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和我一样,深受感动,又有诸多不解的朋友。
' y" j' V4 |7 N0 B) K$ X1 S2 Q
《12怒汉:大审叛》是俄国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继荣
获‘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蒙古精神》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烈日灼身》后,再
( J7 q% P8 R: S+ y次感动世人的杰作。
: O0 P1 M6 d" c; p% ?/ g% _2 ?4 L
关于陪审团题材,电影史上有3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口碑最好的是美国导演悉尼·卢曼特的《12怒
汉》,1957年的柏林金熊奖。这一部对英美法系的英雄主义式的刻画,也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群戏之一
。12个陪审员,几乎所有镜头都在封闭狭小的房间内,充满舞台剧的张力。11人都认为被告罪名成立,
亨利·方达却力挽狂澜,一一说服了整个陪审团。另一部不太为人所知,是法国导演安德烈·卡耶特的
《裁判终结》,1950年的威尼斯金狮奖。法国二战后不久,开始采纳英美的陪审团制。影片以一个死刑
案件,展现了这一司法改革的波澜。
% R- w4 e' a; ?, A我排第三的,是今年在威尼斯输给《色·戒》的这部《12怒汉》的翻拍版。翻拍而成经典,本身就很经
1 ^ M" X3 l0 w$ z8 S4 M典。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他的《毒太阳》曾是我最爱的影片之一。论表演,这部片子的群
9 C( g1 S8 `& P; j9 b戏绝不亚于50年前的卢曼特。论节奏把握,起承转合,也分毫不差。但论导演的终极关怀与制度反思,
$ [" E y, y; y+ n! B6 @却显然高出了卢曼特。卢曼特的格局,再好都是一部法庭戏,令人叹服的是丝丝入扣的证据和细节,在
推理的激情下,现出法律的公义。但米哈尔科夫拍的,不是一部法律片。说得拗口点,他拍的是法律哲
学与神学片。或者换个说法,米哈尔科夫变成了第二个基耶斯洛夫斯基。我脑子里的电影硬盘上,第一
个友情链接,就是基氏的《十诫》和《红白蓝》。
- z- g1 s0 x" }6 x4 ^) w一个车臣孤儿,被指控谋杀了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他俄语很差,拒绝在法庭上发言。有两个目击证人
& {% s5 Y, X( M2 W; \0 j$ Q- t* K说看到了他的样子。12位陪审员因法院装修——就和我们一样,整个社会都在装修,被收走手机,带到
+ g1 o' d, h m3 u附近学校的一间体育室。大家漫不经心,等着举手表决,回家吃饭的吃饭、约会的约会。但当11人同意
$ P8 K1 z6 G0 ~3 W1 ?/ ?* T被告有罪时,最后一个忽然说,“因为你们都同意,所以我不同意。”
就这一句话,整部电影从此离开了卢曼特的世界。这个家伙说,不能这么简单,我一旦同意,他就永远
呆在监狱里出不来了。“永远。”他说,你们仔细想想这个词的意思。接着他又讲故事,又说比喻。故
4 |# _ a, e4 Z* P* ~0 _% R' n) R事关于他自己。当年婚姻失败,他开始酗酒,从早到晚,喝得连死都不怕了。但他说,“有一天我坐火
' `/ J& c1 b4 S. D/ @% |车,醉醺醺、臭烘烘地在一群人中,看见对面坐着一个女人,领着一个5岁左右的小姑娘,小姑娘问妈妈
. I8 N( Z0 x$ b& C+ K,对面那个男人是不是疯了,我听见女人说,他没有疯,他只是非常非常难过。”他接着说,后来我和
这个女人结了婚。现在我们的儿子4岁了。我本该死在阴沟里,但这个女人,她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
