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人民日报关于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系列时政评论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江西老秘    时间: 2011-3-24 08:52
标题: 人民日报关于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系列时政评论汇总

伴随一系列深刻变化和调整,带着改革攻坚的坚强决心,中国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把握战略机遇、驾驭复杂局面,千头万绪的工作,从何入手?执政者的脚步,可见端倪。

新年前,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京的廉租房、供热站、蔬菜大棚,考察民生;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冒着风雪来到牧区,访贫问苦。这其中,人们看到同一个关键词——“群众”。

“群众”一词,内涵丰富;群众工作,意味深长:群众利益、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莫不包含其中。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在谋划未来蓝图之际,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背后,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坚定共识: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都不能丢、不能忘。这背后,也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给予,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权利。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到社保体系的完善;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到对群众“四权”的保障……近年来,我们的群众工作有新成效,现代社会新型党群关系也正在完善。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无论是征地拆迁的野蛮粗暴,还是特殊人物“定制招聘”的问题;无论是以维稳为名的欺骗遮掩,还是对舆论监督的强烈反弹,林林总总的“事件”中,有利益纠葛,有观念冲突,也不容忽视干群关系的淡漠、群众工作的失误。

个案折射普遍性问题。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有的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愿做群众工作;有的缺乏基层经验,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做群众工作。甚至还有一些人漠视群众疾苦,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站到了群众对立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侵蚀信任、消解共识,陷群众工作于被动,透支着我们在党群干群关系上的政治优势。

近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我们积累了群众工作的巨大“存量”,这是坚实的执政基础,也是难得的政治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应对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掘群众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增量”,就可能出现“民意赤字”,消耗掉既有的存量优势。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依靠党群的鱼水之情、依靠成功的群众工作,让小推车推来百万雄兵的力量,走好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么,在接下来更为漫长、也更为艰巨的征途上,我们更需要做好群众工作,汇聚起推动现代化巨轮不断向前的力量。

很多领导干部反映,今天的群众工作更难做了。确实,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群众已不再是抽象的“整体概念”,而是具体的“利益个体”。能否密切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厘清“公利与私利”的关系,能否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归根到底,能否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真正关心他们的幸福和尊严,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属于新时代干群关系的“增量”。

快速增长的经济、富于变化的社会和一日千里的技术,为群众工作带来了过去不曾有的新问题,但也提供了过去不曾有的宝贵资源。当公安部门的微博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厅哥”,当各种法律法规征求意见动辄以万计,当越来越多公民自愿加入社会服务,可以看到,我们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丰富的各种资源、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群众工作理应更有条件、更有智慧、更有方法。

2011,“十二五”蓝图在“加快转变”中起笔。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始终不能忘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近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我们积累了群众工作的巨大“存量”。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应对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掘群众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增量”,就可能出现“民意赤字”。

伴随一系列深刻变化和调整,带着改革攻坚的坚强决心,中国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把握战略机遇、驾驭复杂局面,千头万绪的工作,从何入手?执政者的脚步,可见端倪。

新年前,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京的廉租房、供热站、蔬菜大棚,考察民生;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冒着风雪来到牧区,访贫问苦。这其中,人们看到同一个关键词——“群众”。

“群众”一词,内涵丰富;群众工作,意味深长:群众利益、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莫不包含其中。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在谋划未来蓝图之际,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背后,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坚定共识: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都不能丢、不能忘。这背后,也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给予,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权利。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到社保体系的完善;从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到对群众“四权”的保障……近年来,我们的群众工作有新成效,现代社会新型党群关系也正在完善。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无论是征地拆迁的野蛮粗暴,还是特殊人物“定制招聘”的问题;无论是以维稳为名的欺骗遮掩,还是对舆论监督的强烈反弹,林林总总的“事件”中,有利益纠葛,有观念冲突,也不容忽视干群关系的淡漠、群众工作的失误。

个案折射普遍性问题。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屑做群众工作;有的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愿做群众工作;有的缺乏基层经验,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做群众工作。甚至还有一些人漠视群众疾苦,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站到了群众对立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侵蚀信任、消解共识,陷群众工作于被动,透支着我们在党群干群关系上的政治优势。

近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我们积累了群众工作的巨大“存量”,这是坚实的执政基础,也是难得的政治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应对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掘群众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增量”,就可能出现“民意赤字”,消耗掉既有的存量优势。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依靠党群的鱼水之情、依靠成功的群众工作,让小推车推来百万雄兵的力量,走好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么,在接下来更为漫长、也更为艰巨的征途上,我们更需要做好群众工作,汇聚起推动现代化巨轮不断向前的力量。

