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余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精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市民素质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协调,精心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组织领导到位,构建和完善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从2004年起,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专题汇报。建立了工作协调、目标督查等六项机制,完善了联席会议等五项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协调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未成年人工作表彰大会。
其次,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体系。我市逐年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费投入,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如市文明办每年有5万元、市妇联每年有10万元专项经费。2005年以来,所有校外活动场所、爱教基地均免费开放,市财政拔专款30万用于日常维护。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0多亿元用于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
三是建立了工作考核体系。制定了《新余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分工表,把工作目标进行分解,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每年进行考核。2004年以来,确定为未成年人办20件好事实事,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半年一督查,年终交帐考核。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重要创评内容。
2.优化三个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内外环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市文明委协调有关部门不间断地开展了净化社会文明环境专项行动。整治了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易于涉足的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执行中小学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经营性场所的规定。建立了网吧监管系统,在全省率先建立网吧监控平台,对全市网吧安装了扫描仪200余台,以强化上网身份证件登记,安装了远程监控探头,坚决查处黑网吧及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包夜经营行为,聘请了百余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开展了“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出版物,开展“反盗版行动”,引导青少年参与“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保护知识产权主题活动。
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各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机构,完善了激励考核机制,拓展德育阵地,丰富德育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了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等三条德育工作线。将德育工作纳入全市教育系统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下达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责任状,定期进行检查,兑现奖惩,实行一票否决。全市民办学校的党组织组建率、党课开课率、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率均达到100%。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普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老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所学校心理咨询室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出台了《新余市中小学老师十条禁令》等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教师行为。开展了全市“少年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建设了全省一流的新钢一小未成年人体操训练基地,十年中共有2千余名学生在全国、省、市文体竞赛中获奖,培养了陆斌和陈驰两位世界体操、技巧冠军。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区是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学校之外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团市委在社区广泛建立了社区少工委;市司法局建立社区普法网络,开通了未成年人维权热线;市妇联建立社区家庭学校,评选“十佳母亲”、“百佳小公民”;市关工委“五老”法制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宣讲,每年有10万人次学生受教育。在城区创造和推广了“电工厂社区模式”,即组织好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假期的活动,通过开展一些健康快乐、生动有趣的游戏项目,将中小学生吸引到社区来,使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接受熏陶,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在娱乐中学会做人,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打造了良好的教育基地环境,将罗坊纪念馆等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免费开放,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149个科普图书室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市少儿图书馆为青少年免费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读物。市、区电影管理站每年举办寒暑假及周末专场,对学生免费放映。分宜县建立了分宜一小、分宜革命旧址、黄子澄纪念馆、坊里进士村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造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爷爷奶奶家长学校”等100多个鲜活案例。尤其是分宜县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建设经验在全国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座谈会上交流,被誉为“分宜现象”。
3.注重创新形式,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效果
我市着眼于对未成年人进行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滋养,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结合实际、注重效果,创造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模式。
一是推出了少儿艺术“新余模式”。少儿艺术已成为新余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崭新平台。通过发展少儿艺术,既丰富了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新余市文艺创作奖励办法》,设立奖励基金。把少儿艺术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组建了市少儿艺术团,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少儿艺术节。成立了体艺特色学校和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每年组织艺术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脱产进修。连续六届在全省“金色童年”活动中演出并获奖。一大批少儿艺术节目如《小小男子汉》、《俏皮奶奶》、《洗唰唰》、《心中的渴望》、《鼠们与猫》、《快乐奶仔》等在全国和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累计获全国、国际大奖30余项。
二是全方位关心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全市14个部门联合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行动,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之家”。各个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及时向他们的父母反馈;开辟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对话通道,定期开展书信交流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定期开展监护人培训;开展“代替父母”、“知心妈妈”等活动。在2007年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新余作了典型发言。市政法委等部门组织开展“青果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对120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结对帮扶;实施社会闲散青少年“雏鹰计划”,把227名闲散青少年安排免费就读市职教中心并全部推荐就业。制定农民工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率达100%,居全省第一。
三是以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我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拓展。开展的“向蒋国珍老师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既宣传了市退休教师蒋国珍的感人事迹,又感染教育了广大中小学生,成为极富成效的道德教育实践。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也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系列活动,其中新余六中的感恩教育、分宜一小的德仁苑和《爱心天天捐》等在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开展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掀起了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热潮,还推动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
二、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刘云山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探索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坚持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多办作用大、青少年欢迎的好事实事,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只有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认真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素,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做到不断完善教育网络,全面深化道德实践,积极营造育人环境,我们的工作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切实得到加强和改进。
1.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多角度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大至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小至社区的宣传栏、街招广告等,都应开辟一定数量的道德公益广告宣传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中小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结合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纪念建党90周年读书教育活动、《爱我新余、爱我家乡》主题读书系列活动,贯穿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组织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五老”队伍开展宣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2.抓住重要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以学校为龙头,发挥主课堂作用。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扭转“重智轻德、重分轻能、重教轻育、重学轻体”现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德育效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职业精神,教育全体教职工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好“七一”、教师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健康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培养学生。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大力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妇女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着力营造家庭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角色,从单纯教育者变为共同学习者,家庭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多给孩子支持和鼓励。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主动走进学校,融入社区,参与到“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中来,支持孩子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
以社区为平台,延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依托社区各种公益性设施,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五老”、各类志愿者和校外辅导员的特长和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社区积极主动与学校、家庭联系沟通,建立和完善校外活动基地,把学校团队活动与社区教育基地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科普教育、文娱体育、志愿者服务、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构筑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活动舞台。
3.注重实践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长期培养起来的。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势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做强少儿文艺品牌,大力扶持优秀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努力推出一批唱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参加省内外少儿文艺大赛。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场所,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善行义举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开办公益性的电子阅览室,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建设一批内容健康、富吸引力的未成年人网站、栏目和频道,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红色夏令营、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体验活动,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4.实施净化工程,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不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不良文化诱导有关。要大力实施净化工程,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环境。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坚决依法取缔社会上特别是学校周边的非法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非法经营摊点和出租房屋;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绝杜绝传播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低俗之风,严防有害信息在手机上传播。加大净化荧屏声频视频的力度,大力整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及时查禁不良出版物。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围绕校园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安全、防火避险等主题,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对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5.突出重点难点,为未成年人多办好事实事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与成年人相比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未成年人,切实为未成年人办一些好事实事,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要关心孤残、流浪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建设好社会福利机构和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资助学、结对帮扶活动,不让困难家庭子女因贫失学、因困辍学。做好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组织“五老”对闲散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矫正;组织志愿者队伍深入学校、社区、家庭和监狱,对“问题青少年”进行帮教。当前,尤其要统筹城乡发展,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经和方法。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农村党、团基层组织的工作范畴,纳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挖掘农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科普站等现有场所的潜力,开辟未成年人活动场地。特别要加强乡镇宣传文化站的管理,丰富文化站的活动内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办法,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政策支持、费用负担、接收渠道、教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做出规范,实现入学“零障碍”。
6.健全奖惩机制,保证道德建设良好的舆论导向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