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市政协向上级领导的汇报提纲范文汇总贴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3-16 07:54
标题: 市政协向上级领导的汇报提纲范文汇总贴
  齐齐哈尔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省城达255年之久,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绿 色食品生产基地。因毗邻市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世界珍禽丹顶鹤,齐齐哈尔又有“鹤城”之称。辖1市8县7区,幅员4.24万平方公 里,总人口563万,其中市区人口142.7万。下面,我代表市委、市政府从三个方面汇报。

    一、关于全市总体发展形势

    当前,我市总的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困难大、变化大、希望大”。

    “困难大”主要是我市长期受体制性、结构性和生态性“三大矛盾”困扰,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体制性矛盾表现为受计划经济束缚较深,改 革开放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国有成分和传统产业比重大,2000年以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国有比重占86%,重工业比重超过60%,农业 中种植业比重超过80%。生态性矛盾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旱灾严重,建国以来的58年中,全市农业70%为灾年,20%为平年,10%为丰年。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我市在发展中困难较大。一是发展任务艰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0至2020年全国GDP平均增速应达到7.2%, 而我市则必须达到8.5%。二是财政拮据。各县基本都是农业县,财政多为“吃饭财政”,目前还有两个县财政收入未过亿。三是人民群众 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在近几年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省的93.3%、全国的69.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87.1% 、全国的86.9%。四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全市还有13.7万下岗人员和每年2万多城镇新增劳动力 需要安置,农村仍有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

    “变化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速度加快。九十年代我市一直低速发展,2000年GDP仅增4%。2001年以来不断加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最 高达到15.3%。2007年全市GDP实现564.5亿元,同比增长15%。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近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7年财政总收入46亿元,增长26.9%,比2000年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2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003年结束了连续14年的 亏损, 2007年实现利润27.4亿元、税金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9%和48.9%。三是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 现9561.7元,同比增长19.5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00元,同比增长6%。四是城乡面貌有所改观。近年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 入城建资金250多亿元。辖区以碾北、大齐、齐甘公路为骨架的“米”字型公路网基本形成,水、电、热、气、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净 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有所提高。党政办公中心、中环广场、联通大道、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体育馆、和平广场、嫩江橡胶坝等一批 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五是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全市信访案件持续下降,连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优胜单位。刑事案件发案逐年减少,人 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六是干群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近几年,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了齐齐哈尔的变化、优势和希望,对全市发展 思路、奋斗目标逐步认同,工作热情高涨,呈现出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气旺盛的景象。

    “希望大”主要表现是我市有诸多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一是农业资源丰富。全市有耕地2740万亩,草原852万亩,林地676万亩, 苇塘124万亩,水面556万亩。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生产绿色食品、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2个,各类自然 保护区13个。共有12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有8个县(市)区获得14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二是工业基础好。我市是“一五”、“二 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7户,已形成以机械、冶金、化工、食品为主体,以轻工、纺织、 电力、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亚洲最大、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有被周总理誉为 “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位居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前列的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 ,有大型煤化工企业黑化集团,还有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和平厂、华安厂、建华厂三大军工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技术在国内、省内 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有一定区位优势。我市是黑龙江西部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属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夏季适宜避暑旅游,冬季适 宜冰雪旅游。发展对俄贸易的潜力也较大。四是具有相对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全市有24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4所各类科研机构、11所中高 等院校。五是对外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全市对外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63个,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友好市区29个。自2001年起,连续举 办了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六届关东文化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省 级园林城市,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一届冬运会。

    二、关于近几年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

    我们深入研究市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 “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 定位和 “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全力推改革、全面建小 康”的总体思路。围绕这些发展定位和思路,近几年重点抓了六方面工作。

