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衣芳: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北老秘    时间: 2011-10-17 07:33
标题: 衣芳: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近日,笔者做了一些群众工作调研,发现各地既创造出许多新经验、新模式,也存在不少困惑和难题,基层干部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究其原因,在于对当前形势下群众工作应当实现的新转变,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理论上讲,当前的群众工作应实现以下的观念转变。
    在群众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传统管治型向现代服务型的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关于群众工作的理性认识,它是用以指导群众工作的目标、宗旨和根本原则等。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为实现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在第一个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和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在第二个层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等体现了实现群众工作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讲,服务群众都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理念。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统治、管制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下移工作重心,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和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真诚周到的服务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加强,才能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具体服务中,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存在、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
    在群众工作的目标定位上,实现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工作目标就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这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有了清晰的目标,才有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仍有意无意地把群众工作的目标放在保稳定方面,这种目标定位是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维稳的工作目标自然带来维稳的工作思路,这种思路重心放在“堵”上,而不是“疏”上,因而更多的靠权力而不是靠法制,靠高压而不是靠疏导,靠封闭思想、堵塞言路而不是靠民智开启,靠我压你服而不是心悦诚服。现实中,这种工作思路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耗时耗力耗财,收效甚微且问题愈来愈多;对群众来说,只会更多感到压力、愈发敏感,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群众工作定位应加快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是指社会各阶层、社会集团、各部分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等关系协调、和睦相处。这种和谐表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基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合理适当,一个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适当。群众工作的定位向促和谐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工作重点转到协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方面。因为利益被侵害和利益关系不协调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稳定是把重心放在矛盾产生之后的消解和处理,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现状”;促和谐的重心是放在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上,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成因”。从根本上来说,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促和谐的目标定位,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消除矛盾成因。促和谐,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要求必须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保证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促和谐,在经济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就要求在利益不断实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建立利益调节均衡机制。其重点一是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利益主体,健全和完善反应灵敏的市场自我均衡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实现从具体问题应对到系统化的转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就是把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规则的过程。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长久推动力。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往往是针对某种现象单打一,如,干部联系点制度、进村入户制度、民情恳谈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当前党群关系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应急性制度多,目标性制度少;单一性制度多,整体性制度少;特定性制度多,普适性制度少;治标的制度多,治本的制度少等问题,因而制度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为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应注重向系统化转变。制度的系统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制度构成,还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作为目标,它要求制度科学、合理、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构成,它要求各个制度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一种机制,它要求制度之间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按照这种要求进行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才能发挥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用。
    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维护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党的群众工作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党群互动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工作的内容也应以满足群众的利益为重点。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以往,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往往更多关注于满足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在当时的现实中也是正确可行的。因为,那时群众工作的矛盾和冲突焦点更多集中于经济利益上面。现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内部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议政意识要求我们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通畅的协商和对话渠道,要求我们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这些要求同部分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治体制之间,同一些干部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之间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已逐步地从生存需要扩展到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而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实中这些方面的发展又相对滞后,这也会引发一些矛盾。在文化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已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为富裕的衣食住行,人们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准,这时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我们当前所能提供的社会文化设施硬件和社会文化产品软件与这种追求相比都还存在一些差距。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群众的利益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利益的矛盾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而,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我们也应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
    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转变。调研中,常听到基层干部感叹,每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间节点,针对维稳和涉访工作,就会高度紧张,疲于应付。这种运动式的、灭火式的、被动应对式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愈来愈呈现出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群众工作的发展要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的转变。第一,要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去同人民群众共甘苦,体验群众的疾苦,不当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和脉搏。第二,要全力帮助解决群众所困所需。这就要求我们现阶段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发展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要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中,群众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有是非之别,群众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对待落后的群众、不正确的意见、消极的情绪,广大党员和干部不能听之任之,盲目迁就,而应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 学习时报


作者: 旷野孤狼    时间: 2014-4-29 15:10
很好的文章,学习了,学习了!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