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宣城市城区蔬菜供给现状调查与建议 汪恭礼
[打印本页]
作者:
河南老秘
时间:
2011-10-1 07:52
标题:
宣城市城区蔬菜供给现状调查与建议 汪恭礼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城市人口增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粮菜比例的变化(主食减少,副食增加),促使蔬菜消费量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蔬菜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菜价高,特别是“春淡”、“伏缺”季节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已经引起市民的普遍关注。
一、城区蔬菜供给现状及特点
保障城区蔬菜供给的宣州区共建有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地膜花生为主的山地菜,以莲藕等为主的水生菜,以竹笋为主的森林菜,以瓜果为主的大棚设施菜,以叶菜类为主的近郊菜等六大类型蔬菜基地。据调查,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17.45万亩、总产量23.9万吨、总产值3.783亿元。1.5万亩商品性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基本能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五星芹芽、华阳香菇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一是人均供应水平明显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宣州区85万人口,蔬菜年生产总量稳定在23万吨左右,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514斤,远超过人均每天1斤蔬菜消费量。据调查,宣城城区年需求蔬菜约3万吨、乡镇居民年需求蔬菜约2万吨,计5万吨,而宣州区2009年商品性蔬菜总产达5.7万吨,有近3万吨销往外地,同时又需调入2.3万吨。
二是营销体系逐渐完善,交易流通较为活跃。全区建有43个蔬菜副食品市场,其中城区14个,乡镇29个,已形成城区与乡镇、批发与零售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宣州市场是省级文明集贸市场,是集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蔬菜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4.5亿元。市中心菜场是农业部定点副食品市场,配有电子屏幕和蔬菜检测室。目前,已有蔬菜、食用菌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6个,培育经纪人队伍1000多人,有力地推动宣州区蔬菜产业纵深发展,蔬菜产业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宣华”牌香菇、“福雪”牌芹芽等绿色无公害品牌蔬菜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质量检测体系已初步建立,蔬菜质量逐年提高。在广泛宣传使用安全农药、种子和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品的同时,对蔬菜无公害示范园区和基地使用禁用农药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治。组织开展该市场蔬菜的日常抽样检测工作,对各个示范园区、蔬菜基地开展随机定期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基地和市场,指导生产和销售管理。截至2010年9月20日,区菜办已在生产基地共抽检蔬菜样品18批次144个,合格样品142个,合格率达到98.61%。
四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双桥、五星、济川、孙埠、向阳、水阳、黄渡、溪口、杨柳、水东、古泉等乡镇街道办事处。2009年,全区集中成片50亩以上商品性蔬菜基地共15094亩,总产达5.7万吨。
五是设施蔬菜开始起步,发展基础良好。2009年,全区大棚蔬菜基地3108亩,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面积20.59%,大棚蔬菜产量2.25万吨,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产量39.5%。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微喷、微灌等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主要在城郊菜地。
六是比较效益优势显现,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根据2009年宣州区统计局年报反映,全区蔬菜平均亩产值 2170元,扣除亩成本700元,纯利润为1470元左右,是大宗粮食作物的 2倍多。经调查,2009年宣州区露地蔬菜亩产值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亩产值一般达万元,高的可达15000元,特色蔬菜(如五星芹芽)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但蔬菜生产企业因规模较大、劳动力成本高、工人技术水平不高、管理难、市场销售不畅等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农户种植的,一般每亩净收入在3000元左右,若遇自然灾害经济效益更低。
二、当前制约蔬菜有效供给的因素和问题
从近年来,尽管蔬菜生产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
一是宣城市城区没有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无法进行大宗蔬菜交易。市区蔬菜批发交易至今仍利用夜晚聚集在宣州农贸市场交通路进行交易,形成了马路市场,天一亮就必须结束,否则马路两边商户无法正常经营,形成了卖菜难,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宣州区蔬菜总产量有23.9万吨,商品性蔬菜总产才5.7万吨,商品性蔬菜占不到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没有适宜的蔬菜批发市场,客菜需增加本地二道经销商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即产地生产者-→本地批发市场产地销售商-→产地批发市场-→本地批发商-→本地二道经销商-→本地菜市场-→消费者。蔬菜流通环节的增多,客菜销售成本变高,若一些不法经销商垄断某一环节,菜价则会更高。这些因素造成宣城客菜高于芜湖、南京等周边城市,甚至高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二是从目前蔬菜的销售状况来看,大多粗放鲜销,以菜农提篮上市,或以菜贩到田头收购为主。虽有香菇、芹芽、鲜花生、莴笋、莲藕、毛豆等产地批发市场活跃,产品销往江浙沪等地及本省其他县市,但市场辐射面不大,市场的优势不明显。同时,蔬菜运销大户大多以自己利益为重,相互封销信息,部分蔬菜产品垄断经营,缺乏大局意识,没有形成竞争合力。
