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经济范式和发展瓶颈
[打印本页]
作者:
夜归人
时间:
2011-10-26 07:06
标题: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经济范式和发展瓶颈
内容提要: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对于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加快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舟山群岛新区”本身的发展层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毕竟是后来者,其建设必定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的。本文集中探讨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经济范式和发展瓶颈问题。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经济范式 发展瓶颈 作者: 黄建钢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几乎同时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这意味着舟山的发展已经上升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但若要不辱使命,实现后来者居其上“者”诚非易事。本文主要从新区经济范式和发展瓶颈问题角度作一点探讨。
一、论“新区”经济范式
虽然“新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特区”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新性和新颖的概念,但经济依然还是其基础。而经济上的“新”,不仅是要在GDP的增长速度上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和新拓展,而且主要是要使经济方式和范式上有突破性的新变迁和新变化。
综合各种因素,“舟山群岛新区”的经济范式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全新性
“新区”虽然不是一个简单“经济特区”的概念,但“经济”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关键性作用却没有改变,其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力上和GDP上,而且更主要是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运行机理上。其中要把运行是否“经济”、“廉价”和“健康”的理念和机理植入“挣钱”和GDP增长的过程、程序和程度之中,并且还要把经济发展得是否“科学”与社会发展得是否“经济”要联系在一起,要形成一个崭新的“公共经济”概念和理念。这既是一个欲望得到有效控制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的经济范式,又是一个认同“海洋是人类共同池塘”理念的经济范式。
其中,应该对“经济”的理解要进入一个全新状态:要把“经济”恢复到一个“基础”的层面而不是一个“全部”的层次,更不是“主要”和“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去理解。特别是对“资源”要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全新经济”要借用的“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关系资源的概念,并且还是一个更重要的心理资源特别是精神资源的概念。要形成的是一个通过集成和集约的方式达到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经济运行范式。
一定要把“海洋经济”纳入一个新性、新型和新兴的“经济”范畴中加以审视和考虑。这不仅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陆地经济”形式和形态但又要服务于陆地生活、生产和生命的经济,而且还是一个以海洋特别是海洋资源为核心和中心从而来带动陆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经济。它的唯一性、流动性、国际性和全球性决定了其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科技和生产能力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水平。
2、整体性
整体经济模式既是一种“占大部分自然空间资源”的经济范式,又是一种“东墙经济亏损了,可拿西墙经济来替补和弥补”的经济范式。它注重和看重的是经济的整体和连动的效应和效果,是要发挥经济的基础和整体作用的。这既是一种平衡和均等的协调经济,又是一种集成和集约的节约经济,又是一种一石多鸟的多效经济,还是一种把人为经济与自然经济结合在一起的有机经济,是一种把人力经济与生态经济结合在一起的联系经济。而海洋经济就是这样一种整体经济,不仅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分布在占“水球”——人类居住的星球表面积的71%,而且主要是它目前还是一个要不断填补、替补和弥补的领域。由此看来,过去把只利用了全球29%的陆地资源的经济当成了全球的整体经济,明显是一个误会、误区和误解。从占全球表面积71%的海洋来看,人类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发展“舟山群岛新区”不是简单的以发展局部的舟山为目的的一种制度设计,而是从国际和世界的角度出发对全国和全局的整体利益的考虑。但又是一种以发展舟山为领头和契机的经济范式。这就需要利用整体经济的思维和思路来拓展发展舟山的思维和思路。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来审视和设计经济,就要求舟山首先推出一个“塌陷经济”的优惠项目,如免费、免税和免租等等。它从表面看是一种亏损经济,但由此却引起了公众和社会对此的关注,引来并吸纳了物质、资金和人员的流入和流动,进而将进一步引发舟山经济整体上的涌动、冲动、流动和推动。
