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隋唐五代时期的闽文化 胡沧泽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东老秘
时间:
2011-7-21 08:07
标题:
隋唐五代时期的闽文化 胡沧泽
隋唐五代时期,是北方汉人继续多次大规模入闽的主要时期。由隋初的杨素军队入闽平叛,唐初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队到漳州屯戍,到唐末的王潮、王审知率河南光州军民入闽称王,北方汉人南下的足迹不断。他们带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在秦汉魏晋南朝具有浓厚闽越地方特色的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将闽文化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为闽文化在宋代的繁荣以及在全国文化版图上所占有愈趋重要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隋代的闽文化
隋初的福建,尚处于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割据控制之下,南朝陈灭亡之后,他们立寨自保,又相互联结,在福建独霸一方。隋朝崛起北方,在灭陈、统一南北之后,便大力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可是,南方的一部分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纷纷起兵反隋。婺州、越州、苏州举兵造反,自称天子,设置百官。泉州的王国庆等人自称为大都督,攻陷州县,南朝陈所统的包括福建在内的旧有属地,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命越国公杨素为行军总管讨伐江南叛军。杨素率领水军,先打败了盘踞在长江南岸一带的叛军,然后集中力量进攻在浙江东岸、拥有海船千艘、力量最强的高智慧,高智慧被打得沿浙东沿海南逃,进入福建,隋军紧追不舍,直追至泉州(今福州)。这时,据泉州作乱的南安豪强王国庆毫无防备,仓皇弃州逃往海岛。杨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并采用离间法,密令人说服王国庆,借王国庆的力量抓到高智慧,在泉州把高智慧斩首,其余党徒,“悉来降附”,隋朝因此而确立了对福建的统治。
隋军入闽,当有部分留驻福建,包括陆军和水军。拥有海船千艘的反隋武装高智慧沿浙闽沿海南逃入闽,失败后其部属当散居福建沿海各地。南安豪强王国庆为躲避隋军仓皇弃州逃往海岛,可知他平时亦熟悉海上交通,并有前往海岛的船只和武装。总的来看,隋代的福建尽管人口不多,成员复杂,但能在福建土地上逞一时英豪的都是拥有海上武装的集团,可知福建航海事业的发达。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时派虎贲部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等人多次大规模航海到达琉球(今台湾),这是隋代包括福建在内的东南沿海航海事业发达的体现,它进一步密切了福建与台湾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使得隋代的闽文化带有浓浓的海洋文化的气息。
二、唐初陈政陈元光入闽与闽南开发
唐初的福建,在全国来讲,尚属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州、潮州之间“蛮獠啸乱”,为了加强对福建的统治,唐朝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战将123员,入闽驻守绥安(今云霄县北)。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为部将所拥戴,代父为将。时广东陈谦联结“诸蛮”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闽粤震动。陈元光亲率兵前往讨伐,平定岭表,还军于漳。
当时龙溪县东部为少数民族“蛮獠”聚居地,陈元光暗中派人在上游结筏,顺流而下袭击,蛮军败退。随后,陈元光在柳营江(今九龙江)西岸建寨屯兵,当地土著纷纷归附,因名其地为“唐化里”。永隆二年(681年),岭南又有动乱,循州司马高琔命陈元光率兵入潮州平乱。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寇垒,再一次平定岭表。陈元光还将军队移镇梁山一带,以盘陀诸山为寨,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而后陈元光上表朝廷,建议在当地增设州县,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唐中央采纳陈元光的建议,于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州治设在梁山下绥安县故址,陈元光为首任刺史。
漳州的设置,有利于福建的军事戍卫、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跟随陈元光戍闽的部下,也纷纷在福建落籍,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跟随唐侯(陈政)的有58姓,除陈姓外,许氏、卢氏、丁氏等家,都有谱牒。如丁儒,任司马,佐陈政治军,助元光治郡,缮甲兵,翦荆棘,劝农重本,国用以周。
陈元光开漳、治漳25年,选贤任能,擢用一批有才干的人。许天正“处己无私”,“博学能文”,被任为州别驾。李伯瑶“临事果断”,卢如金“勤于职事”、丁儒“练达事务”,也都担任了相应的要职。别驾许天正在陈元光居祖母丧时代领州事,“置堡三十六所,三年之内,岭海辑晏”。由于所任得人,各尽其职,漳州建州以后吏治廉正,政绩显著。为了改进漳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陈元光努力推行屯田制,采用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营农积粟,发展农业生产。他还鼓励“兴贩陶冶”,扶持商业,使漳州地区的经济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陈元光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认为,治理州郡重要在于兴办学校,昭明法度,推行教化。只有搞好文治,才能长治久安。他一再强调办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是救时之急务。他在州行政机构中设文学一人主司教育,并首创乡校,吸收子弟入学,培养为封建政权服务的知识分子。由于他的提倡,漳州习诗诵文、填词作赋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儿子陈珦自幼受学调诵,是个台院秀儒,后来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学士。他的孙子陈酆也举秀才。参军许天正、别驾丁儒的诗文也都为当时所重。
陈元光在福建闽南漳州一带推行唐朝政治制度和文化,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他的子孙和部属继承他的事业,为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以及闽南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陈元光的后裔又迁居台湾和海外,据1953年台湾的人口统计,户数在500户以上的种姓有100个,根据其族谱和其他资料称,其中有45个姓是唐初随陈元光从中原迁到福建,以后再到台湾的。
关于陈元光的事迹,虽然新、旧《唐书》不见记载,然而在唐人所修的《元和姓纂》中却有明确记载。据《元和姓纂》卷三“陈姓条”载:“诸郡陈氏……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人。”《元和姓纂》是唐元和年间奉敕编纂的姓氏族系郡望总谱,编纂者林宝“按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族谱,无不参详”,史料价值很高。因此,陈元光不失为福建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正如朱维幹先生在《福建史稿》中所说:“元光以总管兼刺史,责任匪轻,而在治军施政两个方面,均能卓著政绩,亦由于沈、许、丁诸僚佐的辅助,因而得到漳属人民的信仰和爱戴,至于相率在漳落籍,实为本省志中极罕见的事迹,不应作为谀闻琐记来说。”实为中肯之论。
三、唐代福建州县的增置与文化
唐代福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州县的大量增加,初步奠定了后来福建各府州的基础。
