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百家讲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高志前 [打印本页]

作者: 河南老秘    时间: 2011-8-18 08:06
标题: 百家讲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高志前

  提要:高技术是对一般传统技术而言的新兴尖端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特点,产生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群。多年的发展,使得我们建立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高技术产业,在中央提出要大力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认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值得共同探讨和研究。
  高志前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不同于美国从军用转向民用的发展路线,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外向内引进,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这一过程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高起点,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慢慢研究;二是速度快,我们可以在短短的5到10年内把发达国家长达三、四十年积累起来的东西全部建立起来,而且体系非常完整,并且凭借我们工业体系完整和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建立了自身的高技术产业优势。

$ E, N6 j$ T5 ]3 s* w


  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概念
  了解或研究高技术产业首先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个是技术密集度。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上来讲,它的核心是技术密集度。高技术高在哪儿?就体现在技术密集度上。技术密集度评判标准很多,比如研发人员的密集度,即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再比如研发经费占比。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是主要是这两个指标,其中用经费的密集度来测算更为常见。理论上来说,经费密集度通常有三个指标:第一是研发经费和销售收入比;第二是研发经费和工业增加值比,它比研发经费和销售收入比标准合理的地方在于研发经费和增加值的关系更密切一点,因为研发经费投入了,但收入增加可能跟研发没有直接关系,而工业增加值则不同,它除了成本这一部分外,更多是同研发密切相关,所以,我国也通常采用研发经费和工业增加值比来衡量;第三是研发经费和利润比,利润比增加值更能体现研发的成果,
  第二个是高技术产业的分类。主要包括两类——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分类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但大概也只是存在于国内,在国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实际上是借鉴了国外的概念,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为什么叫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从高技术来说,我们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概念,但是按当时80年代国内高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落到产业上的非常少。因此,如果按照美国或者欧洲的概念(按照欧盟多年的调整,高技术产业现在主要是分为五类:一是医药制造业,二是航空航天制造业,三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四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五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几乎就没有多少这样的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就可能非常有限,而我们希望的是不仅要鼓励发展高技术,而且也能够鼓励发展新技术,所以就把新技术也放了进来。直到现在,这两种分类的区别主要是在国家统计中才会严格按照欧盟的统计指标,而高新技术产业这个概念只用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于开发区的统计。既有同欧美国家相似的一些统计口径,也有一些我们国家比较独特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正规分类中还算不上是高技术产业,但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值得鼓励发展的。
  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需要有一个认定,早期的企业认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研发人员的比例,另一个是研发投入的比例,后来还把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研发服务型企业分开了,因为结构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说指标上必须有所体现。