“新区”的经济一是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动向和态势,二是要依靠海域经济的特性和特点。特别是海域经济,是一种既重视横向的海洋区域又重视纵向的海洋流域的经济范式,是一种把“地球只有一个海洋”和“人类只有一个海洋”的理念植入经济过程和经济效益的经济范式。
3、循环性
这种经济范式是指这样一种“把前一个经济环节上的废料或者产品当作了第二个经济环节上的原料”的经济运行范式。其中,最大的循环是生产的产出经济与生活的消费经济之间的循环。
这种范式其实早就有了,只是当时的这种循环范式无论是范围和程度都比较初期和短期而已。现在的问题在于,其中循环的过程、程序、速度都要复杂得多,也需要科技得多,也能使生产的过程生态得多。由此形成了如下一组系列和系统的子概念和理念:“系统经济”、“动态经济”、“科技经济”、“生态经济”和“生力经济”。
当然,“循环经济”还包含有“小循环经济”和“大循环经济”两层意思。“小循环”其实是经济内部的循环,而“大循环”实际是经济与生活、社会和政治的外部循环。现在一般只理解到“小循环”的程度和层次,但“大循环”其实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要充分和科学地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的横向和纵向的变化,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决定的作用。
这就要求,要在循环经济的视域中来审定经济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来审批和安排企业的注册和项目的可行及其运行。不是简单的那种“只要有钱赚就能办”的概念和理念。所以,“生态经济”不仅是指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生态,而且还要注重其中的心理生态、精神生态、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4、战略性
中央要研发、开发和发展海洋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而不是从策略层次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审视和思考。我们以前一般既是以陆地经济来标志全球经济的,又是以经济发展来带动社会发展的。而新的经济模式既是要以海洋经济来标志全球经济的,又是主张以社会发展作为参照系来制定和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是要以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水平为目标的。这就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牺牲民生为代价的。所以,“新区”的战略经济就是一种未来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一种现在一般在重点考虑的是投入的需要是否合理、科学和可能而将来才会产生效用、效益和效应的经济。
对人类来说,发展占全球表面积71%的海洋及其资源将是一个战略性的行为。由此形成的经济就是一种战略经济。人类至今熟悉的只是海洋的表面,但对其蕴涵的资源却是陌生的:不仅是对海洋资源的认识陌生,而且主要是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更加陌生和生疏。实际是,海洋资源又是距离宇宙资源最接近的一种自然资源。所以,认识和利用海洋资源又是认识和利用宇宙资源的开始。而无论是利用海洋资源还是利用宇宙资源,对人类目前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和情势下,是极具战略意味和意义的。
其实,战略经济对应的基本就是“眼前经济”、“届别经济”和“策略经济”。而“眼前经济”是只看到眼前的自然资源和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的制度,“届别经济”是一种只对本届政府或者一届领导负责的经济制度,而“策略经济”是只注重对眼前的和现实的能够得到或者拿到的利益进行刺激的制度。虽然战略经济也是一种有眼前利益的经济,但它注重的是一种对眼前利益的动态延续,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和创造许多甚至非常丰富的新资源、新机会和新空间。战略经济注重的是:既发展了,又保留了,还创造了。
同时,战略经济所用的资源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会开发和利用无形的但是有力的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和关系资源。甚至还要学会用有形的资源去换无形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其实,对人类来说,最大的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所以,战略经济又是一种纵向经济、持续经济和递进经济,甚至还是一种波浪经济、函数经济和推动经济,但更是一种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经济。
二、论“新区”瓶颈问题
“舟山群岛新区”其实就是一个“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一个“科学发展观试验区”、一个“海洋综合研发试验区”、一个“创新与创业试验区”、一个“现代社会管理试验区”、一个“转型发展方式试验区”和一个“花园幸福生活试验区”,并且还是一个由这些单个“试验区”组合和综合起来的“新区”。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来实行、实验和实现这些策划呢?关键是一定要解决一些瓶颈问题。
