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任杏荣
[打印本页]
作者:
云南老秘
时间:
2011-9-28 07:18
标题:
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任杏荣
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甘肃、宁夏考察时十分强调理论创新的问题,并把它放在其它各种创新之首,作为其它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充分说明理论创新之重要,理论创新之紧迫。它同时也是对广大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筛出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研究。
一、理论创新是大转折时代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理论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某一理论对于当时产生它的客观环境来说可能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条件变化,这种当时是真理的理论对于势异时移的客观环境来说就可能失去其真理性。就可能无法解释新的事物、指导新的实践。此时,如果有人仍要坚持尚已失去真理性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实践,只能遭致失败,阻碍事物发展。因此,“实践之树常青”,理论却总是灰色的,它只有随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保持常青。当前,形势发展正处于一个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已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特别是经济的便于化、一体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无不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给我们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如:如何在拆除围墙的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如何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如何既顺应世界潮流又保持民族优良传统和特色等,都需要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会被动,就会盲目,就会被全球化浪潮所吞没。理论创新是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加快发展的关键。陈旧的僵化的理论是解放思想的拦路虎,深化改革的瓶颈,加快发展的绊脚石。理论不创新不转型,社会就不能顺利转型。加入WTO在即,全球化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以变应变,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理论创新可谓是近在眉睫。
二、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存在的事实出发来探求运动变化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是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实情,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出客观规律。而且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电子于自我否定,得出新的结论,决不能把某一时空条件下得出的真理性东西当作永恒的绝对的真理。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依据客观事物的新变化,作出新判断,找出新规律。因此,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进行真正的理论创新,否则,要么是思想僵化,要么是主观臆造,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实事求是是进行理论创新应有的态度,是进行理论创新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能够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保证,必须把实事求是的要求贯彻于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或者由于理论水平不高,或者不愿下苦功深入调查研究,或者迫于外部压力,或者只考虑个人私利,不会、不敢、不想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甚至玩弄实事求是。一方面大喊实事求是,而做的一套全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机会主义的东西。因此,要在理论创新中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必须克服一切先入之见,必须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必须摆脱一切个人小团体私利的缠扰,真正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三、理论创新必须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涵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共产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处理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必然的。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就可能成为教条主义的理论依据。有的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为一字不漏地重复革命导师说过的话,似乎说话写文章引用革命导师和领袖的话越多,真理就越多,似乎真理已全部被发现,我们的工作就是为革命导师的话作注解、考证、辩护,似乎革命导师的话是母真理,其它的真理都可由其而生。他们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不加分析地照搬照套,于是“两个凡是”或新的形势中形形式式的“凡是”堂而皇之出笼。他们不分层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与具体判断、个别结论,一概奉为绝对真理,要求无条件地加以固守,这些人自以为对马克思主义最忠诚、最坚持,其结果只能是葬送马克思主义,葬送社会主义事业。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首先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具体判断、个别结论的关系。对基本的原理、原则,如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群众路线等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而对具体判断、个别结论则要在实践的检验中分清是非,对的就坚持,错误的要坚决抛弃。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革命导师和领袖们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扬弃他们过时的、似是而非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就不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进入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境界,其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其次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而且更要有发展,只有在发展创新中才能更好地坚持的观点。试想,如果没有列宁的理论创新就可能没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创新,中国革命很可能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创新就不公有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挥其威力,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从而也得到更好的坚持。
