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之举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社会越是发展,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是繁重;改革越是深入,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越是迫切。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当其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稳固支点。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飞猛进,成绩世界瞩目,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却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的大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要补齐社会管理这个“短板”,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分化加剧的过程,社会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同阶层的出现和利益矛盾的产生,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要求而且相互之间呈现排斥性,这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发展的风险,同时也对社会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助于充分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在利益协调和利益平衡中的作用,保证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实现社会和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有效手段。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社会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单方面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难以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服务需要,让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享到幸福。
群众满意不满意——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社会管理,不是统治,不是管制,而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社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不是以某个人的利益为本,也不是以某些群体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社会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前,一切发展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社会共同利益,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强调的是公共性。
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联系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但社会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其主体是政府。社会管理主体除了政府,还有社会组织,它既用正式制度的手段也用非正式制度的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例如道德、伦理、习俗、宗教等,具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二者结合的特点。
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触及的问题更加具有根本性,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公共安全体制等,均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这四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都离不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今后我们相当时期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社会管理的公共性,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多元治理结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强化政府管理职能。社会管理既是管理,更是服务,是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体的活动。作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明确管理权限,政府该管的事坚决管好、不该管的事要坚决退出,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要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工作效率;要完善政策和法律规范,依法、依政策管理好应该管理的一些社会的事情,使社会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等特征,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和优势。党和政府要探索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办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服务,引导和规范其健康发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
党是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下。在社会管理中,不仅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发挥政治核心的作用,还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社会基础。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政府负责”,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是社会的事,政府管好政府的事就行了,政府不应该干预社会事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然,“政府负责”,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当前尤其要解决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方法,提供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现代的“社会管理为主”转变,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从实施全面管理的全能政府转变为实施公共管理的有限政府。要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使自身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强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这就必须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等。三是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产生的,国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国家产生之初,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随着社会的不断成长和成熟,社会逐步获得独立自主性,而国家则在权力、能力、权威等方面进行自我限制,因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向平行、平衡状态演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国家要回归社会。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社会自治。显然,我们离这一理想状态还相距遥远。从社会管理的演进趋势看,社会管理越来越社会化。由于社会资源的扩散,单位控制向社区管理转化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泛化,社会事务不再只是政府与各级管理部门的公务,而是整个社会与个体需要积极参与的事项。因此,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特别强调要发挥“社会协同”的积极作用。“社会协同”的“社会”,并不仅仅指“社会组织”或“民间社会组织”,它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各类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要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建立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公众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要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首先,要努力健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参与机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和机制。其次,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只有以主人翁精神参与社会管理,才能创造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次,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搭建更多更好更方便的平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公众参与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社会组织
从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是关于抓好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中,可以领会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涉及和处理好很多方面的关系,如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等的关系。在笔者看来,突出源头治理,强调治本管理,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无论从当前和长远来看,都是尤其重要的。