1、人的问题
“新区”的方向确定之后,人的问题就决定一切。而人的问题又只由人口、人员、人才等相关问题组成的,由此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人的问题结构:其基础是人口问题,其中间是人员问题,其上层是人才问题。
(1)人口数量问题
人口数量不仅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数,而且还是一个区域市场的基础。人口越多,劳力就越多,市场就越大。“新区”的人口应该像新加坡和香港那样来设计。新加坡在2010年6月时人口是508万,而面积是700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公里是7022人;香港在2009年时人口是710万,而面积是1100平方公里,平均每公里是6348人。按照新加坡和香港的规模,仅舟山本岛的面积是600多平方公里,而群岛的陆域面积是1371平方公里,所以,其本岛的人口就应该达到500万以上,更不要说“群岛新区”的人口是有可能要超过700万的。
可舟山市现有的人口只有小100万。有关部门去年做的规划是在“十二·五”要到达150万左右。其实,在短时间内,要突然实现从100万人到500—700万人的人口跨度,对舟山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现在预计,舟山到“十二·五规划”结束时应该是200—250万左右,而到“十三·五规划”结束时应该达到400—450万。不仅没有这样的人口基数,要建设和建成“舟山群岛新区”,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没有这样的人口发展速度,要建设和建成“舟山群岛新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口不仅是发展的保障,而且还是市场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住房问题怎么解决。但从一定角度看,人口发展的速度决定了“新区”发展的速度。所以,必须及时解决因发展带来的人口问题,因人口所带来的保障问题。
到“新区”最发达和完善的时候,人口应该达到500—700万。这应该是20年后舟山的人口目标。由此决定了,这就需要制定一种动态的制度变化,来适应并解决由于人口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饮水问题、居住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娱乐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民主问题和犯罪问题。其中,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特别的人口管理制度尤为关键,以适应这样的人口膨胀所带来的人口管理的难度。
(2)人员素质问题
“舟山人”长期以来一般是一种“渔民”和“岛民”混杂在一起的状态。其中,“渔民”是一种“自然民”的概念,而“岛民”是一种“封闭民”的概念。舟山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这“两民”的素质有所改善甚至改变。为此,要尽快和尽多甚至尽可能深入地变“渔民”和“岛民”成为“市民”,然后再在“市民”的基础上提升成为“公民”。从一定角度看,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新区”的素质;人民素质提升的速度决定了新区建设的速度。
随着“新区”的发展,外来人员会越来越多,且在一段时间里其增长的速度还会越来越快。在流入和引进的人员中,勇气和胆略以及科技和知识的素质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公民”的素质如何既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也值得密切和高度关注。不仅要注意普通话和外语的水平和程度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公务员的普通话和外语问题,而且更要关注和培养人员和公务员的“公民”的公共意识素质问题。
用自然增长的方式来养成一个“公民”,需要3—4代人的努力。这样的过程太漫长了!这就需要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来加快和提速。而“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新文化”的“灌输教育”和“教化教育”。这种“新文化”,就是一种“公民文化”。面对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任务,当下要抓紧做的是举办“公民学校”,主要是为了提升原居民的和新进的舟山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公民”的素质。可以出台这样的政策:只有通过“公民”的培训及合格后,并且是缴税的人,才能取得“舟山公民权”,才能在舟山就业和创业,才能享受舟山的“公民待遇”。
为此,“新区”各级政府要全力举办“社区大学”,如给老人办“老年大学”,给民工办“民工大学”,给需要技术的人员办“技术大学”,等等。除了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外,主要是对受培训和教育者尽快地提高他们的“舟山公共意识”和“公民文化素质”,从而为“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打下良好和良性的人员素质基础。
(3)人才问题