三是由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差,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强暴雨时,全区各菜地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每次强台风、局部强对流天气或大雪后,竹木结构架大棚受损严重,钢架大棚若防范不及时,也会出现损毁。蔬菜在没有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下,其生产效益得不到保障,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风险,不愿给蔬菜生产者提供贷款。据了解,金融机构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其他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农户的很少。
四是随着城区扩大,近郊菜地逐年萎缩,城郊菜地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未得到真正落实,严重威胁宣城市区保障性菜地的基本保有量。尽管2007年、2008年市区两级按每亩2000元补助标准发展钢架蔬菜大棚,共建钢架大棚 704亩,其对满足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没有,蔬菜基地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菜农和生产基地乡镇、村根本无力承担,导致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量下降,效益滑坡,影响蔬菜生产的发展。
五是由于蔬菜加工企业少,加工方式处于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没有,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产品档次不高,很难进入外地超市。缺乏强劲的龙头企业带动,导致蔬菜产业的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产业链不长,难进入大中城市蔬菜市场,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六是 随着虫害的加剧,按“标准”生产蔬菜就要降低产量。加之消费者在购买蔬菜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按“标准”生产出来的无公害蔬菜售价不一定比其它蔬菜高。若价格高了,销售速度和销售数量反而会下降。在利益的趋动下,一些菜农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从而影响了商品蔬菜的质量。
三、对当前保障城区蔬菜有效供给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制约城区蔬菜有效供给的因素和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市政府可在毗连城区、交通便利的蔬菜主产区如五星乡或双桥办等地规划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按照“整合资源、强化功能、提升档次、规范管理”的要求,可以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建造,也可依靠社会力量,吸纳各种资本投入,并以此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中心菜市场、宣州农贸市场等为骨干,与各乡镇蔬菜市场资源共享,构成区、乡、村三级市场网络,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二是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老秘网实行更严格蔬菜基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和增加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城郊菜地面积、产量的增加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
三是充分考虑城市扩张和开发区工业用地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以双桥办、孙埠、五星、朱桥、金坝、杨柳、向阳等乡镇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扩大蔬菜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未,逐步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达6万亩,增强常年均衡供给的能力。
四是落实菜田保护制度,凡是占用菜地时应先提出新建菜地规划方案,坚持先补后占,实现占补平衡。加强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减免外,做到应收尽收。市政府出台蔬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批发市场建设、产销信息服务、优质产品优价销售、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风险基金建立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
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争取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市场建设、自然灾害蔬菜生产补助等项目资金。加强土地资源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改造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并向蔬菜基地的沟渠路和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省级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
六是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或科技型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农户”,“工厂+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菜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抓好产后加工保鲜,拓宽外销渠道,提高附加值和商品率。用足、用活招商引资、进出口、皖江城市带建设产业倾斜和扶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吸引外商和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前来宣州区参与蔬菜产业开发,逐步将宣州蔬菜及加工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作者:
zlq661024
时间:
2011-10-25 11:11
写得很好,认真学习一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