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论如何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打印本页]

作者: csc272357847    时间: 2011-9-13 09:12
标题: 论如何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科知识普及提出了“结合、创新理论宣传、解决实际问题”三大战略任务。因此,直面社科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矛盾规律认识人手,来探讨如何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科知识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性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P33)其着眼于通过卓有成效的社科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自然是目前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科知识普及提出的战略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新理论”是搞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篇文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主题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课题、满足时代需要、推动时代进步。“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是搞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两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见,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主题、主线、核心;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关键;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和实践基础。

  2、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革命的辩证性和彻底的人文性。“显著的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认识世界、回到实践中改造世界,它深刻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与正确道路的学说。过去它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革命的辩证性”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源于它根植于大众化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彻底的人文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自由与解放”(任继愈),而且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世界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又提炼和升华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与当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及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到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要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在于:一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二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三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因此,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与有机统一。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这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方向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第三,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的前途、命运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出路在于:确立大众立场,服从服务于大众利益,化为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最终变为被大众充分认知、普遍认同和自觉应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让大众所接受,成为人民群众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社科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承载的战略任务

  社科知识普及就是把社会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更加科学地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实践和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最新理论成果,才能正确揭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科知识普及有着紧密的关系,社科知识普及必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科知识普及任务的重中之重。

  因此,社科知识普及在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完成“结合、创新理论宣传、解决实际问题”三大战略任务。所谓“结合”,就是“把握理论导向、坚持正确方向”,“直面问题、聚焦热点”,[2]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以人为本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所谓“创新理论宣传”,就是“改进文风、讲‘百姓’话”,“丰富载体、广泛传播”,[3]不断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以与时俱进地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进而创造性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让人民大众接受、内化和应用;所谓“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做’”,[4]研究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进而求真务实地研究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二、当前社科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科知识普及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实践服务的。目前,无论是就如何成功开展社科知识普及、阐释科学理论和传播科学知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就如何确立正确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让科学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以及如何为加强对社科知识普及工作的理论指导,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科知识宣传普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结合有待深入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P9)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践本性决定了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大众化。但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忽视、甚至否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术研究,进而把两者割裂开来。专业化上不深入,大众化上就难以浅出,就会念歪了经;大众化方面不能正确解答“七个怎么看”、“六个为什么”、“四个重大界限”等目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专业化就是空洞说教。

  (二)开展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大众化工作亟待创造加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且特点各异。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从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时开始,就在逐步地中国化,并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伟大理论成果,较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是,政治泛化和政治虚无主义地习惯倾向时有发生,再加上市场经济是巨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农民和商人等重点群体中的基础仍然很薄弱,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和相关厂矿企业的阵地,在有些地方确实在一天天的缩小,马克思主义被广大农民和商人等重点群体所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还有限。特别是,在农村和相关厂矿企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投入须加大,组织方式亟待创新。

  (三)力求通俗化中避免庸俗化的办法不多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讲求生动活泼的形式。大众化和通俗化都是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变死板为生动,让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P167)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众化就是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是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力求通俗化中避免庸俗化,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客观要求。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理解,不但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而且还严重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自觉抵制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以防被消解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特别是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但是,作为在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系统内,中国大众文化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革命性的精华。可是,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难分难解地糅合在一起。这样,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文化“互化”的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区分大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与吸收统一起来,尤其要注意防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而消解。

  总之,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自然科学普及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可有可无的心态仍然存在,导致社科普及工作边缘化;二是社科普及理论研究相对不足,规律性认识浅薄,示范性成果少,社科普及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亟待创新;三是社科普及机制不完善,物力、人力投入不足,目前社科普及的组织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专项经费不到位、网络等媒体的功能还有待开掘等;四是社科普及力量分散,团队合力没有形成,资源分布发展不平衡、整合工作仍需加强;五是社科普及的相关重大课题急需组织力量集体攻关。这些问题成为社科普及工作的瓶颈,制约了社科普及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以创新社科知识普及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社科知识普及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矛盾规律认识为支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诸多矛盾的认识与解决:如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认识中推进理论创新和服务群众;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调适中来求真务实;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解决中凸显民族特色;在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矛盾解决中协调坚持和发展;在先进性与通俗性的矛盾变通中联系群众又保持先进;在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矛盾驾驭中应对中国在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在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矛盾认识中逐步完成使命;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分析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普适性与时代性的矛盾解决中破除种种新难题。

  矛盾既是问题障碍,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科知识普及组织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矛盾规律的认识,才能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二)社科知识普及必须持有的正确理念和科学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核心开展工作,讲求人文关怀,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指导生活,引导群众自己教育提高自己。

  重视主体需求。实现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具体需求的对接,而人民群众,是个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区别对待不同主体需求,才能因势利导。

  强化服务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有机整体。因此,它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塑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增强预见性和创造性。

  善用对话交流。同群众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尽量缩小信息不对称,找到普及的理论知识与人民群众已有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靠通俗易懂化人。

  明确学以致用。作为思想武器、解开疙瘩、打破瓶颈、拓展思路,让群众享受运用科学的乐趣和成果;作为精神动力,激发起他们持续学习、永久学习的热情,把学习和应用作为一种人生常态凝固在自己的人生中。

  (三)社会科学界应肩负起文化与政治的双重责任

  文化的本质在于“人为的程序、为人的取向”[7](P32-35)。因此,文化可以建设、但要在选择创造中服务大局,即做到“文化自觉”。社科知识普及有别于自然科学普及。一要在深化社科研究中求学理;二要在合符中华民族利益中求价值;三要在讲求中国人文中求亲和力。社科学术和教育讲自由,但自由历来是相对的:今天,海地的自由在于保全生命(战争和饥饿),美日的自由在于寻求空间霸权,而中国的自由在于致力和谐发展。因此,广大社科工作者不能以理想主义的情绪宣泄来诉求普适价值,而应该牢牢“把握理论导向和坚持正确方向”等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价值理想,承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试想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赢得了许多人,起到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把那些青年人引向革命之路,引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影响。而现在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在偌大的读物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相反,解《论语》、评《三国演义》倒是搞得热火朝天,这一反差难道不值得深思?

  (四)完善社科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功能

  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是“把握理论导向、坚持正确方向”, 而不是片面追求理想主义的学术之“真”来消解马克思主义之科学、文化隐忧盛行;“直面问题、聚焦热点”,而不是避重就轻、无的放矢;“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而不是“言必称希腊”,更不是理论消解;“丰富载体、广泛传播”,而不是“南腔北调”、以具体实际工作来抵制或代替社科知识普及工作。学风上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力行求真务实;效果上不能求一时之功和急功近利。社科知识普及是一项顶天立地的大事业:理论求真上必须与时俱进的研习经典原著以达到顶天;出发点和归宿上须务实地直面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求和谐发展。要“择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立,就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平地坐,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的方向行”。

  (五)社科知识普及在应对挑战中营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环境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都会给社科知识普及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科学理论不能占领前沿阵地,反科学、伪科学和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兴风作浪。当前坚决打破“主流建设十年功,不如世俗消解十分钟的”怪圈,依靠广大社科知识普及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家庭、单位和社会环境。因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信仰的缺失与偏颇比什么都可怕!”因此,创新内容和形式,力争成功应对“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完美英雄主义的隐退” [8](P184-188)等世俗思潮的严峻挑战,知难而上:“破中立、解构中构建”,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塑造能够承载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人民。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