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给秘书人员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张溥少年时代虽然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过就忘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即每读一篇文章,就抄写一遍,朗读一遍,烧掉,再重抄一遍,又朗读、焚烧,如此反复,坚持七遍,直到记牢、背熟为止。因为这个缘故,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就叫《七录斋集》。他这种独特的读书方法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终成为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成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被选编者评为“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 w( ]! o! \' g: W3 i+ h张溥读书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抄读法。所谓“抄读法”,就是口读与手抄相结合的读书方法。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读《汉书》时就抄过三次。清朝有个叫唐彪的学者曾提出“四别读书法”——“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其中的“手治之书”就是抄书的读书方法。近代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读君呈上一条……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是离不开这条路。”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不辞辛劳抄书的读书人。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3月5日开始抄录《谢承后汉书》,3月27日抄完,全书六卷,约有十余万字。同年6月3日至15日,除了补抄《台州丛书》和《易林注》外,还抄过《易林》残本卷三卷四1册与卷十三、卷十四。8日是星期日,也“终日写《易林》”。鲁迅日记有关抄书的记载很多。为了撰写《古代小说钩沉》一书,鲁迅从各种文献和著述中抄写的珍贵材料卡片有5000多张。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靠刻苦自学终成大器。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旧书摊也没有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收藏有这部书,就进馆抄录。全书一共10余万字,他整整花了20天的时间才把全书抄完。数学家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进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他先后抄过《高级英文法》《英文大全》《孙子兵法》等多部书。他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就一口所抄了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介绍治学经验时,谈到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用一年多时间偷偷抄完了《红楼梦》,从而奠定了自己从事“红学”研究的基础。
" n5 v0 c3 `" u4 C N7 X7 |为会么抄读法能受到这么多文人和学士的青睐呢?这是因为它确实有许多优点。
! X O* i% z( Q" u4 ~% d一是可以强化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等谚语,无不是在揭示抄书这种读书方法的妙处。没有广博的记忆,就不会对知识有举一反三的联想;没有深刻的记忆,就不会对问题有触类旁通的思考。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把它们牢牢记住,无疑是人们开展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张溥抄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记不住”这个读书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的。眼看目过,只能产生一定的印象,记不牢固;口诵成声,能背成诵,但不可经久;手抄多遍,书中内容通过抄写之后,由声而变为形,有形可感,多遍之后,某一句某一段写在什么位置都能想起,这样便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永难忘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采用眼、口、耳、手、脑并用的记忆方法,能记住70%以上的知识。抄读法,就是综合运用眼、口、耳、手、脑的一种读书方法。前辈学者顾颉刚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自己年轻时“脑力摧残过剧”、“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所以能从事于考索之业者,只缘于个人习性,乐于抄代其记忆也”。
二是可以提高精读效果。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一目十行下,或囫囵吞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前句指的是阅读中的“略读”,后句谈的是阅读中的“精读”。在读书学习中,有的书籍要精读,有的书籍要略读,二者缺一不可。当代学者唐弢读书学习的体会是“博览群书,读破一卷”。他认为只有“博览群书”而没有“读破一卷”,治学就不会取得专一的成就。“读破一卷”是清代曾国藩所讲的“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曾国藩说:“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简而言之,不把一本书从头至尾反复研读,直至弄通吃透,就不去读其他的书。“读破”强调的就是读书要读懂、读深、读透,而达到“读破”的前提是“精读”法。抄书可以说就是一种方法独特、成效显著的“精读”。红学家冯其庸的成才之路,就印证了“精读”的重要性。
+ I E4 S6 _$ D& W# {三是可以增强感悟能力。《沧浪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论诗如论禅,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当行,乃为本色。”诗道如此,读书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读书学习最可贵的就是要有感悟能力。所谓感悟能力,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感,这种直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里的“意会”就是感悟,就是妙悟。“悟”字是由“吾”和“心”两个字组成的,这难道不是在暗示读书学习时要用“我的心”去感知、用“我的心”去领悟吗?因此,我们读书学习就应该像张溥那样在一字一句一遍的抄写中提高思考能力积累思维成果,惟其如此,才是读书学习的“当行”,才是读书学习的“本色”。抄读是一种慢读,慢读有利于边读边思考,只有在慢读中才能作比较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深邃的思想,而走马观花的快读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 g+ _: d: v M3 N ? b四是有利于减轻读书时的浮躁心里。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这使得一些人读书时心浮气躁,而抄读可以使人渐入佳境。
( q2 K6 c# O! O6 c: S五是可以有目的地积累资料。鲁迅为了写文章、做学问,摘录了大量笔记。清末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善抄书可以成创作”。单纯机械的抄书,是不能产生自己的著作的,只有有选择、有目的、有感悟地抄读,才能完成自己的著作。
5 q, K0 r. s! X* e7 K清代学问家李光记说:“凡书目过口,总不如过手。”张溥那种看似慢实则“快”、看似“笨”实则“巧”的抄书之法,从读书学习的角度来看,实在是一种效果奇特的好方法。
/ F9 F( {* }7 F) W根据阅读目的和侧重点不同,抄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9 U) f9 r' o: R9 w# j一是背诵式抄读法。即抄读背诵有关内容。在阅读中,对一些重要内容要边读边抄边背。这种方法能使自己全神贯注,进入诵读的最佳状态。背诵式抄读法,能加深对背诵材料的理解。
8 i6 l4 |# @# y; K% [) j# }二是感悟式抄读法。即阅读重要文章、经典著作时,对重要内容一边阅读,一边抄写,一边思考,同时写下自己的分析评价、感悟启迪。运用这种读书方式有利于培养分析理解、联想想象、欣赏鉴别等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感悟水平,真正做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 L: C2 T' w0 `: Z1 ?8 I3 }* d三是积累式抄读法。这种抄读法以积累做学问和写作的资料为主,像上文提到的鲁迅、冯其庸,就是如此。
此外,抄读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 o! `( {8 S2 {) O$ N+ g4 x1、全抄。对于优秀的短章,可以全文照抄。
2、摘抄。如摘抄文章的重点、难点,摘抄生动、优美、耐人寻味的句段等等。
1 v( _, L# D& v, T6 }' G+ ?: f% z3、专题摘抄。根据所要学习研究的专题,在各种文章的阅读中,广抄博录,以便比较分析。
# ^8 e) J6 {8 S( \; E7 z x! F
来源武陟党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