' j* w5 \6 H+ D2 D一个人冷冰冰地说,你的故事很感人,但现在我们谈的是一个杀人犯。
于是他又说了一个比喻,你有没有买过西瓜?老板说又甜又脆,但你不能先切开,买回去发现不对,最
+ Y, J& d" M! J: {! T多把它扔了。但我们谈的不是杀人,我们谈的是判决。
这个比喻至少对我很有用。因为这辈子买了几百个西瓜了,每回不想买切开的,都觉得很头疼。如果有
人这辈子判了几百个人死刑,那他一定比我头疼多了。
这位异议分子说,我们再来一次秘密投票,如果你们11人仍都赞同,我就放弃了。我试着说服自己,原
' c- D+ e9 z$ a/ ?0 o5 A谅将对那个孩子所做的一切。结果第二轮投票,有人悄悄改变了意见。1:11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U3 v# J0 p. ]2 Y5 m+ a, [米哈尔科夫的精彩就在这里。他让每个陪审员都在辩论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关于俄罗斯与车臣的伤口,
关于生命与时代变迁的紧张。他们一次次地接近了车臣孤儿的世界,也更接近了他们身处的时代,和自
2 U+ {9 E9 m# V/ B$ Q4 Y. Y己的忧伤。
# l' W) g! [6 ?1 R1 C; |( x导演带着强烈的俄罗斯精神,也就是东正教的精神,来看待一个动荡与重建时代中的审判权。人凭什么
审判人?法律凭什么宣判一个人在今生不可改变的结局?“永远”,这个词沉重得叫很多人不愿去想,
' F8 V! O8 \( i! Z2 P3 W( s但却成为那些从普通人中抽签出来的陪审员,必须去担当的角色。就是以“永远”的名义,给一个人的
肉体盖棺定论。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经过一天一夜,最后反过来,剩下一个人赞同。剧情再次陡转,他说,我一直知道这个孩子是无辜的。
2 s0 G4 k N& J' D但他呆在监狱中显然比在外面更安全,也活得更长。如果我们把他送回外面,我们就在道德上有责任帮
: c5 W$ s% K: a2 e4 N% p助他。这话把大家吓坏了,纷纷说自己很忙。有人气愤地说,我们决定后,剩下的就是政府的事。关我
们什么事呢。
) N: c2 G. C! P- ]4 F5 F& c% `是啊,在制度的层面上或许不关;但在道德上,当一种制度把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结局联系起来
: K: _, c# z- f/ {: B9 h5 l时,这个责任并不是可以全推给制度的。一个对自己审判的对象没有爱的人,却坐在审判者的位子上,
! j. G; \ P* }" R% I这本身能否称之为犯罪呢?
7 ]) w i$ |! U" B& P" P5 c我把12世纪的教会法思想家格兰西的话,当作对这部电影的回答。格兰西是“罗马法复兴”时代的先驱
: g# t9 u& I/ X! y! s0 j。基督曾说,“爱神和爱人”是一切诫命的总纲。格兰西以此来确定他对法律的理解。他说,“没有爱
,信仰和正义都不能存在。”惟有爱,可以在公义和仁慈之间达到统一。就如《圣经》所说,“爱是不
9 r% ~8 p" }" X% o) q; H/ F+ q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俗常的看法,都把公义和爱对立起来。但格兰西的《圣经》法学
" y/ S0 k6 P* A+ D观,给了世人一个极有启发的定义。他说,从爱来解释正义,“凡对灵魂的关切和拯救而言是必须的和
有益的,在法律上就一定是正义的。”
& ?& D- R5 J7 T2 f% u! T+ o最后,那位最初的异议者离开体育室前,一只鸟停在东正教著名的黑圣母画像前,他拿起来亲吻。对着
小鸟,也对着俄罗斯说,“你想留下就留下,想飞走就飞走吧,你有自由,没有人可以替你选择。”
米哈尔科夫的片末词,再次以信仰之光来审视现代的法律观。银幕上这样写着,“律法是一个开始,但
当那更高的、慈爱的律法被抛弃之后,我们要怎么办?”