“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急需人才的。但人才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质量问题和结构问题,而且还存在待遇问题、激励问题和发展问题。其中,其质量不仅有方面上的问题,而且还有层次上的问题。所谓人才,是指对岗位和工作刚好可以发挥和表现其才能和才干的人。所以,要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念和态势。要引进和培养“三适人才”和“三发人才”。所谓“三适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型人才”、“适合型人才”和“适当型人才”。其中,“适应型人才”主要是指对环境的适应,“适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对工作的适合,而“适当型人才”主要是指对岗位的适当。而所谓“三发人才”,主要是指“发现型人才”、“发挥型人才”和“发展型人才”。其中,“发现型人才”主要是指被伯乐所发现的,“发挥型人才”主要是指在现实里能够发挥的,而“发展型人才”主要是指在未来能够发展的。一定要避免那种单纯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畸形人才局面的出现。要认同和发挥“一技之长”和“一能之强”。
由此,“新区”必须实行“既要引进,又要培训;既要普及,又有提高”的战略。但关键是“引进”。而重中之重则在待遇。人才引进后,其预测的结果是,原居人的人才级别将会下降,而新进人的人才级别将会上升。这就要求制定一种新的制度,既可以海纳百川地容纳人才,又能很好地做好对原居人特别是对原居人才的保障和保护工作。
既要技术型人才,又要经济型人才;既要管理型人才和法律型人才,又还特别需要战略型和政治型人才;既要视野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又要意志型人才和事业型人才。这次提出“舟山群岛新区”并把它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本身,就是战略人才运用战略思维的一个结果。要形成一个由博士、硕士、学士、高职和职高的多层次组成的科学的全日制学校教育体系。要使在舟山工作和生活的人才感到很公平和很公正,有奔头和有前途。特别是其信息的开放度要特殊和特别,如电视、论坛、网络、报纸,……多种形式综合运用。
2、土地问题
对“多海少地”的舟山来说,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会更加紧迫和迫切。目前,土地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束缚了舟山发展的广度、速度和进度,但还没有到一个受制约和约束的最大值的程度。所以,“先行先试”政策要首先在“土地问题”的解决上展开和深入。按照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再有300—500万的人住在哪里,还有很多要发展的适宜项目安放在哪里,都是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严重问题。要按照新加坡模式把土地资源从住房中节省出来为发展服务。
由此,想到了如下“新区”土地资源控制、利用和开发的主要思路:
(1)要控制
这是对尚未开发的土地而言的。舟山应该控制土地,把土地腾出来给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甚至腾飞作储备。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土地上的政策实行先行先试,如制定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按照套房来算,对人均居住面积过大的,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新加坡,70—80%的人住的是公租房或者保障房,自己并没有买房。买房的只有20—30%。而舟山现在的小100万市民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像预计的那样,舟山会发展到500万人口。而后进来的人又买不了房子。所以,到20年后,又一个新加坡式的住房模式就要在舟山重现了:70—80%人住的是由政府提供的保障性的、经济型的和廉价性的住房。
(2)要腾出
腾出有两个思路:一是法律的思路,二是政策的思路。法律的思路是对至今还没有开发的土地,要按照法律坚决地收回。而政策的思路是对至今还处于利用率不大状态的土地要奖励其交回政府。其中,要特别主张使用政策的办法去鼓励和奖励购买者腾出自己买进的土地。具体的“腾出”方法有如下三种:
①挤压土地指标
要用节省的角度来挤压土地指标。在土地上,要变“无指标”为“有指标”,然后再变“大指标”和“多指标”为“小指标”和“少指标”。要仔细审查和审核现有土地指标使用情况,要对使用和准备使用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普查和评估。要尽量地做到少占地而多办事。要多往高地和高层的建筑发展。对少占地而多办事的个人和单位要进行鼓励和奖励。要对占地多而办事少的个人和单位进行惩罚和限制,即一定要从舟山能有大发展的角度去挤压土地的指标。
②限定人均居住面积
要对每人和每户的居住面积进行限制和限定。现实是,很多家庭的房子都空着。虽然这些家庭也是付钱买来的,但确实是对有限的且紧缺的土地资源最严重的浪费。是否可以把空着的房子的地产资源再充分地利用起来。对不足部分要奖励,且不足越大则奖励越大;对超出部分要加重税收,且超出越多则加重税收越多。对现有的土地占有情况,政府可以收买超出指标部分;对贡献出超出标准的那部分土地资源,政府还可以创新出其它更加合理的项目再对效益进行分配和配置,也可以通过免税等奖励办法进行奖励。由此完成了在土地所有上的从“无限制”到“有限制”,再从“小限制”到“大限制”的转移和转变。一定要从500万人平均舟山群岛新区土地总面积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要学习日本住房是“小户型”的模式:一般以70平米为最多,超过100平米的豪宅非常少。
③转移部分居民
要用“转移开发权”的思路把城市中心位置的居民或者土地拥有者迁移到它处,把有限的且重要和核心的土地资源置换为无形的资金资源,再把资金资源置换为股份资源。这种“转移”可以分为“大转移”和“小转移”以及“宏观转移”和“微观转移”。一般来说,“小转移”和“微观转移”是本地的,而“大转移”和“宏观转移”则是跨地的。要把用于恢复生态的土地资源从现有的利用状况中转移出去,使得舟山群岛首先成为一个生态群岛,或者主要是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得舟山群岛首先成为一个公共社会。
