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孙玉清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老秘    时间: 2011-5-13 08:22
标题: 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孙玉清
 一、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是随着和谐文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一)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1.文化体制机制逐步转变。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以来,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这种种因素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使企业的内在活力受到激发,企业和社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投、融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得到改善。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机制不断改进,文化生产充满活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2.和谐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推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和道德建设对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由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促进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文化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法则和精神价值理念,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了精神保障。

  3.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相适应的情况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与生产力整体水平相对应,文化生产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众多省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部分重点省市的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

  (二)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生产力虽得到发展,但是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但是,中国文化市场与文化需求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足,文化的层次性较低,低成本的大众文化供给过剩,而高成本的高雅文化供给不足。文化产品不够丰富、质量不够高导致享乐主义、显荣斗富、低级趣味等落后的东西趁虚而入,主流文化的品位和基调被侵蚀和消解,“文化快餐”导致很多“文化垃圾”的出现,格调低下、颓废的文化作品泛滥,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就会多一天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整个社会构成严重影响。

  2.中国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资源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结构和方式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城乡文化也出现严重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享有的文化权益也存在不均等。一方面,东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文化水平和层次也相对较高,西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相对贫乏,文化水平和层次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在强调发展经济中,忽略了文化发展,导致文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明显落后,文化供给不足,与资金充足、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文化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者,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教育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3.伴随市场经济而出现消极文化的泛滥。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现代意识和先进观念,但是也催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产生,进而在社会范围内引发精神滑坡和道德失衡。商业利润的诱惑,导致一些商业文化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欲望不断膨胀,为了迎合现阶段人们不稳定、不成熟的价值态度,这些商业者不惜通过嘲讽、批判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手段和途径来制造市场卖点,不但将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推向丑陋的边缘,恶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使社会主导文化在数量和范围上逐渐缩减,导致社会主导文化的影响力削弱。这些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产和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

  二、和谐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文化体制不完善,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文化体制建立在国家的根本制度基础上,与国家的经济、政治等相关体制联系密切。过去的文化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今的文化体制中继承了传统体制中好的方面,但也受到了某些弊端的影响。首先,中国的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关系紧密,文化发展不存在相对独立的体制空间,文化发展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以及一元化的价值倾向。其次,文化市场体系不规范,不健全,发行、流通渠道不畅,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文化的有效传播形成了较大障碍。一定时期内,国家推行了文化产业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在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方面,仍然有较突出的问题存在。

  2.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文化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事业建设;二是文化产业建设。非营利性的特点使文化事业长期以来由政府财政包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财政状况,有限的政府财政,导致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实现。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营利性,但是其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不论是在形成固定资产的文化基本建设中,还是在形成流动资产的文化的知识产权中,其建设、创作、培养周期和成型期都比较长,导致其风险提高,使利益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壁垒,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3.人民群众参与度不够,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仍没有与社会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以及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残余思想的影响,在宣传文化和建设文化中,我们更多地是把人民群众当成受教育者,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处于被动地位,人们的文化需求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模式完全颠倒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辩证关系,完全忽视了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方面的主体性需求。

  三、当前建设和谐文化的路径思考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管理、经营中的功能和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最终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实现由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打造出真正符合现代文明进步的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有效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动员社会力量,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2.丰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文化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文化生活,随之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人格理想。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学艺术要以服务人民大众,弘扬真善美为目标,创作出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的主流,反对和抵制庸俗低俗之风和消极颓废倾向。只要人们掌握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观念,就会逐渐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局面。

  3.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推动者,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一方面,要拓宽民众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渠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涉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的社会风尚,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同时,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以及和谐理念的教育,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和强化群众广泛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提高群众参与的素质和能力。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和谐文化建设终究会成为一句空话。(《学理论·中》2011年2期)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