我真的被各位雷了。难道没有人看懂影片吗?难道各位的理解能力如此之低?恳请大家不要没看懂就出
" G5 R- }1 @. m* s2 @( S) D来乱说,反而让没看过片子的人云里雾里。影片中不断出现大雨中的战争废墟,远处有一团黑乎乎的影
子由远及近,时而还闪露一丝光亮,这不能不说是导演的特意安排,也肯定有其中的深刻寓意。也许没
+ s% V. l( [7 j+ o4 u去过俄罗斯的朋友不了解俄罗斯这个民族,我曾在俄罗斯生活工作6年有余,所以我明白影片的真实性,
) y: ]; T2 T5 W% B, b% V) {& p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在深刻与肤浅之间的思考,他们总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深刻化
J& Y# N7 t3 C1 v,有时又把深刻的问题简单化,他们自己也承认这时他们民族的劣根性,就好像影片最后艺术家说“我
$ C" Q' A5 ^% X9 o们总是这样,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又发现问题再讨论,40年了没有改变……”。我个人觉得在大雨中的
M5 f I7 ]4 o C% l战争废墟显而易见是导演对战争哭泣和伤感,隐约出现的黑狗是给观众的悬念和猜想,直到最后才揭开
悬念——原来是一只叼着断手的黑狗,断手上还有一枚戒指啧啧闪光。断手当然是表示战争的残酷和战
争给人留下的创伤,黑狗把这只断手叼了出来而且是由远及近的跑来思想表现战争的记忆无法抹去,战
- g4 [2 o( e' @1 Y% b争的创伤也不可能被抚平被遗忘,但是在战争过后我们依然有一丝希望、或是顿悟、或是反思、或是人
0 U5 b R e `* V性中的些许光芒,于是导演在这只断手上带了一枚发光的戒指,显然当所有的背景渐渐模糊依然有这枚
* G9 Z" g/ X: o4 V( I戒指光辉夺目
8 V- G0 E4 ]# e3 \' Z优秀的电影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通常只提出问题,却不留答案。不必问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因
为更多时候他们自己也没有答案。严肃的问题往往充满复杂性,更何况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了)不是在
- W# n6 v: Y7 C4 F讨论“правда жизни”而是“истина бытия”。
最后一句确是问句(有明确疑问词组“как быть”。逐字逐句的机械翻译是:法律高于一切
,但该怎么办呢,当仁慈被证明高于法律?)。最后一句即导演自己的思考和矛盾。
虽然他最后借主席之口提出了把小孩留在监狱的建议,但接着他又托了另一位陪审员说,鸟儿,我
把窗户打开,去留由你。小鸟飞出去了。小鸟其实是男孩的象征。事实上,导演在几乎快要选取“仁慈
6 U/ B) d5 Z! I”的时候,还在顾虑当事人自己的感受(一位陪审员说“如果他上吊怎么办呢?”)。这是在“法律”
4 v" D' q9 u5 z* t、“仁慈”之上的另一个考虑——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他自己的感受。这是对人的尊重。
最后一个镜头是狗叼着半截小指上套着金色戒指的手。遗憾的是我暂时没有找到谁的手上带着金色
戒指,不知道这里是暗示谁的牺牲,又隐含了什么考虑。
不管怎样,导演把所有困惑留给了我们,所以,电影看完了,我们还在这里讨论,还会继续思考。
它并没有真的结束,这就是优秀影片的生命力。
1 e0 T$ N2 j3 F8 E& O
2009.2.6看
[十二怒汉.俄罗斯版].12.razgnevannyh muzhchin.2007
2007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誉金狮奖
2008最佳奧斯卡外語片提名
07年的片子,这片子出来时我还没看过原版(2008.7.1看原版),
07年的片子09年才知道并看。
翻拍片,必定要拿其与原版比较。
【相比较,07年翻拍自72年的《侦察/足迹》(Sleuth)我觉得翻拍的比原版的好看。
更紧凑,表演更到位。 】
一句话评论,比原版差远了,一群老男人在痛说革命家史。
对于我这个不了解俄罗斯的人根本无法领会导演某些情节的用意。
原版片子的卖点就是密室内人物间的戏剧冲突。每人的矛盾心理变化。
就是电影教科书。
新版是很糟糕的翻拍,剧情繁琐,节奏失调,原版的精髓都没有。
只是一部普通的倒叙方式的傍名牌电影,生硬的加进一些人文关怀。
里面又是男孩的回忆,又是12人的个人经历,借此表达,
怜悯,救赎,文化差异,种族歧视,阴谋论,墓地敲诈,政治,
社会问题,等等,只是一个个控诉现实的演讲,什么都有的一锅大杂烩。
导演可能想说同情心战胜法律时人会做什么。主题是在人性讨论上。
所以故意淡化证据,对合理怀疑的推理,一切推翻有罪的证据在最后才一笔带过。
原版中一个个精彩的对合理怀疑的推理,证据,成了新版中引出人物自叙的由头。
似乎想告诉观众12人不是凭证据而是同情心大爆发来改变投票。