胡锦涛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这很好地指出了源头治理、治本管理的三个要点: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要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这三条,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很显然,这样的治本管理,包含着一种“大管理”的视野,有利于我们跳出过去对社会管理的狭隘眼界。所谓治标管理,就是我们过去习惯的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无疑地,应对的及时有效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要误大事。问题是我们过去对源头治理重视不够,甚至忽视,没有把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首先是在去年10月份举行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系统论证。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8节,从就业、分配、保障、医疗、人口、社会管理六个方面(从第31条到36条),分别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前五个方面都直接涉及改善民生的问题,涉及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涉及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公平配置和分配的问题。它们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有基础的、根本的性质。这主要是从治本的角度,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第六条,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条,主要是从途径、手段、运作等方面,来讲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它比起上述以治本为主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更多地表现出应急、应对当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风险的性质,因此也可以说是以治标为主的。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看作是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系统论证的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战略的重申和强调。
在实践上,这种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也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从燃点多、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最主要的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应该说,这是最大的脱离群众。执政党和政府的社会政策如果不给老百姓实惠或少给老百姓实惠,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稳定。现在确实有些干部舍不得把钱花在普通百姓身上。这已经发展为政治问题。单靠刚性的强力的手段来维稳,成本很高,收效甚微,甚至造成越维稳,群发事件越多的困境。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治标。必须有新的治本的思路。这就是增加民生福利,特别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收入。这是有效得多的办法。这当然不是平分,平均分配是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吃过亏,也要避免。这是为什么五中全会这样强调以民生为重的社会建设,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道理。确实我们的劳动报酬只占GDP的37.2%,还不到40%,这与发达国家的 60%以上,差距太大了,与我们自己 1985年比,也下降差不多20%。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当中,明确了经济增长速度是年均7%,同时也明确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在7%以上。把GDP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明确挂起钩来,使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一致,在中国社会,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它雄辩地表明,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以民生为重的社会,也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显示,中国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改善民生确实正在一步一步转化为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
这种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的,是立足本土的实际和问题提炼出来的;同时又是有世界眼光的,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因为尽管说法各有不同、表达各有特点,它们其实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实际上在做的
树立科学化理念,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在此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以理念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转变理念:一是必须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弊端。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双轮驱动”,通过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必须树立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端。具体到实践中,就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来说,服务型政府就是一个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必须把政府的理念价值和目标追求集中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三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弊端。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密切关注民生需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强化和落实政府职责。四是必须树立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改变“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格局。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职能,明确基层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驻区社会单位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推动社会结构的有序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由一元向多元的转换。
进行系统化设计,理清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和体系。新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涉及的任务非常广泛,需要解决的事项十分庞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谋划。近些年来,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围绕系统谋划社会建设开展了多项课题调研。2007年,开展了整建制农转居后续问题的对策研究;2008年,开展了群众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及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研究;2009年,开展了首钢搬迁调整后社会建设问题的调研;2010年,举办了“世界城市?社会建设论坛”,广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事务工作者共同探讨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下,加强社会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经过深化研究,我们认识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主要是解决社会管理“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有力指导和明确部署,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管理创新要系统谋划的想法,进一步理清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一是明确重点,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管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案件进行分析,我们感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90%以上都是民生保障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涉法涉诉、事关社会公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好了,社会服务管理就做到位了,各类矛盾纠纷也就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二是创新主体,加强多元化管理的组织和队伍建设,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围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强化党委、政府职责方面,按照北京市统一部署,组建了区委社会党工委和区政府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使之成为组织协调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平台;在推进主体多元化方面,充分发挥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着力培育和壮大各类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三是创新机制,完善“五大体系”,解决“怎么管”的问题。2008年,召开了全区社会建设大会,出台了《石景山区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文件,为全面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又召开了全区社会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社会建设若干意见》等10个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使社会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化、体系化。
