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浅谈中国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的关系及其展望
[打印本页]
作者:
化宁秘书
时间:
2010-12-30 12:15
标题:
浅谈中国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的关系及其展望
对石壁客家祖地在客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教授都有过论述,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文仅就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的关系及其展望作一探讨。笔者认为,这种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发展前景令人乐观。两地关系必将出现更加密切和良性循环的局面。
一、石壁与台湾客家的渊源关系
所谓渊源,按照词典解释为水流的源头,比喻事物产生的本原。石壁是海内外客家的源头,更是台湾客家的源头地区。
石壁是宁化县的一个乡镇,但是,历史上的石壁应该包括了其周边地区,直至当时的整个宁化县。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黄连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黄连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黄连县更名为宁化县。清流县原本属宁化县。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划宁化县的六团里、长汀县的二团里置清流县。明溪县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划清流、宁化、将乐、沙县部分地设归化县。在这之前,属黄连镇和归化镇管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宁化县曾辖清流和明溪两县。据三明市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副会长、宁化县客家研究会会长刘善群先生考证:石壁的广义面积应为周围200多平方公里,是一块平坦开阔的盆地,与江西省石城县毗连。因此,本文讲的石壁周边地区除了宁化全县之外,还应包括清流和明溪两地以及长汀、石城的部分地域,是一个大石壁的概念,是以石壁本点为核心的石壁地区,简称石壁。
石壁开发较早,据1992年版《宁化县志》记载:晋太熙年间(290年)就有中原移民徙入定居。隋末唐初,巫罗俊(黄连洞主)召集一批劳动力在本地伐木,运销长江下游沿岸。唐末至北宋时期,大量中原汉人迁入定居,石碧(壁)成为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现居于国内外的客家人其祖先多是石碧(壁)籍,因此,该村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多年来,大量客家学研究专家对石壁进行了研究,对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历史文化予以定位。提出了“石壁是客家祖地”、“石壁是客家摇篮”、“石壁是客家圣地”、“石壁是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四种说法,并发表了大量专著和文章予以论证。石壁是客家人的总祖地、朝圣中心,在客家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宁化石壁祖地与台湾客家的关系是一种姓氏的“根”和文化的“脉”的关系,密不可分。
1、姓氏渊源深厚。我们只要把台湾客家甚至非客家的姓氏源流探讨一下,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宁化石壁的亲缘关系。这方面许多专家、学者、教授都作过研究,对宁化与台湾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有明确的结论。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陈国强先生在其所撰的《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指出:“台湾客家和非客家的闽南人多源于宁化石壁。如在台湾开基的黄氏家族中的粤香派和浦西派,正是居住在宁化县龙上里的黄宁后裔。遍布台湾南北各地的丘(邱)氏家族的‘三郎公’宗派,祖先即在宋太宗真宗年间到宁化石壁丘家坊开基的‘三郎公’丘法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副主席、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丘权政教授指出:“今分布于台湾各地的客家人的确多从粤东迁来,如蕉岭全县现有人口仅二十万,而在台湾的蕉岭籍同胞则达四十万之多,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据《蕉岭县志》记载,这四十万蕉岭籍台胞,其祖先绝大部分均曾在石壁村居住。梅县、兴宁、大埔、平远、丰顺等粤东各县及闽南的平和、南靖等县的客属台胞,十有八九亦称其祖先来自宁化石壁村”。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执行长、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研究员刘善群先生在《试论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一文中指出:“据统计,宁化与台湾有亲缘关系的达80姓以上,它们是:丁、万、马、邓、王、方、丘、叶、左、卢、艾、宁、冯、朱、华、伊、刘、许、危、江、阴、欧阳、孙、伍、张、李、陆、邵、汪、严、连、苏、陈、巫、余、吴、邹、杜、杨、何、罗、林、郑、易、范、周、练、修、胡、姜、柯、钟、饶、俞、庄、段、郭、夏、聂、高、翁、黄、钱、徐、袁、麦、谌、龚、章、梁、萧、康、程、彭、傅、曹、韩、董、曾、谢、温、游、雷、赖、蓝、管、廖、蔡、熊、潘、黎、戴。”这些姓氏共92个,可分两部分:一是大多数为台湾客家姓氏;一是闽南人姓氏。台湾客家强势姓氏35个中有26个与宁化有亲缘关系,占75%。