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第十一期材夜思县级干部进修班来到浙江嘉兴市委党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与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进一步增强了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本文原题为"嘉兴回来话“家”兴"
一、嘉兴基本情况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全市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8.07万,暂住人口176.4万,下辖2区、3县级市和2县。嘉兴社会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浙江省第3位,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三分之二的镇进入全国千强镇。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8.0亿元,财政总收入27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85元。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闭幕,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中国革命从此扬帆启航。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嘉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的1800名全国名人中,嘉兴人有80余位。嘉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拥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一片真山水”海盐南北湖、“南方北戴河”平湖九龙山、“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及梅湾街、月河、芦席汇历史街区等著名风景名胜。
嘉兴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地。嘉兴牢固树立“与沪杭同城”理念,深化接轨上海首位战略,加快推进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在综合交通、能源供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着力打造上海的“金南翼”。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落户,有26家世界500强在嘉兴投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市第8位;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
嘉兴是浙江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地。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城镇发展和现代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1.8%,列浙江省第2位,是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推行“全民社保”,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居民服务管理机构,连续两年入围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
二、感悟嘉兴经验
嘉兴在长三角经济布局中,特别注重扬长避短,一方面,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积极对接服务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的发展,甘当配角,大力发展“大树底下”型经济;另一方面,又善于探索和创新,努力在12个城市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创造独特发展模式,争当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其经验突出表现为“四新”:
1.探索结构调整新机制
一是发挥好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嘉兴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为契机,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亿元以上企业均建立了研发中心;通过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城市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逼迫企业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
二是发挥好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嘉兴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推动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富民强市的主体;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提升国有经济;大力招商选资,实施“三四五六”战略,即:突出项目引导、推进和服务三个环节;强化项目准入和后评价、项目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和腾笼换鸟四项措施;抓好“零增地”、“存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五个一批480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产业。
三是发挥好人才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嘉兴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32万,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共涌现出160多个市级以上的创新团队。人才作用的发挥,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2.开辟产业升级新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嘉兴立足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放开投资领域、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发展服务业块状经济,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集群化。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并因此催生了一批以海宁皮革城、濮院毛衫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进而带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嘉兴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做优做强现代都市农业。嘉兴以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为抓手,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全市已成立480多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有194家合作社拥有品牌,合作社基地面积36.92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催生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其中市级143家、省级17家,国家级3家,总资产55亿元,涌现了“五芳斋”、“金平湖”、“膳博士”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
3.注入城市发展新动力
一是推进市域一体化。嘉兴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全国编制完成市域一体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以市区为中心、县(市)城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新市镇为骨干的城市框架体系。在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框架和市与县之间、县城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圈,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已实现了全市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天然气管道逐步向农村延伸。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方面,嘉兴立足不同区域产业基础,打破内部行政区域壁垒,统筹区域产业分工,并明确了中心城市与市镇的产业功能定位。在统筹全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方面,建立了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市域统筹运作机制。在推进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方面,全面实施以“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突出抓好“两分两换”,编制完成“1+X”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全市新建改建农房3.4万户,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4万亩。
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强化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嘉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构筑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嘉兴科技城。先后引进33家国内外科研院所,2000多家企业与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目前嘉兴科技城共组建12家高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去年该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22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58.1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7%。
三是深化接轨上海战略。在交通运输方面,嘉兴以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为重点,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均以高速公路连接。在产业衔接方面,嘉兴通过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投资办厂、投资参股等方式,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与之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态势。近6年来共引进上海企业近500家,引进上海投资资金近百亿元。在社会事业方面,嘉兴制定了上海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居住期间医疗费用代办报销办法,率先开展并解决上海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报销难题。嘉兴通过联合办学,积极引进上海的大院名校,实现“借脑发展”,已建成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东华大学平湖服装技术研发中心也在2009年正式成立。