/ o7 |( b/ N( V: m/ ^


  高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前些年,我们国家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时候,曾经认为高技术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后来又加入了高情感,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看,这几块我国的发展都不高。
  从高投入上看,我们的投入比发达国家少的多,比如说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上的研发投入比例都在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多以上,高的有达到百分之三十,但是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一个超过10%的项目。
  从高风险上看,风险主要是研发投入风险,它同投入的数量多少有关,其次是技术风险,如果原创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接过来从事生产工作,那么技术风险也将是有限的,再次是市场风险,如果对方只是利用你的市场,市场营销由他们承担,虽存在风险但对自身来说并不大。
  从产出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收入是非常可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也在全世界处于前列。但如果扣掉成本费用,真正的利润就少很多了,几乎90%的利润都被发达国家拿走,留下的只是“打工费”而已。实际上,我们不必抱怨过多,因为归根到底大多数风险和研发投入都是别人做的,我们就只负责加工,而且附加值又不是很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含义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它就可以知道中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的高新区发展十分迅猛,国家高新区的总收入从2000年不到一万亿,到2009年已经接近8万亿,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20000多家,到2009年已经有53692家。虽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新区的企业并不都是高技术企业,里面生产的产品也并不都是高技术产品,因为很多高新区在初建的时候没有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而地又不能荒着,同时,园区内也确实需要部分配套企业,所以,这个收入和企业总数中是掺杂着部分水分,但大趋势没有改变。从高新区的增加值和利润率上看,同样反映了这样一个趋势,只不过相对来说变化没有那么大,在2000年到2009年期间,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稍微有点波动,但是基本都在25%左右浮动,利润率略有下降,2000年曾经超出过6%,但是此后就一直在6%以下,到2009年略有上升,达到5.7%。但就个别产业而言,差别就比较大了,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率下降的特别快,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统计显示是2%。
  入世以后,国外也将一些研发基地转移到中国来,分为研发中心和研究院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占比最大,它是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发,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第二种类型是把目标市场作为区域研发总部,比如说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研发基地,面向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还包括整个亚洲地区,选择在什么地方建立区域研发总部,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研发人员数量和素质、劳动力成本、配套设施以及整体环境。
  从高新区的研发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的品种数里面,将近80%都是我们的企业用自己的技术生产,这其中有15%左右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其他的来源还包括研究机构和其他。但是从产品销售收入分成来看,国外15%的技术,获得了将近35%的收入,而我们制造了产品的80%,只拿到了60%左右的收入。出口创汇上就更不一样了,国外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它的出口创汇占了40%多,而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虽然销售收入占了60%,但出口创汇比重就只有50%多。
  从总体来看,高新区的差距比较大,按照现行规定,研发投入3%以上才能算是高技术企业,而统计显示能够实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的只有18.5%,2%到3%的是44.4%,如果我们认为这两个比例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2%以下的是将近1/4,还有将近15%是1%以下,也就是说基本上只生产不研发。比如说苏州,虽然产量很大,但基本是就是生产装配,做好了就发出去,属于出口型,研发支出非常有限。
  这些年研发投入占比不到2%的企业说明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路径,就是通过大量的引进建立高技术产业,其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研发,而是为了能够销售获利。
  中国开始搞研发,实际上是在9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开始明白按照过去的路走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收入那么低,不断受到别人的控制,特别是出现了区域和国家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再甘心于给别人做“打工仔”,逐渐提出来要搞研发,国家也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明晰了创新概念。
  自主开发并不是想做就做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积累。2006年我们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科学规划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然后很多城市就提出要建立创新型省市,科技部还专门做了试点。实际上建立创新型城市,首先要建立创新的概念,其次是对高技术产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而且有相应的配套,最后是要有为该产业发展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从创新型省市的创新评价指标里,它把整个创新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新资源,包括研发投入、科研人员和研发设施等等;第二部分是知识上的创造,表现在研发完成之后有多少论文和专利;第三部分是产业创新,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第四部分是创新绩效,包括销售收入和利税;第五部分是创新环境,包括政策服务体系等。我们主要看一下其中的三点:
  首先,创新资源。我们发现创新资源占有较多的,未必是知识创造多的,知识创造比较有实力的,未必产业创新上有优势,指标之间互有联系,又有差异。那么,为什么占有的资源这么多,却不能够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创新上有正向效果呢?成正比应该来说是正常的,之所以说不一定,主要是因为它视你能否建立一个较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于前几个指标的相关性起到了重要的因素。这也意味着如果将来要建立高技术产业的话,不仅仅是建立企业,关键是创建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体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以比较少的资源投入产出较多的知识,然后产出新产品和新工艺,最后再绩效组合。因此,从效率角度来说,并不是资源占有和知识创造越多越好,而是如何能够有效使用资源,甚至于自身创造知识,获得最好的创意绩效。
  其次,知识创造。对于一些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地区,未必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借鉴邻居。比如石景山区的创新资源有限,而海淀区占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它投入多,产出却很有限,原因在于企业在中关村的各项成本在不断攀升。原先北京市想捆住产业不让走,后来想通了,允许像联想这样的知名企业把加工装配的基地搬到广东去,这就为石景山区招商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海淀的企业来石景山投资,与此同时,北京还必须改变评价指标,不能再以GDP和产值规模来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而是主要考察海淀特别是中关村的研发能力,这样才能让海淀“放心”将处于生产环节的企业外迁,专注于研发。
  最后,创新环境。严格来说,硅谷和中关村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美国政府给予硅谷的支持很少。曾经有一个国外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他发现美国高技术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同性恋人数分布特点高度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为高技术人员都是同性恋,而是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开放,高度包容。这个例子实际上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政策的需求。宽松的环境是多方面,众所周知,高技术研发人员中不乏霍金、陈景润这样的人才,他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但是一旦有成果出来就是惊天动地的。如果把这些少数的特殊人才都排斥出去的话,可能有很多高技术产业就无法发展起来了。所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决策中,一定要考虑它同传统产业的区别。对于特殊人才的评价,也很可能不同于普通人,不能拿群众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一般的标准去套,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一群离群索居的人。