台湾陈运栋先生在《客家人》一书中写道:“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曾在石壁村经过”。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今台湾的客家人有442万人,其中有百余个姓氏的二百多万人与三明有着至亲的血缘关系。厦门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孔永松教授指出:“三明客家人与诸多姓氏族人,曾是早期台湾的开发者,今日台湾不少姓氏与世居三明区域的各姓人民有密切的宗亲、血缘关系。……据族谱记载,目前台湾客家族群人数多的八大姓刘、陈、张、黄、林、徐、邱、李均来自三明宁化。而泰宁的邹姓、沙县、三元、梅列的邓姓,永安贡川的陈姓、大田桃源的郑姓、清流魏姓、将乐的扬姓等,均有后裔渡海居台。宁化《巫氏族谱源流序》载:“五胡乱华,巫逞由山西平阳避乱衮州,转入闽之钊津(今南平),隋大业间,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为宁化开山祖……”台湾《平阳之光》(巫氏宗亲总会十周年会刊)载:“十七世祖仕猷公,字福谦,原居宁化乌材溪,因营潮郡生意,取道潮州府丰顺县汤坑南田都。病故后,其第三子念八郎肇基于此。再传十二世孙乃需,于清乾隆十二年迁台湾开基。”巫氏后裔现已遍及台北、彰化、桃园、新竹、高雄、南投、台中、苗栗、屏东等地,有二万余人,居台湾大姓之73位。今年2月台湾通霄马家庄源流与影音制作小组总策划古镇清教授和协同主持人、资料搜整组组长陈水木教授到清流考察马英九先生祖源。查证和理清了马英九先生的祖源世系,证实了马英九先生的祖先有五代居住福建(原汀州府)的历史事实,即:第一代马发龙(入闽世祖),居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第二代马旺隆,居宁化县安乐乡马家围;第三代马振,在长汀县赖家墟;第四代马敏,在长汀县赖家墟;第五代马允衡,在长汀县童坊镇马罗围村。马英九祖先是由福建经江西迁湖南的。清流县建县前属宁化,为大石壁范围。综上所述,宁化与台湾深厚的姓氏渊源可见一斑,台湾姓氏无论是客家姓氏还是非客家的闽南人姓氏,其祖先大多出自宁化。
2、文化一脉相承。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承传中原文化传统中,客家文化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涵和特色。宁化石壁为中心的客家民俗,由中原汉民到客家先民到客家民系形成,有着一个跨越千年的形成过程,在保留祖籍中原地区的风俗礼仪的同时,自然受到迁徙沿途及定居地原住民的碰撞、磨合、改造,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客家民间风俗。
由宁化迁徙各地最终在台岛定居的客家人,亦经历同一过程,在保留客家民俗礼仪的同时,与本岛原住民一道交融、渗透,而产生具有台岛特色的民间礼仪风俗,故宁化与中原的风俗相近,台湾客家与宁化的风俗同样相近。即台湾客家文化与宁化石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岁时节俗、嫁娶婚俗、民居建筑、丧葬、民间崇拜、禁忌等方面莫不如此,都是对原居地及迁徙地所继承和吸收的民间风俗的传承与延伸,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台湾客家保留和传承了宁化不少传统风俗习惯,如:“五月節,客家人所稱的端午節,民間傳說乃是為了紀念昔日“走黃巢”之故,這一天必須懸掛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連結到屈原投江的歷史傳說。”正是宁化关于葛藤传说和端午节掛葛藤、菖蒲习俗的传承。台湾客家饮擂茶的习俗,也是宁化擂茶的传播所至。
“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客家先民及其后裔举族自中原南迁,抵达定居地后,仍举族聚居在一起,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或一个家庭,这种古代中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式文化形态,在祖地宁化表现突出。据明崇祯《宁化县志》载:全县农村11个里中,有261个村,而以姓命名者有133个村,占一半多。外迁台湾裔孙把这种文化形态也带到新居地,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山区。而适应山区农耕,也是台湾客家的传承特色。“客家原乡是山乡,擅长河阶地、丘陵地、山地的农耕技能。对客家人而言,海是陌生的,他们的渡台,平原自然是理想的耕作地区,但他们比漳、泉移民多出一项选择,就是能在与故乡相似的地理环境从事山区农耕,种水果及其它经济作物。”
崇文重教是宁化客家的重要特性之一。在宁化,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目不识丁,枉费一生”、“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等等。按说家贫是读不起书的,客家人却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谚语。正如学者崔灿在《客家三论》中所言:“客家人办教育的热情源于中原,而又极大地超过了中原。中原人办教育,入学的多是贵族或富人子弟,穷人子弟往往拒之门外。客家人办教育是博施于民,只要是同宗同族的子弟,不论贫富一律收授……”正因如此,客家人勉励儿孙读书的谚语俯拾皆是:“细小不读书,老了目汁(眼泪)滴”、“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等等。客家人的崇文重教一方面源于中原“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思想的传承,如:“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勤心打石石成花,勤心读书易做官”等。然而客家人又是现实的。清楚能当官的只是少数,读书增本领才是最重要的。如:“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秀才不怕衣衫破,单怕肚里没有货”。恰恰说明饱受磨难的客家人,通过崇文重教让子女自强自立的目的。在台湾,崇文重教精神也在发扬光大。有篇文章这样介绍:“诗书传家”是台湾美浓客家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美浓有句谚语“如果不读诗书,即使长眼睛也没用”。客家人重视教育,崇尚知识,除了反映在子女教育上,具体的代表就属“敬字亭”了。客家人深感祖先造字不易,对字纸十分珍惜,清乾隆三十年,美浓客家子弟梁起旺提议建一座处理字纸的焚烧炉,以推广“尊重文字”之风。在美浓,至今仍保留着的“敬字亭”有4座。
