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党员干部要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1-10-10 13:33
标题:
党员干部要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中国人不如西方人能说,第一不如他们敢于表达,第二不如他们善于表达。西方人,尤其是政客们,说话非常富有煽动性,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公的说成母的。中国人则不重视说话,以沉稳含蓄为美。好些领导干部只注重实干,而不善言辞,说出来的话,或者枯燥乏味,在听众中引不起共鸣,或者追求排比,听起来感觉不真诚。西方人不但注重口才,而且注意肢体语言,连小孩子都有丰富的肢体语言,显得既可爱又可笑。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这方面,我们的差距似乎更大。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真令人同情,她们说话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把手放哪儿,勉强做些手势,也和所说的话毫无关系,不但起不到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反而干扰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为什么有这种差距?
这主要是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我国自古以来不喜欢能说会道的人,专门为能言善辩创造了一个贬义字:佞。在我国的文化氛围里,“佞”与“奸”字相连,人见人恶。道家和儒家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但在这个问题上却高度一致。老子有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大音希声”,“大辩若讷”,“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则认为“巧言乱德”,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和老子一样,他也主张行不言之教,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以大自然为例说明人应该少说话或不说话,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又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有两个女儿,一个名“敏”,另一个名“讷”,出处就是这句话。
在这种古代文化熏陶、规范和教育下,中国人以木讷为美,以多言为丑。小孩子如果话多,大人会斥责说:“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孩子立刻瘪了,退到一边反思去了。我们还特别反感肢体语言,认为那是不庄重的表现。如果哪个孩子说话的时候眉飞色舞,比比划划,也会受到大人的谴责。这孩子长大以后,也如此这般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代代相传,就形成了一种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任何文化都有根。中国文化是建筑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在古代,“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后来,数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商业活动受到压抑,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如果没有大事发生,人们没有出远门的必要,也没有与其它地方的人打交道的必要。那时候,许多农民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过本乡本土,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既然不出去闯荡,那有什么必要能说会道呢?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口才完全没有必要,只要能干活就行。在这样的社会里,若是有人巧舌如簧,舌灿莲花,反倒会显得很个别,别人会觉得他油腔滑调,不踏实,甚至不老实。
西方文明是建筑在商业活动的基础上的。地中海为欧洲古代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舞台。古代欧洲人远走西亚、北非,以及北高加索等地,不但做生意,还进行殖民,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地,既作为农业生产基地,也作为商业活动据点。闯荡世界就少不了与人打交道,必须以舌与剑开道。
为使教育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欧洲人很早就重视说话能力。公元前 5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修辞学,不但学者研究修辞,学校也教修辞。古希腊的修辞学侧重于演说和辩论,后来古罗马的修辞学则注重演说风格的研究。目的很明确,为了说服人。这门功课,在我国一直缺失,因为没有现实的需要。
近30多年以来,我国和世界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已经不再仅仅是家庭的人,也不再仅仅是本地的人、本单位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世界的人、地球的人。在全国甚至全球的特大型舞台上,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有的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但口才好,善于表达,善于交际,走上社会后很活跃,很快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相反,那些成绩突出却寡言少语的人,却只能做他们的部下,为他们打工。国家也有如何说服世界,让世界理解自己的问题。为了国家,也为了个人,有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者:许博渊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微风山谷
时间:
2011-10-12 09:15
为了国家,也为了个人,有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作者:
烟圈
时间:
2011-12-14 20:08
{:soso_e113:}{:soso_e113:}{:soso_e113:}
作者:
gxnyqh
时间:
2012-1-4 12:01
不能讲,讲不清,如何领导人?如何沟通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