实施整体化推进,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社会建设和管理重在基层,每一项基层工作都涉及组织、队伍、载体、阵地四个方面的建设问题,只有进行整体推进,做到组织健全、队伍过硬、载体丰富、阵地强化,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抓”:一是抓组织建设。首先,强化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街道层面的社会工作党委;深入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承诺”主题实践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好”示范点建设,在“两新组织”和社区“六小门店”等领域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在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实行了社会工作、党建工作、工青妇群团工作“五站合一”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对商务楼宇的全覆盖。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搭建起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巩固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成果,拓展志愿者服务组织,先后培育成立了环保、体育、社区教育、新居民互助等4家专业志愿者协会;创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居民服务站”新模式;建立了“金顶阳光”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等。二是抓队伍建设。加强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的志愿者协会组织发展为18家,志愿者人数达到了36000人。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广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提高社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抓载体建设。搭建多种工作平台,丰富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抓好社会建设的各项实事。积极实施“重点工程、便民工程、济困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分层次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成立了“北京市首钢职工就业服务中心”,为首钢搬迁调整富余人员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推广了“金色亲情”、“红蜡烛”、“公益反哺家园”试点建设等志愿服务品牌,拓展和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推出“百家商户联盟服务”,打造“千百十”便捷工程,等等。四是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区社区活动阵地、基层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活动阵地丰富多彩。共配建社区图书馆64个,社区文化广场125个,社区市民学校141个,全民健身工程181个,均免费向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开放。建立各种群众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团体达500余支,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通过对这些阵地加强硬件投入和服务指导,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切实发挥了这些基层阵地在宣传动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注重规模化效应,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强社会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推出几个创新项目就能完成的。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项目和举措,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在时间上持续坚持,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形成规模化效应,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此,我们将“做实、做广、做久”的要求贯彻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一是注重做实,抓好任务落实。每年初,通过制定下发《行动方案》和《折子工程》,分解任务,做到“任务、部门、时限、效果”四明确。3年来,多渠道解决了包括首钢下岗分流人员在内的2.8万人就业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累计发卡32万张;先后对40所学校进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共计16690多套;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投入使用。二是注重做广,实行以点带面。积极培育和扶持在实践中出现的创新典型,将相对成熟的经验向全区推广。比如,针对流动人口日益增长、难以管理的问题,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创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居民服务站”新模式,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同管理、同服务、同教育”,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们把这一经验向全区推广,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发展到81个,惠及流动人口12万人,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三是注重做久,形成长效机制。对于看准了的事、群众认可的事,常抓不懈,一抓数年。比如,我们连续14年实施便民工程,共累计投入4个亿,实施便民工程1318项,切实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道路出行、小区绿化、便民菜站等热点、难点问题。连续多年实施“济困工程”,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仅2010年就救助低保人员、贫困学生、残疾人、困难老党员等社会困难群体21万余人次。
总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部署,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新路,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不久前,您参加了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首先想请您谈谈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涵义和意义的理解。
黄兴国: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管理的重要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党委、政府以及各个方面的组织,主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形成有序、和谐的关系。我认为,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记者:我知道您对社会政策问题有较多的研究,能否概述一下您的认识?
黄兴国:社会政策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它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住房、人口、婚姻与家庭、公民福利、社会救济等。为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当按照“法治平衡”原则,主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手段,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生活,不仅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这也是我们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一种本质体现。
记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化解社会矛盾,要通过加强服务,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天津的工作中你们是如何把握的?
黄兴国:我们的把握就是,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由群众自己管理自己。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有幸福感,这样社会就会和谐。要运用政策、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对于社会突发性矛盾,要有一套应急体制,使社会管理始终处于一种有序、可控的状态。
记者:相关工作实践的着力点是什么?
黄兴国: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市民,一切以老百姓的需求和各种诉求得到解决作为我们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天津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是怎样注意发挥政治优势的?
黄兴国:我感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提出管理重心下移,就是管理的层级放得越低越好,把街道、乡镇、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好,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中发挥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就会在群众当中产生影响,就会起到一种引领、指导和示范作用。所有驻区单位和组织都应当参加社区共建、共享,服从社区管理,这一点也很重要。
记者:如何把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跟基层群众自治,比如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天津在这方面有过探索吗?
黄兴国:我们现在基本上实施的是这种体制,也就是使社区成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驻区组织和机构为补充、全体居民广泛参与的生活共同体。形成了这样一个机制,社会就很和谐,发展就很有序。居民选举居委会主任,定期对居委会主任进行测评,大家拥护他就继续当,拥护的人少,比例没有达到,就另选别人。社区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政府每个月补贴 1600元,现在看工作还是非常规范的。每个街道都有一个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医疗、养老、保险、就业、投诉等,比较综合一点的,还包括司法、调解、综合治理、信访等,还有办这个证,办那个证等一些其它服务。街道叫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叫综合服务站,在服务中实施管理。
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让广大市民受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天津在就业、社保、稳定物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兴国:这几年,天津制定出台了帮扶困难群众、惠及民生的各类政策措施多达200多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一五”全市新增就业186万人,是“十五”的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近两年都超过90%。
完善了城乡一体的社保政策,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起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低保、特困和重残等特殊群体参保,个人不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到2010年底,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950万人,参保率超过90%,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医改参保目标。
完善了稳定市场物价政策,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从 2008年起,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去年向 18万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6000多万元。
记者:城市管理中有些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城市拆迁和相关利益补偿问题,天津总体上解决得比较好,你们有哪些体会?