客家人自称是“中原士族,三代遗民”,自认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汉族“嫡系”。在他们的心目中,唯有华夏民族的忠义家风才是正宗。因而,这种忠义家风就成为他们的光荣标志,力量的泉源。当蒙古人南下之时,客家人奋起勤王,拥戴着南宋幼主,与元兵鏖战于大陆东南各地。满族人南下,客家人又起而抗清,成为“反清复明”的劲旅;有的则隐居山林,对清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台湾,当清廷割台,日本人据台之际,组织义民军誓死抵抗到底,从北战到南,成为日本人敬畏的“保乡御侮”劲旅的也是客家人。而上述勤王之兵、“反清复明”劲旅、“保乡御侮”劲旅中的客家人,多为宁化客家后裔,如:宁化刘氏始祖刘翔的裔孙刘国轩,于明永乐十五年随郑成功赴台,为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宁化客家丘氏裔孙台湾著名的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为抗击外敌的侵略占领,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被尊为爱国志士、抗日护台民族英雄。宁化还有不少谚语反映了这种客家忠义家风:“国富民强、国破家亡”、“国乱家不宁,国和万事兴”、“有土才有花,有国才有家”、“人争气,火争烟”、“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等等,正是客家人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精神的极好写照。
可以印证的例子还有很多,客家学者刘晓迎曾归纳出:“地处闽中腹地的客家祖地三明与隔海相望的台湾省,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着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深、语缘通、神缘合、俗缘同、商缘广的八缘之亲。”足见宁化客家祖地石壁与台湾客家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
二、关系密切的历史交融
宁化与台湾历史上就有经济贸易往来。据民国十五年版《宁化县志》记载:明崇祯时,宁化人谢祥昌曾“货巨木于杨州之瓜步,所运木筏,首尾至衔,蔽江极望,每筏设丁壮三四十人,合三百许众,阴以兵法部勒之,以巨贾雄长江淮间者十余年”。清乾隆《台湾府志》也有记载:明崇祯元年,杜三策,杨化“册封琉球,先期采木造舟,大桅屡求未获,嗣于宁化方得”。可见,当时台湾琉球等地作造船所用的桅杆材--又大又长又直的杉木,基本来自于宁化。据考证,早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宁化颇负盛名的传统土特产品毛边纸、玉扣纸、香菰也为台湾民众所喜爱,也曾通过福州、汀洲、潮州等口岸商行转销到台湾各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兴起、对客家源流的追溯,台湾客家人回宁化寻根谒祖、观光旅游者日益增多,“至今已有台湾组团90多个、3000余人次回到三明故乡寻根谒祖或观光旅游。”1997年6月24日,台湾姓氏渊源研究会理事长、《台湾源流》杂志社社长林瑶棋教授一行5人,到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公祠寻根谒祖,考察石壁与台湾客家渊源和各姓渊源。林瑶棋教授考察后说:“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总祖地,也是许多福佬人的祖地。”又说:“石壁的客家公祠,可以作为客家精神的象征。”
宁化与台湾客家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一年一度的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祭祖大典,邀请台湾同胞参加,开展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恳亲访友、文化交流、拍摄电影电视、经贸考察、投资兴业等活动,增进了共识和情谊。“自上世纪末至今的十多年间,台湾有上百个客家社团或宗亲组织,近千名乡亲来到宁化或其石壁寻根谒祖,旅游观光。其中,台湾知名专家学者、传媒记者前来进行文化考察和学术调研的有20多批上百人次。有9家台湾影视公司前来祖地石壁拍摄制作影视片9部。台湾同胞回到宁化祖地投资兴业的逐年增多。自1990年以来,宁化共批办台资企业22家,其中独资企业12家,有的成为宁化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为促进祖地建设振兴故乡经济作出了贡献。”
2、通过组团参加2006年在台北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与台湾客家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当时,以市委副书记刘鑫为团长、张寿标常务副会长为副团长的三明代表团一行31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宁化代表有9人。代表团除参与大会活动外,还拜访了亲友,考察了学校、种植园、工厂企业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与台湾同胞进行了广泛接触,推介了三明,并邀请他们参加三明林博会和宁化石壁祭祖等活动。