    (一)抓企业。坚持“抓企业就是抓发展、抓企业就是抓财源、抓企业就是抓就业、抓企业就是抓稳定”的理念,提升对抓企业的认识, 确立了“透过企业看干部、评价企业用干部、抓不好企业换干部”的用人导向。在县区党政班子实行抓分管战线、抓企业、抓稳定“三维分工 法”,强化了抓企业合力。坚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努力抓企业数量的增加、抓 企业活力的增强、抓企业实力和效益的提高。2000年以来,我市新增各类企业3940户;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新增29户,其中超亿元的新增 12户,超5亿元的新增5户;实缴税金超500万元的企业新增27户,其中超千万元的新增15户,超2000万元的新增5户,超5000万元的新增2户。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8.2亿元,同比增长34.7%。有11户企业进入省87户重点工业企业行列,8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跻身全省50 强。

    (二)抓招商引资。叫响了“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措施;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实招;经济建设是中心,招商引资是 中心的中心”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2003年以来,全市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7609个,到位资金 494.4亿元。累计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34个,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前22年所上大项目的总和。中国华电齐齐哈尔热电厂、英国英糖公司甜菜制糖、 美国沃尔玛、飞鹤乳业、中国化工集团、山东金锣、北京汇源、广东雅士利、安微洽洽、上海光明乳业、内蒙伊利和蒙牛乳业等知名企业和重 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市。辟建各类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35个。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由8个园区构成,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6.8亿元,规划区入区企业122户,完成投资54亿元。

    (三)抓“四个换位”和新农村建设。把“四个换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战略要求,即在农业内部结构上推 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在产业结构上推进农业和工业换位,在所有制结构上推进国有和非国有换位,在劳动力布局结构上推进一产业和二三 产业换位。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效果比较好。一是畜牧业发展较快。2000至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由29.3亿元增加到80元,年均增长15.4%。 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二是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增强。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逐年攀升,2007年九县工业增速全部在 20%以上,其中有5个县超过50%,最高的增长1倍多。三是非公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 25%。四是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9%,实现劳务收入40.5亿元,增长25%。在全力推进 “四个换位”的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新农村的部署,坚持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推进,14个试点乡镇、141个试 点村全面启动,各类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8亿元。

    (四)抓深化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冲破体制束缚的根本途径,做到上级有明确要求的强力推进,没有明确要求的积极探索。先后实施了 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十几项改革。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以市属企业非国有化、县区企业民营化、骨干企业集团化为目标,实施改革攻坚。目前全 市2281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有97.3%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卸掉债务96亿元,盘活资产62.2亿元,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比例达85.8%。加速分离 企业办社会职能,先后接收了163个办社会单位。二是农村改革。共撤并乡镇51个、行政村862个,分别占全市2000年以前乡、村总数的29%和 40.7%。全面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进,累计流转面积404万亩,涉及农户11万户,分别占全市的15.6%和13%。三 是事业单位改革。从2003年起,按照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取向市场化、经营模式企业化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事业单位改革,共涉及 资源整合、干部人事、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等10个方面内容。采取撤、并、分、放、转等方式,将2895个参改事业单位整合为1964个,减少 32.2%,财政供养编制由8.7万个减为6.4万个,减少26.4%。列入产改计划的348个事业单位,通过股份合作、产权出售等方式,76%已完成产改 ,盘活资产3亿元。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由单位职工民主选举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行政一把手1676人,占新产生事业单位行政 负责人的90.1%。对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对财政部分供养单位,坚持“养事不养人,养老不养小,养事促发展,养老保稳 定”的原则,打破过去按人头拨付经费的办法,根据社会保障和项目发展需求拨付经费。通过改革,确立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主体地位,优化了 资源配置,提高了财政供养效率,搞活了内部机制,激活了人才潜能,增加了职工收入,增强了社会事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四是公务用车改革 。按照公务用车市场化、交通补贴货币化原则,全面完成了市、县、乡三级公务用车改革。目前,除市党政主要领导、公检法等特殊部门不参 加车改和特种行业保留少数特种车辆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一律取消公务用车。在改革中把握了五个关键环节。其一 是货币补贴到人。根据单位性质、工作需要和干部职级、岗位特点科学确定补贴标准,交通费补贴直接发放到人,既有所差别,又保证工作需 要。其二是公开拍卖原有公车。原有公车统一上缴,统一估价,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资金上缴各级财政用于发放补贴。全市共拍卖公 车1038台,成交952台,收回资金9449.5万元,高出拍卖底价3027.4万元。其三是妥善安置司机。其四是保障公务活动。通过社会招标,在政府 不承办、财政不投资的前提下,组建了面向市直机关提供用车服务的社会化运营车队。其五是严肃纪律。制定出台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 若干暂行规定》,明确了“十不准”。通过改革,收到了减少财政支出、改善干部形象、消除公车消费腐败、相应增加职工收入的实际效果。 仅从财政支出一项看,全市每年减少公车消费支出5695万元,节支58.3%。五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2003年起,围绕“民主推荐、群众测评、 公开竞争、差额考核、充分酝酿、票决产生”的改革思路,创新干部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在提名环节扩大民主,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 、领导推荐等多种方式提名,让渡书记及组织部门的权力。在测评环节,符合条件的人选与用人单位的干部职工见面,由全体干部群众投票测 评。在决策环节,实行一人一票的常委票决。几年来有287人通过公开竞争走上领导岗位。这种办法有效遏制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端正 了用人导向,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反响良好,这一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六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行政审批 事项减少80.7%。2004年组建了一站式审批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44个,涉及审批服务事项325个。七是招投标制度改革。对地方财政投资的 工程项目全部采取市场化运作,实行“无底价”招标,做到政府出资的项目,谁要价低就用谁;政府有收益的项目,谁出钱多就给谁。经过招 投标制度改革,道路建设由过去的平均每平方米造价270元降为140元,路灯采购价由过去每盏1.2万元下降到6000元左右。近年来全市城市建设 共节省资金2亿多元,仅建设党政办公中心就节约4400万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行了财政管理体制、土地市场化运营、政务公开化、社会保障制 度等项改革。

