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晋城的支柱产业 杨明明 [打印本页]

作者: 有木有    时间: 2011-10-5 16:31
标题: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晋城的支柱产业 杨明明
  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增长幅度快,城市建设日趋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与之不符的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业态形成不足。2005年、2008年、2009年,晋城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2.3%、2.4%。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对我市来说,若要将文化产业做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意味着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同期GDP比重的5%-6%,即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翻一番,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是指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经济体系。文化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发行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可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服务等;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等;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从类别上看,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生产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销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行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舞蹈、体育、策划、经纪业等);三是为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我市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外围层”的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以及“相关层”的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行业,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晋城市文化产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强化行业自律,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了《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06—2010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新建了体育场、文体宫、博物馆、赵树理文学馆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互联网上网服务业逐步规范,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电影发行放映业逐渐复苏,重新建立新的电影放映制度,推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群众文化特色突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权益的享有;出版发行业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形成了民营书店和新华书店并存的良好格局;印刷业多元发展,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创新,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演艺业发展良好,晋城市歌舞团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等13家演出团体除了演出任务外,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各类文博会,取得显著成果,引进投资达5亿元的大型动漫片《二十八宿传奇》;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颁奖典礼和围棋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打造我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底,晋城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和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了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资源得以整合,艺术院团转企改制,市场化主体基本确立,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量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发展速度加快,文化产业增加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非公资本比重上升,私营单位发展较快。文化产业核心层相对稳定,外围层的份额显著增加,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产出效益看,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单位数5548个;从业人员2.2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8%;实现增加值14.51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2.4%;法人单位拥有资产总计51.91亿元,文化产品制造业拥有资产6.93亿元;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74.1亿元,公益性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1.07亿元,其他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0.23亿元。这说明,我市传统文化业态稳步发展,逐渐壮大,而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文化服务业态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休闲文化服务发展势头强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其中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闪烁着独特耀眼的光芒,是我们的“优势资源”,是悠悠岁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众多的神话传说,是我市首屈一指的文化资源,也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托;以高平炎帝陵、沁水舜王坪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王莽岭、蟒河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以皇城相府、柳氏民居为代表的明清古堡,是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柳宗元、陈廷敬、赵树理等众多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是我市对外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点内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上党梆子、八音会已成为晋城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民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秧歌、杂耍、社火等广为流传,如高平鼓书、阳城道情、泽州秧歌、沁水鼓儿词等不绝于市,深受百姓喜爱。阳城犁镜、大阳钢针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此外,在文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上,我市优势也很突出,晋城是煤炭资源大市,经济迅猛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出台和落实各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持续的事业投入使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晋城是宜居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城市建设日趋完善;晋城是卫生城市,街道宽阔平坦,绿树成荫,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看到晋城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低,文化企业呈现“小、弱、散”的状况。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造就了如皇城相府这样一批颇具实力的文化企业,但总体来讲,文化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还太少,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散,产业集约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文化产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二)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很高的声誉。目前,一些项目已经成功开发,并初具规模,但由于在策划、开发、包装、营销等环节上受创新能力的制约,缺乏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创新手段,不能把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不能把简单工艺制作升级转化为产业生产,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三)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形成了资本注入的瓶颈。现有的文化企业体制单一,多数是个人投资或合伙经营,缺乏多方面的资金支持,投融资渠道不畅,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同时,缺乏投融资优惠政策,后期资本注入困难。一些好的文化项目缺乏启动资金,向银行贷款又面临银行政策性、技术性的门槛和障碍。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近几年,我市先后建成了博物馆、文体宫、赵树理文学馆等基础设施,但没有图书馆、电影院、剧院、会展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会展服务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杨明明 张旭勇 裴 静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