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子决策上要“参与”不要“干预”
领导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副职作为正职的助手、参谋,是班子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班子决策上要参与不要干预。这就要求副职对我国领导体制、领导干部职能、自身领导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认清我国的领导体制,从“班长”变“班副”。目前我国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副职要准确定位班子决策时自身的角色,不争位、不越位、不缺位,不争“主角”、不占座位、不抢“镜头”。
认清副职领导在班子集体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指挥官”变“参谋长”。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责无旁贷地拿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办法和设想,去丰富集体智慧,拓宽正职思路,让正职更好的掌握全局,通盘筹划,以利科学决策,减少和避免失误。
/ V6 |3 L7 L% G! `/ q- ~9 N: N3 [认清副职领导在班子集体决策中的坐标定位,从“谋略家”变“实干家”。坚持做到决策前充分调研、决策中积极参与、决策后一个声音。决策前要主动不被动,善于围绕全局工作当参谋、提建议,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想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决策中要出好主意不出馊主意,提出的建议要符合上级要求,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后要坚决执行决策,坚持一个声音,不随意出新点子、提新口号,不违背集体的公心,不干扰正职的决心,不动摇团队的信心,积极地、创造性地把正职的意图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惟有如此,才能让上级顺气、同级服气、鼓舞士气、班子和气、事业朝气。
4 n# n9 Z, c8 x1 D9 x5 Q5 f二、支持正职上要“干事”不要“坏事”
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副职领导,基本准则就是在支持正职上要坚守“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话语同音、工作同步”的信条,要“干事”不“坏事”。
本职工作要主动抓,做到分而管之。要理清政策,摸清实情。熟悉有关方针、政策,及时准确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和一把手意图,明确本职工作性质、任务和现状,并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把握实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完美结合,准确把握干事的方向。要明确思路,完善措施。与分管部门共同研究出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做到长远规划性的工作要严谨,短期阶段性的工作要具体,具体事务性的工作要细致。要尽职尽责,亲自组织,亲自实施,全程控制,干什么、由谁去干、什么时间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样要十分明确,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善始善终,把工作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既要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善于通过检查督促发现问题、纠正并解决问题。每项工作进展中和结束后要及时向一把手请示汇报,这样不仅可以使其知道工作进展,还可以得到一把手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工作更加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
; k* o0 u! ^8 v. C9 m" z) S临时交办的工作要积极抓,做到管而不乱。要理解,强化临时交办的工作也是本职工作的意识,不推诿回避,不论是份内或份外的事,不讲价钱,不讨价还价,为一把手分忧。要服从,对一把手交办的工作,副职要雷厉风行,能今天办的事不能拖到明天,能马上办的事不要说等一会再办。三要主动,当正职交办的任务与自己分管的工作有冲突时,应在完成交办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完成好本职工作。主动从大局出发,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着手,从对一把手负责着想,创造性地完成一把手交给的任务。
* f- Y4 l/ @& J8 S7 J, Z. Z: y疑难问题要靠前抓,做到知难而管。不袖手旁观当局外人,不推不让,敢于担当,积极主动为一把手分忧解难。对困难问题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还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谨慎妥善处理问题,主动为正职保驾护航。
三、同级之间要“有情”不要“无情”
在领导班子中,同级副职之间既有共同目标,又有各自分管工作;既是天然的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副职间精诚团结,密切配合,既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境界。因此,要有情竞争,而不是无情斗争,
要 “分工”不要“分裂”,奏响“同心曲”。不能见好事就争、遇难事就推,要把握“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同心同德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
要“沟通”不要“不通”, 唱好“将相和”。充分利用班子会、党组会、汇报会和平时聚会的机会,主动交流自己分管工作情况、信息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交流感情,这样既可以推动自己分管的工作,也可以帮助同级更具针对性、全局性的开展工作,还可以减少误解、增进团结。
