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世园会:西安的实践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北老秘    时间: 2011-10-17 07:36
标题: 世园会:西安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 西安世园会成功举办于一座西部城市、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担负着建设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重任的内陆城市。在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新阶段的当下,西安世园会的举办对于西部地区如何加快开发开放、内陆城市如何加快转型发展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中国怎样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生态、人文、和谐城市,都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场盛会带给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启示,而思考、总结这些“世园遗产”,以及进一步用好“世园遗产”,将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西安世园会体现出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和开放胸怀   
    十余年来,回溯在中国举办的三届世园会,其理念主题一脉相承。三届中国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喻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强盛,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诗上的一篇浓墨章节,是大国崛起交响乐背景下中国愈来愈国际化、胸怀愈来愈开放的跳跃音符。
    时光回溯到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园会,为后来中国举办大型世界级活动积累了经验和信心。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期184天,国内外参观人数950万人次。
    2006年,世园会再次在中国沈阳举办,这届世园会以“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大声向世界传达出中国的声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张、是召唤、是姿态,是一种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
    2011年,西安。“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又一次向世界旗帜鲜明地宣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西安世园会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更是大国崛起的力证。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西安世园会,中国接连举办多次世界级盛会,规模空前,举世瞩目,既体现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亦显示了中国正愈来愈自信、从容、开放地走向世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真正显示了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华民族的大国胸怀。
    西安世园会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转折标志和节点   
    办好西安世园会,不仅使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得以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和竞争力,而且是西安真正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一步。西安世园会的创新理念、开放精神,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从“开发”走向立体开放、全面发展这一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标志。
    西安世园会将提振关中——天水经济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国务院下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两年有余,作为中央布局于西部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问世是中央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也成为西北地区率先引领发展的核心区域。
    但是,地跨陕西、甘肃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自诞生起即面临着城市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趋同、行政障碍壁垒等诸多问题,有关数据显示,在其他经济区域的有力竞争下,201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例反而下降,虽多项经济指标提前完成,但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从2009年的30.9%降至2010年的30.2%。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西安世园会作为近年来西北乃至西部地区所举办的唯一国际化盛会,无疑将极大增强该区域各城市的凝聚力。一方面,通过世园会各场馆的集中展示,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形象、资源、区位优势将被迅速传播;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在与西安、与世园会的互动中,进一步理顺其核心竞争力,自觉进行产业互补,进而提升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
    西安世园会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国际化大都市是国务院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于西安的定位和期许,作为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重要举措,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作为远离世界中心千年有余的故都,重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国际化的平台、国际化的交流、国际化的合作,而西安世园会恰逢其时。
    西安世园会将推动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在长达178天的展览中,3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48个国际展园,24个省市区的58个内地展园和3个港澳台展园,不仅展示了世界园艺的最新成果,而且为西安认识世界、学习借鉴发展经验提供了平台。
    第 63届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年会、国际园艺论坛、国际烟花节、国际观鸟节、中国摄影节等10多个主题论坛、活动项目在世园会举办期间顺利开展,包括 2011国际儿童夏令营村(CISV)、两岸花博世园系列交流活动、陕西回族与中亚东干族书画交流活动、中欧青年周、台北文化周等数十项国际交流活动顺利举办,为西安提供了众多国际交流平台。
    同时,世园会也成为展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窗口,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推向世界,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增进各方了解、深化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成为西安迈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一步。
    大量超前的城市建筑形态通过世园会得以展示,包括标志性建筑长安塔、自然馆、创意馆,世园会园区共有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采用了“地源热泵”调温,用电量只有传统中央空调的40%左右,而且几乎没有废物排放。为了实践和推广绿色理念,世园会园区禁止不符合低碳标准的建筑行为,提倡采用可再生、可拆卸的节能环保新材料,大量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建设了生态示范建筑。此外,世园会的绿地生态科技馆,生动地展示了零能耗、零排放、零介入的绿色建筑理念。
