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效
1、总量进一步壮大。2010年,“125”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达307.8亿元。机械、建材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分别达76.9亿元、70.6亿元;农副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达63.5亿元;建材、农副、医药化工、煤炭、机械产业产值占全市同产业比重超1/3,分别达52.5%、43.5%、42.9%、36.4%、33.3%。
表一:2010年新罗区“125”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情况表
产业 项目 |
机械 制造 |
建材 |
农副产品 |
煤炭 |
电力 |
纺织服装 |
医药化工 |
矿冶 |
光伏光电 |
产值(亿元) |
76.9 |
70.6 |
63.5 |
34.5 |
6.7 |
4.0 |
27.7 |
18.0 |
5.9 |
占“125”产业比重(%) |
25.0 |
22.9 |
20.6 |
11.2 |
2.2 |
1.3 |
9.0 |
5.8 |
1.9 |
全市(亿元) |
231.1 |
134.5 |
146.1 |
94.8 |
80.9 |
65.7 |
64.6 |
— |
— |
占全市同产业比重(%) |
33.3 |
52.5 |
43.5 |
36.4 |
8.3 |
6.1 |
42.9 |
— |
— |
2、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机械、建材、农副、能源、医药化工、矿冶六大产业总产值297.9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6.8%;规模工业增加值97.4亿元,占新罗区GDP总量比重达48.4%,比2006年上升19.5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6%,比2006年上升6.1个百分点。
表二:2006——2010年新罗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情况表
年度 指标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26.9 |
34.4 |
53.2 |
66.6 |
97.4 |
全区GDP(亿元) |
93.1 |
110.9 |
135 |
153 |
201.2 |
占全区GDP比重(%) |
28.9 |
31.0 |
39.4 |
43.5 |
48.4 |
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
163.5 |
208.9 |
287.1 |
327.8 |
430.8 |
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16.5 |
16.5 |
18.5 |
20.3 |
22.6 |
注:2010年度GDP数据为预计数
3、质量进一步提升。2006年—2009年,新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分别从4.35亿元、3.82亿元增加到12.55亿元和8.54亿元,年均增长47.1%和30.9%。
4、结构进一步优化。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呈现加快发展、比重提高的态势,2010年,非资源产业比重达48.9%;综合能耗明显下降,万元规模工业产值能耗2.39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2.9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例达5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13%、2.3%。
5、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10年底,新罗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4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2家(森宝、卓越新能源);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33个、省著名商标34件;科技进步对新罗区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6、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累计入园企业378家,投产企业216家,实现产值188亿元,龙州工业园区实现产值160.6亿元。亿元企业迅速增加并带动了产业聚集,2010年,亿元企业76家,比2006年增加43家,实现产值197.3亿元,占新罗区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8%。部分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专业集聚区,如以龙工机械领军的工程机械集中区、以龙麟水泥领军的建材产业集中区、以卫东环保领军的环保机械集中区。
表三: 2010年亿元企业分产业分布情况表
产业 |
产值 (亿元) |
亿元企业 |
亿元企业产业分布情况 | ||
数量 (家) |
产值 (亿元) |
占比(%) | |||
机械 制造 |
76.9 |
21 |
58.1 |
75.6 |
龙工桥箱、美家龙、时兴钢铁、龙工配件、建隆金属、友胜机械、万腾车桥、友顺钢铁、新罗联合铸造、卫东环保、山力液压、瑞华通用机械、丰力粉碎机械、伍旗机械、高创机械、龙工铸锻、龙岩液压、新龙汽车、海德馨汽车、华锐合金、佳伟工贸 |
建材 |
70.6 |
17 |
51.7 |
73.2 |
蓝田水泥、龙麟集团、三德水泥、合丰水泥、路达水泥、正强管桩、广达耐材、适中矿产、春驰水泥、嘉源水泥、建安水泥、鑫港混凝土、春驰新丰、小池水泥厂、福龙建材、建友混凝土、华麟混凝土 |
农副 产品 加工 |
63.5 |
19 |
44.0 |
69.3 |
森华实业、森宝食品、小池培斜竹制品、沉缸酒业、标致矿泉水、大北农饲料、小洋面粉厂、养宝饲料、标致食品饮料、华龙饲料、中福木业(原绿源人造板)、华港饲料、渝家仔食品、恒源饲料、台科加丹、龙马畜牧、嘉丰米业、川田木业、闽雄生物 |
能源 |
41.2 |
4 |
11.0 |
26.7 |
文翔矿业、新罗供电、东方煤矿、粉煤灰综合利用 |
纺织 服装 |
4.0 |
1 |
3.3 |
82.5 |
成冠纺织 |
化工 医药 |
27.7 |
7 |
16.4 |
59.2 |
建盛塑料、卓越新能源、龙化化工、天泉药业、精博化工、豪迪化工、成冠化纤 |
矿冶 |
18.0 |
5 |
10.0 |
55.6 |
金鑫钨业、福佳矿业、小娘坑矿业、龙吉炉料、友鑫矿业 |
光伏 光电 |
5.9 |
2 |
2.9 |
49.2 |
信和硅业、佳科太阳能硅业 |
合计 |
307.8 |
76 |
197.3 |
64.1 |
—— |
二、主要问题
1、从产业规模来看,经济总量偏小。2010年,新罗区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仅占全市的26.9%和22.6%。“125”产业8个产业中,有4个产业的产值低于30亿元,产值突破50亿元的只有三个(机械、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破百亿产业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2、从产业组织来看,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领军企业少而小,2010年,76家亿元企业户均产值仅2.6亿元,产值超5亿元企业仅9家(蓝田水泥、龙麟集团、龙工桥箱、美家龙健身器材、森华实业、森宝食品、时兴钢铁、龙工机械、文翔矿业),其中超10亿元企业仅2家(蓝田水泥、龙麟集团)。
3、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档次偏低。工业产品资本有机构成偏低,科技水平较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提供初级材料、配件生产的企业多,整机产品企业少;品牌带动效应弱,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省级以上著名商标数量分别仅占新罗区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6%、8.5%,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4、从产业结构来看,层次素质偏低。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素质总体不高。先进制造业和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两高一资”特征明显,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建材、能源、矿冶等主要产业均属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且受到资源、环保和同行业竞争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多重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5、从产业聚集形态来看,聚集度还比较低。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链条短,主要整机产品原辅材料多为外购,有产无链,难以发挥关联带动作用。如龙工装载机的主要配件除了桥箱、油缸等自行生产、本地配套外,柴油机、轮胎、轮网、水箱、泵和阀等均由省外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率不足。园区总量仍较小,2010年,龙州工业园区产值占新罗区比重仅51.1%。
