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f. R* @+ p* `* E3 U c P 当“旭日阳刚”以沙哑的嗓音慨叹“老无所依”之忧,当“西单女孩”以朴实的表演展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青春困惑,当农民工街舞以欣喜的姿态憧憬城市未来,都以各自方式留下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最真实、最深刻的精神印记,彰显了日益觉醒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这实际上是农民工群体的一种文化自觉:“我们也有我们的思想,我们不是木头,我们精神也是有追求的。”' U' x* N7 H4 y( Y ]
; g% \) K" ~7 T- T3 A
王子群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指出人们关注农民工问题方面存在“盲点”,关注外部的东西、能看到的东西多,比如劳动条件、报酬等,而对看不见的东西——心灵世界有所忽视。这不仅是写作者的感想,也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在农民工户籍、社保、工薪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时候,他们的情感生活如何、精神需求怎样,却少有关注,以至“干活累,没事睡”成为许多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精神“沙漠化”、文化“孤岛化”、生活“边缘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在农民工群体主体意识觉醒、文化需求强烈的背景下,这样的“精神赤字”显得更为醒目。8 Y4 H) U9 x Y1 _: Y, I5 w5 K' q
, z& T% K) z( K1 v) p. Z
因而,农民工小说不只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呼吁。它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讲述,呈现了农民工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和生活痛楚,希望引起关注、带来变革、得到帮助。同时,也在真诚地呼唤整个社会对农民工群体走得再近一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关怀和社会尊重,从精神文化层面丰富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生活,既破解农民工的利益困境,也破解其文化困境,这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8 v0 Z: |" K2 J& Z8 h, N 6 {+ N$ y! x% r0 @, F2 T$ z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亿多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当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日前,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到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从制度层面实现了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破题,向各地各部门乃至全社会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关注和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以文化的力量架起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精神桥梁。 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