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L# q( y( p0 l9 P 吴风回忆,当时北京街头有不少是从沿海较发达地区批发各类商品、来北京倒卖的小贩。假冒的“苹果”牌牛仔裤、纸糊后上漆的假鞋,进价只有几元钱而一出手就是几倍十几倍的利润,就凭跑个差价,“个体户”就摇身变作了“万元户”。除了冒牌服装,没有质量保证的电器和其他日用品也在大量涌入尚未完全打开的市场。 & F: s; W! E( u# D$ r! A & ^* V4 {/ k; a8 M9 J6 z* g, ]( B/ S 北京那时还没有几栋像样的高楼大厦,动物园这样的批发市场也远未建成,商贩们席卷过狭窄的京城街道,成了管理者甚为头痛的难题。加上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其他问题,市民私搭乱建的,路面上吐痰的、乱扔的,损毁市政、环卫、园林公共设施的,乱贴乱写的,城市脏乱差的情况在当时普遍存在。 . S# a0 g/ q$ O H2 ]- D! |( J$ [9 k I+ V; v4 k# L
一位在北京市生活了几十年的肖先生回忆,在人流量较大的路口,商贩随意摆摊设点,小扩音器发出的叫卖声和来来往往车辆的喇叭声震耳发聩;垃圾乱堆乱放;行人车辆通行不畅的状况是常态,四周居民深受其害。8 ]. J( u- B/ W0 {
- L) c2 D) p8 ]# h' |* V: ?+ l 城市需要文明有序的发展,与老百姓生活追求相违背的行为必定要被适当限制。一批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执法队伍便应运而生了。 2 ~5 c9 z7 K0 T4 S7 A0 s; T. O: ~1 q- [- o [" ^9 e E
“市容的、交通的、公安的、工商的、园林的,搞综合整治。后来,陆续发展的还有卫生局的,市政府的。”吴风说。这些队伍,即是城管队伍的前身。到九十年代城管队伍建立伊始,队员多是从这些队伍中调配而来。6 h- u. _9 y% _+ b5 @5 ?3 W
3 I& \: U' }" y
此时,“城市管理”这一概念还远没有进入老百姓的视野。 ( }, h1 W+ K" q 6 ~3 Z2 P; i# k1 x7 m “当时的执法模式,按我们现在来说,实际就是胡乱执法。”回忆起《行政处罚法》通过之前的情形,吴风说:“执法基本上没什么商量。最早是骑自行车执法,不方便没收物品,屡次说还不走的时候,收秤是阻止交易继续的最有效办法。后来一个队伍就带一辆卡车,(见到小商小贩,)‘哪儿来的,不该在这儿卖啊’,东西就给弄到卡车上去了。有时候是把车一卸,往边上一扔,收破烂的一来就给收走了。”+ N! N' T$ m6 ?, Y+ P' v
' n" x# P; b2 m5 K: c) p5 A 往回追溯,这大概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这一概念最早的来源。这个发端概念历经十多年,从上层到基层都曾经历不小的争议和各种力量的推演,几经波折,最终才落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城管”这支队伍。7 v7 _$ e6 F; T8 I
9 E3 I: u% Y$ Z
从城建监察到城市管理——归口管理的坎坷路 " Y; |% {3 a7 j# @$ W , t) Y7 m, A0 u/ G) t. J5 W 城管队伍成立之初究竟在内部经历了什么变动,如今从普通城管队员口中难知其详。但从资料中,我们仍能略识一二。 ) E3 @0 [: q6 |! f- N* r e : n* f9 b2 [7 \0 i8 [/ z" s 各地最早执行城管职能的队伍都不一样,有叫“市容监察队”的,“城管办”的,种类繁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维方式下,让一个政府部门对这些执法队伍进行“归口管理”的呼声甚高。& l. P) H2 }# u. B+ Z+ g3 N Q
" m3 {1 m. |7 u+ {5 k. A
由于不少队伍是各城市的建设部门设立的,自然也应该归口到建设部。1988年,国务院在批转建设部的“三定”方案中,明确了“由建设部负责归口管理、指导全国城建监察工作”,1991年,建设部设置了城建监察办公室。这就是全国城市管理相关队伍被叫做“城建监察”队伍的由来,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公用事业(水、电、气)、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五大块的行政执法。政府成立的市容监察大队等各类城市管理队伍被要求整体纳入到城建监察队伍中。6 _: N; F* q, b$ B! T7 s.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