(3)拓展准土地资源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向“海”要土地,另一方面是要向“山”要土地。并且都要纳入规划。要注意用好山地、山坡和山头来建小区。但一定要设法保护由于使用了山地、山坡和山头所带来的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和损坏。要特别学习台湾在生态保护上的经验和方法。台湾也是一个大岛,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主要是在向“高山”要土地的,把很多建筑都建在了高山上,如华梵大学等,但污水处理和生态保护都做得很好。这就要求对舟山本岛和群岛进行整体、系统和细致的规划。其中,既要对本岛和群岛的土地和山地情况作一个彻底和详细的摸底和了解,又要加强对生态保护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及其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拿出一个科学的生态保护方案。
3、资金问题
建设“舟山群岛新区”,不仅需要政府政策,而且还需要国家投入;不仅是开源的问题,而且还有节流的问题。不但是简单节流的问题,而且还有复杂的高效和科学节流的问题。
目前,最便捷的就是国家投入,可以先争取把舟山的关税部分甚至全部留下来为“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而用。这起码有400亿人民币的资金总量。而舟山市最好的财政支配总量也只有50亿人民币。但建设和发展“舟山群岛新区”仅有关税留下的方案还是不足。这仅是一个输血的方案,还要有一个造血的方案,必须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解决“新区”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的四项建议:
(1)建银行
要尽快设立“舟山发展银行”或者“海洋开发银行”,要特别设立“产业银行”——专门为某个海洋开发领域服务的银行,如“船舶银行”和“海洋能源银行”等。②既可以是国有和国营的银行,也可以是股份银行和合作银行。还可以是国际合作银行。银行还可以从股市中筹钱,不仅要在国内股市筹钱,而且还要从国际资本市场中筹钱。
要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开发国家战略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对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的地区和项目进行重点投资。要像投资西藏铁路和高速铁路那样来优先投资“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但对要重点投入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公共的审定。
要建立新的银行制度。要形成独特的、超越目前国内和国际的水平和规范。既要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也要对银行的运行进行充分的监控,以防止类似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世界性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2)上股市
“上市”是筹钱的一个很好方法。要推介优秀项目和企业,该上市的一定要设法上市。虽然股票市场并不活跃,但它还是筹集资金的一个最便捷的好方法。要建立以“共有制”和“公共所有制度”为基础的现代股份制企业,从而来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性。要按照现代财务制度来建立股份制企业,也应该探讨和探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股份制企业。
(3)搞合作
不仅是经济领域而且还有教育领域,都可以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合力。不仅要搞国内合作,还要搞国际合作;不仅要同行合作,而且还要跨行合作;不仅是横向合作,而且还有纵向合作。但要搞好合作,一是需要整体和系统的思维,二是需要统筹和协调的思维。为此,要维护好经济合作的秩序;要符合现代的经济和企业制度。而合作的前提是公平、公正、监督和监控。要设法引入和创新新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多发展和规范一些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和评估公司,以实施对“海洋科学”和“海洋经济”的投资和转化及其监管和评估;要设法建立各种货币之间的相对自由的交换和兑换的机制;要搭建和构建新的现代金融平台。
(4)建诚信
要在“新区”里重建个人及其社会的诚信系统。在一般的金融交易中,要以银行卡交割为主甚至唯一,尽量避免现钞交易。这种范式虽然在欧美国家早已实行,但“新区”一定要创新出更加新颖和稳定的金融产品,它既要回避中国现实的金融问题,又要回避华尔街的金融问题,既要有利于对资金和资产流动的监督、监控和监管,又要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和制度的设立、建立和确立,对缴税情况也要掌握,主要是要重建信誉及其信用的体系和系统。
但是,在解决资金问题的过程中又是很容易形成“走私”和“洗钱”问题的。所以,既要注意吸纳国际资金来发展新区,又要防止“黑钱”和“洗钱”事件的发生。为此,要设立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制度。
4、规划问题
规划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设和设计,具有方向性和基础性。虽然有些想法在舟山市“十二·五规划”制定之前就有了,但制定规划的思路、方法和标准基本还是“依旧”:一种以GDP为核心的行政规划,一种以旧的运行方式为基础的行政规划。现在看,由于“三区”的确立,特别是“新区”的突然确立,就必须重新审视甚至还要推翻刚刚制定的各种规划,然后制定一个既是崭新的又是整体的和系统的规划。这不仅要做局部性和指标性的调整,要进行一次整体性、系统性和机理性的思考和设计。而且,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形成五年、十年和二十年的连续发展的纵向与横向结合的规划,特别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层级性。规划既要介入专家意见,又要群众广泛参与,还要有公共程序作为保证和保障。