四、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对待向西方学习的问题。要不要学习西方,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成为中国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列强的炮舰打破了腐朽的清朝政府“天朝帝国无所不有无所不优”的无知和狂妄,一却分头脑清醒的中国人已认识到“睁眼看世界”的必要,并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逐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制度,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只是技术落后了。因此,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学自然科学和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而另一些入伍残酷的现实面前已敏锐地感到,单纯地学技术是无法挽救中国的,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政,如张之洞认为“西学之中,西政最要”,梁启超亦主张“译书以政学力先”,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对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已不会有大的疑问,但要是说也可以学习西方典章制度,法政架构及学说义理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内容,必然会被满脑子僵化思想的人视为大逆不道,而殊不知这些东西正是近代西方文明所以后来居上,中国社会之所以停滞衰落的根本所在。毫无疑问,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的一些东西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和不加分析选择地全盘吸收,学习的必须是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中的精髓和优秀成果,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只不过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现、实施,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如民主,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提出实践了。学习是创新和超越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学习西方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又要吸取他们的教训尽量避免和少走弯路,如为了防止政府官员腐败的理论学说、体制设计、法律体系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亚历山大曾说:“我不仅能从朋友那里得到劝诫,而且敌人也能给我以训导,有时我做了错事,朋友们出于爱意,有意将它遮掩,以至使我不以为然。然而敌人却出于敌意而到处张扬,于是我便认识丁我的错误所在,而将它改正与避免。所以说我不仅能从朋友那里,而且能从敌人那里学到东西。”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能征服希腊、埃及、波斯等建立大帝国,成为永载史册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奥秘,正是他的大器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也许有的人以为这样做是很有“自尊”、很有“面子”、很有“骨气”的,其实这种做法如果说在特定条件下有其政治意义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仍然没有彻底腐朽没落以前,这种狭隘思维只能是害己的。资本主义可没有我们有的人那么傻,它们面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不断地从社会主义那里学习和借鉴许多好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使资本主义至今仍能保持其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实事求是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彻底抛弃那种凡事都要首先问姓资姓社的思维习惯,而要看于我有益还是有害,对我有益的、利大于弊的都可大胆地学习、吸收。而且这种学习吸收不能停留在科学技术这个小范围和低水平上。学习科学技术只是得人之“鱼”,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渔”的技术,关键要学习促进科学技术繁荣的制度和文化氛围等,如我们学习硅谷,根本的是要学习它鼓励创业的机制和文化。要学习西方,我们首先要克服对资本主义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停留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那种“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水平上;也不能停留在极“左”思潮泛滥的“讨相骂”式的非理性时代。正确的态度应该象一个企业家一样,在大量市场调查、充分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哪些值得学习,哪些可以引进。凡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的,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东西都可以学,都应该学,而且要学好。
五、理论创新既要防右,更要反“左”。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对中国实际作出的正确判断。从历史看,不论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长期造成危害的是“左”的错误,影响改革开放步伐的也是“左”。而且“左”往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更带有欺骗性,而长期的专制统治所造成的“唯上、唯书”的社会心理习惯,也为“左”的存在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左”的思想相当一个时期在党和国家占主导地位,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无意识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左”的东西在中国确实是根深蒂固。现在我们要适应大转折的形势,进行理论创新,最大的思想障碍仍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一些人总以马克思主义裁判者的面目出现,对一些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的同志横加指责,扣帽子、打棍子,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从而破坏理论创新所需要的平等讨论、百家争鸣的氛围和宽松环境。对学习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他们都认为是在搞资本主义,在这些人看来,西方社会就是罪恶,对他们的一切都必须排斥,否则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左”的东西扼杀创新意识,摧残创新能力,打击创新英才。“左”的思想不克服,理论不能创新,就必然会失去它的先导作用,也起不到振奋人心的凝聚作用;理论不能创新,机会就会丧失,改革难以深化,发展必将受阻,国家不保久安。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我们一定要对“左”保持高度警惕,认清其根源,认清其实质,认清其表现。
六、怀疑是理论创新的起始点,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理论创新常常是对原有理论的丰富、扩展或否定,没有对旧理论中正确部分的肯定,新理论的产生就失去了基础,而没有对旧理论中错误部分的衡定更谈不上创新。因此,理论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要根据一种理论指导当前实践所产生的效果,科学地判别旧理论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决定保留什么,扬弃什么。如果一个人先入为主,对原有的理论(即使是产生时具有真理性的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唯书、唯上,不加分析,盲目崇拜就不可能有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总是首先从怀疑开始的。俗话说: “迷信是真理的刽子手,怀疑是真理的助产婆”。因为,怀疑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如果一个人连对现有理论怀疑的勇气都没有,怎么可能创新呢?纵观人类文明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从怀疑开始的。哥白尼怀疑地心说,从而创立了日心说;量子力学是从怀疑牛顿力学适用微观世界的观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从怀疑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中产生的,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当然,这里的怀疑是建设性的怀疑,而不是目空一切的虚无主义的怀疑。建设性的怀疑是旨在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活跃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作为创新的起点,最终要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虚无主义的怀疑虽也从怀疑开始,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否定一切。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许多人害怕一切怀疑,连前者也不敢肯定,这是很不正常的。真理的本性喜欢怀疑,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正确性,而不在于它是否被人怀疑。真理通过怀疑就会更加深入人心,使人真正坚信,就象一个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其掌握的知识往往比从不提问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牢固一样,从不怀疑并不就意味着他的坚信,事实上,这种人一旦遇到逆境和错综复杂的形势更容易动摇怀疑。因此,真理不仅不怕怀疑,而且喜欢怀疑。它在怀疑中产生,在怀疑中被人掌握。只有假冒的“真理”才害怕怀疑,因为一旦假面被戳穿,就要露出原形,无法再骗人。理论创新与敢于怀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孪生关系,既想理论创新,又不允许怀疑,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要进行理论创新,从社会来说,就应允许怀疑,理论创新之苗只有在怀疑的肥沃土地上才能茁壮成长。从理论工作者来说,应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并且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来怀疑,真正排除一切主观偏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识事物,找出规律,指导当前的实践。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