黄兴国: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2005年以前,天津城市拆迁量比较大,矛盾比较多,到市政府和区县政府上访的人数还是比较多。这么多人上访,原因在于我们的补偿政策与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平衡。
比如原来补偿价格是依照全市房屋平均价格进行补偿,平均价是5000元人民币1平方米,那些地段偏一点的老百姓感到这5000元还行,靠近中心地段位置好一点的,5000元就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他们的心理就不平衡了,就产生了上访。后来我们对政策进行了调整,遵循的原则就是“法治平衡”原则,也就是拆你1平方米,使你能够买到 1平方米的房子,你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原来条件比较差的,通过拆迁还能够得到改善,我们就是依照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我们的政策。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按照居民所在地的商品房价格对拆迁价格进行评估,这个地方是1万元1平方米的就补偿1万元,2万元1平方米的就补偿2万元。二是住房不成套的家庭,还要给他一个成套的房子,差额面积按照成本价计算。对这样的政策,老百姓就很高兴,对政府的工作就比较支持,上访的人数大大减少。当然也不是说上访绝对没有了,但确确实实上访量大幅度下降了。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对于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据了解,天津的地方财力与其他城市比不是最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把较多的财力用在保障民生上。这么做都有哪些考虑?
黄兴国:现在的政府财政资金,总的原则是,大钱保民生,小钱促发展。我们把财政收入的70%以上都用在民生改善方面。因为我们考虑,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要让老百姓共享,让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当前突出民生问题要把老百姓住有所居放在重要位置
记者:保障房建设这一块,这些年天津一直都在做,你们有哪些独创的做法?
黄兴国:天津的保障房建设应该说做得是比较好的。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为41万户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们打算再为43万户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国住房保障覆盖面要达到20%,我们可以达到35%以上。这些年,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建设“三种住房、发放三种补贴”。“三种住房”就是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三种补贴”就是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补贴额度分别相当于租金总额的90%、75%、35%。
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城市拆迁家庭,销售价格一般比同区域的普通商品房低40%左右,户型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并对其中的特殊困难家庭实行托底保障,确保每户一套房。限价商品房,主要面向人均年收入低于 3万元、住房建筑面积低于 20平方米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销售价格比同区域的普通商品房低20%左右,户型面积控制在75平方米左右,最高不超过90平方米。公租房,主要面向三类住房困难家庭,包括享受“三种补贴”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万元并且人均住房面积低于 12平方米的家庭、经政府审定的其他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外地到天津工作的人员,包括农民工,符合条件的也可以享受公租房政策。
租房补贴分为三个档次:第一种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基本上人均年收入在700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7.5平方米以下,房租每平方米只拿1元钱,象征性付一点钱,也就是如果 1000元的房租,个人出100元,政府补贴900元,相当于90%。第二种是比上个档次略微好一点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政府补贴 75%,1000元的房租,政府补贴750元。还有一个档次,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政府补贴35%。我们在政策的设计上,是有约束机制的,按照市场化付租金,政府把暗补改为明补,一旦他不符合住公租房条件的时候就要搬出去,如果不搬出去,政府的房租补贴就会停掉。
天津在“十一五”、“十二五”建设保障性住房,需要筹集 1800多亿元的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我们在全国最早建立起“保障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把土地出让金的10%注入这个公司,财政每年再安排一部分资金,土地实行划拨,公司向银行融资,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租房补贴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一套制度的设计运作起来没有什么后遗症,可以破解资金这个难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些人够条件哪些人不够条件住保障房?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设立了举报咨询专线和网络信箱,形成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机制,也就是街道一级、区县一级、市一级。首先是街道、街坊按政策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在社区进行公示;再到区县这个层面进行审核公示;报到市里以后,民政部门、社保机构、工商部门等,再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媒体和互联网上滚动公示,按照规范程序查处群众举报事项。这样做,就确保了这项工作的公开、公平,效果还是不错的。
要把保障房当作自己来住那样精心设计和建设
记者:我觉得您在保障房这一块投入的精力很大,您是怎么考虑的?