要树立一种新的规划理念、方向、目标和指标。新的规划要注重并介入如下三个新的内涵特点:
(1)海洋开发
之前做的规划的局限不仅在于只是一个“行政规划”,而且还在于只是一个“陆地规划”,最多也只是一个从陆地看海洋的规划。而新的规划是一定要突出“海洋开发”的特点和重点。“舟山群岛新区”承载着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和“海洋经济示范区”之“示范区”的重任。而这些任务是舟山市在过去没有过的,或没有那么强烈重视过的。
其实,开发海洋是有层次性和圈层性的:其基础是“海洋研发”,其核心是“海洋开发”,其次是“海洋经济”,第三是“海洋文化”,第四是“海洋社会”,第五是“海洋战略”;从陆地角度可以推出:滨海、沿海、近海、远洋。而海洋开发的重点则在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海岛资源和海洋能源,特别是要利用海洋的水资源和能源。为此,要特别研究和发展涉海的科学和技术。要特别加强开发海水淡化的力度,以满足“舟山群岛新区”及其中国沿海地区的运行和发展,甚至还要满足“东水西输”的需要。
海洋开发的规划是一定要建立在海洋研发的基础上的。没有研发为基础和前提的开发,只能造成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最终将引发和导致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的惩罚。
(2)以岛为主
我们新的规划是一个要以岛为主的规划,也要充分体现“群岛”的“岛”的特性和特点。岛虽然有大小,但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每个岛要有一个规划。整个群岛要形成一个以岛为主的体制:就是一个以岛为单独单位的一种体制。其中,权力多大、权限在哪里都需要明确。
要从群岛的角度去审视规划,体现体制的系统性和有机性。1390多个岛屿,占全省海岛总数的45%,占全国海岛总数的近26%,构成了舟山群岛的整体性。而连接整体性的往往是蕴涵在其中的系统性和有机性。而新的海域经济就是要以岛为限来划分。可以设立“岛长制”。要以岛为单位来设计和设立产业及特色,如影视岛、科技岛、养殖岛、合作岛、旅游连环岛、佛教文化串岛,等等。要制定以岛为主和“以岛带海”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规划,首先是要在布局和格局上合理。为此,要成立相应的类似“海岛开发研究院”的机构,并要以相关的法律作为基本的保障。由此还可以配套地发展岛际交通、岛际旅游和群岛旅游。对全群岛1390个岛屿要有分类、分层和分线,可以由此制定不同的岛屿管理办法,并要提出不同的任务、功能和作用。其中要特别规划以岛为主的淡水资源问题。那么多的岛都要开发,主要的大岛又集聚了那么多的人口,他们的生活饮水问题、生产用水问题和发展用水问题怎么解决,一定要做好规划,尤其是要做好分步实施的规划。淡水资源将成为“舟山群岛新区”下一步发展受牵制和制约的方面和程度最大的一个瓶颈问题。
(3)科学发展
对规划的论证一定要放在“科学”的层次和层面进行审视。科学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是必定要跳出“政府届别”和“狭义GDP”的范围和局限的。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理念上的,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它虽然已经被提出有些时候,但目前尚处于理论学习阶段,还没有进入一个实际的指导实践的阶段;二是内容上的,就是要发展好“科学发展”,要建立一个“海洋研究中心”,或者“海洋科学城”;三是方法上的,就是要科学地发展,就是要以具体的科学态度、科学程序和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所以,中国就非常需要有一个“科学发展观试验区”。从而来科学地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其中,既要对“科学发展”进行规划,又要进行科学地规划。
舟山最适合搞一个“科学发展观试验区”,主要是它既是一个“后发”地区,因为负担轻和条条框框少而具有“后发”优势,是可以创新新机制的,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即使试验不成功,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效应。为此,舟山要选择“跨位发展战略”、“补位发展战略”和“错位发展战略”。为此,“新区”要规划建立若干和系列且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心(院、所),如涉海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研究中心”和“工程科学研究中心”。
特别是要依据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定位,来制定和确定产业发展定位,然后再来制定和确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最后来制定和确定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发展规划。为此,“舟山群岛新区”就要构想一个包容了3—5所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不仅要有一个由“大学型高校”、“学院型高校”和“高职型高校”构成的金字塔式高等教育结构,而且主要是还要筹建一所能集全国优秀海洋类研究人才的第二所“中国海洋大学”式的大学。这样的大学要能真正承担起综合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重任,特别是要在海洋战略及其配套的科学技术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最主要的是它所服务的不是“地方”而是“海域”,不仅要服务海洋区域,而且还要服务海洋流域。