 (五)抓环境建设。在硬环境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城乡环 境面貌。建设了碾北、大齐、齐甘等多条干线公路,拓宽改造城区主次干道187条,改造棚户区108万平方米,新建续建住宅小区81个,城区绿 化覆盖率由24.1%提高到30.8%。启动建设了大庆至昂昂溪、富拉尔基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实施了经营城市战略,坚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 、总量控制、一级垄断、净地出让、招标拍卖”的原则,采取置换、经营权转让、广告权和冠名权出售、拍卖等措施,经营以土地为核心的城 市基础资源和公共资源。从2001年起,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出让金收入由2000年以前的每年不足300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3亿元,几 年来市区累计出让土地124宗、369.1公顷,收取出让金27.2亿元。在软环境建设上,既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又解决环境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全面改进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诚信环境。通过废止旧条文、制定新政策,组建政务服务中心,选派干部跟踪服务重点 企业和项目,加强行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解决“科所队长”放横问题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外来投资者、企业和人民群众 对环境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13.3%。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治理,拆除大 烟囱654个,推广型煤锅炉331台,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27天。中国华电中心城区热电联产热网A区一期工程竣工,171万平方米住房并网 供热,2.2万户居民受益。

    (六)抓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几年来,全市取 得科技成果617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207户;投资6.9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6.7万平方米,市一中、高等师专和职业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齐 齐哈尔医学院整体搬迁工作正在进行中。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累计投入2.5亿元,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城市社 区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全力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几年来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养老、 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面逐年扩大。城镇15.8万人享受低保,农村低保11.3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县 区,参合农民238万人,参合率91.3%。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并轨职工31.5万人,发放补偿金25.8亿元。三是高度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的 生产生活问题。几年来,坚持向贫困村屯和受灾农户捐资、捐物,争取和落实扶贫开发资金2.6亿元,占全省财政扶贫资金近三分之一,有256 个村实现了脱贫目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万人。结成城市“一帮一”扶贫对子2.7万个,城镇2.5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建设安居住宅105万 平方米,安置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拆迁户1.3万户。向“双困”农庭发放廉租房补贴370万元。四是加强稳定工作。深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 ,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市信访量大幅下降。推进平安鹤城创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妥善处置了“8·4” 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造成的中毒、“齐二药”等突发事件。

