。7 A9 |- _/ l8 X6 P; e
  笔者认为,要在公文写作中做到“直述不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 B. H! H2 v4 N  首先,要做到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应在公文的开头部分明确揭示发文的目的和依据。
  Q( b) h( g5 Y/ j9 B* r9 i  公文的开头部分应该简明扼要的交代发文的目地和依据,使收文机关迅速领会公文的主旨、意图。为此,公文开头常冠以“为”、“为了”、“根据”、“依据”“遵照”、“遵循”“按照”等标志词,以明确揭示发文的目的、意图和依据,突出发文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对于下行文来说,还可体现发文的权威性,让受文机关迅速领会贯彻并及时处理。明、清时期,皇帝颁布诏书时,开头总冠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字样,目的也就是为了使所发公文具有无上的权威和效力,以便下级贯彻执行。当然,现代公文撰写者应该摒弃封建时代的不合理的等级观念,不应以地位尊卑而应以法律和制度为根据,体现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念。1 D& N; D& Q" s# o. c* Y8 A
  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落实机关领导的决策,还是向上级请示、报告工作,其开头部分都必须而且应当把发文目的鲜明地表达出来。所以公文的开头,应采用“开门见山”式,直截了当地揭示发文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2号)的开头:
5 p5 j) `& a' r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08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6 n. j5 G8 v! t& k5 \+ M. a' g3 h& U4 T# u  在这篇公文的开头中,“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这句话,以“为”作标志词点明了发文的目的;“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一句,用“根据”作标志词点明了发文的根据。再如《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的开头:
# l3 f/ t8 y. o* Z. b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4 L) C- S8 ]  b7 w* O
  这篇公文的开头用“为”作引述语,揭示了发文的目的;用“根据”作引述语,交代了发文的依据。如此简单明了的开头,有利于受文机关准确地把握发文机关的目的和依据,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公文写作“直述不曲”的要求。
( X; K0 @& z1 `6 h1 @' N/ m7 I公文的开头如此“直述不曲”,这与文学作品的开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的开头,则极其讲究新颖独特,以吸引读者。叶圣陶在《开头和结尾》这篇文章中就说:“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志看那下文的发展。”…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作过生动的比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贯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李渔也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可见,文学作品开头讲究的是曲折变化,生动有趣。了解和掌握公文和文学作品在开头上的不同写作要求,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公文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7 ?' Z7 J9 e0 ^5 M2 p+ T  其次,要做到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应在主体部分明确揭示公文的观点和主张。
2 G" a* s/ D0 J  h( e9 }- s% T  南北朝时期的陆机曾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公文写作就是如此,需要做到“立片言而居要”,即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明确的观点。公文的观点指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项或问题的态度、意见和结论。公文一般在每段的开头用简练的句子明确地表达有关的观点和主张。这种“直述”观点的写法,就能够使受文机关在最短的时间内很清楚地了解全文的主旨和观点,从而迅速掌握公文决策的要点、行动的步骤、实施的要求,等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防范大雾天气影响交通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54号),其主体部分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话概括全段的段旨。这五句分别是:“一、高度重视大雾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二、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三、加强科学管理,落实应对措施,防范和减轻大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四、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应对大雾天气的意识和能力。”“五、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如此行文,受文机关就很容易准确地理解把握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办事的效率。* }, N, N% S+ p9 h
  公文的主体部分如此“直述”观点,这与文学作品观点的表达也是另一番特色。恩格斯曾经指出:“作者愈让自己的观点隐蔽起来,对艺术作品也就越好。”可见,文学作品观点的表达,讲究的是意在言外,含而不露。如果公文撰写者套用文学创作的方法,用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公文的观点,必将不利于公文信息的传达,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不甚了了,不仅会给工作带来麻烦,甚至还会贻误政务管理工作。因此,公文主体部分“直述不曲”的写作要求,需要认真学习掌握。; ?7 A/ ~5 w6 k: X