由此看,新区的规划不仅是一个立体规划,不仅有岛屿分布,还有方面布局,更有层次构建,而且还是一个科学规划,主要是要经过一个科学程序审定并通过的规划。
5、产业问题
产业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又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产业的发展规划问题也涉及“新区”的发展方向问题。其中,并不是一个要不要和有没有产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要有什么样产业的问题。从目前看,产业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海域经济学的范畴,即产业发展不仅离不开一个地区和海域的支撑和支持,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程度和力度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区”,舟山应该首先在产业发展的结构上做足文章。但文章的做法是要建立在对“新区”的认识和理解上的。
(1)结构布局
“舟山群岛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是需要重新设计和设立的。从第一产业看,要发展的是现代渔业。现在,传统渔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主要是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甚至趋于枯竭。所以,对渔业资源来说,保护比开发要重要得多。特别是海洋的生态保护,不仅关系是否有鱼的问题,而且还关系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从第二产业看,一定要慎重地发展工业。相关产业的科技支撑一定要跟上。凡是工业即使是水产品加工业也都存在一个污染的问题,都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凡是没有生态技术作为保障以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工业,即使是最能挣钱的工业项目,都要暂时搁置。现实是,不发展工业,人类就进步不了。但如不发展防污和治污的科技,人类就“生存”不了。所以,“新区”是一定要发展“科技工业”的,就是靠科技来支撑和维护保护的工业,尽量要把工业给海洋带来的污染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是到一个靠海洋自身净化机理可以消化和承受的程度;从第三产业看,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现在世界上对“海洋开发”能做且做得最好的就是服务业。这是“海洋开发”的“粮草”,必须“先行”起来,也是易行的。所以,“新区”就是要做好如何为海洋科技的研发服务,如何为建设和建立一个超级的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如何为建立一个舒适的长三角后花园服务,如何为抚慰当下民众浮躁的心理状态服务。要重点建设若干个服务中心,要开发自然旅游业和文化旅游业两部分。客观是,舟山自然观光的旅游并不占优势,其占优势的是文化旅游业,重点要发展的是佛教文化旅游业。但至今开发得不仅不是很好,而且还有些畸形:除了普陀山外,其它小岛上的很多小宫小庙都没有得到充分和很好的开发,如衢山岛的观音山等等。其实,这些资源罗列起来和串联起来,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线。还有其它的文化旅游项目还可以继续挖掘,如桃花岛等等。
(2)重点建设
“新区”要建设的核心就是港口。港口既是建立一个超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又是建立一个庞大临港工业布局的基础。舟山的港口条件较好,深水港口、深水岸线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可以形成“江海连运”、“海海连运”、“海洋连运”和“洋洋连运”的核心和枢纽的态势。
①舟山大港。应该在“舟山群岛新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型和庞大的“舟山大港”。舟山既有枢纽性的区位,又有丰富的深水岸线,占全省深水岸线总数的55%,占全国深水岸线总数的近20%,还有很稳定的地理构造。这些是建立“大港”的地理基础。甚至还可以策划把宁波港从宁波市和上海港从上海市划出而归入“舟山大港”。要发挥舟山既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要点,也是中国海岸线中段的优势,来筹建一个面对“海洋世纪”的枢纽大港。
要充分地发展临港工业,要发展一种现代的新型临港工业,要创新一种面向未来的临港工业。要做好港口服务业,要建立虚拟港和数字港。
(2)航运中心。这不是一般的海上物流中心,而是海上的大宗物件流通中心,可以形成独特的“航运指数”,③从而来衡量世界航运运行、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对海运的需要是其内部支撑点和支撑力,同时,航线是其外部支撑的生命线。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其支撑航运中心的外部条件打下基础,亚丁湾护航就是例证。并且,还要充分考虑俄罗斯在“西北太海域”的物流需求。应该看到,在“金砖四国”中就有两国——中国和俄罗斯与这个海域密切相关。