很多领导干部反映,今天的群众工作更难做了。确实,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群众已不再是抽象的“整体概念”,而是具体的“利益个体”。能否密切干群关系,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厘清“公利与私利”的关系,能否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归根到底,能否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真正关心他们的幸福和尊严,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属于新时代干群关系的“增量”。

快速增长的经济、富于变化的社会和一日千里的技术,为群众工作带来了过去不曾有的新问题,但也提供了过去不曾有的宝贵资源。当公安部门的微博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厅哥”,当各种法律法规征求意见动辄以万计,当越来越多公民自愿加入社会服务,可以看到,我们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丰富的各种资源、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群众工作理应更有条件、更有智慧、更有方法。

2011,“十二五”蓝图在“加快转变”中起笔。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始终不能忘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作者: 江西老秘    时间: 2011-3-24 08:53
标题: 之二 警惕个人利益“野蛮生长”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头绪繁多,而“利益”统其关键,制其要害。

群众工作,本质在于密切党群关系,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体现本质还是抓住核心,都绕不开利益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人心,凝聚力量;理顺利益关系,方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从“利为民所谋”到“包容性增长”,从免除农业税到深化医改,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保民生”,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社会建设图景,执政者的理念与实践,无不立于群众利益这个基点,无不系于改善民生这个旨归。

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矛盾纠纷不断,群体性事件频发,尤其是云南孟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宜黄事件等社会震动很大。警钟一再响起,发人深省。表面上看,这些事件事发偶然,而追根溯源,则是“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地群众利益没有得到维护,甚至受到损害,干群关系长期冷漠疏远,甚至出现对立。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感于现实,这样直言:现在一些干部已经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这是做群众工作的大忌。从“替谁说话”的割裂,到“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的骄横,从一些干部利用职权占据保障房、低保指标,到一些地方通过文件、审批内部安排干部子女就业,透过这一系列新闻事件,我们也看到少数干部个人利益的“野蛮生长”,更感受到了种种不当个人利益对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损伤。

从根本上说,干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是一致的。在利益主体多元的时代,党员干部当然有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这个利益的追求,不能像“经济人”那样片面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更不能依托权力、地位的优势,让个人利益信马由缰,一路狂奔,导致“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岗位权力私有化”等不良现象。底线不可无,雷池不能越,那就是在党纪国法的规定内用权做事,为人处世。如果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必然要侵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走到群众的对立面。

利益结构变动不居,利益现实纷繁复杂,党员干部如何明辨自身方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权力姓公不姓私,执政为众不为寡,指明了干部手中权力的本质属性,也为干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值得注意的是,群众利益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变化,呈现不同的时代内涵。今天的群众利益,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利益,而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今天我们所做的群众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权利期待普遍提高的全新背景下开展,“权利时代”的到来,使权力的运行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善待权利,已成为执政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群众利益无小事,没有比群众利益更大的公共利益,没有比群众呼声更强的民意诉求。维护群众利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者不能伤害权利,把尊重群众权利作为工作前提, 把握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决不能随意以“公共利益”推动地方发展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进行野蛮拆迁、非法征地;更不能简单地以为了群众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纵观世界政治史,人民群众对政党的选择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能否代表并且维护自己的利益。回顾我们党立党近90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更可以发现,一刻也不能停止为群众利益而奋斗,这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头绪繁多,而“利益”统其关键,制其要害。

群众工作,本质在于密切党群关系,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体现本质还是抓住核心,都绕不开利益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人心,凝聚力量;理顺利益关系,方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从“利为民所谋”到“包容性增长”,从免除农业税到深化医改,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保民生”,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社会建设图景,执政者的理念与实践,无不立于群众利益这个基点,无不系于改善民生这个旨归。

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矛盾纠纷不断,群体性事件频发,尤其是云南孟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宜黄事件等社会震动很大。警钟一再响起,发人深省。表面上看,这些事件事发偶然,而追根溯源,则是“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地群众利益没有得到维护,甚至受到损害,干群关系长期冷漠疏远,甚至出现对立。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感于现实,这样直言:现在一些干部已经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这是做群众工作的大忌。从“替谁说话”的割裂,到“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的骄横,从一些干部利用职权占据保障房、低保指标,到一些地方通过文件、审批内部安排干部子女就业,透过这一系列新闻事件,我们也看到少数干部个人利益的“野蛮生长”,更感受到了种种不当个人利益对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损伤。

从根本上说,干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是一致的。在利益主体多元的时代,党员干部当然有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这个利益的追求,不能像“经济人”那样片面要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更不能依托权力、地位的优势,让个人利益信马由缰,一路狂奔,导致“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岗位权力私有化”等不良现象。底线不可无,雷池不能越,那就是在党纪国法的规定内用权做事,为人处世。如果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必然要侵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走到群众的对立面。