  再次,要做到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应善于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 E$ @6 _8 {6 ]5 i5 N: p  在说明、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这五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中,公文主要采用说明、叙述、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应尽量少用或排除描写和抒情。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诠释政策规定、明确措施方法、说明事物原因时,一般都用平实说明,杜绝文艺性说明,不作细节说明,不用比喻说明。在运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反映工作情况、介绍典型事例和人物经历、交代问题的来龙去脉时,一般以叙事为主,不写人。在叙述的方法中,主要采用顺叙,一般不用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方式。叙述的手法多用概述,即粗线条、轮廓性的叙述,讲究线索清楚,简明扼要,只交代事情的梗概,不作具体描述。初写公文的人,或未经训练的文秘人员,往往在公文中采用具体叙述的方法,致使公文特色尽失。如一篇《××市教育局关于表彰梁香云同学拾金不昧事迹的通报》的习作是这样叙述事件的经过的:) |. R6 T2 y  a5 `/ d# W& }1 j
  2007年12月1日中午,××市二中高二(5)班梁香云同学乘坐32路公交车回家,在广西区人民医院站下车后,在路边拾到一个装有工资发放表和40000元现金的塑料袋。当时,梁香云同学向路边的人打听,无人认领。她当即拿出工资表查看,表上既没有注明单位,也没有盖公章,但表上的项目好象与医院有关,于是她到公交车站后面的区人民医院询问,依然无人认领。梁香云同学见一时无法找到失主,便与家长和学校老师联系并报告了情况。最后,她与家长和学校老师在清秀区派出所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失主是区人民医院财务处的科长,由于不慎丢失了财务。失主当即拿出1000元现金给梁香云同学作为酬谢,该同学婉言谢绝。+ R/ G3 u, {5 S! s* R
  这一份学生的公文习作,叙述事件非常详尽,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交代的清请楚楚,详详细细,而这恰恰违背了公文写作“直述不曲”、简明扼要的要求。
! Z; d7 Y0 @/ j% |4 r: P  公文在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时,也不能像一般议论性文章那样进行专门论证或复杂的逻辑推理,而只能在说明和叙述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议论,或夹叙夹议,或点到辄止,只作出理论性的概括分析。例如《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晋城市对城区苗匠联办煤矿“3·18”特大瓦斯事故处理情况的通报》:
: Y5 l+ q% f3 G" d  k: l  晋城市城区苗匠联办煤矿“3·18”特大瓦斯事故教训极为深刻。晋城市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公开处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公开批捕、公开处理和公开审判,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了事故相关责任人,在全市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同时积极建立完善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在全市开展干部纪律作风大整顿,这些做法较好地推动了晋城市苗匠联办煤矿“3.18”特大瓦斯事故处理工作,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 E4 N8 U/ o. C8 @* K  W2 ?
这段文字在平实性地说明和概括性地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了议论,概括分析了这次事故的教训和处理的意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k1 C# H) V' l/ R  最后,要做到公文写作的“直述不曲”,还要注意使用质朴无华的语言。
+ J2 m$ N: ^" X0 k  公文作为应用文的一种,在语言应用上与其他应用文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别。关于应用文的语言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篇说得相当精彩:“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意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这是《文心雕龙》中对应用文语言特色作出的最为出色的概括。说它“精妙绝伦”,并不为过。刘勰认为,文种不同,使用的环境、场合不同,其语言的运用亦有不同的要求。官府中那些管理性、事务性的文书(也就是今天的公文),如谱、籍、簿、录、符、契、券、疏以及律、令、法、制等等,其语言就应当“全任素质”,以质朴无华的文辞进行写作。“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这一理论概括,辩证地揭示了应用文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它足以纠正人们对应用文语言运用的片面认识,并可用以指导我们的应用文写作实践。可见,公文要直书其事,直陈所见,以质朴无华的文辞进行写作。如果以浮华艳丽为能,曲意为文,一味卖弄词藻,那势必影响各种政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撰写公文时就需要写作者尽量使用最普通的词汇,平实地表情达意,并保证词语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讲求词义的单一,不生歧义。( ^& I* M$ E* o* U! e
因此,公文的语言运用与文学创作大为不同。( I4 c! H" N5 I2 f
如果在公文写作中一味讲究语言生动形象,刻意追求文采,热衷于语言的模糊多意性和含蓄蕴藉性,或者热衷于多种修辞手法,讲究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等等,则将是公文写作的败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精警之论。宋陈善《扪诗新话》上说:“文章亦要宛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山谷论文亦云:‘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尔”,遥游亦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袁枚也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施补华也强调:“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这些文学欣赏和创作的理论和要求,是与公文“直述不曲”的写作要求背道而驰的。为了适应公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每一个公文撰写者都应明确公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不同要求,写出庄重、得体、朴实的公文来。
! [3 ^5 ^. h9 Q9 R3 |1 i" K' ^) z5 F0 I  总之,公文作为政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的大政、机关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撰写公文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技术性很强的重要工作,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重视有关公文写作的特色,深刻理解“直述不曲”的写作要求,并努力在写作实践中达到这一公文写作的核心要求,使公文能准确高效地发挥作用。
/ P% K% N' f5 m/ c6 E' ?$ h, |0 l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