    许多游客都感慨,通过世园会看到了西安的巨大变化,它是名副其实展示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窗口。
    不仅城市形象、建筑形态得以提升,城市精神的塑造、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升在这个进程中的意义更为重要。西安世园会从陕西的各大高校、15万报名人选中,最终确定了13000多名园区志愿者和1240名城市志愿工作站点志愿者,他们是世园会里最勤劳的“小蜜蜂”,他们的汗水和微笑也让外地游客感慨,在西安“人比花美”。
    与此同时,西安世园会也为当地培养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举办期间数千名国内外专业人士参与其中,为西安培养一批涉及工程、园林、规划、信息技术、外语、法律等行业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人才租赁模式”。同时,通过举办世园会,西安城市生态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人才留在西安创业发展。
    在志愿者和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潜移默化之下,仿佛是一夜之间,西安市民开始表现出一座文明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所应有的市民素养,“经过了心灵的世园会”,为西安未来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在绿意盎然的浐灞生态区、大气蓬勃的曲江新区、生机勃发的高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自信、快乐且从容,一座充满生机的时尚古城展示于世人面前。
    西安世园会的创新、开放理念,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从“开发”走向立体开放、全面发展这一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标志。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告别以往单纯的政策性、投资性“开发”,逐渐走向真正的“开放”,已成为共识。西安世园会将加快西部省市各级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新理念,走向全面开放、全面发展的进程。
    首先,西安世园会本身即是“开放”的窗口,这体现了西安作为西部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率先开放的引领作用;其次,大量西部城市通过在世园会各展馆的展示及与世园会的互动,不仅传播了自身形象,也加速了自身理念的转型。
    世园会带来了诸多发展理念,西部地区有望通过借鉴其绿色开发、全方位发展的经验,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并不讳言,西部大开发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以资源换投资、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现象。
    而世园会举办地浐灞生态区在过去数年间,因地制宜,以其独有的“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在中西部率先开展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并以此项工作作为浐灞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扩张模式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开发区从以往重产业发展向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入探索。
    如今,这一区域已被打造成为“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目前区域引进了德国麦德龙、新加坡淡马锡、中国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7家,引进庞大汽贸、海航集团、上海绿地、陕西延长石油等中国500强企业6家,6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计超过200亿元以上,年增长率近40%。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西部地区完全可以走出“以生态为代价、以GDP为导向”的怪圈,形成尊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体开发、全方位发展格局。
    西安世园会为内陆城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经验   
    与率先发展的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城市在抓发展、促转型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现实困难,面临经济总量不高、城市形象、观念陈旧落后、重大项目执行力不足等种种问题。而世园会在西安的成功举办将为内陆城市探索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加大重大项目执行力度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主动出击、加速产业定位和转型、科学发展解决城乡统筹等问题,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
    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目前,西安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世园会的举办给西安的现代服务业带来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全面升温。世园会为西安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有机构测算,2011年西安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较2010年同比增长22%—2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西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世园会的举办,一方面带动了西安全市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休闲娱乐、高端会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为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带来重要契机,积累丰富经验。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说,“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一个渐行渐进、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坚持不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沿着这个轨道不断前进。”
    发挥重大项目引擎作用,提高重点项目执行力度。对于经济水平与沿海地区仍有差距的内陆城市而言,抓好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是弯道超车的引擎工程,也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对于内陆城市而言,眼下尤其需要学会抓住重点问题、解决主要矛盾。西安世园会的举办经验显示,在世园会整个建设和举办期间,拉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提升基础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带动城市交通、会展、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有关数据显示,世园会前期投入拉动相关行业总产出增加了120亿元左右,其中,建设投资拉动相关行业总产出112亿元左右,政府消费拉动产出8亿元左右。世园会前期投入拉动增加值4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加值41亿元。据测算,世园会将对西安市今年 GDP的拉动高达5%—6%,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工程。