利益结构变动不居,利益现实纷繁复杂,党员干部如何明辨自身方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权力姓公不姓私,执政为众不为寡,指明了干部手中权力的本质属性,也为干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值得注意的是,群众利益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变化,呈现不同的时代内涵。今天的群众利益,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利益,而是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今天我们所做的群众工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权利期待普遍提高的全新背景下开展,“权利时代”的到来,使权力的运行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善待权利,已成为执政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群众利益无小事,没有比群众利益更大的公共利益,没有比群众呼声更强的民意诉求。维护群众利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者不能伤害权利,把尊重群众权利作为工作前提, 把握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决不能随意以“公共利益”推动地方发展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进行野蛮拆迁、非法征地;更不能简单地以为了群众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纵观世界政治史,人民群众对政党的选择标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能否代表并且维护自己的利益。回顾我们党立党近90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更可以发现,一刻也不能停止为群众利益而奋斗,这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作者: 江西老秘    时间: 2011-3-24 08:55
标题: 之三 扫除面对群众诉求的不当思维

1941年,陕北延安打雷劈死了一个人,有个老农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追查,毛泽东立即阻止:“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事后,毛泽东让人调查,发现是由于征粮过多、农民负担太重才有这种气话,于是问题很快被纠正了过来。

重温这样一个故事,不只为了说明一种雅量,更想表明面对群众诉求的正确态度。这在“跨省追捕”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在有干部对上访群众要“请公安按敌对势力办”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近年来云南孟连、贵州瓮安等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群众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一些地方的群众之所以不断上访,也是由于有关部门“打太极”、“踢皮球”。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在面对群众诉求时出了问题,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回应群众诉求;有的缺乏基层经验,不会回应群众诉求;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回应群众诉求;还有的丧失群众立场,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成为群众的对立面。

于是我们看到,在贵州瓮安事件中,有干部感叹:“群众不和政府讲真话了”;在湖北十堰郭元荣事件中,对“女子卖身救父”的发帖,策划者称“维权须用怪招”;甚至出现了“不信法律、不信权力、只信媒体”,即所谓的“媒治”现象。这些无不在警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离不开科学研判群众诉求,真诚回应群众质疑。现实中,有的地方误以为没有群众表达诉求,就天下太平;一旦有群众上访,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群众诉求,要么保持畏惧,采取回避推诿的“鸵鸟政策”;要么简单粗暴,把群众诉求当成“不稳定因素”,甚至动用警力压制打击,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群众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政府应该看到这种诉求的正当性和日常性,并通过协商的方式平衡、法治的方式解决,而不能采取“对手思维”,不能把上访群众不分青红皂白当稳控对象,不能把群众质疑不分是非黑白当敌对舆论,更不能靠手中的权力,对付群众的合理诉求,把本属于个别人的利益诉求,激化为群体性事件。

即便是发生群体性事件,面对群众的批评质疑,也不能一上来就急于撇清责任,对群众关切的话题却总是刻意回避;或者先入为主,认为群众“不明真相”,一小部分人“别有用心”。否则,不仅会助长人们的“反面猜想”,也会失去反思“在先行为”的机会。正如周永康同志所言,有的地方之所以出现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不征求群众意见、听不进群众意见,甚至对群众意见采取压制的办法”。

去除面对群众诉求的“对手思维”,提高领导干部的“回应能力”,一方面需要消除“思想性隔膜”,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避免以个人的体验代替群众的感知,以发展的艰难作为难以解决民生困苦的托词,以过高的利益诉求掩盖群众工作的不力,以舆论的炒作回避对工作过失坦诚的检讨。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制度性迟钝”,从制度上建立群众表达的平台,加大群众评议的砝码,让群众不支持的项目立不了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开不了头、忤逆民意的干部上不了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从群众利益出发,我们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动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群众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政府应该看到这种诉求的正常性和日常性,并通过协商的方式平衡、法治的方式解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密切联系群众,离不开科学判断群众的诉求,真诚回应群众的质疑

1941年,陕北延安打雷劈死了一个人,有个老农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闻讯要追查,毛泽东立即阻止:“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事后,毛泽东让人调查,发现是由于征粮过多、农民负担太重才有这种气话,于是问题很快被纠正了过来。

重温这样一个故事,不只为了说明一种雅量,更想表明面对群众诉求的正确态度。这在“跨省追捕”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在有干部对上访群众要“请公安按敌对势力办”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近年来云南孟连、贵州瓮安等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群众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关;一些地方的群众之所以不断上访,也是由于有关部门“打太极”、“踢皮球”。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在面对群众诉求时出了问题,有的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回应群众诉求;有的缺乏基层经验,不会回应群众诉求;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回应群众诉求;还有的丧失群众立场,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成为群众的对立面。