    与此同时,狠抓了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关于今后发展思路目标和今年工作安排

    2007年1月,齐齐哈尔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到2011年全市发展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生态市 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和“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全力推改革、全面建小康 ”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四个换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 财政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固 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城镇年均安置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4%;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均增长8%以 上。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力争把齐齐哈尔建成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建成中国绿色食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建成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装备 工业基地,建成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建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使齐齐哈尔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政治文明民主、文化独具特色、社会和 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全党抓企业不动摇,深入实施大企业翻番、民营企业跨越和优势产 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突出骨干企业和县域工业两个重点,全力破解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三大难题,加强大项目建设,着力抓好一重铸锻钢基 地、一二机床产业化、腾翔铸造中心、齐化规模升级等重点项目,推动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二是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按 照规划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四个换位”,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加速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建设新农村各项政策,推动农村经济 和事业加快发展。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国企改革上,通过招商改制、挂牌转让、打包卸债等途径,推进国有资本加速退出。在农村改革上 ,积极推进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化解乡村债务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单 位、财政金融、户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四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大开放、大招商、大经贸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专业化、 市场化、园区化、产业化招商路子,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五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 四高”原则,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强化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着眼于国内一流、省内最好,全面改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 境、金融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

    (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着眼于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从体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全力扩大人民民主,强化依法 治市,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三)加速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创建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抓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搞好宣传推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 设。

    (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着力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 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 老秘书    时间: 2011-3-16 07:57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按照“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胜 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和 “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全党抓企业、全民搞 招商、全力推改革、全面建小康”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市地 区生产总值实现569.2亿元,同比增长14.6%;比2003年增长62.4%,年均增长12.9%。财政总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26.9%;比2003 年增长84%,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8.9%;比2003年增长81.8%,年均增长16.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59.1亿元,同比增长31%;比2003年增长144.4%,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5亿元,同比增长17.1%;比2003年增长60.2% ,年均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1.7元,同比增长19.5%;比2003年增长65.6%,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 纯收入3600元,同比增长6%;比2003年增长229%,年均增长34.6%。


    1-8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352.3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 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9.8元,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1809.0元,同比增长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2亿元 ,同比增长19.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10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3.1亿元,同比增长21.2%;主营业务收入313.2亿元,同比增长 22.5%;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54.2%;税金15.2亿元,同比增长33.1%。外贸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共落实招商 引资项目566项,到位资金116.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直接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


    一、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抓发展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坚定不移抓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牢固树立“抓企业就是抓发展、抓财源、抓就业、抓稳定”的理念,实行县区党政班子 抓分管战线、抓企业、抓稳定“三维分工法”,全力抓企业、强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活力不断增强,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达到302个,比上年增加34个。完成增加值138.2亿元、利润27.4亿元、税金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7%、99.9%和48.9%。装备制 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68%,优势产业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有11户企业进入省87户重点工业企业行列,一重、北钢、 齐车、二机床、发电总厂、齐重数控、黑化、齐翔8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跻身全省50强。


    (二)坚定不移推进“四个换位”,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大力 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换位,所有制结构国有和非国有换位,劳动力布局结构一产业和二三产业换位, 使县域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一是畜牧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 106.4亿元, 增长13.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5%。二是县 域工业支撑力增强。县域工业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九县工业增速全部在20%以上,其中有5个县超过50%。三是非公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7 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5%。四是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51.9%。2007年实现劳务收入40.5亿元,增长25%。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建设新农村的部署,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建设项 目累计投资48亿元,解决了10.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3752.1公里,建设沼气池2390个,有线电视用户新增9593户。


    (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冲破体制束缚的根本途径,坚持上级有要求的,狠抓落实;上级没有要求 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2007年国企改革新完成7户改制任务。市属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齐化、黑化加入了中国化工集 团,二机床加入中国通用集团,一机床被天马股份收购,齐纸被山东晨鸣纸业租赁。目前全市2281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有97.3%进行了不同形式的 改革,卸掉债务96亿元,盘活资产62.2亿元,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比例达85.8%。中直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部分离。实施了市级离退休领导干部用 车方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出差、市直机关公务接待改革,探索了规范职务消费新机制。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惠农强农政策有效落实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开。土地规模经营加速推进,连片种植面积达60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9.7%。招投标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继续深化。