5 N- S5 \. r6 w0 r- y


  战略新兴产业
  在前两年学术界曾对战略新兴产业这个概念有过讨论,除了战略新兴产业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提法叫新兴战略性产业,而且这两种概念在政府的领导人中都使用过,现在基本就用战略新兴产业这一个概念。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还是有区别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主体部分是新兴产业,战略性是一个定义。反过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主体部分是战略性产业,新兴是定语。我们知道一个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它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带有主观判断的性质,而新兴产业是客观成长起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用战略新兴产业,就是说它是以一个事实为基础,然后在这些新兴产业里面做选择,选择一个作为战略性产业。反之,则是首先要预想到若干战略性产业,然后从中发展了部分产业。这两种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战略选择和产业客观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战略新兴产业的部分内容早就存在。实际上,现在强调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业内对此还有很多争论,但是几乎都认为危机的爆发证明原有的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必须更多的去考虑未来新的增长点。我们所选择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世界的共识,或者说大多数是国外先发展起来的,只不过在这里面我们选择了若干更适合我们,更具优势能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据说,这次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也有过争议,主要是规划中所涵盖的部分产业和已有的五年计划中的产业有一定的交叉,这虽然有利于国务院来操作落实,但是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是由发改委负责的,而另一个是由其他部门来组织,这就涉及谁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问题,经过相互协调,最后还是有效的得以解决。
  确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先确定两点,一是所选择的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二是要有重大发展需求。换句话说,选择的战略新兴产业都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重要技术尚未解决,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发展前景被市场看好,但尚未能转化为现实的产业。
  我国在选择战略新兴产业时,倾向于已经取得一定技术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我们并不想把核心技术完全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交过学费,入世以后,高技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2010年后我们发现,产业规模是变大了,可发达国家已早“埋下的炸弹”也引爆了,比如DVD制造,产业在发展的时候,国外默许你无偿使用,一旦产业发展的足够巨大,就开始伸手向我们要专利费,如果不交,企业就要退出市场,如果交,他们就可以坐收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是一箭双雕的计策。在当前的很多产业中,我们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是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所掌握,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被引爆。
  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一大区别在于传统技术至少有一部分是靠经验所得。靠经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不断的实验中,逐渐将技术摸索出来,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依据不清楚,比如过去古代铸剑,古代有莫邪跳熔炉助干将铸剑的故事,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加碳,但当时由于不知道它的物理结构,只是靠经验发现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剑更锋利,并且不生锈。相反,高技术的特点是如果在理论上没有具体的突破,就无法进行具体实验,更加无法应用于生产。比如计算机芯片,没有解决理论上的问题,是无法实验和制造的。
  二、从技术标准上来说,传统商品是在市场上营销了很多年,然后逐渐形成一个标准,进而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它的作用无非是降低成本——一方面,标准化的产品免去了换算的麻烦,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较低产品的制造成本。高技术产品的标准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多形成于进入市场之前,甚至是研发阶段就已经提出标准,比如3G的标准;二是它允许有几种标准同时实施,比如插头的标准,去过国外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的插头是存在差异的,经常是换了一个国家就要换插头,现在如果要统一标准的话,虽然方便生活但是成本极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
  三、从产业需求的层面上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首先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是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再次是强调“绿色”,包含节能和环保两层意思,最后是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上,企业和政府绝不能有政策多多益善的想法。政府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在适当的环节给予适当的力度支持。比如一个产业的发展,从前端的研发开始,到中间的工程化,进而产品的生产,最后拿到市场销售,其中研发环节风险最高,可能10个产品失败了8个,这在高技术产业里面是非常典型的。通常企业会有引进成熟技术的想法,既节约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在这个情况下特别需要政府加以调节和支持,政府主要有两种支持方式:一是由政府组织研发,比如提供财政资金帮助高校搞科研,或是建立国有的研究机构,然后将成熟的技术转移给企业;二是政府直接支持企业,比如政府提供项目给企业,其中少数由政府全额支持,多数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政府补助。实际上就是用各种方式来分散企业的研发风险。