    据测算,仅旅游业一项,世园会的举办就为西安增加80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占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 405.18亿元的19.9%。由于世园会的拉动,2011年西安市旅游总收入预计可达 560亿元,增速接近40%。
    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重要问题,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需要做好细致而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举办世园会,用国际化标准来衡量对照,就会发现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差距,既是查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次迎头赶超的过程。举办世园会,是对西安的一次大检阅,对于促进和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产生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抓住机遇,推广城市形象;板块带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能否抓住每一次机遇,千方百计提高、推广城市形象,改善自身城市建设水平,将是未来长时间内摆在内陆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要善于创造机遇,而当机遇来临时,更要善于把握机遇。
    在西安世园会的举办过程中,“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深入人心。2011年世园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所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国际级盛会。此届世园会将有上百家国家和地区机构前来参展,将提升西安国际地位,极大营销西安品牌形象。在充分展示特色园林园艺的同时,积极推介西安的科技、文化、经济建设成就、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铸造了吸引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的新品牌。
    以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高新区等开发区为代表的“板块带动”西安模式,也将成为许多内陆城市发展借鉴的成果。
    开发区带动是西安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浐灞生态区为例,其作为西安东北部的重要板块,发展空间广、潜力大,在此举办世园会,向东辐射灞桥区、临潼区,向北辐射国际港务区、高陵县,向西辐射新城区、未央区和经济开发区,对于整个西安市东北部区域的商业、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极大地提升这一区域的城市价值。
    目前,西安已形成曲江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沣渭新区、国际港务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和西安航空产业基地等“五区一港两基地”,在统一规划、板块带动、体制创新的思路下,这些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走在西安市前列,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
    坚持城乡统筹,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对于“小城市、大农村”的内陆城市,城乡统筹是艰巨任务,也是不能回避的历史任务。利用各种契机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工程,西安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西安世园会的举办地西安浐灞生态区,原是昔日西安市的远郊区,如今是新老城区的交汇区,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位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沿地带,对于推动整个西安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西安世园会规划建设中,当地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战略,力求浐灞生态区城区和乡村发展规划同筹、生态环境同治、信息资源同享、基础设施同布、社会事业同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产业是就业的前提,是做好城乡统筹工作的必要条件。当地着眼城乡发展,加快产业发展,从实际出发,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以金融、会展、商贸、旅游、文化等为重点的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板块式发展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要加强培训,积极吸纳适合办会条件的农民加入世园会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当地坚持以产业带动为导向、以产业布局为抓手、以产业龙头为重点的理念,重点发展金融业、休闲娱乐业、现代商贸业、会展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十二五”期间,生态区将重点实施西安金融商务区、浐灞总部科研创意基地、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国家信息技术安全产业园及灞河旅游文化带、浐河休闲景观带等重大项目,预计到2020年,浐灞生态区将基本建成拥有人口55万,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
    在世园会建设和管理中,在浐灞生态区的整体建设中,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城中村改造中,当地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规范操作程序,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用好“世园遗产”的全局意义   
    从重大节事的发展历史看,其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的投资效应和展期的需求效应,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对于西安世园会而言,理念内涵的研究延伸、挖掘提炼、运用总结,意义将远大于基础设施、场馆建设等物质层面的遗留,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园遗产”。
    生态修复,其时未晚,必须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力城市。近年来,伴随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许多问题,远有太湖蓝藻事件,近有松花江污染事件、渤海漏油事件,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令人触目惊心;环境承载难以为继,令人为之伤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唯经济增长为导向,忽视环境问题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而如何不重蹈发达国家“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
    一座仅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只有处处鸟语花香、绿草萋萋,才能称之为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态修复,其时未晚,现在应当行动起来。浐灞生态区由生态重灾区变为生态补偿区,形成了“大水大绿”的生态新城格局,就是极好的例证。
    西安世园会的举办地浐灞生态区,由于过去地处城乡结合部等历史原因,曾是“垃圾围城、污水横流”的生态重灾区,近年来,当地从解决“垃圾围城、非法采沙、河流污染”三大生态环境问题着手,着力推进五大生态工程,有效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工程已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和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
    如果我们能够消除人为破坏因素,提供适当的环境诱导,大自然会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浐灞生态区的治理中,当地注重对自然做减法,为河流减负。先恢复生态、保护好环境,再开始造城,被称为“生态导向开发”。