    (四)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园区化、产业化招商引资路子,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项目。 2007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783项,到位资金146.3亿元,增长22.6%。英糖公司、美国沃尔玛、中国华电齐齐哈尔热电厂、中国化工集团、蒙牛 乳业、通用集团等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对外贸易增速加快,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6亿美元,增长81%。对外经贸往来的 国家和地区63个,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友好市区29个。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各类园区发展到35个。哈大齐工业走廊齐齐哈尔区域完成基础设 施投入6.8亿元,入区企业122户,完成投资58亿元。


    (五)坚定不移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品位有较大提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 改善城乡环境。2007年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38.1亿元。111国道齐讷段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6条,升级改造路灯1060盏。中国华电齐 齐哈尔热电厂如期投产,中心城区热电联产热网(A区)一期工程全部竣工,171万平方米住宅并网供热,2.2万户居民受益。完成了大庆至昂昂 溪、富拉尔基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沃尔玛购物中心投入使用,新玛特购物广场主体工程和医学院新址建设完工。实施了明月岛、鹤泉园改造 和劳动湖三期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5.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3%,城区绿化率达到30.8%。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空气 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7天。2008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齐泰、齐讷、齐甘、齐大、讷嫩五条高速公路列为全省公路建设规划,其中 齐泰、讷嫩段已开工建设,通村公路完成路基2703.8公里,已投资7.9亿元。中心城区热电联产热网(A区)二期工程建设加紧推进,今冬可建 成投入使用,新增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7.1万居民受益。昂昂溪至中心城区和富拉尔基两条天然气复线建设有序推进,10月底将全面竣工。


    (六)坚定不移推进环境建设,投资环境更加优化。以打造国内一流、省内最好的发展环境为目标,坚持整治与建设并举,营造亲商、重商的 良好氛围。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在用活上级政策、落实地方政策上下功夫,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不断强化和完善政务中心职能,审批 手续更加简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加强经济秩序治理,市场竞争环境改善。加强诚信建设,优化信用环境,形成了纳税光荣、偷税可耻、支 持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行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解决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违规执法、作风粗暴、刁难群众等问题,解 决“科所队长”放横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外来投资者、企业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二、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抓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一)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主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按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了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 依法履行立法、重大事项决策、干部任免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 高了参政议政实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巩固和壮大了爱国统一战线。充分 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各界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等制度,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坚持新闻发言人制度、年度大事实事公示制度和群众听证、专家咨询制度,广泛听取人民群众 的意见和建议,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 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快了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依法调处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促进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文化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 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坚持举办鹤城讲坛,不断提升鹤城人的理论 素养和文化修养。成功举办了两届和平节。高质量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参会人员的好评。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 事业,建设了市图书馆新馆、速滑馆等一批文化体育阵地。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序推进。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两 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高考升学进入重点段人数达到1300多人,在全省名列前茅。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男性提高到75.5岁, 女性提高到79.9岁。扩大社会就业。深入推进创业带就业,开展了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与下岗失业人员结对子担保小额贷款活动,发放小 额贷款2.2亿元,城镇新就业11.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15.8万 人、农村11.3万人享受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县(市)区,参合农民238万人,参合率91.3%。养老、失业、工伤 、医疗、生育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关注弱势群体。为72万农民下拨救灾资金3004万元,城市“一帮一”捐助款103.9万元。2007年新建安居 房6.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和住房困难户1000户。发放“双困”家庭廉租住房补贴100万元,1733户、4227人受益。按照全省要求,积极推进 “两改”工作,截止目前,棚户区改造回迁安居房建设开工100栋、49.5万平方米,已封顶42栋。泥草房改造开工3.2万户、248.4万平方米,已 完工2.1万户、179.5万平方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到省访、进京访大幅度减少。推进平安鹤 城创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加大预防和整治力度,2007年各类安全事故同比下降50.7%。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 坚实保障。