  与研发环节不同,当进入后期的时候,比如成果产业化时期,政府需要慎重考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这一时期,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建设生产基地,而商业银行考虑自身风险,一般都会惜贷或是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企业提供资金,通常政府会给予更多的支持。现在我们在高技术产业里头都设立了发展基金,除了少数是资助研发之外,大多数的都是产业化投资,这种方式效果其实并不理想,因为在产业化时期,政府应该是逐渐退出,而让商业银行或是风险投资进入。政府应当改直接投入为间接支持,比如采用贴息补助的办法。如果政策扶植力度过大,让企业完全靠比如税收优惠生存,那么,它将很难成长起来。我们在研究中关村现象时,发现有一些企业总是长不大,称他们是“小老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有新产品,并且运作的很不错,得到了政府的税收优惠支持,问题是他们每年就靠减免税收就可以生存,进而就没有了长大的动力,因为企业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经营费力,加之又缺乏市场淘汰机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总长不大的企业。因此,政府的支持政策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的,必须要自主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是比较完整的了,几乎什么都能做,但并不代表什么都要自己做,有些技术没有就没有,只要它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关系并不大,比如手表;二是综合效益,必须是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对其他产业带动系数比较大,又能有效解决就业的产业。
  四、从产业规划设计上来说,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失败的,其中就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产业规划多数情况下是保守的,对部分产品的产值和产量估计往往落后于市场,特别是五年计划多是落后于实际。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点,即很多产业的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五年计划,比如中国钢铁产业是政府投资比较多,民营资本很少能够进入,这就决定了它是由发改委设计投资规划,而这个规划是有周期波动的,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特别是老百姓的消费特点,现在都在提扩大内需,很多人认为不仅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还能让老百姓愿意花钱。与此同时,既有的工资体系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当,这就会出现不买的时候大家都不买,只要一买,需求会被彻底释放出来,整个市场需求量就是上千万。基于这两个因素,使得发改委很难能够准确估计产能。
  我们必须看到,不同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投入战略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但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政府投入来吸引企业的投入,然后能够率先获取技术。但是,做好研发工作不是单纯投入的问题,欧盟就有一项为企业建立研发技术平台的战略。这种技术平台如果是企业自己来完成的话,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性效应,而由政府和企业一起研发,则效果大为不同,比如欧洲的很多汽车厂商,它所生产的每一代的汽车都有对应的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是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投资去完成,或是国家科研机构来建造,又或是政府资助企业完成,在每一个技术平台项目下面还会有一系列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由不同的企业、机构来完成,在欧洲甚至有些项目会分配给多个国家。技术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集成技术优势,还能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实现技术扩散,实现技术平台的公益性。建立技术平台的好处在于政府能够借此推动一批企业的成长,而过去投资给一个企业,虽然能够让被投资企业因此获益,但原则上不能完成技术扩散,除非有更好的技术来替代,企业才会把这项技术转让给别人,这就无法让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全国已有不少省市提出了本地区的五年或十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分类和国家的基本类似,只是提出的数量有所区别,比如北京提出了十二项,重庆提出了八大领域十七道产业链,吉林提出十大工程,湖南要建立八大产业等等。在今年两会上,有两会代表对地方的“积极性”提出了异议。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虽然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比较落后,但不等于它们就不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一些产业链上,它们甚至比发达省份更具优势,另一方面,不仅要有大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下一步的具体行动,一是具体发展哪项就需要尽早确定下来,比方说具体发展何种新材料,二是要用何种机制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少,这就决定了不能拿旧机制、老思路来套用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比如东莞的高技术产业在发展之初,谁都料想不到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规模。总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地方特色,明确的产业分工,精确的产品定位,适度、合理的支持力度与方式。