隋时福建仅有建安一郡和闽、建安、南安、尤溪四县,郡治在闽县。唐王朝建立伊始,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在闽县。武德四年(621年),州治迁往建安(今建瓯)。武德六年(623年),建州又析置泉州(因州治有泉山),州治在闽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改为闽州,设闽州都督府,州治仍在闽县,即今福州。而将武后圣历二年(699年)所置的武荣州改名为泉州,即今泉州。也就是说,景云二年以前的“泉州”为现在的福州,景云二年以后的“泉州”才是现在的泉州。
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辖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万安六县,隶属江南东道,福州名称第一次出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第一次出现。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为军事长官。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各州,既管军事,又管民政、财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唐初武德年间,福建设有泉、建、丰三州,闽、长乐、连江、长溪、建安、邵武、建阳、南安、莆田、尤溪等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时的二至三倍。武德年间福建所设置的州县,基本上反映当时人口分布和行政区划的客观实际。
唐朝前期,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福建的州县有了长足的增加。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在福建设置了漳州。漳州的设置,既是加强对南方控制的需要,也是福建南部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必然结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在福建西部设置汀州。当时,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管长汀、沙、宁化三县。汀州的设置,也是由于大量包括南下的北方汉人在内的逃户大量增加的结果,因人口的增多,生产的发展,为了加强管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因而设置。与此同时,县份也大量增加,其间有漳浦、长汀、宁化、尤溪、古田等县的新置,到唐末,福建共有5州25县。福州所属有闽、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连江、长溪(今霞浦)、古田、梅溪、永泰、尤溪10县。建州所属有建安、浦城、建阳、邵武、将乐5县,泉州所属有晋江、南安、莆田、仙游4县。漳州所属有龙溪、龙岩、漳浦三县。汀州所属有长汀、沙县、宁化3县。从唐初的3州10县,到唐后期的5州25县,福建的州县数在唐代增加了大约一倍。
唐代福建州县数的猛增,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闽文化的发展,是唐代闽文化发展的基础。如果不是这样,又何来的唐代长溪薛令之、晋江欧阳詹、莆田林蕴、林藻、仙游金鲤、将乐廖标纷纷应考科举,并中进士。甚至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93年)所录取的江南进士4名全是闽人。
四、王审知治闽与闽文化的发展
唐末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随农民起义军王绪部由中原南下,进入福建。王绪军纪律涣散,沿途劫掠,队伍前进到南安,王潮被将士拥戴为首,称将军。王潮三兄弟皆以才气知名,且能与士卒同甘苦,经过对队伍的整顿,军纪严明,深得民心。应泉州耆老恳请,王潮引兵围泉州,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不久唐福建观察使陈岩向朝廷保荐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命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打骄奢不得人心的范晖所据的福州。福建民众支持王潮军,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的“蛮夷”也都派兵船助战。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王潮取得福州。景福二年(893年)十月,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统治福建。乾宁三年(896年),唐朝升福建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乾宁四年底(898年初),王潮病死,王审知继任。
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朝廷任王审知为“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十月,授“紫金光禄大夫、右仆射、本军节度使”。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加审知“检校太保,封琅琊王,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后梁皇帝朱全忠进封王审知为闽王。
从唐光化元年(898年)至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底(926年初)王审知去世,王审知统治福建近30年。在王审知统治时期,注重保境安民,为福建经济和闽文化的发展争取到一个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早在唐亡之前,王审知就密切注视中原朝廷的动态,加强与控制唐廷的朱全忠的联系。唐亡之后,一些地方节度使纷纷称帝建国,王审知已实际掌有福建的军政大权,有人劝他称帝,王审知却坚决拒绝。他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他向朱梁王朝称藩臣,使用后梁年号,并且每年由海路北上登州莱州登岸向后梁纳贡,后梁为后唐灭亡之后,王审知照样向后唐称藩纳贡,使用后唐年号。
王审知鼓励耕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疏浚福州西湖,灌溉民田无数,又在福清县筑海堤,受益的民田达数千亩,这使得生产发展,公私富实,境内以安。王审知重视保护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他开辟甘棠港,“招来海上蛮夷商贾”。他任用张睦领榷货务,鼓励贸易,促进福建国际贸易的兴盛。货物充盈,商贾云集,福建海舶,远航东至新罗,中经南洋群岛,西至阿拉伯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王审知重视延揽人才,用其所长,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他礼贤下士,选任良吏,福唐(今福清)人翁承賛,进士出身,颇负诗名,王审知重其才,擢为宰相。仙游人郑良士,以擅作寄情山水诗名世,王审知任他为左散骑常侍。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唐朝宰相杨涉从弟杨沂、唐时进士徐寅等一大批名士学者都在唐末流入福建,“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大量本地人才的发掘和外地人才的入闽无疑给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王审知依靠人才,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他在福州设立四门学,专门培养各地的优秀人才。在他治闽期间,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据福州闽王祠《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载:“尝以学校之设,足为教化之源,乃为诱掖蒙童,兴行敬让。”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福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唐末五代王审知重视文化和教育,重视从中原流寓入闽的人才和本地人才,使得闽文化不断发展,开始从国家的荒僻边地走向康庄大道,为宋代福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