6、从产业发展后劲来看,增长引擎动力有待提升。工业大项目偏少,项目带动后劲有待进一步提升,列入“十二五”主要项目建设规划表的149个工业投资项目总投资375.9亿元,平均投资强度仅2.52亿元,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难度较大。
三、对策措施
按照新罗区提出的“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潜力产业的总体部署,立足新罗区“125”产业的现有基础和产业实际,着力推进“125”产业整合、扩量、提升,理顺调整机制、健全提升机制、创新服务机制,推动“125”产业格局向“5+5”产业格局转变,实现新罗区工业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产业规模由“小”向“大”转变、产业布局由“散”向“聚”转变、产业素质由“弱”向“强转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一)理顺调整机制,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动力。
1、淘汰落后产能促升级。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新罗区工业发展实际,采取减、压、并、禁等措施,继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水泥、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等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措施,突出抓好电力、煤炭、水泥、矿冶等重点领域、行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监管,力争到2015年,实现新罗区GDP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基数内。
2、提升传统产业促升级。“125”传统产业的4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当前新罗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大力改造提升“125”产业是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着力点。逐步加快“125”传统产业整合、扩量、升级,推动“125”传统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提升“125”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机械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机械、精密铸锻、硬质合金、农业机械、健身器材等行业,力争“十二五”末产值突破300亿元。建材产业,持续推进建材产业“上大压小”,加快矿山资源整合配置,以华润、龙麟为领军,推进水泥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力争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80%以上;发展陶瓷等新型建材产业,推进废弃矿综合利用,力争“十二五”期间产值突破10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森华、森宝为核心,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力争“十二五”期间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海西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中心。
3、延伸产业链条促升级。一是围绕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煤炭、高岭土等资源型产业,要按照“深耕细作,榨干吃净”的要求和“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把资源榨干吃尽,实现由主要开发资源向全面利用伴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转变,榨干产业链每个环节利润。提升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到非资源型的转变。二是围绕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围绕领军企业产业链的上下延伸项目,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衔接的要求,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攀亲结缘和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完善。
4、发展新兴产业促升级。鼓励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潜力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产值均突破5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材料、碳纤维等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精细化工产业,着重推进化工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化工产品精细化水平。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产业,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加快产业研发和创新,形成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流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5、培育产业集群促升级。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通过领军企业带动相关企业聚集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集群式发展。一是培育壮大领军企业。持续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壮大产值超亿元企业阵容,形成一批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15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超10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超5家。分行业规划培育领军企业,工程机械行业重点培育龙工,环保行业重点培育卫东,运输机械行业重点培育龙马,形成不同行业领军企业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占全市份额达30%、50%、40%以上。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布局集中、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着力提高园区投资强度、效益贡献和发展后劲,提升龙州、龙雁、龙丰、龙池等工业园区承载力,龙州工业园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四是突出抓好十大专业园区。加快推进“6.18”创业园、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海西物流园、精细化工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轻纺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闽台生态农业园等十大专业园区建设,为产业集聚提升提供平台支撑,推动产业抱团成块发展。五是打造一批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十大基地,即全国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环保设备制造基地、铸造加工基地、硬质合金制造基地,海西运输机械制造基地、建材生产基地、光伏光电基地、健身器材制造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闽台农业机械制造基地。
(二)健全提升机制,为产业升级注入后续力。