3、通过参与举办“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活动,开展联谊交流。2007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三明作为协办单位,组织了以副市长陈有极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台湾有150人与会。会议期间,陈有极以客家地区代表在开幕式上讲话,市林业局长、泰宁县委书记、宁化政协主席在会上分别推介了三明林博会,泰宁金湖景区、宁化客家祖地,并向台湾同胞发出了热情的邀请组团到三明参加林博会和旅游考察等。会议期间我们还举办了展览,推介三明。2009年三明市客家联谊会代表团一行七人在宁化县县长巫福生、市侨联主席郑炳章率领下,又应邀参加了在台北市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对客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提升了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知名度,让全球客家进一步增进对石壁客家祖地的了解,增进与全球客家特别是台湾客家的联络和友谊,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同时通过参会,学习借鉴台湾举办活动的经验。
三、关于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关系的展望
既然宁化客家与台湾客家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在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间,加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正逢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去年5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表明海西战略已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再次凸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意见》中提出: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意见》还要求,要“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宁化客家祖地是发展客家文化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在打造客家文化品牌,中央、省市将高度重视,从先行先试政策等方面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可谓占尽天时。
地利。其一,宁化是世界客家(包括台湾客家)的总祖地。宁化及石壁外迁的客家人,是客家人的第一代或前几代,是大多数客家姓氏的客家始祖,有200多姓,历史上和当代的客家总人口80%以上同宁化及石壁有渊源关系。所以宁化石壁被学者定位为客家祖地,海内外的客家人也认同。就宁化与台湾客家关系而言,如前所述,台湾大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都在宁化石壁,与石壁有着根脉相连的姓氏渊源关系。其二、宁化拥有一个以客家公祠为标志的客家祖地核心区客家文化体系,集展示、传承、祭祀、表演、研究、交流、传播于一体。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落成之后,每年隆重举行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前来拜祭祖宗的海内外客家人,迄今已有世界五大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万人次。通过多年来的祭祖活动,已使客家祖地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相对集中展示区、传承客家文化的物化象征符号、世界客家人祭祖朝圣的重要场所,并创造了一种客家新民俗文化。“实践证明,客家祖地在对外(包括台湾)交往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比经济作用更大的文化作用,并在海内外客家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客家文化牌”成了宁化目前唯一一张可以通向世界的文化名牌,并由此奠定了在客家文化中的应有地位。”其三,客家祖地有一支研究、交流和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力量。宁化县客家联谊会和研究会的刘善群、张恩庭、何正彬、余保云、刘根发、吴景明等许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情系客家事业,在研究、交流和传播客家文化,促成客家祖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多年来,出版专著23种630多万字;先后参加海内外举办的客属恳亲会、学术研讨会数十次,互相交流客家文化研究成果、体会和方向。在海内外各种报刊发表宣传客家文化的文章数百篇,配合中外媒体在宁采访活动百余次,藉此大力传播客家文化,扩大客家祖地在客家世界的影响。
人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务院也颁发了《意见》,海西建设成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宁化客家祖地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全县上下形成共识,要同心协力唱响“摇篮曲”、打好“客家牌”,把客家祖地建成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宁化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先行区建设,强化先行先试责任,按照“五缘”、“六求”的对台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多方位多层次论证,决定实施七大项目助推两岸交流合作,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对台工作大格局。
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宁化调研,从方面方面支持宁化客家祖地工作。如市长刘道崎今年5月20日到宁化县调研客家工作,要求要打响客家牌、办好客家事、造福客家人,并强调要把客家品牌打造成继泰宁地质公园之后的全市第二个世界级旅游品牌。