    随着渭河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渭河等河流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昔日“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将重现,使西安成为“八水穿长安”的生态城市、活力城市。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城市具备普遍意义:城市管理者应当注重环境容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规模预测方面,通过城市承载力分析,预测生态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因地制宜,不断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与实践。
    弘扬传统,承古开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的中国接连举办的又一世界级盛会,从大雁塔到长安塔,所体现的不仅是西安的气度,更是中国在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下的自信务实的大国气度。
    走进与大雁塔遥遥相望的长安塔,可以观看秦时的铜车马、唐时的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但长安塔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在继承历史的前提下,勇于开创的气魄。
    长安塔高99米,共13层,根据唐长安宝塔的特点设计成方形,外观造型具有唐代木结构塔的造型特点,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也增加了现代元素,全塔采用先进的内钢框架支撑结构,屋顶及所有挑檐均采用安全玻璃,与墙体的玻璃幕墙共同构成水晶塔的效果,是绿色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生态建筑的实践范例。
    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同时,世园会展示更多的是敢于开创的先进理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西安世园会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生态资源,借鉴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的造园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造园理念,营造“海纳百川,大而不失精致”的园林园艺境界。在世园会展馆中,建造零排放、零消耗的生态科技建筑,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理念。首次开通的“网上世园会”,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观赏精彩纷呈的多种园艺景观,深切感悟厚重朴实的中华历史文化,领略先进的生态环保科技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时尚。
    承古开新的气魄体现于整个西安城。西安是中国拥有文物遗址、文化遗存最多的城市,近年来,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因地制宜,对不同的遗址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西安城墙景区和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将遗址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建设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起来。
    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当地制定了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大遗址保护涉及人口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在运作模式上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真正做到了村民、运营商、国家“三受益”、“三满意”。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称唐代是“有情之天下”,这就是说唐代社会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更适合人性的发展。李白如果不是生活在唐代,天才就得不到发挥。看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拒绝的,还是开放接受的。
    不断学习吸收先进文化、不断开创新的理念、新的事业,是继往开来、文明重构的前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故步自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赋予历史文化传承新内涵,切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生理念,以人为本:绿色民生、环境民生将是民生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西安世园会,不仅是一项宏大的生态文明实践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广大民众的民生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获得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据测算,直接服务于世园会工作的岗位将超过1万人,间接创造1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同时,当地还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扩大就业总量上做了大量工作。
    民生之“生”,不仅体现为“生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生活”——幸福的生活。一项研究表明,市民的幸福指数与城市的公共绿地、水面、文化设施等公共空间成正比。
    环境即民生——绿色民生。通过“市民大礼包”等一系列措施,西安世园会成为西安广大民众共建共享的共同家园,实现了世园会成果“全民共享”。此外,世园会资源永续利用也充分体现了民生理念,当地通过申报西安世界园艺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完善园艺公园景区保护设施,提升景区保护水平,把世园会景区建成广大民众的休闲乐园,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享有世园会资源。
    文化即民生——文化民生。近年来,西安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幅增加,仅曲江新区核心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池、唐城墙等遗址保护以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开放,就形成1万多亩的公共空间,是原有城市公园面积的4倍,极大地改善了生态和生活环境。同时,依托大遗址保护,西安逐步构建起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寒窑爱情博物馆、秦殇展览馆、曲江新区出土文物精品展览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兴建和免费开放,为市民提供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每天有20多万市民、游人流连忘返。
    2009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推选,西安名列第一。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幸福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使人民幸福是城市管理者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2011年,在全国100座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西安再度名列前茅。
    这些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民生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需要重新理解,应该让市民以最低成本、最大公平、最全方位,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只有如此,才能建成真正能够理解民生的城市,才能建成真正让人民满意的城市。沈辉 王琪玖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