: m+ T6 Z/ g3 R9 Q: x0 Z要“谦让”不要“不让”,演好“同台戏”。谦让同事要把握三点,一是放大同事优点,虚心向同事学习,谦让名利。二是淡化双方矛盾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非问题讲原则,一般问题不计较,谦让待人。三是寻找合作共事兴奋点,善于把组织愿景、个人目标、双方友谊有机统一,谦让共事。
要“竞争”不要“斗争”,打胜“双赢仗” 。同事间竞争是促进事业发展、干部成长的充满友情的双赢竞争,而不是残酷无情、两败俱伤的恶性斗争,正所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大家垮台”。
四、对待部属要“正位”不要“错位”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副职再能干,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副职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应该把握与部属相处的方法与艺术,要正位不要错位。
8 c6 R+ c2 }$ l* B9 O) t交任务与教方法并用, 指导和督促好部属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副职在布置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根据部属的能力、水平,多指导、勤督查、解难题,指导他们依法依规办好事。
管事与管人并行,帮助下属解决好个人关心事。对部属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必须把握下属的思想脉络、工作状态,要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在政治上,主动关心下属的学习和个人进步;在思想上,认真开展谈心活动,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取得荣辱得失;在生活上,要想办法帮助下属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p. q4 l& q% h! p# H全局与局部并重,协调好多个部门参与的事。要有全局意识,不能过分强调分管工作的重要,要摆正分管工作与全局工作的位置,把分管工作自觉融合到全局工作中去。对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的事,副职的责任要协调各方,为部属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学习了,我是一名新生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这里,我感觉来与去是一对辩证关系,干部首先是从群众中来的,来了之后又要到群众中去,否则就脱离了群众,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来去自由,来去自觉,来去自为。
首先是来去自由。说老实话,有一段时间来,我与群众疏远了,回家过年与乡亲说不到一块去,同学相聚讲不到一块去,小区门口散步与百姓谈不到一块去,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群众总是在说,你们当官的如何如何好,我厂里一位同事就对我说,如果我的位置给他,他不要工资也可以。而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工资并不高。可见我们与群众的隔阖有多深。而更为伤脑筋的是,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并不了解。比如,我机关工作先是在经委,一回到老家,许多人问我,经委是干什么的,我说是管工业企业的,他说企业要你们管,你们管企业的什么。后来到政府,他们对社会上所有的不满,都说是你们政府没有管好。因为群众不了解我们,更何谈理解。所以,有一段时间,群众中不想去、不愿去、不敢去了。我说要来去自由,就是要想去、愿去、敢去,做到来去自由,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其次是来去自觉。自觉,就是要知群众所向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当干部久了,在机关久了,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有一段时间,我们把高标准接待当做我们的目的,要让客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感受到我们的大方,却忘记了百姓是如何看待这种接待的;有一段时间我们把剪彩的场面办节的晚会搞得轰轰烈烈,却忘记了问问群众的感受;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许多青山开了,尘土蔽日,却忘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因此,到群众中去,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当前的形势下,人民群众不仅向往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还向往优美的生态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把握群众心中的向往,不能把问题带上来,没有这样的自觉行动,那么群众中去也就是白去了,久而久之必然被群众所忘记。(去年以来,教科文委、民侨委、农委等的走基层、阳光问情、代表等,当前常委会领导的走亲连心活动等,带上来了很多的民情民意,前几天我看到法制委的一个情况反映,他们在进社区的过程中了解到社区工作额外负担过重、职能错位,为此专门向政府建议,我觉得这值得我学习,这就是一种自觉的作为)。
第三要来去自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要解群众之难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最终是为了解决群众中的问题,造福于人民。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说过:“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就是说要帮群众办实际的事,群众才会拥护你。有一阵子,我们下基层,好象是去郊游,好象是去散心,甚至好象是去聚餐。前几年我们去农村蹲点,村干部打趣说:干部下乡黄母鸡一只,农民进城肩胛一拍。这完全脱离了下基层、到群众中去的本意。群众希望我们去办实事,而不是去淘浆糊。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来去自由、来去自觉、来去自为,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