宁化客家祖地也得到世界(包括台湾)客家乡贤的广泛支持,从1995年11月至2007年12月,台湾就有58个客家社团组织、688人到石壁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文化考察。今年5月,台湾客家党一行在参访宁化县客家祖地之际,与宁化客联会签订了《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与台湾客家党建立友好交流联谊合作发展平台机制协议书》,友好协议的内容条款包括参加祭祖大典活动;客家文化交流;相互组团旅游参观;利用各自平台宣传客家文化;进行技术、资金互补合作和项目开发;隔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等内容。体现了台湾客家乡贤对宁化祖地的支持。
综上所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宁化客家祖地已经具备了对台湾客家文化交流合作最好的时机和条件。如何乘时而上,进一步优化客家资源,打响客家牌,把客家祖地建成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客家祖地在客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进台湾450万客家乡贤对客家祖地的亲缘感和祖地情,将迎来更多的台湾客属前来寻根祭祖、投资兴业,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对此我们谈谈粗浅的意见。
(一)加强客家姓氏族谱研究,开展明台客家族谱对接。如前所述,宁化和台湾客家姓氏渊源深厚。台湾客家的祖先大多在宁化石壁,宁化石壁是台湾客家寻根问祖的朝圣中心,而台湾客家乡贤回乡寻根谒祖多以原始的族谱记载为基本的考证依据。加强客家姓氏族谱研究,理清各姓氏历史繁衍、播迁及发展脉络,切实拿出具有翔实历史渊源的族谱资料供与台湾客家乡亲回乡寻根谒祖时核验考证、供与台湾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论证,并通过举办宁台族谱对接成果展,从而提升宁化客家在台湾客家后裔心目中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要有大客家观念。1947年客家学泰斗罗香林教授在《宁化石壁村考》文中写道:“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族谱是姓氏渊源关系的重要佐证。既然各地客家族谱与宁化客家播迁有关,宁化完全可以象闽西上杭一样,建立宁化客家祖地族谱馆,广集海内外尤其是台湾客家族谱。即可以用最丰富的族谱馆藏提升石壁公祠的吸引力,又可以通过各地族谱印证宁化客家祖地在客家历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台湾客家后裔到宁化祖地寻根祭祖。
(二)整合客家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石壁客家祖地,这是宁化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是宁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宁化境内客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论从会场、活动场所到住宿都还不具备大型活动的条件,而且目前交通也是宁化发展的瓶颈,要采助措施,助推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改变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为宁化举办较有影响的重大活动打下基础。要进一步打响客家牌,就必须优化客家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优化宁化城市和石壁祖地环境,提高举办重大客家活动的接待能力,从而在祭祖、会议、旅游、住宿、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才能以优越的条件为世界各地、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客家乡贤,提供最完美的服务。可喜的是宁化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打造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的客家标志性建筑,加快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台湾及世界客家人寻根谒祖、祭祀朝圣、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投资兴业乃至重回故里、落叶归根提供重要阵地,以大气魄准备投资3亿元人民币,实施规划建设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客家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规划总面积80万平方米,以现有客家公祠为主体,规划分中心祭祀、文化体验两条景观轴线,展现六大旅游景观;同时满足3000以上游客的需要;整体建筑蕴含客家文化内涵,体现客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客家祖地民俗、风情、文物、族谱、古迹等等。城区配套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如宁化城市街道、旅店等,也都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二是优化交通施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方面建设,尽快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据说为改善交通闭塞状况,宁化已于2005年开始实施“畅通工程”,2006年已动工修建三条红色旅游公路;泉(州)南(宁)高速永(安)宁(化)段去年已动工兴建。泉(州)长(沙)铁路(过境宁化)已列入三明市重点前期项目。泉南高速和泉长铁路现代大交通网建成后,将以厦漳泉为中心的闽南文化区和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边界客家文化亚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乃至妈祖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整体效应。