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培育发展既可激发科技创新、游客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来,或者制定发展战略,或者实施专项规划,或者出台具体方案,对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加扶持、力促发展,以求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因此,归纳总结其共同的特点并由此分析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五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谋篇布局不仅值得深思回味,而且值得学习借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法上的一些共同特点。
高度重视以振兴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实施旨在振兴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穷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后充分认识到,越是新的事物越要建立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没有强大和先进的制造业提供的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工艺设备、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在内的全过程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只是没有依托的空中楼阁,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枯竭枯萎。
加大宏观财政政策与投融资支持力度。各主要国家与地区为抢占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惜采取财政直接投入资金等手段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在投融资方面表现出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投入的总额大幅度提高;二是投入的领域更加集中;三是投入的数额具体明确。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发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鲤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新加坡则提出未来五年,将在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投入10亿新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计划大幅提高研发投入
占GDP的比重。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要把科学恢复到它应当的位置。”随后,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新能源成为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普选。从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决策中可以看出,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的良好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以美国为例,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技资法案》, 被称为奥巴马“能源新政”。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以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显示出美国期待以新能源革命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的勃勃雄心。
注重培育市场需求拉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往,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更加注重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内生增长。但这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在产业初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产业发展。从手段上说,除传统的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鼓励外部市场开拓之外,将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大引导力度。日本就特别强调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主要从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2009年12月30日,日本政府又公布了到2020年的“新增长战略”,提出应着重拓展有望带来额外增长的七大领域:能源环境、医疗健康、亚洲市场开拓、旅游、科技信息通信、就业、金融等。而且,计划创造价值逾100万亿日元的新需求其措施包括:鼓励医疗企业开展更多海外业务,推动技术创新以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吸引更多游客赴日旅游等。
信息技术仍是各新兴产业的枢纽性技术。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欧盟有关统计表明,信息网络产业对其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达40%。信息技术不仅对其他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还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形态。为此,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力争近期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同时,高度重视物联网建设,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在物联网的发展上,欧洲IT和工业领域十分重视一个统一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加强国际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五大未来发展趋势
如果说本质藏在现象背后,必须透过现象才能把握本质的话,那么,对于工作的成效而言,只有科学预测未来才能减少失误,提高胜算。因此,通过对于蕴藏着的那些预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趋势性迹象进行管中窥豹,我们就可以大大增强未来的预见性、战略的主动性和工作的针对性。
环保化。无论是从积极方面看,还是从消极方面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因此,主动出击也好,被动应对也罢,都已经到了非出手不可的时候了。目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成为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就毫不足怪。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条件频发等更是使绿色、低碳成为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今后不变的战略发展方向O欧盟在其经济复苏计划中就特别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英国启动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以“低碳经济模式”刺激经济复苏。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也于2009年7月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绿色增长”的经济振兴战略,强调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融合化。当前,技术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其中,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生物、纳米、材料等技术将更广泛的渗透、交叉、融合产生若干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而引发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比如说,纳米技术也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俄罗斯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是既要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又要有利于未来新兴产业崛起。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种相互补充和衔接,将使得行业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
高端化。不管是美国的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还是投巨资支持发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础设施;不管是日本的未来将重点培育五大战略性产业领域之一的尖端技术产业,还是开发智能机器人;不管是欧盟的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还是拟制定物联网统一标准,这些都预示着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强调走高端化路线。在特点上,表现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拉动力强、占用土地资源少;在涵盖范围上,包括产业结构高端化、技术高端化、产品功能高端化等。在根源上,背后反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力量整合能力的高低。
集聚化。集聚,就是一批接受风险投资的中小高科技公司企业集聚于一块相对集中的区块共同发展。这也是产业化的十分关键的一步。一批基本同类的公司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集聚抱团发展,开始初具产业规模。不用说,大家立即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硅谷。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为一大批信息业高新技术公司企业集聚于那儿,一大批科研院所机构散布于那儿,一大批科研人员、经营管理者荟萃于那儿,硅谷逐渐名声大噪、享誉全球。至今仍发挥着新兴产业“发动机”的作用,以至于集聚化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国际化。今天已经是全球化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勃兴也必然要在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推动下方可形成。一则,当前科技突破催生的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通力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二则,国内市场总归有限,会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没有国际大市场的依托,要发展技术领先的大企业、大产业,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可见,正如推动科技创新既要依靠自力更生、又要借助引进吸收一样,国际合作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势所趋。不仅科技研发的共同攻关、科技人才的互派互访成为常态,而且,国际性的大科学、大工程计划会越来越多。以欧盟为例,在低碳产业领域,欧盟已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开展能源与环境、气候合作,成效明显。
几点启示
从上述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同特点与未来趋势中,可以得出这样的重要启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并且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努力培育激发消费需求。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政府面临的已经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海量信息的决策环境。又由于所有信息是在无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更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产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也都充分表明,在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产业政策中,第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对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选定和培养。第二,同样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由市场去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的职责更多的应当是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提供优惠政策,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等。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产业政策继续担当主导,就很有可能对下一个阶段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判断出现失误。其结果就是,方向判断失误以及由此带来的决策错误,不仅可能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延缓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随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逐步实现财政与企业共同投入向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转变,让市场机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成熟期以后,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风雨中锻炼成长。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现代经济理论表明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系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就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期引导作用。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中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那些号称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在积极引导方面却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具体来讲,一是发展方向上的引导作用。二是人才流动上的引导作用。三是资金流向上的引导作用。四是舆论环境上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第一个作用十分关键,因为发展方向正确与否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技术预测的复杂性、市场需求的未知性,决定了生长初期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如果单靠个别或者几个机构及企业,是无法在纷繁复杂形势中把握好方向的,这就极其需要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量大、信息渠道广泛、信息网络发达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做到统筹全局、通盘考虑、高效整合,从而尽可能确立正确的方向。
力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现代产业发展只有与科技实现紧密结合,产业才会有活力、产能才会有保障、产品才会有市场、产出才会有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一定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产业高端,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从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历史经验来看,特别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帽子却处于全球产业链制造低端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倾向;一是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乃至产业集聚方面“低端过热、高端不足”的倾向。否则,长此以往下去所造成的恶果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
努力培育激发消费需求。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