3.构建民生保障新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发展提升嘉兴的软实力。近年来,嘉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体系一创建”,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嘉兴端午习俗”等日益成了展示嘉兴文化风采的“新名片”,人文优势逐步转化成嘉兴发展的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各县(市、区)均为省级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前列,中职教育实现统筹招生和专业设置,拥有8所高等院校、在校生6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城乡全覆盖,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7.8%,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5岁。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全民社保”体系,对70周岁以上未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高龄老人,实行每月50—350元不等的养老基本生活补助。嘉兴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参保率高达97.5%,人均筹资额达到245元,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嘉兴设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通过培育各类社团、中介等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工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渠道。嘉兴成立了新居民事务局,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以及在嘉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险参保等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待遇,逐步把新居民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了新居民在“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三、嘉兴经验对材夜思发展的启示
新余和嘉兴同年建市、复市,区域面积相当,三次产业结构相似,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都是省里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城市,虽然新余没有嘉兴紧邻沪杭苏的地缘优势,也没有嘉兴目前的发展实力,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嘉兴经验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启迪。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六个千方百计”:
1.千方百计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我市与嘉兴市相比,2009年GDP为其25.2%,财政收入为其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其23.3%,固定资产投资为其45.2%,工业增加值为其25.2%,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其22.4%,进出口总额为其13.8%,其中出口总额为其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其6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其50.8%,我市的经济总量还大致停留在嘉兴市1994年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发展不足,经济总量不大,是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以主攻工业3000亿为抓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把抓项目、扩投资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到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把新余建设成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文明生态城。
2.千方百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我市既要做好资源性产业集群文章,更要像嘉兴那样,做好“零资源”产业文章。按照“竞争性、成长性、关联性”原则,全力加快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催生出劳动力集聚、人才集聚、服务集聚和消费集聚的共生效应。钢铁产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提升钢铁产品附加值。在全力支持新钢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发挥新钢公司的龙头作用,加快钢铁产业向中下游延伸。新能源产业要重点抓好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打造成继钢铁、光伏之后的第三个千亿产业。新材料产业要重点抓好引进和产品创新,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按照“园区发展特色化、运作模式市场化、功能形象城镇化”的要求,切实抓好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三大园区建设,依托三大园区对接三大产业。加快培育“10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十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优强企业集群,明年重点组织实施“10135”工程,即筛选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企业各10户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同时,加快企业上市,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使我市上市企业由现在的3家达到20家。
3.千方百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市要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建成“南昌的远郊、长沙的近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确保今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直接融资余额突破180亿元,使我市信贷规模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积极创建全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主动融入南昌、长沙、井冈山旅游圈,推动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加快推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充分挖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4.千方百计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我市要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文化、社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和产业创新,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抓好产学研结合,重点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把企业的优势、高校的优势、科研院所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争取“三大产业”国内外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新余孵化。要抓好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好已获批准的“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即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林科院亚林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用科技创新引领三大产业发展。同时抓好江西开昂新能源研究所建设,鼓励赣锋锂业、江锂公司、中材新材料、瑞晶太阳能等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要抓好人才支撑。大力实施我市人才培养“十年计划”、“十百千万”工程,用10年时间引进一批各领域高端人才。力争到2012年,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把新余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
5.千方百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要按照“一个总体方案、九个配套文件”的要求,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样板。要重视规划引领。抓紧实施市域规划,高标准完成高新区、仙女湖区、高铁组团区、孔目江新城、袁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编制好城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抓好县区、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严格按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生态新区、提升高新区”的思路,加快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建设好仰天岗国际生态城、孔目江新城、高铁新区、袁河生态经济区和职业教育园区“两城三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宅基地换房”、户籍改革、强镇扩权改革等改革,着力抓好罗坊、双林示范中心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龙头化带动、工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6.千方百计加快提升民生幸福。要围绕“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这一目标,着力抓好饮用水质、空气质量的改善,加强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全民健身、社会和谐构建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推进节能减排,高标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在注重效益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不仅要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还要科学合理切好“蛋糕”,使民生水平与经济水平同步提高。要着力为民办好实事。注重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优先发展教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相互贯通、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快卫生资源整合,建立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统筹抓好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引导群众,“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