/ I- ~, [4 f' o+ o, X* r& F0 V# c

 

/ R& B4 @7 X" T2 R, s


  发展战略的选择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目前的战略新兴产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方说其生产成本比较高,因为它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技术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技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谓技术解决,是指所提供的技术是低成本的。而高技术成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整体价格比较高,消费者无法接受,比如节能灯在综合使用成本的比较上确实要比普通灯泡低,但因为购买节能灯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消费者一般很难接受;再比方说机制上存在缺陷,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不是讲效益,而是拼知名度和品牌。投入新建的时候,报纸上一片赞誉,到要效益的时候,原先的投入者或是退休,或是离任,由下一任或者是下两任来买单。这就造成了很多项目投入很大,建设很快,但是效益不好的现象。另外还有标准和市场的不确定问题,加之战略新兴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主要是由政府来执行,政府既要考虑产业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重点;既要有它的技术选择,也要有它的技术突破点;既要有它市场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启动市场,最后考虑其产权保护。
  应当看到我们已经选定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有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存在着如何充分利用技术积累和成果转化的问题。近两年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做好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成果转化的责任不应当全由政府去包办,而应当由市场去完成,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市场规范。有的研究成果最后没有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是正常现象,甚至于专利在国外也存在一半比例无法转化为产品的情况。什么原因?就是成本效益的因素在起作用。现在每年我们有3万项成果进入国家成果库,其中大多数的水平至少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但实际的应用情况如何呢?统计显示80%都用了,但是真正能够把它用好的不多,这主要是我们缺乏后端的创新能力,而国外恰恰擅长此道。以中试工作为例,国外产品的中试工作由企业完成,而国内的企业认为产品中试投资大,成本高,更愿意等别人完成之后,拿过来直接生产产品,对于科研院所而言,本身不是企业谈不上搞产品中试,这种状况造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大特殊现象——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建工程中心。建立工程中心的本意是让工程中心为产业发展服务,为企业产品中试提供支持,具有公益性。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大多数工程中心只为自己服务。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发展创新联盟,把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组合在一起,然后集体攻关国家给予的项目,最终实现技术扩散。如今,这种创新产业联盟已经有数百个了,应该说大多数做的都不怎么样,原因在于这些联盟都是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很少是由企业自发组建,联盟内部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在建立产业研发体系和技术发展体系时,这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央正在主抓几个重点产业的建设,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建立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如何把产品成熟化的问题。所谓进入市场之前,就是说先划定一块由政府作为买方的市场,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解决规模生产的问题。众所周知,不同于实验室技术,规模生产对技术是有特殊要求的,它需要通过试用来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消费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种方式对目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种很好的补贴方式。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外是由企业自身完成,他们对于新开发的产品首先是免费为部分用户提供,打响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获得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比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达到计划的市场份额后,再向用户收费。另一个正在大力推广的示范工程项目是半导体照明。目前大约在30个城市示范推广,每个城市选择一两条街道或是隧道在进行试装,通过试点来解决半导体照明的标准和规模化生产问题,进而希望能够解决其商业模式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产品所面临的商业模式问题。现在我们讲创新,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习惯把创新的范围划定在产业化之前,而认为商业服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事情。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其实都没有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过多地关注它的技术,而不太研究商业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约最大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
  总之,综上所述,我认为把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链在区域当中的合理的分工搞清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在建立产业链和分配产业分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技术、产业和市场等等因素,这就等于说我们要做优势的集成者,通过产业链分布,用最少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区,甚至国外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关于产业链构建当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需要考虑的是供应链失灵的问题。供应链是一个经济术语,它比产业链的概念更加宽泛。通常建立产业链之后,我们认为全部工作就完成了,实际上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是在变化的,跨国公司对自身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随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方式就是分级,它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分级管理,每年评级,优胜劣汰,保证供应链中的企业始终是最有优势的。因此,我们必须防止在产业链建立后可能出现的供应链失灵问题。
  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地理集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叫产业积聚,从经济学上来讲,它是一种降低成本的简易方式,为什么说它简易呢?因为产业积聚不仅仅是节省成本,还有对外的造势作用和内部不同分工之间的互动作用。内部不同分工之间的互动作用便于创新文化的建立。任何一种产业发展到最后都在建设文化,它是管理的最高阶段,纵观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前端要科技,终端做产品,再往后就是商业模式,最后是品牌,而品牌的核心就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关于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国务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发布了很多文件, 其中,国务院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这里明确提出了市场起到基础作用,政府的作用只是引导,因此,绝不能把两者颠倒过来。现在很多地方什么都由政府来做,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最后剩下一堆烂尾工程。
  第二,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这里讲的产业化不是一般的产业化,而是从创新角度去理解的产业化,是创新的一个环节。这种产业化不仅包括规模化,更包含了商业化,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消费市场,二是具有足够的规模带来经济效应。过去对商业化的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只要有销路就是商业化,其实不然,如果仅仅是有销路,那只能证明你的产品只有少数人认可,即使产品销售出去了,效益也不见得会很好。现在很多产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导致竞争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主要还是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集成产学研力量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我将国务院提出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共六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包含四个方面——成果转换政策,市场发展政策、国际合资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第二个层次包含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和区域发展指导政策。一般而言,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第一层次的四项政策,因为它们同企业息息相关,但实际上,高明的企业家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和区域发展指导政策确定自身定位,其次才是去利用具体的政策。
  中央文件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提出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我的印象里面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就算以前有过,那也是极少数。另一个是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
  在具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科技部采用了一种技术路线图的方式,这种方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地方,只不过是把过去的内容程序化,也就是说在规划时要明确每一步做什么,并且还要按照规范的动作去完成。这就不再是过去领导拍拍脑袋就决定的事情了,而是每个环节都要做相应的调查,征求专家的意见,将不同的声音汇集起来,然后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一一做出相对正确地应对。
  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借鉴了欧盟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一些做法,它把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分为产品规划、能力规划、战略规划、知识产权规划、程序规划、流程规划和整合规划,其中需要解释的是战略规划同长期规划的区别,两者除了时间长短上有差异以外,最大的不同在于战略规划需要做出战略判断,应当确定重点布局、核心利益等内容。纵观整个欧盟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程序,可以发现它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而我们的规划虽有特定的流程,但是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总而言之,中国现在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刚刚破题,如何培育,特别是能够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甚至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环境和条件、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在发展当中的适当的作用等,这些都还要留待未来进一步研究解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