黄兴国:我认为老百姓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平时讲安居乐业,首先是安居。怎么让老百姓有房子住,让他住起来舒服,确实要用心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因此,我们抓这项工作,确实抓得比较细、比较具体。
比如公租房,套型面积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小两口结婚没有房子住,我们给他 3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三口之家,就提供40—45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大房间,一个小房间,包括卫生间和厨房。我跟职能部门的同志讲,房子里面的结构一定要十分合理,不能有一点点的浪费,要在比较小的建筑空间中创造出比较舒适的生活空间。
我再举个例子,一个8平方米的小房间,下面铺一张床可以让小孩住,上面搭一块板,就像小阁楼一样,到夏天的时候,冬天的衣服和被子就可以放在上面,就多出了几平方米的空间。就像大学里的上下铺,但板子的设计要比上下铺略高一点,旁边可以摆一个小桌子给孩子学习用。再比如,进入房厅的门不能开在中间,如果两个门对在中间开,房厅就变成了一个通道,这个小空间就没有办法用了。如果把门开得靠边一点,把角留出来,就可以摆小桌子吃饭。要考虑得很细,非常用心地设计,就像对自己住的房子一样来考虑。
对于小套型的公租房,我们还做了一个潜在设计,将来可以把两套房子打通,又好用,又不浪费。还有小区环境,相应的配套要齐全,绿化要到位,所有公租房、廉租房的质量都必须达到商品房一样的水平。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往往体现在细节上
记者:从天津的实践来看,在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当中做了大量的创新,您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黄兴国:我感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基础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还可以借鉴兄弟城市、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使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要更加注意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使老百姓更有幸福感。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群众的愿望来进行创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因为每个地方的发展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记者:从刚才您谈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可以看出,你们非常注重细节的设计,特点很突出,为什么必须这样?
黄兴国:以人为本不光是一个理念,必须落实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得非常具体,包括保障房的扶梯不能用不锈钢,要用木头的,让老年人上下楼的时候,手扶在那里不凉、不滑。有些房子里面的楼梯转角处要设计成圆形的,避免小孩磕磕碰碰。我认为,关心民生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
把老百姓装在自己的心中,一切想到老百姓,用心地为老百姓去办事,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得到解决
记者:您在做社会管理工作过程当中感觉要害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事情?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黄兴国:只要心里想着老百姓,用心地去为老百姓办事情,任何时候都跟老百姓站在一起,再大的困难都能够解决,再难的问题都能够化解。如果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跟老百姓没有想在一起,甚至持一种对立态度,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实际上,老百姓是很通情达理的,一些目前有困难、政府一时办不到的事情,只要给他们讲清楚,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谅解和支持。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而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是抓好源头治理、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的重要保证。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同时,还要注重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共同用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我国在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创新举措。
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对来说,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比较薄弱。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人们基本生存利益需求与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改善。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目前我国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应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付出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总结规律,又要善于运用规律。完成这些紧迫而繁重的任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加强学习,改进工作。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既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既要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方式,又要注重探索和创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整体合力。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明确目标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继续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又要有效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价值观;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规范、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依法管理、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应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为此,应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就要吸收公众参与。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融合。
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核。缺乏监督和考核的管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同时,采取有效举措,引入和加强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保证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要求和部署
谢谢分享,很不错的,学习了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