于是我们看到,在贵州瓮安事件中,有干部感叹:“群众不和政府讲真话了”;在湖北十堰郭元荣事件中,对“女子卖身救父”的发帖,策划者称“维权须用怪招”;甚至出现了“不信法律、不信权力、只信媒体”,即所谓的“媒治”现象。这些无不在警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离不开科学研判群众诉求,真诚回应群众质疑。现实中,有的地方误以为没有群众表达诉求,就天下太平;一旦有群众上访,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群众诉求,要么保持畏惧,采取回避推诿的“鸵鸟政策”;要么简单粗暴,把群众诉求当成“不稳定因素”,甚至动用警力压制打击,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群众的许多诉求都是利益诉求。政府应该看到这种诉求的正当性和日常性,并通过协商的方式平衡、法治的方式解决,而不能采取“对手思维”,不能把上访群众不分青红皂白当稳控对象,不能把群众质疑不分是非黑白当敌对舆论,更不能靠手中的权力,对付群众的合理诉求,把本属于个别人的利益诉求,激化为群体性事件。

即便是发生群体性事件,面对群众的批评质疑,也不能一上来就急于撇清责任,对群众关切的话题却总是刻意回避;或者先入为主,认为群众“不明真相”,一小部分人“别有用心”。否则,不仅会助长人们的“反面猜想”,也会失去反思“在先行为”的机会。正如周永康同志所言,有的地方之所以出现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不征求群众意见、听不进群众意见,甚至对群众意见采取压制的办法”。

去除面对群众诉求的“对手思维”,提高领导干部的“回应能力”,一方面需要消除“思想性隔膜”,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避免以个人的体验代替群众的感知,以发展的艰难作为难以解决民生困苦的托词,以过高的利益诉求掩盖群众工作的不力,以舆论的炒作回避对工作过失坦诚的检讨。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制度性迟钝”,从制度上建立群众表达的平台,加大群众评议的砝码,让群众不支持的项目立不了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开不了头、忤逆民意的干部上不了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从群众利益出发,我们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动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 江西老秘    时间: 2011-3-24 08:56
标题: 之四 把握群众工作的“时代资源”

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这些,理应让我们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为群众排忧解难,理应成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利条件

  “交通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反而和群众交流难了;干部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的水平反而降低了。”云南孟连事件后,针对该县原县委书记胡文彬一年内下乡26次都当天返回的情况,当地干部如此反思。

  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这些,理应让我们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交流、为群众排忧解难,理应成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利条件。

  然而,一些人由于群众观念淡薄、立场偏移,或者工作意识落后、方法陈旧,没能把良好条件、优质资源用在群众工作上,甚至把这些可贵的资源看成烫手山芋。在他们眼里,经济的发展带来协调利益的难题,便捷的交通提供越级上访的便利,法律法规只是少数人“给领导出难题”的工具,而媒体网络更是混淆视听、制造麻烦的平台。

  无论是回复千篇一律的市长信箱,“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的感叹,还是时有发生的封网、堵网事件,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不仅没有用好群众工作的“时代资源”,反而乱了阵脚、慌了手脚,甚至是排斥、惧怕这样的变化,使群众工作陷入被动。

  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联系。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就是处理好执政者和公众的关系。公众对执政者的判断,不仅来自政治,更与经济、文化和社会紧密相连,这使得群众工作有一个“开放的边界”,也决定了群众工作强烈的“时代性”,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需要不断发掘新资源、找到新方法,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党成立之初举办工人俱乐部、农民运动讲习所,到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从新中国成立后信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到改革开放年代群众生活的改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代背景,群众工作也有不同的“外壳”。历史实践表明,做好群众工作,与时俱进同样是一个基本遵循。

  仔细分析我们今天所掌握的日益丰富的“时代资源”,既包括更雄厚的“物质资源”——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得民生领域的投入能够大幅增加,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收益,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包括网络等前所未有的“科技资源”——网上留言板、博客、微博等,让群众与干部可以零距离、零时差地接触,更便捷地沟通交流。既包括更丰富的“制度资源”——从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到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利益关系的调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推动群众工作由“情感政治”向“理性政治”转型;更包括宝贵的“思想资源”——群众愿意参与到政府和社会的工作中来,民智的搜求、民力的聚集更有效,也能减少政治的“神秘化”,使得干群关系向着良性发展。将这些资源利用好,群众对我们会更信任、更支持,党群干群关系会更密切、更和谐。

  应当看到,这些资源用好了,群众工作的正面效应会倍增;而用得不好,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小视。比如,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让群众变得更“敏感”,会用比过去更高的标准去衡量干部和政府。而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场域变化,也容易让个别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迅速“发酵”。“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把握好、运用好群众工作的“时代资源”,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轻。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这些,是深刻变化的时代对群众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更是面向未来,不断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所需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关键所在。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