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90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尽管经历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不同,但始终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能力不断提升,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牢牢把握领导力——突出战略地位,始终掌控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元化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是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1.成立中央常设机构,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掌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我们党不掌控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但积极倡导新的政治文化思想,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引导,以此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早在1921年党成立之初,我们党就设立宣传机构,负责宣传鼓动工作,为革命事业发展宣传鼓动。党的六大以后,中央宣传部就成为常设机构,承担起全国宣传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干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1942年7月,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党更加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更加自觉地注重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掌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宣传思想和舆论引导工作放在突出地位,始终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加强组织建设,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我们党十分重视并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领导,而这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领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领导就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抵制和批判一切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占领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组织领导就是在各个意识形态部门建立党的组织,以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建立了党委宣传部,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有效避免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趋向,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
3.适应开放环境,突出意识形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目标,我们党科学认识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始终牢牢把握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邓小平强调,“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各级党委,首先是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密切注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战线的形势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改进这条战线的工作。”江泽民指出,“抓党的建设,首先是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的这个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这就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苏东剧变20年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执政党放弃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甚至失去了对有害意识形态的识别和抵御能力,那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又面对着繁重的任务,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把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作为强化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这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二、不断提升引领力——应对思想交锋,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发展和建设的正确方向
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与我们进行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适时开展与国内外错误思想和思潮的交锋和斗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始终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迫切任务。
1.同各种反动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争取舆论力量。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我们党没有掌握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机器,但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一方面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从而有力提升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度,进而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深入批判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反动思想和意识形态,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从而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2.及时有效反击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企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安全。在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尽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国内对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必要斗争。同时,国际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也调整战略,开始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和腐朽文化的渗透和攻击,针对帝国主义国家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企图,我们党适时开展了反和平演变斗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积极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五个条件:一是要懂得马列主义,二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三是团结广大干部和群众,四是要讲民主不要一言堂,五是有了错误要做自我批评。由于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
3.旗帜鲜明地开展两条战线思想交锋,有力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并科学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为拨乱反正开展了反对“两个凡是”、反对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邓小平强调,“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这表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又开展了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与“法轮功”的斗争。21世纪初以来,针对一些领域出现的质疑当前改革、怀疑党的基本路线、否定改革和歪曲对外开放的杂音和噪音以及民主社会主义论等错误言论和思潮,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编写《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七个“怎么看”》、《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帮助干部群众澄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更好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从而有力地排除了干扰和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杂音和噪音。
三、积极增强吸引力——注重方法创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在民主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执掌政权60多年来,我们党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新手段和新方法,通过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多种方法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1.把教育宣传和科学灌输作为提升马克思列宁主义吸引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列宁曾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以列宁的“灌输观”为指针,我们党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在抗日战争及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注重把掌握思想教育作为我们的第一等业务来抓,以加强思想建设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通过积极开展自我批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为解放全中国、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工作,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从而不断提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吸引力。
2.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形式。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过的关于正确对待知识分子以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应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因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为此,1986年和1996年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和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使精神文明工作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从而在实践中更加突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要求,探索出了不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
3.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后来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的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精通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专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很重。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努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领域和各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4.把加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新举措和新平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强调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明确了推进文化繁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方针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从1991年江泽民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系统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再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我们党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等,这些战略部署不仅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阔步前进,更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等新形式。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则鲜明地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战略对策的实施有力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始终保持创造力——科学审视时代和国情,以创新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科学运用,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发挥其推动社会前进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尤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日益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科学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和建设实际,以创新的精神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彰显出党的独特创新力。鉴于我们党对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和存在教条主义等问题,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还认为,推动中国革命首要的政治工作就是积极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宣传和普及。他还亲自去工厂和农村,不断向广大工人、农民宣传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道理。这些大大加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历史进程,从而也就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热情和积极性,中国革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中国革命胜利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倍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普及进程。毛泽东还向各级干部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并反复强调,“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2.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稳步推进。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性思考,更着眼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跃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理论创新,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又总结了国外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0年来,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旺盛的创造力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建设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导和持续的理论支撑。
五、高度重视凝聚力——贯穿科学发展,努力夯实意识形态发展和建设的社会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也逐步把运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提升党的领导力结合起来。由于注意处理上述各方面的关系,切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由于我们党坚持原则,把握并处理好了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与社会意识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扩大对外开放等各方面的重要关系,有力地夯实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基础,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能够扎实推进。
1.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性统领与思想文化观念多样化发展结合起来。毛泽东曾提出以“双百”方针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关系,并指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加强它的这种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多样性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性统领与思想文化观念多样化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继续探索用一元化指导思想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机制和手段,使全社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9]这一思想科学地指导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扩大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总体上把握和处理好了意识形态建设与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些经验还应该继续坚持。事实上我们既防止了搞意识形态“中心论”、“强化论”,也注意警惕意识形态“无用论”、“淡化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先进性与普及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弘扬积极进取意识与遏止消极颓废思潮的关系。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3.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路径,而政治文明的状况实际上也制约和规定着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同时,政治文明建设还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平台,二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苏东剧变的情况表明,社会政治制度性质和方向的改变就意味着它的主流意识形态性质、方向及发展趋势的改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是依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支持推进的,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也要依靠完善的政治制度才能巩固。在现阶段,我们注意宣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政治文明的某些有益成果,回击“全盘西化论”。同时,我们致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关注人们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和社会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应有战略地位和功能不可忽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可松懈,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必须予以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创新的基本思路必须牢记。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我们前进旗帜的战略地位才能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辟新境界。
(求是理论网政治频道2011年09月06日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