但是,我觉得重新整合的并不高明,堆砌痕迹明显。
证据的不断出现确实带动了剧情引出自述,但也削弱了主题——人性的力量。
12人还是通过对证据的思考才投无罪,而不是仅仅是感情上认为男孩无罪。
如果不是翻拍,我根本不会去记录并写影评。
如果我没看过原版,或者先看新版,我可能不会觉得很糟糕,但也不会觉得是好片。
如果原版是新版的水平根本不能成为经典,而新版也必定无法与原版相提并论。
一些导演设置的细节,
1.工程师最后回到教室拿走奖杯旁的圣母相片与影片开始时放在那里相呼应。
但结尾才知道是圣母相片。
在提议匿名投票前灵光闪过工程师,在祷告之后提议匿名投票,
在唱票时工程师偷瞄圣母画。唱到无罪票时灵光再次闪过。
【我猜测导演是表现上帝的公平。或者是人性的闪光。】
2.匿名投票第10票是无罪,那是揉皱的纸,是那个胆小的地铁工写的,
但犹太人说是自己写的,是在知道有2票无罪时开口,且大家投完票时他才出厕所。
被司机质问时犹太人很得意的对司机说,你们有10票,我们有2票,该担心的是我们。
当演员投无罪票后(共4票无罪),
地铁工说“Блять 英文字幕是shit”(地铁工在演员之前,犹太人之后第三个公开投无罪票),
并与演员激动握手
犹太人说“Очень интересно (Very interesting) 英文字幕是wonderful”。
这句话6次出现,是犹太人的口头禅。似乎只在这里译成了wonderful
【一开始没发现犹太人是说谎,后来才发现,这里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说谎】
3.胆小的地铁工的身上挂着许多勋章,箱子里什么都有还有马桶圈。
箱子里还有闹钟,3次响起,光脚踢了2次,手拍了1次。
【这里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安排停电,刻意表现地铁工?
勋章,箱子可能是要表现人物的谨小慎微,面面俱到。
我认为里面演技最好的是那个胆小的地铁工,把忐忑不安,唯唯诺诺表现的出神入化。
特别是匿名投票后发现有一票是无罪后的那种表情,那眼珠子,赞。
恐怕整部电影唯一的笑点就是地铁工那瓶能点鼻子眼睛耳朵的神奇药水。】
4.画家说自己以军官名义发誓,但别人纠正是退休军官,画家有点哽咽。
最后的举手表决,5人立即举手,7人随后举手。
【不明白为什么哽咽,还有在俄罗斯画家是说谎者的代名词?
英文字幕是office。有些中英文资料上说是克格勃。
我想,俄罗斯是新国家,前军官即苏联军官,苏联没了,即俄罗斯没前军官,
表明对苏联的怀念,对俄罗斯衰败的哀叹。】
5.工程师通过放小鸟表达出男孩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没人能帮助你。
影片片头一句话,
以生活的真谛,而不是世俗的眼光探寻真相。
另外一种翻译,
『人生真理不在凡塵瑣事,而應從生命本質去探索』(B.Tosia)
Seek the truth not in mundane defails of daily life
but in the essence of life itself.
影片最后一句话,
法律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另外一种翻译,
法律之所以能长治无匹唯赖更久大的宽容与慈悲。——B.Tosia
The law is all powerful and constant but what can be done when
mercy has a greater force than law.
原文
Закон превыше всего , но как бытъ ,
когда милосердие оказывается выше закона .
—— Б.Тосья
用google机器,
俄文翻成英文
The law is above everything, but as byt,
when mercy is above the law.
俄文翻成中文
法律高于一切,而是作为byt ,
当怜悯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B.Tosia是什么人我从来没听过,搜索也没什么资料。
最后一句话的俄文我不懂,英文翻译准确否我也不确定,
不过中文的2种翻译意思差别很大。
我试着翻译,law 法律,powerful 强有力的, constant 不变的,
greater 伟大, force 力量 影响力,
法律是强大和不变的,但是当怜悯比法律还有影响力时会(能够)做什么?
当怜悯高于法律时工程师选择孤身抗争,
当怜悯高于法律时画家选择不尊重法律的公平原则而坚持男孩有罪,
当男孩出狱时画家继续帮助男孩。
值得一提,
里面有一人抽的烟是Sobranie Cocktail ,看来俄罗斯人对寿百年情有独钟,
印象极深的另外一部俄罗斯电影《守日人》(Day Watch) 2007里,
出现了黑寿百年(Sobranie Black Russian)。
最后一个镜头是狗叼着一只手,在黑泽明.[用心棒].Yojimbo.1961也有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