三是进一步提升客家祖地的文化内涵。要发挥宁化2008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石壁镇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优势,在建设客家祖地客家文化主题公园的同时,加大宁化旅游、民俗、民间艺术、姓氏文化等开发力度,加强客家、红色、地质、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宣传推介,还可以把黄慎故里、巫氏等姓氏宗祠、延祥民俗古村落、宁化小吃、七夕拜巧等民俗、客家山歌、高蓬灯等民间艺术融入同步开发,使客家祖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向心力。同时强化明台旅游合作,深入推进“客家祖地祭祖”、“各姓氏寻根祭祖游”、“闽台同根游”等主题旅游线路。
(三)举办客家大活动,打响客家祖地牌。宁化是世界客家祖地,每年举办客家祖地石壁祭祖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包括台湾同胞客属乡贤参加,但由于力量有限,祭祖活动往往的规格偏低、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影响力有限。而且,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作为全球客属团体、客家乡亲广泛参与的、影响力最大的客家盛会,其他客家地区早已举办,连不是客家地区的城市都争相申办,宁化是客家祖地,三明市是客家大市,是客家祖域,至今未举办,经常有客家人问三明(宁化)为什么不申办?作为客家祖地不申办,影响出不去。申办有利于与海内外联谊交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三明崛起,也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因此,笔者认为三明和宁化一定要有申办大活动、扩大客家祖地影响的气魄。一是要提升客家祖地石壁祭祖活动的规模和规格,要进一步发挥宁化石壁客家公祠董事会的作用,扩大邀请面,除海外,大陆客家社团和人士也应邀请,使客家祭祖这一品牌更加响亮、更具影响力。二是争取广泛支持,举办世界性的客属活动。宁化经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的支持,以同根同脉、共铸辉煌为主题的2009年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年会今年在宁化召开。但这还不够,我们应该争取申办2012年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我们建议以三明市名义申办,三明到2012年条件较成熟,高速公路网已形成,接待条件也已具备。除三明市区外,沙县、永安可以分担接待任务,因沙县、永安到三明的车程时间不长,这种情况很正常。会场可室内也可露天,如西安举办22届恳亲大会开幕式就在露天场所。大会内容除宁化客家祭祖大典系列活动外、可把三明林博会、永安笋竹节、沙县小吃节、泰宁旅游节纳入,这样既内容丰富,又调动了各县、市的积极性,扩大了世客会的内涵,增加了许多亮点,使三明世客会更加吸引人,影响更大。
(四)以大客家观念,充分利用好“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客家祖地石壁祭祖活动”等各种招商引资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地联络邀请台湾企业界客商来客家祖地观光考察、投资兴业。要加快产业对接和落实好项目。要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环境,强化为台商服务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多为台商、台资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通过诚心帮助,优质服务,促进在祖地台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五)构筑海峡两岸新的交流平台。笔者设想新平台名称有:“祖地与台湾客家文化博览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研讨展示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研讨联谊会”、“石壁客家族谱展示会”“台湾客家创业园”、“海峡两岸客家生态观光园”、“海峡两岸客家之旅基地”乃至“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等等。新平台的设立要体现宁化的特点,有亮点,讲究实效。
总之,宁化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千百年来有着同根同脉的渊源关系,这血浓于水的亲情、乡情,是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激情四溢、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在中央和省及市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之际,宁化一定要抢抓机遇,按照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和“四个重在”的要求,主动融入、主动对接,着力构建宁化现代交通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和祖地综合实力,以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优势为客家祖地与台湾经济、文化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相信,在海峡两岸客家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客家祖地的明天必定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三明市客家联谊会)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