    (一)以学习十七大精神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不断增强,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更加坚定。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市委中心组定期、专题、带头学习的基础上, 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和讲座300多期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轮训,其他干部也都接受了不同形式的教育。认真组织了科学发 展观教育筹备工作,组建了领导小组,确定了试点县区和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正在全市形成风气。

 

 (二)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努力建设奋 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标准,从2003年以来就坚持“民主推荐、群众测评、公开竞争、差额考察、充分 酝酿、票决产生”的干部选用新机制,去年以来先后对80个正副县级职位和县区党政正职预备人选进行公推公选,有491人报名参与竞争,其中 73 人走上领导岗位,在全市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发生,激励广大 干部学习提高、投身实践、真抓实干,以突出的业绩和过硬的本事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组织的使用。以执行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完善了常委会、 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完善了考核办法,并把考 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主要依据,班子的整体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三)以实施“先锋工程”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以选好带头人、培养后备干部、整顿后进村支部为重点 ,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党员服务区”等活动,全面推广龙江县“星级化管理”经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国企党 建工作,以“六个好”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为振兴做贡献”等活动,为企业改革、发展、稳 定提供了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了“两新”组织、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和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维护基层稳定、 服务基层群众的作用。


    (四)以源头治腐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着 力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在廉政教育上,一方面大力宣传付华廷、孙玉生、常贵文等正面典型;另一方面召开全市警示教育大会,利用韩桂 芝、马德、刘方仁、祝春清等腐败案例对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和完 善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巩固公务用车、财政管理体制、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钱,有效防止了腐 败案件的发生。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监督作用,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监督,严格执行“三必谈、三必做”、述职述廉、廉 政考核、民主评议等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了纠风治乱和案件查办力度,重点整治教育乱收费、加重农民负 担、商业贿赂、公路“三乱”等违规违法行为,认真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案 件,严肃查办金融信贷、工程承包、土地管理、矿产开发、政府采购等领域的贪污贿赂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 稳定等方面的失职渎职案件。对线索清晰的违纪违法案件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去年10月,我们根据举报查办了原市政府 副秘书长祝春清案件,经纪委和检察机关查明,祝春清贪污17万元,受贿275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934万元,已经法院终审判决刑期18年。 两年来,共查处各类违纪案件733起,处分违纪人员736人,挽回经济损失3743万元。


    (五)以干事创业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了执政为民、勤俭节 约、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解放思想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敢于碰硬抓落实、转变作风抓 落实、振奋精神抓落实、提高效率抓落实、同心同德抓落实、强化机制抓落实、用好干部抓落实、持之以恒抓落实十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后,想 落实、谋落实、抓落实、促落实的氛围更加浓厚。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依然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与国内 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冲击很大;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 格上涨给群众生活带来压力;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少数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作风还不够端正,发展环境还不 尽如人意,等等。


    当前,我们正认真落实吉书记到我市两次调研讲话精神,狠抓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作者: qingchaght    时间: 2016-1-13 09:53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全党抓企业不动摇,深入实施大企业翻番、民营企业跨越和优势产 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突出骨干企业和县域工业两个重点,全力破解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三大难题,加强大项目建设,着力抓好一重铸锻钢基 地、一二机床产业化、腾翔铸造中心、齐化规模升级等重点项目,推动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二是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按 照规划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四个换位”,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加速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建设新农村各项政策,推动农村经济 和事业加快发展。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国企改革上,通过招商改制、挂牌转让、打包卸债等途径,推进国有资本加速退出。在农村改革上 ,积极推进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土地流转、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化解乡村债务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单 位、财政金融、户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四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大开放、大招商、大经贸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专业化、 市场化、园区化、产业化招商路子,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五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 四高”原则,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强化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着眼于国内一流、省内最好,全面改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 境、金融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     (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着眼于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从体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全力扩大人民民主,强化依法 治市,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