1、项目带动促升级。围绕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持续策划、生成、推进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重特大项目,以项目带动促进相关领域、相关环节的持续升级发展。机械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钛及钛合金材料项目、总投资7.6亿元的龙马年产3万辆中重型卡车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新龙马年产1万辆豪华客车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龙工精密铸锻件制造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龙雁铸锻件热加工处理项目。建材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8.7亿元的年产500万平方米干挂陶瓷板生产项目、总投资6.5亿元的华润(岩山)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华润水泥(适中)项目、总投资5.9亿元的华润水泥(雁石)项目、总投资6.5亿元的龙麟旋窑水泥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春驰新丰旋窑水泥生产项目。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推进总投资2.4亿元的森华年屠宰3600万只白羽肉鸡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梅花山现代农业食品加工项目。轻工纺织产业,重点推进总投资达50亿元的南纸轻纺集团项目。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推进在总投资12.4亿元的龙化异地技改扩建项目、总投资4.7亿元的豪邦氯碱化工系列产品生产项目。光伏光电产业,总投资达5.6亿元的滨濠太阳能光电项目、总投资7.5亿元的佳科太阳能多晶硅项目。
2、创新带动促升级。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素质、增强发展后劲的第一选择,引导和促进新罗区优势产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设计、研发和后端的营销、服务拓展。加快机械产业孵化中心、“6.18”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园平台建设,充分发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创新平台作用,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家科研机械和全国重点高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设备、硬质合金、生物技术、光伏光电、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省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支持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促进“新罗制造”向“新罗创造”转变。力争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高新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以上。
3、品牌带动促升级。突出品牌提升,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建一批产业产品品牌,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带动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质的提升。一是培育产品品牌。选择重点培育对象,加强协调服务,使更多产品达到国家、省级品牌标准,评上知名品牌。力争到2015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0个以上。二是打造产业品牌。发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带动作用,形成知名产业基地,创建产业品牌。如工程机械基地,重点要发挥龙工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工程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起点规划建设桥箱、齿轮、液压油缸生产中心、精密铸锻件生产中心等配套加工中心,促进本地配套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以龙工国家级品牌企业为龙头、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三是集聚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中国制造业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区”、“中国铸造之乡”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新罗区工业产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先行发展。
(三)创新服务机制,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力。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合力推进氛围。建议成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办法、一套机制的产业扶持工作机制,加强对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制定实施、重大项目策划引进、用地指标落实等环节的统筹和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积极推进相关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2、加强政策导向,倾斜资源要素配置。发挥政策导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在用地、融资、技术、人才等要素上给予重点保护和倾斜,增强产业导向政策的刚性约束。加强融资服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服务渠道,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社会资金投向生产性项目。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用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大企业大集团及中小企业培育、行业发展、工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编制等。加强森宝、金鑫等企业上市辅导,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加大人才服务。拓宽拓广人才引进渠道,落实引进人才各项政策,形成重人才、用人才、留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为企业解决人才难题。加强煤电油运要素保障。建立以煤电油运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要素有效供给保障机制,确保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各项需求。
3、发展生产服务,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扶持一批面向产业聚集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适时启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机械制造、光伏光电加工等领域建设一批集政策信息服务、技术支撑服务、投资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解决共性问题的环境,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力争2012年前形成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项目。
4、加强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考评,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营造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工业、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对市场秩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劳动用工等方面的管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课题指导:邱定锋
课题负责:邱国潮
课题成员:林文龙、柯仁乾、赖松敏
邱 捷、林 烜、林 文
苏新星
课题执笔:林文龙、赖松敏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