其中,航线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注重、维持和维护。维护航线安全的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航运的承载体——船舶业的发展也需要突破、完善和提高。这些都是对航运的服务。但也要注意因此带来的污染和破坏,无论是航线航行还是船舶的制造和修理,从现在科技水平看,都是会带来和形成污染问题的。这就需要优先发展治理污染的科学技术,不仅要防止因发展航运业和造船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还要遏止甚至治理已经形成的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局面和局势。
③海员培训中心。据悉,现在舟山籍海员的人数有5万左右,已经占全国的10%,占全省的60%左右。这使得要把舟山建设成为一个全国一流的海员培训基地成为可能。要培训不同方面和层次的航运和航海人员,特别是要发展一门“海洋体育”。
培训海员和涉海人员,不仅要重技术和知识,更要重理念和观念,要培养他们爱国的海洋意识和应对海洋的心理能力。也可以招收其它专业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也可上“海船”当海员,或者从事其它海洋事业。而舟山的风大和浪大的特点则成为培训海员的自然条件。在风大和浪大的舟山培训出来的海员往往能较好地适应海上的大风和大浪。
6、思维问题
“新区”建设只有在符合国家战略意图的前提下,才会和才能有大的和顺利的推进和发展。其中,舟山不仅是海洋经济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海洋战略的关键要地。所以,即使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也要对此“要区”和“要地”进行占领和发展。所以,“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如下新的思维和思路。
(1)国家思维
一定要从国家层面的需要和需求来考虑“舟山群岛新区”设立和建设的意义。这也是从一种国际视野展开的审视。不要简单认为国家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只是给予了舟山一个发展的机会。还要看到,“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和发展也是且最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需求。所以,如何发展“新区”,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需要“舟山群岛”做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考虑一个“舟山能做什么”的问题。没有这样的思考和考虑,就找不到“新区”发展的坐标。
(2)战略思维
一定要从动态、长远和变化的角度来看待“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意义。战略思维是对应策略思维的。而策略思维是既注重眼前利益和功利的,又注重方法和办法的。战略思维注重的是现在投入未来收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既需要国家、地方、单位和个人在其中优先投入,也要争取国际、国家和地方在此“新区”的大量投入。开发海洋资源和建设“群岛新区”要像当初研发“两弹一星”和建设“酒泉基地”一样,放在一种战略思维中进行审视。开发海洋对科技的需要程度不仅不会亚于而且还要胜于当初研发“两弹一星”的程度。当初对“两弹一星”的研发和对“酒泉基地”的建设至今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甚至是巨大的战略效应。而下一步能产生积极而巨大的战略效应的项目就是海洋开发和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并且还要把“群岛新区”打造成为一个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基地。而其中最能体现战略思维在海上形式的就是要建造“航母”。仅从此点看,我国就比日本落后了将近百年。
(3)国际思维
应该把“舟山”的发展放在一个国际的视野中进行审视,主要是任何海洋都是流动的和国际的。实际是,只有在一个国际的视野中才能及时地并最终地找到一个科学发展“舟山群岛新区”的国际定位,其中既要满足国家在国际运行中的需要和需求,又要符合国际海洋法公约对海洋利用和开发所做的规定。这主要是指要在国际政治的舞台和态势中进一步提升海洋政治以及“舟山群岛新区”的地位。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海洋管理和治理中的“依法治海”的“法”,不仅是国内法,而且还有国际法。其中一定要有从国际角度展开的思维、思考和思想。
(4)整体思维
要用整体思维来构建和建设“舟山群岛新区”。这是一个把生产、流通和消费联系的整体,也是一个把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并且还是一个用“小整体”,来连接“大整体”的整体。要构建一个以“经济”为基础的但又超越经济的且还包含设施、文化、教育、政治和管理在内的整体“新区”概念。
整体既是由个体组成,但又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所以,整体规划和利益总是既与个体的发展和利益有关的,但又与个体的发展和利益不同的。
(5)科学思维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民生,但关键是要转变方式,不仅要转变生产方式,而且还要转变生活方式;不仅要转变,而且还要转变得科学。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的思维去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此“科学”不是简单自然科学之“科学”,而是指一种几个方面的适度和适当结合的科学。既要与现代制度结合,又要与传统文化结合,还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特别是要与舟山的特点和特殊结合。
注释:
①刘武.日本住房为何多是小户型[J].原载中华工商时报,转载共产党员2011年4月下半月第45页
②这是赵海明先生的观点
③这也是赵海明先生的观点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